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没有界限的中国人,情爱如何不痛苦

没有界限的中国人,情爱如何不痛苦

发表时间:2021-05-03

【www.qg13.com - 如何不低位挽回爱情】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没有界限的中国人,情爱如何不痛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在这个个性彰显的时代,竟然还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儿女的恋爱和婚姻,令到儿女或选择孝道,却独自品尝痛苦和遗憾,或坚守爱情,却在愧疚中挣扎,或左右为难,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这些都是谁惹的祸?这是中国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祸,就如心理没有断奶的孩子,既有独立的愿望,又有着与母亲分离的深深的恐惧,同时很难形成对事物的判别,常处于两难状态。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记得小时候,从城市返回农村的父母因习惯于关着院门,而遭到邻里非议,因为,面对关着的院门,他们不能象走进自家院门一样心无界蒂,院门这个界限令他们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仅限于物理上的个人空间或家庭空间的话,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对个人隐私的日益尊重,中国人的界限感已经大大增强。但是对于心理层面上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空间,中国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同时,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很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犹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得书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统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会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你怎么这么办事?”“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你的想法好奇怪!”

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

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孩子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嫁给谁,娶谁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开始冲突,于是开始痛苦。

在中国,关乎高考志愿、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关切似乎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但却是害了孩子,因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恋人当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来,努力的充满热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见最终得以实施。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不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于是他或她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

如此继续,会造成很多代际传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剧的轮回,关系成为一种痛苦的纠缠。

所以,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小编推荐

中国人讲究的是 面子


得饶人处且饶人

直话:转个弯说

冷冰冰的话:加热了说

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

要顾及别人的自尊

赞美别人

学会鼓掌

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

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

一赞值千金

自己也不吃亏

不给面子是最大的无礼

中国人最讲究的是面子

任何时候

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

看破别说破

面子上好过

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

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

有多少信任

就有多少成功的机会

疑人不交

交人不疑

与人方便

自己方便

请主动坐里座

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轻轻扶一把

为对方着想

随喜一切

有“礼”走遍天下

彬彬有礼

方能魅力四射

礼多人不怪

如何理解仇恨?为什么最恨中国人的是中国人?犹太人的历史可提供


NPoussin,TheoftheTemple

600万犹太人被德国纳粹屠杀,占欧洲犹太人口三分之二,世界犹太人口三分之一,这是上个世纪人类最著名的仇恨事件。

仇恨是人类行为的一个范式,像爱一样,仇恨也会一再重复。规模有大有小,但其结构总是相似的,理解仇恨是认知的重要组成,这样才能预防仇恨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最近内地人体验到了被极度仇恨的感觉,原来香港人的主流是如此无差别地恨我们,恨到可以随意殴打内地人和不同意见者,恨到放火杀人而无道德压力。慢慢找原因,可能就是在香港的教育、舆论与知识分子,几十年一再重复一个主题:内地就是一个体制邪恶,人民愚昧的人间地狱。这个主题可以在任何情境下自洽:内地贫穷,那当然是邪恶与愚昧的报应啦;内地富裕,那邪恶与愚昧的力量就更大,更要排斥。

被许多香港人仇恨,只会让内地人伤感,并不足以引发恐惧,大不了不去香港就是,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如果把力量对比颠倒,香港人多达10亿以上,内地人是少数,而且必须生活在香港人当中,被歧视、辱骂、殴打还是政治正确,那就是上个世纪犹太人的处境,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仇恨的力量与可怕。

希特勒再有煽动力,纳粹再有战斗力,都不足以引发大屠杀。仇恨犹太人一定要具有强大的民意,甚至具有了道德优越感。莎士比亚的作品里,有贬低犹太人的成分。伏尔泰,启蒙运动倡导者,也宣称犹太人为劣等民族。纳粹的反犹法案,很多条文的立法依据,来自1215年教皇英诺森三世的一次会议决议。

换言之。犹太人被屠杀,是必然的悲剧,这是长达千年以上仇恨教育的结果,是公元1世纪就埋下的伏笔,犹太教与基督教在那时开始分裂。在之前,犹太教与基督教并无明显分界线,公元1世纪,两教对传统的解释出现分歧:犹太教认为摩西是正统,耶稣是荒唐的窃教者;基督教认为耶稣完善了宗教,犹太教徒忘恩负义。

公元70年,罗马人毁坏耶路撒冷圣殿,加剧这一分化,基督教徒解释为这是上帝弃绝犹太人,犹太教徒认为这不过是父亲式的惩罚,绝非弃绝。基督教开始系统性地出现反犹的“歧视教义”。

在排他性的宗教争端中,谁都要真诚地相信自己正确,认错意味着宗教的死亡。在这场残酷的争端中,基督教以其压倒性的影响力,成为舆论战的赢家。

而犹太教徒以一种“只要你没有杀光我,我就不会输”的奇特坚韧,也没有输。虽然他们的历史极为凄凉,自公元70年失去耶路撒冷,他们就没有祖国,一直作为不受欢迎的“劣等民族”,被极度歧视,以至于出现自恨者(从这点可以解释为何最恨中国人的,是同为中国人的香港人,他们极力想摆脱中国人身份,以迎合他们心目中的优等民族),但主流犹太人似乎却习惯了在仇恨环境中成长,诠释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恪守自己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一代代人阅读他们的宗教典籍,最聪明的人成为拉比,回答教徒们的各种问题,将宗教教义与当下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集中营里,著名拉比奥什里偷偷撕下各种纸,在上面回答问题。

上帝背弃了我们,我们在集中营里,多数要死掉,我们还要照例祷告,感谢“没有让我们成为奴隶”的上帝吗?面对这个绝望而尖锐的问题,奥什里答道:赞美上帝,并不是因为他赐予我们身体自由,而是他赐予我们精神自由,我认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否认这种神恩。相反,尽管我们身在集中营,更应诵读神恩,向敌人表明,我们这个民族在精神上是自由的。

很多犹太人在走进毒气室里,口中念诵着“我相信”或“以色列,你要听”,坦然赴死。我即使不是犹太教徒,看到这些,都眼睛潮湿,受到巨大震撼与感召。犹太人的祖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并不是领土,而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你可以杀掉我,但你无法征服我。

这种“文化自信”,除了让自己的种族幸存,最后等来与基督教的和解,可能也是犹太人在各领域有优异表现的心理动力,其他不说,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几个最有说服力的硬科学奖项,他们拿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学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

人类这种经常犯蠢的物种,好不容易知道无法通过仇恨与屠杀推销自己的信仰、观点与生活方式,要守护这个用血换来的常识。更要知道,和平、包容、尊重自己的优秀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生存环境。而自恨者多了,将摧毁这环境。

(另外,下一次将解读牛津通识读本丛书的《数学》)

推荐:我为何每天感到幸福?

上文:中国人当然有信仰,还信得好

智慧没有界限,游戏不分你我


不知不觉中,两天的支教生活已经过去。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把握现在,你才不会感叹时光的流逝。回忆这两天所发生的种种,每一件事就像刚刚发生一样。如此近距离的亲近自然让每个麦子支教队成员心潮澎湃,每天在悦耳的鸟鸣声中睁开双眼是一件幸福的事,洗漱过后便能看到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耳畔萦绕着悦耳的欢笑声,品尝着最简单不过的五谷杂粮,也仿佛处于梦境中一般。这一切的一切,仿佛无数根强有力的绳子,在无声无息中将我们和这里的一切联系了起来,成为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

两天紧张的课程暂时告一段落,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程度以及为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经开会讨论决定,麦子支教队将于7月31日上午给孩子们举行智力运动会并奖励表现突出的团体。老师们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

智力运动会按照计划如期举办,首先老师们按年级分组,确保每个组里都有各个年级的孩子,这样才能确保比赛的公平。运动会一共分五个小游戏,在第一个小游戏词语接龙中,同学们争先恐后,每当前一个组说完一个词语,后面一个组马上就会接上,而当遇到比较困难的词语时,小朋友们便个个皱起眉头,露出焦急思考的表情。当自己所在组被淘汰时,组员们的失落感也会溢于言表,有的默默地低下了头,有的气愤地砸砸桌子,而自尊心较强者甚至躲在一边默默地哭了,这也惹得我们心疼不已。但这就是比赛的意义,有胜利者注定也会有失败者,暂时的失败并不可怕,那只是通往成功的一个个台阶而已。我想,让胜利者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戒骄戒躁,继续努力,让失败者鼓起勇气,杜绝气馁,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来,昂首挺胸,重新起航,这些才是举办这次比赛的意义,也是我们应该,或者说必须要教给这些孩子们的吧。

之后的四个游戏也样样精彩纷呈。不必说24点游戏中孩子们智力的比拼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也不必说拼图游戏中团队合作重要性体现得多么淋漓精致,更不必说你画我猜游戏里语言的表达与临场的发挥能力被多么无限的放大,单是最后的压轴大戏知识竞赛里,孩子们的表现就足以说明常识的累积与知识面的宽度是多么的重要了。正好应了那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这一系列游戏,孩子们展现了自己,收获了友谊,重拾了信心,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了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他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们知道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的含义。我想,只有让他们收获这些,这次运动会才算是成功的。

智慧没有界限,游戏更不分你我。前几天上课一直自己一个人躲在教室角落的一位女同学,因为分组之后年龄最大当了小组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们的责任,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变得更加的活泼开朗。小孩的喜怒都很简单,都写在脸上。在游戏中收获友谊,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