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花花公子赫夫纳:为什么我们总用纠缠逃避分离

为什么离婚

发表时间:2021-04-19

花花公子赫夫纳:为什么我们总用纠缠逃避分离

我们一定看过很多的情感说说,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什么样的情感说说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花花公子赫夫纳:为什么我们总用纠缠逃避分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果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那么这个电影的主题歌不相同。《花花公子》的创始人赫夫纳的一生一言以蔽之:一个大男孩想要成为一个男人。他的做法是,造自己的宇宙,他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而女人,确切地说,女孩,是他的玩具。他试图用他的幻想来覆盖现实,感觉自己似乎真正地成为一个男人。

武大郎与西门庆的战争?

为什么这会成为几乎每个男人的命题?如果在原始社会,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个男人就意味着你无法为部落带来利益,弱者是必须被舍弃掉的, 因 为部落的资源不足以养一个废物。所以你必须要为这个部落贡献你的力量,结束被供养的岁月,而成为供养者。但这一逻辑在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不一定行得通,当资源富足的时候。男人以及女人的儿童期开始变得无限延长——因为我们不需要为了生存而必须尽快长大,相反,因为过度过剩的资源,让人类社会面对另外一个问题:如何消化我们创造的资源。

这个问题对一只工蚁或者蜜蜂不是问题,因为它只需要按照惯性去做机械性的事情就可以了,事实上你看到一只工蚁的一天就可以知道它的一生如何度过。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这样生活的。集体主义生活的一种好处就是可以延续种族的发展,中国的礼教和西方的清教徒思想都是基于饥馑的人类早期生活而产生的。这些思维的宗旨就是我们需要“克己复 礼”,需要节制欲望,因为资源不足以让我们生存。“付出、奉献、勤奋工作、忘我、无私”这样的词汇让人更多想到的是对一只蜜蜂的描述。

他的传奇之处就在于,他所代表的文化和过去的有着充满颠覆差异,付出不再是主题,而“享受与获得”则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个人而活这件事在历史上一向要 让位于为集体而活,而赫夫纳则给予牺牲的鼓吹者一记响亮的耳光。人类的历史一直存在着两种势力的斗争:为自己,还是为别人乃至集体活着?如果集体成为人生的中心,那么我们就会“工蚁化”,我们会更多地成为寻求力量感,寻求工作的满足,与我们建立满足的连接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或者某些集体名词。

比如赫夫纳的父亲是一个工作狂,他甚至很少和自己的孩子拥抱。而妈妈则是信奉《父母》杂志的科学育儿方式:不亲吻嘴唇,不流露情感,按时起床睡觉。也在传记 中,赫夫纳承认自己的家庭是冷清的,寂静的。这些细节让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图景:一个孤独的小男孩,和超级理性而有些冷漠的父母。这在过去的年代,是比较常见的画面,因为需要意味着资源的耗费,而我们无法围绕以个人为中心的主流文化,所以很多人都会将自己的需要转移到“非人”的客体中,比如赫夫纳的父亲把一 切都奉献给工作,而其母的信仰则是科学,她可以给小学的儿子以及小伙伴们大讲性知识,让小伙伴的母亲怒不可遏。去,这就会造成两种人,一种是武大郎,一种 是西门庆。武大郎是劳模,但却很缺乏情感,忙于工作;而西门庆则会忙于享受,绝对不会工作;前者以工作为中心,而西门庆则纯粹以个人为中心。

早一百年前,赫夫纳可能只是一个郁郁不得志一生的某个公司的小职员。而现在他却成为一个发行量达300多万的美国第一男性刊物的领导者和亿万富翁,更有甚者,他可以让一本充斥着裸女的杂志进入美国乃至世界主流,兔子标志成为全世界闻名的icon,越战期间的美军士兵甚至在北越战壕中发现《花花公子》杂志。

明显,这个孤独的小男孩既没有“自我阉割”掉个人的需要,也没有成为一个完全被人唾弃的“自私的混蛋”而在道德上被边缘化。相反,他以西门庆的狂欢而赢得了主流的认可。

他的胜利意味着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胜利,人性对工蜂的胜利,情感对理性的胜利。人性的需要,个人的自我满足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中心,和那些下流的色情杂志不同,《花花公子》是用性来兜售消费主义,刺激人们的各种需要,更多需要创造更多满足,更多满足则产生更多的需要,这意味着消费是可以创造更多的生产 力,而不是节俭与自我压抑。《花花公子》自创刊开始就面对众多的保守势力的冲击,某程度上,它扮演的是一种解构的角色,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婚姻制度。

一个小男孩的选择:封闭针还是致幻剂?自建宇宙秩序

一个人一生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构,比如一个小男孩从孩提时要从妈妈的怀里解脱出来,才能学会走路,而在青春期则要和父亲所代表的原生家庭的“壁垒”中突破出去,由此才能成为一个男人。

那么什么才是男人呢?男人=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能够真正拥有。所以青春期的男孩往往最难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小男 孩最难的就是离开自己的父母的世界,这需要有一些叛逆和斗争精神,但同时也会遇到另一个难题,一旦从父母的世界里“越狱”而出,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面临 一个选择:我们的坐标系到底是什么,是建立自己的坐标系,还是将坐标系设置为以父母为中心?如果是前者,哥伦布开始发现新大陆的冒险就开始了;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复读机,一次次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就好像死机的电脑反复演奏着一个乐曲。赫夫纳一生追逐无休止的性爱,就是一种强迫性的重复。

赫夫纳就一直生活在青春期的迷宫里,一方面他很有领导力,很有活力,可以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学校里成为叱咤风云的角色,另一方面他又羞怯不安,很难和人沟通。 从小学开始,他就开始沉迷于自传体的漫画,经常会用这些漫画和朋友分享,似乎以此作为和别人连接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他创刊,这也可以说是他一生的 写照:他似乎不能真正地和外界联系,而必须要通过某种媒介物,比如他画的漫画或者他办的杂志。

在一次关键的听证会上,赫夫纳要为占全公司年收入80%的伦敦花花公子俱乐部执照吊销一事作证,作为赌场老板,他在证人台语无伦次地说完后,委员会认为他根本不理解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拒绝颁发永久执照,而他也承认自己从没花时间阅读公司的调查报告——他从来不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你可以说他是艺术家或者创意的天才,但一个男人需要的“世事洞明皆聪明”的能力,他的确缺乏。这也是一个小男孩的典型例证。

事实上,进入这个世界,我们需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妈妈的怀抱,由此才能有一些安全感;有了这个安全感,第二件事是孩子开始去探索这个世界;第三件事就是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爸爸可以保护他,给他指导和方向,这会让这个孩子可以长大。而赫夫纳则生活在一个由孤独的妈妈和忙于工作的爸爸的家庭中,他面对的 是一个按照育儿书的教条来面对孩子的妈妈,很少得到足够的情感的滋养,另一方面他没有足够权威的稳定的坚定的父亲的形象——家对父亲来说就是旅馆。于是他 从冷漠但控制他的妈妈那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让他感觉到安全,也没有从刻板而疏远的妈妈哪里得到足够的指导可以面对世界。可能有人认为,那个时代的父母大概都是如此,为什么赫夫纳独独成了如此的人物?一个人的形成当然可以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总的来说,我们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说的就是一个人的大概气质和人格是在早期构建的。比如可能也许一个妈妈会在某些方面比较刻板,但在对孩子方面却比较宽容,孩子的人格特点取决于母亲和父亲的人格特点。

一个人有两个主要的形成期,第一个是父母对他的影响的时期,发生在儿童时期;第二格是青春期,那时流行文化则成为他主要的影响力量。赫夫纳受到《金赛性报告》的影响,开始认为性乃人权和解放的标识,他也认同《金刚》里原始荷尔蒙的男性阳具精神;也追崇《泰山》里小男孩式的英雄主义,当然也有《弗兰根斯坦》式的对阴郁黑暗精神的膜拜。显然,他一直用挑战社会传统的方式让他永远站在世俗的对立面,在他看来,卧室以外的世界就是充满了审查和迫害的非自由地带,他的反叛激发了保守势力对他的围剿,但这恰恰说明他的人生主题始终停留在“禁锢”和“自由”这两点上徘徊,这正是一个小男孩的主题:把外面的世界视为是危险的和迫害的,而将视野放在自己的巢穴里,而一个男人则渴望到卧室以外的世界去冒险。

于是他选择了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摆脱现实中的不如意,可以成为世界之王,他一生几乎都在卧室里度过,他穿的最多的衣服是睡衣,他创造了一个可以无限享用美女以及美好生活的梦幻岛,他一生都生活在party和狂欢之中,这真的是他想要的人生吗?小男孩其实可以分成三种:1)大男孩:比如约翰列侬,他虽然也有很多花边新闻,但总的来说,他的事业是和一群男孩一起成就的,最终他还是将感情集中在大野洋子一个人身上,但他的那张和日本妻子的著名床照还有与大麻伴生的音乐,都说明他和赫夫纳有着共同的诉求:回到巢穴去!2)半大男孩:赫夫纳则更多是和女人厮混在一起,而且没有办法专一于一人,他更多处于青春期前期,滞留在试错阶段;3)小男孩:迈克尔杰克逊走得更远,他的童年被剥夺了,就在自己的庄园建造了一个游乐场,然后邀请小孩子陪他玩,最终以娈童案毁掉名声。他从内心发育上,甚至还没有走到青春期。

一 个小男孩往往会有两种恐惧:一个是恐怕走出家门被狼群包围;一个是害怕被关在家里无人理睬。前者是因为没有爸爸带着他出去教会他如何打猎,如何与人交往; 后者是因为没有一个快乐的妈妈陪伴他,让他有足够的力量走出家门。赫夫纳可能两者都有某程度的缺损——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没有足够的滋养。于是小男孩 会发展两种方式来应对这两种恐惧,前者是要用一种封闭针来压抑自我的欲望和需要;后者是要用迷幻剂来让自己处于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为所欲为。前者往 往会发展出非常好的适应能力,他们最大的本领就是成为“乖孩子”压抑自己的需要,戴上一副完美的面具,面具戴得时间长了,他们几乎会忘掉自己的另一部分。而后者则会完全关注自我,宁愿用幻想覆盖现实,小学的时候,妈妈问他班上的同学,他十有八九叫不上名字。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两种武器,但有些人会 发展得过于极致,赫夫纳更多偏向于后者,那些天才比如梵高、海明威,他们可以创造出最完美的自我的世界,这个幻想世界如此强大,以至于肥皂泡泡居然能坚持几十年都不破灭。

当我们谈论性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赫夫纳建立了一个性狂欢的帝国之后,争议始终未曾终止,因为他一生与保守主义人士和女权主义者的纠斗,他一直努力想要摘掉“堕落的教唆犯”这样名号,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终生的“性实验专家”,在结婚之前居然守身如玉,虽然也会和一些姑娘勾搭,但从未上床过。但婚前一年,未婚妻向他承认和一名教练出轨了一次,她的坦白极大地伤害了赫夫纳。“我们永远也无法回到从前了。”他曾这样说。此后,他的婚姻在风雨飘摇中维系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告一段落。然后就是他长达几十年的浪荡史。有人认为他夸大了妻子出轨对他的影响,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这次婚姻是他最接近现实的一次。一个小男孩和一个男人的区别就在于,男人可以从挫折中爬起来继续前行,而小男孩的内心是无法消化挫折的,一次摔倒就足以让他远遁,因为这不是一个女人离开他,对他来说是和“母亲”的分离。小男孩的痛苦在于无法忍受和母亲的分离,他用性的分离来隔离情感的强烈的依恋需要,如果一个人“有奶就是娘”说明他内心是多么贫乏。

几乎所有和他发生过情感的女人都会感觉他是难以置信的自我中心,你必须完全依附于他,关系才能继续,同时要忍受他无休止地外遇。在80年代,他也尝试着回归婚姻,但当妻子试图让他从单身汉生活走入夫妻的二人世界时,他又回归性的世界。

赫夫纳一直声称,他对性的态度是一种张扬人性的解放运动,但事实上,他不过是用一种炫耀自己拥有优秀的性能力以及性魅力来掩饰内在的另一种空虚。比如他无法再去信任女人,也无法敞开心房,对情感和伴侣不再有安全感。他用燥狂的欢乐来压抑与生俱来的寒冷的孤寂,这是他的孤独的妈妈(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带给他的,作为妈妈最宠爱的儿子,他一直都承受着来自父亲对性和亲密的恐惧,赫夫纳的祖父因为猥亵十岁幼女而入狱,这也让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赫夫纳的父亲会在婚姻中对家庭如此冷漠——远离乱性的父亲,将对情感的需要封闭起来,投入到工作中去。而赫夫纳则接受了父亲对性的渴望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他也是一个冷清的家庭的成员,他一生都试图用各种“肉蒲团”来温暖自己,而这些温暖的来源都是有期限的,到了一定时期,他就要抛弃这些“身体的温暖者”。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办法进入到真正的关系中,他没有真正体验过真正的亲密,他努力在第一次婚姻中试图做一次尝试,未婚妻的出轨如此伤害他,是因为在他看来,一次伤害就足以毁掉他的一切了,这种伤害可能也成为他的托辞,成全他的正义性,同时也成为了他维持自己道德宇宙大厦不倾塌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什么他无法承受女人的背叛?而却可以无数次地背叛女人?这就是小男孩和大男人的区别,对小男孩来说,亲密关系等于亲子关系,小男孩只有一个妈,失去了这个妈妈,他就没法再认别的女人做妈了。而对大男人来说,他不需要在外面的世界找妈妈,因为他有足够的安全感,我们的安全感不是来自外在,而在于我们的内在的父母是健康的和保护的,如果我们心中有妈妈,就不会为外面的世界的亲密感的丧失打击到粉碎,以至于一生都不会重返亲密关系。所以对小男孩来说,他们努力做的就是试图用量来换质,而大男人则始终坚持质。这个世界没有人愿意滥竽充数,但如果一个人饥不择食的时候,就另当别论。

对赫夫纳来说,他的痛苦在于:虽然接触了那么多女人,但他似乎更能和25岁以下的女人谈恋爱(虽然后来也有30岁的女友,但大多数的女友都在25岁以下),这些女孩拥有青春的身体,但心智却未能发达,所以他永远可以让自己保持在亲密关系的控制,但事实,这虽然可以帮助他拥有“男人的掌控感”,但这不过是小男孩的幻想,有很多女伴都反映过,他似乎想要一个绝对听命于他的“物化”的伴侣,而非有真正情感的女人。一般而言,受过依恋创伤的人,就像镜子被摔碎成片的人一样,本来性与爱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因为受过了创伤,我们可能就会将性与爱分开,当爱无法掌控的时候,很多男人就退而求其次,退回到自我的世界,将女人变成自慰的工具,虽然这样可以让他们免遭情感的伤害,却也让他失去了可以将自己的内心打开的对象,他将永远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的慰籍,看上去他似乎拥有了无穷尽的女人,但内在的他却像干瘪的面包一样,失去了情感的滋养。

当然我们需要看到,在事业上,赫夫纳是非常有能力的男人,但在情感上,他依然还是一个徘徊在青春期的大男孩,他用性来作为解放自己,走向男人的武器,最终性也让他失去了成为男人,获得更深度情感的毒药。我们所有人都是如此,无论我们多么努力,但终有一天,我们会遇到那层玻璃天花板,那是我们成长的尽头,而我们的需要看上去那么简单,却又是那么难:找一个人来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那个人是谁,是否可以和我们一生相伴?我们的爱是真正的爱还只是我们的幻想?赫夫纳一生都在做这个实验,但事实上,他的实验对象不该只是有女人参与,更重要的是,一个男孩长大是需要强有力的值得认同的父亲的存在的。

有人觉得他一生几乎没有短板,也有人认为他一生非常失败,总之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坚持用性作为自由主义和享乐的武器,似乎他一生都在和审查制度和保守势力作战,他甚至连篇累牍地讨伐那些反对他的人,也许在无意识地寻找一个足够强大让他可以理想化的父亲。

精选阅读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前任叫做“渣男”?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前任叫做“渣男”?",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我们喜欢把那些玩弄女人情感,或在一段感情里动机不纯,人品性情较差的男性叫做渣男,理所当然,他们配得上这个称号。

但现实中这样的男人并不占多数,而我们却总能习惯性的听到渣男这个词。

这些词往往出自女生对于前任的评价中,好像只要一段感情的失意,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人,遇到了渣男而已。

把所有的过错和一段失意的感情,总结于一个男人的品行,觉得这样就会坦然放下的姑娘,只是没有勇气承认这样的事实:他只是不爱我了。

就像让你去承认:在这场恋爱的博弈中,你输了一样。

我身边的一女性朋友,早先在朋友圈天天秀恩爱,撒狗粮。后来无意发现,她竟然整整一周没有在朋友圈晒图片了,顿时心里就有种不好的预感,一问,果然和男友分了手。

原因很简单,姑娘的男友爱上自己的闺蜜,上演了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狗血剧情,姑娘把男生痛骂一通后草草分手。

对于前任,他现在亲切的称之为渣男一枚,说自己当时真是瞎了狗眼会爱上他,而对自己的闺蜜,切除任何有关她的联系方式,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听人说,姑娘的闺蜜平时就和男生走得很近,两人一有矛盾时,闺蜜就找男生去评理,时间渐长,不免擦出了感情的火花。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姑娘对我抱怨渣男的品行时,我没有跟着附和说,那男人真太TM渣了!只是安慰他说,这件事恰恰证明,你男朋友还不够爱你,如果爱,即使对你闺蜜心生好感,对你的感情也会压抑住自己内心的情愫,然后和对方保持恰当的距离。

最怕的就是,你在他心里的地位不够高。如果这是一个考验你俩感情的机会的话,那么你彻彻底底的看清了男友对你喜欢的份量。但在爱里,对于喜欢程度的多少,很抱歉,你输给了你的闺蜜。

而有确切的调查显示,男友出轨女朋友闺蜜的概率是很高的,而有些人之所以出轨,也并非是他人品很渣,可能你们的感情出现了问题,也可能,他喜欢你,但还不够爱你。

对于他喜欢你,还不够爱你,这是两码事。

就像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在于,十分的感情,男人是可以仅靠着六分的喜欢,就会和你谈恋爱的物种,但他可能给予你的爱,也就仅仅六分的上限。

日常生活中,他依旧会对你甜言蜜语,但脱口而出的誓言,难免多少夹杂些虚情假意,他能温暖的搂你入怀,但搂住的手臂,总是没能拥抱的太紧,他能在节日的时候送上礼物,但总感觉没有太用心,缺乏诚意。聊天的过程很随意,沉默的时候,又太用心。

但你如果问他,你爱我吗?他可能会毫无违心的脱口而出,我是爱你的。

后来你们分手后,再回忆这段场景时,你觉得他可能骗你,玩弄你的情感,有利可图,或者说,对你玩腻了,就开始见异思迁。

其实并不是。

或许一开始,他就是喜欢你的,但我们心里都清楚,那样的喜欢远远还不够,是不够百分百的真诚,热烈和深情的。

就像《马男波杰克》里的一句台词:“我是爱你的。”

“我知道,但那永远都不够爱。”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他并非不喜欢你,只是不够爱你,这是两码事的原因。

爱是有份量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爱你六分,所以无法真心实意的给你十分的爱,因为他也骗不了自己。

如果某一天,他遇到了喜欢八分的人,那么,他很难不做到在这两份爱之间权衡,我们不妨把这次权衡,当做一次恋爱的测试题,如果他连这个坎都过不去,那你还怎么奢求和他共建未来呢?

即使短暂的凑合,共建了未来,最后也无法保证对方不会婚内出轨,落得离婚的下场?那还不如早早分开来的爽快。

所以,最后和你走向未来的那个人,我们也没必要把对方描述的多么痴情和专一。在漫长的岁月里,并非对方就再也没有遇到过喜欢的人,有过非分之想,而是那些非分之想,在和你的感情面前掂量一番后,毅然的把它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因为那些喜欢,在你的爱面前,都统统作废,或者说,他爱你胜过简单的喜欢对方,所以他选择为你停驻脚步。

而那些爱上别人的前任,都成了我们嘴里所谓的“渣男”。

这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不是吗?

就像我曾看到一句话,说的很好:后来那些被称之为“人渣”的人,最开始也都是脚踏着七色的云彩,满怀着希望而来,也曾照亮过你的世界啊。

而我们日常中的大多数情侣分手,究其终极原因,是不够爱了。

其实就这么简单,他可能和对方渣不渣没什么关系。

他爱你的时候,一心一意,护你周全,生怕你受一丁点的伤害,他不爱你的时候,你绝望的泪流满面,他都觉得你做作,心烦。

所以,与其死磕着咒骂对方是渣男,不如坦然的去接受日常的聚散别离,以及,去接受他不爱你了这个事实。你无法改变和扭转这样的事实,但你也不是唯他不可。

我们都要在爱里走的潇洒,才不会在爱里变得廉价,认识到这些后,你才能更好地往前走。

感情是牵强不来的,那是两个人的心甘情愿,一心一意。没有哪段感情一开始就确定白头偕老。所以,对方要走,也不要太过挽留,因为你哭起来或者骂骂咧咧的样子一定很难看。

在恋爱中,你要相信对方会把真心托付给你,这样才能对爱情心生希望,也要做好对方可能随时撤离的准备,这样才不至于绝望。

而我希望在你经历了所谓的“渣男”后,能遇到那个真正爱你十分,即使历经重重考验,也没有把手松开的那个人。

到那时,你可能会一改对前任的怨念,转而对他说:我如今很好,谢谢你当年的不娶之恩,才让我遇到了真正能陪我度过余生的那一位。

我们用什么证明爱情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满意的情感句子记录下来,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用什么证明爱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我们用什么证明爱情

原题:《用什么来证明爱情?》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穷人用一枚狗尾巴草来证明爱情。

富人用一顿四位数的烛光晚餐来证明爱情。

至于中产阶级,示爱的方式有一百种,它的典型性或许没有以上两种人那么强烈。

但他们爱情的证物,种类繁多。

可能是晨光熹微,摆在桌上的一份配有煎蛋的早餐;是价值370大洋,千万人疯抢的迪士尼门票;是位于影院正中央的两张电影票;是绵绵雨夜里,回望的眼神,或是彼此赠予的一枚湿吻。

这样足够吗?当然不够。

尽管如此,他们仍旧热衷于探讨爱情的多少,探讨谁爱谁多一点,谁爱谁少一点。谁辜负了谁的爱,谁杀死了谁的爱。谁的爱更为卑微,或是更为伟大。

吵架的时候难免甩出这样的对白:

女:“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你怎么证明你爱我?”

男:“我... ...我在你生日的时候给你送99朵玫瑰!你难过的时候我陪你聊天聊一整夜!你说要买什么东西我立马掏卡让你买买买!你说我花心搞暧昧我拒绝加任何女同事的微信!还要我怎么样?”

女生吵架,总会无意识抛出一些意义深远,甚至带有哲学意味的问题。

就像上面对白里的那句:“你怎么证明,你爱过我?”

男性第一反应是无语,第二反应会回溯恋爱史,把曾经的行为一个个摆在台面上,以此来证明爱。

有的女生可能心一软,这一条就Pass了。

可对有的女生来说,这样的答案远远不能让人满意。

因为男生还是没有证明他们的爱。

现在大部分的恋爱圣经都从行为意义上告诉男生,少BB多做事,直接一个强吻就完事儿。

解决战斗就在一瞬间,因为女生都受不了这一招。

可证明爱情呢?仍旧没有人提起过。

我一想到这件事,便觉得无解。

因为爱情不具备科学性,无法证伪。

爱情也没有指标、没有参照物,它不位于坐标系里、也不位于可度量的立体空间内。

我们无法把爱情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后写一篇学术论文《论爱情系统工程中的有效成分》。

无法把爱情放到试管里晃啊晃,笑着对教授说:“你看,它变色了,我可以对外宣称,这就是爱情。”

都不能。

这种时候,我都会想起人类最擅长的比喻。爱情可比作月亮、桃花、玫瑰、比作幻梦、或者一场久久未能退去的高烧。

爱情和比喻的关系,就像一千个读者与哈姆雷特的关系。

朦胧、暧昧、模糊,没有边界,只有感觉。

月亮只是一颗冷漠的天体,它代表不了我的心。

更证明不了我的爱情。

毕竟比喻这种手法,更多是诗意和浪漫,它唯一的意义在于满足创作者瞬间充盈的快感,却收拾不了潮水退却后的残局。

幸好男女间总有种天生的默契。

当女人问出了一个男人需要用一辈子去解答的问题时,她从不深究那个答案是对是错。

她只需要男人有一个良好的反应。

她也怕深究,她也想一笔带过,她也害怕失望。

有一次看了部电影,片名太长就不说了。男主角因为翻箱倒柜,无意间翻出了和初恋爱过的证据。他看了看上面照片、上面的笑脸、无数车票、无数电影票根、女孩给他织过的围巾、那个冬天送给他的手套。

这些突如其来的证物,让他想起了初恋。

顿时,回忆翻江倒海,心底兵荒马乱。

他失声痛哭,想起了曾经对于初恋爱得那样深沉。

看到电影的我,内心涌起的不是感伤,而是怜悯。对他人的怜悯,对自我的怜悯,尤其是感情这一块儿,尤其是爱情。

对于所有成为过去式的感情而言,大部分人都会自然地忘记,甚至不用选择。

然而用什么来证明这一段爱情存在过,只有这些东倒西斜的旧物。

这些翻箱倒柜,从灰尘里爬出来的旧物。

已经忘了,却还要用物件来证明爱情存在过。

这仿佛是一种无可追溯的可怜,一种天然的痛苦。

所以看到电影之后,我产生了双向的怜悯,对那个男主角,也对我自己。

幸好,人类还有语言。

当女人提出那些和爱情有关的问题时,男人仍旧有能力不停地对过往如数家珍。

一个像命题人,一个像解题人。

纵使何以证明爱情的问题仍旧未能得到解决。

可不妨碍世界上多的是幸福的恋人们。

就算我语言上的能力再贫瘠,可我至少还有一张嘴呀。

我证明不了我爱你,但我仍旧能做不少的事。

就像廖一梅写过的经典台词:

如果中世纪,我可以去作一个骑士,把你的名字写上每一座被征服的城池。

如果在沙漠中,我会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去滋润你干裂的嘴唇。

如果我是天文学家,有一颗星星叫明明;如果我是诗人,所有的声音只为你歌唱;如果我是法官,你的好恶是我最高的法则;如果我是神父,再没有比你更好的天堂;如果我是哨兵,你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的口令;如果我是西楚霸王,我会带着你临阵脱逃任由人们耻笑;如果我是杀人如麻的强盗,他们会乞求你来让我俯首帖耳。

可我什么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像我这样的普通的人,我能为你做什么呢?

的确,我们都是简单普通的人,无法证明爱情。

只能在过了一段日子以后,轻巧地告诉别人:

它曾经来过。

男人为什么总喜欢撒谎?


今天下午朋友静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说男人为什么总喜欢撒谎啊?

在此之前,我已经许久没有和静联系过了,我知道她这么问我,一定是在感情上出现了问题。

我问她,你是不是被骗了?

“前段时间找了一个男朋友,他在生活上对我挺好的,我也觉得自己年纪不小了,想早点安定下来,就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可我发现,他总喜欢骗我。”

他晚上11点就和我说晚安了,可11点半的时候,总会在别的女生微博底下看见他的留言。

我和他一起去参加聚会,彼此加了一个群以后,我经常会在群里这些女生底下看到他的点赞。

还有,他手机里总是和很多女生暧昧不清,每次被我看到,都解释说只是普通朋友,可普通朋友会用上亲爱的,想你啊,这些暧昧的词语吗?

我问静,那你就这个问题,有质问过他吗?

静说,找他谈过好几次了,他每次都搪塞,还说既然选择了他,就应该无条件相信他。可现在真的已经分不清他说的是真是假了。

这年头总是欠债的比讨债的凶,心虚的比质问的还有理。

其实这样的问题,相信身边很多女生都发生过。

我的一个读者告诉我,她前段时间被男朋友背叛了,他们在一起半年了,她以为他们会这样一直走下去,可直到有一天男朋友喝多以后,被她发现了口袋里的套套,和微信里与其他女生聊骚的内容。

原来这半年来,她的男朋友一直都只是把她当成了一个备胎,无聊了,缺性生活了,才会来找她。其他时候,她的男朋友从来都是在消失状态,解释永远都是工作太忙。

她问我,如果他不喜欢我,和我提分手不好吗?为什么要占着我的同时去找别的女人,难道男人都喜欢撒谎,都喜欢出轨吗?

相信我,绝大多数的男人在爱情里都是好的,他们会认真对待自己的恋情,会用心对自己的女朋友好,会消除所有可能让女朋友怀疑的可能。

那些会用谎言来欺骗你的人,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喜欢过你,他们只是打着喜欢的名义来和你约了个炮。

在恋爱期间,还会出去约炮的男人,一方面是他们受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还有一方面就是他们没拿自己的感情当回事。

其实碰上这样的男人,早点分开也好,总比被骗了好多年才发现的好。

看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绝大多数的感情出现背叛的,男人占多,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大部分的女生都不会轻易开始一段感情,她们宁可背上眼光太挑,剩女,这样的称谓也不愿意随便找一个男人谈恋爱,而她们一旦开始恋爱了,就说明她们认定了这个男人,她们觉得这个男人能给她们未来。

而男人,很多不成熟的人,嘴上说着要稳定了,不玩了,对每一个喜欢的女生说着一模一样的套路,可是内心仍旧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欲望。

其实要我说,如果你不喜欢你的女朋友,你就直接提分手啊,做什么不好,做一个感情骗子。有生理需求,你就去约炮啊,有能耐你约多少个都没人管你。

那些既没本事约炮,又满脑子是上床的男人才会用低级的感情骗术。

你要约炮就直接约,别一口一个谈恋爱,张嘴就是想要在一起一辈子。

谎话说多了,将来有一天,你连自己都不相信你自己了。

男人为什么总喜欢撒谎?其实这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因为撒谎取决于目标。

我们对亲人撒谎,可能是善意的谎言,比如自己生病了,不希望家里担心,我们会说自己没事。

我们对另一半撒谎,也可能是欺骗的谎言,比如我们明明都说了睡觉,却又在朋友圈的共友处相见。

盖伊说过,男人生来就会撒谎,而女人生来就会轻信谎言。

一个用谎言编织的感情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日久会见人心,爱与不爱每个人也都感受的到。

不要去骗一个爱你的人,次数多了她会失望,会离开。

忠于自己的感情,既然你选择了开始,就要像你追求时那样,要对她一辈子好,要宠她一辈子,要给她每年都准备情人节礼物。

永远不要做一个感情里的骗子,那个样子的你真的很low。

赫洛克效应——男生为什么不喜欢“作”的女生


01

最近湖南卫视《恋梦空间》第二季已经开始播出了,咱们书接上回,第七期中心人物,又是我们的老熟人朱云慧。

这个99年来自武汉的一名在校女大学生,小小的年纪在恋梦小屋中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气息,性格是横冲直撞,敢爱敢恨,虽然一直以来被网友们说“作”,但却俘获了恋梦小屋中很多男嘉宾的心。

朱云慧一直以来都是恋梦小屋中争议最大的一位,各种看起来很“作”的举动一直被网友门各种吐槽,前几期节目中,朱云慧和杨明鑫互相有了好感,但二人的接触也并不顺利:杨明鑫钢铁直男的性格在朱云慧的过度公主病面前无所适从,两人之间的约会经常以尴尬收场。

这种恋爱关系一直持续到上一期,新女嘉宾王瑛瑛的加入,朱云慧与杨明鑫的CP开始动摇,而朱云慧也开始做出了一定的改变。

第七期节目中,杨明鑫因为之前约会的尴尬,开始害怕面对朱云慧,殊不知哪句话又会伤到朱云慧的心,而朱云慧也并不主动,总是等杨明鑫先开腔,导致杨明鑫与朱云慧二人之间的接触总是尴尬满满。

而在新一期的节目中,女嘉宾王瑛瑛因为外表佳性格好等原因,开始与杨明鑫逐渐热络,二人开始了一定的亲密接触。

在恋梦小屋时,王瑛瑛与杨明鑫二人一起玩游戏,朱云慧见到后吃醋,就要杨明鑫帮她整理好玩具,接到“命令”的杨明鑫随口说了一句好难拼,王瑛瑛便上前帮助他,正好俩人又制造了机会,走到杨明鑫面前责怪他拼得太慢。

但在杨明鑫终于拼好了玩具之后,朱云慧又说不玩这个玩具了,要玩另外一个,被棚内嘉宾解读为“你跟别人玩过的,不要再跟我玩了”。

在之后的三亚之行,有了危机感的朱云慧先是主动要求坐到副驾驶为杨明鑫导航,又是开始主动询问杨明鑫喜欢吃什么海鲜,但杨明鑫对其的回复却略显冷淡。

回到酒店后,朱云慧暗示杨明鑫自己不开心,自己回房间洗澡休息了,随后众人说去捉螃蟹,朱云慧再次说自己不去了回去休息,这一次杨明鑫也没有回应,而是和王瑛瑛一起去捉螃蟹了。

回到房间之后的朱云慧是思前想后,决定晚些时候去沙滩找杨明鑫,在二人之后的谈话中,她直言在杨明鑫这里丝毫感觉不到自己的特殊性,觉得自己没有受到杨明鑫的关注。

尽管杨明鑫很努力地和她解释,但朱云慧还是不能get到杨明鑫的点,二人感觉不在一个频道上,晚上的恋梦影像信的录制中,朱云慧袒露心声,自己认为已经向杨明鑫很明显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

随后投票,朱云慧以傲娇的语气说自己还是会投杨明鑫,自己是一个勇敢女孩,当晚朱云慧首次,获得0票关注。

02

朱云慧就是典型的小作怡情,大作伤心。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奇妙的规律呢,老规矩,先介绍一个心理效应——赫洛克效应,是指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

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

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4个组,在4个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分别完成任务。

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予以鼓励和表扬;

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每一点问题都要严加批语和训斥;

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

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也不给予任何评价。

实验结果显示,前三组的工作成绩都比控制组优秀,表扬组与训斥组显然比忽视组优秀,而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

这个实验说明:对于工作结果及时给予评价,能够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显然比批评要好,而批评的效果要优于不给予评价。

放到我们的案例里头,朱云慧对杨明鑫的批评,显然不如表扬更让人接受,而之后抓螃蟹时候的冷淡,则是比批评更不能让人接受,这是让二人感情出现分歧的重要原因。

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两个月。”通过赞美能让人的偶然行动演变成持久的行为。

很多人对自己的长处、特点,甚至包括很多细小的优势和特长都没有发觉,也许那些优势和特长还正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当它们一经被发现并得到认可时,这就会起到提示对方加强优势、强化特长的效果。

经过多次反复的激励赞美,人的偶然性的外在行为将逐渐变为内在素质,从而演变为长期行为。

因此,真正在男人眼里有情调的“小作”不是无理地要求男方一定要干什么,即便是男方十分疲惫也要去完成,这样不叫情调,这样叫蛮横。

而真正地“小作”,一定要建立在足够体谅到对方的前提下,知道对方每天工作很辛苦,了解他为这个家承担了多少责任,尊重他的工作,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去行使女朋友的权利。

例如很多女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就删掉男友的微信,或者删掉了他手机里所有的女联系人的方式,那就非常过分了。

如果一旦有一个女上司,有紧急的事情找他,忽然发现已被删除好友,她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对待这位朋友?

恐怕这些问题女朋友都没有考虑过,只是一味地是自己宽心,没有意识到她的做法会带给男朋友多大的麻烦。真正的爱情需要去彼此尊重,才能够越来越长久。

我们为什么单身


我们为什么单身

 我们,条件不错;

我们,年纪也不小了;

我们,想恋爱了;

但是我们还是单身,为什么?

因为我们条件还不错,

所以我们高不成低不就;

我们喜欢的,

要么错过了,要么已经名花/草有主了;

喜欢我们的,总觉得缺少一种感觉.

于是我们报着追求真感情的态度,寻找爱情,

可是总觉得交际面太窄,没有办法认识理想的类型;

于是我们报着宁缺毋滥的态度,

自由着,孤单着......

有时候我们想寂寞的时候有个可以想念的人

有时候我们想孤单的时候有个可以说话的人

有时候我们想难过的时候有个肩膀可以依靠

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很懂爱情了,

但是也常常问自己爱情到底是什么?

说要现实一点,结果还是败给了“感觉”。

有时候我们说要珍惜,其实我们正在浪费,

挥霍自己的青春,浪费自己的感情.

说要定下心来,结果还是很浮躁.

我们就这样寻寻觅觅、孤孤单单......等待缘分到来。

--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几乎每个人都在做的事,却又真难回答啊……

为了爱?这是很多人用来结婚的名义。荷尔蒙充足的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弄明白一个事实:纵观人类历史,结婚极少与爱情有关。

在古希腊,充满激情地迷恋一个人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与婚姻和家庭生活并没有任何联系。相反,希腊人崇尚柏拉图式的爱情,那是在两个男子之间的非性之爱。

在漫长的婚姻历史中,人们都是为了生育和财产而结婚。将浪漫的爱情纳入婚姻的必要元素,在英美也是近一百年才开始的潮流。

看《唐顿庄园》就知道,即使在“一战”前,为了浪漫之爱而不顾身份地位,也是让人不屑的行为。唐顿庄园的伯爵,娶了家产万贯的美国富翁之女,就是为了维系庄园的庞大开支。

先谈地位和财产的匹配度,再谈感情,这才是长久以来,人们眼里正常的婚姻——结婚,只要有一点爱就够了。

社会心理学者莎伦·布雷姆通过大量的案例追踪,在《亲密关系》中揭示:基于爱情的婚姻常常令人困惑和难过;纯粹为爱结婚的婚姻,更容易离婚,结合了现实利益的婚姻,更稳固;自由婚姻的满意度在婚后两年就开始大幅下滑,而包办婚姻的满意度,起点虽不高,却是相对稳定的上升状态,在婚后5~10年,远远超过自由婚姻。

这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证明自由和世俗幸福的关系并不大。

自由并不保证你幸福。以为自由是康庄大道的,那必定是深刻的误解。要不要自由和要多少程度的自由,完全取决于个人价值和信仰。

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人:经济上自给自足,一个人过得不错,没有生孩子的强烈紧迫感,对情感质量的要求又高,要的是一段情投意合、共同成长的亲密关系,不迷信捆绑的一生一世,那么,还真的很难找出结婚的理由。

美国女记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写的《美食,祈祷,恋爱》让她一跃成为最畅销的作家之一。

在这本书中,她简单又诚实地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在结婚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想要婚姻和孩子?

她离婚后成为一个不婚主义者。后来她有一个非常相爱的男友,两个人都憎恨婚姻,他们发誓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绝不结婚。

不过讽刺的是,美国国土安全局以“出入境过于频繁”拒绝她的外籍男友再进入美国,而男友要拿到长期签证的唯一方法就是:他们两个必须结婚。

对于要再次结婚,她感到沉重与恐惧,可她还是那么爱他,在10个月的时间里,她一边陪着他四处漂泊,一边说服自己再次进入婚姻。签证只是一个外在理由,她自己也要一个。

和我身边的女生一样,吉尔伯特的姐妹也有许多恐婚的。她的一个女友在结婚当天问妈妈:“是不是所有的新娘,在结婚那天都会如此的恐惧呢?”

新娘的母亲一边为女儿整理裙角,一边安静地说:“不,只有那些脑子还能思考的新娘才感到恐惧。”

写作的人有刨根问底的天性,因为不得不结婚,吉尔伯特又写了一本专门探讨婚姻的书——《承诺》。

她写道:“我对婚姻最深的恐惧,来源于我害怕它对我们的改变,远比我们对它的改变还多。无论我和他是怎样的成熟和睿智,一旦被放在婚姻的生产线上,我们都会被塑造成一个模样: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模样,但是对我们自己全无益处。”

最后她还是结婚了。她认为男友说得对:婚姻就是一个游戏规则,那些人制定规则(为了拿签证必须结婚),他们两个遵守这个规则之后,然后就回到家,TMD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果我们去问“为什么要结婚”,这背后可能没有什么惊天的奥秘。为了繁衍、为了抵抗生活、为了过得更好、为了不孤独、为了幸福,这都是人类最重大最实在的几个诉求。

我对婚姻既不狂热也不仇恨。

在许多婚姻的定义中,我个人喜欢这个:“婚姻是一种被官方承认的友谊。”

友谊之爱比激情之爱更适合婚姻。两个人如果彼此喜欢和欣赏,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结不结婚对他们的影响都不大。

对独立强大的人来说,婚姻就是两个人的城堡,99%的人婚姻标准是什么,关他们什么事。

有这样的心态和能力,既不必害怕一纸证书给他们带来侵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扞卫;

也不会因为没有证书就懈怠随意、拒绝宽容和忍耐,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上找到这样一个人的渺小的偶然性,多么需要珍惜。

即便真的世事难料,两人的感情和目标发生了变化,也可以一别两宽,各自保重。

现代婚姻最人性的地方也在于:这不是一条不归路。

为什么我们要P照片


今天和我妈聊天,说起我们在秦皇岛玩的事情,我说拍照的时候你老在船头玩手机,我妈说自己在船头眺望风景,挥斥方遒。我们都说的十分肯定,然后互相指责对方老年痴呆,于是去翻照片,结果是,我妈在船头吃包子。谁也没记对。你看,记忆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你以为印象深刻的事情,其实和你记忆的一点不一样。

再前几天,我去见一个闺蜜,我们两躺在被子里,分别在数自己和几个男人睡过觉。数着数着,她忽然说,哎,你记不记得那个搞完立刻趴在我身上睡着的。我说,对对对,那个浙江佬,不过买单很大方的,每次请我们吃饭都要点老鼠斑。她又说,那你那个边射边哭的叫什么?我说,我就记得姓曹哎,还有那个做爱从不脱袜子的。她兴奋起来:还有那个我去新加坡的一夜情,在我腰上咬了一口,青了一礼拜的。我说,卧槽,不行,这太乱了。我们得列个单子。然后我们就发现,有几个人,别说名字,就连长相特点,一点都记不起来了。要不是时间轴不对,年份上对不上,我们都不记得有这样的人在我们生命里存在过。我们抽烟我们喝酒我们约炮,我们都是好女孩,这些上过床的男孩子,也是谈过情走过心,就算不刻骨铭心,也是能下定决心在他面前脱裤子的男孩啊,怎么会一点都记不起来了呢。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恐慌,我不会开始早衰了吧。

于是我在我的微信群里,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好多人和我有一样的问题。那就是,你自以为绝对不会忘,绝对会记得的人或者事情,绝对敌不过时间。它会时时刻刻给你一个大耳光。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反复提醒自己,要给妈妈打个电话,结果一加班,忘了;在手机提醒上设了女朋友的生日,结果开会提案一整天,到家袜子脱了一般就睡着了;女儿的亲子运动会,结果老板带你去应酬,忙完一看表,早就结束了。写到这里,你认为我今天写的广告的是备忘录?日记本?都不是!请继续往下看!

我收到很多很多私信,都是说:公子,我该怎么忘记他?失恋了,好想去切除记忆哦。作为一个经常失恋的女同学,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想起他心肝儿都疼,疼到站都站不起来。你知道我原来听过陈奕迅的一首歌叫做《K歌之王》,里面有一句话叫:爱爱爱,爱到要吐。觉得歌词为了押韵,可啥都能写出来,什么叫爱到要吐啦,这个对象是有多恶心。命运,这个神奇的大手,就像听到我的OS一样,很快就给了我一个教训,我开始了一段虐恋,对方是因为失恋才和我在一起,结果没多久,大概一个月吧,他前女友就后悔了,然后这个男生就陷入了两难,情感上,他当然是爱着前女友的,但是道义上他又觉得很对不起我。于是和我在一起的每一分钟他都在思念前女友。我什么都知道,但是又怎么甘心把男朋友拱手让回呢?直到有一天,我看见我送他的一件T恤穿在了他前女友身上,那件T恤非常贵,是我第一次去香港连自己都没舍得买的,买来送他。然后打电话给他,他说在加班,我在他们公司安全楼梯,看见他和前女友接吻。我就突然在楼梯口呕吐起来,不是觉得恶心,也不是肠胃不适,我是人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由心情影响到了生理,那就是一场大型的撕心裂肺,而且它真实地物理性地发生了。那个时候我比你们任何人都更渴望忘记他,忘记这段感情,忘记我收到的屈辱,忘记我像傻逼一样给他织毛衣。我回家就拉黑他的号码,烧了一切他的照片,送我的东西。友情提醒,烧照片有一股奇怪的烧塑料味,站在马桶上方烧比较好,烧到差不多哦可以冲掉,千万不要像《老友记》里面一样引起火灾。

那个时候,我看了一部电影,至今也非常喜欢,叫做《半支烟》,曾志伟谢霆锋演的。讲的是曾志伟回香港找年轻时的恋人舒淇的故事,然后碰见古惑仔谢霆锋,曾志伟有着老年痴呆症,每天都在忘记恋人的模样,只有不停寻找不停录影。我觉得特别讽刺,你看,我努力在忘记,而有人努力在想起。

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前段时间,知道这个人死了。非常突然,车祸。当晚就做了一个关于他的梦,记忆像潮水一样涌进梦里,我记得他的微笑,记得他手指很长,记得他每次出去买外卖都要带着保温饭盒,说是怕回来路上冷掉,记得他喜欢把这个脸埋在我的头发里深深地闻,而我怎么也看不见他的脸,醒来以后,我拼命想也想不起来他长什么样子,又想起他的照片全部被我烧光了,好像再也没办法找到他的样子了。忽然开始有一点后悔,这也是我青春存在的证据啊,这个人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划痕啊。所以我每次对着这样的私信,总想告诉她们:总有一天,你会从拼命想忘记到拼命想记起。

我们比以前的人们幸福太多,那就是手机普及了,任何场景或者任何人,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拿出手机拍下来,甚至还可以加上标签,滤镜,贴纸等等。有一天我在公司,看见公司小姑娘在P图,我还笑着说,不要P太凶哦,否则妈都认不出来。她抬起头认真回答我:一定是要P得很美的,这样将来我孩子看见我年轻的时候,一定觉得妈妈当年是个大美女啊。我居然有点感动。是啊,我们为什么要P图,谁有兴趣天天拿着自拍照去勾引男人啊,勾引男生是很重要,但是拜托,P图和整容一样,都是为了自己开心,(也并不是整容广告)。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我一定会把微信朋友圈,微博,INS,或者in里面的照片一张一张翻看,那是我曾经爱过的少年啊,那是我曾经住过的城市啊,那是我曾经痛苦的夜晚啊,谁又会在意它当时真的怎么样呢?就算少年脸上有痘,就算城市脏乱差,就算那个夜晚雾霾严重,我也一定要P得人美歌甜,景美月圆,因为我知道在我老去的岁月里,我会像牛反刍一样一张一张拿出来咀嚼,我希望它们都比我想象中更美好。真实,在那时候,已经不重要了。

自拍也好,拍风景也好,已经不仅仅是要秀出来这么简单。它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我们的父辈记日记一样,影像成为我们生活的见证,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一场说走就走的毕业旅行,一次没有预期的邂逅。感谢镜头,像无声的证人,证明我们的青春没有虚度,证明我们的爱情不是浪费时间。很多人选择把照片发在公开场合,与大家分享,也有一些人选择分组可见,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翻看,反复咀嚼,把这些不能宣之于口的秘密,再一次埋藏。

你有这样的回忆吗?也许是青葱年代,一起疯,一起聊,一起笑,不敢表白,只敢和你做好兄弟一样呆在你身边。学者记录某一刻的心情,静下来的时候想想,这或许却成了离你最远的距离。有一种爱,不容易表达,仅自己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