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百科 > 导航 >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发表时间:2020-08-28

【www.qg13.com - 路的情感美文】

情感也是需要经营的,两个人需要去解决一些感情问题,遇到情感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欢迎阅读与收藏。

很喜欢德卡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热爱生活,生活一定比谁都清楚。

生活是有弹性的,也许不会总是如你想象的那般好,但也绝不会像你担忧的那么糟。万事万物皆有循环,你只管坦荡善良,一切自有安排。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坏脾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倒不如做个冷静平和的人,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刁难。

杨绛先生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认真成长,努力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坚持的事。生活中总会有很多艰难的时刻,希望我们都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早睡早起,爱惜身体;生活从简,学会拒绝;坚持运动,勿忘读书;平和心态,享受独处。

愿你不妥协、不气馁、不将就,脚踏实地,坚持几个好习惯,一步一步地朝着你想要的未来努力。

愿我们,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关阅读

面对出轨,原谅和离婚哪条路更好走?


很多人在发现伴侣出轨后,都会有这样的纠结:分还是不分?究竟要不要原谅?这篇文章会给你答案。

01

发现出轨后,

分还是不分?究竟要不要原谅?

很多人在发现伴侣出轨时都面临一个选择,分还是不分?究竟要不要原谅?

不忠的范畴很大,精神或肉体,每个人面临的具体状况不同:也许是伴侣和同事的暧昧聊天,或是和前任的藕断丝连,又或者是跟其他人的纠葛不清,或是有实在性的长期关系。

无论是哪种,都让你感受到了巨大威胁感。

其实当他们找到我时,之前已经问过身边很多人。身边的人也会在不同角度给他们不同的建议或忠告。他们往往会听到无数个版本的利弊分析,理性的,感性的,悲观的,乐观的,宽大处理的,严惩不贷的……

然而他们还是会陷入深深的纠结,在两个不同的选择中来回摇摆,不知如何是好,不确定究竟哪条路可以通往一个幸福的未来。

当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后,纠结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我做的选择,我希望得到一个确定感。这个确定感无非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如果真的原谅了,我怎么保证这样的事情不会再次发生。

②如果选择分手,我如何确保下一段关系不会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

发现不忠之后,人们面对的两种选择确实都有不小的挑战:无论是留在原来的婚姻中,还是独自面对全然陌生的生活,需要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内心足够的力量感。

分开独自面对未知的生活需要力量,原谅对方重新给出信任同样需要力量。

如果以前安全感不够,力量匮乏,自己尚未意识到,并且没有去直面它,而是指望让亲密关系中的另一个人给你带来安全感。

然而最后发现,任何生命的功课,没过关的就是没过关,它一定会在你的生命中呈现出来,想绕过去或者逃开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

无论是选择留下或是离开,面对不确定的未知,并没有哪一条路更轻易,也没有哪一条路可以避开自己需要面对的功课。

当亲密关系面对忠诚挑战时,会让人们有那么强烈的情感反应,是因为这个级别的事件会直接指向我们最核心的功课。

当一个人冒出来,分走你伴侣的时间、注意力和情感时,愤怒和受伤之下其实是更隐蔽核心的内心古老的主题被勾出来了。

被抛弃(我不值得被爱)

被孤立(我不属于这里)

被忽视(我不重要)

被比较(我不够好)

被掠夺(我是匮乏的)

这些感受也提供了一个关于你自己的非常重要的线索,一直以来,在意识深处,你是低价值感低力量感的,而且过去自己并没有“造血”能力,而是依靠伴侣来为自己“供血”。

我们把另一个人对自己在意,全心全意的程度和自我价值感完完全全的绑定到了一起。

在很多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公式:伴侣在意我的程度*按我想要的方式表达出来=我的自我价值(我够不够好)这种价值链条会极大的夺走你的力量感。

02

要重建自己的“造血”能力

要重建自己的“造血”能力,就必须要把你过去对于亲密关系中相关的信念、执念,把自己的价值绑定在某种特定关系中的价值链条全部打碎重建,这种重建就是新生命和新世界的重建。

我知道这是不容易的,但并不代表做不到。

事实上有很多很多人已经做到了,我做到了,而且我也有成千上万的读者也做到了。如果有那么多人都能做到,我相信你也可以。

这些已经做到的人并没有特异功能,也并不是最优秀的,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不想再重复以前的生活模式,而愿意为自己生命的改变全然负责了!

而且一旦做到,你会发现这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事,因为那将不仅仅会改变你的亲密关系,还会全面翻转你的生活。

生命的深度是共享的,一旦一个生命领域被彻底打通,其他领域也必然来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当这个价值链条因为对方的出轨而被强行打碎时,首先要做的是借由这个机会,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内心隐藏在愤怒之下的挫败感、无力感、那种想抓住却什么也抓不住的感觉。

而不是又到过去的模式,试图去控制事情,或者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外面。

不是和外面那个人竞争,小我很容易对外归因,把TA当作假想敌,仿佛是那个人的出现搞砸你的生活,那个人在掠夺你的伴侣对你的爱。

然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在伴侣外遇实际发生之前,他的心也早就离开了。

两个人也许还维持着表面的一切正常,然而早就不知道有多少暗涛汹涌。如果你愿意看到,在事情真正发生之前,就有很多征兆发生。

只是人们要么抱着侥幸心理,去回避深层次的思考和触碰自己的问题;要么让自己变得麻木粗钝,丧失掉对很多东西的敏感度和感知力。

当这样的极具戏剧性冲突性的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再也无法选择视而不见(也有少数人能继续忍受,直到下一次发生更大冲击的事件)。

如果能坚定的分开,决定对过去对未来自己都负全责,看清了自己的模式和问题,不再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当我们内心真的经由这段关系看清了自己之后,会没有意愿再留在原来的亲密关系中。

而能够带着祝福平和的和对方分开,勇敢的面对未知的生活,其实也是非常棒的一种选择。这种分开,也会在未来慢慢成长获得力量。

03

当你决定原谅对方,

继续这段关系时……

如果内心深处还是割舍不下这段关系,想继续走下去,那就借由这段关系好好做自己的功课。

当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状态时,你的思考方式、情感模式、能量状态发生全面性改变时,你身边所有事物都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变化,你的伴侣当然也包含其中。

很多言论声称,出轨只有0次和100次的区别,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千万要坚定地离开!

这种言之凿凿预言和建议似乎很有说服力,但当你真的选择相信这种归因方式时,确实会觉得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无辜的,自然也不需要为事情的现状负责任。

而且会感觉命运的不公让自己碰到一个携带这种“基因”的人,除了自责自己眼瞎之外,只会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也看不清这个结果是如何被自己的模式推动事情发生的。

习惯了用这种武断粗浅的视角看待问题,会极大的限制我们观察世界的深度,无法洞察事情的本质,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这种说法是建立在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是孤立的假设之上,你的模式和观察视角会激发会强化身边人的某种特质。

他们当然也有他们自己的功课,别人的问题多,不见得自己的问题就变少。各人的功课各人自己做,即使真的决定要分开,也是对自己全然负责的态度分开才有意义。

当你决定原谅对方,继续这段关系时,很多人希望能从伴侣那里得到一个保证,保证未来不再和那个人纠缠黏黏,能断的彻彻底底干干净净。

因为人们相信这样,自己身边的伴侣才会把所有的心思都全心全意放在你这里。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你们刚刚在一起的时候,你们有过很亲密的阶段,但是为什么还是一步一步走向疏离了呢?

到底是你们关系上的疏离造成现在的状况,还是真的只因为出现了一个人,所以才变得疏离?

同时在另一方面,当人们选择原谅时,很容易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优越感“施舍”给对方:

仿佛给了对方一个巨大的恩惠,同时还会伴随着一个附加条件——要求对方保证彻底跟那个人断开,且永远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而我想说的是,就算对方真的愿意给出这样的保证,但这个保证真的有意义吗?

就像很多孩子犯错误,尿床、打人、撒谎,父母会严厉地说:你要保证以后不可以再犯了,听到没有?!

然后孩子会带着愧疚和恐惧哭着说,嗯,听到了,以后再也不会了。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可能又会犯和上次同样的错误,这时恐怕父母们又会给孩子贴上一个“说到做不到”的标签。

要求一个犯错误的人给出一个“再也不犯错的保证”这种做法非常普遍,所以几乎没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是不是真的有价值。

事实上,要求“保证”,其实是占据某种优势的人,向另一方强行索取的行为。喜欢赌咒发誓的人,之所以会这么干,是因为身边的人吃这一套。

越是没有安全感的人,越喜欢控制,也就越喜欢要到一些保证类的东西,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口头上的,似乎得到了一个保证,就真的得到了感情的免死金牌。

事实上,承诺和保证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的内在是有很多分裂的:内在父母,内在小孩,社会人格,阴影人格都在不断冲突和拉扯。

保证的时候是真心的,做不到也是真心的。“鬼使神差”这个词就是在形容那些被内在不知名的力量控制时的状态。

当你告诉对方,“我可以原谅你,但你要保证以后……”,这其实是一种诱惑:

对方为了取悦你或者急于获得原谅时,会冲动给出你想要的承诺,并不会真的去清晰的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或者面对你根本不敢说真话)。

当你用这种诱惑要求对方进入一个自己能力根本无法涵盖的范畴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对方的力量感。

而对方会因为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食言而感到愧疚、对自己感到无力和憎恨,甚至破罐破摔的彻底放弃。

内心会对你给出的诱惑产生巨大的愤怒,而这种愤怒也会不可避免的蔓延到你身上。

为了增加一点点自己对未来的信心而索取的一个保证,对你们的关系并没有正向的作用,只会让你们之间彼此的不信任和怨怼加深而已。

我们需要明白,有意愿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连你自己都常常会在原谅还是决裂中左右摇摆,无法做到自己所期待的坚定平和。

04

能给出信任,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信任同样也是种能力,不是头脑有个意愿想信任就能信任的。

当我们能真正给出信任时,代表在信息、情感、能量,三个层面全面过关才可能真正身心一致的做到,而这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做到。

否则就会出现极不稳定的剧烈反复,某个状态好,能量高的时候感觉可以给出信任。然而下一刻,有任何和你期待不符的事件发生时,所有的怀疑、担心又涌现出来,头脑演绎出的故事又变的那么真实。

在这一刻,你的信心是无法持续的。自己给不出来,期待别人能给你,最后发现只会彼此都更加失望。

能给出信任,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所有的信任都来自于自己内心有种坚实强烈的笃定感,这种对自己深厚的信心会不可避免的扩展到我们所面对的人身上。

当你体验到对他人的信任时,本质上都是你自我信任的一种延伸。所以你是不可能在对自己不相信的前提下去信任别人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给出的都是假信任,这种假信任是被包装过的控制。

这种信任给得越多,身边的人压力越大,而你每给出一次信任都会带着浓浓的付出感,进而会提高对对方的期待值。

内心深处的潜台词是:“我都这样了宽宏大量了,你难道不应该感恩戴德,表现出我想要的样子回报我吗?”

然而很多人在假信任却不自知,最后他们会非常受伤的说,“我这么信任TA,TA却一次又一次的辜负我。”这种一直在假信任的人,不仅会感觉被伴侣辜负、朋友辜负,甚至会感觉整个生活都辜负了自己。

我们需要做的是抓住这些在自己生命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不断轮回的戏码中,找到那个源代码:是你把辜负你的人创造出来的,从一开始你用信任作为筹码要求对方给出一个“保证”,这种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当我们看清了自己的模式是如何创造出这些各种各样的故事出来时,要做的是先面对自己的不安全感,面对自己的力量感目前尚不足够,承认它,把责任收回来。

你可以告诉对方:

我不需要你保证什么,我不能要求你做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就像我不能保证任何时候我都永远能接纳你或支持你。

发生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责任。这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功课,让我们彼此给对方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一起去成长,去寻求支持。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跨越这件事变得再次亲密时,我们都会变得更加成熟和更有力量……

当你能说出这些话时,哪怕只是在心里说出这些话,你的力量感就会提升,对自己和未来的信心都会扩展!

能给美好未来的保证只有一个,就是每个当下你选择的态度。

如何选择人生伴侣的真正原因


父母亲的影响
你是否曾经尝试着了解一对已婚夫妇,他们似乎不仅仅是相互适应配合对方,更是共同愉悦,你却说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我认识一对夫妇,丈夫曾经是个身材强壮魁伟的运动员、一名成功的推销员及小里格联盟的教练。每周星期六与朋友们积极活跃在旋轮俱乐部或者打高尔夫球。但是,他的妻子身材小巧玲珑,性格恬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妇,她甚至不喜欢外出就餐。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促使我们爱一个人,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拆散可能有着相同愿望而且不带任何偏见的另一半。
我们理想中的完美伴侣受许多因素影响,最值得探讨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名誉医学心理学教授及儿科专家约翰·莫尼所倡导的“爱情地图”,在我们大脑反映我们喜恶的一组信息编码。它显示了我们所钟情伴侣的头发、眼睛颜色、声音、体味及体型信息。它也记录了吸引我们的伴侣的个性是热情友好型或者是强健沉默型。
总之,我们寻求最接近“爱情地图”的那些人,成为我们的朋友,“爱情地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孩子成长到8岁时,理想中的伴侣已经开始索绕在其头脑。
当我公开演讲时常常提问观众中的夫妇们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约会或者走进婚姻的殿堂。答案多种多样,从她身体强健且个性独立到我偏爱的红头发的人,我喜欢他很幽默,开开心心,笑容满面,人生自然相伴相依了。
我相信他们的回答,但是我明白如果我要求同样的男男女女描述一下他们的母亲,发现他们理想中的伴侣与他们的母亲有许多相似之处。是的,我们的母亲,我们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关爱我们的人——“爱情地图”当然应该浓墨重彩。
当我们幼小时,母亲的言行举止是我们关注的中心,我们也是母亲关注的重点。因此,母亲的性格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永远忘不了母亲的表情、体型、个性和幽默感。如果我们的母亲热情大方,成年后我们将会被热情大方的异性所吸引,寻找热情大方型伴侣;如果我们的母亲强健正直,我们将会寻找强健正直型伴侣。
母亲对男孩子们有着特别的影响,她不仅引导他们寻找伴侣,而且通常也影响他们如何与女性交往。如果女朋友热情漂亮,男孩们将认为正合母亲的心愿。因此,他们就可能生活幸福,百头谐老。
反之,母亲性格抑郁,时而热情友好时而冷酷无情,可能导致男孩“舞会上坐冷板凳”。由于她母亲的性格让他无所适从,因此他害怕承担家庭责任而远离女朋友。
母亲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怎样的异性朋友被我们吸引;父亲,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位影响我们与异性交往的男子汉,其对于孩子的个性成长以及孩子选择幸福的婚姻生活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母亲仅仅影响儿子对女性的一般情感,父亲则影响女儿对男性的一般情感。如果父亲慷慨表扬女儿表明女儿受到了尊重,她与男性交往时就会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如果父亲冷酷无情,女儿就会变得不那么可爱和风趣了。
此外,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相似的社会背景。我们依恋同一个城市的人们,我们交往的朋友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目标。因此,我们希望与他人友好相处,其乐融融,尤其是与类似我们家庭背景的人交朋友。
互补的需要
下面谈谈对立,对立双方真的能够相互吸引吗?肯定如此还是毫无可能呢?我们常常顾影自怜,比如,按照自然法则吸引异性,通常就会门当户对。
美国西北大学终身社会学教授罗伯特·温奇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我们选择婚姻伴侣牵涉到一系列社会背景的异同之处,而且他认为我们寻找人生伴侣与两人社会背景及性格上的互补密不可分。健谈者往往会吸引一个倾听型伴侣,性格暴躁者可能会寻求一个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伴侣。
即使是耄耋老人,切身体会婚姻历程后忠告我们:选择人生伴侣一定要心意相通,或者,恰如温奇的观察:多数白头偕老的伴侣们可能源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性特征。
因此,生活中有许多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情侣们步入婚姻的殿堂,而且姻缘美满,一生幸福。我认识一个家住芝加哥的传统的爱尔兰家庭背景的工人,深深爱上了一个信奉浸信会的非裔美国籍的女子。当他们结婚时,他们的亲朋好友都认为这个家庭摇摇欲坠。但是时过境迁25年后,他们的小日子依然如故:红红火火,且幸福美满。
原来该名女子喜欢她胸怀爱心、为人厚道的婆母,婆母勤恳踏实地料理家务,常去教会担当志愿者或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因此,她不考虑她与丈夫在种族、宗教信仰和其它许多社会背景方面的巨大差异而仍对丈夫一往情深——“千里共婵娟”。
犹太人乔治·伯伦与爱尔兰天主教徒格瑞斯·爱伦喜结连理,他过去常常引以自豪地说:他的婚姻就象他终爱的一场优美动听的乐曲,尽管格瑞斯风趣滑稽有余。他们俩共同拥有一定的社会异同:同乡且家庭贫困。然而,他们第一次同台演出促成其终生相伴。他们俩纯粹属于互补型夫妇:男人直心直肠,女人婉转幽默。
世界上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夫妇”,几乎痛苦终生,比如一些骄人的年轻人结婚后变成了平庸的奴仆,人们戏称类似的爱情交易是半斤对八两,即公平合理。
当男人或者女人拥有某项特定资产,包括知识水平高、美貌超群、使人神魂颠倒的个性,或者腰缠万贯等选择人生伴侣就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例如:美貌超群者常与有权有钱的纨绔子弟匹配,富裕家庭的草包常与贫穷家庭才貌双全者般配。
事实上,几乎任何夫妻都可能天长地久,和谐美满。我的邻居驻足于一个晚会,晚会上,一个将近50岁的男人罗伯特冲口而出:“如果你的女儿计划嫁给一个年轻人并且愿意作家庭主妇,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除非你的女儿喜欢烹饪。”我说道“我想她是昏了头”。
“正是”,他的妻子随即高声附合。“罗伯特,你的问题真幼稚,你该洗洗脑了。这事关键在于他们两情相悦,互相爱慕而已。”
我试图安慰罗伯特,指出年轻人选中她们的女儿作为人生伴侣,原因是他们的女儿拥有他妈妈公正大方的性格。
难道世界上真有一见钟情吗?又难道没有吗?无数的男男女女们坠入爱河,人们可能会立刻发现这些情侣们有着独一无二的相似之处。最普遍可能性是同读一本书或者是同乡。同时,他们互相尊重对方并承认对方有别于已的性格特点以便弥补自己性格上的不足。
在那个度日如年的周末,我巧遇一个手握爱情魔杖的人,当时我就读康奈尔大学,是大学二年级学生,恰恰我患了重感冒,心情忐忑地与家人前往可特斯可山度假,我无奈地决定到处走走,心想总比孤孤单单的独自呆在客房里好。
当天晚上我正准备去晚餐,我的妹妹匆匆忙忙地冲上楼梯向我大喊:“只要你走进餐厅,你就会遇到你要下嫁的白马王子”。
当时我认为是妹妹“瞎胡闹”,但是事实证明我妹妹没有比这更金口玉言的了,我一看见他就赏心悦目。他也就读康奈儿大学,医学院预科生,顺便提及一下,他也患了重感冒,我与弥尔顿遂一见钟情。
弥尔顿与我同甘共苦牵手人生39年,直到他1989年离开人世。爱的洗礼历历在目,正如,里奇·弗洛姆所说的“夫妻双方感情磨擦碰撞,直至合二为一”,纵然我们俩各自不断变化、日益发展和昼夜兼程地努力践行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