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死”这个词其实并不敏感

情感词语录

发表时间:2020-08-24

“死”这个词其实并不敏感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死”这个词其实并不敏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看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直到父亲的离去我才意识到,父亲还承担着一个角色庇护我远离死亡。看到这句话时,它了无情的在触动我,让我感觉我似乎离死亡很近,只是家人把我与死亡隔离了。如果他们离去,死亡就离我很近了,只要我踏一步我就会跟随家人而去。

其实我对死这个字并不敏感。 父亲经常和我说过:人都会有死亡这一天,只是时间的长短罢了。所以,当我离去的时候你可以难过几天,但是以后的日子你还是要自己度过,我不可能陪你一辈子。父亲的这一番话让我思考许多。

世间上,每时每刻都会有人出生或者离去,出生带着喜悦的心情,离去带着悲伤的心情。这个是世间上最带有色彩的感情。但是很多人喜欢红色的喜悦,而去躲避黑色的死亡。其实,我们并不用去躲避它,人都会走过死亡,只是看你如何度过罢了。 当我们在家人的庇护快乐成长,我们就不会发现死亡这个敏感的词汇,当我们渐渐长大以后,我们开始慢慢的去了解死亡这个词,修饰这个词的解释大多数是充斥着恐怖和惊悚,所以让我们对死亡非常的排斥。

当我有一天发现我们身边最亲爱、最亲近的人慢慢一个个离去,我才发现原来死亡并不是我所理解的那么恐怖,看到亲人们离去是如此的安详。我想他们在人世间走一遭他们已经经过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们已经无憾了。于是,他们就躺在床上,在家人的陪伴中离去,去往美丽的天国。踏上他们另一个旅途。其实这个并不使人害怕,反而使人觉得人的一生是完美的。

我说父亲是我们庇护人是因为他让我远离死亡,让我做任何事情不在畏惧死亡。因为他让我知道他为我挡着死亡,让我能够自由而活。 其实,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坦然去面对死。

延伸阅读

一旦你用“牺牲”这个词,关系的品质就开始下降了


卢悦专访:一旦你用“牺牲”这个词,关系的品质就开始下降了

我们都知道,世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只要有“关系的维系”,就会有“需求的冲突”。这似乎也意味着,只要相爱,“牺牲”就伴随而来。那么,很多人就在问了,进入关系的代价是什么?又要“牺牲”多少,才会开始觉得不对劲呢?为此,心灵咖啡网就有关亲密关系的若干问题采访了心理专家卢悦,以飨读者。

心=心灵咖啡网;卢=卢悦老师

一旦你用“牺牲”这个词,亲密关系的品质就开始下降了

心:据了解,有些人不愿意走进婚姻是因为他们有发现,很多事情,一开始他们热情高涨,再来,他们也能为做这些事找到一个事情之外的意义,但慢慢的,这样的“意义”似乎并不能为更长久地做这件事保驾护航,随后就不了了之了。他们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深恐这样的规律在自己的情感生活中上演。想问的是,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卢:我们的内心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生”的部分,这个部分负责激情、努力、理想、追求和探索;另一个部分是“死”的部分,这个部分负责休养生息、节约能源和自我保护。我们的行为就是这两部分力量的合力。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相互克制。这两部分让我们的人生有了起伏,但如果我们只偏重一端而无法忍受另一端的存在,那么我们就会让这两部分的力量扭曲发展。比如在爱中,我们有相互吸引的部分,也有相互排斥的部分,在恋爱高潮期的时候,是吸引的部分占主角,而在真正进入深入发展的关系中时,相互排斥的部分开始浮现,此时考验我们的是能否消化处理这个部分将其整合进入我们的生活,如果否认这个部分的存在,那可能就会陷入困局。

整合是我们人生的主题,整合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面对,面对我们无法面对的,承受我们无法承受的;第二部是哀悼,对于过去的创伤的真正的完成;第三步才是接受。而我们的爱人只是帮助我们完成生命发展的参与者,而非拯救者。

心:上面说的这部分人,很多人对婚恋情感抱持了“宁缺毋滥”之类的心思。所以呢,他们常常在情感的路上,瞻前顾后、心事重重,走走停停、犹豫不决,你如何看他(她)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呢?

卢:这是一种自欺。

我们之所以要自欺,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创伤。创伤就等于回避面对,因为创伤带来的是毁灭感、无助和绝望,这是我们绝对要避免的。所以很多人宁可选择蒙上眼,捂住耳朵,放弃真实,活在虚幻的世界里,希望有拯救者或完美的世界,但这样的人会因此受到更多的伤害,不信?不信就闭着眼开车试试。

心: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也考虑到一辈子就这么单着的可能性,甚至为独身做起了准备,譬如开始考虑择城、居所、养老等问题……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在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仍难免心有悲凉、孤独之感。想问,对于这些人,你有什么要跟他(她)们说的么?

卢:孤独是人的终极命题,敢于单身的人可能要比进入婚姻的人更容易面对孤单的局面。要知道,人活着为了两种东西,这两种东西都会带来意义感,有了意义感就有了存在感——

一种是关系。因为我生活在关系中,我感觉到这个关系对我的欣赏、接纳,我感觉到对这个关系网的价值和需要,这使得我觉得有意义;

一种是发现。比如那些著书立说的人,如钱钟书,他们的存在意义在于发现和创造,这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你倾向于前者,你需要为自己寻找有意义的关系;如果是后者,你需要在一个领域里不断深入探索。不过,人并不是那么纯粹的,所以大多数人两种取向都会有。

心:记得有心理老师曾在文章中这样写:“世界这么大,我们是如此的渺小和寂寞。夜阑人静时,躺在床上孤单的想着:为什么我要这样活着?这个世界‘有我’和‘没有我’到底有什么差别?但如果你有一个爱你的人,细心照料你的生活点滴,一切或许就会有些不同。我们需要一个人关照、见证我们,见证我们曾经活过。所以,我们想要进入一个关系,并在那之中被了解、被支持。”想问,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又会对“见证我们曾经活过”的这个人有那么多附加的要求呢?

卢:这样的说法格外适合关系取向的人。“见证我们曾经活过”的人,可以有三种——

第一种是让我们感觉如同孪生的双胞胎一样,那个人如镜中之我,我感觉到一种确认和共鸣;

第二种是这个人可以让我感觉到被理解,被接纳,这个人和我融为一体,对方就是我的延伸;

第三种就是这个人是我理想中想要成为的人,和他(她)在一起,我觉得仿佛也会有一天成为他(她),感觉到自己是完美的。

这三种见证是人一生的追求。第一种应该是物以类聚,各种条件和自己几乎完全相似;第二种对方是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可以成为最理解我的人;第三种则需要远超于我,足以让我理想化。

心: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只要有“关系的维系”,就会有“需求的冲突”。这似乎也意味着,只要相爱,“牺牲”就伴随而来。那么,进入关系的代价是什么?

卢:一旦你用“牺牲”这个词,关系的品质就开始下降了。因为“牺牲”意味着“零和游戏”。两个人在一起意味着要繁衍,繁衍的不光是儿女,更是我们人格的成长。

关系存在的意义本身就需要有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创造;没有冲突,就没有更深入发展的可能。冲突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具创造性的方式,需要进化,需要繁衍。但这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失败者就试图用牺牲来维系关系,用牺牲关系品质的方式维系关系,这本身就宣告了关系的死期。

心:说到婚恋情感,很多人关心的是“长久”的问题,想问的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对婚恋情感关系中“长久”这一属性这么着迷呢?

卢:长久意味着安全。安全是我们存在的基础。但如果你过度关注长久,说明你在关系中的安全感不足,你的所有智慧都用于如何维系关系,而非发展关系。关系的长久不应该是目的,而是结果,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放在发展上,长久才有可能存在。

事实上,婚姻如同我们的体重,年轻时我们可以随意糟蹋我们的身体,到了中年以后就知道身体有多重要,我们要维系好的体重,是需要我们不懈地锻炼的。

心理咨询师职业需要一定阅历,或者说从病中幸存的经验

心:常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是说“很多来访者不具备接受心理咨询的基本素质”,对此有心理老师有不同的意见,在他们看来,“心理咨询师遇到的每一个来访者都是不同的,心理咨询师必须有能力面对不同文化层次、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这是对心理咨询师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要求之一。”不知你如何看这样两类观点?

卢:心理咨询是面对大众的,所以只有不称职或者说不适合的心理咨询师,没有不称职的来访者。这和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一个道理。但不同的咨询流派可能有更适应的人群。比如说经典精神分析,需要一周两到三次的躺椅治疗,这就不是所有来访者都能承受的强度了。

心:说到婚恋情感领域心理问题的咨询,你能跟心灵咖啡网用户中的心理咨询行业从业者们分享下你的经验和心得吗?

卢:我想分享的经验和心得大致有四点——

1.没有个人体验和个人督导就从事咨询,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2.你成长到哪里,来访者才能成长到哪里;

3.做一个赚钱者还是一个成功的助人者,这两者往往是有区别的;

4.做这一行,你和你的团队需要相互支持。

心:在这,请跟我们谈谈心理咨询师初学者该如何做心理咨询师职业的规划?

卢: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最好在30岁左右开始从事。它需要你有一定的阅历,或者说有从病中幸存的经验。你需要结合你的个人特质,比如说我曾是记者,我靠我的文字积累个人的品牌,这会带来大量的案源,从中成长,你也需要学习如何发展自己个人的品牌,经营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地盘。

心:看过很多你写的文章,也一直在关注你的微信问答平台,在这想问的是,你期望你的这些文章、解答能带来些什么给受众呢?或者说,你期望你的受众该如何阅读、使用、接受你的这些心理层面的服务呢?

卢:我觉得心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的很多说法不光是出自我的人生体验,更多的是出于很多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体会。这些理论来源于更多人的智慧。但我们在情感中往往会偏向于个人的体验,还有很多从事情感、心理问答的人,他们没有太好的理论素养,所以更多的是从个人的经验出发,他们的这些问答可以体现本人的智慧,但总是有局限的,这就是我写这些问答的初衷,我希望在心理学和大众之间建立一个桥梁,让更全面、更系统和更深入的知识可以普及到大众当中去。

我希望我的受众可以和我经常进行互动,甚至可以跟我分享他们生活中的智慧,我希望我的平台可以成为双向的互动,不光只有我的声音。

心:作为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在你看来,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那,在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你觉得像心灵咖啡网这样的行业媒体能做些什么呢,你对它们有些什么期望吗?

卢:在我看来,除非心理咨询能纳入医保,否则心理咨询可能一直都不会有太好的发展——它只能成为一个昂贵的职业。

我们的行业媒体需要的是增加受众的入口,做得更鲜活,吸引视线,《心理月刊》曾做过这样的努力,但可惜的是它倒掉了。现在这个行业处于比较尴尬的时期,做这行的需要非常热爱才能坚持下来。加油!

采访后记:

采访中曾问到卢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在婚姻情感领域中遇到的最棘手的是什么问题?在卢老师看来,最棘手的问题大抵就是来访者问题恶化的速度远远超出咨询产生效用的速度。譬如,有试图通过一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挽回婚姻的,问题是,他们可能在一两周之内就离婚了。卢老师曾有提到心理服务行业正处于尴尬的时期,想,卢老师说的最棘手的问题也正是这个行业的尴尬之处吧。

原谅这个世界并不美好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原谅这个世界并不美好",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聚也真,散也真,一键下去两无痕。谁伤神?最是梦中人。附庸作雅虚荣了谁,低到尘埃里心疼了谁。缘来缘去一直在路上,是是非非云烟了过往。红尘有爱,风雨后不是离散。红尘有情,沧桑后还在一亩心田。虚实!一笔难描。情真情假,感知里韵开一朵花,花开有语,花谢有语,香随天涯,香随华发,欣赏来沐,呵护来陪。懂得自在心,不懂且随它!

那天,你来了,逢了一季花开。我曾写下整个季节的留白。我感叹文字的匮乏,秃笔难描,难描我的那份窃喜,秃笔难画,难画你的那般无暇。你与文字起舞,清晨,你沿着季节的足迹,静静地聆听,俯身小心的捡拾,而后像个孩子笑脸,满载着收获的喜悦,把不规则的抽象,用你纤瘦的玉指拼接,平铺成岁月的心声,和着你的脉脉情愫,做了朝花夕拾的信守。

你说缘来,就在思维凝滞的瞬间。你说缘去就在蓦然清醒的转身。懂得和时间无关,你说无语了半年,因我记起了语言。你问沉默是金?我说你不来我也会去。呵呵,是不是一切该矜持?矜持成一种岁月里的无声息,就没有了以后的别离。

那天,你走了,决绝。我终于懂了,缘分这个东西,一直在路上。我想起了【九月。天空】之约,与其日子纵然不会忘记,肯定会赴了那一场流程的约期,那是我早就预测的别离,来个回光返照的特写,一切真的就应了那句离别,宿命一样的准确。

九月的天空,肯定会很蓝,可是当一切真的演变了流程的时候,就没了意义。你可懂【九月。天空】下,也掩藏着三分期许!

你来,我不语,你去,我不留。岁月里的伤痕,再也经不起颠覆,只把你种在记忆里,翻来覆去。不美,真的不美,你也有着俗人一样的小心思,只是不小心做了我这里无法克隆的唯一!

当七月的余温慢慢散去,我在八月里把自己放逐。当一切重复的上演,我厌倦了这风生水起,缘分就是客,来来去去,一直在路上,缘不断,只是缘不了永久的一个人。

看透了聚散,别过烽烟金岸,与自家小隐,云水榭里相依。

一页小舟,随风顺水,荡我时光,不问几时,不问方向,闭目苍天。一切感动,一切恩怨,都收藏,不语流年。醒来水云相间,我与水上写字,这一湖雨的水,我写慢字,修心,我写快字怡情。于红尘,本就素面朝天,无争。于心,矛盾的结合体,走过之后方道寻常,无语清欢。我与云上画风,这一畦念的云,一笔入心,一笔入骨。于念在记忆里狂澜,于喜在眉间舒展。我在手心里种花,无关莲,无关菊,我只种无语小花,最美自然,柔韧皆是它,含香天涯。

路途永远是一个人的流浪,你来我去,只是驿站的道场。那些搀扶过的手,指缝里还夹着余温的思量,眼神的会晤,不语也在季节里的感动中风扬。不计较,不怨恨,不刻意,让流年相安,让清欢秋水天长!

其实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


很多人都会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为自己或为他人感到悲哀,认为生活应该是公平的,或者终有一天会公平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当人们犯这个错误时,常常会花去大量的时间沉溺或困惑于生活的不公平。动辄同别人一起长吁短叹,讨论着生活种种的不平之处。这实在是不公平,人们抱怨着,却没有认识到,生活并没有打算公平,生活总是不公平的。

生活不公平,虽然令人失望,但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承认这一事实的一个好处便是,它能鼓励人们尽己所能善待所拥有的一切,以此来阻止自怨自艾。要知道,使一切完善并不是生活的义务,它是我们自己的挑战。

承认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你不必尽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变整个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们应该这样做。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或不承认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往往会陷入心理失衡的境地,引发愤世嫉俗、悲观等处世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失败主义情绪,它只能令人感觉比现在更糟。但当我们真正清楚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会对他人,也对自己怀有同情,充满理解,所到之处都会散发出充满爱意的仁慈。当你发现自己在思考人世间的种种不公正时,就要及时提醒自己这一基本的事实。你或许会惊喜地发现,它会将你从自哀自伤中拉出来。

承认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一切消极的开始,正因为我们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放平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中许多不公平的事,我们是没有办法逃避的,也是不能由自己选择的,我们只能坦然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抗拒不仅会毁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会使我们精神崩溃。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并去适应它。

班纳德是一位德国老人,现年五十岁,在这风风雨雨的五十年间他遭受了一百五十多次磨难的洗礼,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之一,但这些也使他成了世界上最坚强的人之一。

在他出生十三个月时,摔伤了后背;之后又从楼梯上掉下来摔残了一只脚;再后来爬树时又摔伤了四肢;一次骑车时,一阵大风把他吹了个人仰车翻,膝盖又受了重伤;十四岁时掉进了下水道,差点儿窒息。班纳德与汽车也特别有缘,一次,一辆汽车失控,把他的头撞了一个大洞,血如泉涌;又有一辆垃圾车,倒垃圾时将他埋在了下面;还有一次他在理发屋中坐着,突然一辆飞驰的汽车驶了进来

他一生所遇倒霉事无数,在最倒霉的一年中,竟遇到了十七次意外。

但最令人惊奇的是,老人依旧健康地活着,并且心中充满了自信,因为他历经了一百五十多次生命磨难的洗礼,他还怕什么呢?(美文)

我们在埋怨自己的生活不公平,人生多磨难的同时,想想这位老人的人生经历吧。或许还有更多多灾多难的人们,与他们相比,我们的困难和挫折算什么呢?

耐心地学会接受生活不公的事实,并积极地去适应它。这样,才能摆脱消极,放平心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