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解析女人的受虐倾向

解析女人的受虐倾向

发表时间:2021-05-05

【www.qg13.com - 专注情感心理解析】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析女人的受虐倾向,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析女人的受虐倾向

疼过之后,女人渴望疼爱。

但女人忍受疼痛,也换不回男人的疼爱。

不少淑女爱上了暴男。

—张粉脸被暴打成青紫,还坚持着不肯撒手。

周围人急得咬牙切齿:“赶紧离啊,还犹豫什么,难道你想被他打死不成?!”

你急也没用。只要不被打到断气,女人的心,总是迟迟不肯离开那个男人的身。

归结起来,暴力男能拴住一个女人,有他的独门法宝:出拳痛快,认错更快。

有这样一个规律:但凡一个男人在对老婆实施完家庭暴力之后,马上紧接着便是眼泪、忏悔、告挠。很有意思,一个男人在发怒时有多强悍多野蛮,那么怒气过后,自然也就多柔弱多无助。发泄完后,他会对她跪,对她哭,对她做一些一个男人的自尊所几乎不能承受的事情。他会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乞求母亲的原谅般脆弱。那一刻,他会让她感觉——自己是鱼肉,任她宰割。他把命运全交上了她的手。

只要是女人,都受不了男人的这份“悔”。一个能挨得了男人打的女人,都是软弱的滥好人。她总会幻想这一次是终点,但实际上,这一次永远只是下一次的起点。

她以为,这一次怒火过后的忏悔和眼泪,可以提醒他警记。其实对这类男人而言,此刻对女人所有的“服软”,确实都会牢牢记在心中。只不过,是为了留待下一次,用拳头加倍讨要回来。

从心理角度看,越是缺乏自信、内心对世界充满了焦虑不安感的男人,越容易成为暴力的拥趸。当然,他并不是纯正的坏心大恶魔,只不过他控制不好心中“恶的爆破点”。当感受到任何一点的心理失衡,他们会用强硬的姿态来发泄不满。其实他做不了自己的主。

但是没办法,女人,对暴力也会有情爱的依赖。男女之间,任何—种身体上的密切接触,都有可能会产生“情火”。这不是女人的“贱心”,而是女人与生俱来的“性弱势”心态。即便一个男人用尽手段折磨她,在女人的意识中,这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虽然都是负面的。

其实,关于“忍受暴力”,我发现了一个很多女人不愿正面承认的真实原因:女人都是渴望沟通的动物,一个男人向她挥拳,她强忍,目的其实是为了等待暴力过后,他的认错和忏悔。因为只有那个时刻,爱情才会重新回到初恋,那个男人才会重新对她甜言蜜语、吐露真情。

女人常常要用自己的受辱换得男人的怜爱。这是弱势女子讨要爱情唯一的手段。

所以,只有那些打完后从来也不说“道歉”的男人才会被开除出婚姻,另外那些打完就说“悔”的男人,照样还是一日日地令她爱恨不能。

女人离不开那个伤她身更伤她的男人,是因为她天生对强势的异性带有不自觉的依附性。只是,女人也是真的熬不过男人,拼体力、拼精力,注定了都是落下风的一方。

当他开始挥你第一拳,你就应该考虑好后退的路:跟一个暴力兽男的爱,只有疼痛,没有疼爱。

相关知识

每个女人都有受虐妄想症么?


不少男读者会控诉自己的另一半:“女人都有受虐妄想症!”

常看些女读者来信,发现女人似乎活得确实挺冤:老公爱搭不理,公婆刻意刁难,上司嫉贤妒能,闺蜜攀比妒嫉……总之一句话:做女人,难!

针对这类的案例,也曾跟不少人进行深层的沟通。见过她们口中这些十恶不赦的“敌人”之后,明显感觉事实真相有点乱,至少我看到的:大多数老公虽然不善言辞、至少是憨厚朴实的;大多数婆婆常爱挑理、至少心里都是期望子媳和睦的;大多数上司也会批评责难、但人在职场是身不由己;虽然女人间总会有隐隐的竞争、假若闺蜜有了麻烦姐妹们也还是一定会两肋插刀的……

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女人真实的生活环境,远没有她认为的那么糟糕。

女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受迫害心理”。

少年际遇不顺,因安全感的缺失,成年后会对人际关系有焦虑感,对爱的获得总是处在不满足状态。

少年际遇太顺,自我感的膨胀,成年后会有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一旦偶遇冷落,便会人为夸大自己所受的委屈。

……

能把女人这种“受迫害心理”全然激发出来,还是因为爱。当女人爱上了男人,会有争宠心。不是在跟哪个女人争宠,是在跟男人的“注意力”争宠,女人很怕自己在男人眼中排第二位,同时明白,唯有更柔弱的自己,才可能赢得他更多的怜爱。这是女人索要爱的方式。

另外,这种受迫害的夸大性描述,也是女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当她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受气包的时候,那只说明她对人际关系是有明显企图的:渴望用一己之低姿态,换来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这就是女人常有的“以小搏大”取巧心。它隐匿在潜意识中,若隐若现,甚至她本人都难以察觉。

这份若隐若现的心思,是女人在通往幸福过程中的致命一刀。

她觉得,被爱=被呵护。

他觉得,装可怜的女人=烦人的怨妇。

女人偶尔间跟爱的男人诉诉苦撒撒娇,这是一份楚楚的怜人。

但苦话说得太多,她,先会信以为真的。

我们的性倾向


基腐文化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很多年轻人都想扒一扒身边那些看起来不太“直”的人。小僧也未能幸免:“你是喜欢男人还是喜欢女人,坦白吧,你看起来不是很直啊”?大概我都会顾左右而言它:“小僧可男可女,可攻可受,男女通吃,你猜?”

3年前我像所有的男生一样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喜欢女生,追她们或者被(jia)追(de),牵手、拥抱,接吻,滚床单,一切都顺理成章。直到我走进性学这个领域,开始思考一些原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我是男生还是女生?而我为什么会喜欢女生?虽然她们真的看起来傻傻的但笑起来又很可爱的样子。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当我在华中地区美女最多,男女比例高达2:8的学校都没能找到一个可以跟我谈恋爱、做“实验”的妹子时,我开始深深的怀疑:我一直都认为我喜欢女人,可能是还没遇到一个合适的男人。

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男生,特别是那些几乎或者已经出柜的男生。有次参加校内活动,历史系的小学弟在活动结束后告诉我说,他是gay。作为一个坚持认为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的“学术男”,我认真的跟他说:要不我们拥抱一下吧,我想看下我会不会有什么“异常”兴奋感。于是,我们非常礼节性的拥抱了三秒。但仅仅是这样,我仍然感觉到我的心噗通噗通的加速心跳了,满脑子都是他会不会爱上我?我会不会喜欢他?

那段时间我就是个怀春的骚男,等着一个男人或者女人来“拯救”我。要是爱上男生怎么办?怎么面对前女友,前前女友?我还要跟我妈解释…..人生如戏,感谢导演眷顾:有男生先喜欢我了。

外语系的男生表白,简单直接地说:喜欢你。看到那条微信的时候,我的心还是像“菊花”一样的绽放了,毕竟人家喜欢你。秉着负责任的态度,我进一步的学习了有关性倾向的内容,如果我是GAY,应该是“持续性的情感体验和性吸引”。在认真的思考和判断之后,我坦言了我在性倾向上的一些困惑,认真的说:“我们还是先做朋友吧”

除了情感体验还有“性吸引”,探索的路还在继续:男生洗澡的时候我都会多看两眼,感受一下自己内心的冲动。有身材好的,还会再多看两眼,特别是六块腹肌还有结实的臀部。有条件时也看看自己,顿时觉得弱爆了,于是开始了自己游泳健身计划。

当那个跟我表白的男生说要跟我一起去游泳的时候,我依然害怕自己被进一步“掰弯”,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之后,我决定去面对这个现实——假如我真的是GAY?我需要确认自己是不是会对男性的身体感“性趣”?在一个秋风躁动的晚上,我约了他一起游泳,盘算着所有的男人都会在一起换衣服

此处省略1234个字。

那晚以后,我对自己是直还是弯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了。

这大概就是我对自己性倾向的探索吧,当我再次面对那些对自己性倾向有困惑的朋友,我都会分享这段往事,然后鼓励他们做一些不会伤害自己的探索,把所有人都当做你可能喜欢的对象,去欣赏他们,发现他们,了解他们,通过他们去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生理冲动。你会发现无论是找人恋爱还是找人约炮,你的范围会更宽泛、世界也会更加精彩。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都不要紧,至少你知道你不喜欢什么。

世界不是简单的二元划分,不要被标签化和条条框框的思维去限制自己的发展。当然,如果你内心笃定了,就别犹豫,勇敢面对,你活着不是被简单的分类,男人,女人,同性恋,异性恋,你就是你自己,独一无二的。你需要勇气接受和面对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而不必过于在乎外界的声音。

如果再有人问你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这个不太礼貌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你可以学习方刚老师那样大大方方地说:我是酷儿。

善待受虐的小孩,不做暴虐的父母


反省心灵停下施虐和自虐的荒诞逻辑。做充满幸福感的父母,营造快乐的童年氛围。超常的能力背后潜藏着巨痛,心灵的隐痛激发人们不断的锻炼内心的能力。在那种严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追求完美和优秀的高压下孩子容易形成一种渴望自己成为超人每方面都很优秀那样能少受点责备。

但是现实中谁也不可能各方面都很优秀,因此一旦受挫孩子在内心会形成一个自虐的内在小孩埋下抑郁的根源。内心会极其渴望得到家长的认同和关心一旦家人表现出不满,孩子的内心会出现坍塌,情绪瞬间陷入自毁模式下的自我虐待。认为自己无用怎么做都达不到要求,陷入很深的自我否定和怀疑。

毕业后走向社会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的时候内心自虐的小孩容易被唤醒,表现出那种自我挫败的情绪和自我的脆弱形成一种很深的对抗。这时候内心极其脆弱渴望得到安慰和呵护,这时候对别人的心理依赖很强。尽管内心需要呵护但是他们对自己却不是关怀反而是自我虐待,可能是源于童年时期的自我惩罚的模式。根源在于他们并不是不值得爱也不是并不优秀,相反其实他们比一般人来说是优秀的。

而是家长不够公正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让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和呵护。改变这一逻辑首先是停止自我惩罚,改变自虐的心理倾向,接受自己是不够完美的,接受自己有时候是脆弱的允许那些情绪的存在然后用心善待自己。当外界对自我有越多质疑越是不关怀的时候内心越要用更多的善意对待自己。停下苛责自我的高压心态,给心一些柔性从爱自我开始。

生活中那种在争吵的恐怖中渡过的孩子内心有内在暴虐父母的影子,在童年的时候由于不具有反抗的能力在内心容易形成一种内在受虐小孩的状态容易把过错归结到自己身上,这种人内心极具同情心对于痛苦有深沉的悲悯。对于现实容易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觉无奈和无能为力,他们过早承受了本不属于他们年龄应该承受的导致心理年龄远大于生理年龄内心畸形的成熟。

深沉的背后是一种撕裂的隐痛过早的透支了本来属于哪个年龄段的快乐,于是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是提前思考超龄化的烦恼。这样导致他们内心缺少快乐的种子,内心总是在低沉的频率不悲不喜心态过早的衰老。

在情感体验的模式里也容易对痛苦越加敏感,在同样悲悯的人找到共同语言其实是内心痛苦的投射这样的情感体验阻止他们获得情感的幸福。其实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共悯的人他们内心对自我是极其和善的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内心和情感照顾的很好,对外界的依赖是极其稀少的。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重复自己熟悉的东西,在不断的重复中精进强化成自我的心理模式和情感体验。

快乐或痛苦,幸福或悲伤选择权都在每个人自己手中的,假如不小心被教育成一个苦逼,如果不跳出已有的模式套子哪怕不小心成功了依旧也是另一个版本的悲催。如果曾经受过暴虐父母的苛责那原谅内心那个受虐的小孩,用关怀和善意爱好内心那个无助的小孩。而为人父母了想想怎么给他们一个充满幸福感的童年,内心充满善意的春气暖暖的善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