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人和人之间的误解是怎么产生的?

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

发表时间:2019-12-02

人和人之间的误解是怎么产生的?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和人之间的误解是怎么产生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生活中,你可能总是会抱怨,对方没有能够准确地get你的意思。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当时说得很清楚,但实际上,过了一段时间你才发现,双方的理解却可能大相径庭,这影响了你们的工作效率、关系满意度。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是在矛盾叠加起来,和伴侣引发争吵的时候,当我们追根溯源时才会说,我以为你都懂了。

在2015年出版的著作中,社会心理学家HeidiGrantHalvorson研究了人们误解的来源:是什么使我们不能彼此理解?

发出信息时的透明度错觉

Halvorson认为,当我们作为发出信息的一方在制造误解时,原因在于透明度错觉(thetransparencyillusion)。透明度错觉的意思是说,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即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在沟通过程中,给予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尽管他们并没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甚至有时,这种表达不是言语性的,而是用行动、姿态甚至表情来发出。

而正因为他们以为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也就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阐释或者确认对方是否理解。但实际上,作为接收信息的一方,是被迫在非常有限的信息量中做出判断,因而往往会判断失误。

透明度错觉产生的误解往往是双向的:当你抱怨其他人并没有真正明白你的意思时,你可能同样没有明白对方在想什么。Halvorson说。这样的情形每天都在发生着。举个例子

工作中,你看到同事天天加班,便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承担一部分工作。对方却拒绝了,还觉得你这样问是不信任Ta的能力。这让你很委屈,觉得热脸贴了冷屁股。但实际上,你也误解了对方。

你想要帮助Ta的初衷,是因为看到Ta总是最早来办公室、最晚才离开,你理所当然地认为Ta是工作量太大,所以经常加班。但其实,Ta只是喜欢安静的工作环境,希望在办公室人最少的时候工作,才会选择在早晨和晚上待在办公室里。Ta并不需要你的帮助。

亲密关系中的嫌隙往往也是这样产生的。晚餐时,丈夫吃着妻子做的菜,妻子在说一件事的时候,丈夫的眼睛却盯着盘子一动不动,妻子觉得丈夫是不重视她说的话,但丈夫其实是觉得妻子做的饭非常好吃。

因为这段小插曲,妻子很不高兴,于是早早上床,没有和丈夫一起看他们平日里最喜欢的连续剧。这时,丈夫没有注意到妻子已经生气,反倒认为是妻子做了一天的家务事太累,不想和他一起度过晚间的休闲时光。

双方没有进行直接的沟通,而是在各自心里对对方进行了揣测,而这些揣测都是完全错误的。

Halvorson说,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存在着误差。有时候,你的不同的表情沮丧、担心、困惑、失望之间的区别,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你以为你的表情足够让对方知道你说的话让我有点受伤,但对方可能把你的意思解读成了我完全不在意你所说的。

你觉得你已经把你的态度表达清楚了,Ta也明白了,但实际上,你既没有说清楚,Ta也没有明白。正是种种这样的误解,造成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不满、冲突甚至是彼此怨恨。

接收信息时的认知吝啬者

对于接收信息的一方来说,让我们容易产生误解的原因,来自于我们都是认知的吝啬者(cognitivemisers),即懒惰的思考者:在对他人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会倾向于节省时间精力,只挑出我们认为对形成印象必要的信息,而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信息。

根据DanielKahneman的研究,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快速、凭直觉、不假思索地处理信息。这是一种不费力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得出3+3=6这个结论,在一条熟悉的路上开车,看到别人微笑就觉得Ta很开心时,使用的就是这种认知方式。

当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感知对方的时候,使用这种方式,就会用走捷径的方式来快速得出结论,这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在人际中用这种方式处理信息,会让我们容易根据对人的第一印象,做出过多、过绝对的结论。

第二种方式则是理性、慎重、有意识地处理信息,这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认知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处理更高级别的问题时才会调动这种方式,比如要解出一道复杂的代数题,在陌生的道路上开车,或者当上级在自己的桌上留下了一张意味深长的纸条,上面写着马上给我打电话时,你试图弄明白背后有什么深意。

在运用方法二的时候,我们便能够更正一些在方法一中形成的偏见和误解。比如,虽然某个学生在最近一次考试中的表现不好,但老师发现Ta在其他考试中的成绩不错,只是最近的状态不好,就会改变对其能力的评估。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认知的吝啬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面对这两种认知模式一种是快速的、但是容易出错的,另一种是审慎的、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却只会运用方法一,因为要调动第二种认知模式,往往需要比较强的动机。我们容易在关系中,因为一次的矛盾,在那一刻强烈地觉得对方是不爱自己(此时第一种方式被自动调动),而只有我们想要控制自己、冷静下来才会调动第二种方式,去思考和意识到这一次矛盾的实际原因。

为了研究这两种思维方式分别会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哈佛大学的DanGilbert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在实验室里观看7个视频片段,视频的内容是同一个女人和不同的陌生人说话。其中,女人在大部分视频(5个)中都表现出很紧张、焦虑的表情。视频都是无声的,但每部视频也有字幕提示两人交谈的内容主题。

实验进行了两次。第一种情况下,参与者被告知,女人和陌生人在7个视频中讨论的都是中性的、不带有情绪的内容,比如一家餐厅或者一本书。第二种情况下,参与者则被告知,女人与陌生人谈论的是一些与隐私、性幻想、人生的失败经历相关的话题。

两个实验里,研究者都将参与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被要求不断地记忆字幕中出现的主题内容,目的是令他们分心,从而无暇进入方法二的思考方式;另一组则没有这样的记忆任务,因而可以运用方法二来思考。

最后,研究者让他们判断,这个女人是不是一个焦虑水平高的人?

那些没有被分心的参与者,看到女人脸上焦虑的表情,当被告知探讨的是中性话题时,他们判断她很焦虑;当被告知探讨的是压力性的话题时,他们判断她不焦虑。

这说明,他们运用了方法二的思维模式:如果只是探讨中性问题,仍然表情焦虑,说明这个女人的焦虑水平很高;如果是被问到私密问题,那么大多数人都有可能会感到不舒服,因此,她可能并不是真的焦虑水平高。

那些被分心的参与者,看到女人脸上焦虑的表情时,无论被告知探讨的是中性话题还是压力性的话题,他们都会得出她的焦虑水平很高的结论。

这说明,他们只能运用方法一的思维模式,单纯凭借女人的表情,就不假思索地判断她的性格特质。

显然,当我们仅仅运用快速、直觉的方式去认识他人时,很有可能就会出错。但Halvorson说,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对方一直使用方法二来对待你发出的信号是不现实的,使劲揣摩对方的意图会耗费太多的精力,使人精疲力尽。因此,作为信号发出方,与其发出模糊信号,期待对方去调动复杂模式来解读,是一种不现实的期待。不如自我检查,给出更加明确的信息。

此外,我们的认知还会受到自身的经验、情绪等等种种因素的影响。Halvorson说,当我们开始与一个人交往时,我们会自动触发一些思考,目的是要得出以下3个方面的结论,来形成对对方的印象:

Ta是可以信赖的吗?

Ta对我来说是有用的吗?

Ta是否威胁到了我的自我评价?

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评价Ta的方式,特别是第三点,我们保持对自己的积极评价的需要,会影响到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如果感到自我评价受到了威胁,我们的认知就会产生偏见,比如,在同一份工作上,对方比自己做得出色,我们就会倾向于用苛刻的方式去评判对方。

因此,如果你发出的信号是模糊的,表达是模棱两可的,就会有太多的因素使对方难以准确分析出你的想法。如果你想要减少误解,更实际的办法是,做一个好的信号发出者,而不是指望对方能读懂你。Halvorson表示,你无法控制对方的思考过程,但你可以控制的是自己如何表达。研究也证明,无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职场、生活中,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快乐程度都会更高。

而这对一些人来说并不容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会被教育说话要婉转,表达意见要含蓄,工作中要注意领导是否话里有话。这使得我们会担心,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时,是否会由于太过直白而遭到拒绝,是否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是否冒犯对方。

但实际上,含糊不清的表达会造成更深远的负面影响:那些细小的误解会不断积累起来,它们不会消失,总有一天会成为你们关系中的一枚炸药。

感到自己被理解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为了使自己被理解,不要总是以为对方能够懂你,不如用最清晰的、最能够还原自身想法的方式去表达。我们始终相信,直接、真实、和诚恳这三件事情的组合是有魔力的:当你做错了的时候就说对不起,当你不知道的时候就说不知道,当你有需要的时候就说我想要(诶?)

其实我们一直在努力这样面对你们,不知道你们感受到了吗?

以上。

References:

Tversky,A.,Kahneman,D.(1974).Judgmentunderuncertainty:Heuristicsandbiases.science,185(4157),1124-1131.

Human,L.J.,Biesanz,J.C.(2013).TargetingthegoodTargetanintegrativereviewofthecharacteristicsandconsequencesofbeingaccuratelyperceived.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17(3),248-272.

Agthe,M.,Sprrle,M.,Maner,J.K.(2011).Doesbeingattractivealwayshelp?Positiveandnegativeeffectsofattractivenessonsocialdecisionmaking.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0146167211410355.

参考文章:EmilyEsfahaniSmith,MixedSignals:WhyPeopleMisunderstandEachOther,theAtlantic

相关推荐

应试教育的误解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应试教育的误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人都说,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其实不然,应试教育根本不是问题。

只要高考为选拔人才,无论怎样改革,加考任何学科技能,都会变成应试教育,学生们,都想上好大学。优质大学资源有限,必定有所取舍,取舍选拔,总要有标准和评分系统。

高考若加考骑马,立刻就有,应付高考骑马的培训班,你信吗?我绝对相信,考什么就会诞生什么样的应试技巧。

去美国留学,要考托福,遍地托福培训班,托福不是应试教育吗?考美国大学也需要应试技巧,因此美国也是应试教育。

本质上,所有国家都有应试教育,毕竟教育需要有一个评分系统,来检测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唯一的区别,不同国家,考试科目和评分系统不一样而已。

高考只考学科理论知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教育的公平性。

若考取名校,需考拉丁文,需有大量自己独立的物理实验数据。那穷人的孩子,多大概率会有自己的实验室,如果需考更多才艺,条件差的家庭,有经济实力,让自己的孩子上这么多培训班吗?

今天高考,都不考其它才艺,很多人为自己孩子报钢琴,书法培训班,倘若高考需要考钢琴和书法呢!那我们学生学习压力岂不是更大。

考试科目无限增多,给教育系统,带来的成本也会无限增大,给学生带来的学习焦虑也会更多。

那时,一定有这样的学生,喜欢钢琴,高考就钢琴,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钢琴太难学,为考高分,放弃钢琴学书法。之后可能,又为高分,放弃书法学手工。

目前高考所考科目,本质上,学生不用,上任何培训班,只在学校好好学习,照样有机会考好大学

高考体制,也是为经济实力差的家庭考虑。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有平民学校和贵族学校,而中国没有一所名校,全是富人子弟。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是在国家经济实力,和普通家庭经济实力的大前途下,最合理的教育体制。

爱情是如何产生的 人为什么会恋爱


谈恋爱容易,谈爱情太难。

恋爱下午茶

古希腊有个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的生物,叫做“男女”。它有四只手、四条腿、一颗头、四只耳朵、正反两副面孔,是个胆大妄为的怪物,搞得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忐忑不安。为了安抚众神,宙斯将它撕为两半,每半有两条腿、两只手。被分开的“男女”痛苦不堪,忍着痛苦急切地寻找另一半,找到后就强烈地希望融为一体。于是,自此以后,世间的男男女女们始终不知疲倦地寻找另一半,演绎着一段又一段动人的故事。

有氧“恋”习吧,

神话故事赋予了爱情一个浪漫的理由——为了寻找我们的另一半。心理学家费舍尔博士曾经作过一项恋爱的调查,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的人,回答问题的结果并没有太大差异。虽然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在心理状态上有所差异,但恋爱时的心理状态则达到了空前的一致。

那么,人为什么会恋爱呢?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呢?在探讨人为什么会恋爱之前,我们先谈谈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在人类生命繁殖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的相互倾慕、渴望结合的综合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向往和追求爱情是每个人的本能和权利。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一个人是野蛮的生存或文明的生存、病态的生存或健康的生存,都将在他的爱情生活中表现出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因此,树立健康的恋爱心理,学会处理、协调恋爱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是恋爱成功、婚姻幸福的保证。

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改变答案的问题,目前我的结论是:随着成长,我们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能力的增长却越来越缓慢,甚至遇到瓶颈,于是就只能逐渐舍弃一些已经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将资源和空间释放出来,留给新的追求。

一个延伸的问题:一般而言,在追求友谊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寻求信任与被信任、同一个思想层面的交流、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和支持、持续的善意与关心、有共同追求的同盟等等,不一而足。

类似的追求我可以举出更多,但无疑这些追求不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实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对友谊的追求和判断也不相同。

归根结底,我们只是在追求这两样东西:一个愿意满足我的人,我将这个意愿称为亲密度;一个有能力满足我的人,我将这种能力称为互惠度。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来对照一下真实的生活。

在小的时候,由于活动范围有限,通常我们的好朋友都是隔壁邻居或者同班同学。而之所以会成为好朋友,原因也很简单,两人一起玩比一个人有意思多了。这时我们要的不多,基本上有人愿意陪我们而年龄又相仿就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况且选择的余地也很小。

随着升学,我们要的东西渐渐多了起来,要成绩、要竞争、要大人的喜爱。即使有无话不谈的朋友,但是由于要花时间学习、准备下次考试,也不得不减少了彼此交流的机会。但假如我是个很聪明的小孩,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能有不错的成绩,或许就能够花更多的时间来维持这段情感。

大学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一般来说,这是最容易遇上终身好友的时期。我们的兴趣爱好基本定型,对未来的方向有了大致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我们选择的余地已经变大了,可以开始对社交关系做出挑选和取舍,也明白了以前友情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受到选择范围的限制。但让我们不解的是,明明挑选朋友很慎重,大家对彼此的关系也非常重视,几年之后,好朋友们之间的情感还是开始变淡了。

这时有人会得出结论:大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交集变少,感情自然就淡了。

这个结论不能说是错的,但其实再直白一点,它相当于是在说:我希望在某个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来,你却无法为我提供必要的人脉、资源、知识和经验,而与和你相处带来的愉快体验相比,我现在更想要的是在事业上的成就,这对我更为重要。所以我不得不将原本与你交往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追求成功所必要的条件上。

试问,如此一来关系又如何不会变淡?那些被认为是由于道路不同而变淡的友谊,其实本质都是因为对方满足我的能力降低了,即互惠度降低了,而双方之间的亲密度,本来就没有多少,换句话说,其实我们真正的友谊深厚的好朋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为好朋友可以是因为见面频繁、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背景、有着共同的信念,甚至可以因为对方长得好看、品德高尚、乐于助人。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改变了,两个人的友谊就有可能受到挑战。更何况长大了的我们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清楚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开始尝试舍弃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东西,好让自己轻装上阵。

很多时候我们追求友谊,其实是为了友谊所带来的一些附加产物。当我们看到了这一点,也有了一些额外选项之后,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变得无可厚非了。当然从本性上来讲我们什么都想要,但陈年的友谊就像小时候的玩具一样,假如我足够富有,能够拥有一间很大的房子摆得下我所有的物品,一件也不用丢弃时,留着它们,兴许偶尔可以拿出来把玩一下,回忆一下过往;然而一线城市的房价一平米几万块钱,我又没有足够富有,同样的付出我可以买最新的数码产品取悦自己、买礼物送给领导争取升职、参加培训教育提升自己。

从这个层面来讲,也可以说是价值观毁了我们的友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局限:没有足够的能力、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超群的智慧,让我们无法维护好所有的人际关系。

能力

生物学家邓巴研究发现,我们人类大脑皮层的能力上限是同时维护150人的社交关系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字。此外,人群聚集的地方会自然地形成阶级,资源会流向上层,这种不均等就是另一个著名而神奇的二八定律。

所以在资源不均等、自身有局限的前提下,我们会下意识地将所有的社会关系分为三六九等,并用80%的时间和精力去与20%最重要的人们交往。此外,随着资源的流动、自身定位的改变,每个人的社交价值一直都在发生变化,新人会替换旧人,好朋友会替换老朋友,走着走着就有人不见了。

时间

被当做一种资源时,时间具有供给毫无弹性、无法蓄积、无法取代、无法失而复得的四大特性,所以有效的时间管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确立个人的价值观,是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因为假如价值观不明确,你就很难知道什么对你最重要,也一定分配不好时间。

时间是我们的第二个瓶颈。当一个人有很多的选择和更大的自由之后,他可以用同样的时间和老朋友叙旧,也可以打游戏、看电影、去旅游、去运动。然而因为时间是有限的,一旦做出了选择之后,就无法再回去了。

很多时候,特别是现代社会,存在着如此巨量的取悦你我的玩物。当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规划,试图用本能做出选择时,真的很难想到要为朋友们做些什么。

智慧

智慧是一种直指本心的穿透力,深远而悠长。当面前摆放了太多选项的时候,你能在选择前看到后面的所有故事吗?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认清这个现实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我与这个世界上99%的人99.9%的基因是一模一样的。但同样是普通人,凭什么在各自作出选择后就没法愉快地做朋友了?因为我们都缺乏智慧,仅有的能力只能盯着眼前的目标而无暇旁顾。

这就是我的答案,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能力无法让自己肆意选择。我们不是蜘蛛侠,能力很小,只能对身边的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