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

发表时间:2021-03-15

【www.qg13.com - 生活点滴情感故事】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

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牌坊村的一座普通的三合院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邓小平。

1910年,6岁的邓小平进入私塾读书。蒙童时期的功课主要是读《三字经》、《千字文》等。那时,老师讲课只是照本宣科,逐句教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聪明伶俐的邓小平却爱动脑筋,敢于不懂就问,一直到弄明白为止,所以他背课文总是理解着背,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为此,老师也特别喜欢他。

在私塾先生的精心培养下,邓小平学会了用毛笔写字。他对写字特别感兴趣。每天放学后,他从不在路上贪玩,回到家里,读书后便开始反复练习写字。经过私塾写字课的严格训练,邓小平的书法有了良好的基础。

酷爱读书、习字的邓小平并不是个小“书呆子”,他非常活泼顽皮。每天放学回到家中,他总是把姐姐和妹妹叫到一起,让她们坐好,自己则站在她们对面,学着课堂上老师的样子,一只手叉在腰部,一只手拿著书,一边摇晃着脑袋,一边背诵着刚学会的诗文,逗得家里人哈哈大笑,都戏称他为“小先生”。

不仅如此,年少的邓小平还表现出了过人胆识。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玩耍到这里,看着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招呼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听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纷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生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果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中爬了上去,并高兴地对站在下面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后来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纷大着胆子,爬上去玩耍。

这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的行为,也算是邓小平童年时代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吧!

小编推荐qg13.com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的小故事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的小故事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书中写道:“l2月l2日西安事变爆发,父亲是在重病昏迷的状态下听说的。那是因为,l936年底,父亲得了—场非常严重的副伤寒。”杨尚昆同志曾向毛毛回忆过当时的情景:“杨伯伯告诉我,那是在甘肃庆阳—带,你爸爸得了伤寒,非常厉害。他已经是昏迷不醒了,什么东西都没法吃,吃—点东西就会把肠子戳破,只好煮点米汤喂他。

正好那时候张学良和我们搞统战,派他的副官来慰问红军,送来两车慰问品,有吃的,还有香烟和—些其他物资,其中有—些罐装的炼乳。聂伯伯(聂荣臻)决定,把这些炼乳全部给小平。全靠这些炼乳,救了你爸爸的命。”肖克将军也讲过当时的情况:“l936年ll月、l2月间,我们的部队走在—块儿,听说你爸爸病了,我就去看他。那时候他病得很重,用担架抬着,不省人事,很危险。”邓小平后来回忆时也说,那次他病得很重,差点死掉了。西安事变爆发,他在昏迷中隐隐约约听到几句,就又昏迷过去了。

邓小平是幸运的。他—生历经艰险,但都化险为夷。在上海进行地下工作的时候,因为叛徒出卖,邓小平曾两次遇险,与追捕他的敌人前后仅差半分钟。战争年代,他又两次被敌人包围,子弹把他的衣服打穿了好几个洞,却没有伤到他身体……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的名言名句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的名言名句

邓小平的名言名句:

1.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2.发展才是硬道理.

3.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4.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5.摸着石头过河.

6.稳定压倒一切.

7.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8.不争论是为了争论时间.

9.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3.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14.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

15.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是要统一的.

邓小平的故事:乐于助人的邓小平


邓小平的故事:乐于助人的邓小平

邓小平(1903-1997),四川广安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是个精力充沛、乐观向上,喜欢社交的人。邓文明乐于同人交往,在调解地方争端时处事公道。在家里,他严格而又谦和。他对孩子们的训诫是严厉的,但当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仍愿意倾听他们的陈述。邓小平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

在邓小平还年幼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到一个老式私塾接受教育。两年以后,邓小平七岁时,转到一所新式小学就读。他从早期起就学习了现代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地理,并且学的是白话文,而不是过去一直使用的文言文。邓小平儿时是个活泼、聪明的孩子,喜欢和同学们玩游戏,而且学东西非常快。他读书只朗读三遍便能够记住并背诵出来。他也是个有主见的孩子,即使有些事情是违反传统道德的,做了会受到惩罚,他还是无所畏惧,照样去做。

邓小平8岁时,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和他很要好的同学因为妹妹生病又无钱看医生而急得哭了起来。第二天一早,邓小平一走进教室,就立刻跑到那位同学身边,悄悄塞给他5块银元。这5块银元是邓小平从父亲的钱箱里偷偷拿出来的,在当时这笔钱可以买到500斤谷子,也算是一笔巨款了。

过了好几天,邓文明发现钱箱里莫名奇妙地少了5块银元,非常生气。他把全家人包括佣人都叫来打算彻查此事。父亲还没开口,邓小平很自觉地站了出来,并主动地把一根棍子递给父亲。邓文明以为儿子拿钱去乱花掉了,一生气顺手接过棍子就把邓小平打了一顿。邓小平一声没吭地挨完了打,父亲见状,也渐渐消了气,并觉得事情很蹊跷。他把邓小平找来,想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邓小平这才把事情原委详细地告诉父亲,他说:同学的妹妹生了很严重的病,他家很穷,没钱看大夫……还没等小平把话说完,父亲就把他拥在怀中,高兴地说:儿子,你做得对,父亲错怪你了。我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打你一顿。但是为什么我惩罚你的时候,你不把事情的原委早点告诉我呢?小平说:我的行为还是属于偷窃,您告诉过我,小偷是应当受到惩罚的,所以我应该挨打。父亲摇摇头说:儿子,你能主动帮助别人,而且很诚实,这是对的。但是,遇到了急难的事情而不信任自己的父亲,那就不对。你要拿钱帮助同学,应该先跟父亲说。小平点点头。父子俩相视而笑。

不久,邓文明为了让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把他送进广安城新成立的中学。几年后,这个有远大抱负和爱国心的父亲把儿子送去法国勤工俭学,从此,邓小平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当你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时,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关心他为什么犯错吗?你会追究原因吗?当你发现错怪了孩子时,你会向他道歉吗?一些家长可能会担心,给孩子道歉那不是会让自己威信扫地吗?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呢?实际上,向孩子道歉是在向孩子表明,你尊重他(她)的情感,还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重要的是应当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邓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表扬了儿子,也指出了儿子的不足之处,同时还作了自我检讨,给儿子作出了一个表率。殊不知,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榜样力量是异常巨大的。

当然,父母弥补自己过失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拥抱一下孩子,或者与孩子推心置腹地谈一谈等等。这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是很优秀,很可爱的。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的“中华豆腐店”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的“中华豆腐店”

为了给旅欧共青团提供活动经费,在周恩来的倡议下,由邓小平负责主持,在巴黎开办了一间“中华豆腐店”。大家各自分工,有的捡豆子,有的泡豆子,其余的轮流摇磨,大家边干边说边笑,劳动局面十分欢快。周恩来还吟起古人的豆腐诗:“旋轮磨上流琼液。”邓小平则和起下句来:“煮月铛中滚雪花。”大家听了都拍手叫好。

邓小平热情好客,很有组织能力,这间具有东方风味的豆腐店很快吸引了法国人。豆腐店闻名巴黎,大有供不应求之势,于是用定时供应、售完为止的办法限制销售。这样,旅欧共青团活动经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针对当时在欧洲工作的大量华工,旅欧共青团的“华工运动委员会”还积极从事华工工作,瓦解华工中原有的行会帮派,建立“华工总会”,组织工人俱乐部,开办工人夜校,提高了工人的思想觉悟,促进了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的结合,并且培养了一些工人运动的骨干。

青年团在欧洲的革命活动,也使广大团员和进步青年得到了锻炼。从1923年起,为适应国内革命的需要,大批旅欧青年团员赴苏联学习,以后回到国内,投入大革命运动的洪流。1924年7月,周恩来奉党之召,离开法国,直接由海路归国。此后旅欧党团在李富春、李卓然、傅钟、邓小平等相继领导下,又有很大发展。

6月中旬,为声援国内五卅运动,在中共旅欧支部和共青团旅欧区执委会的倡导下,与反帝国主义的各团体联合,成立了旅法援助上海反帝国主义运动行动委员会。同年6月14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执行委员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区执行委员会发出“告示威华人”书,号召反对屠杀上海人民的帝国主义国家。6月21日,中共旅法支部和共青团支部联合国民党左派,发动了一次向中华民国驻法公使馆示威的行动,参加者200余人,他们迫令公使致电全国人民支持反帝运动,并通牒法国政府从华撤军。

年初,大批旅欧党团员已赴苏联学习或归国参加革命斗争,留在西欧的少数党团员,分别加入了所在国的党团组织,继续为支援国内革命努力工作。至此,原来那种独立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组织活动,已不复存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光辉历程宣告结束。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心里装着老百姓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心里装着老百姓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可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么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

有一段时间,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着邓小平的一生。

小平,我们真地感激你


小平, 我们真地感激你

仇宏宝

小平, 我们真地感激你。你知道吗,我们是多么敬重你,多么思念你啊!还是几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你提出了党的工作中心不是搞阶级斗争,而是发展生产力。从此,我们的国家勃勃生机,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没多久,你又力挽狂澜提出取消保送大学的制度,而是每个想进大学读书的,都必须参加全国的统一考试,最后根据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从此,后门没有了,读书无用论,没市场了。知识分子再也不是臭老九了,而是受人尊敬的先生了。知识分子再也不是改造对象,而是各行各业的栋梁和领导了。读书蔚然成风,获取更多的知识,振兴中华,已成大家的追求目标。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高度发展的时代。接着,你又适时提出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在全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下,一直受到割资本主义尾巴压抑的,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像爆发的火山,像奔涌的喷泉,万舸争流,万马奔腾社会的财富一下子成几何级的猛増,社会的产品也一下子从无法满足变成了供大于求,我们终于告别了吃配给的穷日子。以前是一年几次过节凭票才能吃到的大鱼大肉,现在想吃随时可以吃。以前是房子紧张到,结婚在床边拉块布,现在结婚都有房间的保障。以前买什么都要凭票,都要排队。现在只要能想到的,基本都能买到,而且不用排队。以前只能不饿肚子,现在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时代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一下子从穷日子,过上了富日子,日子也从温饱型过渡到了小康型。不久,你又适时提出了不搞闭门建设,而是搞改革,搞开放,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投资资金,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技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管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始飞跃,开始腾飞了。我们的祖国在世界之林,也从落后,开始迈上先进,迈上领先的行列了。我们国家也从贫穷落后,变为富有强大了。开放就是开门,就是开窗,好的东西要进来,坏的东西也会钻进来不久,在亡我之心不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煽动下,在亡我之心不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蛊惑下,一帮人打着拥护共产党,反对腐败的幌子,上街闹事,封堵交通,使得国家的生产科研,使得人们的正常生活都受到严重阻碍。更为危险的是,这帮人还提出要改组共产党由于这帮人打着拥护共产党的幌子,并且到处鼓动宣传,所以迷惑了党内不少人,他们感到迷茫,个别人甚至支持他们党面临危机,国家面临危机,军队面临危机社会已经出现动乱,军队,国家也可能出现动乱,中华民族又可能回到灾难深重的内斗之中,百姓又可能要回到那苦海之中。在这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在这国家的生死存亡关头,在这党的生死存亡关头,你出手了,你提出了稳定压到一切。你提出了四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指出了这帮人制造动乱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我们的党,推翻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我们党一下子明确了工作方向,一下子明确了工作目标。对这帮人的首要分子,进行了坚决地法办,对这帮人的胁从分子进行了教育引导,对社会上不明事理的人,进行了广泛地宣传。社会稳定了,国家稳定了,我们的党更团结了,我们的人民更团结了。我们生产秩序,我们的生活秩序,又进入了正常的轨道此时,我们党有部分同志提出,是不是开放错了,是不是开放快了,是不是开放大了。针对这种思想,你又及时提出了你的主张,改革开放没有错,错在我们没有两手硬。现在我们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精神文明。你又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指明了正确方向。从此,我们的国家又向富强飞跃,又向富强腾飞在你暮年时,你又提出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以你的雄才大略,以你的钢铁品质,让殖民者低下了高傲的头,签约归还了港澳,雪了中华的百年耻。不久,你又提出了我们党,我们国家要后继有人的问题,并提出了干部要废除终身制,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我们党,为我们国家建立了一整套过渡机制。你还在有生之年,带头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从此,我们党,我们国家一直平稳过渡,一直平稳发展,一直平稳前进。你在病危期间,还不忘嘱咐家人,死后不建墓地,不开追悼会,所烧骨灰撒向祖国大地你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来,又一无所求而去。小平啊,我们永远想你,人民永远想你!如果说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翻了身,那么你就是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富强,走向了幸福。人民永远记住你,人民永远感激你!

小平啊,就像你所说,你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你热爱这片土地。所以。你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奋斗了一辈子。中国人民为有你这样的儿子,而骄傲,而幸福!

小平啊,你奋斗了一辈子,你劳累了一辈子,现在你在天堂就好好地安息吧!因为我们的国家安定团结,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正为国家的富强,百姓的幸福,中国梦的实现,而发奋努力,奋力前行!

小平好好安息啊!

母亲的晚年生活


父亲去世两年之后,在我的强制干预下,母亲终于来到县城与我一起生活。

母亲只有我这样一个男娃儿。我虽然有两个姐两个妹,但按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父母是不能长住女儿家的。父亲在世时,为了相互有个照应,都已耄耋之年的父母依旧独自留守在老家。他们说,他们闻不惯城里的汽油味,乘不惯电梯。实在逼得紧了,就给我这个当儿子的扔下一句话:当哪一天有一个先走了,另一个就随我进城。话说到这份上,我已无话可说。

刚把父亲的后事处理完毕,我就向母亲提出要她随我进城。而母亲却向我摆出不能出走的诸多理由:办丧事借人家的东西要归还,秋来农作物要收成,家中的鸡鸭没法一下子就处理理由多得让我都感到头晕脑胀。末了最后来一句:过年你老爸的魂魄要归家,总不能让家里冷冷清清吧?

过了年,我又坚持让母亲跟我进城,母亲却又说,你姐妹们都要来拜年,按习俗,舅家和舅子家也要来回拜,都回城了,他们进哪里?母亲说得很在理,亲戚们总不能一窝蜂的挤进我那弹丸之地。

母亲这一次进城,还是缘于她的一场大病。母亲曾经动过大手术的地方旧病复发,村卫生员的妹妹根本无法处理,只好来县城住院。出院后,没有专车护送,母亲是回不了老家的,这样她就顺理成章的住进了我那县城里的小窝。早在她住院期间,我就把母亲喂养的那些鸡鸭处理好,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

在最初的几天里,母亲常常闹着要回老家。一会儿说她有几百块钱藏在某个地方,回去看是不是还在。一会儿又说她要去整理几件衣服回来,新近买的衣服总不合身。一会儿又说,客厅里开空调总不比烤炭火舒服,太闷。不几天,我就会回老家把母亲的衣服全部带回来,甚至还从老家拖来几袋木炭,这样母亲就可以在高楼上烤炭火了。尽管这样会熏黄房间,但比起母亲单独住老家的风险,这算不了什么。

母亲看我们的态很坚决,她也就一心一意的留了下来。

来到县城的母亲作息相当规律性,她虽然八十五岁高龄了,除了血压有些高,耳不聋,眼不花。每天清晨准时七点起床,在我和女儿还没有出门上班前,她就已经出门散步去了。她认识了周围几个讲侗话的老太太,大伙结伴去县城风雨桥上坐坐,拉拉家常用,倒也不寂寞。母亲的早餐会按时到某一小店吃稀饭,中午十二点准时回家吃午饭。

母亲是不睡午觉的,一吃完中午饭,她又会出去与一伙老太太晒太阳,或到熟悉的某一家坐坐。我有一个嫂子来县城给孙女当陪读,她住在一个二十九层的高楼。每天,母亲都会走到那高楼下,母亲不会按电梯,嫂子就下电梯来接她上去,末了又把母亲送下楼来,每天都乐此不疲。母亲听说舅母也在县城带孙子,就嚷着要我带她回娘家。每一次去舅母家回来,母亲都是一脸安祥。

母亲也渐渐喜欢上了电视,她喜欢看一些感情剧,不喜欢打打杀杀。她听不懂对话,但对剧情的发展推测却八九不离十。比如,一对男女坐在一起,母亲可以根据两人的坐姿,亲密程度,讲话语气及其眼神判定两人是什么关系,她甚至于还能猜出某某是某某的小三母亲可是文盲啊,听普通话就像我们听英语,她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我都有些佩服母亲了!

母亲不会使电器,在妻子和女儿都不在家的日子里,常常是我负责煮饭,打开液化气罐,母校负炒菜。母亲炒的菜特别好吃,我吃出了少年时代的那种味道。

晚上,母亲一般在九点准时上床睡觉。但上床后多半没有马上就睡,而是到处都打电话。她的电话无非就是姨家舅家和姐妹家,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女儿给母亲建了一个电话短号群,打多长时间都不要几个钱,母亲从此就乐此不疲。有时半夜起夜,都还听见母校在打电话而如果我和女儿在外应酬晚归,母亲也能准确说出我来归家的时间

母亲虽然老了,头脑却是异常的清醒。

母亲虽然离开了老家,但老家发生什么事,谁家的家长里短她似乎全知道。

母亲虽然离开了故土,但离开的是身离不了的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