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百科 > 导航 > 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下)

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下)

发表时间:2019-12-05

【www.qg13.com - 恋爱挫折心理及应对技巧】

两个人的感情也是有很多小技巧的,我们应该耐心学习一些情感方面的知识,有哪些解决情感问题的小百科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在鲍尔比、艾斯沃斯等人之后,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展,研究者们开始讨论依恋原理与成人的亲密关系之间的相关性。通常认为,婴儿的依恋功能包括“维持亲密”和“抗拒分离”;“安全基地”和“避风港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发展轨迹: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常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Hazan&aver于1987年在《婚恋关系是一种依恋关系》(RomanticLoveConctualizedasanAttacntProcess)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它有着和早期依恋相似的生物系统,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他们的研究表明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婴儿的依恋系统特征——维持亲密,抗拒分离,安全基地和避风港湾——同样可以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观察到。由此,依恋研究迅速成为人际关系科学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从成人依恋的角度研究亲密关系开始成为依恋研究热点领域,随之各种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的陆续公布。
成人的依恋类型
当依恋理论发展到成人依恋领域的时候,Hazan&aver(1988)通过问卷调查提出:早期社会经验不同产生了关系风格上相对持久的差异,婴儿依恋中的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在成人的恋情中也得到了证实。在Hazan和aver提出婚恋依恋分为三种类型这一观点后,引来众多依恋专家的关注。1991年,Barofw&Horowitz通过实验提出Hazan和aver之前所提出的回避型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回避型,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要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是因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发生紧密的依恋关系。这就将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了四种而非三种。
具体来说,成人的四种依恋类型如下:
第一种是安全型(secure)或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omous),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基本相同。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联系,以爱情关系中的关怀、亲密感、支持和理解为标志。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友好、善良和可爱的人,也认为别人普遍是友好、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十分容易与其他人接近,总是放心地依赖他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一般来说,他们既不会过于担心被抛弃,也不怕别人在感情上与自己过于亲近。无论我们自己的依恋方式属于哪一种,找到一个安全依恋型的人做自己的伴侣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种是痴迷型reoccied),这是给予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来获得内心的安适坦然,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
痴迷型依恋的特征是对人际关系怀着混合的情感,这就使人处于爱、恨、怀疑、拿不起、放不下的冲突情感之中,导致一种不稳定和矛盾的心理状态。通常,痴迷型的人总觉得自己被误解和不受赏识,认为自己的情人和朋友都不可靠,不愿意与自己建立持久的关系。矛盾依恋型的人担心他们的恋人并不真正爱自己,或者会离开自己。因此,他们一方面希望能与自己的恋人极为亲近,另一方面又对恋人是否可靠和可信满腹猜疑。
第三种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回避型”。
回避型依恋常常表现出惧怕亲密关系和拒绝信赖别人的倾向。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在关系未能向好的方向转变之前就开始退缩,他们对爱情多疑且冷淡,认为别人不可靠或过分急于要承诺。结果是,他们觉得难以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只要有人试图在感情上亲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紧张。从根本上讲,他们在回避亲密的关系。
恐惧型(fearful)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成人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而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又往往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整天提心吊胆。有时想到与伴侣亲密相处时他们就会感到恐惧。
而疏离型(dismissing)的人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会更关注替代选择,会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爱情选择,更容易被新结识的人所吸引。同时,他们往往希望将来的伴侣不给他们提供帮助,因为他们不打算反过来做任何报答。
整体而言,安全依恋是以个体能够流畅地表达与依恋相关的经历和情感为特征的,安全依恋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相似经历和情感,而不安全依恋是以防御性地拒绝或不能够整合与依恋经历有关的各种信息为特征的,这会导致个体与他人之间沟通不畅、对他人抱有消极期待以及自身社会功能出现问题。
之后,Brennan,Clark,&aver用维度法来考察依恋风格,他们认为,依恋类型可以被概括为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两个维度。
回避亲密(avoidanceofintimacy)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会影响人们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心和轻松的人,回避亲密的程度就低;而与伴侣亲密接触时烦躁不安的人,其回避亲密的程度就高。
忧虑被弃(anxietyaboutabandont)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会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安全性的人在与他人亲密接触中非常安心,不会担心别人会苛刻地对待自己,因而能积极快乐地寻求亲密、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相形之下,其他三种类型的人充满焦虑和不安,在亲密关系中如坐针毡。痴迷型的人渴望亲密接触但害怕被拒绝。疏离型的人并不担心被拒绝,但却不喜欢亲密接触。至于恐惧型的人则两者兼而有之,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如果将类型法和维度法综合起来考虑,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两维度四分类。在这两个维度——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上的得分高低决定了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依恋的复杂性:存在忧虑和回避这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塑造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表现出的各种适应性行为。这两个因素都很重要,如果你比较任一维度上的高分和低分人群,就会发现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差别很大。而得分在中等水平则无关紧要,即使因为这些得分不同可以把他们归结为“安全型”和“疏离型”等不同的依恋风格。最近的依恋研究不再简单地把人们分为安全、痴迷、恐惧活疏远四种类型,而是给出人们在忧虑和回避两个维度中的相对位置。
尽管如此,把依恋类型分为四类简单明了,所以仍广泛使用,深入人心。但依恋风格差异最大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安全型和不安全类型的人之间。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良好的成人依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有亲密接触的意愿,在长时间分离时会体验到焦虑;
②在压力和感受到威胁时,会向依恋对象寻求支持;
③从依恋对象处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帮助自己建立起对外界事物更为开放的信任感。
依恋类型的改变
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的独特个体特征。这样,亲密关系中,双方某些依恋类型的匹配可能比其他的匹配要好得多,更让人满足和稳定。举例来说,假若痴迷型的人爱上疏离型的人,就产生了依恋类型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会因为对方的感情疏远而气馁,而疏离型的人则会因对方的依赖干预而烦恼。疏离型的一方可能因过于靠近而觉得不舒服,而后想要回避。接着痴迷型的一方可能由于不满足而做出过激行为,希望以此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疏离型觉得这正好印证了自己原有观点——靠得太近会出问题,同时痴迷型也会因得不到关注而觉得这正好印证了自己原有疑虑——对方可能不够爱我。双方都不如与安全型的人相处轻松。
前面说了,依恋类型一方面受到与生俱来的个体特质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经验在塑造人际关系的依恋类型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并不会只是被动的受到童年经验的束缚,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不过,尽管依恋类型能改变,但它们确定后相当稳定而持久,并影响人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果你属于不安全依恋,而又想改变自己,该怎么办呢?不过大家的情况不同,有着各自的特殊之处,这里只能就其原则泛泛而谈。
首先,希望你们共同来了解依恋理论,可以看看其他更详细的书籍,比如:《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很多时候,了解就是改变的动力源泉。
其次,不管是你自己或你的伴侣属于不安全依恋,都希望你们能够接纳自己,很多时候,接纳是改变的核心基础。
最后,既然治疗师可以通过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来使来访者重塑依恋类型,那为什么作为情侣的你们不能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成长呢?
我相信,如果情侣双方共同理解自己的依恋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在接纳自己行为和情绪的基础上对恋爱中的矛盾获得新的认知和评价,并且通过亲密关系中的积极体验改善自己的人际期望、情感体验定势和对他人与自我的表征性质,就可以实现亲密关系质量改善和个人安全成长的双向促进。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以为双方的良好沟通是处理冲突、相互理解、包容接纳的基础,更是形成亲密关系中积极体验所不可或缺的。

相关阅读

原生家庭怎样影响亲密关系?


1.你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
在婚姻里,你和配偶的互动模式常和小时候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雷同。
如果你的父亲经常对母亲大吼,而你母亲经常抱怨,除非我们在学习之后时时刻意提醒自己,否则很容易重蹈覆辙。
你的父母常争吵,你和配偶也很可能为之争吵,好像在潜意识中我们希望借着重复那些事情而得到更好的结局。
2.小时候父母对待你的态度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经常对你恶言相待、伤你的心或过度严厉的惩罚,长大后你可能比别人跟容易有激烈的生气反应。
从小被过度惩罚的小孩,比较容易对人残暴,欺压别人;在父母高压政策的处罚,长大后小孩教会用强硬的手段,不顾别人的感受,硬要达成自己所要。
若父母经常发脾气,处罚小孩,小孩会觉得这世界很危险,动辄得咎,若要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的很强势、有维权,才能在社会继续生存。这样的孩子将来有可能变成像希特勒般极端偏激的性格。
3.你和父母、兄弟姐妹相处的情况
如果你从小常藉发脾气来得到你想要的,你在婚姻中重复同样行为的可能性会很大。
在成长过程中,你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情形如何?他们是否常用刻薄的话和行为对你?你又如何保护自己?用何种方式取得自己想要的?
如果你能检讨过去成长的行为模式,会帮助你避免在现在的亲密关系中重复以前不好的行为。
4.其他孩童现代的因素
孩童时代的特殊经历,好比长得太高、太矮、太胖或太瘦,经常被嘲笑,也造成日后容易过度激怒的人格倾向。瘦小的小孩子经常要证明他纵然瘦小却是强壮的,拿破仑就是个例子。
小孩子的天性也是因素之一,有的小孩子天性善良温和、好助人;有些小孩脾气急躁,需要父母从小用爱心与耐心扶持,引导他建立正常的人格。
每个小孩人受挫折的程度也不同,心理较健全的,受挫之后一会儿又可以开心玩耍,但对于有些受挫力低,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必须教导他们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绪与自我抚慰,同时也训练他们替别人着想,否则长大之后很不容易相处。
严重的心理或身体创伤,包括亲人死亡、性虐待、肉体虐待等等,容易形成心理不健全或犹豫症状。
生理上的因素目前可以用医药控制,以减轻因生理化学不平衡而容易生气和沮丧的症状。小时候受过严重的心灵创伤的人,如果不接受心理治疗,成长之后容易有不正常的激怒反应。
成人后,我们可以选择不要继续我们从原生家庭养成的模式,当我们真能体会它对生活造成的伤害,我们就会有较高的愿意改善自己的行为模式。
你可以接受深层心理治疗,回溯过去处理幼年伤害,才可以真正改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当夫妻陷在不断重复又重复、恶性循环的夫妻舞步中,就更当立马接受婚姻治疗,以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魔掌。

影响亲密关系的7个两性偏见


在心理学上,存在最多误区的就是亲密关系。爱恋是强烈的情感,影响着男男女女每天的幸福感。因此,人们很热衷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增加快乐,减少痛苦。但是,很多关于两性亲密关系的说法是错误的。例如媒体上经常曝光名人的糟糕关系,就有误导之嫌。为此,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学教授苏珊·克劳斯·惠特本博士指出了7个常见的误区。
1.孩子出生会破坏婚姻
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从“二人世界”过渡到“三人世界”是夫妇最大的挑战。有的学者用U形曲线来描述婚姻满意度,认为U形底就是第一个孩子降生之后的阶段。然而,这些研究只对比了处于不同阶段的夫妇。如果追踪同一对夫妇的连续变化,就会发现很多新爸爸和新妈妈感到亲密关系有所改善。
原来,在孩子降生之后,妻子感觉双方可以更平等地分担家务。有时,家里谁洗碗直接关系着婚姻满意度。
2.婚前最好先同居一下
研究发现,婚前同居者更容易离婚。同居的男女决定结婚,可能仅仅是出于“惯性”,并不是相互之间的强烈吸引。同居之后,两人很容易走进婚姻,但也很容易走出婚姻。据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男女在一起同居的时候更容易不快乐。当然,这不是说每对同居的男女都没好结果,而是“先承诺、后同住”的男女得到幸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3.双方差异大比较幸福
相同的人相互吸引,还是不同的人相互吸引?在最初的时候,人们有可能被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所吸引,但是大量关于亲密关系的研究发现,相同性是维系关系的“黏合剂”。从长远来看,人生观相似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深厚的爱,帮助他们经受住人生旅程中的种种挑战。志趣相投的他们在激情燃尽之后,剩下的是互相依偎的舒适感觉。
4.“空巢”女性心理不健康
“空巢”是指子女长大离家后,父母独自在家的空虚、寂寞的状态。过去女性活在“空巢家庭”是很悲惨的,但现代女性在家庭之外还拥有职业。即使处于“空巢”状态,女性仍可用各种方式填补空虚。
一项对15000名加拿大中年妇女的调查显示,“空巢”女性的性生活比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女性更活跃。在孩子离家以后,很多女性独住一屋,似乎很享受自由的生活。
5.老年人没有性生活
年轻人不愿意想象自己的祖父母会做爱,但这不等于事实上他们就不做。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在75岁~85岁老人之中,38%的男性和17%的女性有过性生活,而两性数字的差异是因为在这个年龄段还活着的女性比男性多。老年人并不限制自己的性行为,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还进行口交。
美国著名性学专家马斯特斯和约翰逊曾经说过,老年女性享受性生活只需要有一个“有趣而且感兴趣的伴侣”。
6.伤心不要让对方知道
很多人错误地相信,在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最好隐藏自己的难受。然而,面对问题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夫妻双方回避矛盾反而会感到压抑和不快,难免影响到日常的行为,从而降低了亲密关系的质量。
一旦他们忍不住爆发,就难免使用不健康的交流方式,例如吵架和辱骂。到了那个时候,争吵产生的怨恨进一步激化矛盾,形成恶性循环。产生矛盾后,最好在爆发之前相互沟通,让双方的声音能被对方听见和理解。
7.子女不和长大就好了
兄弟姐妹的关系一般是人一生中持续最长久的关系,但不一定总是融洽的,也有很多人从小不和,争斗一直持续到成年。如果父母对子女偏心,或者给子女偏心的印象,那么情况会更加糟糕——研究发现,父母偏心造成受冷落子女心怀怨恨,可以持续几十年。60多岁的老人仍然会像小孩子一样怄气,尽管这看起来很傻。

亲密关系电影 所谓的亲密关系是如此脆弱


许多与爱人分手或失恋的人常常感慨亲密关系太敏感,甚至不能忍受一点点的尝试和错误。今天络编辑将与您讨论亲密关系电影。

一、亲密关系电影:说白了亲密关系太敏感了!

“亲密关系”是英国哈莱姆区在1996年导演的一部喜剧电影。雪莉·麦克雷恩、比尔·帕克斯顿和朱丽叶特·刘易斯签约表演。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这部电影是1983年奥斯卡获奖电影《母女情深》的续集。它于1996年12月25日发行。

二,亲密关系电影版本号1

有一本书《母女爱》描述了两个爱对方的母亲和女儿,劳拉和阿斯里。然而,他们之间总是有不好的感觉和矛盾。因此,asri花了30年时间尽可能地摆脱品牌形象和母亲的伤害。然而,直到她去世,她才意识到她对母亲的真实感情不能被辜负和抛弃。这部电影的情节感人,概念令人难忘。这是一本有价值的好书。

在得克萨斯州休斯顿的一个外国家庭里,这种家庭在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方面都非常幸福。但是我的祖父一个接一个地去世了。我的儿媳奥罗拉·格林威和她的丈夫只有一个女儿。她的全名是艾玛。奥罗拉从小就非常喜欢她的女儿,担心她会出事。在电影的开头,广角镜头主要显示奥罗拉爬上婴儿床边睡着的女孩的手,疯狂地亲吻,并认为她快要死了。这时,画外音来自她的丈夫,并要求她不要打扰孩子。

奥罗拉视她为珍宝,但她也很专制。她的任何行为,如言行、衣着、学习和训练以及玩耍,都必须服从她的意志。如果她违背自己的意愿,她会大发雷霆。

艾玛的气质和她母亲的非常不同。虽然她表面上很温柔,但她很固执,也很傲慢。她也很喜欢她的母亲,但她并不总是穿着得体,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想法。因此,母亲和女儿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尽管如此,艾玛的父亲很不幸地过早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母亲和女儿不能离开。

奥罗拉专横跋扈,刚刚买了自己的房子,她不仅在丈夫死后经营自己的事业,还抚养女儿和成年人。当她刚刚成为寡妇时,许多异性朋友来到她家表达他们的爱,包括她的邻居,宇航员加勒特·希拉里·德洛夫,他们都是当地杰出的人物。但奥罗拉对此不屑一顾,也不在乎。

二十年后,艾玛成为了一个美丽而充满激情的女模特。她想解决母亲的操纵,变得自力更生,尤其是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本质上,她不听母亲的劝说,渴望嫁给一个没有固定工作和小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弗莱普·霍顿。在婚礼前夕,奥罗拉生气地对艾玛说:“如果你嫁给他,你无疑会毁了你的一生,因为你没有独特的能力来处理悲惨的婚姻生活。"奥罗拉拒绝在婚宴上喝酒以示反抗。

艾玛结婚后和丈夫搬到了另一个地方,奥罗拉在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方面都很孤独,精神上也很沮丧。她情不自禁地奉承加勒特,这位早已退休并追求完美的宇航员。加勒特原本是一个狂野不羁的花花公子。在奥罗拉的戏弄下,这两个住在一起长达15年的孤独老人根本没有交流。奥罗拉,在她暮年,点燃了青春和青春的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气质变老了,她能够做自己的事。她不再傲慢和骄傲。她也越来越依恋她的女儿。

艾玛结婚后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但她的丈夫李普不仅不关心家庭的经济生活,还一直和女人一起玩耍。作为一名教师,艾玛只能靠自己微薄的薪水来抚养孩子和打理家务。结果,她在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方面都有困难,并且精神抑郁。她和一位银行职员产生了感情,并得到了他的支持。从那以后,弗莱普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但仍然作弊。艾玛和他的婚姻基本上陷入了深深的危机。

诚实而坚强的艾玛在结婚10年后终于无法忍受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和精神上的困难,变得沮丧和生病,患有不治之症,躺在床上。调查结束后,奥罗拉非常焦虑。当她感觉到医院的门诊服务时,艾玛还是那样。奥罗拉日夜守候,大声哭泣。在电影的开头,奥罗拉在艾玛的婴儿时期亲吻了她的广角镜头。奥罗拉大声尖叫的假设现在是一个严酷的现实。那时,母女之间复杂的情感联系终于在30年内解决了,但艾玛已经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已经进入“”的奥罗拉很富有,但她来看蛋糕时仍然过着衣食住行的生活。她的女儿年轻时意外去世,留下了三个孩子。奥罗拉和罗茜,她多年的女仆,和大人一起抚养三个孩子,但是现在孩子们非常担心他们和奶奶的关系。

为了救奥罗拉,罗茜请来了心理咨询师杰瑞,一个背着她的年轻医生。主题:这部电影是《母女之爱》的续集亲密关系。

三,亲密关系电影版本号2

尽管已经步入老年的奥罗拉相当富有,但她来看蛋糕时仍然过着衣食住行的生活——她的女儿在年轻时意外去世,留下了三个孩子。奥罗拉和罗茜,她多年的女仆,和大人一起抚养三个孩子,但是现在孩子们非常担心他们和奶奶的关系。

汤米因违反法律法规被判入狱数次,他把这一切都归因于奶奶的文化和教育方法。虽然奥罗拉偶尔会去汤米的牢房看他,但他也带了自己的生日蛋糕。但是汤米一句话没说就气冲冲地走了,并把奥罗拉的生日蛋糕扔进了公共垃圾箱。小泰迪和他没有工作的女朋友租了一栋房子,在外面住了下来。在他们结婚之前,他们生下了奥罗拉的曾孙,一个淘气又无聊的孩子。现在媚兰是奥罗拉唯一的期望,因为只有她才能被大学录取。但是现在就连梅勒妮也经常对自己大喊大叫,并明确提出要辍学,和她的男朋友一起去其他城市。奥罗拉真的会被这些孩子逼疯的!

为了救奥罗拉,罗茜请来了心理咨询师杰瑞,一个背着她的年轻医生。当奥罗拉和杰瑞第一次接触时,奥罗拉突然觉得他久违的感情似乎在向自己招手。年轻英俊的杰瑞会喜欢上半老徐娘吗?奥罗拉不想忽略太多,所以他接受了杰瑞对完美的追求。然而,奥罗拉很快发现杰瑞仍然和一个女人有一腿,那就是他的死敌珀西。

奥罗拉女儿的朋友珀西因明确抚养梅兰妮而被奥罗拉拒绝。从那以后,两个年龄相差很大的女人开始了将近20年的战争。梅兰妮似乎更加亲密,这让奥罗拉非常嫉妒,她讨厌珀西。现在珀西独自抢劫男孩,这让奥罗拉感到更加委屈。因此,她和杰瑞分手了,抛弃了老老少少的所有爱情。

奥罗拉的脾气变得越来越狂躁,他周围的人基本上都开始抗拒她了。当隔壁邻居亚瑟向罗西坦白时,罗西明确表示他将辞职,这也为奥罗拉火上浇油。然而,她很快从亚瑟的口中得知,罗茜已经病入膏肓,她没有想到在她死前会给奥罗拉带来麻烦。感到怜悯和内疚,奥罗拉闯入亚瑟的家,强迫罗西回家。她一直照顾着自己,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在整个过程中,奥罗拉突然意识到真相对他来说太重要了,罗西更关心自己,因为没有杰出的才能。奥罗拉刚刚开始为他的孙子们重新思考他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方法。汤米出狱前,奥罗拉故意制作剪贴簿,并把他童年的照片放在上面,这引起了汤米的同情。对于小泰迪,奥罗拉第一次邀请他的女朋友和他的曾孙坐在家里,这让小泰迪和他的女朋友不知所措。然而,在被男友抛弃后,梅兰妮受到了奥罗拉的鼓舞和安慰。她重拾信心,成为一名大明星。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孩子们都回到了奥罗拉,紧紧地包围着她。奥罗拉从未感到如此快乐。带着这样的考虑,奥罗拉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很开心。因为她在死前不值得女儿的教导,她把孩子们塑造成有感情、懂得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的人。

亲密关系中的冷战


忽然间,两个人就都不和对方说话了。即使见了面,也相互视而不见,仿佛谁先理了对方就要吃了大亏,这种冰冷的气氛仿佛要永远持续下去——这种情况在亲密关系中屡屡上演,经久不衰,虽然没有硝烟炮火的言语炮弹和肢体暴力,但这无疑也是一场隐形的战争。我们通常称它为“冷战”。
冷战过后,往往是一方承受不了先低头示弱,而严重一点的话,有可能从此就这么“冷”了下去,就此走向了分手的道路。很多经历过的人纷纷表示,冷战对于爱情的杀伤力甚至比吵架、打架更大。那么人们为什么会选用“冷战”这一种方式来对待自己的爱人呢?冷战真的比“热战”更有杀伤力吗?如何结束冷战的状态呢?本期“关系”栏目,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冷战的心理动力。
专家访谈:冷战只是你正在演出的一个剧本
钟谷兰:“生命之花”工作室创始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咨询硕士,曾任“全球职业规划师”项目中国地区首席培训师,美国哈姆林大学职业规划师,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曾跟随多位国际顶级专家学习人际沟通分析、萨提亚家庭治疗、催眠、心理剧、人本与格式塔、荣格心理分析等多个流派的工作;央视《心理访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说烦解忧》、《心理月刊》、《时尚健康》等媒体特聘心理、职场专家。
冷战中虽然没有“台词”,但它有一个强大的气场在,冷战的人是用沉默的方式来开始这场戏的。这时我们往往就会上演“内心独白”来对戏了,要不就会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忍不住想要去哄他;要不就会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啊”,我真倒霉,我很不幸。但这都是受对方的气场影响,根据对方的态度来做一些回应。
心探索:冷战并不像打骂那样会对人有直接的攻击和伤害,那为什么很多人却都会觉得冷战更让人不舒服呢?
钟谷兰: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学说叫做“人际关系分析”,里面曾提到人最基本的需要,其中有一项是“安抚”,它其实是可以关系到人的存亡的。在罗马尼亚有一个孤儿院,里面的衣食都提供的很充足,但是没有人会去关注他们、抚摸他们,结果那里的婴儿死亡率就很高。而很多研究也表明,“关注”其实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影响,不光是小婴儿,成年人长期得不到关注也会造成一种“社会性死亡”。
所以,我们是非常需要“关注”这种东西的,为了得到它会使出各种手段,有的小孩捣蛋,会挨打,这是因为哪怕得到负面关注也比没有要好。但当我们冷战的时候,其实就等于停止了给对方这种注意力,它的杀伤力当然是很大的。
心探索:既然冷战的伤害这么大,为什么人们还是会不停地使用这种方式呢?
钟谷兰:冷战往往不是双方的,一般都是一方先行发起。会在亲密关系中使用冷战的人,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他在赌气,想要用这种方式惩罚对方,这其实是一种控制手段,他想以此让对方顺从,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是他不愿意吵架,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因此就会选择把自己隔离起来,这在对方看来可能就是在“被冷战”了。
第一种方式其实是一种小孩子的常用方式。比如他想要一个玩具,父母不给,他就一整天嘟着嘴不说话,最后父母来哄他又给他买,他就成功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从此他就学会了这种方法,长大以后也会用这种方式来对付自己的伴侣,他可能会期待对方像父母一样先来哄自己、道歉、安抚、给他想要的东西。
第二种方式是由于他认为冲突是不好的,为了避免吵架,而宁愿什么都不说。这也往往和这个人的家庭环境有关,有可能他生活在一个父母天天吵架的家庭,于是长大后他就非常厌恶吵架,而认为不说话是更好的处理方式;也有可能是他的家庭中习惯不把问题拿出来说,这样表面上显得更和平一些,或者认为夫妻吵架是很丢脸的事情,会被邻居听到等等,因此他长大后也会习惯性地不去处理问题。
心探索:那么被发动冷战的人,一般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钟谷兰:很多时候,被冷战的人可能也会选择同样的方式,也不说话,看谁能撑的更长;也有人会不停地追着那个主动冷战的人,想各种方式让对方不要这样对自己;还有的可能会选择去和亲人、朋友诉苦、抱怨。
还有一种情况很常见:有人会说,我已经很努力地想要解决问题了,很主动地去沟通,想要打破冷战的局面,可对方就是不配合啊。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当时的状态决定了我们不是真正能够去沟通的,我们心里带着的情绪、信念,它会扭曲这些事情,我们以为是在沟通的语言还是在之前的模式中,而对方可能会更不想面对,最后会证明的结果反而是“我们是没法沟通的”。
不过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假如我们可以暂时跳出这个场景来观看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像是在一出戏里,当对方做出冷战的举动时,对戏的套路似乎只有那么几种,而无论选择哪一种,我们都等于进入了整场戏中,而冷战的戏码也就顺理成章地演了下去。
探索: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面对这种“被冷战”的情况吗?
钟谷兰:我们都有一些早期脚本,有很多设定好的东西:我们的信念、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平常吵架就经常是按着早期脚本设定的方式“对台词”。冷战中虽然没有“台词”,但它有一个强大的气场在,冷战的人是用沉默的方式来开始这场戏的。这时我们往往就会上演“内心独白”来对戏了,要不就觉得“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忍不住想要去哄他;要不就觉得“这个人怎么这样啊”,我真倒霉,我很不幸。但这都是受对方的气场影响,根据对方的态度来做一些回应。
你在剧中想解决问题往往会是徒劳的,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你不在这个戏里,不再去演,比如你是个观众,你就可以把电视关掉了。当发现我们正在演一出戏,我们可以做一些完全和这场戏不搭调的“无厘头”的事情,让自己不再继续对台词或念独白。
心探索:但是实际情况中,往往是心里明明知道自己在演戏,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很难从中跳出来呢。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容易陷入冷战中的人吗?
钟谷兰: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情绪都特别容易被对方勾起来,要从中出来真的很难。在冷战中,我觉得双方都需要学习一些自我觉察,想一想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比如说我需要关注,我就要先学会给自己关注。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安抚,但是这个安抚是自己可以给自己的。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我想要被爱、想要被关注,我们要用一个成人的态度去要求,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无意识地用着孩子的方式,比如说喜欢使用冷战作为控制手段的一方。这时候假如对方迁就了你,他自己会觉得难受,会觉得不是那么愿意给予你要的东西,哪怕他本来是爱你的。因为对方会觉得被强迫了。更成熟的方式中,我们不会强加给别人什么期待,不会必须要求得到什么,我可以不是只是指望着对方能给我,我首先要我为自己负责。
跨越冰冷地带
如何打破冷战的僵局
冷战往往会让两个人之间的温度骤降,空气像凝滞了一样,僵在原地无法动弹。有的时候僵的时间长了,其实双方都早就想要打破这个冰雪世界,可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其实这个时候,双方心里可能都会有一些信念,比如:
这是他的错,如果他不道歉,我是不会开口的。
要是我先去示好,他不理我,那多没面子。
我主动开口的话就等于对他示弱,那我就输了,他就赢了。
他肯定会觉得我离不开他,那么他下次还会这么要挟我、控制我。
他冷了这么久,肯定是不够爱我,那我为什么要迁就他?
…………
这些信念会在头脑里不停萦绕,限制着我们,让我们纠结着死不开口,让局面越来越冷。但如果我们发现这只是头脑里的信念的话,我们也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些新的信念,比如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先开口的人是更有力量的人。
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真正去体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真的是只想要“赢”吗?如果这个人真的对我来说很重要,我真的很珍惜我们之间的感情,我之所以与他冷战也只是想要得到爱——那么冷战真的能让我感觉到爱吗?权衡之下,我们自然可以选择更想要的那个选择。
如何清理冷战中潜藏的情绪
如同很多矛盾冲突一样,冷战只是一个表象,深挖掘起来,它牵连着我们内心的很多固有情绪和信念。而除了解决表面上的寒冷战争之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清理自己内心的情绪,不然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还是很容易落入同样的循环。
在冷战中,有的时候不想向对方开口,是因为我们心里还有气。我们是分裂的,常常是有一个部分的我渴望和他亲密,另一个部分的我对他充满了愤怒,所以我又想靠近他又不想靠近他。这时候我们常常是打压一个部分,去支持另一个部分。不然就是选择愤怒——我不去理他。可是心里明明还舍不得他,爱着他;不然就是选择压抑愤怒——我爱你,我们和好吧。可是愤怒却还潜藏在那里,可能不知什么时候又忽然爆发出来,陷入同样的局面。
其实我们要承认的是,两个矛盾的部分都在,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将它打压下去,而是要学会去处理那个潜藏的情绪。比如说对这里的愤怒情绪,我们要学会的是:既能深深地体验它,感受它对我意味着什么,同时保持一个旁观者在觉察,这时我们才有力量去选择用一个不伤害的方式来宣泄它。
而当你并不压抑自己的一部分时,你的状态也会有所变化。这时就算你去主动和好打破冷战的局面,也不会觉得讨好和示弱对方。与另外一个人的关系永远都先始于自己——你从一个新的状态出发,对方的反应也自然有所不同。
兰小兵江苏常州人,心理咨询预约电话:13813670430Q:619659790

心理应对策略化解恋人间矛盾


真正的恋人之间有时也会有些冲突,也会有误解、“吃醋”、攀比、忌妒、糊涂的时候,“上牙有时还磕了下牙呢!”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注意不要认为有冲突就一定要分出你对我错,这时最好先作个心理换位,先没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和情境去思考和处理,体察对方的潜在动机,不要“以白我为小心”简单地看待问题,要清醒理智地思考及相互理解。
其次,平时要注意双方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从心理角度看,这个距离太小会令人不舒服,觉得太“拥挤”了,适当远一点就会多一点距离感和独立性,多一点心理自由,多了机会去感受对方的美好,少一点相互的肤力。
第三,恋人之间发生冲突以后,不要老是相互抱怨并形成一种消极的“定式”,应该每次用一些不同的调解方式“嬉笑打闹”着解决问题。
第四,即使对方错了,也要宽容为上,因为真正的恋人少间并没有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都不是圣人,没必要对方的一点点行为举止过分挑剔。
第五,要想对方尊重你,你要先尊重对方,你要先给对方爱你的理由,不必先要、人际关系中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核心就是期望对方人间自己,以体现“自我价值”。

敌对共生的亲密关系



他们经常唇枪舌箭、彼此伤害,天天活在痛苦的煎熬里,然而在心理上,却又处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共生”状态,一方面叫苦连天、彼此怨恨,另一方面又离不开对方。
一、纠缠的“共生”状态
每桩婚姻中,多少都会看到一点“敌对共生”的影子。由于这种情形相当普遍、杀伤力极强,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种状况。
我们常见夫妻俩在工作场合各自与人相处都没有问题,但在婚姻关系中,问题就层出不穷。为什么分开时一切正常,在亲密关系中却有强烈的爱与恨呢?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可以理解的。原来双方把过去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心理情结,带入现在的婚姻关系中。婚姻有如这幅图画,夫妻两人躺在床上,床头靠着墙,各人头顶的墙上挂着自己父母的肖像,而这四位父母,都睁眼在看着这对夫妻。不管父母是否健在,他们不可避免地仍影响这桩婚姻。
处在“敌对共生”关系中的夫妻,往往很敏感。双方剑拔弩张,任何小事都会引起强烈的冲突。
他们经常唇枪舌箭、彼此伤害,天天活在痛苦的煎熬里,然而在心理上,却又处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共生”状态,一方面叫苦连天、彼此怨恨,另一方面又离不开对方。
二、敌对共生的十项心理特征
一般来说,“敌对共生”的夫妻有下列十点心理特征。
1.彼此缺乏健康的心理界限。
两人的情绪感染力很强,一方不笑,另一方就情绪不好,觉得另一半在生自己的气。在一起出入的场合,看音乐会时丈夫打瞌睡,或妻子在人前讲错话,对方都会觉得是奇耻大辱,痛恨配偶丢了自己的面子。
2.潜意识中,双方都要求对方与自己完全一样。
要求对方与自己有一样的感受、意见与想法,一样的价值观与做事方式。两人的差异会使彼此觉得难以忍受,令他们的“自我感”与“共生感”受到威胁。两人一起看电影或听演讲,若丈夫不喜欢妻子所喜欢的部分,就会因此发生强烈的争执,甚至觉得对方是故意反对自己、伤害自己。
3.双方都没有安全感。
愈是缺乏自信的人,愈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在甜蜜的“共生期”,双方都沉浸在美梦之中,为了要得到对方的爱,自己也愿意先付出爱。一旦关系稳定,有“敌对共生”倾向的人,无法暂时放下自己的需要,先向对方付出爱,他们反而强求配偶要不断地注意、赞美他,增加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倘若得不到,就会以种种方式处罚、威胁配偶,挑起配偶的罪恶感。
4.双方心理上皆有强烈的黑白二分法。
由于各自尚未完成整合“好客体”和“坏客体”的心理任务,而进入“客体恒定”的阶段,因而很容易将配偶或其他较亲近的人过度理想化,一旦失望,会过分丑化对方,认为对方心怀恶意。
5.“坏客体”投射
在“二分法”的心理状态之下,“敌对共生”的夫妻很容易把自己人格中所不能接受的“坏客体”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结果,他们常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无法忍受的缺点。
例如,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某些事没做好,而又遭到批评、羞辱等惨痛经验的人,可能因此埋下“惧怕自己无能”的心理情结。有惧怕无能心结的人,即使配偶很能干,只要有一点的无能,都特别敏感。例如见到配偶打破碗,或切菜割了手,会因此大发雷霆。因为,配偶的无能让他想起自己人格中最不能面对的部分。
反之,人格愈成熟,愈能接纳、面对自己人格阴影的人,就愈能对自己的缺点负责,故能继续成长、改进。这样的人,不需要遮盖、压抑自己不完美的部分,比较能真正地接纳别人、爱别人。与这种能接纳自己、人格成熟的人相处,令人觉得如沐春风。
6.滥用“投射”与“个人化”等心理自卫机能。
“敌对共生”的夫妻经常情绪高涨、过度敏感。于是你不笑便等于你恨我,一方嘴角轻轻一翘,另一方就认为你在嘲笑我、侮辱我,一方问“这件衣服在哪里买的?”另一方会立即怒斥;“你才是一天到晚乱花钱!”一方只要眼珠向上一翻,或稍有不耐烦的神情,就可能触发对方心中的“地雷”,引起一场大战。在白热化的冲突之中,这类夫妻在心理上可能退化到向对方吐口水、揪头发、丢东西、用锋利的指甲抓对方,甚至拳打脚踢。
有一个个案,妻子在剧烈冲突中想离开现场,却被丈夫猛力按在墙角,不许她离开,直到她双手青肿晕倒。另一个个案,丈夫夺门而出,妻子却紧追不舍,在他开车上路时,竟以身体挡在车前,非与他周旋到底。
7.心理按钮
在心理退化状态中,潜意识里误以为配偶是自己的父母或是主要的扶养者。上述第一个个案的丈夫,成长过程中经常目睹父亲殴打母亲,母亲在他六岁时,不堪虐待,终于离开。母亲离家出走时,他边流泪,边喊道:“妈,您别走呀!”直到父亲把他拉住,不许他再追。
第二个个案的父亲在她12岁那年有了外遇,一天与母亲大吵之后,父亲走出家门便再也没有回来。这两个个案在与配偶冲突时,不知不觉地回到儿时的心理状态,潜意识中误把配偶当作过去抛弃自己的父母。当配偶在此激烈的争执中要离开时,无意中触动了他们怕被抛弃的心理情结,引发了深藏在心中原始的、难以控制的情绪,导致激烈、难以理喻的行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心理伤害。因此,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特别脆弱的地方,心理学家把这些弱点称为“心理情结”或“心理按钮”。
每个人都有几个不同强度、主要的“心理按钮”。例如有人平时好好的,一旦被冤枉,就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有一个个案在“心理按钮”被引发时,甚至浑身发抖、呼吸困难。另一个个案某人在家排行老二,从小是安静的“乖乖”,因此被哥哥弟弟抢去许多好处。长大后他主要的“心理按钮”就是恨别人不公平,占他便宜。偏偏他的妻子就是一天到晚触发他“心理按钮”的人。因为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常被重男轻女的父亲轻视,只有批评,没有鼓励。她的“心理按钮”是长大后要找位白马王子,天天注意、赞美她,说她能干,满足她当“天之骄女”的心理需要。
从心理学来说,如果她的丈夫真能如此满足她,她便能渐渐得到医治和有安全感,从而也能主动给予丈夫所需要的爱。但正如大多数“敌对共生”的夫妻一样,彼此都只想得到爱,却缺乏主动去爱对方的能力。婚后,这位妻子撒娇、耍赖,硬要把错的说成对的,潜意识中要测验丈夫是否把她当“天之骄女”,真的宠爱她、重视她。可是,当她要求特殊待遇,却又不能先满足丈夫的需要时,无意之中触发了丈夫痛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按钮,同时,丈夫也触发了她希望做“天之骄女”任性、被宠的心理情结。其实两人会互相吸引、彼此相爱,并不是偶然的,正如中国古谚云:不是冤家不聚头。
8.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一方、是婚姻关系中惟一的“受害者”。
这样的个案,临床上几乎都有公式可循:通常双方都振振有词,认为错全在对方。“要不是他如何不好,我的日子就会快乐多了。”稍微成熟的一方会说:“我承认自己也有点错,但都是他引起的;我只有错百分之一,但他要负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责任。”然后,多半要治疗者去改正对方。
9.缺乏“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的夫妻,无法站在配偶的立场,正确地了解对方的感受。通常他们的认知过程有问题,容易曲解配偶的言行,只感受配偶如何伤害自己,却没意识到自己的刀子嘴和其他的言行也伤了对方的心。当对方遭受攻击,开始辩护时,这样的反应往往又成为对方迫害自己的证据。
10.只有“你输我赢”的观念
在这类夫妻的心中,只有“你输我赢”的观念。所以他们在冲突中会拼命想要赢过对方。但是,他们无法理解,如果夫妻中任何一方输了,两人就都输了的道理。
三、变“敌对”为“连合”
心理学家指出,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创伤愈大的人,婚后进入“敌对共生”状态的机率愈高。
“敌对共生”是心理上未能离开父母的典型现象。这些来自父母、原生家庭与成长经验的“心理情结”,会影响他们完成“合”与“一”的心理任务。愈能了解、面对自己残存“心理情结”的人,便愈能与配偶“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很多看似夫妻的问题,实质不是夫妻问题,
而是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带来的心理成长问题;

AA制亲密关系下,有真爱吗(原创)


最近一朋友一直纠结于要不要和男友分手,起因是男友提出经济AA制。朋友与男友感情较好,一直相处融洽,鉴于都是大龄也都有各自的收入,经济也都相对独立,平时在一起基本上也都是AA。

相处久了,难免就避不开经济的问题。朋友便和男友直言未来经济经营办法。于是问题就来了。朋友和男友一切都很合拍,亲密和激情都不差,平时思维也能在一个频道,就经济能力来说朋友独自承担生活也毫无问题。但是纠结点就在于,对方是不是仅仅想以最低的投入找一个搭伙生活的人,对方是真爱自己吗,对于如此算计的男人值得共赴一生吗?

AA制亲密关系下的实质是什么?

AA制亲密关系在当下商业社会下已然不是一个什么新鲜词了。在繁盛的商业文化推崇之下,人们或主动或被动都被巨大的经济利益所驱使。在这个安全感匮乏的年代,好像只有牢牢的抓住经济才更能抓住生活。这年头掏心已经不易,掏钱就更难。

AA制婚姻看似是追求公平、平等,而在平等的外衣下,其实隐藏的是一颗缺乏安全感的心。

亲密关系本是人性中最紧密的两性关系,我们为什么会不惜冒着牺牲关系的风险在亲密关系之间竖起一堵AA制的高墙?因为在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数据之下,相比脆弱的不能完全确认的关系而言,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才是我们看得见抓得住的人生保障。而在我们如此强调需要人生保障的背后,则可能潜藏的是一颗没有安全感,甚至是一颗对自我价值自我创造财富不太确定的心。

AA制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深植的文化背景下盛行并不奇怪,但在中国这块集体主义文化如此重视关系融合的土壤之下,践行的AA制背后,则更多的反应出国人的艰辛与无奈。

如果我们是足够有完全感的,足够自我价值认同,为未来充满确定的,我们何以要用如此醒目的经济独立的形态来经营亲密关系呢。要知道亲密关系的实质就是融合,是彼此不设防,彼此足够的自我暴露和信任。而经济作为人生的如此重要的一环,如此被生硬的剥离,想必是不太令人适应的。

女性一定是AA制的受害方吗?

AA制在中国践行的时间还不太长。令人奇怪的是很多AA制婚姻的提出者居然是女性。自市场经济以来,很多女性放开手脚开始跻身于各路职场。她们肯吃苦能低头,在荆棘的丛林中保住一方领地,得以经济独立,有的收入甚至高出伴侣。经济独立后的她们还有着独立的思想。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催化下,于是她们开始寻找亲密关系中经济的平衡感。

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AA制的提出者是主流文化中被认定的责任方。在普遍认同的文化中,男性貌似就应该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他们就应该去为妻儿厮杀,为家庭提供物质保障。然而,同样觉醒的男性在外来文化的熏染下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世事如此艰难,既然要标榜男女平等,为何经济的付出不能如法炮制呢?

存在的既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到底在AA制的这份契约之下,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获益方呢?首先我们看到AA制既然是一份契约,契约精神的核心取向无非是平等。那么这份平等是谁的平等?是可以解开束缚的男权的平等,还是彰显女权的女性胜利?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当我们在追问甚至是责难AA制的背后我们是否已然给这个制度做了一些预设的假定。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遵从男性在外狩猎获取食物,女性在家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在到农业社会的男耕女织,无不是当时物竞天择,适应环境的选择。而如今进入到多元共融的经济大爆棚时代,不论是从资源的获取还是思想的开放都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从经济独立的心理需求来讲,独立的经济支配权,其实是对自由掌控人生的需求,它不仅能极大的满足人的安全感,也极大的满足人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我们通过独立支配经济,从中我们体验到自己的力量。

AA制之所以会被诟病的原因就在于,这种过于“契约”下的对关系的冲击和冷漠。AA制说起来轻松,但在日常的琐碎中执行起来却异常揪心。小到,今天你买了5元的菜,昨天我买了10元的米。大到,你住了我的房,我替你交了费。各种鸡毛蒜皮,一地鸡毛。在这种割裂的生活中,如来幸福感?如果处理不好这一地鸡毛,当初能和和气气坐下来制定AA制婚约的一对璧人,不论男女,恐怕不仅没有得到想要的独立平等,反倒是都要赔了夫人又折兵咯。

经济可以AA,爱可以吗?

回到最初朋友的困惑,经济我可以独立,但是本来就是共荣共生的亲密关系,如果活生生的把经济剥离开来,这份爱还值得信赖吗?表面看是钱的问题,但再进一步看,钱的事情尚且藏着悠着算计着,那爱是否也需要称斤论两,争长论短呢?

大多数AA制走到末路的亲密关系里,都死在了这条上:经济可以AA,爱可以吗?作为以感情为生的大部分女性,要她们怎样扭过这个弯儿。我们先来梳理一下AA制背后可能会有的情绪是什么?

情绪1,这么舍不得为我花钱,是我不值得?

情绪2,如果是真爱ta恐怕不会这样吧,ta这样肯定是不够爱我!

情绪3,现在都这样斤斤计较,精与计算,ta是否真的能够在漫长的以后一起共抵风雨?

情绪4,尽管我经济独立,但我找伴侣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轻松的,凡事都要AA,这样好累啊!

情绪5,本来是要好好经营的温馨日子,但一想到什么都要AA,真的再也燃不起爱情的激情了……

试想亲密关系的核心职能本来就应该是给我们提供温暖和依靠的港湾,但在AA制的亲密关系里,每天的日常都变成了忙着分斤掰两,患得患失地计较着手里那点铜锈。这岂非与我们的初衷刚好背道而驰了。就AA制在我们的文化里本来就没有其生存的根基和土壤。如果双方不是从内心里完全认同这样的价值理念,谁硬塞给谁,都很难长久。

套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一个观点,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真正让我们纠结的不是AA制本身,而是在AA制背后我们的预设、观点和期望。在亲密关系中不管我们是共荣共生还是各自独立,只要我们是有爱的,而不是一板一眼锱铢必较的,以何种样态来体现爱都是有可能幸福的。

丈夫出轨了,妻子有什么应对策略?


女人在恋情的那时候,都是期待自身将来的婚姻情况,期望能有着美满幸福的婚姻,当走入婚姻刚开始,女人以便心里理想化的婚姻就会持续的为婚姻资金投入,认真地运营自身的婚姻,想象着和自身的丈夫白头到老的那时候,可是当有一天女人了解丈夫出轨了,心态和个人行为都非常容易无法控制,使婚姻更为向恶变发展趋势,婚姻也有挽留的空间吗?要想挽留外遇的丈夫有哪些解决对策?

如何挽回婚姻?怎么做到情感挽回?一、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知道丈夫出轨的信息,你深陷了忧伤恼怒当中,好像天要塌下去一样,持续诉苦丈夫的个人行为,斥责丈夫的出轨行为,我明白了我现在的情绪,可是你那样做总是使你的丈夫对你更为抵触,进而加快了小三的上台。你必须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不必让欠佳的心理状态危害你的处理过程,使事儿更为槽糕,你必须把集中注意力放到解决困难上,而并不是一味的追责丈夫的义务。 二、寻找丈夫出轨的缘故 许多那时候,女人在应对丈夫出轨的难题上,大量的是问丈夫:外边的狐狸精究竟有什么诱惑力?而并不是问一下自己:究竟自身做不对哪些?是不是有搞好妻子的人物角色?实际上男人往往会外遇,和他的妻子都是有关联的,妻子是不是掌握他、是不是考虑他的内心要求?

如何挽回婚姻?怎么做到情感挽回?如同感情专家康纳老先生觉得男人的心理状态要求是信赖、接纳、赏析、感谢、赞扬、认同、激励。女人应当认识自己的丈夫,寻找丈夫出轨的缘故,随后对症治疗,才可以挽留丈夫的心。 三、别忘记提高自己的使用价值 许多女人觉得要是结了婚就相当于给自己买来一份长期性商业保险,此后无忧无虑,舒心的在家里通情达理,在她认真运营家中的那时候,却忘记了好好地运营自身,使自身变成了自命清高的人老珠黄,遭受丈夫的看不上,进而在外边找寻年青小三。女人在结婚后也别忘记提高自己,外在层面要学好穿衣搭配,维持自身的身型,本质层面要读书,提升本身的涵养,变成一个內外兼具的女人才可以把握住丈夫的心。 尽管男人本性是滥情的,可是他也必须被自身的女人正确引导,当男人外遇了,你先不必斥责他,只是从自身的身上找缘故,问一下自己是不是有尽到一个妻子的义务,是不是有维持自身的风采、提高自己的涵养,只能变成那样的女人,男人才会一直珍惜。

如何改善亲密关系


不知道朋友是否看过86年版的《红楼梦》,还记得里面那对宝黛小冤家吗?回忆一下,是不是经常听过这句经典的情侣吵架台词:“我看上你真是瞎了眼”。过去对方最吸引我们的特质,现在却成为让你最受不了的地方。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人格,这种潜藏在心底的“影子人格”,会让我们想努力改造对方,使之成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而这恰是亲密关系中痛苦的最大来源。试着观察感情好的老夫妇,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放弃改变对方时,对方竟然会愈来愈被影响,不知不觉中两人变得愈来愈像。
爱情产生源于追寻完整自我
重拍《红楼梦》,海内外选秀引起全球华人瞩目。重播的86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宝黛的关系也重新成为热点话题。作为一对心灵相通的情侣,他们却一会儿好了,一会儿又闹了,贾母只好说他们是“一对小冤家”。为什么亲密爱人总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冤家”?心理学家为这种现象找到了依据。
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追寻完整的自我
按照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人格。换言之,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所见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
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通常,“分析型”者着重逻辑思考与客观评断,但是当他在强调与表现“理性”时,便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细腻多情“感性”部分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
当一个人遇见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心中常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的人格特质。
例如,当“分析型”的男性与“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时,彼此常会充满新鲜欢愉。她丰盈流畅的情意,往往会挑动他长久压抑心底感性部分的人格。与她在一起时,他那被深埋阴暗地窖的“影子人格”开始见到阳光,感受一股从外注入、活泼新鲜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觉得自己好似脱胎换骨一般,受桎梏的心灵,顿时得以自由释放。
这个异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线生命契机,使自己尘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见天日,得到露水滋润,与自己“显性人格”整合,发展出一个较完全、较成熟人格之过程,称为“完整之我”的追寻。
人们为何会说“我看上她真是瞎了眼”
在磨合期中,过去对方最吸引你的特质,现在却成为让你最受不了之处。过去你欣赏他的沉静、理智,现在却是沉默愚昧、不解风情。过去爱他的自信果断给你安全感,现在却成了自我中心,事事都要主宰。如果正好相反,过去女方爱上的是他的细腻温柔,那么进入磨合期中,她很可能就要抱怨他缺乏男子气概。
同理,如果过去男方被她的情感丰盈、活泼伶俐所吸引,现在就巴不得她停止“歇斯底里”,唠叨不停。在蜜月期中,人人都以为找到了完美的梦中人,在磨合期中却发觉自己过去瞎了眼才会爱上这个对象。
在磨合期中,我们都想努力改造对方,要对方变得完美,像自己心中所定之“理想形象”一样,这是亲密关系中痛苦最大的来源。
夫妻间如何终止恶性互动
人要如何才能在磨合期中少吃苦头,通过考验呢?惟一的办法,是放弃使对方变成完美的幻想,不要定睛在对方身上,而回头重新专注在自己“显性”与“隐性”人格之整合与成长。专注扩展自身的“影子人格”,让自己也能擅长逻辑思考;“急惊风”型的,学习去容忍“慢郎中”的慢,同时学习让自己欣赏并享受“影子人格”中的轻松自然。
最有意思的,是当你观察一些感情好的老夫老妻时,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放弃改变对方时,对方竟然会愈来愈被影响,不知不觉中两人变得愈来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