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广论“良知”——王阳明心学入门(12)

爱情感论说说

发表时间:2020-10-29

广论“良知”——王阳明心学入门(12)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论“良知”——王阳明心学入门(12),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们以前已提过“良知”一词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按常理逻辑而论,这个“良知”是蛮奇怪的,无虑而知,如何可能?

我们把时空点回到王阳明先生龙场大悟的那一刻,他的悟道之言是这么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好一个“吾性自足”,这就是“不虑而知”的真义,不假外求,本性自足,这就叫良知。

当然,这是孟子的说法,而良知到了王阳明处又有了更深的延展,不错,吾性自足的不虑而知是良知,不过此只是良知之体。

王阳明先生讲过“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其不知,求能其所不能”,这便是体上之良知。

关键是王阳明在良知体上更启用,点出启用在“是非之心”上。

阳明先生讲“良知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用在孟子处的“不虑而知”的原因是其本为“是非之心”,如镜子般能本然洞见是非好恶的。

而此是非之心的良知,人皆有之,其理却在“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知之者”,原因就在于“良知自知”之上。

继而王阳明更道出“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

启用还须守体,“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这更是良知的达道之言。

阳明先生再启用,更道出良知独知的功能。“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这有点参禅悟道的味道了。

而阳明先生颇有顿悟意味的几句话,则为后世阳明学派掀起了滔天的巨浪,“见在”、“当下”、“发见”,阳明先生将良知的发明处认知为“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

于是乎,王龙溪更据此拈出“见在良知”和“现成良知”,并由此,引发了与阳明后学中的“归寂派”代表人物聂双江和罗念庵的激烈争议,当然这是后话。

不过,回到阳明先生处,他对“见在”的说法,则有两段不同的言论。

“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这话肯定就是王龙溪现成派的理论依据了。

相关知识

论爱情


最早,人类靠书籍来传授知识,不过,没有一本书是专门传授爱情的,那么,什么是爱情,爱情这个名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有人说:爱情是一种生理反应。还有人说:爱情不过是传宗接代的一种高端说法罢了。这世界究竟有没有爱情,而爱情究竟又是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一辈子长长久久的夫妻,这就是爱情。气势并不是这样。古代时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说,有的夫妻在结婚之前从未见过一面,却可以长相厮守;而现在的年轻人经过了几年的朝夕相处,有了所谓的爱情。才刚刚结婚几个月便又去办了离婚手续。

自从有了计划生育以来,每家一个孩子已经普遍在中国。这一代的孩子被父母娇生惯养,他们变得十分自私,自己有一个苹果,绝对不会想着要去分给别人一半,所有人的心里想的都是:人都为自己而活,我开心就好。

究竟什么是爱情?有很多人认为,爱情是年轻人的东西,只有年轻人才配说爱情,而人老了之后这份爱情会变成亲情。其实未必是这样。只不过是他们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社会的变迁而继续用他们的方法在谈爱情罢了。

我想,最早发明出爱情一词的人一定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可以把如此复杂难理解的东西用一个词将它概括出来。其实爱情就是生活,就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并不是现在年轻人口中的一句:我爱你。也可以说,爱情就像是一种精神,人人都向往的的一种精神。他就像是一根标杆一样立在那里,在标杆之下的人仰望已经过了栏杆的人,心里想着如何才能够和他们一样在这标杆之上。

这便是真正的爱情,在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历练中提炼出来的,这便是人类苦苦追求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一见钟情,恰恰相反,爱情是一件艺术品,可能需要一辈子才能够将它完成。

论朋友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朋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直都害怕一个人,害怕没有人陪伴。然而这么多年一个人的日子也还是过来了。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没有友谊就不能活。朋友,我几乎没有,也丝毫不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只是偶尔被朋友(我不知道是否应称为朋友)约出去逛街,还觉得打乱了生活规律。似乎从小就会朋友对友谊,十分淡漠。读书的时候,朋友意味着我自己的时间减少,意味着我学习的时间压缩。大学毕业了,原本恭谦卑微的我,性格变得乖戾,喜爱挑剔,谁稍不注意的话语就会惹怒我,然后被我断交。到现在,朋友离我越来越远。我知道,维持任何一段关系都需要宽容和理解,可在我这里,朋友似乎没那么重要,甚至感到自己并不需要她们。我习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喜爱阅读,对周围的人情世故也不大感兴趣。

不过,我也一点都不担心,起码我现在会炒菜了,味道也还不错。朋友是个诱人的词,有时,我看着别的人打闹着,疯闹的画面看起来好开心,不过我深知那并不属于我,性格使然吧。我有一两个把我当朋友的人,就够了。没有她们,对我也不造成影响,我也不会流下一滴泪。人生而孤独,尽管这样,也有难以忍受孤独的时候,需要被称作朋友的人来给我解闷。我绝交了很多人,也许她们现在也想不起我了吧。无论现在,今后,过的如何,我都无怨无悔,因为我知道那是神安排给我的,好事,坏事,都是神特意安排给我的。听了三天每日灵修,确实吸收了不少基督教的教义,不过我天生就是个没毅力的人,要我信仰基督教也许还是不可能。信仰宗教,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习惯,我不想为此失去自由,我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同样,交朋友维系友谊,就必然要牺牲自己的自由,互相迎合,互相照顾。朋友对我来说很遥远,同学聚会更加遥远,加上现在也没有上班,和她们确实没了共同语言。我一直想,约我让我解闷也挺好吧。大多数时间我还是喜欢并且习惯独处。

论友谊


最会让我放不下的朋友是,一,她是和我曾经形影不离了两三年的朋友,因为那是陪伴的力量;二,她和我有思想上的共鸣,相互欣赏,差不多志同道合的那种,当然,要是有一个两者都有的朋友,那得有多庆幸,我这大大咧咧的性格,能找到符合其中一点的,都深感三生有幸。

我是觉得我太多时候都是围绕着友谊在转,可能因为朋友是人生一个永恒的话题,可能在爱情未来临之前,理所当然经营的是友情。我从十多年的从来不相信友情,觉得一个人很洒脱,觉得人前说人,人后被人说的所谓的会做人的道理有点荒唐,再到后来的会想去尝试,会想付出想收获,化为后来的实际行动。不可否认,是一个心中住着一个孩童的人,所以免不了比同龄人显幼稚,自然会好心办坏事,会给别人伤害,给别人的惊喜变成惊吓。总算在摸索中知道了更多,但也可能,曾经那因此做了铺垫而成为牺牲品的人,成了过客匆匆,只是真的,不悔梦归途,无论哭比笑多,难忘比难过多,反正时间一去不复返,权当经历,全是珍贵回忆。

我一直比较避讳谈友谊这个话题,首先,我觉得我的资格不是很好,好的人缘,会是闺蜜几个,好朋友成群,彼此主动联系,我不然。其次,似乎觉得也没什么可谈的,因为身边的风景总是在变,因为形式上的熟悉程度总是在变,执着的思想似乎更适合生活在古代,写邮件的岁月,邻居互串家门的岁月,没那么轻易把再见说出口的岁月,简单的岁月,从前慢的岁月。

有人说,是啊,最后陪在我们身边的,也就那一两个而已,所以豁达是最应该了。但可能真的,每个人的境界不同,桥段不同,过程不同,最后感叹的东西也不一样。也的确是定义的没那么有所谓,反正继续走着,继续看着,说什么一辈子常联系的话太假,用事实说话,请你多看看《焦点访谈》。

现在有发现,我是真的有够矫情的。所谓矫情,不是因为我会对别人说什么煽情的话,这样的话我说不出口,别人也不愿意听,是觉得我有把文字表达的有些显沉重,没那么让人觉得舒服,这便是我自导自演自圆其说的矫情,当然,这就是我,我只能是这样,我也甘愿是这样。

也继续走着,继续看着,看着那如今陪伴或者曾经陪伴的人群或者如今有思想共鸣的人群,会一起热情多久,一起觉得值得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