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七岁那年

七十岁男人情感心理

发表时间:2020-04-09

七岁那年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岁那年",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七岁那年抓住那只蝉,

就以为抓住了整个夏天。

十七岁那年吻过她的脸,

就以为和她能永远。

用了这个俗套的开头,不只是因为我写不出更好的,也是因为直到现在我都以为七岁那年我抓住了夏天,不过我却没能和她永远

然而,永远并不是一个现实里应该出现的定义,却被无数人用在誓言里,但所谓誓言不过是一个愿意说的人说给愿意听的人的谎言而已。

其实每次我都是愿意去相信,因为有些东西你明知道是假的(Meiwen.com.cn)却还是愿意去相信,更何况这次我真的相信了。不知是你说的太煽情,还是我听得太入迷,过程就是大家都在努力的演绎着,不过,你的戏份少的出乎意料。所以最后结果就是不明不白的杀青了。演戏我能接受,只是这种不明不白的失联我真是束手无策,可能你随口说说的东西,就能让我像七岁那样天真。

跟芃芃哥发了牢骚,说感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东西,她教育我说不是的,让我别难过,让我照顾好自己,让我相信美好。我说我也愿意相信,可是现实总是不出意料的给你个大嘴巴啊跟芃芃哥发牢骚的时候,心里总是莫名的平静,心里的不快也莫名其妙少了很多,可能她的话有神奇之处,也可能是我自愈能力太强,或者是虱子多了不痒了,不管怎么样,事情总算就这么过去了,人总是要向前看的

毕竟

春天来了,该来的也都在来的路上。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

有人正在慢慢的艰难的爱上你,

也有人在等待与你一见钟情。

不管远方是诗和梦想,还是排骨和汤。

你要相信,总会有一个人愿意对你说上一世晚安。

而你也恰巧愿意。

精选阅读

假若时光逆行,回到20岁那年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假若时光逆行,回到20岁那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没有一句话,能轻轻扣动关闭已久回忆的大门?

有没有那一年,不能忘怀,又再也回不去的那段时间?

有没有一个人,相见恨晚,假若时光逆行,愿更早的遇见,守护一生?

那个下午的阳光透过车窗,配着广播在整车里回荡,回荡着那句假如时光逆行,回到20岁的那年,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不记得当时最初的反应是什么,大概是以一种玩笑的心态,听着各样的回答吧!继续陪孩子玩笑了!

在这个夜,这样的声音又回荡在耳边了!雨夜,总是在静静的时刻来临,在没有能回到20岁那年的方法的前提下,做一做梦,圆自己一个念想。

我想,假若时光逆行,回到20岁那年,我会拼尽全力,和我爱的那个你上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系,同一个专业,甚至同一个班级!更早的遇见你,更早的守护你,不让你受一点委屈,就让时光穿越,回到那一年,一定有我陪在你身边我要走进你的世界。打开你的心门,分享你的快乐,承担你的忧愁。站在你的身前,为你遮挡风雨。我希望上苍让我拥有一副七窍玲珑心和伶牙俐齿,让我面对你时不紧张,让我逗你开心逗你笑!即使相见恨晚,也不会错过时间的遗憾,我会在遇见你的第一天起,陪你走过以后的每一天,只要你愿意!

这夜的雨,依然不停,心思便不会停。享受一份恬淡,胜过忙碌的身影,一杯香茗,苦、涩、香、甜,不去管喧嚣的红尘。靠窗的茶楼,守护一份情感,携手相伴,云卷云舒,风雨连城努力,只为更优秀!很多时候,生活只为一个人,某一天,某个时间,看了一眼,再看一眼,从此生活便有了孤单!人生,只是等待某个瞬间时光无法逆行,不能在过去的更早的遇见,拥有的现在才是最美的时光,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不会因为没有把握现在而郁郁寡欢!深夜,只听雨声确入耳!想象过去的某个时间上,也曾在树下聆听这夜雨!记得有次为听雨声,而打碎的那块玻璃!很久了,久的几乎忘记了那时的情景,只记得当时窗外的雨很大,而我依然孤单一人罢了!那时的自己似乎不到20岁吧?

如果你是风,我就是借风飞翔的风筝;

如果你是雨,我就是渴望雨水干涸的大地;

如果你是云,我就是你背后的蓝天,在我的天空下任你肆意飞翔!

那年七月,海的声音


让回忆倒带:

记得去年七月份是自己转折点的月份那段时间启齿难言的一个三月一个七月二十一岁的堕落季,宣告早已结束记忆却断断续续油然不清…

听海的声音:

那段记忆充满着悲伤与思念的背影大海的另一边住着思念,每当拨出那串号码就会听到海的声音(不小心爱上你),这段铃声起处我不知道叫什仫歌,每次听到这段铃声前心就回紧张起来,面对思念的大海对面不知道说什仫,最后我还是听到了海的声音,是嘲笑,是恨意,是绝情…

莫然间的歌声:

今年的今天的七月从那死热的外面回到宿舍后冲了凉水澡就去毛毛宿舍睡觉(他宿舍有空调)我把西瓜放在桌子上问他干什仫呢?下载歌他说到,接着我上了床他问我有什仫好听的歌吗?等下我想想我回答到,随手翻开了蕙

雅得空间里面有篇日志(一不小心爱上你)我对毛毛说这首歌听听随后就下载我戴上耳机到歌曲高潮得时候我突然间思绪回到了去年七月,大海边得声音,我又一次翻开了堆满尘埃的记忆,迷失了双眼…

那个号码记不清了……

那个样子记不清了……

那个海边已忘记了……

那个歌声又听到了……

但心回不去了,也不想回去……

就此打住……

只是思绪。错然间的记忆…

那些年错爱……

20XX、07

17岁那年夏天的“娃娃头” 情感文章


8月,春熙路。我捏着娃娃头雪糕,雪糕已经开始融化了,化了的浓汁要滴下来。我小心吮掉,不能让它掉在我的白裙子上。

这是我买的第二根娃娃头雪糕。

1987年,当时正流行娃娃头雪糕。我们都喜欢那松软甜腻的奶油与巧克力混合的口味,更喜欢它独特的造型,就像一张可爱的娃娃脸。用现在的标准来看,那就是一张标准的“萌”脸。

3毛钱一根的价格,对正读高二的我来说,相当不便宜。

平时,我哪舍得连着吃两根娃娃头雪糕呢。学校食堂的炒肉片一份才3毛钱,小吃店的酸辣粉一碗才8分钱。

但此时,等待的焦虑已经让我忽视了价格。

这一年的暑假特别漫长。前半个假期,我在等一封回信,此刻,我在等一次见面。

信寄出去了很久,但我没收到回信。

最后一封来信,是在放暑假前收到的。他跟我说,他得了全省物理竞赛第一名,8月会到成都领奖,能在成都多待一天,我们到时终于可以见上一面。

我马上回信给他,跟他约定,当天下午两点半,在春熙路的新华书店门口见面,我会穿一条白裙子,手里拿一本《读者文摘》。

当时学校已经快要放假,但他家就住在学校里,信寄到学校他仍然收得到。我却没收到他的回信。7月,我每天都去收发室,等得心焦。

终于到了8月初约定的日子。

之前我为天气忐忑过,怕那天下雨或者降温,结果一切还好。我到得比约定的时间早,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先到书店里逛了逛,很快就回到门口,在台阶上徘徊。

在那个通信极不方便的年代,我们与人相约都是这样,不见不散。

我们没见过面,但我确定他能认出我来,因为我手里拿着一本《读者文摘》。我们是这本杂志的忠实读者,经常会聊这本杂志上有意思的内容。

我和他是笔友。

20世纪80年代的笔友有点像现在的网友。很多中学生都有笔友,有些人的笔友来自杂志上的征友广告,我的这名笔友来自“连环信”——他发出的给几所学校同年级的学习委员的“连环信”。

在最初的通信里,我们相互介绍,很惊喜地发现,我们有许多共同的爱好,比如,喜欢一些小说和诗歌,喜欢计算机程序设计,也都喜欢《读者文摘》。

认识一个人,抛出一些问题,问一问爱好,发现彼此相同,便觉得欣喜不已。在少年时,我们更是这样,特别希望找到可以引为同道的人。

他的信写得很好,笔迹清秀潇洒,文采也不错。我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并不比他差。

他在重庆永川,信寄到成都要一周时间。一来一回,要半个月。很快,我们加了分量,改成每周都写一封信。我们在信中交流各种看法,相谈热烈,觉得越来越了解对方,觉得身边的同学都没有笔友能理解自己。

他寄过两张小小的照片,是他自己在暗房里冲洗的,黑白的,一群学生的合影。他没说哪一个是他,但两张照片有差别,我大致能猜出那个站在岩石上的和站在球场中间的人是他。

我知道,这意味着我应该寄出一张自己的照片。我也有很好的合影,站在一群同学中间,照得很好看。但在少女时期,我经常因为自己“觉得自己好看”这一点而害羞。这种心理,后来还时常泛起。我没寄出照片,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通信的趣味与热情。

1987年,春熙路的新华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也差不多是我唯一熟悉的商业场所。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到了成都的人,首要的事情就是逛这里。所以,我把这次见面的地点定在这里,是非常合适的。就算我们不见面,他也会到这里来的。

我在新华书店门口走来走去,拿着《读者文摘》,把杂志名字朝向外面。天热,手心里都是汗,杂志的封面都被我攥得皱了起来。

我想起在《读者文摘》上看过的一个美国故事。也是笔友见面,双方约定见面时,女方在胸前插一朵玫瑰。小伙子在车站见到的是一位胸前插着玫瑰的老太太。他鼓足勇气,仍旧热情地去跟对方打招呼。老太太告诉他,是身后的那个美丽的姑娘给她的玫瑰,这是为了考验他,看他是否只爱年轻、美丽的女孩。他完美地经受住了考验。

我在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认为,笔友见面,真是一件浪漫的事啊。

下午五点半,我终于明白,我们不会见面了。离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3小时。这个下午,我在新华书店的台阶上,吃掉了两根娃娃头雪糕,却没有等到笔友。

那是没有电话的时代,一场约会未果,却没办法知道原因。

高三开学的时候,我听燕子说,收发室里有我的一封信。我去取的时候,信已经不见了。我写信给笔友,然后算着时间去收发室等信。

这一封来信总算收到了。原来,他并没有收到我在假期前写的回信。他的家长就是学校老师,觉得他已经进入高考备战时期,不该把时间浪费在通信上,所以,经常会去收发室取走他的信。

我也进入了丢信的时期。

我的信,经常在收发室里就莫名地消失了。

我疑心是小敏或我的同桌干的。我問过同桌,他不承认。我没去问小敏。我已经很久不和他来往了,我不想就此破例。

我和笔友的通信,变得有一搭没一搭的。我的回信对方没收到,对方只能算着时间另起头写信。渐渐地,这就不再像交流,而是对着空气说话。终于,我们放弃了。到了高三下学期,我们失去了联系。

两三年以后,我偶然在火车上遇到那所中学的一名校工,问那名校工是否知道他。校工说:“当然知道。他很有名,考上清华大学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知道有关他的消息。

我们曾经擦肩而过,只是没有认出对方。在一封信里,他说,高二那年暑假,他到成都领奖,第二天下午,他和老师、同学一起去了成都最大的新华书店——就是春熙路上的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