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亲切的乡情

回乡情感美文

发表时间:2020-12-09

亲切的乡情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亲切的乡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来也奇妙,我是胡家村的姥姥家,胡家村的婆家,一进村子,不是我娘家人,就是姥姥家人,或是老公家那头的人。我家从我上初中时就搬到乐陵城里住,老公家也离开老家多年了。好久不在老家住,老家新娶得媳妇,不大的孩子,还有见面少的人,我都不认识。一下车,人们都亲亲热热地迎过来打招呼,立刻感受到乡里乡亲淳朴而热情的气息扑面而来。

出乎意料,婚礼没在老家的院子里举行,新买的沿街楼前搭好了舞台,鼓乐震天,鲜花招展,彩球飘飘,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新郎早已穿着一新,很是精神,过来管我叫大娘。不由生发感慨:时光如梭,想当年他还跟着我念书,一个小孩子,没想到几年就长成了健壮的青年,今天也娶媳妇了!

进屋里,都是婆家旁屋的婶子、小姑子、姑婆们,都穿着新衣服,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弟媳抱着孩子溜饺子面,招呼我吃。我已吃过,便替她抱孩子让她忙自己的事情。

人很多,那些家长里短我也插不上嘴。弟媳接过孩子,我便去看这像别墅一样的小楼房,很是让人赏心悦目。一楼一个方形的大厅,大厅后面连着一间卧室、卫生间,还有厨房。扶着精致的扶梯上楼,楼上两室一厅,还有一个很大很阔的露天阳台。农村这点真好,到处宽宽敞敞,亮亮堂堂,站在阳台上能看出很远,让人心情开阔,感到生活的从容。

我也很喜欢这样的房子,但这在城里的话,价格不菲,也不易买到。看来,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qg13.com精选阅读

亲切的伤害


回到家,继续打开电脑,看那出《非常完美》。

这部电影是2009年情人节的时候出的,没有记错的话。可是一直没有看,直到几个星期前西西叫我看我才开始看。可是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耽搁下来,一直到今天,几个星期了才把它看完。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结局时苏菲妈妈在医院告诉苏菲:当你爱上一个人,伤害就不可避免,但是,绝对值得。妈就希望,你壮起胆子,豁出去爱一回。就像妈一样,一辈子,都不后悔

这部电影,以苏菲这个可爱女生的叙述开始,以漫画的形式,一点一点向我们阐述苏菲,常瑞,杰夫,青青这几人的爱情故事。结局像主持人的话是:非常不完美。可是,恰恰相反,正因为有这样不完美得结局,他们都经历了这样一段受伤的爱情,这样不完美得结局,才真正配得上,非常完美。

原来伤害我们最多的人,可能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那些曾经给了我们很多帮助,给了我们很多甜蜜,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人。

如果没有承诺,就不会带给别人希望,也就不会有任何伤害。于是什么时候起,我就开始变得谨慎,不再信口开河,随便答应别人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了。或许,你觉得没有什么,可是,有时候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别人却一直放在心上。于是我想起了那首《说好的幸福呢》,一直亏欠楠楠的,无法兑现的承诺。

闵茜茜,告诉你,我是真的没有听过《种太阳》,尽管这首童谣在你口中是多么的出名,连吴奕芬都听过。可是对不起,我是真的没听过,不是我假装不知道。所以这首歌你还是找听过会唱的人唱给你听吧。哼我就免了吧。

曝晒在一旁的寂寞,笑我给不起承诺。的确,我给不起承诺。

有一天上晚修,雷主任突然给我们丢下了一个话题:我看高中生谈恋爱。我在想,这算什么狗屁话题嘛,说是我看高中谈恋爱。对,只是看,你不能乱说。更无言的是,她居然还要我们写。我说有什么好写的啊。于是就想了一下,问梁珊,要写真话还是假话。梁珊说这种情况只能写假话。屁,写假话,那有什么好写啊。哦,拍拖会影响学习,对影响学习,这种话说了有什么用啊。越想越气,哼,不写了,唱颂歌,歌功颂德,这不是我强项。

有一天中午起床刷牙,那天是用右手刷牙。

从小,一直用右手刷牙,很自然,很习惯。可是,上了高一,尝试用左手做事,左手拿东西,左手学写字,左手刷牙。一开始很别扭,试过刷牙刷痛了牙龈流血了。可是,真的没有在乎什么,就一直用左手用左手,直到,习惯了。没有在弄痛过牙龈,也不觉得别扭了。我以为,习惯了的事情,就像我们一开始就熟悉一样,理所当然地做的好。

那天,用右手刷牙,应该说是高一来第一次用回右手刷牙,而那天,居然觉得别扭刷痛了牙龈。

于是,我开始明白,即使一件事你习惯了10年,熟悉了10年,甚至更久,它依旧会给你伤害。

正如《非常完美》中,一个头顶长着箱子的男孩,有一天把自己箱子里记下的回忆弄丢了之后,会无奈,会迷茫,会伤心。

爱生活爱旅行爱网络,别让你的每一天都过得像昨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

亲切的怀恋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切的怀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人云:家有一老,胜过一宝。我家就曾拥有一宝――我的老公公,但他已深埋于黃土之下,深埋于儿女的心田,深埋于永不风干的记忆中。

我结婚那一年,我的老公公已是一位七十三岁高龄的老人了,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但双目如炬,牙齿整齐,精神矍铄,只是双腿有些变形,走路不是很稳健罢了。

腊月二十六的下午,我和婆婆一起做过年吃的合碗子,几个小时候后,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走神了,总之是将手指切了一块肉,血流如注。丈夫去朋友的婚礼上帮忙,还没回来,婆婆拿过一块白布说:赶紧捏住伤口,不要让血流的太多。老公公则拿起手电筒,拄着拐杖,毫不犹豫地说:跟我走。

那是一个寒冷的漆黑的夜晚,当时的农村还没有路灯,只有老人的手电筒发出的微弱的光在一前一后的闪动;那时农村的路也没有硬化,坑洼不平。老人拄着拐杖在前面深一脚浅一脚地开路,他心爱的大黄狗在后面保驾护航,而我则用右手护着左手跟随其后,一直到了医生家包扎好伤口。

平日里我和丈夫在县城工作,只有节假日才回村里看望二位老人,所以对村里的情况不熟悉,医生家住哪里,更是一无所知。而这一回,我受伤了,老人二话不说,冒着严寒,带我去包扎伤口,我真是由衷地感谢。

回家路上,我望着老人苍老的背影,心里想:这也许是上天为了弥补我从小就失去父亲的遗憾,而特意安排给我的一位老父亲吧!

老人一生酷爱学习,令人敬佩。老人小时侯读过三年私塾,随后就跟着他的四叔出外闯荡,由小伙计做到帐房先生,由小会计做到大会计师。由平遥到西安、到太原、到北京,再到太原、到平遥,在中国的北方转了一个圈,最后从农业银行退休,落叶归根,回到农村老家。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

最让老人自豪的一次经历就是1949年,老人从西安调到刚刚解放后的太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老人很荣幸地被委派到北京学习系统的会计知识,学成归来后,他成了太原市会计培训师,用他的话说就是当时太原市各个行业中所有合格的会计,都是他亲自培训的。好像他能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是他一生的荣耀。

老人进入耄耋之年,仍然是口不离书,书不离手,不是重温他的《幼学琼林》,就是阅读摘抄他的老年杂志,甚至还读起了高中的历史和地理。九十岁那一年的某一天他问我有没有系统的历史书,我给他拿回去一套十本的《中国通史》,他看得津津有味,一段时间以后,他说:书拿走吧,我已经读完了,原来中国的历史是这个样子的。他说得很轻松,我却很是感动:一个记了一辈子帐本的老会计,一个对中国历史有零碎了解的老人,一个在世人看来,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骨头,居然对知识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居然能安心地、踏实地、兴味盎然地阅读通史,这需要多大的耐力、定力和毅力啊!

不仅读书学习,老人还写字作对。每年一进腊月门,老人就买回一大叠红纸和宝纸,然后根据儿孙家的门窗数量,小心翼翼地割纸分类并整理好,就开始执笔用金粉写对联和吉祥宝纸,儿孙有十几户人家,有做老师的,有做法官的,有搞旅游的,有开办工厂的,有做小买卖的他都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情况,写出相应的对联和祝福。临近年关时,我们各自领走属于自己家的那一份,回家后直接悬挂和粘贴就好了。

年后,有客人到访时,我都要指着对联向客人炫耀:这是我的九十多岁的老公公亲自写的吉祥的带有长寿气息的对联!客人总是羡慕不己,赞叹不己。

有人说:积德能使人长寿。老公公的经历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老人九十三岁那一年,我的八十九岁的婆婆怀着对四世同堂的眷恋,怀着对相濡以沫七十二年的丈夫的不舍,怀着对所有儿孙后代的祝福离开了人世,农村的老屋里只剩下了一位孤独的风烛老人。

于是儿女们商量决定每天二十四小时轮流陪护老人。因为我的丈夫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又要上班,所以,把我们排到每个星期天。

从此,每到星期天早晨,我的丈夫就早早回家接班,为老人准备早餐,然后再去上班(他们星期天也不休息),上午,我则带着孩子,回去和老人共进午餐,下午六点左右,我的丈夫再回去陪老人度过一个安适的夜晚。

那时侯,老人年龄虽大,但只是耳聋,眼却不花,又是读书人,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依然很愉快。

一天午饭后,我在洗涮碗筷的过程中,老人已是夹着香烟打了两个盹了。我整理完餐具时,孩子睡得正香,而老人却清醒着,他的眼神告诉我,多么渴望能有人陪他聊一会儿天,解一解孤闷。我本想午休一会的,可看着老人的可怜样,于心不忍了。于是拿了一支笔,几张纸,放在炕中央的小方桌上,对他说:爹,我们聊一会儿?

老人幸福地点点头,于是我泡了两杯茶,坐在炕上,隔着小方桌,和老人聊开了。

当然,我们的聊天方式很奇特,就是我不说话,只在纸上提出问题,然后递过去,老人看到问题后,再详细回答。

那一次,老人很开心,从小时侯上学,到长大后外出谋生;从二十一岁成家,到被提升为科长;从在西安的中日合作所当会计,到一九七五年老干部下放到农村,几乎将一生的经历作了一次回顾。

我的问题写了16K纸的满满两页,老人的讲述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茶水我兑了三次,到最后老人激动了,居然拿出了他写的遗嘱让我过目,并宣称,我是第一个读者。

我笑了,随即又流下了热泪。我只是倾听了老人的一番诉说,怎么能承担得起老人对我的这一份信任呢?

也正是在这次谈话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老人的善良和爱心。

就是他,曾经翻山越岭,找到并赎回了被他四叔因抽大烟而卖到山里的四婶和孩子,让四叔四婶破镜重圆,成全了幸福的一家人。

就是他,在太原工作期间,在火车站曾拯救了一对因贫困想自杀的母子,不仅供应了他们几天的吃食,还给了他们回家的路费,让他们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就是他,从太原市公安局对全市的广播中,判断出一个被公安局收留的七岁迷途男孩,可能是自己家的从西安搭火车离家出走,回平遥寻找爷爷奶奶而错过站点,直达太原终点站的侄儿,于是从公安局领回孩子,并送回老家。不仅给了侄儿一份安全,更给了侄儿一份温暖。

从这些陈年往事中,我看到了老人的善良,感受到了老人的爱心,也坚定地相信:积德行善,能使人快乐和长寿。

古人云:人活八十,全靠吃喝。一点不假,我的老公公一生就爱吃喝。我和丈夫曾经开玩笑:咱爹是――凡是好吃的爱吃,凡是好吃的能吃。

老人爱抽烟,从十七岁开始抽到九十六岁,将近八十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老烟民。

老人爱吃白糖,喝水、喝奶、喝米汤都要放几大勺糖,甚至吃蒸鸡蛋糕都是糖醋的。

老人爱吃肉,尤其是红烧肉,肉丸子等,于是我经常会炖一大碗肉杂烩,让老人和孩子们吃。一直到现在,每当我做了类似的杂烩时,都会对孩子们说:多吃点,连汤带肉吃,这是你爷爷长寿的秘诀。

这时,丈夫就会调侃我:我老刘家的祖传长寿秘方竟让你给掌握了。

老人爱吃饺子。婆婆在世时,经常做饺子吃,老人总是津津乐道,可婆婆去世后,老人就很少能吃到饺子了。

老人九十五岁那年的十一月初七,是个星期天,正好又是我丈夫的生日,我提议道:今中午咱们带老人到饺子馆吃一顿吧,既为你庆祝生日,又给老人解解馋。丈夫自然乐意。

我们将饺子馆里几种不同馅的饺子各点一盘,呈到老人面前,老人开心地不知吃哪个好,我说:每一种吃几个。老人有滋有味地品尝着,啧啧不住地称赞着。

吃完了,老人居然总结道:不错,这个地方的饺子不错,以后星期天咱们就不用做饭了,就到这儿来吃!那份坚定,那份天真,既像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更像一个七、八岁初涉人世,不懂世故的孩子,我和丈夫都笑了。

老人九十六岁生日的那一天,我接上孩子,买了蛋糕,怀着沉重的心情往家赶。因为老人已昏迷两天了,买了蛋糕也只能是放在他的身边,安慰一下老人还在跳动的心罢了。

晚饭后,八点多钟,老人在静谧中安然离世。他在生日这一天去世,将生日和祭日归为一天,为自己平凡而奔波的一生画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老人像一株枯草,虽没有长成参天大树,却为大地奉献了他全部的绿色;老人像一条小溪,虽波浪不惊,却滋润了沿途两岸的风景;老人像一轮残阳,虽没有正午阳光的明媚,却燃红了西边的天空,令人眩目

思乡情


七月半也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有些地方也称之为盂兰盆节故民间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民间也会把它当成一种节日,特别是男孩,得学会接祖送祖。我是一个女孩子,以前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总把它当一个重要的节日,会打新的豆子出来推豆花,做一大桌子好吃的让祖先回来尝尝,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就喜欢过一些节日。因为又可以有好吃的了。爷爷奶奶平时总有干不完的农活,这一天,他们会腾出时间专门来张罗这件事。因为在我们家乡,它是一件大事。记得爷爷经常唠叨:你们现在日子好了,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我们年轻那会赶上大生产运动,一年两次肉吃,七月半就有一次吃肉的机会。所以,自传统以来,七月半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七月半祭祖,这个是不忘祖先的表现,因为祖先会保佑家人平安,带来好运的。

因为我是女孩子,所以在家里祭祖的时候就是配角,(农村祭祖必须是男孩,男孩代表香火的延续)今年七月半我陪男朋友回家过。今天我们的计划是去西园看爷爷的墓。也是接祖的一种方式。今天早上我们去登山,六点半准时出了门,那会天已经亮了,而且在昨晚的雨冲刷之后空气很清新,我们在欢愉的节奏中走着,跑着。似乎一切都美好了。无奈天公不做美,突然间一阵雨,我们猝不及防,好的是我们出门备了伞,只见一路的人们往回转。我们也随着这人群回来了。虽然衣服鞋子都湿了,但是我们却都很开心。

吃完早餐,我们往西园赶,雨是间歇式的下。到了西园,经叔叔阿姨介绍才知道,原来西园是一片墓地。我半开玩笑的说,这个地方很向阳,不是想象中的那种阴凉。老天爷似乎跟我们开起了玩笑,这个时候骤然下起大雨。我们到了墓地后,阿姨问我:你知道墓碑上红色的封条什么意思,我说不知道。她说是人还没有死,已经买好了墓地。我诧异,但是与此同时心里也掠过了一丝莫名的凉,想想也就那么回事。人生自古谁无死,既然有生一定有死。自古的定律。我们在雨中点燃香。伴着那大雨我们顺利完成,但我们的衣服鞋子全部打湿了。

但是我一直心里面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直以为这是乡下人的规矩,可能到了闹市,因为繁忙已经忘却,或者因为不方便也可能忘了,因为繁华的背后有时候冲击着古老的文明,一切变得物是人非。但是在那片墓地里,也有的墓前摆满了贡品,也有的冷冷清清,或许多虑,因为这不是清明节。

傍晚时分,空气中飘着一股钱纸味(钱纸是冥币的一种说法。),我当时觉得开心,因为他们没有忘记今天是祭祖的日子,这种也是一种习俗的传承。记得小时候我奶奶经常跟我说也不知道把你抚养大可不可以享福哦,要是以后我跟你爷爷走了,你给我们多烧点钱也不枉费我这么疼你。当时奶奶说我满口答应,但是也带着哭腔说奶奶要活一百岁,不会死的。我每次会暗暗掉泪,因为没有想过有一天爷爷奶奶会离开我。我经常在庙会的时候给菩萨磕头,希望保佑爷爷奶奶长命百岁。因为那时候的我觉得一百岁是最长寿的,最好的。现在想起来,觉得现在的自己好像做的也不好,什么也没有做到。当然我爷爷奶奶还在世,而且今年十月份我爷爷七十大寿。我在远方寄去想念,祝愿二老shenti安康。

我出生以来比较幸运,没有失去至亲的人,所以,我很难想象有一天至亲的人会离我而去,以后再也没有这个人。我怕想象,但是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对生死好像会好一点,我奶奶常说,等你到我这个年龄,谁死了你也可以承受,因为我们也是土埋脖子的人了。我每次听奶奶讲,我总会哭,我的世界觉得哭完了也许爷爷奶奶就不死了。但是生死已经是定律,所以呀,活着的人一定要珍惜每一天,每一天都是不可多得的一天,因为人生过日子就像撕日历,撕掉了昨天,以后再也没有昨天了。也许现在的这一秒就是过去。

现在的我渐渐明白爷爷奶奶的做法,他们是在言教身行,明天晚上我们家里又是一股飘香的钱纸味。

乡音乡情


周末在家补觉,被隔壁阿婆的大嗓门吵醒。只听她叽哩呱啦说着什么。我并没有全部听懂,但能懂她表达的是焦虑的心情,因为她每一句话后面都有一句口头禅真几仄。

真几仄这句武义方言,几乎是全武义人的口头禅。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真烦人,真讨厌的意思,有时候也可以表达矫情的喜悦。比如这位邻居阿婆,每每说起她家的东西如何吃不完,用不光,就总是皱着眉头,一只手扇着不存在的热气,佯装发愁的连说:真几仄。

我不大会说武义方言,只有这句真几仄说得非常溜,这要归功于我的小学同桌。有缘的是,她竟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所以我们关系一直不错。直到她开始疯狂迷恋TFboy。

我看不得她这幅不争气的样子,总是在她面前说TFboy的坏话,她便火冒三丈,大喊一声真几仄,满教室追着打我。有一次,我们俩又吵了起来,她生气地说:我不要和你同一天生日!从今天起,我不是2月1日生的,我的生日是1月2日。哼!真几仄!真几仄!真几仄!全班哄堂大笑。从那以后,真几仄就成了魔音,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不知不觉中竟也成了我的口头禅

第二次把真几仄这声乡音牢牢记住,却是在香港街头。

前年暑假,我和妈妈去香港旅游。在热闹的中环,我们的钱包、手机被偷。更糟糕的是,宾馆的名片夹在钱包里,我们忘记了宾馆的名字和地址。我和妈妈站在繁华的街头,东张西望,不知所措。

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道熟悉而亲切的武义口音:真几仄!香港的街原来这么窄,这么旧。我和妈妈心头一喜,猛然回头,寻找声音的来源,像寒冬里见到暖阳,像溺水中抓到稻草般拦住他们:武义人?对方吓了一跳,结结巴巴的说:干干什么?我们也是武义人,被偷了钱包妈妈三言两语说清了我们的状况。

一个阿姨同情地摸摸我的头:出门在外遇见这种事,真几仄!没事,有我们呢。就这样,在她们的帮助下,我们找了香港警察,顺利回到了宾馆。那一日,我明白了,有乡音的人,才是有根的人。

如今在外求学,真几仄这句乡音听的越来越少。但是,每当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听到这句话,浮上心头的不是这句话的本义烦恼,而是满满的喜悦和温暖。

这句乡音,连起的是一方土,每每听到,家乡的影像便逐渐明朗;这句乡音,串起的是一些人,每每听到,亲切的面孔就会浮现;这句乡音,勾起的是一股味,每每听到,儿时的家乡菜扑鼻而来;这句乡音,撩起的是一段情,每每听到,游子的乡愁便在xiong中激荡。

还有多久才能回家呢?真几仄

忆乡情


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很多的事情,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乡情,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片落叶,是一缕乡情,把记忆归根在故土里化为永恒。

乡村老家,是一幅水墨画,淡雅而隽永,洗尽铅华呈素姿。

题记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是幸福的。无需挂画,窗外便是一幅最美的写生。不用养鸟,每天皆有鸟语盈耳。就连野花芳草的气息也能悄悄飘满屋子的每个角落。

老家的房子,虽建得粗糙,却开阔明亮。正大门一向敞开着的,随时有着熟悉的乡音,可以随意互串门,嬉笑打闹。不像大城市里的房子,乱蹦乱跳,必然遭来一番投诉。一扇扇冰冷的铁门后面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周围的人有着四面八方的语言,是陌生。

前几日和老总一起吃饭,席间还聊了些许童年在农村的趣事。如他的话所说:我们这代人,还能对老家有份浓浓的乡情,而下一代人慢慢都变成了城里人,已然没有了老家的概念。小时候,相约小伙伴,抓泥鳅,捏泥巴;再长大些,便下田插秧,打下手,对田间农作习以为常再熟悉不过,而今的孩子只当一种新奇。

再后来,水稻改成了茶园,茶叶开始兴起,便见证了一段小小的繁华而这些难能可贵的就是有同一批村里人共同成长着,经年之后,回到老家都还能有相同或相近话题拉进情感,那是一份无法说得出的亲切。

乡村的早晨,是被雄鸡啼醒的,接着便是房屋上空袅袅炊烟开始飘起。哪家的猴孩子,要是跑远去玩耍,吃饭的时间,便是家人扯开了嗓子到处喊到处找人。餐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一天就开始了;到了晚上,则是早早地睡去。良好的作息习惯,日以继夜的循环着。

老家,没有灯红酒绿的生活可以享受,也没有热情似火的时尚可以追随,甚至连买个东西都不方便。没有教育及医疗设施的完善,这也是造就近年来大部分人为了孩子,慢慢辗转留在了城里的原因。于是,原本宁静的小山村,越发的清幽。

而过年,是每家每户最狂欢的日子。回家,是一个最温暖的词汇了,这个修生养息的地方,城里谋生的人,都趁着这个假日的空档回家陪父母过节,于是村子渐渐热闹起来,家杀鸡、西家宰鸭、南家做年糕、北家贴对联,忙的不亦乐乎,村子里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悦,年味儿十足。

我喜欢这样的一种情感,极深的归属感,素净的生活。走在村落,内心总是祥和安稳,可以不慌不忙的和邻里拉拉家常,可以坐下来暖暖地喝一杯山泉水泡的铁观音。停下忙碌的脚步回家看看,家还是那个家,质朴而依然满眼翠绿,那是一份笃定的回归感。

乡情浓浓,牵引着每一个游子的心。

乡音悦耳,伴着和风永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