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谁说城里过年不如乡下暖?

谁说城里过年不如乡下暖?

发表时间:2020-08-12

【www.qg13.com - 过年情感美文】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谁说城里过年不如乡下暖?",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一大早,陈姐就在我房门外唠唠叨叨,吩咐我务必把门口的那堆纸箱卖了。是啊,过年了,该扔的就得扔,干净整洁过个好年。

到了下午,我看时间差不多(以往都是下午五六点的样子收纸箱的)。我换了衣服开始收拾门口的纸箱,费了老半天才勉强整理成走两趟的样子。拿着第一趟纸箱下了几层(我家住六楼),正好碰见一位婆婆要上来,我正有点不知所措,因为我的东西太多,差不多只够我一个人过楼道。这时,婆婆开口了,说楼下收纸箱的过小年就回去过年了。我有些许尴尬,杵在那停顿了几秒,在拐角处让婆婆上去了,之后也灰溜溜的跟了上去。

我有点不好意思的说了声谢谢,婆婆一路上口里不停地在说些什么,我甚是难解,尽管如此,我还是从她的动作和神态中猜出一些大意。于是连忙附和说着感谢,也了解到她要去楼上收被子。快到了家门口时,她指手画脚的叫我把纸箱放门口,因为我实在是着急上厕所,所以就随口敷衍。扔下纸箱,开了家门就往里走,门很自然的合上了。

我完全了忘记门口的纸箱,在家里磨磨蹭蹭到六点,想着下楼去买点东西。打开大门,我被门口的一切惊呆了。我随手乱堆的纸箱,整整齐齐的放在楼道最里面,有些纸箱还折了一下。婆婆的好心肠让我不禁有些惭愧,我本认为,反正我家对面没人住,而且还是顶楼,不会有来来往往的人,纸箱就那样堆在那也没事。但婆婆这样规整了一下,使得心情都好了一些,而且门口也是一家人的脸面,确实看着舒服许多。

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那个婆婆,对于我这个陌生的晚辈,婆婆用她的热心和善良给我一个温暖包围的傍晚。

到了超市门口,一辆摩托车上坐了一个孩子,大人正在绑着东西。突然,小孩手一滑,头着地的往下栽倒下来,大人在孩子的对面,根本来不及救孩子。这时,一个身影串出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搂住了那个孩子。呼~好险,大人千恩万谢,身影笑而不语。

真想把这精彩的一幕拍下来,做成一个雷锋展。人间处处有温暖啊!

作为一个乡下长大的孩子,我不得不承认,乡下过年比较有年味。家家户户,走街串巷,相互问候,其乐融融,热热闹闹的。这情景,不用想都知道特别有年味。

城里过年,大多人都是这样一个印象:关门闭户,各吃各的,自家人热闹。尽管烟花爆竹声不绝于耳,还是仍然给大家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可是,在这感觉冷冰冰的城市里,却住着善良热心的婆婆和充满爱心的身影,这何尝不是感人至深的温暖呢?这种温暖比起那年味,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我想可能大家都错了,过年有没有年味,不在于地点,而在于人。只要是一家人相聚,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充满着年味的。

想象一下,外面烟花爆竹声在耳边余音袅袅,屋子里的一两个孩子嬉戏打闹,沙发上的爸爸一本正经却笑脸盈盈交代着孩子们不要太疯,厨房的妈妈手忙脚乱的忙碌着,餐桌上一脸花猫的我们包着饺子这何尝不是年味?

只要心还是暖的,城里过年也能比乡下更暖。

小编推荐

怀念乡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从何时起,内心深处就开始有一种怀念乡下的感觉。常常会莫名的想起年少时在乡下过的日子,怀念乡下那些人,怀念乡下那些事,更怀念故乡的溪水长流、青山环绕、鸡鸣狗吠、乡音熟语。

有朋友问:是厌倦了城里的繁杂喧嚣么?也不全是的。毕竟,都市里的生活比乡下要方便的多,尽管近几年里故乡也发生了不小变化。想来想去,或许是自己本身就是乡下人的缘故吧,才有了对故乡的这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怀念乡下。乡下的生活是清净的,乡下的生活是安闲的,乡下的生活更是惬意的。在这里生活,时刻会使人身心处于一种轻松状态,丝毫没有一种紧张感或压力感。春天里的早晨,迎着刚刚露头的朝阳,在湿漉漉的稻田边的小路上走着,能听到久违的布谷在歌唱,能见到啄泥的燕子在电线上停歇,还能远远的感觉到深山里斑鸠的啼叫,春天的序曲在这些精灵们的演奏中娓娓而来。昨夜的雨湿润了大地,脚下的泥土散发着浓烈的气息,直把人陶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快乐一层层向心中漫来。夏日的某个黄昏,霞光在村子西边上空上演着一场绚丽多姿的火烧云系列片,吸引了长金胡子的老爷爷,吸引了顽皮可爱的孩童,连小猫小狗小鸡们都不时抬头歪向天空。在最后一丝夕阳钻下山头时,周围就寂静了,心也忽然间宁静下来,尽管对面山头的小树林中充满聒耳的蝉鸣,不远处的稻田中装着盈耳的蛙声。秋天的午后,强烈的阳光唱得正欢,辛劳的乡民早已忙完一上午的活儿,枕着自家编制的竹篾凉席,在金黄的季节里丰收着甜蜜的快乐和希望。唯有村子前头的那条小溪,还荡漾着孩子们的欢笑,水流声拍打着嬉戏声,光溜溜的肌肤抚摸着灵动的溪水,童年就是这般的简单和自然,突然间,觉得乡下又充满着欢闹。然而,在乡下,更多的还是寂静,冬天的夜晚,就是那般的无声。屋内,一家人围着火炉静静地享受着温暖的幸福,一切都静下来了,只有木炭闪动着啪啪的碎响,伴着大树根燃起的火苗儿。入睡,躺在暖暖的被窝里,伴着窗外雪花簌簌的轻吟,伴着枯枝偶尔的咯吱声,渐渐进入甜美的梦乡。

怀念乡下。淡淡的乡下生活,使人变得一切都淡然起来。因为生活简朴,乡下人需要的并不多,所祈求的也不多。一年到头有吃,有穿,有个好身体,就足够了。俗话说:一丘田,一头牛,讨了老婆孩子就不愁。过去村里的老百姓就只有这个美好的愿望。当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如今的乡下也发生不少变化。路通了,水改了,房子高了,生活好了。可不变的依然是那与世无争,清白安然,简约朴实的生活态度。

怀念乡下。乡下有我最亲最爱的父母,乡下有我熟悉的父老乡亲,乡下有我童年美好的回忆和念想。在城里安家后,曾好几次和父母商量,让他们搬进城来,可每次都遭老父亲的拒绝,他不愿离开村子,不愿离开土地,更不愿离开这乡下的生活。于是,我每有空,就回到村中,陪陪老父老母,和他们拉拉家常,聊聊最近村里的新鲜事,也把外面的稀奇事传给他们。顺便到乡亲们家中转转,看看这家今年收成又增产,瞧瞧那家刚刚又添了儿孙。在村子中走,能随时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淡淡的气味中,散发着童年往事的气息,似乎自己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日子。在村子中走,能随时倾听到熟悉的乡间声音:牛眸,犬吠,鸡鸣多么优美的乡间和谐曲啊!

故乡是什么,桑梓是什么,是祖辈们的埋骨地,是父辈们的家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出生地。它由无数祖辈的冢堆构成,更由一代代人血汗筑建。城里没有故乡,故乡只能在乡下。城里有的只是钢筋水泥混凝土,这水泥上生长不了庄稼,生长不了灵性,柔情乡梦的根扎不下去,浓浓的乡情种子只能在松软的乡下泥土地里滋长。于是,我们的心中突然间有了感慨:有时间,不妨多去乡下转转。

怀念乡下,有空就去乡下。

盼着回乡下


已经连续三周了,一放假就往乡下跑,不管是娘家还是婆家,呆到周日也不愿意返城,父母像哄小孩似的:快回去上班了,下周又回来嘛!说不清是什么原因,突然很希望躲在父母的荫蔽下孩子气一把。

回到娘家,正赶上叔叔家杀年猪,这是农家必要的节日。一大早的院子里就荡漾着孩子们的欢声尖叫,见到我回来一大家人亲热而客套地寒暄,一句真把我当客人啦?才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婶婶姐姐们挽袖挥刀的动作很是利落,让我只能捞一个烧火的职务,中途还被革职了。

原因是我烧的火不旺,安排是我专职摆龙门阵,一会儿的工夫,新鲜味美的排骨就被煮熟了,一向爱啃骨头的(我妈常说我是狗变的,甭管了,有吃就行)我可是急不可耐地抓起一个就往嘴里送,这可谗坏了一拨侄子侄女,于是来了一场啃骨头大赛。

结果是他们赢了,望洋兴叹的我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吃饭的时候,坐了三桌有余,大人们吃得热气腾腾,互相劝酒,推杯换盏,甚是热闹;孩子们三下五除二挑了自己喜欢吃的菜,拔腿走人,一溜烟就不见了人影。

为了体现主人家的热情,要反复地给喝酒的人们把菜温热,往往是从中午就要吃到傍晚,趴下N个才罢休,只有这样才感觉尽兴了,这也是一种风俗或者酒文化吧!临走,叔叔执意要送一块肉给我,难为情的我知道,那里面有叔叔对我们的挂念,用他的话来说:你们吃就等于我们在吃。在这句朴素的话语背后有太多可以挖掘的情感,足以让我用一辈子去感悟。

回到婆家也同样的温暖,一到家,孩子爷爷就倒上了刚打的酥油茶,浓浓的香味从鼻间飘进心底,就着电烤炉,看着电视,品味着酥油茶,已经很是享受了,偏偏孩子奶奶又透露了一个重大消息:今天有火烧的洋芋,天,那可是我的最爱,于是准备留点肚子装洋芋。

伴随着特有的香味,三个拳头大小黑黢黢的东西滚到了我面前,顾不上烫手,随便拍了几下就开始剥皮,里面粉粉的,松散得快要掉下来了,赶紧咬上一口,又烫得跳起来,仍旧舍不得吐出来,那面都都的味道实在让人烫而无憾。

吃罢,围在火炉边,边绣十字绣,边听父母讲家长里短的一些话题,不需要太多的应答,哪怕只是听众,父母也十分乐意一家人这样坐坐,讲讲。中午,五婶和六婶煮了火锅,姑姑也来搭伙,送来腊肉的排骨和肉丸子,还有一大盆蔬菜,辣得过瘾,吃得舒服!

晚上,村里有人杀猪了,吆喝去吃血汤,浩浩荡荡一队人马开过去,还在吃着亲戚又打电话来催去吃野生山药,怎一个吃字了得!半夜回到家,撑得不行散步好几圈才敢睡觉,晕倒,呵呵。

不在意回家吃什么,却很看重被温暖的感觉,回家真好,继续回家

乡下的老屋


清明节前夕,母亲又提前回到让她挂怀的乡下老屋。

我的老家在关中农村,1983年,全家随父亲农转非进了城,乡下老屋就只剩下了爷爷奶奶。那时,逢年过节我们全家都会回到乡下的老屋陪爷爷奶奶小住一段时间。进城十多年,随着爷爷奶奶的相继离世,我们回乡下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即就是到了清明、春节回家祭祖,也是当天返回。慢慢地,乡下的老屋已不再那么让我们牵肠挂肚了,对老屋的感情也越来越淡了。有时偶尔回去,见到的陌生面孔越来越多,即使是熟人见面,话语也越来越少。昔日的同窗故友,也不像从前那样天南地北地侃,无拘无束的笑。有时一句:回来了,就算见面的问候语,递上一支烟,抽上两口,再一句闲了聊就各自匆匆走了。有时,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中不免有些惆怅。

乡下的老屋由于长年无人居住,门前的荒草齐腰深,屋内的灰尘铺满地,一派破败的景象。渐渐地,想买这老屋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一次,有人找到城里跟我父母说,乡下的老屋既然没人住,还不如卖了。现在有人看上了,问父母要多少钱肯卖。那时候,我们家正缺钱,母亲农转非进城后,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在父亲单位做临时工,全家7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虽然家里很需要钱,可母亲坚决不同意卖。她说:卖了老屋,我们就把根断了,想回去也回不去了,老屋无论如何不能卖。来人见母亲态度坚决,也不再坚持了。

后来,我们兄妹都长大成人,有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家,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每当在一起闲聊时,就会说起儿时在乡下老屋发生的诸多趣事。特别是母亲,对乡下总是怀有感情。只要乡下来人,她亲自下厨,炒菜做饭,热情款待,让来人没有一丝的拘束感。有时,弟弟妹妹嫌弃乡下人,她总是说:我们曾经也是农民,如果你们进城就瞧不起乡下人,那你们就忘本了。

前年夏天,母亲对我们说:乡下的老屋没有卖,但也太破旧了,你们兄妹如果有能力,能不能把老屋翻修一下,我和你爸都老了,没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回乡下的老屋住上一段时间。母亲的提议得到了我们兄妹的一致认可。是啊,父母的年龄都大了,人说落叶归根,他们的思乡情越来越浓了。于是,我们兄妹响应母亲的号召,集资十几万把乡下的老屋进行了重新翻修。新砌了院墙,铺了地,粉刷了房间,安装了太阳能、空调,给每间房屋都买了家具。翻修后的乡下老屋让我们惊喜不已。

自从乡下的老屋被翻修后,我们回乡下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母亲,隔不了多久,就要回乡下。见到乡下那些老姐妹,总有说不完的话。她们在老屋一起吃饭,一起打牌,其乐融融。只要我们兄妹几个从城里回来,母亲就会煮一锅我们爱吃的饺子,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讲一讲儿时淘气的模样,聊一聊七姑八姨的琐事,这时的老屋欢声笑语,一派生机。

如今父母都已七十多岁,几年来,只要他们在乡下,我们定要回去看望的,他们身在哪里,我们也会追到哪里,因为父母永远是儿女的牵挂。

乡下的老屋最能唤起愁绪,也最能平顺心情,它是一个离开之后才拥有的地方。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飞多高,有了乡下的老屋,我们就有了一份回乡的向往就多了一份难舍的乡情。

乡下的老屋,是剪不断的乡愁,是我们永远难舍的根,即使我们无法回去,也会把它筑在我们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