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姑父的“礼物”

姑父的“礼物”

发表时间:2020-05-15

【www.qg13.com - 挽回爱情礼物】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姑父的“礼物”,欢迎阅读与收藏。

姑父的礼物,对于我来说是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在幼年的心灵中就对勤劳节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现今,到处都在提倡勤俭节约,这使我更是常常念起我的姑父。当年他在我们晚辈面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勤俭建国,那时对这句话是懵懵懂懂,直到后来才知道是一句全国上下都在践行的伟人名言。姑父是一个普通的人,记忆中他是煤矿上的一名小领导。后来长大了知道他是那时矿上的供应科干部,在今天用时髦的话说是企业的白领。姑父皮肤黝黑,一幅漫长脸,前额宽宽的。永远都是梳的整整齐齐的后梳头,穿着整整洁洁的中山装。姑父幼儿时在老家私塾念过书,是我儿时见过的第一个带着眼镜看书写字的人。在那人们识文断字困难的年代,姑父的同龄人对学问有着根深地固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总认为肚里有墨水的人,是受人尊敬知书达理的人。而姑父让我感兴趣的却是他肚子中总也道不完的故事。他遇到事情从不发火,常常是循循善诱的说理,就是看到我们已不耐烦时他也不厌其烦、不急不躁,而是把道理穿插在小故事里面吸引我们,直到我们听的点头称是。这使我在今天每每看到年轻父母大声呵斥孩子或动辄皮肉之苦时,眼前总是浮现出姑父哪和蔼可亲的样子来。而面对姑父和和善善的脾气个性,谁曾想到他却是一个生性严谨,遇事从不放弃原则的人。
在我们孩提时代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家庭的生活条件都不好,能吃点荤菜都被称之为打牙祭,只有来了亲戚朋友才会多炒上几个菜佐餐。而在大人们饮酒待客时,总是把孩子撵走不让沾边。生怕孩子们一人一口的先尝为快后,盘中羞涩菜不够客人吃丢了颜面。也担心孩子们围在旁边眼巴巴地盯着餐桌,会显得没有家教。
遇到此等情况,我们的父母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是姑父来时,就肯定会破例。姑父总是微笑着招手,让我们围坐在一起,把菜分给孩子们。其乐融融、亲情倍增。可由于我们的加盟,姑父却少了下酒菜少了许多口福。他会因酒已尽兴而小啜几口撂下杯子,三杯通大海,可能因为酒精的作用,每当这时姑父的话最多。说到高兴时姑父会欣慰的仰起头大笑。他总是说菜虽然很合口味,但他不爱吃荤,端起酒抿上一口也就挟上一点菜。他说最爱吃的就是花生米,这可能是淮南话说的此菜经叨吧。当时我们那里知道他的苦心,只知道你不吃正好我们吃,大快朵颐的吃肉,听着姑父讲着妙趣横生的的故事。特别给力的是冬天,一大家子人像逢年过节一样围坐在一起。那时还没有什么客厅,就在靠门近点的外屋里把平时摆放保温瓶、茶具的大桌子拉到屋中间,摆上菜。孩子们也能混上个背朝门腿肚子朝外的一席之地。由于旁边有个生火的炉子,菜凉可以放上热一热,这种家庭会餐能延续长一点,我们也能更多的享受姑父谈古论今的精神大餐。但这时姑父在动筷子往往就仅限他最爱的油炸花生米。今天想想才领会到,哪是姑父为了我们能一饱口福而演出的苦肉计。
姑父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在饭桌上他对我们的教诲。别看他生性和善,但看到有谁浪费粮食他就会不客气。他看不得在桌上撒饭粒,也看不得碗里剩有饭粒,只有这时我们孩子们才感到姑父的严厉。就是我们在他家,姑父也会毫不顾忌孩子们是走亲戚,担心责怪他吝啬。总是让我们把碗里的饭吃的一粒不剩,还亲自监督看谁吃的最干净。七粒米一条命的故事就是那时候他在饭桌上说给我们听的。
我们大一点稍谙世事后,姑父总是说不管你穷富贵贱,做人都要勤俭、不要浪费,他的口头禅就是可吃不可脏。可能是出于对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崇敬,加之儿时受到的熏陶,也使我看不得浪费。以至于今天在餐桌上,我总是无意识的碗底朝天,从不剩一口饭、一粒米。无论在何等场合吃饭从不浅尝则止,不会象征性地扒两口作罢。节约闹革命已经不是我刻意这么做而是成了习惯。虽然姑父那时只讲节约,还没有打包一词的说法,但我在饭店用餐后如果剩菜可观,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让服务员拿来包装袋子,因此常常被讥讽为穷命。为此,我出差到外地在朋友家做客时还闹过笑话。当地的风俗流行扣饭,就是不能看到客人吃饭露出碗底。当时主人见我刚快吃完就又扣上一碗,一连两碗大米饭,可想而知我的肚皮遭了多大的罪。
现在姑父离开我们已经数个年头,但他的教诲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勤俭持家也成为姑父送给我的人生的特殊礼物。姑父认真做人、以理服人、善待他人、平平淡淡、草根一生的形象让我难以忘怀,时时记忆犹新。
淮南市公安局顾北派出所宗维波

延伸阅读

老姑父


说起老姑父只是相对于我的小时候而言。他第一次进入我的印象中还不老,应该只有40多岁。当今,许多场合都在提倡勤俭节约,这使我常常更是念起我的老姑父。当年他在我们晚辈面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勤俭建国,那时对这句话是懵懵懂懂,直到后来才知道是一句全国上下都在践行的伟人名言。姑父是一个普通的人,记忆中他是煤矿上的一名小领导。后来长大了知道他是那时的李二矿供应科干部,在今天用时髦的话说是企业的白领。姑父皮肤黝黑,一幅漫长脸,前额宽宽的。永远都是梳的整整齐齐的后梳头,穿着整整洁洁的中山装。姑父幼儿时在老家私塾念过书,是我儿时见过的第一个带着眼镜看书写字的人。在那人们识文断字困难的年代,姑父的同龄人对学问有着根深地固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总认为肚里有墨水的人,是受人尊敬知书达理的人。而姑父让我感兴趣的却是他肚子中总也道不完的故事。他遇到事情从不发火,常常是循循善诱的说理,就是看到我们已不耐烦时他也不厌其烦、不急不躁,而是把道理穿插在小故事里面吸引我们,直到我们听的点头称是。这使我在今天每每看到年轻父母大声呵斥孩子或动辄皮肉之苦时,眼前总是浮现出姑父哪和蔼可亲的样子来。而面对姑父和和善善的脾气个性,谁曾想到他却是一个生性严谨,遇事从不放弃原则的人。
在我们孩提时代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家庭的生活条件都不好,能吃点荤菜都被称之为打牙祭,只有来了亲戚朋友才会多炒上几个菜佐餐。而在大人们饮酒待客时,总是把孩子撵走不让沾边。生怕孩子们一人一口的先尝为快后,盘中羞涩菜不够客人吃丢了颜面。也担心孩子们围在旁边眼巴巴地盯着餐桌,会显得没有家教。遇到此等情况,我们的父母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是姑父来时,就肯定会破例。姑父总是微笑着招手,让我们围坐在一起,把菜分给孩子们。其乐融融、亲情倍增。可由于我们的加盟,姑父却少了下酒菜少了许多口福。他会因酒已尽兴而小啜几口撂下杯子,三杯通大海,可能因为酒精的作用,每当这时姑父的话最多。说到高兴时姑父会欣慰的仰起头大笑。他总是说菜虽然很合口味,但他不爱吃荤,端起酒抿上一口也就挟上一点菜。他说最爱吃的就是花生米,这可能是淮南话说的此菜经叨吧。当时我们那里知道他的苦心,只知道你不吃正好我们吃,大快朵颐的吃肉,听着姑父讲着妙趣横生的的故事。特别给力的是冬天,一大家子人像逢年过节一样围坐在一起。那时还没有什么客厅,就在靠门近点的外屋里把平时摆放保温瓶、茶具的大桌子拉到屋中间,摆上菜。孩子们也能混上个背朝门腿肚子朝外的一席之地。由于旁边有个生火的炉子,菜凉可以放上热一热,这种家庭会餐能延续长一点,我们也能更多的享受姑父谈古论今的精神大餐。但这时姑父在动筷子往往就仅限他最爱的油炸花生米。今天想想才领会到,哪是姑父为了我们能一饱口福而演出的苦肉计。
姑父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在饭桌上他对我们的教诲。别看他生性和善,但看到有谁浪费粮食他就会不客气。他看不得在桌上撒饭粒,也看不得碗里剩有饭粒,只有这时我们孩子们才感到姑父的严厉。就是我们在他家,姑父也会毫不顾忌孩子们是走亲戚,担心责怪他吝啬。总是让我们把碗里的饭吃的一粒不剩,还亲自监督看谁吃的最干净。七粒米一条命的故事就是那时候他在饭桌上说给我们听的。
我们大一点稍谙世事后,姑父总是说不管你穷富贵贱,做人都要勤俭、不要浪费,他的口头禅就是可吃不可脏。可能是出于对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崇敬,加之儿时受到的熏陶,也使我看不得浪费。以至于今天在餐桌上,我总是无意识的碗底朝天,从不剩一口饭、一粒米。无论在何等场合吃饭从不浅尝则止,不会象征性地扒两口作罢。节约闹革命已经不是我刻意这么做而是成了习惯。虽然姑父那时只讲节约,还没有打包一词的说法,但我在饭店用餐后如果剩菜可观,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让服务员拿来包装袋子,因此常常被讥讽为穷命。为此,我出差到外地在朋友家做客时还闹过笑话。当地的风俗流行扣饭,就是不能看到客人吃饭露出碗底。当时主人见我刚快吃完就又扣上一碗,一连两碗大米饭,可想而知我的肚皮遭了多大的罪。
现在姑父离开我们已经数个年头,但他的教诲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勤俭持家也成为我人生的信条。姑父认真做人、以理服人、善待他人、平平淡淡、草根一生的形象让我难以忘怀,时时记忆犹新。
淮南市公安局顾北派出所宗维波

回忆姑父


思绪凝聚到原子核,进入睡眠的境界;思绪漫游至浩淼的电流层,哪里是停靠的灵魂驿站?想摇上岁月的车窗,偏偏难关。

你们在我面前愈来愈清晰,大姑父身材高大,在镇里中镇做会计工作,口碑廉洁。农忙时节开车来我家帮忙,却很少在我家吃饭,有时还带着水果给我们,我也很乐意接近他。小学初中时经常去他家里玩,头发长了,理发的事都得劳驾他,他的手艺还不错。表弟带着长长的玩具枪闪闪发光,我干活时他经常捣乱,不过买的5分钱一根的橘黄色冰棍很是爽冷。大姑父爱养鸽子,在猪圈旁边有个大的鸽舍,有一百多只,一旦放出来,鸽声嘹亮,很是吸引眼球。他的脾气较大,经常嫌我大姑笨手笨脚,很多事都亲力亲为。高中毕业,那个年代算是高材生,如果家里兄弟少,不用挣工分就考大学了,这也是他的一大遗憾。如今,斯人已逝多年,我还是偶尔想念,他的一米八多的身高,他的长长的脸,他的浓浓的眉毛,他的不吸烟的习惯,他的雷厉风行,他的刚正不阿。

二姑父身材中等偏胖,在乡镇办做过职员,解散后做过石棉瓦生意也在村里包地。精打细算,干起活来属于拼命三郎的作风,中午饭都不吃,记得有一次我蹲在耙上耙地,过了中午饭点,竟然睡着了,是大人把我叫醒才挣开眼,幸好没有出事,事后很感谢我睡梦中这双有力的小手。因为长期劳累透支,二姑父四十岁就去世了,可惜了壮年。深凹的双眼,风尘仆仆的脸,急躁的脾气也是历历在目,当然二姑的脾气也不小。

难忘你们,回忆你们,不仅仅是夜的黑,更是为了明天的白与光明。

忆表姑父


白天觉睡的有些过头,喝的绿茶有些多,辗转反侧的子夜清醒的要命,想起了很多陈年往事,特别想起了您我的表姑父袁汉忠。

小时候也曾见过几面,印象已模糊不堪,现在回想起来的初次见面是一九九八年八月份高中报到时候。当时爸爸和我骑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您家,在故城县委家属院住,靠近京杭运河郑口段北岸,经过七拐八拐小路,在朝东的黑色大门停下,踏入门坎后有个二三十平的小院,院内靠窗台的月季花争奇斗艳,石榴果实累累。

爸爸在门口喊:乔姐夫,我来了!,建刚来了,快进来吧!,此时屋内一个清瘦中年男人迎了出来,中等身材,发稍白,眼睛矍铄有神,说起话来不紧不慢,这是最初的印象了。那天中午吃饭,爸爸喝了半斤绵阳大曲,他没有喝,好像说最近身体不太好吃着中药呢。因为爸爸他们是老相识,席间有说有笑,互相调侃着,我也憨憨的点着头,爸爸说:孩子马上上高中了,姐夫您们在县城,就费心多照顾照顾!,没事的,说这话就见外了,以后周末或者刮风下雨不上课就来姑父家吃饭!好的,姑父,姑!,我应答着。他还问了我考了多少分,分文理班没有,学校的其他一些情况。

以后日子里,我们越来越熟悉,有一次,我正好看他围着石榴树一边转圈一边揉肚子,我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说从小身体不好,经常吃药,现在脾胃不和,吃饭后经常涨肚,所以要常揉揉肚子。还给我讲了一些养生知识:肾为先天之本,胃为后天之本,要注意保护好身体的各个器官

再后来,高二时我经常偏头疼,半夜如针扎般,西医打针吃药也不见效,他给我推荐让找五大院的苏老大夫,在哪里拿了三个疗程二十多天的中药,每天针灸后就去姑父家煎药,喝完后再去上课,那段黑暗的时刻,他经常鼓励我说心里不要负担太重,年轻发育的快,身体会慢慢好起来的!当时我还感冒,一感冒就是支气管炎,他建议我买一捆大葱,每天吃一根,我按着他说的方法果然有效,喘的也不厉害了,感冒也好多了。

还有几件印象深刻的事,有一次晚上学校停电,正好他值班带我到县政府楼上学习,那里灯火通明,可能是自发电,无人打扰也学的很专注。睡前在楼道和院里跑了几圈,天亮后精神十足。再有一事是第一次戴彩色眼镜看了一回3D电影,内容好像是哪咤传奇,有种身临其境,快乐冲击力很强,也有种晕晕的感觉。表妹买的冰棍和乡下的不一样,有巧克力味、奶油味的更软滑脆甜。

时光匆匆,高中后远离县城,只有过年看望下姑父,最近见面是五年前了,想想有丝丝愧疚感,无论如何都应该抽时间去看望下他,了却心底无限的感激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