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人和人相处,怕什么?

人和人相处,怕什么?

发表时间:2020-10-10

【www.qg13.com - 相处技巧】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和人相处,怕什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和人相处,最怕的是:掏心掏肺,换来伤害欺骗,真心实意,换来虚情假意,深情款款,换来冷漠敷衍,默默付出,换来毫不在乎!

人和人相处,最怕的是:重情重义,换来无情无义,真心在乎,换来不屑一顾,伸手相助,换来仇恨抱怨,雪中送炭,换来冷眼相待。

人和人相处,最怕的是:无话不说的关系,忽然就无话可说;情同手足的朋友,忽然就疏远陌路;深情浓厚的感情,忽然就淡化成冰。

人这辈子,怕的事情很多很多,最怕的就是伤心。有些人处着处着就散了,有些情爱着爱着就变了,曾经的誓言成了谎言,昔日的感情全都归零。

人和人,相遇本不容易,是千万分之一的机率。如果能遇见,就好好陪伴,如果能相伴,就好好相爱,无论是哪一种感情,相处时真心实意,别玩心机,陪伴时好好珍惜,别伤人心。

人活一世,遇人无数,真心陪你的人本就不多,伤了谁都别伤对你好的人,凉什么都别凉真爱你的心。互相包容,彼此体谅,好好相处,拿命珍惜,才能长久不离分,才能收获真心人!

大家好!【情感网】是大家吐露心声、疏解烦恼的平台,我们一直致力于帮助网友们说出那些无法宣之于口的情绪。韩寒说:不会有人喜欢倾听您的痛苦,说给朋友,朋友不好受;说给敌人,敌人更开心。但是在这里,如果您愿意倾诉,我们就愿意倾听,这个世界已经很艰涩了,我们彼此取暖可能会好过一些…...如果您也想倾诉可以直接发帖哦!

男人年龄跨入年过半百的门槛,到底要不要找个老来的伴?如若要找,那动机会是什么?这些问题只有经历过的男人最能讲述得清楚。

A先生,51岁,我是想找就找,不用顾及别人的看法,日子到头来是自己过,至于找老伴的动机很简单,那就是寻找一个相互照顾的人,携手并肩走到最后,如若有个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双方可以照顾彼此,到老了才意识到,即便再好的子女也是只管大事,不管小事。

小事虽然可以自己解决,但是面对接连不断的小事,往往越年老越会力不从心,因此我会寻找老伴来搭伙过日子,我的年纪正值壮年,于情于理要找个老伴,少来的夫妻由于跟我离婚,导致没有走到最后,可是我可以寻找老来的伴,话又说回来,即便我再想找老伴也会有底线,那就是在性格方面要合得来,最起码有说话或者办事会投机,说起话来会有共同语言,办起事来会有默契。

B先生,55岁,当然需要找老伴,我为这个家忙忙碌碌大半辈子,因此会营造安度晚年的环境,子女有各自的家庭,将子女养大成人就是我的任务,既然我的任务完成了,我也就需要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但凡子女反对单身的父亲或者单身的母亲找老伴,纯粹是自私自利以及不孝。

儿女再多,将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经营各自家庭方面,子孙满堂照样比不上半路夫妻,在我能动的时候,充其量是逢年过节才能串串门,待我不能动的时候,但凡卧床不起的时间长了,即便起初有孝子在床前以及床尾伺候,最后孝子也会从多到少,从少到无,可是半路的夫妻会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我跟半路夫妻经营婚姻不会止于百日,恩情比海还要深,在余生相濡以沫以及知冷知热,相依相偎以及嘘寒问暖等,晚年生活既惬意又舒适。

#8203;C先生,60岁,我的孩子曾经给我找了一个保姆,可是要的工资太高,因此不是长久之计,何况我跟保姆没有感情,即便伺候我的饮食起居再到位也欠缺贴心,毕竟我跟保姆不是一家人,而是雇佣关系,后来我盘算,与其继续破费雇佣保姆,反倒不如寻找一个老伴,保姆能做的活,老伴能做,保姆不能做的活,老伴照样能做。

尤其是老伴不需要开一分钱的工资,等到我卧床不起,将会更加离不开人,我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因此会分身乏术,如若真有那么一天,我连护工都会省了,其实像我这个年岁的男人找老伴,即便不全是类似的动机也是大部分有类似的动机,当然我在现实生活照样不会承认,事实往往既不好说又不好听,我会用冠冕堂皇或者道貌岸然的口吻讲述出来。WWw.QG13.Com

相关推荐

老板怕什么样的员工?


动不动搞事情的么?上班摸鱼的么?办事不给力的么?好大喜功的么?统统都不是。因为这些员工充其量搞的都是小动作,只要老板不瞎都能看的出来,算不上什么聪明。

老板最怕的就是那种工作能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脑瓜子挺灵光一天到晚正事不干的员工。老板琢磨的就是花最少的钱让员工干最多的事儿,而总有一波员工在寻思如何拿最多的钱,干最少的事儿。

所以你会发现,不管在什么公司里,总有这么一种人,工作能力一般,也没啥业绩,但是老板不但不炒他鱿鱼还有点颇有器重的意思。打听起来大家都说这种人情商高,会说话,哄的老板开心。你当老板真傻逼吗?退一步想想,老板有时候也就只是老板,在小的公司进出账都有六位数了吧,老板的心思永远是在经营层面,就现在的经济环境,别说赚多少钱了,得先活下来。所以有时候老板忽视到公司里形形色色的人很正常。

这就是为什么毛主席还在延安的时候就开始搞整风运动了,他老人家高瞻远瞩早就知道有一天打下了江山,总有一些人浑水摸鱼暗地里搞事情,企图窃取革命果实。

你看看,巧了不是,前几天就有红三代的儿媳妇开着大G大摇大摆的进了故宫。开车进故宫还真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你沾亲带故蹭红三代的热度,让老一辈革命家蒙羞,这事儿严重了。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这种自己人给自己人扣屎盆子的事儿,哪儿说理去?所以老板真的很怕这种员工,他们太会搞事也会来事儿,不像那些耿直的员工凭本事说话,也不像那么单纯的员工只会搞一些小聪明。

他们就是一种高级蛀虫,猝不及防的来一波事情让你蛋疼不已。目前还没有什么办法防着这种人混进来,更别说根治了。这种人更可怕的地方是,一旦他发起功来,老板居然觉得还挺舒服的,这跟抽鸦片一样,大家都知道是毒,但就那么一瞬间特别的爽。

他们会一种叫「化骨绵掌」的功夫,时间和能力不用在如何搞好工作上却用在如何「化」了老板上。他们只要鞍前马后说几句温柔的话,一套一套的打在老板身上,老板就算表面风轻云淡,内心已经爽的一塌糊涂,还会说,你小子真会来事儿。

太可怕了是不是?就像打小市井混大的韦小宝在老板康熙面前多会来事儿啊,当康熙知道他的身份还是乱党的时候连下杀手的心都不忍,你就知道这种员工多可怕了。

-完-

题图:《李狗嗨》

板式/校对:西二环李寻欢

当你不敢拒绝的时候,你在害怕什么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主题是调节朋友之间的矛盾。先是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女孩上来诉说自己总是不受好朋友尊重,然后她的好朋友上台,那女孩打扮入时,两个人站一起明显就是小姐与丫鬟的关系。听了自己好朋友的心声,漂亮姑娘还是不以为然,而且还大言不惭地说:“我平时说你都是为了你好。”她觉得她不漂亮,没品位,就应该接受她的“指点”。面对好友刻薄的言论,小姑娘都快哭了。但当主持人问到:“你以后还和她做朋友吗?”那个女孩子依然表示,要继续做朋友。

看了叫人堵心,真想像龙应台那篇著名的文章一样,大叫一声:姑娘,你为什么不生气?

不生气,不是没有气——要真一点意见都没有,对一切都甘之若饴,就不会上这个节目了——而是不敢生气,不愿意拒绝。

像这种默默忍受委屈,只知道诉苦,诉苦后一切照旧的人,被叫做“包子”。包子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不会拒绝别人。哪怕在一般人看来只是一个简单的说个“不”字的小事,对于某些人都是要命的事。比如有位正在上大学的女孩说:“一个大学室友平时人品不好,总是恶毒的在背后算计我们,所以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谁都不帮她,她求到我,我也不想帮,可是不好意思不帮。”

人家都好意思不帮,为什么她就做不到呢?她说,因为自己善良,总是受不了别人受苦,一旦看到别人遇到困难,自己不帮就觉得良心上过不去。可要是帮了,自己心里也觉得不是滋味,很难受,毕竟那是伤害过自己的人。还有人的纠结是更小的事情,以前博客上有一个网友问我:“晚睡,你说当别人问起自己的收入应该怎么回答,有的人就愿意打听这些事,但是我特别讨厌。”我觉得这个问题简直太简单了,简单到根本不值得一提,随便打个哈哈就好了嘛,难道对方还能伸手到你的兜里去掏工资条不成?可她真的觉得很烦很烦,本可以随口说出句应酬话而两全其美的小事,已经上升成为影响她的生活质量和心情的大事了。

这些不懂得拒绝的人,总是被这些事逼到角落上,怎么选择都是难过。

不会拒绝的人有一种气场,像一大群羚羊之中最弱的那只小羚羊,很快就会被狩猎者盯上。有些人经常会抱怨:“为什么我的身边都是JP,为什么别人会那样毫不客气的欺负我?”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不懂拒绝,即使对你不好,欺负你,你也从不反抗,这种不亏本的买卖谁不愿意做啊。这个世界的恶人是依靠弱者而存在的,欺负与被欺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曾经有位已婚的女人给我写信,她写道:“因为忘记叫老公起床,导致他迟到了,他起床后冲我破口大骂,把我全家都问候了一遍,把我递给他的袜子扔到我身上,我却对他的行为坦然接受,在他边穿衣服边破口大骂的时候,帮他递衣服、收电脑,在他把袜子扔到我身上摔门而出的时候,我依然下楼给他送伞。他下班回家后像一切都没发生一样和我说话,而我也接受了他漠视的态度,和他如往常一样的吃饭聊天。只有在给你写信的时候我才哭出来,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可怜,我为什么会允许他伤害到我,我为什么会把这种伤害作为生活的常态并习以为常?”

无需我来评判,在写信的这一刻,她已经深刻感觉到了自己的悲哀,并不在于男人的冷酷和暴戾,而在于自己的无能。

她为何不反抗,为何不抗议被这样对待,这些不敢拒绝的人,他们在害怕什么?

他们害怕失败。

不拒绝,往往并非善良,症结往往在缺乏自信上。他们认为,拒绝意味着激怒对方,而激怒对方意味着将不被对方接受,不被对方接受的结果就是证明自己失败。其实这就是一个自觉很失败的人,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来证明自己不失败,却因为习惯性的取悦别人,毫无原则,更容易被人群忽视、漠视和侵犯,给自己内心带来了强烈的焦虑和冲突,反而会让本来就不多的自信心遭遇更加沉重的打击,活得更加失败了。

这是一个死循环,而且越走下去这个死结就打得越紧。

他们还害怕改变。

那位忍受老公辱骂的妻子,害怕离婚。那位忍受朋友刻薄的女孩,害怕失去唯一的朋友。他们觉得改变等于未知,未知等于危险。这种发自内心的,对于生活的胆怯和无能,让他们宁愿选择屈服于目前任何一股强大的力量,不去做反抗。他们总以为用忍耐就能换来对方的一点同情,从而息事宁人。但结果永远是事与愿违。人性的恶,在被纵容和不加遏制的情况下会走得无限远。

他们更害怕被否定。

那些老好人们通常都有较高的道德标准,他们轻视自己的感受,一味的奉献自己,却并非是毫无所求,他们求的是别人的承认和自己道义上的圆满,并且为此沾沾自喜。比如我妈,一切委屈都在别人夸她一句贤妻良母或者一句赞扬中得到有限的补偿,她是如此满足于自己伟大的美德。在他们看来,既然对别人付出是一种损失,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做的事情,而能够承受这种损失,忍受住委屈和痛苦就是考验美德的最好尺子。所以他们的软肋就是见不得别人说自己不好,“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名言常常被他们曲解,亏是吃了,便宜却永远不会来。

这个世界,永远是有人活得爽,有人活得憋屈。即使在相同资源的情况下,同样拿一手相同的牌,不同的性格也能打出不同的结果。我相处二十多年的死党,就是一个活得倍爽的人。她很热心,很善良,爱帮助人,但一切都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绝不超越自己的能力来打肿脸充胖子。

即使对着我这个几十年的老友,也一样坦白,能做到的事,就是做到,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你说多少废话她都不被所动。我们在一起吃饭,说好谁买单就谁买单,从不像有的朋友之间那样抢着买单,然后抢上了心里就不舒服。我借她钱,忘了还,她直接摊手要:“欠我一百,还钱。”

有人看见了,惊叹:“你们这么好还差这点钱吗?”不,这不是钱的问题,我们已经像亲姐妹,互相给予的金钱和物质数不胜数,但说借就是借,该要就得要。有些人嘴上不好意思要,心里憋屈的要命,反而伤害友谊。我很欣然掏钱,因为她从不委屈自己,也从不会让我置于失了分寸的地位。这样的朋友,真舒服。

谁都想活得爽,谁都不愿意憋屈,我死党就是最好的榜样。她心灵强大,自信十足,从不需要别人来为自己定位。忘记是谁说过:人在世界上有两大义务,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这些她全都做到了,想要的她都争取,不想要的断然拒绝。她活得坦荡,心中没有恐惧,恐惧就钻不进来。

人和人之间的误解是怎么产生的?


在生活中,你可能总是会抱怨,对方没有能够准确地get你的意思。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当时说得很清楚,但实际上,过了一段时间你才发现,双方的理解却可能大相径庭,这影响了你们的工作效率、关系满意度。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是在矛盾叠加起来,和伴侣引发争吵的时候,当我们追根溯源时才会说,我以为你都懂了。

在2015年出版的著作中,社会心理学家HeidiGrantHalvorson研究了人们误解的来源:是什么使我们不能彼此理解?

发出信息时的透明度错觉

Halvorson认为,当我们作为发出信息的一方在制造误解时,原因在于透明度错觉(thetransparencyillusion)。透明度错觉的意思是说,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即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在沟通过程中,给予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尽管他们并没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甚至有时,这种表达不是言语性的,而是用行动、姿态甚至表情来发出。

而正因为他们以为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也就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阐释或者确认对方是否理解。但实际上,作为接收信息的一方,是被迫在非常有限的信息量中做出判断,因而往往会判断失误。

透明度错觉产生的误解往往是双向的:当你抱怨其他人并没有真正明白你的意思时,你可能同样没有明白对方在想什么。Halvorson说。这样的情形每天都在发生着。举个例子

工作中,你看到同事天天加班,便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承担一部分工作。对方却拒绝了,还觉得你这样问是不信任Ta的能力。这让你很委屈,觉得热脸贴了冷屁股。但实际上,你也误解了对方。

你想要帮助Ta的初衷,是因为看到Ta总是最早来办公室、最晚才离开,你理所当然地认为Ta是工作量太大,所以经常加班。但其实,Ta只是喜欢安静的工作环境,希望在办公室人最少的时候工作,才会选择在早晨和晚上待在办公室里。Ta并不需要你的帮助。

亲密关系中的嫌隙往往也是这样产生的。晚餐时,丈夫吃着妻子做的菜,妻子在说一件事的时候,丈夫的眼睛却盯着盘子一动不动,妻子觉得丈夫是不重视她说的话,但丈夫其实是觉得妻子做的饭非常好吃。

因为这段小插曲,妻子很不高兴,于是早早上床,没有和丈夫一起看他们平日里最喜欢的连续剧。这时,丈夫没有注意到妻子已经生气,反倒认为是妻子做了一天的家务事太累,不想和他一起度过晚间的休闲时光。

双方没有进行直接的沟通,而是在各自心里对对方进行了揣测,而这些揣测都是完全错误的。

Halvorson说,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存在着误差。有时候,你的不同的表情沮丧、担心、困惑、失望之间的区别,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你以为你的表情足够让对方知道你说的话让我有点受伤,但对方可能把你的意思解读成了我完全不在意你所说的。

你觉得你已经把你的态度表达清楚了,Ta也明白了,但实际上,你既没有说清楚,Ta也没有明白。正是种种这样的误解,造成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不满、冲突甚至是彼此怨恨。

接收信息时的认知吝啬者

对于接收信息的一方来说,让我们容易产生误解的原因,来自于我们都是认知的吝啬者(cognitivemisers),即懒惰的思考者:在对他人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会倾向于节省时间精力,只挑出我们认为对形成印象必要的信息,而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信息。

根据DanielKahneman的研究,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快速、凭直觉、不假思索地处理信息。这是一种不费力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得出3+3=6这个结论,在一条熟悉的路上开车,看到别人微笑就觉得Ta很开心时,使用的就是这种认知方式。

当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感知对方的时候,使用这种方式,就会用走捷径的方式来快速得出结论,这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在人际中用这种方式处理信息,会让我们容易根据对人的第一印象,做出过多、过绝对的结论。

第二种方式则是理性、慎重、有意识地处理信息,这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认知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处理更高级别的问题时才会调动这种方式,比如要解出一道复杂的代数题,在陌生的道路上开车,或者当上级在自己的桌上留下了一张意味深长的纸条,上面写着马上给我打电话时,你试图弄明白背后有什么深意。

在运用方法二的时候,我们便能够更正一些在方法一中形成的偏见和误解。比如,虽然某个学生在最近一次考试中的表现不好,但老师发现Ta在其他考试中的成绩不错,只是最近的状态不好,就会改变对其能力的评估。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认知的吝啬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面对这两种认知模式一种是快速的、但是容易出错的,另一种是审慎的、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却只会运用方法一,因为要调动第二种认知模式,往往需要比较强的动机。我们容易在关系中,因为一次的矛盾,在那一刻强烈地觉得对方是不爱自己(此时第一种方式被自动调动),而只有我们想要控制自己、冷静下来才会调动第二种方式,去思考和意识到这一次矛盾的实际原因。

为了研究这两种思维方式分别会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哈佛大学的DanGilbert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在实验室里观看7个视频片段,视频的内容是同一个女人和不同的陌生人说话。其中,女人在大部分视频(5个)中都表现出很紧张、焦虑的表情。视频都是无声的,但每部视频也有字幕提示两人交谈的内容主题。

实验进行了两次。第一种情况下,参与者被告知,女人和陌生人在7个视频中讨论的都是中性的、不带有情绪的内容,比如一家餐厅或者一本书。第二种情况下,参与者则被告知,女人与陌生人谈论的是一些与隐私、性幻想、人生的失败经历相关的话题。

两个实验里,研究者都将参与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被要求不断地记忆字幕中出现的主题内容,目的是令他们分心,从而无暇进入方法二的思考方式;另一组则没有这样的记忆任务,因而可以运用方法二来思考。

最后,研究者让他们判断,这个女人是不是一个焦虑水平高的人?

那些没有被分心的参与者,看到女人脸上焦虑的表情,当被告知探讨的是中性话题时,他们判断她很焦虑;当被告知探讨的是压力性的话题时,他们判断她不焦虑。

这说明,他们运用了方法二的思维模式:如果只是探讨中性问题,仍然表情焦虑,说明这个女人的焦虑水平很高;如果是被问到私密问题,那么大多数人都有可能会感到不舒服,因此,她可能并不是真的焦虑水平高。

那些被分心的参与者,看到女人脸上焦虑的表情时,无论被告知探讨的是中性话题还是压力性的话题,他们都会得出她的焦虑水平很高的结论。

这说明,他们只能运用方法一的思维模式,单纯凭借女人的表情,就不假思索地判断她的性格特质。

显然,当我们仅仅运用快速、直觉的方式去认识他人时,很有可能就会出错。但Halvorson说,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对方一直使用方法二来对待你发出的信号是不现实的,使劲揣摩对方的意图会耗费太多的精力,使人精疲力尽。因此,作为信号发出方,与其发出模糊信号,期待对方去调动复杂模式来解读,是一种不现实的期待。不如自我检查,给出更加明确的信息。

此外,我们的认知还会受到自身的经验、情绪等等种种因素的影响。Halvorson说,当我们开始与一个人交往时,我们会自动触发一些思考,目的是要得出以下3个方面的结论,来形成对对方的印象:

Ta是可以信赖的吗?

Ta对我来说是有用的吗?

Ta是否威胁到了我的自我评价?

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评价Ta的方式,特别是第三点,我们保持对自己的积极评价的需要,会影响到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如果感到自我评价受到了威胁,我们的认知就会产生偏见,比如,在同一份工作上,对方比自己做得出色,我们就会倾向于用苛刻的方式去评判对方。

因此,如果你发出的信号是模糊的,表达是模棱两可的,就会有太多的因素使对方难以准确分析出你的想法。如果你想要减少误解,更实际的办法是,做一个好的信号发出者,而不是指望对方能读懂你。Halvorson表示,你无法控制对方的思考过程,但你可以控制的是自己如何表达。研究也证明,无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职场、生活中,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快乐程度都会更高。

而这对一些人来说并不容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会被教育说话要婉转,表达意见要含蓄,工作中要注意领导是否话里有话。这使得我们会担心,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时,是否会由于太过直白而遭到拒绝,是否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是否冒犯对方。

但实际上,含糊不清的表达会造成更深远的负面影响:那些细小的误解会不断积累起来,它们不会消失,总有一天会成为你们关系中的一枚炸药。

感到自己被理解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为了使自己被理解,不要总是以为对方能够懂你,不如用最清晰的、最能够还原自身想法的方式去表达。我们始终相信,直接、真实、和诚恳这三件事情的组合是有魔力的:当你做错了的时候就说对不起,当你不知道的时候就说不知道,当你有需要的时候就说我想要(诶?)

其实我们一直在努力这样面对你们,不知道你们感受到了吗?

以上。

References:

Tversky,A.,Kahneman,D.(1974).Judgmentunderuncertainty:Heuristicsandbiases.science,185(4157),1124-1131.

Human,L.J.,Biesanz,J.C.(2013).TargetingthegoodTargetanintegrativereviewofthecharacteristicsandconsequencesofbeingaccuratelyperceived.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17(3),248-272.

Agthe,M.,Sprrle,M.,Maner,J.K.(2011).Doesbeingattractivealwayshelp?Positiveandnegativeeffectsofattractivenessonsocialdecisionmaking.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0146167211410355.

参考文章:EmilyEsfahaniSmith,MixedSignals:WhyPeopleMisunderstandEachOther,theAtlan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