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谁对谁错

谁对谁错

发表时间:2020-08-10

【www.qg13.com - 挽回爱情谁该主动】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谁对谁错,欢迎阅读与收藏。

怀孕37周了,这段时间一直在和我妈算结婚和家具的账,怀孕七个月到现在一直是老妈照顾我,说实话和强势的妈生活在一起并不那么轻松。老公做销售每天都很晚回家,很累很辛苦,我很心疼。这天妈又和我算账了问我你老公欠我的钱他提没提,我很觉得奇怪,因为妈从没让我插手她和我老公之间的金钱来往。对说了几句又和她吵得不可开交,因为以前我就让她不要问我,我什么都不清楚。

晚上,我告诉老公问她欠妈多少,老公很生气,问妈那么多钱干嘛那么着急让还?我说,既然你借了,妈要也是应该的,因为她的钱她说了算,我们没有理由不给。因为这是僵持了几天,说实话我也不懂,我妈是暴发户,随便借给别人十几万,我是亲生女儿,什么都和我算得一清二楚。我并不是不还钱,但是现在宝宝要出生了,老公拼命挣钱,而她却动不动提醒我们欠她多少钱,虽然口头上让我们别急着还

我还记得,妈说以前和爸结婚的时候给奶奶借钱买家具,结完婚第二天就跑来让爸妈把钱还了现在我大着肚子,每天听着我妈给我说我老公欠他多少,如果要她付那些钱,她付也可以,但是前提她不是卖女儿

钱,钱,钱,满嘴都是钱,如果我知道结果是这样,我真的一分钱也不会让妈出。去她的什么暴发户,我根本不稀罕。哎,说来说去都怪自己没本事,要只能怪自己,怨不了别人。

生活本来不易,和钱摆脱不了的生活只能是悲剧。我的生活里,钱从来都不会是主角。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只能是因为受不了这铜臭味。

延伸阅读

余生,谁对我真心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在你最无能为力的时候,老天偏偏就让她出现在你的目前。

这大概就是在你最无能为力的年龄,遇到了一生最想照顾的她。

真的很在乎,很在乎,感觉这辈子就是她了。

可是......

这就是所谓的在错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吧!

她以为是你惹了她,你何尝也不是这样想的呢。

你见证了她感情生活里最狼狈的一面,见证了太多,知道的太多,可你又能怎么样呢,还是进不来她的心,反而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这就是无限对一个人好的下场,

我以为......

结果是我自作多情了。

你低估了我的决心,我高估了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以前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执着什么,但我知道,我一直在为难自己。

我有一万种想见你的理由,却少了一种能见你的身份。

我吧,依旧喜欢你,但是呢,我不再对你有期待,因为我认同你的做法,我理解你的行为,因此我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不能说了!

记得曾说过,当我的真心得不到回报的时候我就会离开,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男生最后尊严。

有人说过:试验情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她走,她回来,那就是你的。不回来,走了也不要伤感,如果走了再回来,你也别要,懂吗。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特别在理,就算破镜重圆,也是会有痕迹的,何况是人的真心呢!

我也知道,其实你并不喜欢我,只是在你最孤独的时候遇到了我,我知道没有我你一定会很快乐,因为你并不缺我。

对不起,喜欢你那么久差点就把你当成我的了,不紧没抓好你的手还把自己弄的遍体鳞伤,其实我很开心来到你的世界,可是最遗憾的是没能住在你心里,后来才发现不管我做什么都好像在自作多情。

原来有的时候,老天爷让你结束一段关系并不是没收你的幸福,而是老天爷一直将你的不快乐看在眼里,连老天都心疼你,觉得她不配,所以放你走。

在下无能,只能做到喜欢你,却不能让你喜欢,聊的人是你 心动的人是我,有本事喜欢你,却没本事让你喜欢我。

对你的好从来不后悔过,只后悔遇见你晚了。

往后余生,好好珍惜对你好的人,弄丢了,百度上也找不回来,离开了,互联网上也联系不上。

一句话说得好:除非互相喜欢,不然所有的喜欢都是心酸。

我不傻,也不笨,我心里一清二楚。

只是不想说破而已。

一生只要傻一次就够了,第二次那就是真傻了。

不是每场的相遇都有结局,但每场相遇都有意义,有些人只适合让你成长,有些故事只适合收藏。

谢谢你,让我遇见你。

往后余生,爱恨随意,谁真心与我,我就认真付出,谁假意待我,我也不会对她在乎!

你对谁都好,就是对自己太差


上周末给一个朋友打电话问他在做什么?他说跟着拖车去4S店呢,去朋友店里的路上被追尾。一会儿到了4S店他处理完再打车去通州,帮朋友忙。

原来是一个朋友开了工作室,网站出现了一些问题,他懂些技术,过去帮忙看看,他家住石景山,最近每个周末往返于40公里外朋友的工作室,并没有怎么休息。

说起来,他的这个朋友也并不怎么相熟,不过是偶然聚会上认识的一面之缘,但对方开口,他又不忍拒绝,只能硬着头皮上。

我的这位朋友确实是一位好好先生,平时朝九晚九工作忙,周末没为自己着想,反倒还要奔波劳累去帮忙。

生活中他是热心肠,谁有什么事都喜欢求助于他,不是因为他一手遮天,能力过人,只是因为他不会拒绝,哪怕委屈牺牲自己也要弩着劲儿为别人两肋插刀。

他让我想起我的一个远方亲戚,当年因为男朋友不想留在广州,便辞去了有前途的外企工作,跟男友回到西南的县城找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后结婚生子。她的生活除了家庭、工作,还有一大堆“公益”事业要处理。

因为她一直学习好,又爱帮忙,所以亲戚朋友领导同事的孩子需要课外辅导都去找她,也是因为她自己略懂投资理财,所以也经常被毫不客气地当做每一个家庭的理财顾问。

几年不见,发现她苍老了许多,完全没有什么围绕着自己的休闲娱乐,只要有点空闲时间,都忙碌在帮助别人的路上。

我问她你快乐吗?她说太累了,那点快乐早就消耗殆尽了,现在就盼着能甩去这一身麻烦,轻松点过自己的日子。她自己还想着能腾出时间做点小生意,但因为时间和精力都被耗费在帮忙上,根本无暇盘算接下来的人生。

你和我身边可能不乏这样古道热肠的人,或者你也是这样的人,只要是别人开口,无论是力所能及还是吃力也要完成的事,都能一口答应下来,整个人就像是在为别人而活,无私多情到让人总是止不住赞叹他们高贵的品格。

他们可能自己过得捉襟见肘,但慷慨解囊借钱给朋友;工作上已经忙得团团转,还会挤出时间帮别人应付麻烦;亲密关系中,他们不舍得给自己买一身衣服,但给伴侣置办行头却舍得一掷千金。

或者你也就是这样的人,对谁都很好,只是对自己太差。

因为在满足别人需求的时候,你掩藏着自己的欲望,还舍弃了太多自我。

我承认的确有乐善好施者,他们寻找人生意义的方式就在于帮助他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体验到十足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抛开深层次的东西不谈,至少他们是快乐的。

但另一群人,看起来也同样一身侠肝义胆,也的确在为别人的福祉而不停努力奋斗,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他们不快乐,很疲惫,为了成全他人,常常恶心了自己,屡次想要拒绝别人的求助,却终究还是吐不出一个“不”字。

取悦症

这样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心理学家给他们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看管人性格紊乱”或“取悦症”,这种对他人太友善的无私性格或是一种病态,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他们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

这样倾其所有取悦的人,并非为获得某种利益而刻意讨好,他们只是对拒绝和敌意有着天然的畏惧和焦虑。可能他们从小就在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其实是他们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被需要是一件多么体面又风光的事,这说明你不是一个无用之人,说明你在他人眼里有着熠熠生辉的价值。像一匹良驹终于在人群中被伯乐慧眼识珠,那种兴奋和激动真是难以掩饰。

没错,每个人都会通过别人对我们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感,但别忽视这样的价值感只是我们认同自己的一部分来源。正确的自我认同首先应基于良性的自我反馈,而完全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自信就像搭建在沙尘之上的高楼,风吹沙动,并不牢靠。

一旦偶然的一次你没能满足对方的需求,这种失落和价值丧失感便会如影相随,让你痛苦、焦虑,产生深刻的自我怀疑,“我没能帮上忙,我真没用”。

除了获得价值感,看管人性格紊乱症候群还追寻情感上的满足,为了获得爱和温暖,他们自觉需要投其所好,讨好别人。哪怕牺牲自己,也不能和别人发生冲突,他们的内心暗示是,“要让别人喜欢我,这样我才能生存下去。”

抱持着这样的生活逻辑,他们渐渐形成了“讨好型”的人际交往策略。

根据萨提亚理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会有四种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

1、讨好型: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感受,以他人喜好为标准,通过迎合他人保护自己不受伤;

2、超理性型:不近人情,绝对理性的分析一切问题,实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而将自己的感情、情绪封闭起来;

3、指责型:将一切问题归咎于对方,保护自己不受伤;

4、表里合一型:心理与行为统一的状态。

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中,我们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人际交往策略,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同样需要因地制宜的方式。但讨好型的人,他们却始终如一的以跪地仰望的姿态与人接触。因为当取悦症变本加厉,他们不仅会积极回应别人的需求,同时还会主动去迎合。

这渐渐便形成了他们的人格面具,在不断的自我暗示和他人反馈中,强化着自己“善良、乐于助人、无私”的对外形象。

这样的对外形象,还常常会变成被人利用的原因。因为觉得一个人好说话,所以旁人会习惯性的索取,必要的、不必要的事情都来求助;因为觉得一个人总是为他人着想,所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以为然地忽略这个人的感受。

取悦症患者可能会感到被辜负、被欺骗,但却始终不愿意从这种模式中自寻解脱,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别人不满意是因为自己付出的还不够多,别人不开心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好,所以别人的剥削只会转化为他们更努力的讨好。

他们不是天生媚骨,也并不虚伪,他们只是感到无能为力,对说出拒绝无能为力,对放弃自己习惯性的迎合而无能为力。

原本他们只是把善良当做一种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却未曾想到,过分善良也害了自己。

1

假设你还想过好自己的人生,不仅为别人的福祉而忙,首先你要学会分辨哪些忙该帮,而哪些确实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即便你帮了,不但会让你劳累、收不到应有的感激和回馈,同时也牺牲了自己重要的需求。

有效的分辨方式是基你的人际关系亲疏远近,也就是说依据他人对你而言的重要程度。有很多人可以被称之为朋友,但一定不是所有人都是同样交情的朋友,他们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处在不同的位置之上,心理距离就是每一个人在你心中的坐标。

取悦症患者的内心焦灼常常就是因为他们把所有人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就好像所有人都紧紧地簇拥在他心间,而实际上这样密不透风的距离,只会让你感到更加窘迫急促、呼吸困难。

每个人都是带刺的,不能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只会让你在感到温暖的同时也会被别人刺伤。受惠于人同样也是如此,当你需要跨越遥远的心理距离奔到他人面前为他人解决麻烦,是一种心理资源的巨大消耗。

我们这一生,很多人出现了,又消失了。犹如坐看云起云落,实在是没什么可解释说明。朋友有离有合,爱人此起彼伏。很多感情目的不纯,去向不明,对待不善。我们手里能够握有的感情,归根到底是几个人的事。

而除此之外,尽力而为就好。

所以,下次在给予你的善良和爱心之前,请先问问你自己,这个人、这件事是不是重要到需要你先把自己丢在一旁。

2再有,请先确认自己“有余”。

我认为对待我们的重要他人而言,最真挚的给予就是,“只要你要,只要我有。”

而这个“有”,是以自己“有余”为前提条件的。完全不考虑自己的需求,是对自己无爱,还怎么爱别人?

想想飞机起飞前播放的安全须知,遇到紧急情况时,无论如何都请先为自己带上氧气罩再来帮助他人,否则,害人害己。

把自己掏空去助人,在真实生活里并不是那么伟大,我们不是注定的英雄,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赴汤蹈火。

3最后,学会自我设限和拒绝。

当你分辨这件事确实帮不到、做不了,当你判断这个人不值得、不至于,请用不带有敌意的坚决告诉他们,抱歉,你帮不上忙。

被拒敏感

判断个体在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你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同时能否承受别人的拒绝。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

拒绝常常和否定相连接,拒绝别人总感觉是在否定对方的价值。正是你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所以你也同样害怕拒绝他人。你希望自己是无害的、是利他主义的,你不想伤害别人的自尊,所以你不拒绝。

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的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许你如何如何”的规则和约束。在“不许你”这样的言语暴力下,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只是,不拒绝也不意味着就避免和减少了伤害,当你因不忍拒绝又能力不足而不得不为难自己也耽误他人的时候,你只是在无尽的拖延中伤害彼此,面对他人的求助,拖延才是最残忍的拒绝。

所以,讲拒绝也请及时开口,讲明原因和真诚的歉意,也是一种尊重和解决方式。

任何的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爱,都请先以不破坏自己的生活为前提,适度的牺牲和忍让是一种美德,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值得让你真正放弃你自己的生活,让你不留一点爱给自己。

如果你不能停止这种不断付出以取悦他人的模式,你也将一直跪在别人的心目里,难以挺直腰板,最终的结果是牺牲自己的人生,换取的只是他人习以为常接受这份讨好。

有一种人生叫对谁都不来电


你等着意中人赴约一起看电影,然而电影开始了,他还没有来,电话也无法打通。此时你有什么想法?大概有四种可能:

1. 他不爱我了,所以就不来了。

2. 他出车祸死了……

3. 他不爱我了,不回电话是因为他出车祸死了……

4. 他路上堵车了,手机没电了……

你会更倾向于选择哪个答案?当爱人不至,我们往往会浮想联翩,这些想象中,有人会担心失去爱人(的生命),有人会更担心爱人抛弃自己;有人一会儿会担心失去爱人,一会儿会担心自己被抛弃;而一个心宽的人会往好处想,根本不会有那么多负面的想法。

第一种选择,我们称之为“回避型”的爱,这种爱的特质表现为对抛弃的恐惧;而第二种选择则被认为是“焦虑型”的爱,这种爱的特质表现为对失去爱的对象的恐惧;第三种爱叫做“焦虑回避型”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刺猬式的爱,疏远了冷,接近了痛;第四种“安全型”则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

其实在不同的时刻,这四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一个对抛弃很敏感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生存资格经常受到现实和想象层面挑战的环境,这样的孩子往往发展了一种“天气预报”的功能,随时准备着可能发生的糟糕事件。由于他们善于发现危机的预兆,这往往让他们提前采取行动,避免灾难,但这种生存策略如果成为他成人以后的唯一方式时,往往就会有问题。一个人的成熟在于他能够灵活有弹性地面对这个世界,而不是只用一种僵化的固定的方式来做事情,他的现实感要强到发现自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将过去的一切复制在现在。

我们到底有多少个世界?有多少个自我就有多少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无意义的,它的意义由我们赋予它,而我们赋予意义的标准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同样一个事情,但在四种依恋风格的人看来,发生了不同的事情。

看上去安全型的似乎是好的应对方式,但老实说,这种风格最好是建立在足够强悍的防御力的基础上,否则,它很容易受到打击而变为其他三种。什么都不能走极端,我听过一个关于极端安全型的人的笑话:

一天茶社里来了一个小孩,急匆匆对一个大人说:“爸爸,家里着火了,你赶紧回去吧。”那个男人听了慢慢说:“等我听完这出《玉堂春》再说。”别人都听不过去了,就指责他,他慢悠悠地说:“反正房子已经烧了,我去了也没有用。”这个世界上如果都是安全感如此“强”的人,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或者说我们人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这四种方式里跳跃,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不能只限于其中一种而不可自拔就可以。

什么算是剩女的门槛?有人会选择35岁,有人会选择30岁,有人在27岁就觉得一只脚已经踏了进去。

有一个故事的主题叫做“恐惧”。有时我会被那些一直长期和恐惧为伴的女人的“勇敢”所震撼,她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能力去忍受恐惧的滋味,人生的一切快乐似乎都不是她们感兴趣的对象,而甘愿和恐惧一直做伴。考虑一下让火一直烧你手掌的滋味吧,很多人会飞快地将火熄掉,但另外一些人却选择了让它一直留在手掌上燃烧……

路雅是北方人,读大学来到南方,毕业后在南方工作三年多了。她现在27岁,工作和学习都算顺利,只是感情一直空白,大学里喜欢过一个男孩子但终究无缘在一起,这几年也有男生追求,但是一直不来电。在路雅看来,这或许是南北差异的原因,北方女孩子还是觉得北方高高大大的男孩子比较有安全感。其实说实话,现在她也不知道自己该找什么样的人,但是她能做的就是遇到一个否定一个。朋友对路雅的评价就两个词:挑剔,要求高。

当然,她也想过是不是要回北方工作,去北京工作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更多的原因是也许北京遇到心仪对象的概率大一些。但是在浙江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了这边的气候,但是这边的男孩子她基本都不来电。

从小到大,路雅的成绩、能力都能得到周围人认可,可是她皮肤有些黑,所以她对自己的外形总是没有自信。

稍微长大些她对自己的容貌看法相对客观了:她只是形象普通一些,但是个性鲜明,成绩能力也不错,综合起来其实还是可以的。但来到南方,周围女孩都是莺莺燕燕的婉约女子,让粗犷型的路雅一下子又找不到北了,她又一次开始自卑起来。毕业了,她开始回避感情专心工作,这让她找回了自信,周围追求者也陆陆续续多起来,但是此时路雅突然发现他们都不是让自己心动的类型。

路雅的个性还是敢爱敢恨的,她喜欢自己掌控局面,她觉得这可能是自己没有安全感。

还有一件事情对路雅的影响和触动很大,是高中时候发现爸爸的外遇,这让她很崩溃,妈妈对她的灌输是一定要做一个有能力的女人,至少在被抛弃的时候可以不用太凄惨。这也是她从来不敢轻易投入感情的原因。

路雅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迷惘着什么,她不知道这种内心的折磨到底来源于什么,是像婴儿离开母体的不安全感么?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么?

一个人离开自己的故乡,远离故土,他要么是在寻找什么,要么是在逃避什么,或者两者都有。一个人想离开一个地方,却又不愿意离开,那么他要么在选择什么,要么放弃着什么,或者两者都有。

对路雅而言,她的人生曾有过一个循环,那就是对她相貌的接纳与不接纳的循环。小时周围女孩的漂亮让她有自卑的感觉;在大学时来到南方发现南方女子的妩媚,自卑再次袭来。然而她又有两次反弹,那就是青春期时对自己整体魅力的认可,以及工作后追求者络绎而来时自信的回归。

她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命对她而言,似乎是一个谜团。电流在她的字典好像不存在一样。朋友说到她两个词,一个是“挑剔”,一个是“要求高”,我觉得可能前一个词比较合适,而第二词不太合适,因为要求高,起码有要求摆在那里,但对路雅而言,她的标准是模糊的、无法确认的。

什么人不知道自己的所爱?什么人知道自己的所爱?我们认为过去的人生让我们形成了一种对世界的感知标准。但也有很多时候,即使我们无法区分什么是灼伤,什么是温暖,内心往往仍会潜藏着一种渴望。但是路雅看上去似乎没有这种渴望,她的问题是没有感觉。

有一些人,也许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爱的滋味,只是可能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的结果是我们的味觉被“剥夺”了,这种剥夺相当于在赛场上受伤后,打了“封闭”针,这会让我们可以继续奔跑,当然代价是我们的神经麻痹了,没有感觉了。

也有一种可能,一种味觉覆盖了所有味觉,比如恐惧,比如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统治了自己的一切感觉,这个人从此所有想法就是如何幸存下去,而非真实真正地更好地生活下去。

小时候,当我们加入少先队的时候,经常会说到的一句话就是“时刻准备着”,可是我始终不知道宾语是什么,我们准备着什么呢?我怀疑对路雅而言,这句话填上空应该是:时刻准备着——被抛弃。

妈妈的惨痛经历,无论是事实还是道理都可以成为路雅人生中一个核心信念的支架。

恐惧对我们而言是有好处的,比如恐惧可以让一只松鼠在面对老鹰时有足够的预警和动力逃脱它的致命一击。然而过多的恐惧,或者说当恐惧完全控制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四肢麻痹,僵在当地时,这种恐惧就成为我们死亡的序曲。

很多动物会用“假死”来欺骗天敌,赢得逃脱的机会,但它们知道自己是在假死,可是很多人一旦处于“假死”,他们往往就停留在那个状态,仿佛时空停止,而无法从中走出。

路雅之所以始终不来电,也许原因就是她根本就没有插上电源。

如果一个人让自己处在一个矛盾的境地中,进退不得,长期困顿,一定自有其道理。如果反向思维一下:僵局有时在某种程度上很有好处,因为这意味着可以形成某些平衡,那是什么呢?

一个时刻都会觉得自己会在感情中被抛弃,时刻准备着留一条逃跑通道的人,一个时刻都觉得情感是危险的人,一个一直生活在妈妈痛苦经历和为父亲的背叛而崩溃的内心冲突中的人,一个渴望温暖却恐惧温暖的人,一个被不安全的感情和恐惧蒙住双眼的人,她怎么会真正涉足感情这条河流呢?

情感是两个人的世界,它的确就是一场冒险,它是一个加法或者说乘法,可是内心对情感的看法一直是减法的人,是无法真正进入情感的。路雅只能找各种借口搪塞自己,如果这个借口不成立,她就再接着找另一个,直到她终于不再有必要找借口为止。

在没有电的爱的背后,也许真正的潜台词是,我们不敢要什么。如果我们始终用一只松鼠的眼睛看世界,那必然是一个可怕的充满伤害的世界,也许我们想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没有任何危险的人,可是这个世界不存在这样的人。

所谓“剩女”就是被挑剩下的女人,或者甘愿被挑剩下的女人。一个人的可悲在于他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给自己树立那么高标准的人,经常是内心不那么强大的人,所以需要某种保证,让自己确信自己是幸福的,也可以证明给其他人看,让自己死心塌地地感到安全和幸福。当她们在一个不可能的游戏中挣扎的时候,也许为的不过就是这句话:时刻准备着,不被抛弃,所以干脆不要参加游戏好了。

怎么办?北方也好,南方也好;高个也好,矮个也好;污染也罢,干净也好;这些东西是否重要,取决于你是否真的拥有安全感,是否真的相信自己。一个有足够安全感的人是时刻准备好冒险和战斗的人,而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时刻准备的是撤退。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父亲的出轨会对女儿造成巨大打击的话,那么这个父亲和女儿在此事发生之前,很可能会保持一种很紧密的连接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以恨的形式也可能是以爱的形式。但无论如何,在女儿的心中,父亲是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的,这样一个父亲做出了这件事,伤害的不仅是婚姻,还有女儿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但我们不能因此过分责备这个男人,因为伤害是一回事,不允许伤口愈合则是另一回事。

我头脑里似乎有一个画面,一个对父亲有很多理想化期待的女孩,发现父亲居然做出了有违她一直以来幻想的形象的事情,内心发生了巨大恐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女孩的目光按理说应该朝外,她的能量应该是关注外部的世界的,但对一些内心没有足够成长的女孩来说,此时她还处于将父亲理想化而非将父亲现实化的阶段,那么这时她就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在伤痛之余,她尽可能地逃远,包括离开家乡,可是无论她逃得多远,都发现无法逃避她对父亲的那种眷恋。

一个人如果真的想发展爱情,那么最好和父母的爱告一段落,这不是要和父母断绝关系,而是和父母的爱不再有那么多续集,并由此进入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没有太多剧情的状态。我们需要和外部世界开展一场奥德赛的旅程,但如果一个人继续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保持这种欲说还休的游戏,那么他对外面的世界是不可能来电的。

路雅要做的是,了断和父亲这段伤害的往昔,没有了断,意味着继续,而继续意味着不愿意放弃对父亲的理想化的幻想,这个幻想如此重要以至于她宁愿付出代价,让青春不插电。

还是那句话,我们都有选择权,包括选择进入修道院,但我们要做的是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