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为什么曾经深情的爱人变得如此恶毒?

为什么曾经深情的爱人变得如此恶毒?

发表时间:2020-12-09

【www.qg13.com - 为什么离婚】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什么曾经深情的爱人变得如此恶毒?,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刷了个剧—《我的危险妻子》,讲一对夫妻相杀的故事。是真的相杀,不是修辞。

他们下毒、绑架、电击、骗钱,设尽阴谋,费尽心机,无所不用其极,要致对方于死地。

两人都是心机腹黑族。

表面不动声色,内里翻江倒海;表面温文尔雅,相敬如宾,实际阴险狠辣,步步为营。

而他们的身份,也归属于贵族。

男的是高富帅,女的是白富美,有钱有闲有尊严,甚至,也有过深情,凭着这些东西,一对夫妻本可以安稳幸福地,过完这一生。WWW.qG13.Com

但为什么竟由彼此的蜜糖,变成彼此的匕首?

《我的危险妻子》的电影版,是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更加惊悚,更加暗黑,婚姻的本质揭露得更加彻底。

当工于心计的艾米自设骗局,假装被绑架,嫁祸于丈夫,等到惩罚到位时,她割开深爱她的男人的喉咙,回到家中,继续日复一日的谎言、阴谋、算计和表演。

丈夫忍无可忍,有一天,他对着妻子的受孕检验棒,拒绝承认自己是孩子的父亲。

他说:“是的,我爱过你。可后来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互相怨恨,互相控制,带给我们的只有痛苦……”

艾米冷冷地说:“这就是婚姻。”

然后,他们手牵着手,一起走下楼梯,在众人面前,演出模范夫妻的恩爱日常。

这部电影和电视剧,上映之后,都在世界范围内,撩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因为是虚构,大多数人只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喟叹一二,调侃一二,舒服地紧张一二,并不会当真。

真的不必当真么?怕是不见得。

《圣经》有云: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屏幕上的影像,其实是生活中的投影;影视中的情节,无非是现实中的提纯。

从迷恋到嫉恨;从依恋到折磨;从你侬我侬到不共戴天;从愿为彼此付出一切,到争个你死我活;从“卿应怜我我怜卿”,到“壮志饥餐你的肉,笑谈渴饮你的血”;从相爱到冷漠到怨恨到相杀……是许多人的现在进行时,或者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

章诒和写过女囚三部曲——《刘氏女》、《邹氏女》、《杨氏女》。

每一个故事,都有活生生的原型。

其中刘氏女,就是一个因无法忍受丈夫的羊角疯,有一天趁丈夫酒醉,将他杀死,并做成腌肉的女人。作案手段极其残忍,令人发指。案发之时,当地轰动。

而其他女囚罪行,都有自己的现实指向。

如果说,小说经过艺术加工,变得荒诞不经,不可信任。

那么,大家可以去看看法制新闻,以及相关评论。

我曾在一个帖子里,看到一帮人点评一则男朋友因脚踏几只船,被女朋友毒死的新闻,有人说:上药剂课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过一种方法,可以让对方不知不觉中毒,一年之后死去,并且发现不了任何症状……

结果,一帮人在询问,是什么方法,求私信告知。

他们想要对付谁呢?

不是别人,不是外人,而是与之耳鬓厮磨、同床共枕、生儿育女、一起生活的那个人。

我们何以走到这般山穷水尽,图穷匕见?

我们何以从伴侣,变成仇敌?

我们已经听不见神的声音:“爱,就是救赎。”只能听见另一种诅咒:“爱,就是刑罚。”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认为,出现这种悲剧的原因,无非三类:外界的禁锢,内在的匮乏,亲密关系的失误。

外界的禁锢—即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无法离开

手被火燎了,我们会抽回;

脚被石头磕了,我们会绕道。

任何一个人,当遭受痛苦,下意识的反应,就是退避,也就是离开。这是本能。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但放在现实生活里,当两个人缔结婚姻,往往不会轻易离婚。

这道捆住他们的绳索,可能是财产,也可能是儿女、资源、人脉、名声、家族压力、惰性或者其他,总而言之,他们会忍受连绵不绝的痛苦,不会立刻止损,选择继续呆在一起。

痛苦的婚姻,又解决不了,也解脱不了,必然会造成怨气、怒气和戾气累积、酝酿、发酵、膨胀、爆炸……

长期如此,人自然扭曲,性格大变,轻则终日恶语相向,重则家暴和谋杀,导致悲剧频生。

婚姻便成为一场漫长的刑期。

内在的匮乏—即内心缺失太多,无法接纳自己

每天收到很多信息,阅读这些困惑与烦恼诸,每每都有一句话跃然而出:充满问题的关系,往往意味着两个充满问题的人。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一直在自我攻击,而非自我接纳。

自我攻击,意味着我们正分裂出一个敌对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天天厮杀。

你越不喜欢自己,敌我就越凶恶,真我就越可怜。

越贬损自己,敌我就越强,真我就越弱。

一弱,就会匮乏,一匮乏,就会需要很多爱,来填补自己,才能补上这个坑。

比如,你的自我评价是-10000分,那么,你就会渴望10000分的爱,来弥补自己。

但,如果你的自我评价是-10分,那么,别人只需要给予你10分的认可,你就会满足。

这也是许多自虐者,很难处理亲密关系的原因。

因为,你会一直索取,一直要,一直不满足,以爱之名,形成对对方的控制。

慢慢地,对方会觉得累,觉得你无理取闹,觉得你的爱太让人窒息,他快要透不过气来了。

而可怕的是,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你愈否定自己,就越容易将这种认知,投射出去,觉得所有人都不认可你,一旦风吹草动,你就会草木皆兵,认为他们正在贬低你,于是,你愈加需要更加的安慰,来平衡这一缺失。

所以,想爱他人,先爱自己。

只有接纳自己,你才能平和地、从容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关系中的一切问题。

正如斯科特·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中所写的那样:

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爱他人。

也有些夫妻,出现了问题,即使没有离婚,即使自身也不圆满,但仍然亲密,情感融洽,令人羡慕。

这也是可能的。

但需要双方的努力。

萨提亚有一句名言: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说的就是处理方式的重要性。

当然,要妥善地应对,我们先得看见——

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出现失误

即,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不断制造问题。

由无变有,由小变大,由可控变不可控,由可解决变不可解决。

关系的维护,和问题的处理,得严守以下原则:

1.价值观越相近越好。

两个人的沟通,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求同。

因此,越相近,和谐度会越高。

比如,一个自由主义者,与一个专制主义者,必然会天天吵架;一个女权主义者,与一个直男癌,必然也无法生活。

人以类聚,物与群分,夫妻亦然。

2.求和平,比求对错好。

幸福的家庭里,大家没那么在乎对错,而是更在乎彼此。

因为,对错是二元对立的。

当我们坚持“我对,你错”,就将“我们”,变成了“你”和“我”,彼此对敌,成为对抗关系。

越坚持对错,关系越紧张。

你进不来,我出不去。

婚姻需要的,不是谁正确,谁错误;谁高明,谁低下。而是爱是否流动,亲密是否存在。

听见、看见、感受到对方,让两个人联结,有呼,有应,有亲密,才是两性中最重要的事情。

3.不要问“你为我做了多少”,而要问“我为你做了多少”。

成天抱怨他人忽视你、冷落你、不关心你……这些,都是从受害者角度,对他人进行的挑剔。

它的本质,就是索取,就是讨要。

这都是破坏性的。

因为,人是不可能无限度给予,你的索求,必然就会形成透支。

一段时间以后,你必然会发现,“他没以前对我好了……”

真正带给关系建设性意义的,是由受害者,变成责任者。

由“你为我做过什么”,变成“我为你做过什么”。

然后,你就会努力地修复关系,反省自我,正视问题,用自己的努力和意志,影响一个结果。

4.界限要分明。

许多人认为,伴侣讲究的,是“你我不分”。

但界限不明,一定会成为关系的恶性肿瘤,导致矛盾云集,争吵丛生,风险无处不在。

这种感情,要么累人累己,互相折磨;

要么分道扬镳,怀恨在心。

我们要明白地告诉对方:我有我的底线,你不可逾越,一旦发生,必然重惩。

比如说:不可家暴,不可撒谎,不可不经允许,干涉我的私人生活,不可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对方……

都必须清晰明白,并且严格遵守。如此,许多矛盾就可免除。

在《消失的爱人》末尾,大卫芬奇用一种画外音,拷问着每个人:

你在想什么?

你感觉怎样?

我们对彼此做了什么?

我们还会做什么?

这几个问题,都在指向我们的困惑。

爱,从不会让人痛苦。

它是慈悲的,自由的,美好的,是庸常生活里的梦想,是暗夜里的光芒,是潦倒时的力量,困窘时的救赎。

它会让你温柔,如被世界厚待;

它会让你高贵,如被生命祝福;

它会让你美妙,如上帝写给人间的情书。

倘若你感到痛苦,这不是爱的过错,而是说明,你正在伤害爱。

这时候,你就该停下来,好好看看自己,看看这段关系。

然后与爱人一起,努力沟通与觉察,寻找到一条路,藉由它,通向幸福,重新回到共同的家。

小编推荐

男人为什么寻找曾经暗恋的女生


男人为什么寻找曾经暗恋的女生

一日,我接到一通电话,来电者春鹏,是我以前的学生。

我们做师徒时,他年方二八,而今二十八,自然,电话内容与课本无关。“我想咨询点情感问题。”他说。

原来,春鹏做了一个梦。

梦中,他邂逅了高中时暗恋三年的女生。

女生叫小艾,穿粉红百褶裙,站在窗台上,正拿一块抹布往玻璃上擦,她的身边还有个女孩,但面目模糊。春鹏路过她们,小艾一如既往没注意到他,可面目模糊的那位却喊:“春鹏,再不说就晚了啊!”

下一个场景是校门口。

“我一定等了她很久,以至于梦中,她都换了一身衣服,”隔着话筒,我听出春鹏的黯然,“是校服。”

小艾终于出现在春鹏面前,他鼓起勇气说:“嗨!小艾,我们认识一下吧!”小艾没有拒绝,但很快被刚才的同伴拉走,她们似乎赶着去做什么,小艾拧身、回头,留下一句话:“何春鹏,再见啊!”

春鹏醒来,眼角有泪。

他身在济南,一家酒店的标准间。

醒来前的最后一幕如此真实,真实到十年前确实发生过:填报完高考志愿,春鹏守在合肥九十九中的门口等小艾,小艾穿着校服走来,他向她示好、表示想进一步交往,可小艾被同学拽走,临走时,小艾喊了春鹏的名字,也是唯一一次;她说“再见”,可此后,他们再也没见。

回到酒店标准间。

春鹏觉得胸闷,他打开窗户透气,回想又回想,回想到高中三年,早操从未缺勤,只为转体运动时,小艾的眼神正好能碰触到他的;他好好学习,就为了在学校红榜上有自己的名字,小艾能看见;他们上学、放学同坐一路公交车,却几乎没说过话,他最爱做的事就是在公交车上默默凝视小艾的侧影,小艾习惯将头发别在耳后,她的耳根雪白,耳垂如贝壳春鹏越发透不过气了。

“老师,我忽然恨起自己的懦弱,恨十年前,为什么碰到喜欢的女孩不敢去追,好不容易去表白,受点挫就完全放弃……我甚至连她考上哪所大学都没敢打听。”

“那么,你想问我的是……”听完春鹏的梦,除了怅然,我不知还能做什么。

“我该去找她吗?”

“你能找到她吗?”

“找到了,她会不会觉得我唐突、滑稽?”

春鹏似乎不担心“找”本身,更担心梦中情人对他的观感。他更透露遗憾的核心一其实,他感觉小艾也喜欢他,但“毕竟十年了”。

是啊,十年了。用港剧腔说,人生有几个十年?

可是十年,你都没有忘记一个人,她还会人梦;梦回,还会让你透不过气,透不过气不是因为结束,而是因为从未开始……且春鹏强调他后来的两任女朋友都像小艾。

我想了想,鼓励他:“去找吧,就当完成一个心愿,或者说,解开一个心结。”

春鹏满意地挂断电话,我看,他需要的只是我帮他说出心声。

几天后,他报告进展。

他联系上几个同学,包括隔壁班即小艾班的班长。他旁敲侧击,有无人和小艾有联系,他的司马昭之心如此明显,人们的反应是:“春鹏,你不是暗恋小艾吧”“你的反应也太慢了吧”“先请客,再帮忙”,小艾班的班长倒是爽快,“有,见面详谈。”

几个月后,春鹏向我提起那场“详谈”。

他欣欣然赴约,觥筹交错间,拽拽班长的衣襟,“那个,小艾的电话?”班长慢条斯理从西裤口袋摸出手机、翻阅通讯录,咕噜咕噜报出一串号码,春鹏起码让班长重复了三遍才确定无误。然后,他谎称去洗手间,在走廊拨通那串号码,他忐忑地喊了一声:“是艾明明吗?”话筒的另一端传来一阵哄笑一一他被班长捉弄了,班长只是把自己的另一个手机号给了春鹏。

还好,不算颗粒无收。

通过班长,春鹏弄清楚了小艾后来上的哪所大学,学的什么专业,最后一次出现在同学中是什么时候。一度,春鹏总泡在豆瓣的武汉大学小组,他发了提问帖,“谁有XX级审计专业艾明明的消息?”他用真名注册的ID。

此后,他还得到过小艾的通讯地址一一高中毕业纪念册上的。那地址属于某企业,他在脑海中爬梳,梳得一个远房表舅也在那儿,果然,表舅是小艾父母的远房同事,表舅对小艾一家还有印象,但“老艾退休了,听说他闺女在海南工作”。

从济南到合肥,从武汉到海南。

春鹏在心里走过千山万水,人也走过。

他春节去了海南,专门在“天涯海角”处留影;他还登录了海南各旅游局、博物馆、图书馆的官网,查阅它们的工作人员名录;他用各种捜索引擎搜六年来海南各城市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录取名单一一他穷尽想象判断小艾凭专业可能找到的工作;等他真的找到小艾,距第一次给我电话,已近一年。

“我们坐在大圆桌前,同桌的起码十五口子。”春鹏显得很感慨。

一年来,关于春鹏“疯了”似的找小艾,传遍他们的同学圈,大家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建议。最后,某企业家同学提醒,要不要去工商局查查一一真的,査到小艾现在是某企业的老板,就这么,他们江湖再见了。

大家为他俩攒了局,并安排他们坐一起。

“看得出,她很紧张,她还记得我……她已经结婚了,大学毕业后,确实在海南待过一段时间。”

“我没敢问她喜欢过我吗,也没表白。我送她回家,才发现,原来找她这么久,她家和我家打车只有十分钟路。”

“由此可见,就近入学就是好,方便初恋们成年后快速找到彼此。”我打趣。

春鹏给我看那晚他们聚会的照片,恕我眼拙,十几个人中,我看不出此女和彼女有什么区别,待知道谁是小艾,也没看出她有什么特别处。

但在春鹏心里她仍是特别的吧。

“她说话时,还是习惯性地把头发别在耳后,我还是心动。”春鹏收起照片,两手一摊,像完成什么任务。

“那么,现在,你打算怎么办?”我准备了一肚子别破坏别人家庭的大道理。

春鹏没说话,他只是点开小艾的微信朋友圈,给我看,她的每一条动态、每一张照片下都有春鹏献的心、点的赞。

那晚,春鹏送小艾至她家楼下,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小艾扭身进单元门,裙子旋成一个圆,她挥着手:“何春鹏,再见啊!”

他的眼泪喷薄而出。

“我已经圆了梦,不再是那个懦弱、受挫便停滞不前的少年。这一路,我搜集她的履历如复习我的成长,寻找她的下落,已昭告天下,我的心意和勇气。

“从此,看到她好,就好……看到她即时更新,仿佛我们一直做伴。“也许,找遍天涯海角,就只想给她、给自己点个赞吧。”

春鹏呵呵笑。

12 为什么失恋会使你感觉如此失落


单纯的失去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失落,

当失落在持续且难以自拔的时候,

里面必然有你未完成的情结。

恋爱的时候虽然有各种矛盾和摩擦,但是分手后还是会感觉到一些失落。每每回旋在脑海的,都是曾经的快乐。而如今,快乐全部被掏空,自己也被掏空了,只剩下失落。感觉心里空空的,一无所有。生活开始变得麻木,常被人说眼神呆滞,全然不知道生活的滋味,只有失落、崩溃、糟糕、空虚这样的字眼才可以形容你的心情。

很差很差的时候,你会陷入极度的自卑,开始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怀疑人为什么活着,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也有过报复想同归于尽的想法。

失恋最基本的情绪状态就是失落。失落感是一种情绪体验,是原本属于自己的某种重要的东西,被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力量强行剥夺或是某件事情无法办成的感觉。所谓失恋,就是失去恋爱,是一种失去,失去本身就伴随着失落感而来的。这段恋爱对你来说越是重要,你的失落感就越强。越是无奈地被分手,失落感就越强。失落感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状态,由很多消极的情绪体验组成:忧伤、苦恼、沮丧、烦躁、内疚、愤怒、心虚、彷徨、痛苦、自责……

失落的感觉并不好受。为什么失恋了会感觉如此失落?

当失落存在,你再去咀嚼的时候,失落感就在加强。沉溺过去,缅怀曾经,不愿向前看,不愿看到希望,这时候失落就会不断吞噬你的记忆而变大,变大。失落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在放大,因为不愿放下而变大。

失落是因为失去。失落感只是一个结果,一个现象。失落感在提醒你,你失去了,失去了很重要很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在提醒你曾经拥有过。这是失落的积极意义。拥有过的快乐,已经内化成了你的一部分,现在从你的生活中剥离出去了。只是,曾经拥有过不应该是一件值得幸福和感恩的事情吗?

失落也在触发情结。性格外倾的人容易化解失落,内倾的人则容易沉浸于失落,因此失落感的另外一个积极意义就是帮助你了解自己。失去触动了你哪些东西,让你想到了什么。单纯的失去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失落,当失落在持续且难以自拔的时候,里面必然有你未完成的情结。

失落在衡量着你的逆商。逆商就是一个人应对逆境的能力。你的失落程度就是你的逆商值。这时候失落在提醒你,你需要坚强些,才能应对生活中常出现的挫折和失去。

失落触动最深的东西就是自我的存在。当一个人想拥有太多而害怕失去,不能坦然面对失去的时候,就是一个人通过拥有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快乐和存在的时候,恰恰显示着他自我的缺失。拥有自我的人,不需要通过外在建立自己的快乐,他能体验到内心流动出来的喜悦,对万物的存在表达着感恩。因此我们常常发现,越是没有自我的人,越是喜欢占有,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证明他的价值和存在;相反豁达的人,能坦然面对得失,他能明白那些都是“我的”而不是“我”,我不曾有半分增减,少的只是“我的”。

当你愿意看到失落,并穿越失落的时候,你会体验到一种美妙的感受,那是你灵魂在行走时看到的异样风景。所以我希望你去穿越失落。

接纳。接纳事实的发生是你开始的第一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面对现实,不要再做傻事:试图去抗拒,去问为什么会这样,去责怪怨恨,去怀疑是不是真的,去假设为什么会这样。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你的世界不在过去,不在未来,只在当下,此时此刻。接纳就是把你的心和你的思想都放在当下,然后看当下发生了什么,承认当下发生的事实。他走了,离开你了,不再属于你了。接纳事实后,失落会一股脑袭来。你可以接纳你的失落,允许它发生。

失落你好。试着向这个看起来并不怎么友好的朋友打个招呼,欢迎失落来光顾你。然后陪它一起玩个游戏,穿越失落。你可以看着失落,就像看着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它在你的身体里尽情地玩耍,嬉戏。它跳动的时候碰到了你的心,心就疼了下,碰了下你的胃,胃也痉挛了下,它就像个孩子一样调皮,折腾着你。没关系,去看看失落它想干吗,让失落在你的全身都流动起来,让它尽情地玩个够。

当你不抗拒时,失落感会自己扩大,变得凶猛,几度想把你淹没。但是别怕,你是安全的。你只是和失落在玩个游戏,它想把你打到,它像狂风一样肆虐、咆哮,撕扯着你的心和肝,蹂躏着你的身体,让你想发狂。但是这时候你是好的,你就像屹立在海边的千年顽石一样,任凭风吹雨打,都不曾倒下。你对着失落笑一下,对它说,谢谢你来看我。失落自己玩一会儿以后,发现你并没有跟它玩你推我挡的游戏,就会无趣地自动离去。像黎明到来前的海岸,狂风开始变小,退去,海岸渐渐趋于平静,阳光又将到来。你依然可以对着失落微笑下,对它说:谢谢你陪我。

失落是属于你的一部分,你可以掌控它,但它并不是你,它有它的发展规律,来过,升起,放大,然后灭去,像海浪一样。它是一个倒立的抛物线,放大到顶点的时候就会逐渐变小。所以你允许它来到,允许它放大,让它放大到最大值,等它的能量释放完后就会灭去。下次,虽然它还会袭来,但是力度会一次次降低。随着这样的练习,你很快就可以穿越失落,同时有一段美妙的心灵之旅。

无论如何,感谢失落。上帝安排失落来到你身上,就是为了渡你一程,走向新的高度。同时你也可以感谢经历,感谢陪你走过这段路的那个人。离开只是证明了他不是属于你的那个人,但他陪你走过的这段路,却是你人生一段不可或缺的旅程。

当你穿越失落,你就可以开始另一段美妙的人生旅途,那就是向前看。过去的已经过去,该来的终究还要到来。向前看,向未来看,在没有发生的未来里去创造更多的可能,迎接更多的快乐。快乐是一件很容易习得的事情,只要你愿意在明天去创造。

当你去创造时,失落也就荡然无存。

你为什么总看自己的爱人不顺眼?


人很容易恃宠而骄,所以在面对最亲近的人的时候,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自己不抛弃,这些人会一直陪在自己的身边,不会离开一步。

人,总是对陌生人宽容大度,对亲近的人百般挑剔。

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面对同事,普通朋友的时候,无论这个人有多么SB,无论你又多么看不惯这个人,其实你的内心已经怒火焚烧,你依旧有足够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你能够忍受他们的缺点,他们的不足。

然而在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时候,比如爱人、父母、兄弟姐妹,就会变得挑剔,易怒,无法容忍一点瑕疵,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挑剔之魂。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并且为之感到疑惑,甚至难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面对自己最亲密的一群人,总是用最尖锐的态度去挑剔他们的一言一行呢?

其实,是这样的。

挑剔是一种投射,将自己渴望而不可及的部分投射到最亲近的人身上

这样的场景可能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一个女人指着一个男人的脑袋,大骂道:“你说你有什么用,每天挣那么一点死工资,连吃饭都不够 ,你看看隔壁的XX,又给媳妇儿买了名牌大衣,你怎么这么没用呀!”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投射,女人希望自己能有名牌大衣,也有隔壁女人拥有的一切,但依靠自己却没有办法得到,所以将自己的遗憾和无助投射到丈夫身上,内心无比渴望丈夫能过代替自己去完成内心深处的渴望,所以在丈夫难以达到自己预期的时候,横加挑剔,百般指责。

这是一种无能并且推卸责任的表现。

挑剔是对完美的幻想

每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完美主义的情节,特别是对于亲近的人,即使内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却总是认为这些亲密的人的是完美的。

比如某些时候你会期望自己的另一半活泼开朗,有些时候去期望自己的另一半安静文雅。

当对方难以达到自己要求的时候,会变得内心很烦躁,认为对方不是对的人,认为自己看走了眼,看不惯这个人的一切行为,任何微小的失误都会被无限的放大,变成各种各样的挑剔映射在对方身上。

挑剔是因为对方不会转身离开

人很容易恃宠而骄,所以在面对最亲近的人的时候,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自己不抛弃,这些人会一直陪在自己的身边,不会离开一步。有了这样的心理,就容易毫无保留、肆无忌惮的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挑剔。反正无论自己做了什么,这个人总会陪在自己的身边。

面对亲近的人,总是控制不出自己的挑剔,但是挑剔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好习惯,再亲近的人也会因为某些挑剔而受伤。

尖锐的挑剔更是只能带来无穷无尽的争执和纷扰。正视自己挑剔的原因,及时摆正自己的心态,才能够在拥有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为什么我国现在离婚率如此之高?


一直在做关于婚姻的咨询,意识到现在的婚姻危机真的越来越多,婚姻也变的越来越脆弱,所以,今天简单分析下:“为什么我国离婚率如此之高?”,希望能解答大家的一些困惑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XX年4月2日,中国的结婚率出现五连降,20XX年中国的结婚率只有7.2%,创下历史的新低。

这就意味着结婚的人口在减少,离婚的人口在增加,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离婚率如此之高?我简单总结下:

1、我们渴望从婚姻中得到更多,对婚姻持有更高的期望标准。

过去我们父辈那一代对婚姻的要求基本停留在温饱和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只要两个人在一起能让日子过的更好,婚姻就是可以一直维系的。

但是现在的婚姻不再像过去一样成为实际生活的必需品了,相反的,人们更愿意把婚姻当成追求个人自我实现的途径。

我们希望伴侣不仅经济条件好,外貌出众,还期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精神伴侣,满足我们多种多样的情感需要,除了给予自己爱恋和激情,还要对自己保有理解、尊重、亲密、依赖等等。

然而,过高期望的背后必然是不被满足的失望。一句话概况,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2、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在经济精神上更为自由独立,更敢于对不幸的婚姻说“NO”。

过去女人受教育程度低,没有赚钱养家的能力,她们会抱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观念一直生活。

即便丈夫出轨、外遇、家暴,她们还是会忍辱负重,选择从一而终,所以那时除非男人提出离婚,否则婚姻将一直维持到老。

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女性整体的文化程度和经济能力都普遍得到提升。

首先,读书和观念的改变,让女人更自由开放,对于婚姻的看法也更看重于自己的内心和感受;

其次,赚钱能力和经济的改变,让女人对丈夫的经济依赖逐渐降低;

最后,女性一旦工作,接触外界世界更多,也意味着她们有机会接近有兴趣、合意的替代伴侣,这个为出轨、重新择偶都提供了以更多的可能性。

3、人们所期望的男性和女性该有的行为,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传统婚姻中男女的分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这个分工女人认可,男人也觉得很ok,但现代婚姻中女人也要出去赚钱养家。

那么一个家庭的分工当然要有所改变,比如做饭、家务、照顾孩子、赡养老人都应该共同分担。

然而,家务劳动的重新分配导致了工作和家庭之间面临的冲突变多。

有的夫妻离婚就是因为男方太懒,在家做甩手掌柜,遭致妻子不满,也有的是男性对于同时分担家庭琐碎变得愤怒和不满。

4、对婚姻品质的要求提高,包括性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要考虑在内。

社会经济水平及文化程度的这整体提升,让男女都在生活品质和婚姻品质上有更高的要求。

婚姻品质既包括家庭的物质经济水平,也包括生活情趣和性生活和谐程度,尤其是现在的女性,如果配偶在性方面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同样也会主动提出离婚。

我们这代人接触的文化和眼界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大家更注意婚姻的幸福度和对配偶的满意度,但婚姻的品质不高,幸福感逐渐下降。

那么夫妻其中的一方就会主动提出分手,他们会认为高水平的单身要好过低水平的婚姻。

5、独居和社会流动性,使我们被周围环境影响、规范更少。

现在年轻人婚后都单独居住,和双方父母、亲属的接触明显变少,结婚离婚都更倾向于个人自主的选择,不太受到他们的干涉。

同时现代独立封闭的楼群居住方式,以及频繁的搬迁,也让我们与邻居变得陌生而疏离,所以很少受到社区规范、周围舆论的的影响。

这样离婚考虑的更多是两个人的感情,其他周围的人和环境不会成为阻遏离婚的因素。

6、性观念开放,外界诱惑增多,让出轨变得常见。

人大教授潘绥铭通过自己在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的结果指出,“中国婚外情比率全球最高”。

而通过北京一中院曾经发布的《涉家事纠纷专业化审判白皮书》,婚外情占离婚比例近50%,男方出轨比例占7成,女方虽然在感情中仍处弱势,但维权的意识却不断增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放,谈性不再色变,性的观念也更加开放,对上眼就开房,婚外情从明星到普通人都变得见怪不怪。

而且,随着当代社交网络的便利,各种相亲网站和社交软件,让我们认识一个异性简直是分分钟的事情,这不仅增加了配偶的替代选择,也增加了外在各种各样的诱惑。

7、婚姻对于双方的约束太少,离婚的成本变低。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发表文章中称,只要谈妥条件,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离婚最容易和成本最低的地方之一。

也的确,《婚姻法》修改后,离婚的手续变得更加简便,不需要涉及繁琐财产分割的,基本当天办当天离。

再看看别的国家

①在美国离婚后更有能力的一方要支付另一方赡养费

②在德国,离婚诉讼会偏向弱者的妻子,婚后丈夫要付高昂的赡养费

③在荷兰,离个婚要等个一年半载,支付前妻的赡养费是工资的40%

而在中国,男性婚前买房,离婚后还属于男性,如果没有孩子也不需要支付女方赡养费。

离婚真的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这也间接造成了第六点中提到的男方出轨比例占7成的结果。

8、社会宽容度变高,我们对离婚的负面色彩逐渐降低。

离婚放在过去会被当做家族邻里间的“大新闻”,并且总是带着一层负面、消极的负面色彩,似乎离婚就意味着当事人可耻、失败的人生经历。

而现在随着人们思想和意识的改变,以及男女双方对婚姻满意度的追求,离婚成了解决不幸婚姻更合理、理想的方法。

同时,由于我们身边离婚的家庭越来越普遍,通俗点来讲就是有点见怪不怪了,所以对于离婚的态度也变得更明朗、开化和易于接受。

离婚有的时候只是及时止损,并不代表着多么糟糕和失败。

9、婚前同居的普遍,改变了对婚姻的信念和期望。

美国新泽西洲罗杰斯大学有两位教授通过对十年同居关系的调查发现,经同居而结成的婚烟,比未经同居而结成的婚烟,离婚率高达46%。

尽管流行的观念认为同居是有价值的尝试,可以让人们避免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同居是与离婚正相关的。

她认为,随意的同居会导致对婚姻制度的不尊重,对婚姻结果的不利期望,以及更强烈的离婚意愿。

除此之外,我还认为同居容易过早消耗点彼此的热情、忠诚和信赖,当婚姻失去了同居的自由,也缺乏爱情里的激情和心跳,那么总有人会试图从围城中逃走。

10、离异家庭的孩子变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更容易重蹈覆辙。

因为更多的父母离婚,有更多的儿童见证了家庭的冲突,成长于“破碎”的家庭,虽然他们或许有决心要避免原生家庭的错误,重新构建幸福美满的新生家庭。

但很糟糕的是,他们受到父母的影响,没有看到并学会正确爱的方式,对婚姻很难有信任感,同时不会处理亲密关系,缺乏安全感,对配偶过度要求而更容易重走父母的老路。

萨提亚心理学认为,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必会重现于成年生活。

也即是婚姻中,你与爱人相处的方式,其实就是你与父母关系的重现。

所以现在不断上升的高离婚率,会出现更多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没有及时给他们爱的疏导,很容易引起恶性循环。

11、经济社会压力比过去高很多,夫妻的矛盾更多,感情更容易破裂。

如今的夫妻婚后就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比如婚后共同还贷,抚养子女的教育费用,赡养老人的医疗费用,以及如果一方失业,另一方要背负很沉重的养家糊口压力。

说实话,金钱虽然不万能,但金钱是婚姻稳定的一个基本要素,贫穷夫妻百事哀的道理大家都懂吧。

许多夫妻都是由于无法协调和满足金钱问题而矛盾增多,经常吵架,并且有些夫妻为了赚钱不得不异地工作,长期的两地分居,最终导致感情破裂,总之,为钱离婚的夫妻不在少数。

12、婚前缺少恋爱经历,出于补偿心理的离婚。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渴望激情、浪漫、美好的婚姻,遗憾的是也许他们一生都没有体会过。

由于一些人婚前恋爱经历很少,婚后又马上进入琐碎寻常的家庭生活,根本没有机会感受爱情里的的激情、冲动和疯狂。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曾提出著名的爱情理论,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完美的爱情是缺一不可的,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让婚姻充满遗憾。

那么没有体会过激情或者亲密的男人/女人,到了中年会产生中年危机,会对没有得到的那部分充满渴望和需求。

于是为了让自己不荒废余生,也或是出于一种自我补偿心理,他们想要尝试过另外一种生活,会主动提出离婚,重新选择伴侣。

13、年轻人婚姻选择自由和草率结婚,导致责任意识弱化,没有耐心经营婚姻。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婚姻的考虑过于草率,未婚先孕、相亲闪婚成了流行,在彼此没有足够了解、对婚姻慎重考虑的情况下就草率步入婚姻,这让婚姻本身就缺乏牢固的感情基础。

再加上婚后双方都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责任感,一旦出现性格不和,发生矛盾,很轻易就做出了离婚的决定,就像新闻曾报道过的一对90后夫妻因为挤牙膏的争论,最后闹到离婚收场。

而且,现代人对婚姻的不慎重,处理感情的模式和想法,大多受到社会文化、恋爱观以及婚前经历的影响。

许多人走进婚姻前都是恋爱很多次,分手很多次,再加上媒体网络的不适渲染,导致他们已经形成了固有思维“合则来,不合就散”。

这样即使小夫妻走进婚姻,也会同恋爱时一样,不开心就分手,很难对改变和维系亲密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力。

为什么在爱人面前,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


为什么在爱人面前,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

莫名其妙

通常来说,人类总是将最好的东西留给亲近的人,将次一点的留给关系较好的人,至于点头之交,那并没有人会去在意他能够得到什么。

但是在某些方面,这样的表现却又恰恰相反,比如说,发脾气。

相信很多人都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在面对至亲至爱之时,总是最容易表现出内心中最阴暗的一面,外人面前光鲜亮丽、温文尔雅,懂得容忍和谅解。而在家人面前,则表现为放纵和歇斯底里,所有的心理垃圾不断向外喷薄。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几乎所有人都选择将心理垃圾,愤懑不满的情绪,发泄在自己最亲近的人身上呢?

一般来说,这样的行为是源自于人内心中四种根深蒂固,但是却羞于出口的原因。

1、发脾气成本低

面对老板发脾气毫无疑问会被开掉,和客户发脾气简直是自寻死路,同素不相识的人发脾气,那就更危险了,谁知道对方有没有精神病?万一被砍了,对方还不用负刑事责任呢。

而对自己最亲密的人,则没有这样的顾虑,不会害怕被开掉,不会害怕卖不出东西,更不用害怕会因为一时的嘴贱而被灭口。和爱人发脾气,可能会吵架,可能会冷战,但是,最后都会被原谅。

人趋利避害的本性这个时候就冒出了头,同高昂的成本比起来,理所当然的会选择成本低的方式——也就是同亲密爱人发脾气。

2、确定关系带来的安心

人总是容易对确定的东西感到安心,因为确定的东西意味着更小的风险,生存机会更大。所以,在面对情侣这种稳定关系的时候,内心会下意识的感到安全,放松。

没有老板带来的逼迫感,没有陌生人带来的不确定感,没有同事带来的异样感。

长时间处在这种关系的人,大脑会自行判定另一方是安全范围之内的人,在有心理情绪需要宣泄的时候,面对这样的人,只要在对方接受底线之上,不会出现超越控制的危险。

3、摸索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

A对B的容忍程度,一般来说,和B在A心目中的地位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如果A对B的容忍度越高,那么B在A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高。

恋爱中的人,总是会忍不住想想,这个人到底有多爱自己呢?自己在对方的心目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

处于这种想法,一些人可能就会采取发脾气的方式来测量爱人对自己的容忍程度,以此来判断自己究竟是在对方心目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

这样的想法是贯彻人的终生的。

在小时候,小孩为了确定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会做出许多出格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观察他们的反应。

4、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高期望

相对于爱人,人们似乎往往对“别人”更加耐心,更友善。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获得“别人”更了解和认同,需要充分的沟通协调。但是在面对自己最亲密的爱人之时,我们默认的是,这个亲近的人,是比所有人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存在,TA知道自己的想法,理解自己的内心。

一旦碰到什么事情,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别人不理解我就算了,你是我的什么人,你怎么能不理解我呢!”,对亲密爱人有着自己都没有意思到的超高期望。但是在现实中,这其实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充分了解另一个个体的想法,即便是灵魂伴侣也不行。

以上列出了一二三四点,说得“对爱人发脾气”这件事情很有心理依据似得。但是事实上,虽然对爱人发脾气是有这些心理原因,客观理由,但是这样的行为却是需要尽量控制的。很多情侣、夫妻感情走下坡路,均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恋爱初期一点一滴积累的好感,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发脾气过程中,消磨殆尽。

为什么曾经很喜欢的那个ta,婚后会越看越讨厌?


相信很多婚姻中的男女都有这样的感叹,明明是经由自由恋爱在一起的两个人,曾经也爱得死去活来,情意绵绵的,那个ta当初是那么吸引自己,那么令自己心潮澎湃,可是为什么结婚以后,看对方会有一种越看越讨厌的感觉,甚至曾经的优点也都会变成缺点?

先讲讲我们讨厌对方的通常会是什么?

比如对方的个性特点,太内向了,太活泼了,太沉闷了,太油嘴滑舌了,太急躁了,太慢条斯理了,太懒了,太上进了,太强势了,太软弱了,太有控制欲了,太没有主见了……总之一切个性特质都有可能被我们讨厌。

或者对方的一些行为和生活习惯,这个也很广泛,小到对方挤牙膏的方式,上厕所擦屁股用纸量多少,大到ta和家人打电话的频率,购物习惯等。

好,回到标题的那个问题上来:为什么曾经很喜欢的那个ta,婚后会越看越讨厌?

1、从热恋的共生和理想化中走了出来,我们看到了对方真实的样子,产生了幻灭感。

热恋会让我们处在一种甜蜜共生的状态里,会觉得对方和自己“心有灵犀一点通”“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们会过度美化、理想化对方,会觉得对方的一切都是好的,哪怕放个屁都是香的,俗语说“爱情让人盲目”就是这个意思,可是人不可能一直处在热恋中。

正常状态下,这种如胶似漆的甜蜜很难超过两年,时间一到,热情就像浪潮般退去,回归日常,情侣们忽然像从迷雾中清醒过来一样,看到对方更真实的样子,会感叹“原来你是这副鬼样子”,心生失望,产生一种爱情的幻灭感。

当一个人处在恋爱中时,他会感受到一种焕然一新的力量,这股力量会激发出我们体内最美好的一面,我们会在伴侣面前尽力表现出那个最好的自己,显露对方喜欢的部分,从外表到性格都会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约会前,女的会敷面膜,化妆,穿上精致漂亮衣服,男的会洗澡,刮胡须,修剪指甲,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对方面前;

原本脾气霸道强势的女子会变得温柔体贴,原本有些软弱、怕事的男子也会变得刚毅,有担当;原本懒惰的女人会变勤快;原来老实木讷的男人会非常浪漫有情调……

这种改变大多是一时的,是一种伪装,需要爱情的能量支撑,当热恋期一过,人就会松懈下来,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一直装着会很累,尤其当男女两个人确定要结婚或者关系很稳定时,彼此就会展现出更真实的自己,展现出原本隐藏的那个没那么美好的自己。因为每一个都是不完美的,有优点,也有缺点。时间一久,缺点总会暴露。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在恋爱中很会说甜言蜜语,很浪漫的男人结婚以后忽然变得一点都不浪漫了,其实不浪漫就是他更真实的自己。

当对方缺点展现出来,这时再加上爱情的热情退去,我们对对方的包容力也下降了,就容易看到对方越来越多的缺点,容易产生嫌弃和讨厌的感觉。

恋爱中共生期的美化作用就像肥皂泡终究会破灭,很多恋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幻灭的阶段,只有经历幻灭之后,顺利度过彼此展现真我,接纳真我的这一阶段(这个阶段会有很多摩擦和冲突,俗称“磨合期”,心理学上称“个体化阶段”),爱情才能走向整合,两个人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的婚姻生活。

2、婚前,我们爱上了自己的阴影人格,婚后,我们却厌恶这个阴影人格。

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我们在恋爱中常常容易被具有自己“阴影人格”的人所吸引,如沉默内向的人,容易被活泼外向的人吸引,活泼外向就是这个人阴影人格;性格冲动暴躁的人,容易被和缓温柔的人吸引,和缓温柔就是这个人的阴影人格。

阴影人格通常会是彼此互补的一对特质,有点像我们中国人讲的阴阳。荣格认为,一个冷酷强硬的人身上也有温和柔软的部分,只是这个部分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所以无论他自己还是别人从外面上都看不到这个阴影人格。

我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内向的男女很容易爱上外向的人。他们对于自己内向特质往往不是很接纳,总觉得自己这样不够好,想要改变自己这一点,但是改变自己谈何容易,于是,在恋爱上很容易被那些能言善辩,活泼外向的人吸引。有句话说,我们常常会爱上一个理想的自己。可以用来形容他们。

人类有一种想要寻求心灵完整的愿望,这种愿望会促使我们爱上具有我们阴影人格的另一半,似乎觉得,我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之后,我也有这样的特质了,我变得更完整了,但是,我们对这个阴影人格常常是又爱又恨。

婚前,内向不善表达的女性,爱上幽默能言善辩的男性,很欣赏对方的这个特质,婚后,她之前眼中的优点却变成了缺点,觉得丈夫的幽默是油嘴滑舌,容易吸引其他的女孩,容易出轨和背叛的自己,觉得丈夫靠不住,没有安全感,越看丈夫侃侃而谈的样子,越是讨厌。

婚前深深迷恋的一个人,婚后却越看越讨厌的一个原因正在于我们爱上了自己的阴影人格,可是天天面对这个阴影人格又受不了,只想改造对方,希望对方变得和自己一样,结果导致婚姻矛盾重重。

3、婚前婚后,个人的心理需求发生了改变。

恋爱和结婚是不同的两件事,我们在恋爱时的心理需求和组建家庭时的心理需求会有很大差异。

我遇到很多的情况是,恋爱时,女方觉得男人赚多少不重要,只要爱自己,会照顾自己就可以了,所谓“有情饮水饱”。婚后却觉得男人赚钱很重要,开始逼着男人去赚钱,可是男人原本就不是很爱以及很会赚钱的人,被逼迫着去赚钱就感觉很痛苦,女人天天看着这个不会赚钱的男人,也越来越嫌弃对方。

比如,恋爱时,男人会谈吉他,会唱歌,还很爱干净,会清洁和打扫居所,女人很喜欢,可是结婚以后,女人想要买房,尤其有孩子后,要花钱养孩子,可男人弹吉他唱歌换不来钱,女人看男人在家做家务,也不再是之前欣赏的眼光,而是觉得这个男人没有担当,没有男子气概,女人越看越厌恶。

比如,恋爱时,女人不喜欢做家务,热衷工作,男人觉得没有问题,很欣赏女人在事业上的拼劲,可结婚以后,男人的心理需求发生了改变,希望下班之后,回到家有妻子给自己做饭吃,有干净整洁的家,对于妻子花很多时间在工作上,很少做家务这一点就产生了不满。

比如,恋爱的时候会很大方为女友买礼物的男人,结婚以后却非常抠门,喜欢攒钱,重要的节日再也不送礼物了,因为这个男人觉得婚姻就是踏实过日子,攒钱可以买房买车。如果女子当初喜欢这个男子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出手大方,婚后,面对变抠门的丈夫,恐怕会生气,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再比如,恋爱的时候,男人会花很多的时间陪伴爱人,结婚以后男人则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工作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他的心理需求从“追求女人”变为“追求事业和个人发展”。婚前,女人因为男友关注自己,陪伴自己,而认可这个男人,婚后看到丈夫忙碌工作,对自己不再关心,女人就容易失落、失望、心生怨气。

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男女双方进入婚姻以后,角色与心理需求发生了变化,所以,很多人会感叹,“一结婚你就变了”。婚后,彼此的需求无法匹配,常常导致矛盾与冲突不断,曾经喜欢的那个ta,再也无法令你心动了。

除了以上这三点,曾经很喜欢的那个ta,婚后却越看越讨厌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爱意在时间与日常生活中被消耗殆尽,我们对对方缺点的包容力也随着下降了。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一长,新鲜感丧失,没了恋爱初期的浪漫与激情,我们看伴侣就会有看腻的感觉,如果再加上两个人在柴米油盐问题上发生了很多的争吵和摩擦,就更容易将原本不多的爱意消耗殆尽,缺乏爱意时,我们看待伴侣,就会越看越讨厌。

我在咨询中,遇到很多原本恋爱时很幸福的情侣因为婚后遇到各种问题导致冲突不断,因为不成熟,因为缺乏解决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一次又一次的争吵,最终导致两个人彼此怨恨,从此佳偶变怨偶。

结婚之后,想保有“相看两不厌”的状态,需要用心经营婚姻,不能觉得“反正都结婚了”,便松了一口气,不再像当初恋爱时那样对对方关爱与付出,互动与交流。

两情若要久长时,要在朝朝暮暮付出爱与关怀,彼此持续地在“情感账户”中存款,“情感账户”指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情感银行,每一次你做了让对方高兴的事,就是在对方的账户里存款;每次你让对方受伤、痛苦,就是在账户里提款。

当彼此的情感账户中存款越来越多时,便爱意满满,越看对方越欢喜。

无论康熙或爱人,你必须和曾经的迷恋说再见


无论康熙或爱人,你必须和曾经的迷恋说再见

最近我一个非常喜欢的领导,作为公司内部斗争的牺牲品,被迫要离开公司。有一天,已经离职了的他回公司默默取完东西等电梯,看着十分失意落寞。

我刚从另一边出来,扭头看到了他,想回身走上前陪他说说话,他却摆摆手让我回去工作。很没有出息的,我一回头眼泪就倾盆而下。

我们心里都明白,这就是我们的告别了。

江湖太阔气了,尽管在一个城市,我们互相都有对方的联系方式,但说着来日方长后会有期,谁知道来日是哪日,后会看起来遥遥无期。

我们身处在迭代更新越来越迅猛的时代,周遭的人事也跟着时代的节奏迅疾得更替着。

似乎大学毕业那会儿起,我就开始不断经历着离别,隔三差五要说再见,被推搡着去习惯那些原本深入骨髓的陪伴猝不及防得离开。

小到自己喜爱的美剧剧终,日日看的综艺节目停播,期期必买的杂志停刊;大到亲人的离世,友情的冷淡,告别住了十多年的地方……

也许成长的过程中,暗藏着一门叫“告别”的课,我们每个人都要终其一生去修满学分。

就连演了十季的《老友记》,总以为他们会把打打闹闹的生活持续到天荒地老,但大家最后还是要和玩闹了十年的“莫妮卡的客厅”告别,去赴自己人生的约会。

正如林志炫歌里唱的:“时光的河/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开走,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停留”。

告别是成长必经的路牌,学会说再见是我们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修炼的技能。

曾经,我和四个女生玩得特别要好。我们五个人把藏在犄角旮旯的好吃的店都翻出来吃了个遍,在酒吧畅饮玩真心话把彼此的秘密全都掏空,我们互相陪伴着一起走过了那段又傻又疯狂的时光,拥抱过彼此深夜痛哭的时刻,在对方丢脸出糗的时候用力嘲笑……

那个时候,我们一遍又一遍得刷《欲望都市》、《老友记》,边吐槽《小时代》又忍不住对号入座,都觉得我们一定会像荧屏里的她们一样,永远一起吐槽,永远一起变老。

因为个人的选择,我们五个人最终去了五个不同的城市。一开始,我们的微信群几乎没有安静的时候。

每个人都忙不迭得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不愿意面对我们已经分开的事实,试图营造一种“我们还没有离开彼此生活”的假象。

我们还会隔三差五互相打电话、视频,时不时互相寄小礼物,近乎刻意得用力抵抗距离带来的分隔。

渐渐地,大家变得越来越忙,忙于工作,忙于约会,忙于认识新朋友,忙于构建新的生活。我们的微信群慢慢安静下来,电话也越来越少,直到彻底没有。

这个过程是无声又缓慢的,等到意识到的时候,大概也都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有大把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圈子很小,生活简单乏味,简直就是“胡思乱想”“作天作地”最好的生长土壤。我敏感得在一开始就觉察到这种变化,并拿出一种赌气的姿态面对它。

难得大家在微信上聊天,我选择沉默或以一种冰冷的姿态。也不知道自己在和谁较劲,暗自发誓再也不主动给她们打电话了,甚至屏蔽了她们的朋友圈,决心不再关注她们的生活。

实际上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样,试图用哭闹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

彼时的我,就像回忆里的钉子户,不肯搬离已经过期的回忆,不愿意向前看,去开展自己的新生活。

等到慢慢生活被工作上层出不穷的事情填满,身边又有了一堆小伙伴,自己要恶补很多知识来寻求未来更好的发展,渐渐发胖的身材亟需运动……

实在没有那么多精力面面俱到,难免会忽略不在身边、不常见面的朋友。有时候下了班就再也不想接电话、再看微信,更不可能主动拿起电话给别人打过去。

当我再回望那段和她们赌气的时光,真是觉得自己小家子气。

有时候我们和一些人有幸互相搀扶陪伴走过某段时光,若能一直同路,那是侥幸。更多时候我们要面对的是,在某个路口告别,各自上路。

彼此之间的回忆虽然过期了,但绝对算数。

它就像一壶酒,你可以偶尔喝一喝,会陶醉微醺;若沉迷于此,硬要喝个酩酊大醉,那就迈不开前行的步子了。

你自行上路,别纠结他/她在另一条路是不是和你一样感念过去的陪伴,你只管把回忆放在心里,去构建自己的新生活,去结交新的朋友。

有一天,你们又再相遇,你也有新的故事可以跟他们说。

柏邦妮曾经在《奇葩说》里说过这么一段话:

“自我的我是什么?其实你的那个‘我’,就是你来到人世间不断的经历,不断的改变,最后累积的结果。

现在站在这里的我,是我一个人的成果吗?不是的,这取决于那些我遇见的人,我爱上的人,爱过我的人,改变过我的人,被我改变的人。

就包括那些我当时不是那么情愿但是我事后甘愿的那一切。加在一起就是现在的我。”

尽管她的本意是谈恋人之间的离合,但我觉得它也能为所有的人际交往做一个注解。

柏邦妮在这段话的结尾说到她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来度化我的。”

我真想穿过屏幕和柏邦妮击掌以表认同。

我曾经遇到过善良、宽容的“中国好室友”。

我们原本安排了打扫卫生的值日表,但我参加社团、打辩论赛,早出晚归,经常忘记自己值日。她们不提醒我,也不埋怨我,默默帮我把值日做了。等我想起来觉得非常抱歉时,她们总是笑笑,说下一次记得就好。

我考研进入到12月份的紧张期时,她们总是在晚上帮我的热水壶里打好热水;她们自己早早睡觉了,却不关灯,等我回来……

我后来读研、工作租房,遇到形形色色的室友。她们经常忘记打扫卫生,我也就主动把卫生给做了。有人很晚没回来,我也会发个微信问一问,给她留一盏灯。

我多想和我的“中国好室友”一直这么住下去,却还是得臣服于命运的安排与她们告别,这一生再一起住的机会近乎渺茫。

但她们让我懂得了如何温柔对待别人。我带着她们对我的好,对待我的征程上遇到的新伴侣。

告别是成长路途上不可避免、不断经过的路牌,我们总是要和一些人相逢、相识、相知,却在某个时刻必须说再见。

告别的拥抱要用力一些,悲伤也可以尽情的来,但一定要尽快过去。

最好的办法是,过去的美好珍藏在心里,你带着他们给你的“作用”,去遇到更多的人事,去变得更好,去期待但不强求重逢。

或许说再见也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意味着我们还在不断出发,尽管会有些难过。

还是承认吧——能有两三个永远在身旁的朋友,是侥幸;不断说再见,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