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23 只有经过验证的才是真神!

23 只有经过验证的才是真神!

发表时间:2021-02-22

【www.qg13.com - 只有恨的爱情要挽回吗】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3 只有经过验证的才是真神!,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们怎么就知道土豆适合烧牛肉,西红柿适合炒鸡蛋呢?一定是经年累月慢慢试验出来的。

同理可证,假设时间够长且代价微小,最适合自己的一个形象、一份工作和一个男人,应该也能最终试验出来。

只可惜时间有限,所以出错要趁早,排除掉错的以后,对的才好早点儿到来。

神农尝百草,爱迪生做试验一千次,人要想真正了解自己和世界,是要有点儿探险精神的!

马啦在后现代城的新工作室开张了,现场高朋满座,盛况空前,众多男女潮人到场祝贺。

马啦是我大学的同届校友,而且竟然与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自然都是极端的天蝎座,还都是偏执的A型血。十年之前,我们在跨系的聚会上相遇,她与我一样周身肥圆,如今却将自己塑造得比我还要消瘦。消瘦的人,比较容易拥有凛冽的气质。

开业酒会上,马啦隆重推出了她工作室的第一批作品——26记之金属拉链系列。“26记”指的是将众多款式的棉质贴身黑衣裙,分别辅以26种材质配饰。所有的衣裙,都由马啦自己设计完成。她在大学读的是电影文学,毕业之后一直投身于时尚杂志界,不过这有什么关系。我现在所从事的,也不是我的科班本行,觉得有趣又够胆的话,一切都不在话下。

马啦在时尚杂志圈里浸淫了这些年,现在搞出一堆黑糊糊的衣服,我感到奇怪。因为过去十年中,每次见到她,她的穿着与发型都与上一次迥异。比如第一次是顺直中长发和立领收腰小西服,下一次就可能是红色短发和波西米亚流苏披肩,再一次又是非洲爆炸头配搭彩色丝袜。总之但凡场面上耳闻目睹过的漆皮与网眼、英伦与朋克,在马啦身上都曾经找到过。

每次见到她之前,真是无从揣测她的新形象,终于见到她之后,都禁不住一激灵。要知道头发和衣服这层包装有着不可思议的效应,我每次都恍然间觉得马啦已经幻化为另外一个人,需要通过接下来的谈话和交流,望闻问切,真正的马啦才能冲出她的新壳,渐渐鲜活生动起来,让我确认这还是她本人。

由于以上原因,我一向主动和她约在人流量相对稀少的地区,这要是相会在熙熙攘攘的西单街头,我不得不像个失忆症患者一样,与每一个由远及近的身影上前相认。

小酒微醺之后,马啦邀请女性来宾试穿她的拉链系列,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我挑了一件抹胸处坠有金箔的黑色小裹裙穿起来,又蹬上马啦的细跟高跟鞋,镜子前面转了几圈,裙子和我绝对相映生辉!其他姑娘也纷纷挑了自己中意的式样,穿好又走来走去,磨蹭着不肯脱下来。看来这第一批作品,好评如潮。

马啦在一旁看着大家,肯定是满心欢喜,不住和大家交换改进意见,时而发出她那具有代表性的大笑,凛冽而富有张力。

“你怎么就想起来做26记呢?”我对灵感来源最感兴趣。

“因为我喜欢啊!”马啦的回答太像我常用的句式,不愧是同日生的,但我还是觉得奇怪。

“你喜欢的东西多了去了呀,何止26啊,260都有了吧?你从里面精选的?”

“哈哈哈,我这十年是穿了好多好多各种各样的衣服。”马啦大笑承认。

“何止衣服啊,还有您那发型。呦,最近一年倒真没怎么折腾,一直是小S头嘛。”我继续挤对她。她一点不介意,还配合地抚摸起她顺滑的短发来。

“其实30岁之前,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衣服。我是这半年刚知道的。”马啦抿了口香槟,继续说:“我是把好像有点儿喜欢的衣服,都拿来试着穿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衣服上身以后,人的状态也跟着变了,甚至连性格都随着变了,影响到我做人做事。发型也是这么回事儿。这么些年,我还是觉得,当我穿上黑色、棉质、贴身、剪裁简单别致的衣服,从里到外最舒服,最像真正的我自己。”

没错,对的衣服配上对的人,正如行头之于名角儿,铠甲之于武士,气场天然合一,坐下来可慰藉内心,走出去可拔剑战斗。

我心中暗暗惊叹,马啦如今所喜欢的,竟然和我多年的爱好殊途同归。好在我不需要像她一样经历漫长的探索,从来就爱黑色和贴身的衣裙,也爱细节处华丽的点缀,早年是因为觉得显瘦,后来渐渐觉得适合。我自觉很幸运,况且这探索实在是太破费了。

“是不是觉得这样衣服不好买,所以你决心自主研发?”我觉得现在我就是马啦的衣服知音,对她的动机已经全然了解了。

“没错!想要的要么买不着,要么买不起。与其等着别人做出来,等自己挣够钱买,不如咱自创品牌,咱自己做!”

马啦一仰脖,香槟干了,真来劲!我都想上去拥抱她了。

衣服试完了,人群自动按气场和话题分成好几拨儿。马啦把我介绍给一个小麦色皮肤的俊朗型男,型男自称军军。

军军身边围了好些姑娘,我开始以为这是型男效应,旁听了一会儿发现,型男原来是位健身教练兼营养师,姑娘们都仰着渴望的小脸儿,针对自己的外貌和身材,迫切地和军军开展QA呢。

军军的职业素养相当好,一直微笑倾听大家七嘴八舌的提问,有些弱智问题我都烦了,他还能有礼有节地作答。所有姑娘的心情我都特别理解,我对此的观点也很明确,早说过了本来大家都有硬伤,为了世界更美好,各人医好各人的就是尽了本分。万一硬伤实在太硬,只能死马当活马医。重点在于死马也要医,斗志要始终昂扬,不能轻言放弃,破罐破摔,否则取乎其中,仅得其下,最终全线崩溃的时候,只有哭的份儿。

姑娘们求知若渴,我都开始借着酒劲儿犯困了,她们还在不屈不挠地发问:“我想减肥应该戒肉还是戒米饭?”“排毒是喝茶更管用还是出汗更管用?”“为什么她吃辣的没事儿,我一吃就长疙瘩?”等等,诸如此类,我渐渐只觉得她们的翕动的嘴像金鱼冒泡,直听得眼冒金星。虽然我对减肥排毒祛痘的知识也相当渴望,但放着网上铺天盖地的咨询不看,却在这美好的周末午夜里,劈头盖脸逼问一个阳光型男,我有点不落忍。

型男军军终于招架不住,苦笑着说:“人和人的个体都不一样的,很难说哪种方法对谁有用。我今天晚上的总结性建议是,汇总网上的、民间的、你朋友试过有效的方法,排队列表。注意只选择里面对身体伤害最小的,然后一个一个去试。直到找到对你有效的方法为止!”

试!又是这个词,我一下子不困了。转过头寻找马啦,她正在我身后,神色诡异地点点头,然后与我相视而笑。

鉴于今天晚上女性的势力过于强大,军军和几个男的知趣地送完祝福先撤了。剩下的姑娘更加肆无忌惮,以马啦为首,大谈爱情道路的各种心得。

马啦与我同龄,感情道路相对我可谓过犹不及,也是跌倒爬起,坐拥大把经验教训。善于总结是个特别好的优点,尤其对于逻辑缜密的天蝎座,有望练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哪怕春花秋月当前,依然明察秋毫,而后能越挫越勇。

“看过钟丽缇版《色,戒》吗?”马啦显然一副要抛砖引玉的架势,一反常态地微微收敛下巴,城府颇深的样子。

大家面面相觑:“《色,戒》不是李安的吗?钟丽缇那个不是三级片吗?”

我马上响应马啦:“李安的《色,戒》比钟丽缇的三级多了!剧情完全是两码事。”

马啦说的这个我还真看过,有发言权:“片子说的是,一个从小在寺里长大的喇嘛,看见钟丽缇,动了凡心,还俗了。和钟丽缇结了婚生了子,做了买卖,和仆人偷了情,最后又悟了,二回剃度,还是皈依了佛门。”

“没错,就是这个!”

马啦很高兴,接着讲:“这里面就提出一个问题,喇嘛说:你们说红尘不好,女人不好,我都没见过我怎么知道不好啊?教我怎么打心眼儿里抗拒我根本没见过的东西呢?我觉着红尘和女人看起来挺好的。人家释迦牟尼可是王子,好吃好喝,三宫六院的到29岁,人家悟了,那是因为人家什么都见着了,人世间好东西都全了,还觉得没劲,还是佛法好。所以我要去亲自看,亲自体验,回头我再决定,我应该选择什么。”

马啦讲着讲着又喝酒,大家都不吭气,耐心等听结论。

“同理可证,大到信仰、世界观,小到衣服、减肥,全是这么回事儿。别人怎么说怎么做,瞎支招儿,都没用,你也就是听听,参考一下。必须得以身试法,自己去找到自己的答案。谈恋爱也是一样一样的!你喜欢什么人,和喜欢的人是不是真能相处,最后能不能结婚,必须勇敢考察,坐那儿自己干想,或者是听信别人意见,都瞎掰!”

几个姑娘表示赞同,还说找工作也是这个道理,也有反对的,一个说:“那哪成啊?时间耽误不起啊,等到试一个遍,倒是想明白了,也快入土为安了。再说了,不是所有人遇事儿都迷糊啊,也有那种从小立下人生志向,就一条道走到黑的;也有青梅竹马就能白头偕老的啊;要说衣服,你看Coco止Chanel,风格多统一、多永恒啊。”

马啦酒劲儿和狠劲儿同时上来了:“谁让你变成大妈了还试啊?我是让你把错误都截止在前半生,到30岁就应该试差不多了,再往后推倒重来就费劲了。前半生观察思考,才能过上舒坦明白的后半生,否则四五十岁还推倒重来呢,得多悲剧啊!”

“是啊是啊!”大家已被气势震倒,没过脑子就随声附和。

“还有,我说的是,如果遇到选择性困难怎么办——如果!你要一开始就知道想要什么当然最好不过啦,多数人不是做不到吗!既然做不到,就要用排除法,把曾经以为是、但试过以后肯定不是的,从你人生的大表上,画掉!”

和一个人聊得再好,也没法预料真在一起是不是合得来。一旦试过了发现合不来,往往以后也没法聊了。这真是个遗憾的悖论。…

马啦左手这么一比画,连带右手半杯酒基本泼出去了,她索性把酒杯搁桌上,用手指头点着桌子说:“数学里面,这叫试错法!懂吗?试错法,这是科学!”

这回大家好像真懂了,纷纷开始过脑子,房间里特别安静。

“那、那我还有个困惑的地方……”一个一直沉默的端庄范儿的姑娘终于发问了。

“说。”马啦的吐字,跟小钢儿似的,显示出她正处于旺盛的小宇宙。

“比如说,我喜欢了一个人,本来是普通朋友,聊得也很好,就试着跟他好了。可是,一试,觉得其实合不来,跟聊的时候,落差特别大……”

姑娘有点说不下去了,但我们大家已经心领神会,并且马上有同病相怜的姑娘把话题引向纵深:“这种事我也有过,和一个人聊得再好,也没法预料试了是不是合得来。一旦试过了发现合不来,往往以后也没法聊了。这真是个遗憾的悖论。”

这个姑娘描述得直接多了,但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越想越觉得这个事儿有特殊性,跟找工作买衣服和减肥有很大不同,于是殷切地看着马啦,等待她的点拨。

“呵呵呵。”马啦竟然笑了。 Www.qg13.cOm

我们不明所以,都很茫然。

“来,亲爱的,让我告诉你,只要确保不产生毁灭性后果,都可以照此办理。”

马啦俯下身,掩嘴做耳语状,像要传授一个千年秘密。

我们屏住呼吸,洗耳恭听。

马啦终于说了:“只有经过验证的才是真神!”

这一句话如醒世恒言,让我周身一振,心明眼亮,多少杂乱的小心思都被瞬间涤荡。

这句话其实我是听过的,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但这一次听到,才算是懂了。

午夜早已过去,我顶着北京的沉沉夜色离开马啦的工作室,迫不及待地要回家去列出一个大表,我要赶在三十岁未完的这一年,理清那些遗留的、还未清晰的人生细节与愿望。

一切应该很简单,我只需要应用试错法,确定,或者画掉。最后,我的心会清晰隽永,如一片剔透的叶脉。

重点在于死马也要医,斗志要始终昂扬,不能轻言放弃,破罐破摔,否则取乎其中,仅得其下,最终全线崩溃的时候,只有哭的分儿。

善于总结是个特别好的优点,尤其对于逻辑缜密的天蝎座,有望练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哪怕春花秋月当前,依然明察秋毫,而后能越挫越勇。

前半生观察思考,才能过上舒坦明白的后半生,否则四五十岁还推倒重来,得多悲剧啊!

和一个人聊得再好,也没法预料试了是不是合得来。一旦试过了发现合不来,往往以后也没法聊了。这真是个遗憾的悖论。

越年轻的时候,越可以应用“试错法”,在不违反健康、不触犯法律的基础上,搞清哪些东西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为了让以后的岁月做对的概率更大,不妨前期多试点儿错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小编推荐

杀死了一个23岁女孩


杀死了一个23岁女孩

是她自己杀死了自己,这是她的主动选择,并不是她丈夫的需要。所以,她要为这一点负责,假若她因此对丈夫有怨气,那就是她在玩嫁祸的游戏了。

我亲手杀死了一个23岁的女孩,她刚刚大学毕业。不过,没有人知道是我杀死了这个女孩。

并且,只要我不说出是我杀死了她,人们就都认为是我丈夫杀死了这个女孩。

菲菲是我在一个课程中遇到的同学,她来上这个课程,是因为她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离婚还是不离婚。

表面看上去,她好像没有什么理由不离婚,这个婚姻好像也快没救了。但是,我和她聊了一次后发现,她的几次恋爱和这次婚姻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在相处两年半的时候结束的。此外,也知道她两岁半时妈妈和爸爸离婚,而她跟爸爸。

这显然是一种轮回,是她自己在潜意识的驱使下不断重复两岁半时被妈妈“抛弃”的痛苦经历。我指出了这一点,并明确告诉她,这是她的潜意识主动追求的结果。

同时,主持这个课程的老师也给她做了一次治疗。当天晚上,她做了上面描述的那个梦,而醒来后,她没有动弹,而是保持刚醒来时的姿势不动,然后让梦中的这些情节一个个地在脑海中进行自由联想,通过这个办法,她很快明白了这个梦的含义。

关键是23岁的女孩这个情节。对于这个情节,她联想到自己23岁时,那时她大学毕业。23岁堪称她生命中最亮丽的时刻,其中一个典型事件是她在学校一次活动中被评为校花。

两年后,她结婚了。结婚后,她觉得,她的漂亮和风采会给丈夫造成压力。于是,她努力收敛起自己的活力,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不买漂亮衣服,甚至有时故意把自己打扮得丑一些。

这就是梦中她杀死那个23岁女孩的寓意了。她的确做了这样的事情,只不过杀死的是她自己。

一直以来,她觉得自己为丈夫做了太多牺牲,但丈夫却对她越来越冷淡,这让她非常愤怒,这是她提出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这个梦告诉她,是她自己杀死了自己,这是她的主动选择,并不是她丈夫的需要。所以,她要为这一点负责,假若她因此对丈夫有怨气,那就是她在玩嫁祸的游戏了。

事实上,她一直以来的确无形中在玩这个游戏,她的朋友们多数都赞同她离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她结婚后风采一天不如一天了。

不过,为什么会故意压制自己的风采呢?前面提到,这是因为她认为,她如果太漂亮了丈夫会有压力,他会觉得配不上她,也担心她招蜂引蝶。不过,在这次自我解梦中,她通过自由联想明白,这种想法的表面原因是她认为这是丈夫的需要。但其实它由来已久,并最初是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形成的。

她的妈妈也是美女,而妈妈与爸爸离婚,菲菲一个下意识的分析是,妈妈太漂亮,而爸爸不放心她,两人因而起了很多纠纷,最终导致了离婚。

不仅如此,爸爸也特别不喜欢菲菲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爸爸这样做,表面上的一个理由是,女孩子这么做是虚荣和轻浮的,但菲菲潜意识中的认识是,爸爸与她相依为命,很害怕她太受欢迎而远离自己。菲菲作为女儿,和其他女孩一样,愿意向爸爸表达忠诚,所以无形中一直压抑自己的风采。

“那么,你的丈夫呢?你能确定他也有类似的心理吗?”在菲菲讲完她的解梦后,我问她。她想了想,回答说,多少也有。

对此,我解释说,即便丈夫真的有这种心理,这里面也有很大的矛盾。是的,很多男人惧怕妻子不忠,为此会有意无意地向妻子施加压力,让妻子收敛其风采,但是,假若这个妻子真这样做了,甚至还做得很成功很彻底,那么她很容易收获一个恶果——她丈夫对她的兴趣日益下降,最终对她再无兴趣甚至抛弃她。

这种心理,就好像小孩子一样,一开始收获了一个迷人的礼物,非常爱惜,但礼物越来越破旧,最终被他扔在了一个角落里。

所以,不管丈夫是怎样的心理,一个女子都应保持风采。这样一来,她的情人或丈夫会有压力,但这压力会让他更用心去珍惜。

同时,这个保持着自己风采的女子还可以让他相信,她对爱情是忠诚的。她可以既光彩照人又保持爱的忠诚,这并不是一对矛盾。

菲菲说,她接受这个道理。她之所以压制自己的风采,是因为她将这两点视为不可并存的矛盾,但她相信,她从现在起可以学习一边找回那个23岁女孩的风采,一边又让自己和丈夫相信爱的忠贞。

这是一个稍稍长远的目标了。而更现实的一个启发是,菲菲说,通过这个梦,她愈加明白,她原来之所以如此迫切地要和丈夫离婚,一个重要原因是推卸自毁的责任,而一旦将这个责任承担到自己身上,离婚一事似乎就不是那么迫切了。

结婚23年甜蜜依旧,她道出了婚姻幸福的秘诀


一度很讨厌那些在朋友圈秀恩爱的人。

爱不爱,自己知道就好,何必晒出来让全世界点赞?

后来,认识了一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

他俩是我见过秀恩爱秀得最高调、最频繁的——今天早餐尝试了什么新花样,昨天傍晚挽着手散步时路边栀子花又开了几朵,无论多琐细的事情,他们都乐此不疲地记录下来。

时不时还会晒出一两张合照,神情像热恋中的少男少女。

来参加朋友聚会,相视而笑时,眼睛里是满满的温柔。

把爱活出来,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状态吧。

看着他们,会忍不住开始琢磨:同样是结婚,为什么有的人一路波折,有的人平淡如水,有的人却特别幸福?

其实,那些特别幸福的婚姻有着明显的共同点,而且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难以复制。

大方表达“需求感”

你敢大大方方地告诉你的另一半,你很需要他吗?

前段时间,歌手林依轮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二十三年,一个老婆,俩儿子,一只鸟,一匹狗,一条我……幸福就这么简单。

简单几个字,羡煞无数网友。

那天是他结婚23周年纪念日。这句略显直男的情话,实际上是回复妻子西华在稍早一点时发的微博——

夫妻就像这两片粽叶,红色的姻缘绳系着粘粘糯糯的一家人,粽子里所有的滋味儿可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23年了,依然快乐,谢谢你。

简直是甜到发腻。

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特别幸福的夫妻,在表达爱的时候都很大方。他们不仅会坦诚地告诉对方“我爱你”,还会毫不吝啬地表达更多,比如:

你很重要。

有你的陪伴,我很幸福。

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很需要你”。

而感情相对平淡甚至冷漠的夫妻,即使心里很依恋对方,也很少愿意表达类似的感受。不仅如此,他们还找出各种借口来拒绝表达。

表面上有多理性多强硬,心里就有多害怕。

他们在害怕什么呢?害怕被拒绝。

亲密关系常常引发心理层面的“退行”。

也就是说,我们在外面可能成熟理性,但一回到家里,面对朝夕相处的伴侣,就很容易直接切换到“婴儿模式”,希望对方可以无条件地包容我们,并且感知、照顾到我们的情绪。

处于“婴儿模式”中的人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伴侣没能很好地回应,就会感觉非常受伤。

人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受过几次伤之后,为了避免再被拒绝,我们干脆什么都不表达了,免得又把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在对方面前。

总有姑娘自豪地宣称,我是一个很独立的人,根本不需要爱情和婚姻。

每次听到这话,心里就一惊——又是一个给自己筑起了厚厚高墙的人。

“不要表现出太强的需求感”这句话,如今被很多人奉为金句。

理想的感情状态,似乎就是保持高冷,然后享受对方的追逐、宠溺,付出的情感资源越少,性价比就越高。

很多人相信:如果对方看出我有多需要他,我就完了。

问题是,没有了需求,不暴露脆弱,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亲密。

在刀枪不入的状态下,你的姿势是防卫性的,心也几乎完全封闭,没有办法与别人建立信任、默契的关系。

总是忙着自我防卫,哪还有时间去爱。

同时,“需要”不等于“依赖”。

“需要”指的是,你的存在让我感觉很快乐,我想要和你一起创造幸福的体验。

“依赖”指的是,我的幸福全都仰仗你了,你得对我负责。

向伴侣表达“我很需要你”,可以极大地提升对方的自我价值感。

多使用这样真诚又暖心的语句,即使对方一开始不好意思直接回应,也一样会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变得柔软。

有觉知地付出

婚姻不幸福的人,经常会说一句话:我付出的比他多太多,亏死了。

我把这叫作“赚赔心理”。

赚赔心理很简单,就是把婚姻当成一场交易,打着爱的旗号,锱铢必较地计算着付出与回报。

我付出得太多,所以我赔本了。

他付出的很少,所以他赚翻了。

太在意得失,永远都觉得自己更委屈。

因为,我们会对自己的付出进行夸大、美化,拼命地给它升值,对伴侣的付出,不是视而不见,就是贬低、鄙视。

习惯了这样的操作之后,很容易得到一个悲伤的结论:在这场婚姻中,只有我在付出,他一点也不在乎我。

于是,“我为了这个家付出那么多”就成为了夫妻吵架的经典台词。

除了用“付出感”来营造高尚的自我形象,还有人会把“付出”当成一种谋略。

比如,最近就有人问我,怎样才能“诱导”老公付出多一点。她的如意算盘是:男人付出越多,就越不舍得放下,婚姻就越稳固。

计较赚和赔,婚姻终会进入相互算计的死循环。

幸福的婚姻,真的没这么复杂。

比如开头说到的那对夫妻,十多年以前,他们一个在北京,是一家500强企业里最年轻的高管,风光无限;一个在南方不知名的小城市里,经营着自己的茶舍,日子平淡如水。

一次意外的契机,他们通过网络认识,一见如故,谈起了异地恋。再后来,男人辞掉了前途似锦的工作,去了那个陌生的小城,和她朝夕相守。

这么重量级的付出,够感天动地了吧。

但他说起往事,却轻描淡写:有她的地方,才是我的家。这是心甘情愿,也是为了我自己,谈不上什么付出。

简单纯粹的人,婚姻幸福的概率比较高。

如果他抱定了“为了你,我连前途都放弃了”的念头,要求妻子给出等值的回报,一分一毫斤斤计较,那么,这场婚姻只能在怨念和内疚之中慢慢耗竭。

把“我为你付出”还原成“我自愿付出”,可以清理掉婚姻中的大多数烦恼。

毕竟,你的所有付出,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为了给创造美好的婚姻、为了获得更高质量的爱、为了被理解被接纳……

所以,用不着那么苦大仇深。

你付出,是因为你心里有爱,并且愿意把爱给到你的另一半。

如果暂时不那么情愿,你可以选择少付出或者不付出,完全自由。

把你的付出,视为你对他的心意;把他的付出,看作他对你的心意。

请尊重所有的心意,不要把它们当成交易筹码。

“赚赔心理”只会让你觉得自己特别可怜,却无法解决婚姻中的实际问题。

而有觉知地付出,却可以提升你创造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扮演好“情人”与“朋友”的角色

只要愿意,我们可以找出无数个不结婚的理由,比如:

婚后出轨概率太大。

一个人也可以搞定所有事。

我能养活自己,还过得很不错。

我就喜欢单身的状态。

所以,婚姻到底有什么用?

说实话,在这个时代,婚姻真的没什么用,也没有百分百的必要。

身为女性,我们再也不需要通过婚姻来寻找长期饭票或是一个合法的身份,婚姻的实用价值大不如前。

不过,从那些幸福的夫妻身上,我看到了婚姻更深层的意义——与另一个人分享生命。

第一个层次,是分享志趣。

共同的兴趣爱好,是感情的催化剂。

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放松、敞开的状态,感情交流也会变得更加顺畅。

认识一对爱好陶艺的夫妻,他们每个周末都会抽出时间一起制陶,一边打磨着作品,一边泡着茶,不急不慢地聊天。

作品真的很一般,但坐在他们旁边,感觉空气里都泛着让人安心的甜意。

第二个层次,是分享生命故事和深层感受。

有个朋友说,她刚刚结婚那阵子,其实是有些失望的,琐事扑面而来,再也不能自由自在。

直到结婚第二年的春节,跟着丈夫一起回了趟老家。

他带着她到处转,去看他上过的小学,最喜欢的小吃店,逃课去过的网吧……听着他回忆往事,一会儿叹息,一会儿大笑,她忽然觉得,自己真正进入了他的生命之中,理解了他。

而这种温柔、接纳的沟通氛围,也被他们成功延续了下来,一起营造出了让彼此都舒服的婚姻状态。

很喜欢经典老歌《天长地久》里的一句歌词:一生的情人,永远的朋友。

在幸福的婚姻中,夫妻不仅仅是亲人或法律意义上的伴侣,还应该是“情人”与“朋友”。

情人,意味着关系中要有激情,一起分享让彼此都心潮澎湃的美好事物。

朋友,意味着要有一份很深的理解和共情,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来相处。

这样的婚姻,没有机械化的责任义务束缚,只有道法自然的心灵相通。

既有趣,又能滋养彼此。

一起创造丰富、美好、积极向上的体验,正是幸福婚姻的共同特质。

已经过去的不要后悔 将要发生的不要害怕


Don't regret for the past, and not fear the future

2008年,我从Z市来到北京,半个月后,入职某图书公司,做了编辑。

从业不久,我就从工作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虽然任务繁重,不仅晚上下班后常需加班到七八点,有时周末也需抽一天到公司。审稿、编校、写文案、做封面、出片、看蓝图……有一次,有一本毛书(印刷完毕后,全部装订前,先手工装出来的给编辑审阅的书)在深夜10点半由印厂师傅送到我楼下,当场看后签字确认可装订;有一段日子,每晚跟美编一起加班到夜里一两点,就为了保证每天都能给3~5本书出片……我很忙,但是忙得很开心。

空闲时我给父亲打电话,说起当下的工作状态,手舞足蹈描述半天,突然想起,原来2004年快要毕业的时候,我也来过北京一次,却只待了不久就回Z市了,就忍不住对父亲说:“真后悔当初来的时候没留下来,如果早一点开始做这行,现在应该有点成绩了吧!”

父亲笑了:“不要后悔。人哪有前后眼,那时候的你,根本不可能来做这个啊。好好做好现在的事儿吧,过去的事儿没啥好后悔的。”

挂了电话,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2004年我还没毕业,春节过后,有位北京的朋友邀我来玩一段时间。当时我正处于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其实现在哪里还有实习了,不过是毕业前学校留出的试验性找工作时期),时间很宽松,于是毫不踌躇地答应了。

朋友当时也在实习,但没住在学校宿舍,而是借住在另外一个朋友的家里,对方出国去了,便让她先照看着自己的两室一厅。虽然是两室一厅,房子却并不大,也没有电脑。暖气倒是极足。

她先陪我玩了一两天,便对我放任自流:“我没有太多时间陪你,你可以试着自己找个工作。找到了就能留下来了。”

2004年的手机虽然已不是当年“大哥大”那样的奢侈品,却还不能做到人手一部,好巧不巧,我是“没有”的那一位。朋友住处倒是有一部座机,她说,只能打出去,不能接听,因为她是私自让我借住的,怕房东打电话回来时是我接听,那样反而不好了。

2004年的北京,还没有北京公交网,更没有百度地图,只有一张巨大的、比Z市足足大了三倍的地图。每次要去某个地方之前,我都要在床上铺开那张地图,核对半天公交路线,才能揣上零钱出门。

朋友住处没有电脑,于是我只能去附近的网吧上网。我把自己的求职意向定位为文字相关,主要是广告文案——那时候我甚至不知道民营书业的存在,总以为做编辑需要中文专业才有可能(我大学是学计算机的)。发出了几封邮件后,有一家公司终于回信,约我去面试。

在电话里敲定了面试时间,问清了地址,晚上趴在地图上查清楚了公交路线,第二天我去面试。

那家公司在小马厂,过去需要转车。我从地图上查出了对接线路,下车后找遍站牌,却没发现可以转的车。当时已经快要迟到,我急急打了辆出租车(对没毕业的我来说,完全是极端奢侈,心痛得要滴血),赶忙奔过去。

到了之后,是一位年轻的男士面试我。他让我简单介绍了下自己,然后给我出了个题目:如果让你用广告的方式来介绍自己,你会怎么说?

我思考了5分钟,就准备开口。他很诧异:“你可以多思考一会儿,没关系的。”

但我大概是害怕被别人认为反应太慢,不够聪明灵活,还是当时就回答了。不用说,因为答得匆促,根本未有完整的创意核心,说到后来,甚至有点磕巴起来。

他看了看我,说,嗯,那你回去等通知吧。

这个通知,我等了三天,根本没有来,连邮件通知都没有。

之后,我的北京之行就这么夭折了。

我再也没有去参加过第二次面试。每天无非窝在住处看看电视,再出去溜达一圈。时值早春,北京尚且春寒料峭,万物不发,并没有太多可以看的景致。过了没多久,我便收拾行装,打道回府。而再次跟北京相遇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年。

其实,除去我那种毫无面试经验的生涩导致的各种错乱,如事先没查对路线导致迟到十五分钟,没留下自己可供联系的方式(虽然没有电话,也可以留个邮件),宁愿让面试官认为自己“聪明”而不懂留一段时间思考以便给出完整的答案等问题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害怕。

对着这个陌生的、庞大的城市,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Z市在我的概念中已经够大了,北京却比4个Z市还要大。在这么大的城市里,我能活下去吗?我没有信心。

不只是对活在北京没有信心,甚至对在Z市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我也缺乏信心。

也正因此,我着实过了一段困窘痛苦的日子。直到经过这些试炼,我终于发现存在于自身的力量,并凭借它,进入了真实的生活。

如果时间倒转到过去,只要我还是那时的我,一切就都还会发生。当时我对这世界的认知、我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对各个行业的了解、我接触到的人群,决定了我不会留在这里,不会从事其实很适合自己的出版行业。

当时的我,没有手机,没有别人能找到联系我的方式。

没有对出版业的基础认知,除了编校知识和文笔之外,对这一行一无所知。

没有任何朋友从事这一行,所以也没有人脉和相对准确的知识引领我进入。

当想通了这一点,我对自己过去所做的任何选择,都不再后悔。

那是当时当地的我,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

即使时光倒流,我也可能照样犯一样的错误,吃一样的亏。

而我从这样的生活里学到的另一个教训是,面对未来,不要害怕。

就是因为害怕,觉得自己做不到,所以我不曾动用基本的智力和勇气来解决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

没有电话,还有电子信箱。

第一次面试不成功,可以试第二次。

不知道出版业的存在,可以去做广告,一样是需要文字功底和创意的行业。也许在做广告的过程中,就会接触到出版,从而转过来。

是害怕,扼杀了这一切的可能性。

回到Z市的前两年,其实我对这世界还有强烈的惊惧之意,时常不自觉地逃避着。直到在家开饭店失败,我发现,自己已经避无可避,只能迎着劈面而来的巨浪冲向前去,勇气,才真正在心中扎根。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遇见的事,即使痛苦或悲伤,都不再导致绝望。

托尔斯泰的手杖上镌刻着一句话: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而卡夫卡的手杖上刻着的是: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

我想,我始终是,托尔斯泰那样的人。

我不要每一个障碍都粉碎我,我不能让任何一个障碍粉碎我。即使一辆自重1吨的汽车从我身上缓缓压过,我也要再度慢慢恢复,成为一个完整鲜活的人。

我不想扼住命运的咽喉,但我愿意跟它面对面,隔着几米远,对峙在冰雪荒原上。

又怎样呢,命运?

我不相信讲和,我不相信顺从可以换得垂怜。

哪怕若干年后我死了,我也想要你扔下白手套。

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人,即使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你想要征服,也是不、可、能。

23岁相恋, 25岁结婚, 28岁生宝宝


如果可以,我也想23岁相恋,25岁结婚,28岁有个可爱的宝宝。

在我的计划里,我们俩可以一起跨过七年之痒,可以一起熬过人生的漫长,一起经历苦难和幸福,等到老了以后,还要在一起相互依偎,不惧死亡。

但现实中,我被困在这座城市。看起来不紧不慢的城市,却像上了发条一样毫不停歇的运转。

变化总是快过计划,在忙碌中年龄就不知不觉得超过了原计划,也遇到过一些人,但都以各种形式被否定为不合适。

我曾经做过很多蠢事,错过了可能会合适的爱情,于是在深夜里回想起来也会觉得有些惋惜。

记得分别之前的那天晚上,我和他去了很久前就想去的电视塔,最后看了一眼我们最喜欢的城市,看了一眼我们相识相爱的地方。

那时候是八月底,天气闷热又有些潮湿,我们看不清楚远方的山,但是看得见对方的表情,我想那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和别人约会去的地方了。

后来就再也遇不到所谓的合适的人了,渐渐就发现,自己一个人也挺好过的。

没什么担惊受怕,没什么受宠若惊,你的喜怒哀乐都只有自己知道,再也不用担心谁会离开,谁要跟你分手了。

我是想过一个人过一辈子,但理想的生活方式总是在现实的面前渐行渐远。

在这样漫长的人生里,像他明天就会来那样期待着,像他永远也不会来那样生活着。

朋友米粒说:

“后来的后来,我总是在脑海中回想过去,哎呀,其实那个时候也很美的,其实我也是有机会按计划生活的,但是在最美,最恰当的时候,我自己都错过了。”

米粒在我朋友圈当中算是长得漂亮的,但是爱情也一直没有着落,眼看着身边的朋友相继结婚,她也不得不答应一些莫名其妙的介绍。

米粒说之前,遇到过一个人,他们喜欢同样的电影,同样的书籍,同样的美食,还有同样的颜色,他们笑点一样,同样从小学习钢琴,他们就像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是他们并没有相爱,也没有聊天。

我们遇到很多人,但是也错过很多人,遇到对的人,难,结识对的人,更难。

米粒也谈过恋爱,但遇人不淑。

刚见到她男朋友的时候,觉得是个挺不错的男孩,个子高高的,处处维护着米粒,拎包,夹菜,样样都不落下。那段时间的米粒像是掉进了蜜罐里面一样,幸福溢于言表。

直到有天,男朋友问她借钱,她才知道,这个男人还有一个小女朋友,他还让小女朋友怀孕了。

分手之后,她就一直单着了,她说不想再受伤,在等对的人,于是她变成了别人眼里那个眼高于顶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其实我们都有在为遇到对的人而努力着,但现实往往喜欢开玩笑,最后连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再也遇不到合适的人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年龄像是一道坎,稍不留神就成剩女了。

熙熙刚相完亲,就迫不及待的要跟我分享:

“你知道面试官是什么样子吗?大家都把自己的条件摊上台面,哪里是什么聊天?摆明着是互相比对条件的吻合程度。”

“他上来就自报家门,有什么车子,多大的房子,然后说希望找一个可以稳定相夫教子的女人。”

“我也像背书似的,把说过很多遍的话重复了一遍。我的学历,家境,兄弟姐妹,父母统统介绍了一遍。”

说到这她沉默了,眼底装满落寞,叹了一口气。

以前觉得吧,等一等总会遇到对的人,合适的对象,可是怎么办呢?现实就是自己是单身大龄女啊,来自身边的压力早早就已经让她喘不过气了,一面想着再坚持坚持,一面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就要这样单身一辈子。

哪里有什么太挑剔,哪里有什么眼光太高,只是觉得或许还可以再等一等,或许会遇到最合适的那个人罢了。

人是群居动物,谁会想单身一辈子。

我们都会想要有人陪伴,能在最脆弱的时候给我一个拥抱,想肆无忌惮的撒娇,天冷时有件外套,孤单时候的塞过来的电影票。有人伴我立黄昏,有人问我粥可温。

如果可以,我也想23岁相恋,25岁结婚,28岁有个可爱的宝宝。

但现实中想要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机,谈上一场合适的恋爱,真的很难。

只有爱是不够的


只有爱是不够的

这一生你可能会爱上很多人,

但是可以好好跟你相处一辈子的人也许只会有一个。

“我总以为两个人在一起只要够相爱,不管发生什么都不会是问题。”

女孩张着一双哭红了的大眼睛看着我说。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天真的这样以为。”

我拍拍她的头心疼地说。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以为只要两个人是相爱的,爱情就会很简单、全世界也会跟着简单起来,但这只是一开始。一开始我们都以为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得倒相爱的两个人,但往往难倒相爱的两个人的,就是爱着对方的这两个人。

原本以为有爱情就够好了,天塌下来都有两个人一起去撑着D

但是,真正在一起之后你们才会懂得,如果在爱情中的两个人不懂得好好相处的话,这两个人就会成为处死这爱情的杀手。

女孩跟男友吵架了,吵到已经被对方宣判“暂时冷静一下”的阶段。吵的内容很一般,是很多情侣都会遇到的问题:“价值观不同”。

你觉得重要的,他无关痛痒;他觉得重要的,你嗤之以鼻。

比方:你需要大量的安全感,他觉得很幼稚,做不到也不想做。因为他觉得这件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事,一点也不重要。这样可以吵到要分手吗?

当然可以,如果双方都不能设身处地为对方想、又或者你总觉得他应该要懂,所以很多话都不想说出口。

女孩说,不想说出口的原因是种复杂的恐惧心情——“害怕”。害怕什么?

“我不想让他那么了解我的过去,那是一段连我自己都不愿意再去回想噩梦般的曾经。”

“你有没有想过?搞不好你们要在一起一辈子的耶!你这么没安全感的心魔怎么样都得让他知道吧?”我提醒她。

“如果,他知道了以后,讨厌我了,怎么办?”

女人呀!最擅长的就是不断地假设问题,再提出逼死自己的答案。所以总是有千百个问不出口的心事纠结在心头。如果他不能够释怀过去,如果他不能体谅你的心情,如果你试着好好沟通都没办法找到两个人最舒服的相处方式继续下去的话,那就是你们个性不合。

“个性不合”是如此笼统却又能解释一切的分手理由。

“他善妒到连你交往过两个男人都无法释怀,但你又无法抹掉过去让一切重来。”

“你只想要当个米虫一生让他喂养,他却觉得女人自己也该顶上有着一片天。”

“个性不合”就是“价值观大不相同”,就算再有爱,价值观的不同也会让人瞬间清醒,原本是他眼里独一无二的你却在三秒内就可以变路人。

相处不了的两个人根本没有谁对谁错、谁该去怨怼谁。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能相处得来才是真正可以走得长远的感情。相处不来的问题也许可以交给时间,让时间一点一点磨去让彼此不舒服的棱角。

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肯把心里的迟疑让对方明白,否则,一味咬牙忍耐只会心生更多怨恨,万一真的不小心就在一起一辈子了,也只会是一辈子的怨偶。或者你也可以干脆的放弃,把自己交给下一个人。

“但是,我真的无法接受明明是相爱的人却要分开。”女孩像是就快要崩溃地说。亲爱的,能处得来跟相爱并不是抵触的两件事情。

现在的你可能不相信,你当然可以继续坚持跟他纠缠到自己心甘情愿放手为止。过程一定会很痛苦、会让你伤心很久很久,但我们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在被生活磨得够久的以后,在你懂得宽容、体谅、设身处地的以后,真的会遇到一个同样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一个可以和你轻松相处、也能好好相爱的人。

或者,你还是一样的骄傲、一样既好强又脆弱,但就是会有一个受得了这样不完美的你的人,他可以接受这样的你可以好好跟你相处。

那时候的你就会懂得我现在说的话:相处的重要性远大于相爱,要学会了相处,相爱才会变得更有意义。这一生你可能会爱上很多人,但是可以好好跟你相处一辈子的人也许只会有一个。

23 你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爱


去看看自己的渴望,看看你想让他为你做什么,满足你哪部分渴望。

去和他分享你的渴望,让他多关注你一些,让他多重视你一些。

去调整自己满足渴望的方式,而不是通过索取的方式来获得。

唠叨,就是说话没完没了,而且没有任何意义。听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说的人这么能说。

唠叨一般不招人待见。有一份调查显示,男人讨厌女人做的事情当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啰唆唠叨”,远高于排名第二的“不爱打扮”。听起来似乎唠叨是女人的专利,但事实远非如此,基本上只要让人心烦的沟通方式就算是唠叨,因此唠叨在男人与女人身上都存在,只是女人表现得会更普遍一些罢了。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就是个唠叨狂。

唠叨有时候是一种性格常态,你会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有说不完的话;有时候则只表现在某些方面和某件事上,例如总是在吃饭或穿衣问题上叮嘱个没完,总是在他犯错的时候说个不停;唠叨有时候也只与人有关,只对固定的人唠叨。

我们对于唠叨的普遍认识还是比较好的。无论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在唠叨,你基本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唠叨是自己的问题,唠叨让人心烦。可是既然唠叨这么不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唠叨个不停?

当然是因为唠叨的人并不承认自己是唠叨,也难以意识到自己是在唠叨。有时候你觉得自己仅仅是正常人说话而已,你很难理解别人给你定义为唠叨。

唠叨的主要表现就是废话多。废话主要有这些内容表现:其一,重复命令。当你的命令得不到回应的时候,你就会不断地重复要求和强化,比如你会说“你什么时候去做……”其二,关心提醒。有些人觉得关心提醒是爱的表现,因为关心他所以才不断地提醒他。比如你会经常提醒他天气降温、注意安全、按时吃药,等等。这些关心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被重复到听的人的上限的时候就会令人反感。其三,分享心事。有时候你会觉得委屈,白天两个人都忙,晚上能在一起的时间很难得,这时候你喜欢把白天大事小事都说给他听,想增加彼此的感情。可是他并不买单,他只想说一个“好累”,然后做点自己的事情。当然还有其他方方面面。当你从这些方面去评估自己平时的话语的时候,你很容易评估出自己有多唠叨。

当然关系里最直接的评估就是去问他,因为他是你主要的互动对象,因此他的感受就是你的现状。如果他经常感到你的话无意义且过多,甚至让他反感,那么你需要调整下自己的沟通模式,以让你们的感情增加一点甜蜜。

为什么唠叨会让人这么反感?

唠叨是一种家庭暴力。我们说过,暴力的特点就是你在做一件针对他且他不同意的事情。这种暴力的特点就是你并不想听而你会强迫他听,实质上就是一种对耳朵的强奸,是很让人反感的。对于这种唠叨,在听者的世界里可以定义为噪音污染。我们用“噪音污染”这个词来形容你在沟通中的特点的时候,你更能感受到这种反感。相对于环境污染,噪音污染更难以让人忍受。你家旁边有堆垃圾你可以忍受它一天,但是你家旁边有个施工队干一天的活你却会疯掉。当不喜欢的声音持续强奸耳朵的时候,人就会心烦意乱,想寻求一种清静。这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然后我们再从心理的角度去看你唠叨的内容。唠叨是否定他的能力的一种表现,无论你在不停地找他核对你要求的事还是不停地提醒他该做的事,你都在无意间对他的能力进行了否定和质疑。你不相信他会做到,所以你才不断地提醒。作为信息的传达,只需要一次就够了,过多的时候就成为了心理压力。唠叨还是一种监督,监督他任务的进度。在无所谓的小事都被监督着的时候,这种窒息感我想每个人都可能有深刻的体验。

既然唠叨不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解决问题。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人喜欢唠叨呢?

我们经常说,任何一种存在都有它的积极意义。我们去看待一个事物的时候,要从多角度去看待。唠叨亦然。

唠叨的时候,一定是这个人精力过于充沛,浑身充满着能量。唠叨本身这件事的意义是大于唠叨内容的,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说了多久。有人喜欢把唠叨者隐喻为知了,知了就是一种叫个不停也不会累的昆虫,因为它不累。当一个人体内积蓄的能量过多的时候,就会自然出来一种途径推着他释放,唠叨这种简单的方式就成为了首选。不停地动嘴可以发泄情绪,释放自己,这个体验很常见。比如说人们喜欢去KTV释放自己,喜欢对着大海和大山大声说话,这就是人们释放自己的一种途径。唠叨作为KTV的延伸版,对于说的人来说是具有修身养性作用的。

唠叨不仅修身,还养心。说向来是比听容易很多的事情,因为说是在展现自己,说的时候人会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唠叨是一种命令,是一种分享,把我知道的分享给你,把我比你厉害的地方教给你。人在分享完自己的故事后,总会有种酣畅淋漓的成就感。

从宏观本能上讲,唠叨既能修身,又能养性。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其实人人都喜欢唠叨。只是现实环境中,很多人都不需要通过唠叨来释放和表达自己。回到现实的具体环境来,唠叨则有很多是心理因素所致。唠叨常常是你对感情的憧憬与现实的落差的表现。我们前面说,唠叨是一种控制。只要控制发生,必然有期待没有被满足。如果你认真观察,你会发现爱唠叨的人往往是那些不快乐、不幸福、爱抱怨、事儿多的人,而那些在生活中、亲密关系里感到满足的人往往是很恬静的。从这个层面上讲,唠叨只是一个现象,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你有很多期待没有被满足。或许是他对你的关心少了一些,或许是他对你的重视少了一些,或许你需要用这样的方式要求他看到你的存在和价值,你想索取这些,于是唠叨。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你的唠叨。你都需要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来增进你们的感情。

比如说,不要重复说话,你要交代的事三遍以内足以完成传递信息。明确沟通目的,将你要表达的东西梳理出来,用富有逻辑的话告诉他。换一种方式去发泄,譬如,和朋友们去倾诉。或者,向内探索,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唠叨的时候你是在发泄而不是在沟通,当你开始重复说话的时候,注意觉察自己的情绪,当你觉察到的时候做一个决定,然后再决定怎样应对情绪。

去看看自己的渴望。你想让他为你做什么,满足你哪部分渴望。你可以去和他分享你的渴望,其实你是想让他多关注你一些,想让他多重视你一些。你只是想表达你的爱,你不知道有什么合适的方式可以去表达。你也可以去调整自己满足渴望的方式,不再通过索要这种方式来获得。

剩下的就是简单却很重要的倾听了。心理咨询中,倾听是相当重要的,老祖宗也留下了“沉默是金”的箴言让我们多听少说。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听比说更有利于增进关系,更容易维护感情。

世界需要一些清静,不妨让嘴巴走开,把时间留给我们的心。想让感情更加稳固吗?嘘,不要唠叨,听听心在说什么。

没有经过误解、伤害和修复的婚姻,不足以谈真爱


没有经过误解、伤害和修复的婚姻,不足以谈真爱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曾提出“爱情三要素”:第一个是“激情”,即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上,无时无刻想要和对方在一起;第二个是“亲密感”,也就是无论两个人相处多久,依旧很愿意和对方分享自己的很多事情,和对方有一份自然的亲近感和亲密感;在三角型的最上方是“承诺”,这份承诺不仅仅结婚证上盖章的共戳,也不单是法律的约束,更是心理层面对婚姻、对两性关系和对自己的一个声音,承诺不离不弃。

在这三个要素中,如果只有激情,我们把它叫做“迷恋的爱”;如果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我们就将其称为“普通朋友式的爱”;如果说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没有承诺,那么这样的婚姻内容就会很空洞,我们把这个称为“空洞的爱”。虽然只有三要素,但是我们的婚姻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三个要素不同的排列组合,就会形成不一样的模式和关系,比如迷恋和真爱。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忽略了迷恋和真爱的区别,带着迷恋走进婚姻,从而也产生了种种矛盾。那么,真爱和迷恋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迷恋是瞬间发生,而真爱是一个长期了解

迷恋是瞬间发生的,更多是一见钟情,就像《冰雪奇缘》电影中安娜公主和汉斯王子彼此一见钟情,在舞会上跳舞跳到一半,汉斯王子就说:“我希望你嫁给我,我要娶你!”这时候的安娜公主幸福感爆棚,但这种爱是真爱吗?

因迷恋而闪婚的人们,经过生活的慢慢相处就会发现:为什么对方和之前想的差别这么大,为什么他有这么多缺点。所以说真爱和迷恋的第一个区别就是,迷恋一般是基于瞬间发生,而真爱其实是彼此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了解。

迷恋基于自身心理的投射,真爱是看懂他

心理的投射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比如说有的朋友在择偶时,会有筛选,对身高、外形等设置条件。我们设置的这些条件其实都是按照自己心目当中喜欢的某个类型,觉得那样才是真正想要找的一个“款”,这个时候其实是自己表面的一种心理投射。

还有一种是更深一层的心理投射,是和我们的原生家庭分不开的。曾经有一个来访者跟我诉说,他总是和被丈夫抛弃或丈夫有外遇的女人发生恋情,但是一任一任的恋情总是以失败告终。他想当一个拯救者,让那些忧郁哀怨的女性幸福快乐起来,结果发现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都失败了,于是他开始探寻自己的原因。结果发现,原来在他的小时候,他的父亲是一个因为外遇抛下家,离开他和他母亲的人。他从小就看着母亲在哀怨和愁苦中度日,所以有一种“要让我的母亲幸福起来”的愿望,但小的时候他没有能力完成这个心愿。所以等到他成人以后,他就会去找那种和自己母亲类型很像的女人。

他这样跟我描述:可以说“假如我可以帮助她们成功了,那我曾经儿时那个没有满足的愿望就可以得到满足了。”这个案例就是最深的未了情节,而这部分就变成了心理投射,就会在他的婚姻关系中,在找朋友、找妻子的过程中有所投射。

这样的投射可能有很多,比如婚姻相处中,两个人会按照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所感受到、看到的、学习到的投射到对方身上,认为对方“应该如何”才是一个好丈夫;而丈夫则认为应该要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才是理所应当的,这样才是一个妻子好的标准。这种相处模式,其实是没有真正地看到和看懂对方,没有对他有全面的了解。

迷恋更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真爱具有利他性

举个例子,很多家庭挤牙膏的习惯不同,夫妻双方中,一个人习惯从下往上一点一点地卷上去,而另外一个人比较随意。假如说那个一点点往上挤的人,觉得这是一种美,是一种“应该”的话,每天看到对方随便一捏,刚开始的时候还会因为爱,耐着性子一点点帮他把牙膏恢复原位。但日子久了,每一次都要帮他捏,就会产生对对方的不满,求对方也一点点往上挤,照顾自己的感受。但对方可能觉得这种要求是对他自由的限制,进而两人产生矛盾。

日子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最经不住一点点被磨灭,爱情就是在一点一滴因生活习惯差异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中,慢慢地被消磨殆尽。

如果还要说更深层次的就是价值观的不同,比如有些人比较节省,但找了一个大手大脚的伴侣;有些人比较开朗,但却找了一个寡言少语的配偶;有些人可能计划性特别强,但他的另一半却是随遇而安。婚姻中很多长期反复的矛盾其实是一个大的事情,其折射的往往是两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但恰恰这部分很难改变。

很多争执、伤害和指责,其实都来源于“我想要改变你,或者你想要改变我”,这种权力的争夺,和“你应该怎样”,其实是对对方一种无形的控制和伤害,双方的矛盾也是在控制与摆脱控制中一步步产生,隔阂越来越深,感情一点点被消耗。

真爱的部分,其实恰恰就是更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迷恋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当我们知道了真爱和迷恋这部分的区别,或许我们就可以适度提醒自己,也许我们可以接受一些对方的影响,实在接受不了,也可以先去接纳对方真实的样子。

迷恋以激情为主,真爱是亲密+友情

当我们迷恋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中会分泌一种激素PEA,它会让我们更加愿意冒险,能够更多的去想要和对方在一起。这种激素的本能或者说化学反应就会促使恋爱中的两个人更富有激情,生理和心理层面产生就要和对方在一起的冲动。而在真爱当中,夫妻双方的大脑中分泌了一种胺多酚,它会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的温和、安宁和稳定。

如果是真爱,那么两个人的相处模式就是亲密+友情。双方头脑之间分泌的胺多酚会越来越多、信任感会越来越重,最后就会达到了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恩情、亲情和友情的层面。不要小看了友情这个部分,如果双方之间觉得彼此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没有太多可以交集的部分,那么可以说,两个人之间已经没有了友情。研究曾发现,在结婚的第16.4年,是第二个离婚高峰期,而这个时期离婚的人们往往是因为缺乏了友情。

当然,如何理解亲人和亲情的,对于亲人和亲情是怎样的态度,对于朋友的态度又如何不同,也可以直接观察出一个人的价值观。

迷恋经不起时间考验,真爱是一生的承诺

迷恋很短暂,这点毋庸置疑,而真爱是以意志和承诺厮守终生的。任何一段婚姻从迷恋走向真爱,一定是经过了误解、伤害、修复和饶恕这几个艰难的过程,才最终走向真爱。

只要是在婚姻中,亲密关系中走得越近的人,一定会产生矛盾,一定会彼此伤害对方,这个时候我们要去学习“战后修复”,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饶恕。

夫妻之间的伤痛和伤害,就像我们背包前行,每一个伤害如同往包里加了一块石头,前行的过程中会不断有人往背包里扔石头,最后沉重无比,实在累到不行,我们才想到把包放下来。可是还有一些人比较聪明,就像我女儿,她会用这个比喻来说:“我就不是那样的人,我一直背着包,有人往包里扔石头我就边走边把石头放下来。”有些人就是这样,把所谓的石头、伤害放掉,是一定要经过饶恕与学习饶恕这个过程。

任何一段婚姻都要经过这些过程,就仿佛新车齿轮的磨合,磨合的时候是很痛的,因为磨的时候恰恰是自己早已习惯几十年的一些习惯、观点和事情,这个时候一定会带来一些挣扎、争吵,但也恰恰是这些磨合,让我们一点一点的去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有可能去扩充我们自己的接纳度和容纳度,然后才是真正的尊重对方。

真正的婚姻当中,一定要有些东西是要发生妥协和改变的,那就让自己去改变,双方都要有改变,才能在两个圆之间有比较圆润的、润滑的、共同的部分。当我们分清了迷恋和真爱的区别,并愿意用真爱的想法、目标和思路去面对我们婚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我们愿意一点一滴去了解自己的成长,学习婚姻的相处,那么,我们一定能接近自己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