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冯学荣:关于新加坡,令你大跌眼镜的几个历史真相

冯学荣:关于新加坡,令你大跌眼镜的几个历史真相

发表时间:2020-02-11

【www.qg13.com - 几个恋爱技巧】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冯学荣:关于新加坡,令你大跌眼镜的几个历史真相,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告合作请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这个人最初在历史上是怎样突然冒出来的呢?其实李光耀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李光耀在从政之前,就已经是新加坡非常有名的一个大律师。李光耀年轻时候在英国学法律,并考取律师资格,然后回到新加坡,从事律师工作。1952年,李光耀代理新加坡闹事的邮差与政府谈判,因而出了大名,尤其在工会中,享有非常高的声誉,为他日后从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李光耀

2

有历史爱好者可能会好奇,李光耀这个祖籍广东大埔的客家人,他对中国的感情是怎样的呢?答案是:李光耀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这不是外人猜测,这是李光耀自己亲口说的。早在新加坡独立的时候,李光耀就曾经对外公开说过以下这段话:“我不是中国人,就如肯尼迪总统不是个爱尔兰人。慢慢的,世人会知道,新加坡姓李、姓高、王、杨、林的人们,外表上是中国人,说着华文,然而却与中国人不同。我们有中国人的血统,我们不否认这点;但重要的是,我们以新加坡的立场思考,关心新加坡的权益,而不是以中国人的立场,为中国人的权益着想”李光耀承认自己是华人的后代,但是,李光耀认为自己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这是非常清楚的。

3

新加坡独立之后,李光耀在新加坡实施英语教学,并且把英语定为政府工作语言,在新加坡全国,积极推广英语。李光耀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新加坡其实并不是一个华人国家,而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个国家除了华人之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等等,为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稳定,所以必须推广英语,否则就会造成民族撕裂,不利于国家稳定。第二个原因:新加坡没有资源,建国之后,只能抱着西方大腿吃饭,为了和西方社会接轨,必须将英语定为国家语言,否则,国家不可能站稳脚跟,也不可能富裕起来。

图:新加坡地理位置

4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新加坡这么小的一个国家,难道它的国防不危险吗?大国来揍它,它很容易就亡国了,对不对?答案是:新加坡有“五国联防”机制。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五个国家之间,有一个“五国联防”的协议。依据这个同盟协议,如果新加坡遭到攻击,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马来西亚,都会出兵,帮助新加坡。

5

说起新加坡的国防,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新加坡国土面积小,国防部队没有办法找到足够大的地方训练。怎么办呢?新加坡的国军,在台湾训练。

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就是这么有趣。

6

“新加坡”是英语S的音译,而S这个词,最初又是源自于梵语。S源自梵语“सिंहपुर”(Siṃhapura),siṃha意为狮子,pura意为城市。所以,新加坡又叫做“狮子城市”,简称狮城。就是这个渊源。

7

说起李光耀,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当年日本帝国攻占新加坡之后,19岁的李光耀,报名参加了日本占领当局举办的日语训练班,并且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之后,李光耀被安排在日本帝国陆军“宣抚班”工作,后来在1943年,李光耀被调到日本帝国陆军“报道部”,工作地点还是在新加坡。李光耀服务日军多年,为日本占领新加坡,作出了许多的协助。怎么理解这件事呢?李光耀在他的自传里面,是这样解释的:日本占领新加坡已经是既成事实,为了避免麻烦,也为了顺利谋生,李光耀选择了为日军占领当局服务。当然,我们读历史,要从历史当事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逻辑。首先,李光耀还小,19岁,毕竟还小,三观都没有完善,不应该对一个19岁的小男孩,过于苛求。此外,李光耀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他认为自己是新加坡人,从他的角度观察当年的日本帝国,和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去看日本帝国,立场和观感并不一样。最后呢,19岁的李光耀,毕竟视野有限,他不可能预见到日本战败。所以我们从这些理由去看,对李光耀为日军服务这段历史,也就不会觉得太奇怪了。

小公告:为免失联,

请加冯学荣备用号“有趣灵魂研究所”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往期精彩文章:

冯学荣:这些有趣的历史往事,真的毁童年

冯学荣:小说电视告诉你的这些历史,其实都是假的

冯学荣:如果对历史人物抱有偏见,那就不可能理解真正的历史

冯学荣,70年代生人,现居香港,知名作家,读史人,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亲历北洋》、《不忍面对的真相》、《隐动力》等,是广州番禺奥园城市天地“别等”书吧的常客与形象代言人。

精选阅读

摘除怀疑的眼镜


张文质老师研究小学教育的课堂,其实有个很私人的原因,是他自己女儿上小学时,经常会因为老师对她说的话产生怀疑而不解:难道一个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怀疑是常态吗?一直研究居然不能罢休。所以,他提出生命化教育课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在初次听到他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没有那么在意。可是在一个孩子给我讲述他的故事之后,我心间留下的是吃惊。原来,有时我们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他的故事是这样的。

“老师,我有一次考试只考了三十几分哎。”他若有所思地对我说。但似乎也不是那么在意,因为我知道他一定是信任我才告诉这个有点难堪的经历。

“那时为什么呢?你学习也不是这样的呀?”我不解地问他。

“嗯,嗯因为那次考试我肚子疼,所以很多题目没有做完。”

“那难怪了,这不能说明什么呀。不过,回家妈妈有没有打你呢?”我还是有点担心。

“我考完试回家就告诉妈妈了,因为肚子疼没有办法写完。所以妈妈就没有打我了,但是妈妈也怀疑我是假装肚子疼的。”

“为什么说也是怀疑呢?还有谁怀疑你呀?”我感到奇怪。

“我们老师蛮,你不知道哎,当时考试的时候我对老师说自己肚子疼,她就说表示怀疑了。”他说得非常流畅。

“而且,我们老师还说:'考试就说肚子疼,不会是装的吧!'老师,我跟你讲其实那天我肚子疼得眼泪都要下来了怎么可能是假装的呢?”

“你的意思是说老师没有看见你的表情吗?”

“没有,她没有看我。”说这话的时候他显得有点气呼呼的。哎,这就是张文质老师说的话好像应验了。在这里,我感受得异常深切。于是我安慰他:“现在老师肯定清楚了吧,你真的是肚子疼了?”

他抬起头,很不满意的撅着嘴说:“哪有啊?老师到现在也没有问我啊?都两年了……”他的心里记得可真清楚啊。

我惊讶了,一个无意的伤害,在孩子的心里却是久久挥不去,或者恰是因为无心却从来不曾知晓,所以连改过的机会也没有。以此问提醒自己所有的事情都要注意对孩子的那颗心灵关注。

由他这个故事,我想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情。中午放学前,音乐老师说:“两个孩子刚上课就要去厕所,可是快上半节课才来,进教室时还很不严肃地笑。你调查一下原因。”当时,我只有一股怒气冲上心头,恨不得马上把他们找来训斥一番。放学了,等下午吧!整个中午,都很生气。下午四点,我依然带着气愤。准备好好处理一下这两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安静,我想把两个同学请上讲台。他们是……”大家一下子安静了,两个小家伙茫然看着我,满脸疑惑。看见那样子,不知道为什么心就软了。声音不由得降了:“告诉我,上午上厕所为什么去了那么长时间?”

“我突然要解大便,可是我们没有带纸。”“真的?”。”

“真的!老师,我今天没有带卫生纸。”“老师,我天天都不带卫生纸的。”

底下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我天天都带纸的。

再看这两个孩子,神色依旧。估计他们也没有想到为什么老师要把他们请上台。“这么说,你们没有在厕所玩?”我问。

“真的没有。”

“那你们怎么出来的?”

“后来,来了一个老师,问我们怎么了,老师就给了卫生纸。”孩子真诚地说。

“那以后可要记住,随时放一包纸在口袋里。”“知道了,老师。”

“同学们,以后都要记住了……”我说了不少话,可是自己已经觉得没有情绪了,今天差点犯了错误,我们总是会怀疑的眼光看孩子。而没有想到孩子可能会有的困难。即使现在的公安办案也遵循疑罪从无的原则,何况我们面对的一群孩子呢,有时候就算明知孩子可能忘记做了,我们给他一个信任的话语,也许他真就能够改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修炼会爱的能力”爱,本是静悄悄地行动。像云走过,留下雨露,然后期待种子破土,它懂得:只要付出了,每粒得到浇灌的种子都会成长并充满生命的绿色。

关于理想婚姻的幻想、真相与追求 情感文章


婚姻升级的代价

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的陈一筠启程前往加州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这次出国,陈一筠是奔着全新的领域去的。老师费孝通建议她进入婚姻家庭的研究领域。“他讲道,家庭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组织,全球化也好,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也好,任何一种浪潮之下,社会的基础都是家庭。”

陈一筠把1980年视作中国婚姻现代化的分界点。

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头30年,婚姻呈现出超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个年代人们的婚姻格外美满幸福,那只是因为婚姻被诸多外在纽带牢固地维系着。传统婚姻的要义不是亲密关系,而是“经济合作社”和“生育共同体”。

1980年以后,一切束缚都在放开。人们兜里有了钱,社会福利制度得以完善,一个人也能养家、养老。国家的行政力量也在婚姻生活中撤退。1950年出台的第一部《婚姻法》虽然规定离婚自由,但遵循无过错离婚原则。在离婚官司的审判中,如果当事人不能提出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离婚理由,就很难被法院批准离婚。1980年,第二部《婚姻法》发生了重大转变。这部《婚姻法》在第25条首次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标准。离婚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选择行为。

当经济互助、生育等婚姻的传统功能逐渐弱化和消逝,当外部制度为婚姻松绑,让它回归到私人情感的领域,我们今天的婚姻才开始以亲密关系的面目呈现。陈一筠说:“当人们在婚姻中追求心灵沟通、文化匹配、生活和谐的时候,婚姻变得更高级、更文明、更进步,但同时,婚姻存续的门槛和要求其实也比从前高得多了。”

因为相爱而结婚的副产品是现代婚姻最常见的幻觉之一,即将婚姻的质量寄托在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理想对象”之上。一旦相处不如预期,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是不是找错了人”。于是也总有人在追问:“以后遇到更好的人该怎么办?”

陈一筠说,她40岁被派去加拿大留学,在同去的二十几个风流倜傥的中年人中,很多人比丈夫优秀。“当时出现什么心态呢?相见恨晚啊。”她从国外回来,也跟丈夫非常坦诚地交流过。“我说,我30岁嫁给你还是有一点儿早,也许我40岁、50岁再嫁人就不会找你了。我丈夫说,你说的话也正是我想说的,如果我50岁结婚,我就不会找你了。”

这些话听似无情,却是现代婚姻自由择偶的现实。“当你决定结婚的时候,事实上还有很多的候选人没有出现在你眼前。”陈一筠说,“很多人因为遇到相见恨晚的人而考虑离婚,我劝他们:你别着急,再过5年你还会有‘相见再晚,再过10年还有‘相见更晚。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相见恨晚”的一面,是长期的共同生活总会磨去结婚对象在最初结合时的光环,彼此的不合拍会逐渐凸现。

“相见恨晚”的另一面,是我们对婚姻关系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一个“理想对象”应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满足另一个人的全部需求。婚姻的基准是它能够满足你最基本的需求和利益。一个人在婚姻里获得这种基本需求,然后可以从其他关系里获得另外的补充。一个人可以有‘蓝颜‘红颜,只要不跨越对婚姻的忠诚,都是正常的。”

在婚姻里,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把感情的地位抬得如此之高。现代婚姻中常见的另一种幻觉是:我们以为只要彼此相爱,婚姻就不应当出现问题。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刘丹做家庭咨询多年,她发现,很多夫妇掉入了一个陷阱:遇到事情容易个体归因,觉得出问题是因为眼前这个人没有做好。而TA之所以没有做好,是因为TA变了,因为TA不够爱我,TA和我不合适。

“人们在婚姻中度过自己生命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问题,于是家庭也有生命周期,就像竹子的生长,从一个竹节到下一个竹节,过渡的部分就会不顺畅,就会有新挑战。”刘丹说,“我们得知道,在这个时候,一些摩擦并不是对方的主观意愿带来的。”

“婚姻中一个典型的生命周期现象就是生育。这个阶段,女性在怀孕和哺乳期,她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改变,她一定会把注意力聚焦在孩子身上,相当一部分人还会产生阶段性的抑郁。而丈夫在这个时期,会非常失落,原本正常的夫妻关系变得不亲密了,他也有可能抑郁、焦虑。如果认识不到这是生理节奏之下的正常现象,双方都会抱怨彼此:你为什么不再关心我了?”

“如今,人均寿命大大延长,离退休的夫妻,还可望有二三十年的婚姻生活。新问题又会随之而来:老人失去社会劳动者和父母的双重角色,这其中产生的失落感、孤立感等特殊心态,往往也会以夫妻争吵的形式反映出来。”

影响婚姻关系的还有更复杂的因素。在急速变化的中国,另一辆列车是时代。“我们在婚姻关系的经营里会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刘丹说,“比如,婚前谁出钱买房子,产权归谁,将来怎么归属?两个人怎么商量这件事就成了关系里的考验。这本是整个中国社会向前迈进速度太快造成的问题,不是个人能决定的,而是否看到和接受这一点,会让双方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

如果在今天,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婚姻保障经济、生育孩子,如果在追求“理想婚姻”的过程中,势必要承受失望,接受人生的不完满,学会让步和妥协——或者简而言之,现代婚姻本身就是个终身难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婚姻,它对于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心理学认为,亲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当然也可以从友谊等关系中获得亲密,可正如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朱迪思·维奥斯特在《必要的丧失》一书中所言:我们在与朋友相处时,通常不会像我们幼年时那样,以一种原始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性格和大多数的基本需求。然而,回想一下自己和配偶在一起的情景:我们会懒散地穿着睡袍与TA共进早餐;我们会在自己得了重感冒的时候,在家里到处找碴儿;我们会在与TA一起进餐时,毫不客气地把食物从TA盘子里叉走;在吵架时,我们会疾言厉色地跟TA针锋相对。我们和配偶在一起时,除了有喜悅,还有其他原始的回归行为。

作为一种长久的许下承诺的关系,婚姻的难,可能就在于你们会逐渐认清彼此的全部真相:真正的你们并不怎么迷人。你们都会在某些时刻软弱、自私、愚蠢……人性的全部真相都展现在你们面前,让人喘不过气来。但很可能,婚姻的意义和魅力就在于此:当一个人在看清你的全部之后,依然愿意和你在一起。

今天,是否走进婚姻,许诺一段以一生为目标的亲密关系已经不再是每个人必须做出的选择。“婚姻的选择,讲到底,还是你持有什么样的生命哲学。一个人是追求短暂的快乐,还是追求长远的幸福?快乐是容易的,可是没有经历过艰难、坎坷、痛苦,哪里来的幸福?”

陈一筠始终记得,多年前在洛杉矶的街头,她躲雨时偶遇一个牵着狗的男子。“您的家离这儿不远吧?”她没话找话地搭讪。“我住在房子里。房子,明白吗?那不是家。我有4套房子,可是没有家。”没料到这个话头,让男子讲述了他的一生。他刚过完50岁生日,25岁进影剧团,30岁出镜,还主演过一部不是很出名的电影。后来他改做生意,发了大财。他在贝弗利山庄买下一处豪宅,开始邀约女伴周游世界。他有过十几个女伴,其中没有谁真正爱过他,他也不曾向谁许诺过什么。“追求了,成功了,厌倦了。这就是人生的三部曲。”他俯下身去亲吻他的胖狗,“瞧,这就是我的爱侣。”

“当时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不可以陷入那种悲剧。”为了自己的事业,陈一筠曾经最长有两年时间不在家,前前后后大概有8年在国外奔走,先生在国内照顾一大家子人。她很庆幸,也很骄傲,她和先生都信守了婚姻的承诺。岁月沉淀的情感已经很难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达。“人们说情侣花前月下时才叫爱情。错误!友情、亲情、恩情、悲悯之情……婚姻中凝结的种种何尝不是爱情?”

铭记历史,珍惜今天


-----此篇文章是为了纪念那些个为了和平,为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子孙后代幸福生活而战斗牺牲的勇士!

回眸70年前,在那场抗击倭寇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这是一段艰难的岁月,波澜壮阔,让人荡气回肠;一种民族的精神穿越历史,山河破碎、硝烟弥漫,血雨腥风,中华民族不知多少有血性的儿女,在松花江畔,在长城内外,在华北大地、他们拿起武器、长矛大刀,用自己身体铸成了护国的长城,以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血性,勇敢的扑上去,与倭寇拼杀,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百团大战那段让人难以忘记的抗战史诗,在中华富饶的疆土沦落敌手时,在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与侵略者生死的较量。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就算一退再退,又能怎样?山河破碎,人世凋零,难道只能哀叹一声,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纵然马革裹尸,不过埋骨青山。枣宜战场,张自中将军带领将士冲锋陷阵,与日寇在壕沟里拼杀,战至最后一兵一足,以身殉国,哪怕子弹穿透胸膛无所惧怕,这是一种怎样的不甘和决绝,这是中国军人的气节和血性。

一行国仇,一行家恨,前面倒下,后面的冲上去,我看到八路军新七团战旗飘扬在阵地,他们无所畏惧,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军旗;我看到了娘子关战役,勇士们为了用火车撞击日军的装甲车,为扳道叉,那些个八路军小战士奋不顾身的冲上去,用自己身体裆子弹,死死护住扳道叉,那鲜血染红了铁轨,在日寇的装甲车爆炸那一刻,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那段辉煌的战斗载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史册,中国军队和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整个中华民族从来都不会屈服于侵略者的强暴。

1940年8月,日本侵略者对我华北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囚笼政策,实行了杀光、抢光、烧光三光政策,华北大地生灵涂炭,无辜的人民倒在侵略者的屠刀下,那个曾经富饶安宁的疆土,在日寇的铁蹄枪炮下,白山黑水在流血,那天总是灰蒙蒙的,看了就让人心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以整个华北大地为战场,发动了反侵略的百团大战,这是一次侵略与反抗的生死较量,这是一道承载数亿中华儿女的胜利曙光。

在八路军彭德怀司令和左权将军指挥下,与日寇背水一战,105个团,40万人参加了战斗,破铁路、炸桥梁、端炮楼、炸据点,断了日军补给线。冲锋、进攻、搏杀、血刃,历时5个多月,成功的粉碎了日军囚笼政策,击毙、击伤、俘虏日伪军46480人,沉痛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阻缓了倭寇南下进攻的步伐,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抵抗到底的的决心。

百团大战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打出了中国人血性,打出了八路军威风,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向日本侵略者发起的主动攻击,彻底粉碎了游而不击的谬论,打出了民族的气节,

在左权将军墓碑前,彭德怀司令是这样说得:要想种族不灭,唯有抗战到底,他说出了中国军民的心声,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具有血性的民族,不具有奴性,从来不畏惧侵略者强暴,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侵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金秋的十月,气爽怡人,站在烈士陵园的高处,那山是静静的,那叶是绿绿的,那丛中桂花飘香,幸福的人们漫步在小道上,我知道今天安宁、和平,是那些个为了得到和平、幸福,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侵略者的子弹,才换来了今天子孙后代的安宁富裕幸福的日子,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珍惜今天,回忆过去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工作奋斗,自强不息,去创造实现中华民族富裕的中国梦、科学梦、强军梦、强国梦。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货运中心国际部: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