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恋爱技巧 > 导航 > 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锦集(50句)

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

发表时间:2023-11-25

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锦集(50句)

格物就是正心中的物欲、意念中的物欲、认知中的物欲:正心就是正物欲之心。~~你喜欢这种句子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锦集(50句),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1--17条)

1、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

2、此心真切,见善就靠近,有过就改正,这才是真诚确切的功夫。这样,私欲就会一天天消亡,天理就会一天天明了。如果只顾追求做功夫的情景、期盼效果,那就反而会助长向心外求理的毛病,那就不是功夫。

3、《大学》中的八条目,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源 ),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可归为明明德。《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使其中的亲民,也只不过是明德的事。明德是本心、本体的德性或天德,也就是仁。如果有一物失所,就是一个人的仁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其仁尚有不尽处。

4、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QG13.COM

5、两者(戒惧和慎独)是同一个功夫。没事时固然是独知,有事时也是独知。人如果不知在这样的独知上下功夫,只在人所共知的地方下功夫,这就是作假,就是见君子而后厌然。见君子而后厌然语出《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6、种树必须先培育树根,培养德性必须先培养心性。要想让树成长,必须在树开始生长的时候就修剪掉树的乱枝;要想让德性兴隆旺盛,必须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去掉外在的爱好。比如爱好诗文,那么精神就会逐渐移到诗文上。其他各种爱好都如此。

7、学者不能没有琴瑟和书籍,有了这些正当的事情,此心就不会放纵和遗失。业以居之语出《周易》: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8、体悟到了最根本的宗旨,怎么说都一样。如果经常是这个地方理解,那个地方不理解,只是因为还没有体悟到最根本的宗旨。

9、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

10、持刀忌触手,睨视不敢挥。艾草须艾棘,勿为棘所欺。

11、天然自有之中语出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出《中庸》。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12、《中庸》中说的不真诚就没有万事万物,《大学》中说的发现和弘扬最本质的德行功夫,讲的都是要真正的诚,诚的功夫,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3、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

14、真正的学问是为己的学问,重功夫不重效验。即只专注耕耘,不想着收获,未必无收获。无前知之心,未必无前知。

15、心的本体是人性,人性的本源是天,即人性的本源是天理。能尽人之心,就能尽其性。所以《中庸》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人性、天理。

16、静中未尝没有动,动中未尝没有静。比如戒谨恐惧本身就是念头,怎么分动静?

17、凡是做学问的功夫,看到和懂得一以贯之的横说竖说什么都是一码事,才是真诚;反之,因为致良知的心还缺乏确切的真诚而没看到一,三心二意,就是虚伪。

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18--34条)

18、好名是做学问最大的弊病、最大的私欲。好名、逐名与求实相对,务实之心多一分,逐名之心就少一分;完全是务实之心,那自然就没有求名之心了。如果务实之心就像饥饿之极时要吃饭,口渴之极时要喝水一样,哪还有什么时间逐名?

19、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20、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21、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22、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23、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24、日: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日:何以见之?对日: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日: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25、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26、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自由与不伤害他人的自由之间的妥协。经过这样一个漫长而又必要的过程,善恶的标准得以确立,政治文明得以重建,公民社会也不是一面镜子。

27、去私欲存天理,其精微处必须每时每刻反省、体察、克治私欲,才能逐渐有所认识,终有所得。

28、这首诗实际上写的也是山途,那白云也就是山途中的自云

29、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30、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语出《周易&乾&文言》。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31、阅读和写作会很累吗?人得也有失,全靠自己。

32、有一点立志为善的念头,就像种下一棵树的树根,只要不拔苗助长,坚持行动,一直培植它,它自然会一天天生长,一天天旺盛,一天天枝繁叶茂。树木刚开始长时出现的乱枝,必须剪除,便抽繁枝,然后树根树干才能更茁壮地成长。开始学习时也是这样,所以树立根本志向贵在专一。

33、(身、心、意、知、物是一件)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

34、戒慎恐惧就是修道的功夫,中和就是恢复其天性的本体。戒慎恐惧语出《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35--51条)

35、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出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36、良知是天理光明灵觉和精微至极所在,良知就是天理,思考是良知的自然流行、发挥与运用。

37、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38、头脑是身体的主人,头脑是头脑的原因,头脑的身体是知识,头脑是事物。

39、摘要自三帝灭亡以来,先秦学者、汉唐经书、宋明经书,以及一切大小命题,最终都在这三个字中化为宗。三言两语一,通晓全貌,不仅包含本体和功夫,你可以试三王,敲天地,质鬼神,后圣洁,就没有这样的简练,去教良心了。

40、上达语出《论语》: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大意指参悟天理、道。下学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朱熹注解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言其仅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

41、精一的精是从理上来讲的,精神的精是从气上来讲的。理是气的条理,气是理的运用。没有条理就不能运用。没有运用也就无法看到所谓的条理。做到精就可以精细、光明、专神奇、至诚;做到一也就可以精细、光明、神奇、至诚,精和一原本就不是两回事。

42、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千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43、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44、养心从未离开事物,遵从天理法则就是功夫。天理法则也就是良知本体的自然流行。养心语出《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天则语出《周易》: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45、一位朋友感叹:私欲萌发时,心里也十分清楚,就是不能即刻把它清除。先生说:私欲萌发时被察觉到,这一点就是所谓命根;当时就去消除它,就是立命的功夫。立命的功夫,就是致良知的功夫。

46、初学时必须要想反省、体察、克治私欲,这就是思诚,只想着一个天理,等到心中的天理纯净而圆满,就是无思无虑的境界了。何思何虑语出《周易》: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47、有人问:当专心用功时,有声、色在面前,如往常一样去听去看,这恐怕就不是专一了吧?先生说:怎么能听不到看不见呢?除非槁木死灰一般、耳聋眼瞎的人。虽然听到看见,只要心不随着声色流去就行了。

48、要教的东西并不多,要学的东西却很多。

49、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50、格物就是正心中的物欲、意念中的物欲、认知中的物欲:正心就是正物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