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重阳佳节话孝道

重阳节情感美文

发表时间:2020-08-07

重阳佳节话孝道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重阳佳节话孝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中都来庆祝自己的节日,会有许多老人在广场、公园里表演节目,热闹极了。

每逢过重阳节,人们都会谈起尊老尽孝的话题。常言道: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做晚辈的要尊敬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陪老人过个重阳节并不难,难的是每天都从心里想着尽孝并做到持之以恒。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凡事都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对我们百依百顺,甚至到了宠爱溺爱的程度,久而久之,我们都忽视了父母的感受,如何孝顺和赡养老人就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方面,很多老人在退休后,社交圈迅速缩小,子女就成为老人的中心,父母在情感上对子女的依赖就凸显出来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患上了下班沉默症,与父母的交流很少,尤其在精神上缺乏沟通,就出现了不理解的问题,产生了矛盾,但就是这样也好像从来不觉得自己和不孝扯得上关系。

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一个人品行的直观反应,有了孝心孝行,才会品行端正,才会有爱心,才能有幸福、和谐、美满的家庭。孝亲敬老不但从我们只身做起,而且还得教育好下一代,要做到以真心去孝敬老人,以热心去爱老人,以诚心去对待老人,以行动去帮助老人。用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人。人都有老的一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尊敬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现在在我看来,孝敬老人不只是在物质上满足老人,更要从心理上、情感上理解老人,关心老人。孝不是感天动地的大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小很小的事情,在家多听听父母的唠叨,多陪父母聊聊天谈谈心,经常带着父母出去旅旅游,像个朋友一样关心他们,让孝敬老人成为一种习惯,就是最大的孝。

最后,在这个节日里,祝愿天下所有父母都幸福快乐!祝愿天下老人都长寿安康!

编辑推荐

重阳明月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和老人节,是老人们踏秋赏菊,尽情桑榆晚景的日子,也是儿女陪伴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光。

今天,周六,重阳节,父母的节日。

这次陪父母过节,没有了以往的氛围和热闹,显得凄清单调了许多。这是老屋拆迁后,第一次客居他乡的重阳节。父母见不到熟悉的左邻右舍,听不到老人间家长里短的唠叨,看不到族人小辈们的登门问候。凑巧的是,以往周六与父母欢聚的家人们,因工作等脱不开的事务大都没有如愿。大哥与父母同住在家,还好,我和二妹也还是抽空从城里先后赶了过来,不过,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人少感到的清冷。

中午,二妹包的水饺,大哥帮父母收拾一些家务,我进了厨房。三兄妹陪父母吃了一顿午饭。因大哥下午需进城到侄女家,晚上回不来,二妹也要赶回城。饭后,大哥和二妹一块与父母道别,就出门回城了。我留下来陪父母住一晚,等明天大哥回来,我还要有些事情需要办理。

午饭过后,父母照例上床休息,我也遗传了老人的习惯,到隔壁大哥的房间,看了一会儿书,便迷迷糊糊的倒头睡着了。一觉醒来时,已是下午三点,父母也起床刚刚坐在屋里的沙发上,正说着话。我对父亲说,你到院子里活动活动,待会给你电烤。因为父亲的病,正是康复阶段,每天两次电烤是必须的。母亲的习惯是,午休过后,是例行拄着拐棍,到后邻唯一的远方亲戚家,找自称喊母亲姨的同样的老太太唠嗑。看到年望九十的母亲,麻利稳健的身影走出大门,心理不禁涌出一股幸福的暖流,心想,母亲的康健是我们做儿女的多大的福报啊。

小母亲三岁的父亲,本是很强壮的,今年搬迁前,还一直在家管理着的四亩果园和几分菜地。只是偶尔的便秘引起的带状疱疹,才使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还好,经过一周的住院治疗,和近一个多月的药物和电烤康复,总算又看到父亲病前的模样。

给父亲上药和半个多小时的电烤,在有条不紊的忙活中,很快就结束了,抬头看一下墙上的表,指针已逼近数字五的位置,拐杖触地的当,当的声响,也从大门传来,知道母亲回来了。父母晚上不是很吃饭的,只是喝点稀饭吃点月饼。既然是老年节,沾点父母的光,走进厨房做了四个小菜,为父母熬好粥,已是六点吃晚饭的时候了。

由于大哥不在家,一人喝酒不是很习惯,过节么,给老人盛上饭,还是陪着父母,搭讪着说着话,勉强喝了两杯牛二(牛栏山二锅头),父母吃完,我也酒足饭饱了。收拾碗筷的时候,父母已在院里遛弯呢。

父亲虽然身体欠佳,晚上的新闻联播是必看的,给父亲吃了药,父亲到点就坐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不时看着墙上的表的时针位置。母亲自己穿的暖和和的,已坐在堂屋子下的长

沙发上了。由于手机的方便,我也很少看联播了。趁父亲专注看联播的机会,很难得陪母亲到外面的沙发上,唠唠嗑。

晚上,霜降过后的深秋天气,已是凉风习习。院子里唯一的一棵有了岁月的椿芽树,和西邻的满墙而过的梧桐树的枝叶,相互交织着,随风瑟缩的发出了哗啦,哗啦!的声响,坐在外面的沙发上,不时看到叶的无奈的飘落。抬头透过稀疏不均的树的缝隙,半轮明月已高高挂在树稍上,像一盏马灯,银光穿过树的枝叶,洒落了满院的斑驳的花影。院里角落的几盆黄菊,也显得分外的影形孤单。这时的母亲和我并排坐在沙发上,有一搭,无一搭的开始了闲聊。

母亲:孩子,冷么?

我:不冷。您呢,妈,?

母亲:不冷,我穿上棉袄了。孩子,你什么时候去北京出发?

我:说不准,快了吧。怎么,妈,?

母亲:我年纪大了,真不想让你走,走了怪想的,说不定也一早一晚的。

我:不会的,您身体好着哩。去的话,时间也不长,我会常给您打电话的。

母亲:咱家的院子都拆了吧,院子的栗子树,丁香树,金银花,枸杞树都没了吧?

我:除了栗子树,其他花木树都处理了。

母亲:栗子树,结果来么?

我:结是结了,只是家里没来的及收,让勤快人给代收走了,总之,没有烂到地里。

母亲:我还是想咱的家。前邻的你婶子搬哪里去了,后邻的你大奶奶搬哪里去了,真想她们了。咱啥时候搬回去,我想咱家,不愿住楼,不习惯,没人啦呱了。

我:她们离您住的都不远,抽空她们会来看您的。到时候搬到楼上,有电梯,下楼可见到您熟悉的婶子大娘了。

母亲:那好。

看到母亲那似乎无奈的神情,发呆似的望着南方老屋的方向。

母亲:。

我:。

时间过得好快,不觉不知个把小时过去了,父亲看完联播,已在院子里活动了。我知道,已经到了母亲睡觉的时间了。我劝母亲睡觉,洗脚水早已备好,母亲自己利索的自理完,就上床了。父亲睡觉晚,还要看会儿戏曲台的电视节目。我给父亲打了招呼,早点休息,我就到了大哥的屋子。

简单洗漱一下,躺在沙发上想看点书睡觉。与母亲的唠嗑的话语,一直萦绕的心理,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心头。窗外的月光依然似流水般涌进了屋子,睡意全无,碾转反测。明朝诗人进士文森的一首诗词,又浮现在我的脑海: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虽然母亲离开老屋一年了,我想思念故园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难怪母亲重阳节的日子里,又想起了那里的人,那里的树,那里曾经熟悉的一切了。还有那重阳节,儿女绕膝时,天上那轮明月。

祝愿父母健康的活着,明年我们回家在新楼上,伴着明月过重阳。

二0一七年十月二十八日

重阳


重 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40年前的那个重阳节,我失去了我敬爱的父亲。父亲临终时握住四哥的手,用微弱低沉的声音说道:四儿,耐烦点,吃五年亏,弟弟就大了的(1981年9月8日,我接到了湖南省建材工业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父亲8岁时,就和长他2岁的伯伯跟着爷爷以挑煤炭和石灰为生,每天能赚取3升米(每升米约1.75斤),这样,就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爷爷在路途休息时曾对爸爸和伯伯说:宝宝儿,这样我们吃饭就有着落了。父亲则回答说:力大担不发,命好会掌家。可见父亲的眼光从小就与众不同。父亲13岁时爷爷病故,奶奶因无力养育未成年的四个儿女,改嫁他乡,4岁的姑姑只有去了30里外的地方做了童养媳,6岁的叔叔只好捡狗粪为生,水深火热的时间像蜗牛一样地爬行,好不容易又过了2年,伯伯已经17岁了,他被抓去当壮丁,无奈,父亲又只好带着年幼的叔叔继续挑煤炭和石灰为生。2年后,因伯伯承受不了国民党部队的非人生活,偷偷逃回了家,没几天,父亲就被抓去当壮丁去了湖北,由于父亲身材瘦小体力差,无法适应国民党部队的野蛮生活,一年后开了小差,但没有成功,被重新抓了回去,开始部队决定枪毙父亲,后父亲哭诉辩解道:我年幼,是在行军途中掉队迷失了方向,请领导开恩。部队领导觉得他说的有理,就免于执行枪决。一年后父亲又开了小差,来到了一个老奶奶的家里,那老奶奶为人特好,因父亲体弱多病主动收留了他,并及时给他换了一套便装,因而就顺利地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地搜捕,这样父亲就做起了那老奶奶的干儿子,帮她下地干活,如摘棉花等,尽管家里一无所有,父亲还是日夜思念家乡,半年后,父亲跪别了老奶奶,独自爬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从湖北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

1940年,父亲与母亲喜结连理。母亲能嫁给一无所有的父亲,说明外婆家的家境也是极为贫困的,因为自古婚姻讲究的就是门当户对。后母亲告诉我,在她来我村之前,别人都是花桥抬进来的,而唯独我母亲是自己跟随父亲走路来的。父母结婚唯一的财产就是老祖宗留下的两间共12平方米的四面透风的木板房(后来这老房子分给了三哥,三哥拆下来时没有一根木头能再使用,全部当做了烧饭的柴火),在这样的条件下,勤劳朴实的父母开始了新的生活。

父亲尽管一字不识,但有精明的经营头脑,更有超常的记忆力,后来父亲做起了打屠的行当,穿越崇山峻岭步行到30多华里外的安化县烟溪镇去买猪杀,然后挑到离家12华里的低庄镇贩卖。为了安全起见,父亲在烟溪镇认识了一位心地善良、勤劳诚实的刘姓朋友,这样父亲就能在他的这位朋友家吃住(每年春节,两家人都会相互拜年走动,亲如兄弟,他家与我家的关系维持了三代)。做生意需要算账,父亲只有晚上回家请人记账算账,但每次回家算账,父亲对每一笔交易都能准确无误地背诵下来,最后核对时分文不差。

父亲做生意经营有方,家底开始不断厚实起来,到1949年解放时,家里不仅有了几亩良田和几亩旱土,而且还有一座小油茶山,尽管田土有那么多,但毕竟在解放前我有三个哥哥出生了,人均土地面积还是不多的,所以土改时,我家的成份还是被评定为贫农。

解放后,我家的人口更多了,1950年大姐出生,1952年二姐出生,1956年四哥出生,加上当时的社会经济太差,我家的经济状况就更差了,特别是大哥13岁就考进了溆浦二中,16岁进了溆浦一中,由于二中和一中都在离家45华里的溆浦县城,因而需要寄宿,这样学习费用就更大了,大哥经常出现因没有钱购买餐票而停餐,我记得母亲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父亲请人抬一头猪到县城,途中父亲因体力不支,摔了一跤,满身都是血,后来只好请姑父帮忙抬,可是到了县城里把猪卖掉,来到学校仅仅只能给大哥补交学费,生活费还是没有着落,父亲只有带着歉意和焦虑返回家,母亲为了送大哥上学,把家里床上盖的被子全部卖光,二哥和三哥夜晚只好盖蓑衣和簸箕。

40年,说它漫长,那是因为我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它短暂,那是因为父亲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对父亲特别记忆尤深的是:我小时肚子饿了就哭鼻子,父亲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对我说:五儿,你要薯吃,好,咱们一起去山里,我先给你挖一个坑,然后我就给你来一拳。我听后吓得不敢再哭泣。因为家乡的方言红薯的薯跟拳头的拳,都发音为除。爸爸,你在天堂还好吗?你在天堂还挨饿吗?因为在你去天堂之前,家里还没有饭吃呢!你是饿着肚子去的天堂!

爸爸,愿你在天堂过得开心和快乐!不再受冻挨饿!同时也愿你在天堂里保佑你的儿孙健康快乐幸福!

今又重阳


今日在帖子上偶然看到了一则治疗关节炎的偏方,最后还善意提醒大家要替爸妈留存好,备用。

是啊,老妈是有关节炎,但她再也不需要这个了;老爸关节是好好的。也不需要留存。这个帖子看到算是白看了;不过在今天,一个特定的日子,它却让我静静地想起妈妈

老妈有很厉害的关节炎,发作时,膝盖会肿,腿也会肿。经常大夏天的,汗流浃背的日子里,她却还要戴护膝,因为左右腿的关节吹不得电扇和空调。推测是因为在农村,生我小哥后不久就下河洗衣服、床单什么的引起,那时虽说是六月天,但对一个孩子刚满月的母亲来说,河水依旧是凉,凉得能侵入毛孔的;而且那是七十年代初,气温应该比现在要低。

当时不觉得什么,很久以后才知道严重性,但已无法根治,每次疼痛难忍时,都只能住院以吊水缓解,否则走路都成问题。

妈妈的一生,总是累的时候多。老爸家在农村,兄妹八个,而且他又是老大,贫困与负担可想而知。嫁给老爸时,不知多少人反对老妈的决定,可老妈还是被老爸的风采吸引了,义无反顾地嫁了,不管前方等待她的是何样的苦难。

一路走来,其中的艰辛,我们小孩子是无法体会的两个大家庭几十口人的牵牵绊绊,一个小家庭,三个孩子的牵牵绊绊,而且孩子的年龄又相差无几。那时的岁月又是温饱都成问题的岁月,想想都觉得累啊!

妈妈却整天乐呵呵的,忙里忙外。工作之余,还垦荒种地,养鸡养兔,贴补家用。

后来,生活渐渐好转了,她却还是一直对自己很苛刻。记得八十年代后期的一个夏天,有次她带我上街去买裙子。很热的天,她舍得给我买冰棍,可自己却连路边摊卖的茶水那种装在六边形玻璃杯里的,上面还盖着片玻璃,应该只要几分钱吧都舍不得买,说回家再喝也一样。

妈妈的一生,总是在为别人考虑;但她心里应该总还是有想不明白的地方吧,不然也不会后来信了基督,不过这也让她心胸更加开阔了,更加觉得能够付出就是一种快乐。

妈妈,希望我会继承你的豁达。

妈妈,第一个没有你的重阳节。

妈妈,我会一直好好的。

妈妈,我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