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情系老家

情系老家

发表时间:2020-09-03

【www.qg13.com - 恋爱系技巧】

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有哪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情系老家,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是一个极为平淡而又平凡之人,从小长在贫瘠、偏僻的一个小村庄,那里三面环水,那里空气新鲜,人称小台湾,淳朴的民风,浓厚的乡情,足矣让我感动一辈子,爱我生我的父母,亲我养我的土地。

儿时的快乐,在小河边长大,在土沟和泥堆里慢慢成长,如今我已过了不惑之年,每每回家,依然一往情深,依旧故乡情重,每一寸地,每一个路口,都留下过曾经的回忆和不朽地情感,看着那熟悉的村庄,望着那曾经不变的老地方,心在动,情在动,情感的潮水似黄河决口,一发不可收拾,汹涌的波涛,冲刷着记忆里的万千感动和刻骨伤情。

人常说:亲不亲,故乡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个月我都会从忙碌的工地回老家看望一次父母,无论路途多远,无论座火车、高铁还是乘飞机,一月我必须回来一次,百善孝为先,哪怕就在家里呆十分钟,我就会踏踏实实地离开,看一眼爸妈,望一眼村庄,心里面就能静下来,继续奔波,继续打拼。

钱,我永远看的比较淡,家里的她,结婚十五六年了,我没让她出去挣过一分钱,说心里话,作为一个男人,我不想自己的女人在外面遭人讽刺,受人白眼,在当今这个乱世里,我只能说,好人难做,好人难当,我不想为了让一个女人出门在外挣那么一点点糊口的小钱而让那些所谓的老板或者领导侮辱了人格,玷污了尊严,一个小小的女人,需要男人的疼爱,需要男人的关心,我最看不起的男人就是,自己无能而埋怨老婆不争气,不给力,要你何用,假如一个男人,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活不了,那你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既然娶了她,你一生都是她坚实的依靠,你一世都是她最信任的依赖,无论再苦再累,是男人就要挺起腰杆,是爷们就要有所担当,我永远都看不起那些吃软饭的男人,如果女人有能力,强势更好,但男人也应该有男人的一份事业,活出男人的尊严和自豪。

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南郑州一家国企单位,搞通信施工,因为个人性格孤僻,固执,脾气耿直等等,上班十多年了,没什么大的改观,只能随波逐流,一年挣个辛苦钱,能在老家的一个小县城养家糊口,我心已经足矣,我没必要和单位里或者一届人所谓的高人来比,我只要做好我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无愧于心,无愧于人。

闲暇之余,我看看书,上上网,练练字,写点东西,我觉得挺好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不被世俗的那一套阳奉阴违,阿谀奉承所污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金钱和名利也不过是一时的过眼云烟,真正拥有的财富,还是你这辈子做人的心情和做事的心境,最伟大的灵魂在于他有最伟大的抱负,时时有天命,男儿不强求,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保持平常心,不负男儿身。

老家的三朋四友,已经慢慢远离,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各自忙碌,少了联系,少了联络,老家的同学不知道大家过的可好,每每想起你们,儿时的情景不觉打湿了回忆的泪水,想念难,难想念,多少离别,多少思念,让记忆里的你我他永远还是那么亲切,在分别的二十年年间,不曾来往的同学,断了线的同学,你们还好吗?在20XX年来临之际,让我向大家问候一声,元旦快乐,新春快乐,家庭和睦,事事如意。感谢二十年前你们的陪伴,感激二十年前你们的相处,同学情深,情深同学,家乡的同学们,愿我们在新的一年,更上一层楼,愿大家的生意兴隆,工作顺心顺利,儿女学习进步,老人健康长寿。

如果有缘,倘若有空,我们再次相逢,大家齐欢聚,让老同学的深情厚谊,永远长盛不衰,没事多聊聊,没事多谝谝,世间唯有情最真,人间同学情难得。

20XX/12/25晚于山西工地

情感编辑推荐

情系端午节


题记:有一种习俗,生长在灵魂处,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因为那里有父母的身影印在了儿时记忆的深处在最温暖的时光。

站在岁月的明媚, 轻拈着光阴的命脉,淡着绚丽的色彩,在盛夏焦灼的静待中,一束比夏更浓的情,执意演绎着一场足够的精彩、热烈的来了,洒泼着浓浓情怀,端午节。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端午的由来,有着许许多多不朽的传说,有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之士伍之胥,到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

而生在北方关中大地的人们,端午节才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的开始。黄瞪瞪亮莹莹的油菜堆集在场上,菜角里包裹的里黝黝的小珍珠散落在场间满眼乌黑,在太阳的照耀下黝亮黝亮。成熟的小麦低着沉甸旬的麦穗,在微风的摇曳中翻滚的着金色麦浪,来来往往的人们,戴着一顶顶黄色的草帽,迎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间,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挥舞着银镰,生龙活虎,热火朝天,成片熟透小麦齐刷刷在闪闪的刀刃下躺倒在地上,金灿灿的麦穗映衬着人们欢欣的笑脸上。有的深一脚浅一脚的紧紧跟随收割机后面,有的在田间地头等着满仓而归的收割机,满脸的灰尘和汗水也掩盖不住欢欣鼓舞丰收的喜悦,赤铜色脸上平日里的愁绪也被褐黄色的麦香淡化,浅露出灿烂的笑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年年端午情。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仿佛又见父亲踩着露水的草地,在我家坡坎上割艾草的背影,母亲打半夜起来熬油羔、做香包、做花花绳的身影,我又闻了艾香,又想到那甜甜酥脆的油糕。

阵阵油糕鸡蛋香,艾叶插门廊,花花绳拴避邪魔,香包熏香飘。小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钱去买米做棕子,但到了端午节,母亲总会用她自己的方式叫我们过好节日,她会提前用红、黄、兰、黑、白等色的线合拧在一起,母亲说这是花花绳,能保佑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手上、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花花绳都会离得远远的。一般都还在我们熟睡的时候就系在我们的手碗脚碗处,在衣服的袖窝处缝挂上亲手做的香包〈我们叫熏火虫〉,母亲说戴上它能防止蚊虫叮咬,香包的香料都是母亲亲自选的小茴香、大香及上年的艾香等香料,然后碾碎再缝在香包里,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弥久留香,像从未走远。并在节前的晚上就和好了做油糕的面,备好黑糖、青红丝,等我们起来时,热腾腾的油糕,一碗香味四溢的合包鸡蛋汤就做好了,那种飘着葱花、香菜的蛋汤,至今想起来都让人馋。

父亲则在黎明的时候去采割艾草,有一年,父亲叫我跟着他去割艾草,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起的这么早,今天要采割呀,父亲说今天割的艾草,草花未开香最浓,这个时候去因草上的露珠还在,采割的艾草因露水的浸润留香会更长久。还给我讲了割艾草、挂艾香驱灾避难的传说,父亲说从前,有个叫黄巢人,杀了好多人。一天,他决定去屠杀一个村庄,但想起那个村子有个人曾救过他的命,于是,他来到这个村子,找到他的救命恩人,让他在自家门口挂个一把艾蒿做标记,他回去告诉手下,门口挂放艾蒿这家不能杀,其余全杀。黄巢走后,这位好心的人,告诉了村子所有的人家在门口放挂上上一把艾蒿。待黄巢的人来后,看到村中家家门口都挂放着一把艾蒿,这些人看到后离开村子,村中人因此避去了血洗之祸。从那时起,每年端五节早晨,家家门口都放一把艾蒿。以驱灾避难。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书本里看到了这个传说,想那不识字的父亲记的这些,一定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就像今天的人们,早己不再为吃不到棕子而无米发愁了,但我们似乎正缺失了什么,这种缺少让我们一直走来,一直找寻。

端午,是一种的传统,更是一种情怀,它厚重而坚固。我们已经到了虽是节日但人们却不再以为是过节日的时代,而时光带给人们的早已失去了节日的祥庆和喜悦的同时,是否也该寻找已经缺失怀旧和信仰中那种博爱、仁厚,不要忘却己有传统的节日、忘记已传颂了千百年爱国的传承。

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溢。也许这就是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吧!但愿我们都不要去想那个时光,可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到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都被时间推着向前向前的走,节日也许就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记忆。这种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更是对祖国的赤诚。

而在我的心中,还是早前那个早晨,阳光暖暖的照在了小小窗户上,微微的细风摇曳着树枝,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还在梦醒之中、蒙蒙胧胧的时候,母亲用围腰布揣着一个小小煮熟的鸡蛋,给我说今天是端午节,父亲正抱搂着艾草跨进门帘的时候。

感谢屈原,让我们铭记这个日子,既有对古文化的追溯,同时又承载着启迪后人的使命,感谢这个节日,让传承在我们人生中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愿这朵传统的奇葩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更加的美丽。更愿在每个端午节时,我们不要忘亲情,亲人,忘了真实的自己,情系棕香,粽香传情,世代永远。或许如此,节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

爱在贝尔,情系123


一年的相守,成了终生的记忆。唯有经历过逆袭奋发的岁月,也才真正亲身体会这个词的意义。由衷感谢贝尔,赠予我这么一段无比美好的曾经。

题记

说起贝尔,也许别人认为只是一个名词,但在我心里的深处,那是一种永不磨灭的情结。

我的爱散落在贝尔,我的情紧紧系怀着123。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贝尔。

贝尔的全称是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宁蒗希望中学,别人称之为贝尔中学,我只呼它贝尔。因为深爱,所以如此。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宁蒗希望中学位于宁蒗县城北郊,是宁蒗彝族自治县唯一的县直一级二等初级中学,是一所具有特殊办学历史的学校。1988年以前,它是宁蒗林业局的职工子弟学校。1988年以后,是宁蒗县和江苏海安县两县联合创办的一所完全体现东部沿海地区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的初级中学宁海中学。2003年,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响应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中央组织部和原中央企业工委(现国有资产委员会)的号召,把宁蒗作为科技扶贫对象,确定了宁海中学为教育扶贫单位,宁海中学正式易名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宁蒗希望中学,被小凉山人民亲切地简称为:贝尔中学。

从建校至今,学校走过了20余年的光辉历程,多次获得上级部门的表彰。20余年的磨砺与拼搏,20余年的积淀与升华,贝尔中学潮头屹立,引领风骚,为宁蒗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蓝图,为凉山民族教育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千古卓绝的佳话。

贝尔,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将一如既往地实施特色立校、科研兴校、质量活校、优势增校的发展战略。遵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科研育人的管理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改革,树立新目标,采取新举措,展示新形象。

朝阳正在升起,激情正在燃烧,索玛花正待怒放。你,我,我们,共同谱写贝尔中学全新的未来。

介绍完贝尔后,若要将贝尔付诸于文字,还得从开始写起。

一次无常,使我中途与贝尔相遇,关于那段无常,即使别人好奇,我也不想将它写成文字。

那天,细雨蒙蒙的天空已经大亮,我刚从暖被里睁开惺松的睡眼,起床,洗濑。之后吃了点早饭后,我姨夫开车和我母亲她们一起,将我送去贝尔

细雨下的贝尔,简直美丽到极致,湿漉漉的小道配上淋满雨珠的花草树木,成了一副绿油油的画,就一瞬,便一见倾心。

我深爱上这个校园,绿色代表了它的一切,宁静而又唯美。

后来在小姨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木根元老师(我的恩师之一)。他带我进了班级,给我安排了一个在最后的位置。那时望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不清楚将迎接我的是什么?

坐在后面,简单的同周围同学闲聊后,我才知道,我所在的班级是普通班,班上的同学可以说个个都是学渣。通过第一次月考后,没在127班读几天我就转到123班读了。别人说这个班的级别高一点。

因为先前的一些遭遇,我立志要在这里逆袭奋发,随即将命运全在搏击,奋斗就是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定为自己的座右铭。

想起那时的时光,我感到很充实而意义非凡。那时,一个人,比别人更不怕独处,现在说起,真的为自己感动。在那里,我默默努力,追寻心里有的期望。有时那些数理化习题做着真的很累,甚至做完后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想起那时,就是这么努力,那样坚持后,也得到了回报,成绩总排在最上面

贝尔的每一个角落,我都记得,特别是每个下午那点空余时间我都去那背书的青草地,似乎从此不会忘记。贝尔给了我太多,老师们教会我的也太多,不能举例,不能伸指数。

毕业那天,忘不了有些同学潸然泪下,忘不了我们互相牵手合影,忘不了老师们站成两排鼓掌着把我们送出贝尔的校门,我真的有好多属于贝尔的东西都不能忘怀

还有我的朋友,我们打的每场球

谢谢贝尔,您赠与我一段无比美好的曾经,我会好好打包,在记忆里收藏着,老了就回忆,想起就祝福!

情系家乡车渡口


凤山镇乌鸾山下凤山车渡口,是我回乡探亲必经之路。河对岸的村庄是我家乡。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又风景秀丽的车渡口。

凤山河属融江,上游达从江县,下游至梧州、广州等地。历来就是沟通地区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航道。据史料记载,在民国29年,凤山镇已经在此设有行人渡口。解放后还成立有凤山渡船社,由车渡船负责渡口航运负责和车辆行人航渡。20xx年7月,柳城县政府又设立了凤山镇凤山车渡左岸渡口,更加方便两岸群众通行。以前群众在大埔镇凤山镇两地赶集还是坐铁壳船走水路,逆流而上或是顺流而下。赶集散场又坐船而回,俗称坐船赶圩。现有个体经营的铁壳船提供行人渡河。凤山两岸的渡口依旧日日夜夜地运转,大埔镇车渡口原址却不存在,改造成江滨公园,供人休闲娱乐运动,亲近江水的好地方。

车渡船,是汽车渡船简称。没有坐过车渡船的可能不太了解,它是专门用于渡运汽车的渡船。一般是车货人同载。有驾驶船连接渡船,首尾两端均有推进器和船舵设备。甲板呈首尾相同长方形,宽坦平稳的甲板上可同时并排两列车辆。船两头均设有吊臂和带绞链的升降甲板,两端均可靠泊码头。航行时船舶无需调头倒车,车辆可以直接开上下甲板。既方便快捷又缩短了车辆上下渡船时间。

我站在车渡码头岸上,静立面对着大江。江水清澈江面宽阔。河风阵阵送清爽,船过江心浪花阵阵涌上岸。在江中一座狭长的沙洲,正是融江、柳江、龙江三条江水交汇处。三江交汇是平静安详,没有浪花涌现与声响,只是平平静静,波澜不兴地汇合流向碧空天际边。逝水光阴长,让人感受到岁月悠长久远;孤帆远景碧空尽,更让人感受到时空的空旷与寂寥。

车渡口的乌鸾山,巍峨雄伟地横卧江边。山头峭壁垂直扎根江水中,清晨时山顶时常云雾笼罩;夕阳西下江面如镜反射斜阳映峭壁,波光粼粼,山光水色,美不胜收。

三江交汇车渡口,鸾山峭壁神工斧。加上车渡码头人文景观,共同勾画了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的车渡口风光。

美景更加应众所周知,众人来欣赏。我从新闻上得知,柳州市重点旅游项目百里柳江都市田园观项目,所在地就是在县凤山镇,是百里柳江都市田园观光带的源头。能开发建设成功则是对家乡经济繁荣极为有利。

踏上渡船,我默默伫立船头,眺望这家乡山山水水,在车渡船上时光总是那么珍贵。听船上赶圩乡亲们讲家长里短,农耕农事,心情也是舒畅开怀。今年甘蔗价格高或低,蚕茧又涨价,谁家小子考上哪里的大学,谁家买小车啦。村村通修路了,电网改造到家门口罗,每次回乡都有不同的新景象。年年总会听到一些新名词。新农村建设那是日新月异,大变模样。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看在眼里,甜在心里,默默为乡亲们祝福!真心为乡亲们感到高兴!盼望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青山绿水旁,宽阔河面上,唱山歌更是家乡的民俗特色。

码头等候渡船时。乡亲们常常是三五成群,摆起歌坛,对歌唱不停。

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山歌又好声又靓,画眉难比妹歌声。这是凤山人之壮歌。相传,刘三姐从宜州沿江而下到柳州,停歇凤山,与民众对歌,留下山歌缠绕。凤山既是壮乡又是山歌之乡,家乡人爱唱山歌。欢必歌,悲亦歌,想唱就唱,张嘴就来,歌声清脆,韵味十足。如:二十七钱摆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久闻);蜘蛛结网三江口,水冲不断是真丝(思)。唱山歌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而且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更是展现了乐观向上精神。如: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自有探桥人。深山肚里一株梅,经霜熬雪红花开。

双方是你唱我和,有来有往,张嘴出歌。言语犀利或者诙谐生动,比喻诙谐精彩,妙趣横生;或是锋芒毕露,毫不相让。常常让围观听众时而欢呼时而爆笑。

还有赶歌圩的习俗呢。在绿地山坡上,在河畔,在榕树下,以歌声为号,闻歌而至,对唱不停。依然记得,以前在家乡的时光,山歌手们从四面八方来,汇聚在茶山岭上,对唱山歌。小生意摊贩众多,五花八门,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如庙会那个场景般热闹喧哗。

车渡口,车渡的历史已有半个世纪,至今还没有建桥通行,依然是依赖车渡船和个体私营铁壳船往返两岸航渡。赶集时渡口繁忙喧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南来北往。期盼一桥通天堑,不受江水两相隔!

老车渡口,随着时代发展,经济繁荣,与在建设的黄龙高速公路,也许终究会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只有一生伴随着车渡口那两岸乡亲们,南来北往过客,才会把车渡口打上历史的烙印并深深地记在骨子里。时过境迁,历史总会把痕迹掩没在时光里,只有车渡口的故事会流传下去。总有一些故事是时代的缩影,会忠实地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车渡口就是历史背景的一个浓缩窗口和印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个岁月流逝。车渡口见证着数代人的成长和衰老。牵着父辈们挑着箩筐边的孩童,在车渡口两岸来来回回的横渡岁月中,慢慢成长为青年;又从青年成为父亲母亲,自己成了挑担人!在时空里,仿佛老去的背景和年青的身影渐渐融合在一起,流传在岁月时空里。

悠悠岁月中,车渡口见证了岁月沧桑和人事悲欢离合。见证是在孩童时,在青年时,在年老时从车渡口走过!离乡的游子从车渡口走出。车渡口承载着的是童年,承载着是青春,承载着是人生!承载着背井离乡的浓浓乡土情结!远离故乡,人在远方,可是魂牵梦绕的仍是家乡!距离总是隔断不了对家乡对亲人们的思念。

谁都有自己的乡土情结,家乡山水,家乡亲人,家乡事,家乡还遗留有那难以忘怀的童年!岂能不热爱自己家乡?毕竟落叶归根,家乡是根。

车渡口是我对家乡爱得深沉的寄托,是热爱家乡情感的诉说和赞美。

车渡口旖旎风光和游子浓浓乡情总是紧紧相联,在梦里,在心里,总是眷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