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中国王朝与农民起义之间的联系

中国王朝与农民起义之间的联系

发表时间:2020-11-27

【www.qg13.com - 人与动物之间情感故事】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王朝与农民起义之间的联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现仅存的文明古国,连续性五千年的文化传播,在亚洲东方形成了中国文明为代表的文化圈,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在这五千多年中,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王朝更替、各路英雄上演着各自的角色,有贵族豪强的乘机起兵反叛,有不堪迫害的农民的起义,总之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的,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

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中国开始了王朝统治,夏朝到夏桀时期,被商部落取代,建立商朝,商朝帝辛(纣王)时期,被周所取代,他们之间的取代都是以新贵族(新统治阶层)取代旧贵族(旧统治阶层)的形式进行,他们的统治方式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新统治阶层开始往往比旧统治阶层在统治的手段温柔,已取得诸侯们的支持。到了西周厉王时期,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国人暴动,可这次暴动只是周朝镐京的一次小范围的暴动,没有改变西周的统治的模式。到了周幽王时期,周朝在诸侯中已没有往日的权威,其统治疆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平王东迁之后,周朝更只是一具空壳子,各诸侯开始相互攻伐,谁都想取代周而成为天下之主,由于实力原因,在春秋战国的五百年间都没有成功,只有秦国最后将其毁灭。

秦国于公元前221年大败其他对手统一中国,然而在秦始皇死后才两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失败之后,刘邦和项羽开始紧跟脚步,其中刘邦最初的起义模式是农民起义,但他后来归并于楚怀王的领导下,虽然说是名义性的领导,也是说明他是以楚国旧皇族的名义进行的对秦作战,刘邦失去了农民起义的根本目的,变成了新兴的贵族集团,秦国的覆灭可以说是东方六国新旧贵族集团不满秦国的统治,对秦国展开的毁灭战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至于之后的楚汉战争,只是两人对帝国的统治权,所展开的一个新旧贵族的较量,之后刘邦以新贵族战胜旧贵族而告终。

汉朝建立之后经历四百多年,在次期间经历过王莽、赤眉、绿林农民起义,他们只是沉重打击了帝国的统治,当并未打断王朝的延续,在已刘秀、刘寅、刘玄为代表的贵族代表给平息。汉帝国晚期,帝国在黄巾农民起义军的浪潮下,各地豪强纷纷起兵,黄巾扑灭之后形成了割据的局面,汉帝国最终也在这场乱世中被曹魏代替,而后汉帝国之后的曹魏被晋国代替,晋国中期的八王之乱后又五胡乱华,导致晋国偏安一隅,南北朝正式开始,造成上面这种局面的并非是农民起义的浪潮所致,而是贵族集团间的交替,都是以贵族集团为核心取代旧王朝的战争。南北朝时期也爆发过农民起义,如北魏葛荣、刘举、盖吴等起义,但是他们并没有灭亡其统治,只能说动摇其统治基础,真正让其致命一击的是内部贵族的反叛。最后形成了新的政权,如北朝的东西魏国、北周、北齐,和南方的晋、宋、齐、梁、陈。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灭陈正式一统天下,经历了前期的辉煌,后期在隋炀帝统治之后,帝国走向衰败,新的农民起义浪潮开始席卷全国,农民起义的浪潮沉重打击了随帝国的统治基础,但没有灭亡隋王朝。导致隋王朝的致命一击同样是帝国内部的反叛,各地帝国的贵族为核心代表的高级官员纷纷自立,对农民起义军即为拉拢也同时也加以绞杀,最终以李渊为代表的唐王朝胜利了。唐朝统治维持百年后,同样开始出现内部的反叛而且是致命的,唐王朝渐渐走下下坡,反叛在唐王朝的统治后期有如走马观花,接连不断,在唐嬉宗爆发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最终被唐王朝的贵族集团所绞杀,可唐王朝在不到二十年后就被反叛贵族的胁迫下,走下了历史舞台。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到宋代,中原各国都是以唐朝时期的反叛贵族或其继任者的角色进入历史舞台,同样也是这些贵族反复争夺着统治权,可以看出,中国王朝的更替基本上呈现成这样的一个规律:王朝内部的强势的贵族不满足于现状,等到王朝统治阶层的贵族阶段出现衰退时就加以取代,成为王朝的新代理人,或许在王朝统治时期出现过农民起义,尤其在统治末期爆发大规模起义,但只是沉重打击了其王朝的统治基础,并没有将王朝彻底消灭,真正将其灭亡的往往是其王朝内部贵族的反叛。

到了宋代之后,宋王朝的灭亡的规律发生了一丝变动,中原王朝的统治首次被北方民族完全侵占,可以说宋王朝是外界打击下灭亡的,但这次战争也促成了中原内部原本的女真、党项、宋朝统治的汉人又一次民族融合,成就了新的汉族。虽然我们的教科书中叙述明元朝是被明朝灭亡的,对于这种看法我并不认同,元朝退出中原之后,在北方还有自己统治权,后期也是由于内部贵族的反叛分裂成为瓦喇和鞑靼。元之后的明代末年的情形也呈现这样规律,如教课书上说元朝灭亡的描述那样,对于明朝灭于李自成之手我也是不认同的,李自成、张献宗领导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并没有消灭明朝,只是如同晋代跟宋代情形相似,在北方占据,还是不稳定的统治,明代还牢牢掌握南方的统治权。明王朝真正毁灭者应该是清王朝,直至1662年康熙二年朱由榔被杀为止。至于清代更是如此,从乾隆中期开始有王伦起义、白莲教、天理教、瑶族起义、太平天国,回人起义等,这些都没有灭亡清王朝,如同上诉规律一样,虽未导致灭亡,却深深动摇其统治基础,很多人觉得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灭亡了清朝,其实是清朝内部的强势贵族灭完了清王朝,进而想取代清王朝

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可以说除了明代是以农民起义最为成功的一个王朝,他建立起了二百多年的大明帝国,可建立之后,明王朝统治者就以统治贵族的身份开始指责农民起义,也说明了旧时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明王朝统治者领导其农民起义的目的性从最初的反抗性到后来的镇压对抗性。除此汉朝刘邦也是这种如此,最初是以农民起义的身份出现,但最后却是以新兴贵族的身份参加了争夺天下的战争,可以说其身份发生了改变,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中国的朝代更替很大方面就是贵族权贵之间的争夺战,这种状况实际上到了现在的国民党时期也没有发生改变,真正使其发生改变应属国共战争,以共产党的取胜而告终,旧时代的农民运动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呈现出一幅波浪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沉重打击王朝的统治基础,为促进新老王朝的更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精选阅读

农民父亲


工作后,师弟师妹问薪水多少?导师问公司有多少人?同学问什么职位?父亲,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懂技术,也不懂公司体制,每次电话没问薪水,没问职位,只是问研发出产品没?为公司赚了多少钱?为社会贡献多少?在他心里:当你为公司赚五百万的时候,公司会给你五十万;当你没为公司赚钱时,就算你是海龟博士,公司也不是慈善机构。

结婚后,老公希望我能教育侄子,反补哥哥当年的恩情。有带孩子经历的同事好心地说:孩子,吃饱穿暖容易,教育好真不容易,这任务不能接。同学说:别人家的孩子凭什么养,他父母干嘛去了?父亲说:没事,夫妻在一起,好路一起走,烂路也得一起走,咱就当多生了一个。我辩解孩子不是别的东西,吃饱穿暖就够了;别人家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好心往往干坏事。

父亲说:我接手你们的时候,你10岁,弟弟7岁,现在不都长得好好的吗?那时我很惭愧。20多年前,生父去世,妈妈改嫁父亲,那年我10岁,弟弟7岁,妈妈30刚过,父亲本可以要一个自己的小孩,但他只字未提,辛辛苦苦赚钱把我和弟弟拉扯大,经常中午一点多还在外面收货。那时我们总调皮到没法带,读书也需要花钱,他从来没半句怨言,像一头耕耘的老牛,履行父亲的责任,爱护妈妈,给我们三母子一个温暖的家。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农民翻身的途径,读好书,上到博士就有高薪水,生活安逸。我申请读博士时,父亲不懂博士,只是问:博士干些啥呀?能发明或者研究什么?能用于生活吗?在父亲眼里,大学教育也好,研究生教育也好,和古代的学徒差不多,既不是炫耀的资本,也不是通向荣华富贵的途径,只是学一门技术,要么成为科学家,对人类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要么将知识转变为产品,创造价值。

很多人评价父亲傻,傻地用尽力气养活别人的两个孩子,自己却终生没有孩子;傻地不知道混个文凭捞个好饭碗;傻地不知道安逸一点生活。但在我心里,父亲像座山,很伟岸。

我的农民母亲


我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一个陕北黄土高原的庄稼人,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民。

20XX年大学毕业后,我从西北陕西来到遥远的东南福建工作。这些年,越长大,离家的日子越久,对家人、对故土的思念与眷恋越深。我知道,无论我走在哪里,也永远走不出那片黄土地,走不出故乡的窑洞,走不出母亲的心。

此文献给我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母亲

一、母亲是一位农民

母亲这大半辈子没有走出大山,年复一年地在这片黄土地上耕耘劳作种庄稼,那个小山村就是母亲的整个世界。有时,我会开玩笑说母亲见识浅薄,视野狭窄。

现如今,生活好了,吃穿不愁,年龄也越来越大了。多少次反复相劝,劝母亲不要再那么辛苦劳动,不要拼命打工,多休息静养为好。可母亲不听。

娃,咱是农民、庄稼人,农民就得劳动,不劳动不种庄稼,吃什么?。

农民!农民!农民怎么了?难道农民就没有安享清福的权利吗?农民就不可以理直气壮地抬起自己的头吗?农民生来就是受苦的命吗!我有些激动。

母亲不语,悄悄地的落泪了,好一阵子不跟我说话。

母亲有自己的道理。农村人忙活惯了,闲是闲不住的。母亲说,开春了,不找点营生做焦躁得心慌,我还年轻,胳膊腿利索,开辟几畦荒地,种上玉米、土豆、南瓜和蔬菜,等到秋天收回来就可以好好吃了。或者去工地上当小工,搬砖头、和(huo)水泥都行。庄稼人,只有双脚踩在土地上,手上沾点土,脚上带些泥,脊梁骨才能稳稳地撑起来,心里才会踏实。咱又没缺胳膊没少腿,既然能劳动,干嘛偏要窝在窝里等着发霉。

娃呀,咱就是个农民,这一点,你永远不要忘记。你看那城里人,吃喝好了就宅在家里一动不动的,什么高血糖高血脂的,得病了吧?遭报应了吧。老天爷看着呢

再说,你们姊妹都还没有自己的家,我和你爹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哟。

说到这里,母亲的嘴角重重地噘了一下。我猜,母亲一定又在心里暗暗地告诉自己:儿女不成全,劳动不能歇。

劳动,为什么母亲的生活里只有劳动?劳动,无休止地劳动。

我知道,这是一位农民骨子里的农民意识,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农民意识,你甭指望改变她。母亲的世界里只有黄土、大山与庄稼,以及猪娃、鸡仔和那头只知道低头耕地和拉车的老黄牛。母亲的身上永远书写着繁忙与劳动的字眼,她把改变家庭面貌和改变生活状况的全部希望,寄存在自己的力气里。

苍天知道她的付出。在母亲心里,农民、庄稼人,就得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的奉献。只要活着,只要还能站起来,生命就应该属于土地,属于庄稼,属于儿女,属于这个家。如果有一天,生活的狂风暴雨把她淹没,那么,也愿意淹没在这片黄土地里。踏实,安然。

也许,一味的好言相劝、设法逼迫、单纯地靠自己的判断企图改变她的世界和生活轨迹,结果并不一定就会如你所愿。过去,大家都过得恓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如今,生活好了,可不知为什么,日子还是如此艰辛负重。我甚至不知道我这样是爱她还是会害她,我也不知道这是爱的伟大还是另一层面的悲哀。

二、母亲是一个文盲

母亲没读过书,不识字,是个文盲。

文盲不等于没文化。有时候,恰恰是文盲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的文化课。我认为文盲二字本身并无褒贬之分,就比如,我们会不自觉地给予不认字的伯伯婶子力所能及的帮助、善意的理解甚至萌生心底的同情,但我们把反感、排斥和厌恶的目光投向没文化的人。诚然,不能想当然地把文盲与没文化联系在一起。

春节回家,亲戚朋友聊起我那遥远的工作地,然后不禁感叹:路途遥远,探一次家实属不易。我想,心头最无奈的是我的母亲,她既有对亲情的不舍,还有对距离的迷茫。

我告诉母亲,从福州到西安路程是2000公里左右,坐飞机只要两个半小时,快得很。

母亲茫然地抬起头,似懂非懂道:噢,从老家到县城差不多也是这个点,然后又摇摇头,有些疑惑,皱起了眉头,若有所思

我知道,母亲不能理解2000公里到底有多远,这个直观的数字在母亲眼里其实并不直观,她只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一段很远的距离。到底有多大、有多远,她说不上来。

那你爹去县城打个来回的功夫,你是不是就可以飞到外国去了?,母亲疑惑地问我。

这得看从哪里起飞,飞往哪里。如果是从丹东飞平壤的话,那可能都不足一个小时,我说。

平壤是外国吗,怎么是中国名字?我说的是外国,母亲反问。

这,我不知如何回答。

我知道,这样下去,母亲还会有一连串的疑问。比如,飞机为什么会钻到云里去,云的上头是什么,以至于天有多高,宇宙有多大

很多时候我在想,母亲心中的距离到底是什么样的。就比如,西北荒漠到东南沿海的距离是个什么概念。我试着通过换位思考来走进母亲的世界,希望用形象的比喻让母亲直观理解。结果是没有结果。也许母亲有自己更为形象的判断,也许母亲对于距离的考量只能停留在想象中,就像外国有多远,天空有多高一样。或者,她早已把这个具象的距离演变成了我两天一夜的归途,以及被她在想象中无限放大了的艰难旅程。

我不说母亲的疑问有多么无知和幼稚。如果站在你跟前对你发问的是一个小学生,面对那充满疑惑的眼神,你这个大学生该如何解释清楚。而眼前,母亲是个不识字的农民,从未踏进过校门,知识层面还不及一个小学生。她不需要多么专业的书面理论,只要一个能感觉到的直观轮廓。但是,在生活层面以及精神层面,你这个大学生还真是嫩了点。其实,谁无知谁幼稚已经很明朗了。也许母亲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天再高也高不过一个农民的脊梁,宇宙再大也大不过庄稼人的心。#p#分页标题#e#

三、执拗的母亲

作为儿子,我希望母亲过得好;作为晚辈,理应孝敬老人。然而,两代人之间似乎永远有一层厚厚的隔膜与一段永远的距离,这种距离,不只是西北荒漠到东南沿海的距离,而是两代人思想与观念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

这几年,不知多少次好言相劝,请母亲来我工作的地方看看。一来让母亲看看我这些年在外头干什么,吃什么,住得怎么样,生活得好不好。哪个当妈的不惦记孩子的饥寒冷暖。二来趁母亲腿脚利索,坐坐飞机,转转大城市,亲身感受一回真实的远方到底有多远,也算做晚辈的尽一份孝心。然而,母亲总有自己推脱的理由:晕车、城市那么大,自己又不识字,出去了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外地人不好相处、听不懂外地话、南方太热、没有亲戚朋友,没人拉话

其实,我知道,这里头只有两点最真实:一是怕花钱;二是我还没有成家,她不息心,故不肯如此心安理得的消遣。这两点,母亲都没有直说。

今年开春,煤矿上营生不好找,母亲勉强打了两股零工就没活可干了。天气暖和了,我再三劝母亲随我到福建来看看,看看山,看看海,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我盘算好了往返路线,吃,住,行都没有问题,恭候母亲大人起驾光临。

电话里我再次劝母亲:春运一过,正值淡季,机票很便宜,客流也少,反正又没有营生,正好到我这里来住上一段时间。

母亲又开始推辞:开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全村人都在忙,咱怎么能闲着出门转悠呢。上村的王婶子已经找到了一份洗碗的工作,我再伺等看看有没有营生。窑洞后头的几畦菜地得灌点底肥,要不长不起庄稼。院子里的篱笆墙得翻修一下。还有,大黄肚子里的小崽子快要生了,走了没人照料,会被冻死的

我的亲娘,难道你的娃都不及一窝狗崽让你留恋?我有些无语。

你这个娃娃咋这么不懂事,开春了,咱受苦人得干活,不干活手痒痒。春种秋收,这是天地法则。来你那里人生地不熟,我会憋疯的。母亲反过来说起我了。

你再不来我会疯掉的!,我有些气愤地嚷嚷。

这回你再不来我就不干了,明天就辞职回来算了!我愤愤地说。

母亲没有再回应,只是自言自语:这个娃娃真不懂事!

我无言,沉默。也许是我真的不懂事:你不懂母亲的内心世界,你不懂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你不懂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你不懂一个农民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你也不理解一个农民对儿女那份拼命三郎、歇斯底里、至深至重的爱。

最后,我还是没能说住母亲。

母亲以一句秋后有空了再看结束了本次不愉快的谈判。

无奈,面对如此执拗的母亲,计划不得不再次落空。

四、流泪的母亲

这些年,母亲的泪水都流在了春节后。

仍然记得五年前我毕业离家去外地工作时的情景。那时候的我,心比天高,壮志凌云,渴望远方,傲气矫情,一心想着无限风光在险峰。春节一过,我即收拾好行囊,雄赳赳,气昂昂,心儿已飞向了那个梦想的远方。起身时,我看到母亲悄悄地擦去了眼角的泪花。我纳闷:妈呀,我这既不是上战场,也不是去当兵,更不是去服刑,干嘛跟生离死别似的。我是出去工作挣钱去了,您老应该骄傲才对。当妈的一定是高兴地落泪了。

其实,我错了。

年轻人,心在远方,梦在远方,这本身没有错,但你不知道为人父母对子女那份永远难以割舍的真情。如今,每逢春节后,送行的路口,离别的车站,母亲的眼角总是挂满泪花,却还要强颜欢笑,告诉你:娃,放心去吧,不要牵挂家里。现在才深切的体会到,当初自己决绝的选择远方,殊不知,父母眼中有泪,心中带伤。

一个人在外边待得时间久了,越长大越孤单,内心深处的孤单。渴望回家,却又害怕回家,害怕相聚后的别离。我不知道此生还有多少时间能跟父母团圆,又要经历多少次离别,还有多少泪要流。

五、母亲的人生哲学

母亲没读过书,不识字。诚然,请不要对她讲什么所谓的人生哲学。一位朴素的农民,她不愿意冒着风险去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养上一只猪娃,就要过一个肥年;撒下一粒种子,就要收获一个秋天。任凭世事风云变幻,只要守着一方土地,就不会被饿死。一位朴素的农民,她只认这个理。这,就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的母亲,文盲母亲,执拗的母亲,流泪的母亲,黄土地里的农民母亲。母亲此生无传奇,却是我永远的神话。

结束语:感怀

这些年,感觉我和母亲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想想五年前,我刚毕业,单纯的认为,青年人,凭着一腔热血与激情,可以在外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家庭的命运。于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远方。然而,时间飞逝,容颜见老,年轻的锋芒被现实打磨的没有了棱角,如画的梦想在岁月的尘埃里渐行渐远,渐行渐模糊。日子像一株被秋霜打过的秧苗,灰不溜秋的,不痛不痒的过。

这些年,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那个所谓的梦想,坚持在异地奔波。流逝的日子里总感觉自己变老了,老去的不只是成长的年龄和暗淡的面容,还有一颗原本年轻而火热的心。这颗心落不了地,就永远是流浪。当心中有了牵绊,当有了自己的小家,当不得不为了工作和生活选择远方,背井离乡,为了自己和家庭拼命奔波之时,前行的步履自然会沉重许多。到那时候,我还能有多少时间常回老家看看。当父母老了,生病了,孤单了,我能不能守候在跟前,左右相伴。

方明白:爱与不爱,孝与不孝,都是知易行难。

我该如何爱你我的农民母亲,我的父母双亲。

我的农民父亲


我父亲是农 民,但从我记事起,就没见过有他那样当农民的。他不怎么参加田里的劳动,却爱写写画画,在我们 家里,总少见不了父亲 的一些艺术用品。比如颜料已干裂的 调色盘,不小心踩上去会叮当着响,旧的书刊,发黄的脱了封皮的拓本,画卷。父亲有时候人很邋遢,东西用过了翻看了随手一丢,全靠母亲给他收拾。我们家孩子多,母亲一 忙就腾不出手来,父亲也不管,怕累着他那双手似的。

有一回真巧,就发生了那样的糟事。闲来无事时,父亲想欣赏他收藏的一些宝贵字画,可气的是 已经晚了,展现在眼前的场景是:鼠妈妈用它那粉碎机一样的牙齿切成粉霄,做了它生儿育女的温床,一窝儿通体粉嫩肉嘟嘟的小老鼠儿,你挤我拥着。父亲当时那个气恨呀,端起它们一句话没讲就丢进了粪池。更可气的是,我们家的老黄牛也想品尝一下艺术品的滋味。有一回,趁家里没人时可能因为饥饿,挣脱了缰绳闯进屋,将墙上挂的画扯掉撕咬吃嚼一通。父亲见了,气狠狠的朝着牛屁股就打,黄牛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耷拉个脑袋,一动也不动的认罚。那画出自一位老画家之手,老画家在***时受迫害,曾被父亲照顾,后来去北京就职,临行送了父亲这幅画。可能是老黄牛看花了眼,将那画上的白菜萝卜当成真的了,吃一口感觉不错 ,墨香流溢,竟忘了白菜萝卜啥滋味儿。

小时候,我最厌汽油味儿,它让我的 喉咙憋气有想吐的感觉。多少年后,我忽然又觉的它并不太难闻,大概长大后,对一切事物有了更宽容的认识,理解了父亲当初是为生计忙碌。那时,父亲用汽油作为调色剂来画玻璃画,在四周镶上框,许多婚嫁的人家喜欢买。那画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浓抹重彩的画面很是喜庆。逢年时,父亲就暂放下玻璃活儿给村民写春联 。写满满一屋地,父亲不让我们进屋,怕被我们踩坏了重写。有意思的是,写的身体健康竟被不识字的村民贴在了牲畜圈墙上,结果被大年初一串门的人看了捧腹大笑,那人也不恼,村户人很淳朴厚道,没有那么些好生气的讲究。夏天一到,父亲又为村里的女人们画蚊帐帘子,画上栩栩如生的花鸟虫兽,【西厢记】里人物,惹得大姑娘小媳妇抿嘴偷乐。有时,村民们还拿来纸张让父亲画画,画那张牙舞爪,拿驱鬼宝剑的钟馗,贴在烟熏火燎的屋里墙上,有孩子的夜间睡觉踏实,做起梦来甜甜的。 碰到有运动时,父亲就写标语。红的绿的黄的标语往哪,那儿一贴,环境立时装扮得格外新。那个年代标语就是口号,是鼓足人干事的精神。

父亲的写写画画之余,他最拿手的 本事是给人画碳素像,老年人画的多,骑着个破旧的自行车,走街串巷给人画像,风雨无阻的。父亲这人会节俭,他画像不买颜料,用煤油灯熏积的烟灰当颜料,我们小不懂事,并不知父亲良苦的用意,成天不忘父亲从外面带来好吃的,像加了粉条大葱的肉包子,皮薄馅多吃起来,满嘴流油,油亮汪汪包装纸里的香油条,金黄甜滋滋的杏子,脆 生生的瓜果,都很解馋,父母看我们吃他们不吃光笑。但这样的好事儿也不常有。有时,父亲就不带吃的,买些小画册,小卡片,彩色铅笔,香味儿橡皮,这一定是父亲挣了钱高兴的,才想给我们启蒙。我们看了并不太喜欢,其他小伙伴没有,心里也就得意了,睡觉时放在枕边,美美地入梦,真好。碰到阴天下雨时父亲就不外出了,他一有空闲就教我们画画,画地上跑的小动物,生活用品。他说:画画先不要急于求成,看准了再画,先掌握了心中有物再轻轻打轮廓,打出来的轮廓比例对不对,看像不像?不像再重笔画。小孩子没有耐性,只要门外有热闹声响就要开跑了。那时,最吸引人的声响莫过推小车的货郎敲的锣声了,伴随着胶皮底,麻绳头儿换洋火悠扬高亢的叫卖声,飘荡在乡村上空。其实小孩对火柴是不感兴趣的,想着的是货郎小推车里的糖稀罐,拿一小木棍儿蘸了。它可以拿破烂换,也可花钱买,拿在手里用舌头舔着,做出夸张的甜相咋吧着嘴吃,有时清鼻涕吸进嘴里了还蛮高兴的。卖韭菜葱的可以拿鸡蛋去换,菜贩子不让小孩靠近他的菜篓子,怕来个冒失鬼会将他的鸡蛋碰烂。说书的瞎子 也常来就更热闹。l晚饭后,我们可以搬了小凳子坐着去听书,很有趣的,这时的父亲也不管我们了。

. 一入冬,父亲就不外出了,去大队的文艺队里排演节目。我会在后台跟着他转,看他拿了油彩往人家脸上画,画一张粉嫩的桃花脸,一会儿又画出一个黑脸大汉来,将攒起的蒜瓣挂人家嘴上当獠牙,染黑的麻线当胡子,这么着,那么着,指挥人穿衣,整帽,戴什么首饰.....等锣鼓震天响起来,他就退到一边看人出场。长大些我才知道,父亲那是在给人化妆,那些首饰,服装,麻线胡子,辣得流口水的蒜瓣都是道具。他自己不化妆,也不扮演什么角色,戏开始了时就坐在戏台旁伴奏。有敲锣的、打鼓的、弹琴的、父亲拉二胡,音乐声调咿咿呀呀的随着演员的唱腔时高时低,那是唱腔中的过度快门,那时候真是啥也不懂。

我靠在父亲的腿上看戏。有时,演戏的人玩把式,踢二踢脚,我怕被踢着,身子使劲儿往父亲双腿上贴靠。有时,我还往戏台下看,戏台下黑压压的都是人。空气里酸臭臭的,大概是吃地瓜的人多,放的屁也多,还有叫嚷的,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唱的声音了。有个黑脸大汉行走如风,走时身子还忘不了随着步伐一跃一跃的,两眼一瞪,眼珠子快要出来了,急得我只想伸手给他捂一捂。我不看戏了,会专看他,咦,他怎么又像年画里的门神了 ? 门神是维持台上台下秩序的,当他一走上戏台,为的不被踢二踢脚的伤着我,也会将我捉小鸡一样提到抬下去,我只好离开父亲温热的双腿。门神怎会不认识我?他那样粗暴地对我,可父亲也装着没看见,仍继续着他的伴奏。

. 后来,不再演戏了,我也上了小学。分地了,仿佛攒了多年的劲儿,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忙起来。父亲也得忙,虽说写写画画的本事见长了不少,可怎么着也是业余的,他给人化妆,当导演拉二胡,都是业余爱好,用农民们的话说那叫不务正业。父亲身为农民,是农民就要和土地打交道,脱不了挽着半拉裤筒泥腿子进,脚板子出的干系,没准下晌时会顶着一头高粱花儿,脚踩露水珠儿回家 ,农忙时要耕地施肥,播种。庄稼熟了要收割打场,热汗淋漓,手上磨出老茧不能叫屈,这才是真正的农民本色的显现。

. 现实中技术技能的发展,父亲外出已挣不了几个钱了,可又不甘心 守着几亩地 过日子,心烦意乱的一时穷途末路,好歹父亲头脑灵活 爱琢磨事儿。俗话说:出的门多,经历的事多。看人家培植蘑菇,他也种植。在我们家的西屋,第一次种植就大获成功。蘑菇是越长越高大,长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六十二斤重。这棵长在农家的蘑菇,在改革开放的第三个春天,让父亲一夜成名,红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一样飞来,参观和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说实话也挣了不少钱,成了万元户的父亲脸上成天挂着欢笑,我娘跟在父亲的背后数钱,见她眉梢竖起,吐沫星子飞扬,那一年除夕,一位姓方的县长亲手给我们家贴下了蘑菇发家的春联,那时候的父亲真是春风得意得很。

俗话说,再精彩的戏也有谢幕的时候 ,这话来形容父亲,再恰当不过,持续了两年的荣誉光环逐渐黯淡下来。父亲明事理,他没有再像以往那样苦恼,深知社会就像永不停息的潮流,人在其中不是你退就是我前,决定不再种植蘑菇了,他自然还会去想别的挣钱的招儿。当村民们在自家的责任田里重了一茬又一茬的庄稼,让家里喜获一次又一次丰收时,父亲且种了一地的葫芦,夏天一到开了满地的白花儿,绿叶儿相间煞是好看。葫芦味苦,又不遭虫害,管理起来也不费事。没人能理解父亲这样做的目的,都等着看笑话:这个老辛是个神经病,二百五,好好的地瞎种不是咱庄稼人,说什么的都有。父亲才不是呢,秋天就收获了大大小小的葫芦,这些原本在村民眼里不中吃也不中用当柴烧都不着火的葫芦,在父亲眼里个个都成了宝贝了,利用他的绘画手艺都加工成了葫芦工艺品,将葫芦中蕴涵的文化气息发扬到了极致 。

要说种葫芦搞成工艺品,在父亲看来 不算新奇,没费太多心事,而接下来搞成功的又一件事情,让他再一次尝到了当名人的滋味,他丰富的 人生经历从此又多了一段更为精彩的传奇故事。

搞艺术的人靠的是什么?当然是思想和视觉了。艺术是思想的沉淀视觉的音乐。他们将万物中存在或不存在的物体以多种形状表达出来。那时的父亲其目光就像一束x 光线,他看准了来自远古不化的泥土,挖一些泥和好,尝试如何将它变成一件乐器,比如那一吹就咕咕响的哨子。这个时期起,在他的心里装着的就尽是泥土了,于是,河滩,沟渠都成了他的好去处。在我们的鲁西平原上像那样干涸的沟渠很多,下面的淤泥我们那儿俗称胶泥。父亲一看到胶泥便如获至宝,挖来制作他的泥活。再说泥巴也真是好东西,做不好还可以毁了和一和再做,手还是那双手,玩起泥巴来,同样比任何人都高明得多了。 关于泥巴的前身是啥样我们无从考究,但泥巴一定会有无数的梦想的,它里面凝聚了从远古至今的光阴,任凭 大自然肆虐摧残也不改其本色,这是泥巴的精神 。对父亲来说,正是偶然发现了泥巴里所蕴藏着的一种大美,他要改变泥土的形状,使泥巴经过加工烧制,现出它原美的特质来。这就是父亲仿古乐器埙所制作的阳谷哨。利用他的绘画手艺雕刻技术,使阳谷哨的做工精美,品种花样很多,吹起来音质优扬浑厚。可想而知阳谷哨 竟成了我们鲁西大平原那热土地上的骄傲,同时它又来自武松打虎的故乡,惊动了大半个中国的人们了。

年轻时,父亲哪想到当农民会这样好,他一心想跳出农门,没有机会,就不停得奋斗,自从尝到了做农民的甜头,他的大半生经历就变成了财富。有了农民艺术家的头衔人民的天才神手中华达人......无数的桂冠,让他一人摘了。还嫌不够还想要。想着这些时他就偷着乐,心情无拘而放达,精气神很高,艺术的练笔,蓬蓬勃勃,像一个高明的泥瓦匠,一旦有了得意的材料,造房子小菜一碟,这就是父亲呵,一个农民!

如果说玩泥巴的收获是父亲偶然摘取的陶艺中的小花,那么绘画就是他一生追求的梦想了。正是绘画艺术才使他的生活更加丰富,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张扬,从而迸发出 对其他多种艺术的火花 。只有在绘画中他的 火一样热情奔放的个性才得到舒缓 和宁静,如果说他是载体,而绘画是分子,他是为艺术而生,血里流动的,头脑中思索的也会是些优美的线条,这就是我父亲,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农民中的一个。

在 他的画作题材中,不难看出他仍是立足农民本色的。不怎么去画名川大山,辽阔的水域,专画自然界里很不起眼的小知了,小蚂蚱,那粘有新鲜泥土的青菜萝卜和五谷,他就爱画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寻常物,太熟悉了,蘸了墨提笔在纸上能一气合成 。再看那小蚂蚱、小知了、小鱼儿就像活了似的 ;黄灿灿的谷 穗儿,玉米棒子,颗粒饱满沉甸甸的,透着丰收的喜气儿,快要将纸撑破了。再看白菜上汪着晶莹的露水珠儿,一旁的蝈蝈聚集着眼神,大概饥饿了瞅准时机,趁父亲不备跃上白菜。萝卜青脆着呢,根须上还粘着泥,刚从菜园子里拔得?如果碰到友人来了,将这现成的白菜,萝卜洗干净了切成段或丝用盐麻了,溜上 香油,咂着小酒一吃,那一定爽得很。

生活中的父亲也最爱邀上几个朋友喝酒, 酒酣正浓时,得意的给他们炫耀新作的小品画,那上面有他自己编写的打油诗。在鱼乐图中这样写道 鱼儿嬉戏绿波中,跃上翻下更从容,偏不上钩啃水草,兜着圈子气钓翁,够具风趣幽默的吧? 题酒词他是随口吟来: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清心雅气,道破了酒与月的神韵 。还有一些诗配画是与自己的身世生平有关,赏菊中这样写道:乡路篱边菊花娇,不富不贵也自豪。深秋难免黄花瘦,幸喜平生未折腰。把自己喻为菊花,长在乡下开在乡间,受自然摧残,却不为此折腰,一身傲气。平时遇到高兴事灵感一动, 这样的 诗配画作品他会创作很多。

在绘画艺术中,父亲最崇拜齐白石老人,崇拜他的画风与人品。他说白石老人打出的墨线条,作成画一点也不带走形的。我想,你玩泥巴做泥哨,花样品种那么多,不也得心应手?真是醉翁之心发嫉痴意呢。

这就是我父亲,以生活为底色,用他的人生经历写满传奇,故事挺多快乐也挺多的农民老父亲。

地址: 山东省 枣庄市市中区鑫昌路小学 辛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