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百科 > 导航 > 怎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

怎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

发表时间:2020-09-18

【www.qg13.com - 怎样正确挽回爱情】

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在一起就要一起维护这段感情,当有情感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怎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挫折教育是指儿童在整个文化教育过程中受到挫折的影响,他们的潜力超过了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的目标。温和挫折教育能让孩子更顽强、更英勇,但如果太多不好,今天织工会与你分享适当的教育孩子。

1。如何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1、让孩子知道挫折只是暂时的,可以摆脱

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不要气馁;他会明白挫折是暂时的,是可以解脱的。所有的人在不同的环节都有不同的挫折,所以他们不会一步一步地走过每一个环节而摆脱每一个挫折。我想这就是说,所有人的成长过程中,只有所有人对挫折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在挫折面前会有不同的主要表现。从童年开始,人们就不得不鼓励孩子的延展性。他会面对困难,有良好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心。总会有克服困难的方法。从童年起,挫折就刚刚开始,让孩子慢慢来,积极解决。然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孩子将有勇气克服困难和挫折从小开始,从而逐渐培养摆脱挫折后的满足感。

2、教孩子学会挫折积极寻找应对之道

让孩子们知道见面挫折并不是一件如此可耻和尴尬的事情。所有的人,不管他们是谁,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挫折。因此,他们应该以一种好的态度来看待它。没有必要感到整个世界是暗淡的,甚至他们的生活也必须因为挫折而被抛弃。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引导孩子去处理他们与父母一起遇到的问题挫折,渗透引导并摆脱挫折。在那个时候,父母的心态非常关键。因为我认为挫折和虚荣心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父母忽视了他们的孩子,孩子们会觉得他们的虚荣心会受到严重的打击,然后他们会遇到挫折,他们会喜欢转危为安,所以他们会站起来冒险,做一些愚蠢的事情!给孩子们讲一些鼓舞人心的故事,让他们明白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挫折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笔财富。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想办法应对,寻求帮助。我的工作能力不足,所以学会寻求帮助是一种应对方法挫折。

3.让孩子们明白,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都是正常的挫折,而失败是正常的。

当孩子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他就有这种挫折感,比如试图一次又一次地吃他的手,他是否能吃下或者坚持不懈地尝试,直到他享受到那种快乐的吮吸。在那之后,我试着一次又一次地走路,摔倒了又站了起来。我认为这个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逐渐变得不可接受挫折。因此,父母的指导非常重要。没有必要随意处理孩子遇到的挫折并让孩子自己解决。然后渐渐地他会明白,日常生活的失败挫折,是很正常的。结果不是关键。关键是人们能够从这种挫折和失败中成长。

二,教育孩子

根据挫折教育,许多人认为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充满困境的自然环境中可以帮助他们学会站起来。然而,如果父母在整个过程中不给予指导或过多的帮助,很容易扭曲孩子的心理,导致更严重的伤害。什么是合适的方式挫折教育孩子?

童年早期的第一个概念是个体人格出现的关键时期。很有必要让孩子们清楚地尝到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方面的艰辛,让孩子们明白生活的道路是艰难的。在挫折学习接受文化教育是必要的,这对于塑造他们的精神实质、个人观念、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心理状态的耐力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把握挫折教育是无时无刻不在的,这些成年人似乎都是小事。如果孩子摔倒了,一些父母会跑过去帮助孩子,并对孩子说:“这条路真的不太好。婴儿绊倒了,人们上路了。”

结果是,孩子将跌倒归因于原因,并且害怕正确地面对困难的情况。合适的方法是帮助他掌握挫折的原因和处理的预防措施,例如,教育孩子“在路上行走和观察路面,这样他们就不会轻易被石头绊倒”

作为一名教育家,一个人应该大胆地学会放下“雨伞”。如果一个孩子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要做,他必须自己做,即使他的衣服和裤子很乱,即使米粒到处都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挫折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学会克服困难。

最后,我们可以清晰地为孩子们创造各种不同层次的练习情境,也就是让孩子们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感受到他们在初中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挫折。苏格拉底看待摆脱夹层玻璃的孩子的方式是把犯错误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让他们感到寒冷和孤独,让他们纠正他们感知到的错误。

最后,父母不仅要有勇气艰难困苦地对待自己的孩子,还要小心引导他们摆脱挫折和疑虑。

据调查,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存在的精神疾病中,约有30%来自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人经历挫折以及没有适当指导的严厉惩罚。孩子们的经历挫折往往会导致更沮丧的心态和反感。

父母不仅应该注意帮助孩子获得克服困难的成就感,还应该提高“自我效能”和自信的水平。与此同时,让孩子们明白有些挫折的原因是不能根据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来阻止或回避的。看看他们,人们应该教他们的孩子有效地运用某些心理防御系统来保持他们的身心健康。

精选阅读

教育孩子,不如先试着摆正你对孩子的态度


可能在一些比较传统的家庭里,很多父母和长辈对于自己的孩子打从刚出生的那一刻起,可能经常都会报以很大的期望在孩子的身上,而关于这样的一种期望,经常都是作为父母的希望通过把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观念灌输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成为另一个你,或者希望你的孩子可以在你认真思考,谨慎选择的道路上,走出你想要他去走的人生道路和人生规划。

不过可能关于这样的一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经常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经常会有这样的两种结果:

第一种,可能你的孩子会听从你给他的建议,并且遵照你的指示去完成你想要他做的每一件事情。但是这样的一种结果可能一开始都是不错的,你也是觉得很欣慰的;但是可能到了人生的下半场之后,你可能却会发现你的孩子经常永远都达不到你的高度,或者在没有了你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什么事也做不成,他也经常会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像只无头的苍蝇;

第二种,可能你的孩子不会去听从你的建议,甚至是叛逆的,跟你对着干的。而这样的一种结果也会可能不是你所想要的,因为可能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一直不是那么的融洽,而且你的孩子也会因为跟你赌气和对着干,经常其实也会错过很多正确的选择,这样的一种结果也是不如人意的。

其实,在教育孩子之前,不妨先去摆正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曾经看过纪伯伦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做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这首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阐释了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其实,更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把你的孩子当成朋友一样去对待。

对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我在做心理咨询的时间,常常遇到因为孩子叛逆向我求助的家长,当我询问她们基本情况的时候,发现很多问题孩子的家长要么婚姻不幸福,要么事业不顺利,要么心态特别差,总之,问题孩子的背后更多的是问题家长。

有这样一则冷笑话, 一个孩子因成绩不好又被妈妈骂是笨鸟,孩子不服气地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 当妈的追问:“那第三种呢?” 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來,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这虽然是个幽默的冷笑话,却反映出来现代社会家庭中家长与孩子思想对立、矛盾的现状。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学习不如别人家孩子,就一顿狠批;看到孩子工作不如别人家孩子,就一顿抱怨。总之,就是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觉得孩子不够优秀。深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孩子的父母自己生活过得不尽人意,希望通过孩子赚回面子,赚回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家长,真的是爱自己孩子吗?这样的方式能教育好孩子吗?

很多人始终不明白一件事情: “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就教不出优秀孩子呢?”是啊,为什么呢? 我想起了东晋时代的谢安。东晋的达官贵人都无比羡慕谢安: “谢安家的子女儿孙们, 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就像芝兰玉树生长于阶庭中一样。”有一次,一个朋友实在忍不住了,便问谢安:“也没见你教导子女啊,他们一个个怎么就成了芝兰玉树?”谢安说了一句经典的话: “最好的家庭教育, 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

所以,要想孩子怎样做,我们先要做出来,要想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我们先要具备那样的习惯。我们如果能够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效仿的榜样,我们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在给孩子做榜样时,我们应该注意把握几个原则。

一、注重和孩子沟通交流。现代生活压力太大,很多家长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工作上,有些家长甚至把监督孩子学习的权利都交给补习班,即便是每天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子女,却也很少有机会坐在一起沟通聊天,慢慢地彼此之间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父母甚至不知道子女每天在做什么。父母需知道,孩子的童年很短暂,男孩需要从父亲的身上学会坚强,女孩要从母亲的身上学会温柔。学校不是万能的课堂,最好的导师也并非老师而是自己的家长。

二、夫妻恩爱会促进亲子关系发展。没有任何事情比夫妻恩爱对孩子成长更重要。教育子女不是一种说教,首先是一种示范。这种示范,常常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每一细节,表现在夫妻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动。生活即教育,父母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很多东西不需要去说,只需要亲自去做,孩子自然就会继承父母的价值观。和谐的家庭关系会让孩子感受到家人之间的关怀和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家人,就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

三、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我们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当孩子明明可以早睡早起,因为我们天天熬夜追剧,而让孩子渐渐养成了夜猫子习性;当孩子还不懂什么是礼貌用语时,我们满嘴的粗话脏话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骂人等等,孩子身上的问题是不是家长错误的引导造成的呢?我们觉得身为父母就有资格对孩子指手画脚,但一个自己人格尚未成熟的父母如何能够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呢?

四、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大人时常会为自己偷懒找各种理由和借口,然而当面对孩早上不起床,穿衣洗漱磨磨蹭蹭,你就会火冒三丈,对孩子吆五喝六,言辞激烈的数落一番,最后以孩子哭哭啼啼的收场。每一个身为父母的我们为孩子身上存在的坏习惯感到头疼,无助而又懊恼不已,你回想自己当年是否也如孩子一样,对于父母的唠叨极其反感。

五、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在很多爸妈的朋友圈里,孩子是永远的主角,“孩子在学英语”、“孩子又过级了”、“孩子又得奖了”等等。你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希望能为孩子“安排”一个美好人生,但其实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活出自己该有的样子。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这是世上最珍贵的富养。有了父母的良好榜样,孩子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快捷,更加稳妥,永不停息。

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把所有的精力都使在孩子身上。父母树立的良好榜样,会让孩子随时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向父母靠近,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动。而父母在以身作则的过程中,也能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从而与孩子之间达到更好的亲子相处模式。教育孩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说到底,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导读: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家庭教育

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第一、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

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

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二、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三、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新字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

第五、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五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

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

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文章来源:http://www.qg13.com/q/5296129.html

上一篇:禅语佛音不解月 下一篇:说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