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我的牧羊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我的牧羊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发表时间:2020-03-02

【www.qg13.com - 描写牧羊人的情感美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牧羊日记》经典读后感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牧羊日记》是一本由[瑞典]艾克瑟・林登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一):轻松诙谐的减压之作,温暖而治愈

你是否也同我一样,身在俗世,心向远方?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片远离喧嚣的自由之地,令人忘记烦恼,放下欲望,让自己的灵魂与大自然赤诚相对。而在现实中,这是那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当我翻开这本书,周围的喧嚣仿佛陷入沉寂,我似乎跟随作者一起逃离都市,去到了那片梦中的草原,看草长莺飞,花开雪落。我闻到了泥土和青草的芬芳,听到了草原上的风吹草低声,一朵朵洁白的羊儿的咩咩声,一切久违了的,最纯真最美好的自然之声……

本书由一篇篇简短的日记组成,轻松不失深刻,诙谐不失严肃。作者的笔下的羊儿,是顽皮的,执拗的,天真的,可爱的。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出作者对羊儿的喜爱之情。而当有一天,他不得不去亲手宰杀他们的时候,我在他那貌似理性而冷静的文字下,却分明看到了他内心的无奈与挣扎,不禁为之动容。他的日记中并非只是简单的叙事,更包含了很多的灵感和哲思,让疲于奔命的你我忍不住停下来沉思,重新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牧羊人立在天地间,远离人群,却毫不孤独,他与羊群为伍,与万物相伴。他走出都市,走出困住身心已久的安乐牢笼,走进大自然的风云雨雪、四季变换中,赤足与天地亲密接触,仿佛找回了久违的童真,仿佛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我们或许不能像读者一样勇敢逃离,但至少我们的心可以通过这本书来感受这一切。

amp;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二):逃跑,让人恼火!

前一阵儿在微博里看到一个视频,国外一位农场主,每天都用无人机驱赶奶牛回牛棚挤奶。他把无人机的视角做成了视频发到网络,这个视频大获好评,也被很多自媒体转发,播放点赞过万。

其实不意外,碧草连天的牧场和可爱的奶牛会让视觉很舒适,让身心很放松,对于城市的生活,有很多不同且美好的方式在我们同一个星球上演着。《我的牧羊日记》就是在讲述回归自然田园的放牧生活。

说是回归,不如说是逃跑。和林登的羊儿们一样,让人恼火。在人类智慧、历史演化、科技进步的数字化时代中产生的疲倦、麻木甚至是厌恶,太不可思议的反差,却又是那么的情理之中,相信每一个身在都市中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我也不会意识到在你自己刚刚读过一本科学至上、人类探索未来的书过后会去在不厌其烦地修补栅栏、任日出日落都和羊儿们厮混在一起的文字中休憩。很分裂,却由衷的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安适与平静,多了虔诚、感恩与敬畏,这些隐藏在深处的积累是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去做同一件事,那么做这件事一定是错的。林登说:“商业化养殖毫无意义,有利可图,却毫无意义。”这句好完全击穿了我,我在这句话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时代的无趣感、盲从感和孤独感,你会想说娱乐至上的今天这些感受怎么会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但内心不会欺骗自己,我们处在一种随时想要逃跑的状态,人生的模式被格式了,但你总想有一天能格式化它,重新开启,是出走、或是游行、是隐匿或是放飞自己。

但出于种种原因,很少有人有勇气放弃眼前的一切,开启那场梦。对啊,确认过自己实现不了的那就是一场梦而已。《我的牧羊日记》就是我最琐碎最可爱最善良最治愈的梦,在简短的日记里,总会发现在一段时光就会有新的思考和理念,但从不设计近乎自然,在追求人类前进的方式中,停留也许更适应一些人的理想,简单、切实的牧羊生活,也活出了鲜活的人生,并洋溢独特的人生哲学。我们也许要跟更多的生命学会相处,学会跟自然万物彼此亲和,才会看清真正的自己,正视那个想要逃跑的自己。

把着羊角拖着它们回来是有多大的乐趣。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三):在独处的时光里,感受生命的况味

对于久在都市居住的你我来说,虽然感受着城市生活带来的便捷,但也难免会因为生活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感。

瑞典学者艾克瑟・林登便是如此。之前,他与家人居住在斯德哥尔摩,虽然,他家庭幸福、工作顺利,可内心却依然有一块空白,甚至,他的内心就没有得到过放松。

在城市中住得久了,艾克瑟・林登就开始思考起许许多多的终极问题:比如,生死之间的关系,再比如,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学者艾克瑟・林登深切地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他有足够的证据指出环境危机即将爆发,生态灾难步步逼近。看似坚固的人类文明,其实非常脆弱。

一个偶然的机会,艾克瑟・林登接手了某个项目。他带着妻子儿女来到了父母居住的农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牧场生活。在与羊群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艾克瑟・林登与羊羔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天天坚持写日记,为的就是记录下自己来到农场,成为牧羊人之后的心境转变。

在这片牧场里,没有都市里的游乐设施,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购物大厅,同时,也没有都市里的喧嚣和浮躁。也正因此,艾克瑟・林登笔下的文字里充满了令人平定的力量。这些文字,最终结集出版为《我的牧羊日记》。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们会有一种重回自然怀抱的欣喜感觉。

初读《我的牧羊日记》,感觉这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真实故事。艾克瑟・林登文字幽默,记录的事件也是充满童趣。读这样的文字,我们的身心都会得到放松与疗愈。但是,这本不足200页的书里,却充满了作者对人类生存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所以说,这本《我的牧羊日记》简直就是北欧版的《瓦尔登湖》啊。

通过深刻的观察,艾克瑟・林登发现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即便是一只小羊羔,也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艾克瑟・林登建议我们也应该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惟其如此,我们才会真正发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我想,很多朋友可能也像艾克瑟・林登一样,在城市中找不到片刻宁静的时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不妨把自己沉浸在这本书中。《我的牧羊日记》里既有诙谐幽默的故事,又充满了关于生命的哲思。我们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青草、星光以及成群的羊羔。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也可以偶尔地来到自然之中,卸下一身疲惫,重新找回久违的清静、安宁。

很多人害怕独处,害怕自己无力承担内心的孤独。但是,看过《我的牧羊日记》才知,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有通过独处,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而所谓“孤独”,不过是用来观察生命、感受自然的一种方式而已。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四):田园牧歌没有那么好玩,但也没那么糟糕

在社交网络上,一直有一派人士热衷于斥责拥挤、喧嚣、污染严重大城市,并赞美小桥流水、鸡犬相闻的乡间生活。然后就会杀出另一波人马跳出来嘲讽说:农村的美好生活不过是网红们照片下的幻象罢了,有本事真的去乡下待一阵子去!

而本书的作者艾克瑟・林登则是一位真的敢说敢干的狠人,当他发现自己受不了大城市的苟且后,并不是简单的去风景优美的地方度个假,“净化”一下自己的心灵。而直接跑到一个偏远的农场里去放羊,并且一放就是十年,而这本书就是他在打理牧场的第一年写下的日记。

因为我家在城乡结合部的位置经营过很长时间的养猪场,所以对书中很多部分的描写还是挺深有体会的。比如一大群牲畜生活在一起,如何解决弱小的个体被霸凌(是的,这个问题可不只是学校和网络里才有)?对付群体里的不安分家伙如何将其教训的服服帖帖?放养时怎么防止它们逃走(好在我家的养猪场成规模后我不用提着棍子四处撵撒欢的种猪了)?

看着作者用一种很文艺的笔法去写自己每天放羊时遇到各种鸡飞狗跳的琐事时,其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不过,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并不是一篇篇诙谐的小故事,而是当日记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作者遇到了他放牧生涯最难熬的一部分:成熟的绵羊们接下来的命运就是被宰杀了。作者在日记里只用了只言片语描写了自己心里有些不舒服,不过仔细的翻下去的话,会发现连续几天都没有写任何有意义的文字,甚至有几天是一笔代过的。

家里没饲养过大型牲畜的朋友可能会有些不理解,最初购入它们的时候不就是为了养大了掉的吗,这么多愁善感还当什么牧民?

问题是理性的了解是一回事儿,但是劳心劳力的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将一只手就能提起来的小生命养成一个大家伙后,对它们生出宠物般的感情几乎是难免的。

还记得我妈把她养成熟的第一批肥猪赶上屠宰场的车后,一直站在门口盯着那辆小货车良久。第二天吃晚饭时,还用一种她自以为很轻松的口气说:“大耳朵和三角眼(我妈认为最听话和最滑头的两头猪)这个时候已经被做熟了吧。”

好在这种情感会随着屠宰的次数变多而麻木,本书的作者也不例外,在日记的前半部分我们还可以看到因为被选为种羊恃宠而骄的布罗尔、桀骜不驯的幻影侠、瘦弱的195号等性格各异惹人怜爱的小绵羊们。

但是到了后半部分,作者对于某只羊的具体描写越来越少,偶尔遇到值得一提的故事,也用“某只羊”来指代。以至于当作者的老婆去阅读他以前写下的文字时,充满好奇的问195号最后的命运如何时,他甚至只能通过查找生产记录确定那只母羊是否活着……

在日记的最后,作者自己也承认对待羊群的态度越来越“公事公办”,哪怕是在偏远的农场里他做的所有考量也都是经济利益方面,自己最初因为讨厌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的社会而选择的避世开始显得毫无意义。

但我却觉得他对这个问题的执念太深了,毕竟作者并不是个为反现代化可以牺牲自己便利的人,这一点在他追绵羊吃瘪后果断装电栅栏时就感受到了。如果我有幸能和作者交流一次的话,可能会和他说:我毕竟我们想要田园牧歌的同时,WiFi信号也得好不是。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五):活灵活现的草原牧歌

《我的牧羊日记》是一本非常优美,回归大自然的叙事日记文集,133篇充满感动、哲思与诙谐的日记,记录了作者来到乡下的地方,在这里享受孤独,过着简朴的隐居乡间的生活,在这里牧羊、种菜。过一种陶渊明的田园式的生活,牧羊山坡下,悠然见南山,令人神往。远离城市喧嚣,作者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三年的时间,四季更迭,听一晌午鸟鸣,坐在草地上看小羊散步吃草,每天的日子都不一样,令人羡慕,令人赞叹!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是一本可以经常翻阅的书,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们也跟着作者得到虽然小却非常幸福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在悠闲生活的节奏之下,仿佛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人生应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开开心心活好自己。书中描述的牧羊生活,都是非常有趣味的,每天都有令人新奇的新鲜事。作者用质朴的文笔讲述了活出自我、活出趣味的一个个故事。他讲述与羊儿是怎样相处的。并且观察羊,与小羊互动,通过牧羊来放慢生活节奏,放松身心。

作者是一位懂得生活、很有品位的人。他将自己亲身生活经历的事一件件讲给你听,在他笔下,什么都是很有趣味。他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观察和描写了他所生活的家园里,一些非常细微的小事,也许这些都是大作家不屑一顾的些微小事,作者细微观察他生活中的事物、身边的人、生活的状态。所以,读这本书如同也与作者一起经历那些有趣的见闻。虽然书中所记录的都是一些凡人琐事,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乐趣无穷。

作者这种回归自然的追求对他来说,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满足于乡下的牧羊生活。这就是他想过的一种简朴的生活。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正因为他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虽然花费的精力,把一个对乡村的感情写在散文里。平和是他文章的主题,也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人生的艺术,人世间只要有情有爱,就将变得美好而光明。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处于心中不安的状态里。城市的快节奏和职场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难处,感情生活的不如意。我们我们工作生活有压力,那也不妨经常在假期去晒太阳看书,过悠闲的生活,一位内心非常安定的人,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把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放下,然后就会自由自在。就是应该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开开心心活好自己。书中描述的点点滴滴的乡下牧羊生活,都是非常有趣味的,每天都有令人新奇的新鲜事。作者用质朴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有趣味的故事。

《我的牧羊日记》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一本可以在旅途中翻阅的小书,定会吸引和感动你,让我们在书中也跟着作者得到虽然小却非常幸福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吧。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六):一本活灵活现的草原牧歌

《我的牧羊日记》是一本非常优美,回归大自然的叙事日记文集,133篇充满感动、哲思与诙谐的日记,记录了作者来到乡下的地方,在这里享受孤独,过着简朴的隐居乡间的生活,在这里牧羊、种菜。过一种陶渊明的田园式的生活,牧羊山坡下,悠然见南山,令人神往。远离城市喧嚣,作者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三年的时间,四季更迭,听一晌午鸟鸣,坐在草地上看小羊散步吃草,每天的日子都不一样,令人羡慕,令人赞叹!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是一本可以经常翻阅的书,定会吸引你的眼球,让我们也跟着作者得到虽然小却非常幸福的点点滴滴的生活。

在悠闲生活的节奏之下,仿佛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人生应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开开心心活好自己。书中描述的牧羊生活,都是非常有趣味的,每天都有令人新奇的新鲜事。作者用质朴的文笔讲述了活出自我、活出趣味的一个个故事。他讲述与羊儿是怎样相处的。并且观察羊,与小羊互动,通过牧羊来放慢生活节奏,放松身心。

作者是一位懂得生活、很有品位的人。他将自己亲身生活经历的事一件件讲给你听,在他笔下,什么都是很有趣味。他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观察和描写了他所生活的家园里,一些非常细微的小事,也许这些都是大作家不屑一顾的些微小事,作者细微观察他生活中的事物、身边的人、生活的状态。所以,读这本书如同也与作者一起经历那些有趣的见闻。虽然书中所记录的都是一些凡人琐事,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乐趣无穷。

作者这种回归自然的追求对他来说,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满足于乡下的牧羊生活。这就是他想过的一种简朴的生活。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正因为他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虽然花费的精力,把一个对乡村的感情写在散文里。平和是他文章的主题,也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人生的艺术,人世间只要有情有爱,就将变得美好而光明。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处于心中不安的状态里。城市的快节奏和职场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难处,感情生活的不如意。我们我们工作生活有压力,那也不妨经常在假期去晒太阳看书,过悠闲的生活,一位内心非常安定的人,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把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放下,然后就会自由自在。就是应该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开开心心活好自己。书中描述的点点滴滴的乡下牧羊生活,都是非常有趣味的,每天都有令人新奇的新鲜事。作者用质朴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有趣味的故事。

《我的牧羊日记》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这是一本可以在旅途中翻阅的小书,定会吸引和感动你,让我们在书中也跟着作者得到虽然小却非常幸福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吧。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七):人们为什么要逃离城市?因为要找回心灵的宁静

上个月,一对夫妇在微博上宣布辞掉北京的工作,搬到山里生活,这则消息被转发几十万次,甚至吸引了国家媒体报道。面对采访,这对夫妻说:“我们想要的不过是清新的空气和安全天然的食物。”

近几年来,“逃离北上广”的口号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推崇,逃离都市生活在中国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当城市化浪潮席卷而来,人们在获得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承受的精神压力却越来越大。人们或许多赚了一把铜钱,但可能为此付出了更多的幸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那些逝去的日子,那些清贫但却自然、舒缓、快乐的日子。其中的部分人群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远离这个钢筋、水泥构成的世界。

01.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都市

人类常常自设圈套,自我毁灭。科学、经济的高速发展,都市的节奏越来越快,一切行为都呈现出远离生活的倾向,与人的心灵和精神需要背道而驰。

城市生活的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种被笼罩的感觉,就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在家里时,被楼层所笼罩,看不出去,连邻居也是陌生人;在办公室里,被高楼所笼罩,同事间的关系也是简单而有隔阂的;在路上,被汽车笼罩,人山人海,常常有被淹没的感觉。

当有被笼罩的感觉时,需要仰望天室,而天空没有蓝色,长期雾蒙蒙的,尘土飞扬。看不到蓝天,也看不到空旷,人们却乐此不疲的生存和纷争,就如鱼儿一样在浑浊的污水中游来游去,对环境已经污染到了极限却并不知情。

都市的一切生活行为,都是需要用金钱去购买的,因此在习惯的观念中,金钱是衡量生活标准的重要尺度,于是人们都在直接或潜意识的追求金钱,把金钱作为安全感的保障,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作为是否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殊不知,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人们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失去了对平凡生活的感动,失去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失去了对完整人生的追求。

当人们不再那么疯狂的追求金钱时,又找不到新的价值取向,这也是社会缺乏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整体堕落。于是,人们开始抱怨人情冷漠。

人情是一种爱的需要,但友情、亲情、邻里之情,在都市里被都市文化瓦解了。人的流动性,决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短暂性;高节奏的工作形态,决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浅层化;经济、效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只认结果不讲过程的竞争和冷漠关系;家乡观念的消失,决定了都市人缺乏“根”的归宿。这一切人情的失落,导致了都市人孤独的傲慢、寂寞的疯狂。

02.今天,我们选择离开

在广州城郊的一条山谷里,藏着一片很大的湖泊,一些用树皮和竹木搭起来的房子,散落在山与湖之间。屋前种满花草、果树、蔬菜;不远处鱼塘里,放养的鱼儿自在地游来游去;圈养的鸡、鸭、鹅不时地嬉戏、打鸣。屋檐下、窗台前悬挂着的一串串玉米、辣椒,在秋风里悠悠晃荡。这里没有电视、空调、洗衣机,煮饭用土灶,洗衣趟小河,人们过着自我耕作、自食其力的生活。

享受着如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新田园主义”生活的,不是当地的农民,而是一群年龄介于30岁到45岁之间、有着高学历和较好的经济基础的城市职场精英。他们都经历过“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日子,但现在,他们感到身心疲累,他们要放下高速旋转的生活,回归自然,追求舒缓、平和、自然的生活。

无独有偶,在瑞典,也有一个社会精英,他辞掉大学教授的工作,来到斯德哥尔摩乡下农场牧羊。最初,他只是打算在这里做一个项目,顺便享受一个悠长的假期,可是“在灵魂深处,总有一种信念在吸引着我,它若隐若现,却充满力量。我想要出去,走向外面的世界。”

于是他遵从自己的内心,毫不犹豫地走出去,直面风霜雨雪,去经受磨砺,去摸爬滚打。他接管了父母在乡下的农场,开辟了一个原始的小规模农业的绿洲,过期了牧羊人的生活。他把这几年的生活写成了一本《我的牧羊日记》,记录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心境转变。

03.生命是灵动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

《我的牧羊日记》中,作者以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写出了灵动的生命特征。他写了羊的神态和性情,在他的笔下,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像人一样,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飞奔,鸣叫,繁衍,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生命的活力。让人们理解到,生命的价值值得每个人去实实在在地努力追求。

“赤日炎炎,羊儿们优哉游哉地躺在大橡树的树荫下乘凉。尽管他们身披厚厚的羊毛,却不会感受到酷热,据说他们的祖先曾在沙漠里生活过。田地里有一个牧场泵,已经有些年头了。动物们可以用这个泵从井里自助抽水,他们只要把水槽上的盖子踢开,泵的机械装置就会启动。水泵其实是给奶牛用的,羊儿中只有一只老母羊抽出过水,而且是在她发脾气踢到水槽盖的时候做到的。我过去抽了几升水,足够我的羊儿们喝了。”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羊的生命力,又渲染了牧羊快乐的气氛。

作品不仅写出了牧羊人快乐的生存方式,而且,还写了以他为代表的普通人身上的美好性情。那就是善良、正直、乐观。“羊儿们突然胃口大增。我的孩子们跟他们玩了会儿。昨天,羊儿们越狱两次。嗯,说越狱有点夸张。他们只是站在那里,目不转睛,一副茫然忘我的神情。第一次,边境牧羊犬自作主张地把他们赶了回来。它不问理由,想做就做了。第二次,我亲自把他们赶回来,有点焦虑,又有点疑惑,他们从哪儿钻出去的呢?看来该修理栅栏了。”

“我一直在想,我们和羊儿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其实,我们每天面对面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但是,照顾有血有肉的生命,仅仅与他们待在起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大量的幕后工作要做,包括修栅栏、冬季喂食、清理粪便和供水。据说,自被驯化以来,绵羊已与人类相伴了一万一千年。我们望着彼此,羊儿和我仿佛站在历史的井边,望向那深不可测的所在,我们看到了层出不穷的经历、问题、可能性,看到了忧虑和快乐之源——跨越那不可思议的广袤时空,我们望见了生命的所有维度。”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表现了美好的人性,也体现生命的伦理价值观,所以,这也是衡量生命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

除了羊以外,作者还写到了自然中其他生物的灵动特征:“渡鸦亦会老去,也许眼前这只就比我年长,也许它见证了我们与羊儿相处的这段岁月里农场的变迁。而当某个时刻来临,它一定也会飞落下来啄食羊尸。这就是在天地间自发而生的文学,不需要任何人的欣赏和认可,它不属于任何人,既不属于作者,也不属于读者。它自生自灭,每一个字句都来去自如。”

作者从生命的角度来写大自然间一切生命的美,在不经意中感染和诱引着读者,使读者沉醉于那一幅幅充满着盎然生机、回荡着真情旋律的风景画中流连忘返——似乎聆听到早春云雀的歌唱、溪水的哗哗流淌,欣赏到初夏草原的丰美、野花的芬芳,闻嗅到深秋草木成熟的甜香,感触到严冬风的清冷、雪的绵软……充满着种柔情和眷恋。

04.在现代城市生活的浮躁喧嚣之外,我们该如何找到内心的和平?

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全媒体时代,追逐物质利益与感官刺激日渐成为时尚,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情绪到处蔓延,人们审美理想的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追求优雅、富足、世俗、平和等时尚外衣的掩饰下,名利、享乐主导着社会上许多人的审美趋向。然而与多数人的审美追求大相径庭的是,作者选择了特立独行,他反感循规蹈矩的世俗生活规范,寄情于遥远、奇特、荒蛮和原生态的所在,他远离热闹的城市,在创作中享受心灵的愉悦。

作者辞去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在乡下停留下来,不重自我外在塑形却在意内心自由,不仅倾心并且以行动融入牧羊生活,这种当下大多数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生活情趣一再反映在《我的牧羊日记》里——

“有人认为乡村生活寂寞难耐,而我却从未感到孤独,我的羊儿一直陪伴着我。你的生活环境是否具有社会性也许并不取决于你的社交频率,而是取决于你与谁为伍:你们是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你们是否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若论人际往来,其实乡村和城市没有多少差别。何况只有在乡下,我才能与羊群为伴。”

真实生活的画面,反映了现代化大潮冲击下,远离尘世的乡野生活现状:他们祈愿用自己的所能过平静而衣食无忧的日子,绝不奢求超出自身本领以上的生存目标,顺从自然并期盼风调雨顺,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等等。

与发达地区一些人难以满足的金钱梦想、日益膨胀的自我实现需要等比较起来,牧羊人的生存景况简直是太平常、太渺小、太不可思议了。但也正是在作者对于这种生活不加掩饰的叙写中,让我们一次次感动,一次次产生向往。

通过《我的牧羊日记》,我们感受到的是单纯的美,洁净的美,人的天性的美。

《我的牧羊日记》读后感(八):编辑手记:编辑生涯完整制作的最后一本书,写的最后一篇编辑手记

图片来源:网络“在斯德哥尔摩,我就像一只家猫,整日慵懒地蜷缩在室内,我需要的一切都装在各种包裹和箱子里,伸手可及。我被安逸驯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天。我去市中心的另一边接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回家。跟往常一样,早晨上学和下午放学都要在地铁上辗转四十分钟,孩子们被折腾得筋疲力尽,却只能忍受着地铁的轰鸣,躺在过道的地板上昏昏欲睡。我望着那一张张仿佛已被城市生活耗尽了活力的稚嫩面庞,默默地决定:我们不属于这里,我们要走出去。……所有城里的朋友,那些曾和我一起在地铁上奔波的伙伴都坚信我们很快就会打道回府。但为时已晚,如今,我们已经是地地道道的乡下牧羊人了。”

——摘自《我的牧羊日记》引言部分

立体书封

我不得不承认,当初在看到这本来自瑞典的《我的牧羊日记》的时候,我是带着个人强烈的喜好的。因为我的状态跟牧羊人逃离都市之前的状态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人家是有家室的,而我孑然一身。除此之外,“退隐乡间,去田间劳作,去林间砍柴,去沃野牧羊。”这种生活,我也有奢侈地幻想一把来过过瘾的。

虽然有人把“自我”“不羁”这两个词在我身上用过(讲真,我不过是一个被困于现实的人,偶尔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窜出来而已),但跟这位直接逃离大都市去牧羊的作者比起来——太逊色了!!!

初读这本日记的时候,仿佛自己和作者一起置身在那个广阔的牧场里,那不是电影里陕北黄土高原上尘土飞扬中的牧羊人和羊群,也不是在草原上以游离的形式迁徙的牧民和羊群,作者所在的牧场是堪称住宅、菜园、围场和农业建筑的完美结合体!自给自足不成问题,甚至有所富余。可如果你以为牧羊人的生活是躺在晨雾中长满青草的斜坡上,可以超然物外,那确实是“想多了”……

作为一名牧羊人,或者说合格的牧羊人,要每天检查羊儿是否还活着,还要准备好充足的水和饲料;要时不时修补栅栏上的洞,还要修剪羊毛、羊蹄;要盯着对母羊有觊觎之心且总想伺机溜出牧场的成年公羊,还要把出逃的羊儿抓回来在谷仓里关禁闭;要整天与羊儿厮混在一起维护彼此的感情,还要做到即便对羊儿动了恻隐之心也要宰杀他们的事实……当然牧羊人有的是时间伫立在牧场上感受像电影《断背山》里一样唯美的画面。这份看似简单、琐碎、周而复始的工作;这份少了“无用社交”,多了羊儿相伴的工作,他自得其乐。

有人认为乡村生活寂寞难耐,而我却从未感到孤独,我的羊儿一直陪伴着我。你的生活环境是否具有社会性也许并不取决于你的社交频率,而是取决于你与谁为伍:你们是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你们是否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若论人际往来,其实乡村和城市没有多少差别。何况只有在乡下,我才能与羊群为伴。

——摘自《我的牧羊日记》

艾克瑟・林登的这本日记并不是一本关于农场生活的自命不凡的书。这不是描写某个“潮人”或者“网红”如何享受惬意的田园生活之类的作品,这是一个真实存在而不是虚构的人物。他有对人生的困惑,有对自我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哲思,总之,他开始适应他身为牧羊人的工作……牧场上没有所谓的“资产阶级”,只需按自己所想把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做好,不需要出名,不需要受欢迎,甚至不需要被喜欢,只需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好,做一名纯粹的、自在的牧羊人。

我知道,养狗的人往往与自己的狗感情至深,亲如家人。不知道其他动物的主人是否也如此。我并不会与某只羊特别亲近,而是与养羊的整套流程紧密相连。我不与人约见,也不做各种计划——我只管埋头去干。养羊是一件需要长期坚守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一年四季,每个日日夜夜,我都必须细心照料羊儿们。你肩负着重大责任,却不知道会得到什么回报。肉?羊毛?回报便是更多的责任。你不需要考虑自己的人生是否已够充实,因为你不得不站在200码(约182米)外的田野里沉思,完全地——我是说,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地——忘记那些虚荣。

——摘自《我的牧羊日记》

图片来源:网络

一本小书,133篇长短不一的日记,但带给人的震撼却胜过众多的大部头。

作者讲述他与羊儿的相处之道。他怎样观察他们,怎样与他们互动,怎样通过牧羊来放慢生活节奏,放松身心。

他带着一种既有趣又迷人的可爱的心情来看待他的羊群,并把这些温暖的感情记录下来。

他谈到自己起初牧羊时的无知、缺乏经验和缺乏干劲,也谈到了他的羊群,以及他们对他的影响。

那些有关农场的描述,充满诗意。“出逃”的羊儿飞过牧场上栅栏的画面就像一首曲子的五线谱。

我莫名地坚信,这本篇幅长短不一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幽默感以及充满哲思的日记,一定会被很多人喜欢,即使他们对牧羊生活一无所知(如此坚信——只因我就是那个对牧羊生活一无所知的代表/捂脸)。

我却常常感到,周遭发生的一切都诗意盎然。一只渡鸦在向着羊群啼叫,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渡鸦亦会老去,也许眼前这只就比我年长,也许它见证了我们与羊儿相处的这段岁月里农场的变迁。而当某个时刻来临,它一定也会飞落下来啄食羊尸。这就是在天地间自发而生的文学,不需要任何人的欣赏和认可,它不属于任何人,既不属于作者,也不属于读者。它自生自灭,每一个字句都来去自如。

——摘自《我的牧羊日记》

每个人或许都有当一个牧羊人的梦,至少我是。

每个人或多或少活在对未来惶恐不安的日子里,至少我是。

那么,在现代城市生活的浮躁、喧嚣之外,该如何找到内心的和平?

我们要关心的或许是“如何活着”,而不仅仅是活着?

每个人在读《我的牧羊日记》时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不过对我来说,哪怕只有其中一段文字让读者觉得有趣或者让他们停下思考了2s,那么这本书,也算是有它的意义所在了。

其实,这本书是我编辑生涯里完整制作的最后一本书。

这篇手记,大概也会是我编辑生涯里写的最后一篇手记。

有人说“等我四五十岁写书的时候签给你”,我说好远,他说“这是一个值得干十年的行业……”

到现在为止我在这行业待了五年,我依然很热爱图书,只是不想再做编辑了。

有人说“你不做书了感觉好可惜”

今天的阳光很好,也就没什么可惜的。

我呀,打算去牧羊了!

哈哈……

梦而已

图片来源:网络

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小插曲

“百里挑一”的译者

这本日记的语言幽默、风趣且不乏引人深思的言语,因此对译者自身的文学功底要求较高。在之前,我手边并没有高级译者的储备,就想到一个省时且有保障的方法——直接从市面上口碑较好的译本里面去寻找,可惜目标中的三名译者,暂时都没时间接,至于这个“暂时”有多久,不知道……

无奈之下我只好改变策略——翻译公司,然后就开始了我“挑三拣四”的“较真”模式。一篇又一篇,有基本意思翻译错误的,有大白话直译的……意思翻译错误这种不管是能力还是态度问题,直接毙掉。总之,看了60多份译稿,近乎绝望与崩溃边缘的时候在一个译者的翻译里看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个词便决定就她了。翻译完之后我说要不写篇译者后记?她也欣然应了,本以为她会写几句编辑是如何“折磨”她的话(毕竟来回让她在细节上改了好几次……),可实际看来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哈哈哈,表白我们译者!

试译稿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牧羊人只出现在童话中或电视里,与现实生活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而本书的作者,原本也如你我一样,困守在都市一隅,只不过,当你我还执迷于眼前的苟且时,他早已选择了诗和远方。从一名大学教授,到一名乡下牧羊人,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这本日记里,记录了他的迷茫、执着、快乐、悲伤以及不时涌现的哲思。作者与羊儿相嬉相伴、斗智斗勇,亲眼目睹新生命的降临,亲手触摸羊儿的生死,体验羊儿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同时,又深刻反思了人类的欲望和贪婪对大自然的破坏,对人类的前途命运发出了警示。当你翻开这本日记,你会听到羊儿咩咩的叫声,风吹草木的沙沙声,你会闻到清新的空气和泥土的芬芳,你会看到那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牧场上,那一群羊,和一个在天地间静静伫立的牧羊人。

——摘自《我的牧羊日记》译者后记马学燕

让人超感动的推荐者——比尔·波特先生

《我的牧羊日记》这本书在国内没有任何读者基础,我寻思着找一个人写一段推荐语(准确点说是在文学界比较有名望的或者跟作者艾克瑟・林登文风调性比较契合的人),在读者选择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参考,坦白点讲,我是真心觉得这本小巧的日记是值得读一读的,也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本书,可前后找了四名作家,不是没有回复就是婉转地拒绝了……

比尔·波特先生其实是我的第二考虑,当时抱着“万一回复”的心态去给他留言,没想到他不仅给了回复且说要看一下内容,而我把稿件发比尔·波特之后的第八天便收到他发来的推荐语。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我开心到真想跟他碰一杯酒!(虽然我不胜酒力,但因为他是一个爱酒之人,也很愿意同他喝一杯,何况他是读完全文且没提任何报酬就帮我写了一段推荐语,如此真诚的人!)开心之余也没忘回他邮件,除了表示感谢还有稿酬支付的事宜,可他回信说:

Iappreciatethekindgesturebutwon’ttakethemoney.I’mhappytohelpyoupromoteagoodbook,asmanyothershavehelpedme.

——摘自比尔·波特先生回信内容

看到他的回信真的是哇的一声哭出来的节奏……不为任何名利只是单纯地肯定这本书的内容且愿意推荐,真是难得可爱的纯粹之人了。

当你身处喧哗人世,你觉得孤独异常。相反,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一个都市男人,放逐自己的内心在牧场,选择与羊群为伴。那些日子被他如隽永的俳句般记录下来。这个荒诞如一场行为艺术的决定,最终却让他的内心找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宁静。羊儿好似静默的禅师,牧场像是道场,过往和现在始终在他脑海中思辨,他最后会怎么做?他反思到什么,又收获了什么?翻开这本书吧,也不用急着寻找答案,咩咩声真的很治愈。

——比尔·波特(美国作家、翻译家、汉学家,著有《空谷幽兰》等)

贴心的封面插画师lost7+“物尽其用”的设计师小茜

把有关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和我们想要的感觉发给七哥(lost7本尊)后,他出了好几版构图,最后选择了这版在色彩和意境感都很契合主题的插图,除此之外还让七哥画了二十多只形态不一的小羊。小羊是给设计师小茜排版用的,起初的设想是小羊的数量会随着页码的增加而增加,书翻起来就像一部动画,牧羊人的羊群越来越壮大!可是因为我们的开本比较小(差不多是两只“常规手”拼在一起的大小),不适合放太多羊,会显得密集,反而少了农场牧羊空旷的意境感,这个想法被迫扼杀……但是那些可爱的小羊不能白画啊,就想到了以拉页的形式呈现,四折拉页展开就是一张牧羊图,另外在页脚也用了小羊的元素,且做了一张可以贴手帐的贴纸,总之,让设计师“物尽其用”……

正背拉页展示

小编执着的差异化版本

《我的牧羊日记》是一本包装精致到拿在手里像捧着一个宝贝似的书(虽然编辑总是王婆卖瓜,但不信你买一本看看!),总之可以当礼物送人!于是便有了做限量差异化版本的想法。比如把一本书+一款定制的日记本+一款定制的胸针打包装一个礼盒。虽然这年头日记显得有点复古,但是有情怀啊。何况日记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秘密基地(没错~我也是那个拥有自己秘密基地的人);至于同款胸针,仅仅是因为之前收到小淡和七哥送我的胸针,觉得实在是好看又实用!加上之前有个教授对我说送书是一个很高的礼遇,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但现实给我当头一棒,礼盒要面临成本和渠道的问题,辗转找了几家媒体有的说感兴趣有的问预算,但最后都没信了,编辑的生活真的太难了!!!顺嘴就哼起毛不易的歌: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没有什么想法是实现不了的!

如果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也罢了,可偏偏心中那点遗憾出来作祟,再加上设计师用惊叹又失望的语调问我:“啊?不做了吗?为什么啊?”的时候,我就直接点进淘宝定制了50个胸针,毕竟关于最后一本书,不能给自己留遗憾!也不能给他人留遗憾!至于这50款胸针,其中部分会送给合作过的作者和参与过这本书制作的人,每人一个胸针+一本《我的牧羊日记》(最后的一份纪念)+一张告别的明信片(有些感情是说不尽的,感谢也是),剩余的胸针送读者。

定制胸针

再见。

精选阅读

我是姐姐了经典读后感10篇


《我是姐姐了》是一本由[日]立原惠理佳著/[日]宫越晓子绘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姐姐了》读后感(一):一则温馨的家庭童话

最初看到书名,我还以为自己会带入姐姐的角度(因为我有个弟弟),看完之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更像襁褓里的小萌美(我还有个姐姐)。

故事的开篇不算特别,姐姐由美因为妹妹萌美的降生,一下子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爱和关注,又一下子新增了很多作为姐姐的责任,于是忍不住委屈地想,“不要叫我姐姐,我才不想当什么姐姐!”“要是没有宝宝就好了!”

谁知,这一丝细微的负面情绪,居然引来了自称是“宝宝鸟制作处”的神秘男人。悬念突然展开:这个男人究竟有什么目的?这个组织又是怎么一回事?

男人不由分说地夺走了萌美,半晌,屋子里只剩自己,姐姐由美这才害怕起来,冲出家门想找回萌美。而萌美究竟在哪呢?由美循着妹妹浅浅的哭声跟到枫树下——原来萌美被带到了枫树上。注意,其实故事一开始就为枫树做好了铺垫,“那天,夕阳晃动着温柔的光芒,院子里的枫树,沙沙地歌唱……”,这个时候神秘男人估计已经在枫树上了,而这时恰好是萌美出生的那一天。我们可以据此猜测,这个组织会潜伏在有新宝宝的家庭附近,等待机会。

后来,由美爬上了枫树,想从鸟人(从书里的描述,就是个鸟人啊hhh)那里抢回萌美。这里也不剧透了,由美最终是成功把妹妹带回家了。

关于新宝宝的童书数量不少,比如启发最近出的伯宁罕和海伦夫妻档的《妈妈要生新宝宝了》,也非常棒。而这本《我是姐姐了》则用了童话的方式讲述了姐姐由美从嫌弃到爱护妹妹的故事。整本书的译文和插图都是走温馨恬静的风格,也许这样的故事对“新姐姐”或者“新哥哥”们来说更加独树一帜。

在有新宝宝的家庭里,大孩子的情绪一样要照顾到,这个值得准备二胎的家长们注意,在故事里,由美告诉妈妈发生的一切,妈妈想必也很愧疚没有好好体谅由美的心情,忍不住哭着抱住了她。

想起小时候姐姐也说,很怀念只有自己的时候,爸爸妈妈陪着她一个人到处玩;还有一次因为妈妈的恶作剧,姐姐急疯了到处找我和弟弟……心里涌起一阵遥远的暖流。

想和萌美一起说一句:谢谢你,姐姐!

《我是姐姐了》读后感(二):二胎家庭,都需要一本《我是姐姐了》

还记得刚生完二宝,姐姐在医院第一次看见弟弟的模样,带着几分好奇与怜爱。她一直盯着弟弟粉扑扑的脸蛋,由衷地说,他好可爱啊!

温馨的画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我带着二宝出院回家后,没几天就被打破了。月子里,二宝隔两三个小时就要喂一次奶粉,中间不间断地要换尿布和衣服,所以我和娃爸整日穿梭于给二宝冲奶粉,换尿布,洗尿布和哄睡。更加恼人的是,二宝在医院交给护工照顾的时候,养成了一个(对我们喂养来说不太好的)习惯——每次喂完奶都需要抱起来拍嗝。因此二宝只要醒着就不躺在床上,不抱起来就哭闹。我和娃爸基本上是寸步不离二宝,这个期间是不自觉忽略了姐姐。起初姐姐时不时的凑过来看看弟弟。问我们,弟弟怎么那么小,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后来姐姐觉的弟弟总霸占着爸爸妈妈,就有点嫌弃脸:他怎么总是睡觉,一点也不好玩。又过了几天,见爸爸妈妈总是围着弟弟,对她不像以前那么有耐心了,就冲弟弟抱怨:他怎么总是哭,吵死了。在我做月子接近尾声的时候,收到姐姐悄悄放在梳妆台上的小信封,上面写着: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信的大致意思是:爸爸妈妈你们能不能不要每天都只顾着照顾弟弟,我也想让你们多陪陪我。妈妈你都好久都没有陪我出去玩了。你们每天照顾弟弟很辛苦,你们可以教我怎么照顾小宝宝,我也想帮你们一起照顾弟弟。看完信,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掉,赶紧跑过去抱了抱姐姐。心里有一丝欣慰是姐姐这么快就长大了,没有抱怨我们,反而能理解我们的辛苦;但内心更多是疏于照顾姐姐的愧疚。我相信每个二胎家庭,大宝对二宝到来起初多少是有些抵触的,因为他们觉得是因为二宝的出现,爸爸妈妈才忽略了自己,才对自己不像以前那么耐心了。如果没有二宝,爸爸妈妈会一直喜欢自己。这就是《我是姐姐了》这个故事发生的前提,姐姐说“要是没有妹妹就好了”。这时从窗外跳进来一个黑衣人把妹妹带走了。黑衣人把不被别人喜欢的小宝宝带走,然后把他们变成小鸟飞走。可姐姐并没有因此变的开心,而是拼命地寻找妹妹,想将妹妹带回来。但她只有回答对宝宝鸟看守提出的问题,才能把妹妹接回来。

我是姐姐了

机会只有一次,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妹妹已经变成鸟了吗?姐姐能回答对问题,把妹妹带回来吗?一切就在书中,等你去发现。然而二胎的家庭生活并不总是充满感动,俩娃在一起难免会有矛盾。有一次,姐姐正在玩毛绒玩具,弟弟看见了非要抢过来。通常在旁的爷爷奶奶会说,弟弟还小,姐姐让弟弟先玩,弟弟玩会儿就给你了。姐姐立马撅起嘴来说,这个是我用老师奖励的积分换的,我不想让弟弟玩。这种情况下我就允许姐姐可以不让着弟弟。姐姐有保护自己玩具和决定是否与弟弟分享的权利。这时我就会拿着弟弟喜欢的玩具,想办法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不一会儿,姐姐就会拿着毛绒玩具过来说,给弟弟玩吧,我想和他一起玩。与《我是姐姐了》对照我家姐姐与弟弟的相处日常,还真是有几分相像。当姐弟有矛盾产生时,有这本书做参考,我会更多理解体会姐姐的内心所想。首先接受她的想法,避免让她有被孤立的感觉,而是让她觉得自己是被爸爸妈妈关注和需要的。拥有弟弟或妹妹,并没有抢夺她的爱,而是让她从被爱开始学会如何去爱人。从写信的那个时刻起姐姐接受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转变,从心中生发起要照顾弟弟的责任。这是我家姐姐成长过程中的转变。这个过程与《我是姐姐了》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不谋而合。现在二宝已经快三周岁了,姐姐写的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时刻提醒自己,姐姐和弟弟一样,都是我家的宝贝,时刻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

《我是姐姐了》读后感(三):一个姐姐的纠结与担当

当第二个孩子或者更多的孩子在一个家庭诞生,父母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金钱和爱给他们,而这些存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和爱,在父母老去的时候,就变成了“亲情利息”回报给父母:今天的打怪升级,未来的强制储蓄。

这种“亲情利息”的受益者,不仅仅有父母,更有共同成长的手足,手足兄妹能共同赡养父母,也是父母离去后留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血脉亲情。

但是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让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哥哥或者姐姐。很少有人能够去发自内心地教一教老大怎样当哥哥姐姐。甚至还有一些人说:“妈妈生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啦!”虽然是大人无聊的问话,但是面对天真的孩子,这话无异于晴天霹雳。

就像《我是姐姐了》这个流传了40多年的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当了姐姐的女孩由美的心路历程。

“从那时起,一切都变了。那天,夕阳晃动着温柔的光芒,院子里的枫树,沙沙地唱歌……”故事就从这样一个与平常无异的下午开始了。

在这个下午,离开家一个星期的妈妈终于回来了,小姑娘由美特别想念妈妈,但是就在她张开双臂准备迎接妈妈的怀抱时,她发现,妈妈的怀里多了一个小婴儿。

是的,妈妈生了一个妹妹,由美虽然已经五六岁,但她也还是个孩子。然而从妹妹回家的那一刻起,她就必须一下长大,要懂事,不再喝奶,也不再有礼物,最重要的是,关注和爱都没有了,没有了撒娇受宠,反倒来了责任和担当:因为你是姐姐了呀!

谁要当姐姐!!!

以前常听人们说,二胎要趁早生,趁着老大还不懂事……我们相信,得到过独一无二的爱的人,不管多大,都无法马上接受爱被分享,因为时间被分享了,食品被分享了,所有的一切,都要变成两份,而自己的那一份,也许更少。

从有到无,从多到少,哪怕是个孩子,也要有适应的过程。如果说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容器,它从前盛满的是纯洁无暇的爱,当爱被分享,我们想象一下,什么神秘的东西会占据这空下来的部分?

是天性里的嫉妒和不安,是重新拿回属于自己的爱的不择手段。眼泪、哭闹甚至是欺负弟弟/妹妹——只要能够拿回来属于自己的那份爱和关注。

小朋友那微小的世界里,大概只有我我我,他们的安全感全部来自于父母,我我我+父母的爱,就等于整个世界。最好这个新来的家伙赶紧消失:如果没有宝宝就好了,由美也是这样想的。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吸引力法则,那么在那个时刻,它一定就发生在了小姑娘由美身上,因为,真的有人来帮她实现愿望了。

一个披着黑色斗篷,戴着插满鸟毛帽子的男人从窗户跳了进来。他说他是宝宝鸟制作处的处长,他们会把人们不想要的宝宝带走,让他们变成鸟飞走。而且,他真的就在由美面前,带走了妹妹萌美。

故事从这一刻起从现实走进了奇幻,也从一个平淡的两个孩子争端变成了神秘力量参与进来的三角关系。新出生的妹妹萌美成为了链接由美和宝宝鸟制作处处长的纽带。也让故事从单纯的嫉妒和烦恼变成了寻找和拯救。

童话故事,永远无法避开的就是想象。你可以说它并非现实的真实,但是它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用散文的形式写成为故事。(日本学者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上笙一郎还认为,童话是以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为母体,以现代思想和感觉为支柱,随着安徒生的出现而出现的。

在民间故事里,神秘的超能量随处可见,它能拯救,也负责毁灭。它们仿佛掌握着人类的所思所想,用它强大的力量操纵着事情的发展方向。

萌美被带到了院子里的枫树上,由美虽然不喜欢妹妹,但是,本能告诉她不能让这个妖怪一样的小绿人把妹妹变成鸟。

这个故事读到这里,插画画面让人想起了宫崎骏的《龙猫》,里面也是这样一棵茂盛的大树,也是一样高耸入云,也是姐姐在拼命地找啊找,找那个调皮的想念妈妈的小妹妹。龙猫在帮助姐姐找妹妹,宝宝鸟制作处的看守说他这也是在帮助由美,萌美变成鸟之后,她就再也不用当姐姐啦!这不正是她的愿望吗?

看,萌美已经有一半身体变成小鸟了,她的脚变成了鸟的爪子。暗夜里爬上树的由美在这个时候真正感受到了可怕和恐惧,对妹妹的亲情和内心的责任感让她勇敢地对宝宝鸟制作处的看守说:“不!”“为什么要把宝宝要回去?”看守问她,并且让她在十秒钟内回答出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而且机会只有一次。——“因为她是我妹妹。”由美说道。

在这一瞬间,由美才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叫出了妹妹两个字,而这两个充满魔力的字,让看守乖乖地把萌美还给由美。

由美急匆匆地抱着妹妹回家了。在妈妈发现萌美的屁股上有一根羽毛之后,由美向妈妈真诚地坦白了自己关于“没有萌美就好了”的想法。妈妈并没有责怪她,而是用眼泪表达了对由美的歉意,妈妈是真的没有意识到老二的出生让老大如此痛苦。

这是一个不讲大道理的小故事,名字也很简单直白主题明确——《我是姐姐了》,主人公就是由美、萌美和宝宝鸟制作处的看守和处长,由日本作家立原慧理佳创作,至今已流传了40余年。

这是一本献给二胎家庭的小小故事书,只有故事,没有“你应当如何如何”的说教。小由美的心情起伏和所有第一次成为“老大’的孩子相似,以这样的心态做底,作者编排了这个独居匠心的情节,又让一场事故变成了故事,神秘奇幻的力量来到孩子身边帮助她,由美内心对妹妹的亲情占了上风,让孩子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明白要维护手足亲情。

我们相信由美在情急之下唤醒的是内心里的爱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对于妹妹萌美的血缘亲情。我们甚至也相信,整个故事可能都是姐姐由美的一个梦,她对于妹妹的到来难以接受,于是在梦中自由行走,幸运的是,这个梦以完美的结局醒来。

不管老大在面对新生命的时候情绪有没有起伏,都不要天然地把还是孩子的孩子当成大人。没有人因为有了弟弟妹妹变一夜长大,这样的成长会经历内心的无数次挣扎和蜕变,无数次的对自我的说服。孩子当然不会懂父母的“亲情储蓄”,这个和他分享一切的“初来乍到者”,未来将是和他一起成长,一起面对困难,一起保护父母的手足。这份感情,你能说不是用儿时这样的痛苦成长换来的甜蜜?

如果你家里也有一个“老大”,也许,她需要这样一本像一场梦一样的故事书。

《我是姐姐了》读后感(四):二胎家庭,理解老大,享受手足情

没有人天生就知道,怎么当姐姐或是哥哥。当家里老二出生的时候,老大内心的纠葛,只有小孩自己最能体会。

《我是姐姐了》讲述的是小女孩由美,自从妹妹萌美出生后,家里的一切都变了。原本可以和妈妈手拉手出去,现在要留在家里看着妹妹;原本外婆过来带的礼物只给她一个人,现在大部分都是给妹妹的,这一切的改变,都只因为有了妹妹。姐姐由美想着“要是没有妹妹就好了”,愿望果然实现,有人抱走了妹妹,家人不想要的宝宝,都会带走,被变成鸟,由美慌了神,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找回妹妹。一本小小的儿童读物,讲述了小女孩由美当姐姐之后,从失落,到抗拒,再到接纳的过程。

《我是姐姐了》的故事,在日本已经流传40年左右,由立原惠理创作,图画则是获得过日本绘本奖的宫越晓子画的。

《我是姐姐了》故事很简单,跟随着插画的搭配,姐姐由美的内心纠葛,跃然纸上。从一开始的鲜黄色,期待父母回家的心情,随着心情的起伏,一点点的在变化,颜色变得暗淡,当她想着“要是没有宝宝就好了”,黑色的页面,突出了内心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内心一刹那的真实,当真的出现的时候,却又倍感压力。

失落

以前爸爸妈妈一回家,就能和由美拥抱,现在妈妈手里抱着妹妹。亲戚来家里,关注点也都在妹妹身上,由美甚至不能再享受和妈妈的独处时光,这让由美很失落。

不由得让我想起,我家弟弟出生,外婆过来时,给姐姐也带了衣服的。那几套衣服,姐姐很是喜欢,两年过去了,对于当时外婆送的衣服,姐姐表示,是所有衣服中,最喜欢的,每一次穿,都会充满深情地抚摸着上面的图案。我忽然有点明白,外婆当时给女儿的衣服,对女儿来说,里面藏着爱的味道,填补了女儿当时的失落感。对外婆当时的做法,心存感激。

不是每个人,都能时刻关注到老大的心情。

退行与抗拒

当失落之后,老大的行为会有一些退行,比如《我是姐姐了》当中的由美,看着妹妹喝奶,也嚷着说自己要喝奶,妈妈的回答是“已经是姐姐了,早就不用喝奶了。”

这句话,二胎家庭中,太熟悉不过。“你是哥哥了,你是姐姐了”,对于老大而言,简直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因为是哥哥、姐姐,所以,很多事不能做。父母一旦说出口,亲子之间的对抗,也就出现了。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说:

退行,内在疗愈的种子在发芽。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退行的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尽量满足老大的需求,允许她的退行。

有一次,我家弟弟喝奶,一向不喜欢牛奶的姐姐,也说要喝。姐姐拿着杯子喝时,是一副满足的神情,一次之后,下次再看到弟弟喝奶,姐姐不再要求,因为她当时的需求,被满足了。

当需求没有被满足,由美内心的抗拒,经由语言表达出来:要是没有妹妹就好了。

“要是没有弟弟、妹妹就好了”,这句话,又是多少老大的心声,有的人付诸实际,很多社会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我是姐姐了》由文学的表达方式,让这一切发生,能让孩子体会到,当真的发生的时候,自己的内心是怎样的。当由美有了这样的想法,妹妹真的被带走了,由美内心爱的声音,出现了。

接纳

宝宝鸟制作人,抱走了妹妹萌美,姐姐由美看着空荡荡的床,循着声音去找妹妹。妹妹在高高的树上,抬头看,树的高大给人的压力,如同由美内心的压力,自从妹妹来了之后,所改变的一切,由美所遭受的一切忽视,忽然就有了宣泄的出口。

爬树的过程,是与内心的思绪做斗争的过程。与看管妹妹的人对峙,只有一次机会,10秒内回答正确,才可以要回妹妹,否则,妹妹就会永远变成鸟。

“为什么想把宝宝要回去?”“因为她是我妹妹。”

由美的回答,要回了妹妹,“我的妹妹”——“我的”,由美的内心,开始接纳妹妹。

当妈妈回来后,发现妹妹的屁股上,长了一根羽毛,由美对着妈妈,坦白因为自己的一个念头,后续发生的事情。妈妈听完,没有责备,拥抱了由美,那一刻,由美觉得幸福又回来了。

由美时不时看看萌美长出羽毛的地方,还好,再也没有长出来,因为由美再也没有那种念头。

《我是姐姐了》,故事很简单,每一个家庭的老二出生的时候,老大会不自觉地遭受一些冷落,只是看孩子感受的多少,家长是否注意到,有没有给足关注。

《我是姐姐了》将孩子内心的情感变化,描述地很细腻。我看《我是姐姐了》时,当时生老二,老大的变化,犹如画面一般,一幅幅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家姐姐,也说过“要是没有弟弟就好了”,这句话在我心里堵了一下,当时没说什么,想着她的情绪需要发泄。最终哪一件事化解掉姐姐的抗拒,我不知道,只是看到姐姐对弟弟越来越好,会带着弟弟一起玩耍、一起做家务、一起看书,俩人一起互动的场景,常常能温暖我。

老大内心的纠葛,有大人足够的关注,当然好,要是没有,却也是孩子一个人的心灵旅程。手足之情,并非与生俱来,这其中,妈妈起到的作用,又很关键。

台湾新闻主播卢秀芳,在《你好妈妈》的节目中,聊到自己在一双儿女中,充当“粘合剂”的角色。当姐弟发生争执甚至打架,事后,她会告诉弟弟,姐姐很爱他;告诉姐姐,弟弟一直都很支持她。

家,并非讲理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弟弟妹妹的出生,对于老大,一开始,威胁的成分会更多,这些,需要家长来找到其中的平衡。

《我是姐姐了》看似是一本儿童读物,却也是给大人看的一本书。看完《我是姐姐了》,家长能对孩子内心的情感变化,多一份理解,也就能多给到一份关注。大人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温暖孩子的心,就像外婆给姐姐的衣服。

没有孩子,天生会当老大。当有了弟弟妹妹,老大的内心,失落肯定会有,抗拒也会有,就看如何把弟弟妹妹,最终变成“我的”弟弟妹妹,享受这份独一无二的手足情。

《我是姐姐了》读后感(五):二胎家庭的必读书目:《我是姐姐了》

身为独生子女的我,没有体会过兄弟姐妹间的血脉亲情,但也曾幻想过,如果自己有个弟弟或者妹妹,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会体会到哪些快乐和痛苦。而今,得知我怀有二胎的消息,先生看着还不足两岁的大宝,无奈地笑着说:“这小家伙,才这么点,就要当姐姐了。”

大宝很喜欢看绘本,我就买了一些二胎主题的绘本,这本由立原惠理佳撰文、宫越晓子绘图的《我是姐姐了》就是其中之一。

宫越晓子,80后,出生于日本埼玉县,自由插画师,绘本作者。2009年,出版了作品《台风来了》,并于当年获第25届“日本童话与绘本奖”大奖。此后,还出版了《森林里的茶话会》、《原野上的小屋》等作品。立原惠理佳,儿童文学作者,《老鼠开会》《红石竹花》等作品都深受小读者的喜爱。

我看着《我是姐姐了》里面温暖柔和的色调,看着炭笔描摹出的朦胧意境,简单的线条及留白、几乎看不到表情的人脸和背影,体会着故事主人公之间的疏离感,以及姐姐由美内心的伤感和孤独。书里每一副插图都是经过绘者精心设计的,明暗的搭配,颜色的变化,读者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我读到最后,不知不觉就流下了泪水。

一.姐姐不仅是一个称呼,还意味着很多很多

正如同成为母亲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成为姐姐,也是个很艰难的转变。在《我是姐姐了》这本书里,由美被动地在家庭关系里变成了姐姐,可是心理状态上还没有,她还没办法承担这个称呼,无法面对。

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痛苦、忐忑、纠结,由美终于勇敢地爬到了树上与看守对峙,看守的谜底则显得意味深长——“我的妹妹”。这个回答,正与书名《我是姐姐了》相呼应,意味着由美主动选择了姐姐的身份,也主动选择了承担起保护妹妹、照顾妹妹的使命。

作者温柔地讲述着这个故事,平静和缓,娓娓道来,由美最终认同了自己的新身份,她迈出了成长的这一步,真正地成为了“姐姐”。

二.姐姐眼里的世界,有我们猜不到的痛楚

一个本来被全家人的爱紧紧包围的宝宝,生活中突然出现了另一个小宝宝,被家人关注着,被爱着,而自己不再是唯一的中心,这对一个孩子来说,着实太残忍了。当家里人都围绕着那个新生命,自作多情地以为大宝长大了、懂事了,还自以为是地忽略掉大宝的需求,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我是姐姐了》对姐姐由美的刻画,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一切,我们会看到在姐姐的眼里,世界是什么样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从故事的开始,由美听到爸爸妈妈进门的声音,跑到门口,想扑进妈妈怀里,只是想着“跟平时一样”要妈妈抱抱,却被妈妈以一声“嘘!”阻止了;到后面由美看到妈妈整天呆在妹妹身边照顾妹妹,自己不自觉地被忽略了;再到由美哭一点鼻子也会被笑,被说“都当姐姐了”;到妈妈出门买菜,由美不得已一个人照顾妹妹,说出“要是没有宝宝就好了”这样的话......每一个细节,都是姐姐由美的失落和心酸,是她的生活莫名被改变的痛楚。

我不禁想起了育儿群里一个妈妈讲述的,某次,她偶然听到大女儿不自觉地叹气:“又去管老二了。”我的心里也流淌出了细细的悲伤。

因为姐姐眼里的世界有我们猜不到的痛楚,我们更该多关注姐姐的情绪,多理解姐姐看似无礼的行为,给她更多的包容和爱。

三.二胎家庭,如何努力兼顾两个宝贝

得知我怀二胎,我妈就有一丝忧虑,陪孩子玩的时候本来很开心,也会突然忧伤地说:“我们宝宝这么好,再有个宝宝,会不会分走我们宝宝的爱啊。”我只好耐心地跟她解释:“我做一份工作,挣一份薪水,我要是再去打一份工,就挣两份薪水。一样的道理,有一个孩子,家里人给出一份爱,有两个孩子,家里人就会自动给出两份爱啊,怎么会是分走原有的爱呢。而且,多一个宝宝,也是多一个人来爱大宝啊。”

1)针对孩子不同的需求,给予不同的爱

在我看来,宝宝的年龄不同,对家人爱的需求也不一样。小宝宝要喝奶睡觉,大宝宝要看书陪玩,我们确实需要付出更多精力,但是只要家里人分工明确,把大宝最在意的人紧紧安排在大宝身边,其他人照顾二宝,陪伴大宝,而且让大宝适度参与进对二宝的照顾,孩子是不会有很大的情绪问题的。

2)循序渐进,给孩子接受的过程

大宝对于变化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瞒着孩子,要告诉她:“再过几个月,家里会有个小宝宝,你能和他一起玩吗?”比如我会问女儿:“如果给你个小弟弟,你要吗?”她说:“要。”我再问:“那如果给你个小妹妹,你要吗?”她也大声说:“要。”要知道,她是一个还不到两岁的宝宝,troubletwo阶段最爱说的词可是“不要”。我还会问她:“以后你有了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你的吃的能分给他一点吗?玩具能借给他玩吗?”我的大宝想了想,说:“好吧。”

最近,我买了二胎主题的绘本,如果她感兴趣,我就陪着她看,如果她不想看,我也不会强迫她。就比如这本《我是姐姐了》。我希望给她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让她从孩子的角度慢慢理解会发生的变化,包括环境的变化以及她心态的变化。

3)更理解和包容大宝

还有一点,就是家里人需要有一个共识,大宝其实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爱,我们要包容和理解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像《我是姐姐了》里面就给出了很多反面的例子,无论是妈妈、爸爸还是外婆,大家都想当然地觉得由美长大了,“应该”懂事地好好当一个姐姐,其实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读完《我是姐姐了》,我油然而生了一种感动,这是一种混合了疼惜、理解、温柔、坚定的感动,是一种对生命和人性充满了敬意的感动。当我真正地成为一名二胎的妈妈,我一定要紧紧地抱住大宝,由衷地谢谢她。

*文字原创,图片部分原创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树洞咖啡馆

《十五条狗》经典读后感10篇


《十五条狗》是一本由[加]安德烈·亚历克西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五条狗》读后感(一):狗非狗,人非人

当狗有了人的智慧,究竟是场灾难还是一份礼物?聪明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知道得太多是否有好处?

《十五条狗》看上去是一部有些科幻的作品,却由狗及人,把人性说得透彻明白。两位西方神的一场赌局,却让十五条狗们痛苦不堪,当狗有了人的智慧,它们便再也当不了狗了,却也成不了人。

敏感的狗受不了这样的变化,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传统的狗认为自己要肩负起团队的使命,拒绝改变,又难以抗拒,活在痛苦和内心的冲突之中;弱小的狗受尽欺凌,狗尽可骑,受不了压迫于是逃避……

因为自己养了比格的缘故,在众多的狗类中,班吉便格外受到我的关注。这只站在狗群食物链最底端的狗,用自己的“足智多谋”让狗群几乎全军覆没,在权力的游戏面前,不当赢家,便只有死亡。从这个角度看,见风使舵,个人利益至上的班吉好比是八面玲珑的政客——正如它的座右铭:最好让有权有势者为所欲为,然后趁机找出利己之处。当然最后聪明过头的班吉也是不得善终,带领众狗服下毒物的它,最终也在极度饥饿、慌不择食中死于食物中毒。

狗是单纯的动物,人一开始也是单纯的,智慧让狗变得善思多虑,聪明让人变得勾心斗角。如果一切都是开始的模样,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悲伤难过?如果亚当和夏娃没有偷吃智慧之果,我们虽然愚蠢,却可能十分快乐。

《十五条狗》读后感(二):不如做一条单纯的狗

光明之神赋予十五条狗“人类的智力”,由于拥有了心智,平日里无所谓的行为都有了一定意义。过去,一条狗的使命只是猎捕食物,画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现在,时间被赋予了意义,静物拥有了美感,一方面以新的人类的方式思考,一方面以狗的行为做出举动。

关于树影中投放的暖洋洋的光线,关于天空的边际,它们都拥有了新的思考方式。同类不再是同类,主人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关于领导,关于权力,一切都是新的问题。当阿提克斯开始统治,它们努力想变得像狗一样,可是越是刻意,越是适得其反。

它们做不了狗了。

智力无处安放也是罪,无法平衡的权利与欲望,脑子里充斥着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尝试以人的想法做出举动时,往往会头破血流。作为一个人类,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依然能够产生共鸣。

这本书与我们熟知的《伊索寓言》类的寓言有很大的不同,寓言的定义是古老的,但意义时时更新。生命的意义无穷无尽,也许每一种生物如何死去有着难以割舍的宿命。而人类,也只不过是进化出来的一个物种而已,没有什么特殊。像其他千万种生物一样,做着一场场轮回。穷尽一生的追逐,也不是一定就有结果。

说到底,还不如做一条单纯的狗。

越复杂,越疲惫。

《十五条狗》读后感(三):十五条狗

大约用了四个小时读完这本书,部分章节进行了复读。

说实话一开始对将人的思考带入人的体验中有一点点抵触,觉得荒诞,但是好在从二三章后得益于作者真实的叙述能力加良好的细节处理,读者的代入感越来越强,甚至与“将自己想象成狗主人公”,为开始死去的几条狗惋惜,更深深卷入马基努和阿提克斯的命运波澜中,为其悲喜错杂,感慨万千。

文章对前几只狗的死亡过程描述较为简略,强权与“看不顺眼就杀”的狗的思维,将读者推向真实的阅读体验,三章往后,马基努和女主人错综复杂友情之上的故事以及阿提克斯基本符合人类思考方式的希望之死,将全书推向高潮,阿提克斯之死令故事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文章以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展开,令读者对十五条狗的命运把握更为全面,部分细节化的对狗的心理描写增添了叙事的真实感,“若是在其他情况下,班吉和道基一定会合力对付这些歇斯底里的粉舌动物,扭断它们的脖子。然而,从老太太的举止看来,她很珍爱这些猫。她替它们清理粪便(其实那东西尝起来味道挺不错的)”诸如此类。

然而代入感最强的还是对马基努和阿提克斯最后的命运波澜和心理刻画,这两条狗的思维几乎达到了人类思想的复刻,“天性(马济努忍不住非做不可的事)和教养(他可以克制自己不去做的事)之间的界限既不清楚,也不固定。在冲突发生时的气头上,很容易就忘了。同样容易忘记的是,马济努不是她该去改善的对象。”人性本就复杂可写,人性与狗的思考带入以及感情交错更令人感叹,文章最后阿提克斯带着希望的死亡更让人动容,“诗的语言永远不死。只要念出口,普林斯的诗便永生不灭。”怀着希望之死才生生不灭。

《十五条狗》读后感(四):狗生非狗生人生亦如此

在赫尔墨斯和阿波罗的赌注下,十五条狗拥有了人类的心智,它们是否会在生命结束前的那一瞬间不会感到痛苦,相反而是快乐的呢?本书在最后给出了答案。

当人的心智受困于狗的躯体,十五条狗既成不了人,也做不了真正狗,倒更像是种残酷的诅咒。寓言故事总是带有那么一点启发和讽刺,用狗的生活映射出人生活。人性是复杂的,感情里会夹杂着太多东西,智慧有时也会成为痛苦的源泉。智慧、权利、身份地位、欲望、自私、爱、生存和死亡原本不属于狗生的词汇都在这十五条狗的故事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有的因为权利之争而死,有的因为贪婪而死,有的则是被当作弱者。在残酷的竞争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却好似一种安慰。到底是选择和野蛮强者的从众生活,还是应当保持自我意识独立思考?

最令人感动的是马济努和妮拉跨越种族的爱,他们的关系不是主人和狗,而是平等互通心灵的伴侣。马济努临死前它还在思考什么是“爱”,同时它也会好奇人之为人究竟是意味着什么。这不也是我们所在思考的么?人的一生究竟为了什么?是追求功名富贵,还是快乐健康?到最后,我们应该明白唯有真正的爱和信仰才能让灵魂得到升华。

作为一名爱狗人士,在看完书之后会不自觉的思考起自己的狗是不是也是会说话的?

《十五条狗》读后感(五):一个赌约引发的哲学问题

当狗拥有人类的智力时它们是否会感到快乐?两个天神因为赌约赋予了十五条狗以人类的智力,只为了观察这些狗的在到达生命终点时是否是幸福快乐的。这看起来荒诞的故事看上去写的是狗的故事,实际上暗示的是人类社会。不管是狗群中的各个类型的狗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种种要素,有人追求权力,有人追求知识,有人在阶级底层人受压迫,有人在哲学和诗的海洋肆意遨游,也有人在阴谋诡计中度过一生。在狗拥有了智力以后,新的阶级秩序也顺应而生,献血和生命被献祭给了权力。相较于人,它们拥有了人的智力却没有获得相同的能力,并且仍旧保留了狗的天性,想要生存下去除了被更高阶层的狗统治以外,只能依靠人类的施舍。它们在难以抑制的动物天性和智力提高带来的文化与文明之间摇摆不定,这十五条狗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艰难选择。无论是屈服于阶级秩序还是投入文明的怀抱,我们无法知道哪种是更好的选择,每只狗的追求不同,各自对于幸福快乐的定义也不相同。但是不管是哪种选择,这些拥有了人类智力的狗是否还能称之为狗呢?对于其他狗来说,它们知道的太多也想得太多,生活对于它们不再是单纯地吃饭睡觉,它们有了时间概念,发明了自己的语言,甚至有了诗。对于人类而言,这些动物未免也太过聪明,能模仿人类的语言甚至是与人交流,对于一直认定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智慧生物的人类来说,这从一个童话故事一下子就成了恐怖故事。它们是狗又非狗,似人亦非人,狗和人的群体都无法接纳它们,它们成了存活在世界上的异类。这独特的十五条狗从这两个群体中独立了出去,它们拥有了双重身份却也失去了原本的位置。本书把诸多问题和讨论置于一个属于动物的故事里,表面轻松诙谐实际严肃又残酷。诸多矛盾点被投放在一个微型社会中又以更激烈和直接的方式激发出来,每个人对幸福快乐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或许过好这一生比最后有个完美结局更为重要。

《十五条狗》读后感(六):若时间不告诉你答案

题外话:开篇十五条人(狗)物简介让我害怕,记名字不是我的强项,尤其是外国名。好在戏份多的狗狗数量有限…

『“我很好奇,”赫尔墨斯说,“要是动物拥有人类的智力会怎么样。”

“我想知道的是,他们是否会像人类那么不快乐。”阿波罗说。』

当狗开始思考,最先出现的是自由,语言,时间,诗歌,后来便是争权,谋杀,谎言。之后的那些“恶”出现得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类现有的社会秩序是经过长期发展以后才逐步形成的,不是因为简单的思考就能产生的。《蝇王》里的孤岛,也是倒退回了力者正义的原始社会,那狗群即使有了智慧选择维持阶级差异和强者统治也是能理解的,甚至是必然的。不过想想哪个时代不是呢…

狗群们有了智慧,出现了各种不一样的特质,追求权利的阿提克斯,爱思考的哲学家兼诗人普林斯,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班吉,追求人类“爱情”的马济努…

山坡上绿草湿润。

天空无边无际。

正午又来到了

等着女主人玛琪的狗身边。

诗人(狗)的第一首诗让我笑出了声,但转念一想,如果真的有神灵,那他估计和我的心情是一样的。怪不得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最喜欢的肯定是马济努呀,虽然在命运女神的戏弄下他失去了妮拉。他从来都不认为妮拉是他的主人,而是一个让他变得完整,让他超越了他自己的人。

他想知道妮拉说的“爱”是什么,被赋予了智慧的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不是想了解这个字的意思,而是想知道对妮拉来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她提及这个字时是什么样的情感波动,心里的种种想法。在赫尔墨斯的神力下马济努对妮拉的“爱”了解得越深,心中的痛苦也越深。妮拉在马济努心中重现,仿佛就在他们身边一样,但同时也遥不可及,没有她在,这一切突然变得难以忍受。

有了智慧的马济努获得了他不曾有过的快乐,也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哀恸。“此时此刻,马济努什么都愿意做,只求能再见到妮拉。”从这里来看,经历这些,他是愿意的吧。

《十五条狗》读后感(七):他将意犹未尽地游荡

精彩地生活开心地死去?

生而为狗,却被赋予了过于繁杂的意识。

最钦佩的是马济努。从一开始,他对于新的思想就抱着一种探求的态度,他试着用不同的眼光来看这个他曾经熟悉的世界。尤其是后来遇到妮拉以后,能够感觉到他身上的人性逐渐增强,但这种人性并不复杂,而是难得的崇高的一面。他选择宽恕,去理解关心他的人,他投身于纯粹的艺术和感情中。

读的时候就在想,马济努和妮拉一起度过的时光——每天早上去散散步,一起为一个隐秘的笑话纵声大笑,一起读书看电影,就这样简简单单的日子真的很美好。

最后马济努五年的守候也令人唏嘘。那种守候已经远不是忠犬对于主人的等待,而是一个人明知道结局,却坚定地守候知己的执着。我想,当他的灵魂离去时,他一定会见到妮拉的笑容吧。

还想再说一说普林斯。他过的日子可以说是我本人以及很多人最渴望的生活了——诗人一生。他观察,然后创作,默默念出自己的诗句,仿佛住在一个自己的小小国度,用薄薄的琉璃把喧闹隔开。另外,他对于语言的坚守也很动人,临终前失明期间,他用尽最后的生命,一遍又一遍地用那即将消逝的语言重复着自己的诗,诠释着自己生命的意义。

至于阿提克斯,我不得不说这是个复杂的角色。他身上既有动物最原始的兽性(杀死小狗,坚持狗的原作风等),又有转化而生的人性(对于行为的思考,自己的反省等)。这两部分把他扯开成两半,以无法交融的形式都想在他心里留下位置,最后,也正是这种分裂引领着他走向终点。

再往高处展望,便是这本书里偶尔出现的众神了。十五条狗翻天覆地的命运,开始仅因为两位天神的赌注——每个个体何其渺小!中间,天神们总在意料不到时插上一脚,让这些本已复杂的命运轨迹纠缠得更加纷杂,动动手指,便有人命途坎坷,有人大难重生。最明显的就是三姐妹剪线绳,那么随意地增减——何怪人生无常?

一切轨道的相离,交错原来只在那电光火石之间。

在同样被颠覆的命运面前,十五条狗,十五种生活——

双眼紧闭,手指漆黑的

来者何名?

他拉开帘幕,

在黎明到来之时。

《十五条狗》读后感(八):如果狗狗有了人的智力

看这本书的感觉确实有点像《动物庄园》。

内容是源于天神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商业、旅者、小偷和畜牧之神。也是众神的使者,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和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音乐、预言与医药之神,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一次下凡,在麦禾酒馆的一次讨论,赫尔墨斯提议:要是动物拥有人类的智力会怎样?阿波罗想知道他们会不会像人类一样不快乐……他们打起了赌,“只要一只动物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是快乐的”赫尔墨斯就输了。就这样光明之神阿波罗就赋予酒馆附近的诊所(其实这个诊所可以为狗狗们进行安乐死,所以这15条狗也都有悲惨的过去或现在)内侧的一个狗舍里的15条狗“人类的智力”。这本书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这15条狗也在首页开篇《狗角》做了图文介绍,我对狗的品种不是很了解。还是更多的关注了故事。不过,看完本书,对这15条狗的品性也了解了很多。这15条狗获得人类智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狗笼,当然,在这之前,他们或是在梦中或是在半睡半醒间也觉察出来自己开始不同了。

人类的语言体系进入了他们的交流方式,他们回到原来的家中,开始用人类的智力与主人交流,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很幸福。很多时候,人类还是希望他们只是宠物不要懂那么多吧。从邵尔街出发的狗在困惑和其他种种情绪的驱使下前行着。这个世界新鲜而神奇,但又熟悉而平庸。

因为15条狗被赋予了人类的智力,他们对于一些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但是其实每个狗的品性和情况也不同,所以书中做了很多讨论,比如“狗要不要躲避自己的主人”这件事,他们的观点就大不相同。各自的答案都很微妙。这种关于问题的思考,可能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这本书看是是给了狗人类的智慧,其实也是人站在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结果。十分有趣,有新意。相信爱狗人士看后会更有收获和共鸣。同时,很多问题的多角度分析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点。

作者在故事的开头设计了一个天神打赌的神奇、神秘悬念,给故事增加了神话色彩,同时还给15条狗安排了人物性格和故事主线。狗与狗之间的交流以及故事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情节的,读起来比较顺畅,读者容易被故事情节吸引,一步步的读下去。本书的收获还是比较多的,增加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推荐给大家。

《十五条狗》读后感(九):人如何?狗如何?

《十五条狗》,这本书看完让我深思良久。天神阿波罗与赫尔墨斯的一次闲聊对赌,就改变了十五条狗的命运。这本书很像之前看过的一本《动物农场》,不服管教的动物准备“造反”,他们拥有人类的智慧。那是一本很好看的图画书,和《十五条狗》有很多相似之处。《十五条狗》是加拿大作家安德烈.亚历克西斯的经典之作。曾获得加拿大吉勒文学奖,罗杰斯作家联合会小说奖。出生于57年的安德烈作品屡获大奖,97年凭长篇小说《童年漫游者》获加拿大新人小说家大奖,并与艾丽丝.门罗并列延龄草图书奖得主。《十五条狗》中的主角十五条因为天神的赌局而改变了命运,它们拥有了人类的智慧。本来它们是一群可怜的狗狗,因为一些原因被关在兽医医院的笼子里。当它们拥有了人类的智慧,就可以逃离这个束缚它们的铁笼子,逃离这个讨厌的地方。而且它们拥有了人类的语言,这不在是简单的沟通,而是可以尽情的畅所欲言,甚至当一个诗人。然而,突然做人,有一种穷人咋富的感觉,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了。既然已经是人了,原来的生活将成为过去式。不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以后的食物怎办?栖身之所如何解决?十五个人谁当老大?如何生存下去?一个人一个思想,狗也一样。十五条狗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威风凛凛的獒犬阿提克斯性格和其长相一样,天生嗯霸道,占有欲强。追求的是绝对的权力。足智多谋的比格犬班吉天生的身材决定了它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动脑子。为了活下去它也算是费尽心机了,都说小个子的人最狠,看班吉这小东西为了活下去不仅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当然不管怎么阴暗的地方也有光明,尔虞我诈的社会当中也不乏忠义的人。黑色贵宾犬马济并没有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而改变初心。它依然是一天忠心护主的好狗。最终这条柔情的狗找到的关于爱是什么的那个可能的答案,真是叫人惊叹落泪。在这次任性的赌约中,也是狗狗门的奇妙之旅中,一开始罗纳迪诺、莉狄亚、阿加莎就选择了放弃,剩下十二条狗继续前行。慢慢的关于人性的丑恶就渐渐的出现了。权利的争夺、人与狗的关系等等很多很多的矛盾使这个不是很牢固的小团体走向分裂。最终以互相杀害的方式而落幕。这其中除了最开始就放弃的几个,基本就没有好结果的。最后两位大神不知作何感想?

《十五条狗》读后感(十):做人,还是做狗?

看到标题,无疑会感到可笑。做人做狗这种无聊的问题还会拿出来问。可是,做人,真的那么简单吗?《十五条狗》每一条狗都富裕了人类的特征,它们不再是只会汪汪叫的动物,它们和人类一样,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需要,有了自己的队伍。十五条狗有了语言就会更开心了吗?未必。这一切还是起源一个赌约。阿波罗和赫尔墨斯一个认为如果其他动物有了人的认知会快乐,另一个人认为不会快乐。总要去找动物实验一下,于是找到了人类最先驯服的动物也就是狗。有了人思想的狗会怎么度过一生。这是整本书在讲述的。然而,十五条拥有人类思想的狗就像一个小集体一般。阿提克斯想要让狗群足够的团结,想让这些被赋予了人类思想的狗变回之前的狗。所以选择杀死那些没有办法掌控的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某些人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死活。只不过在人类世界,杀人犯法,会得到法律制裁。可是在狗的世界,却没杀狗偿命这一说。作者笔下的十五条狗正是我们各种人格的写照。有公正无私的,有钻牛角尖的,也有互帮互助的……形形色色的人格都在这十五条狗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赋予了人类思想的狗好像并不快乐,无论是在外流浪还是在主人身边。是跟随狗群还是另谋生路,这一直是困扰某几只狗的问题。跟随狗群但是会被排挤,另谋生路意味着要投奔新的主人。道基杀死了主人的猫,意味着主人不会再收留他。可是回到狗群依然是一件棘手的问题。阿提克斯想让所有的狗变回之前的样子,可是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已经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有了语言,可以交谈。这不是说禁止就能禁止的。十五条狗就这样度过他们的一生。那究竟阿波罗和赫尔墨斯谁赢了呢?书中给了很明确的答案。除了最后吟诗的普林斯是在快乐中死去的,其他狗都死的很惨。《十五条狗》以狗之名,叙人间百态。

世间风物好经典读后感10篇


《世间风物好》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一):世间风物,皆有风骨

梁老先生写文,向来有一个趣字,上可写阳春白雪,下可写下里巴人,无一不透彻、玩趣,此书亦是如此。虽然有过几本先生的书,但此书收录的作品平时都没读过,所以第一次读,感觉既新又不陌生。

书中还有较多涉及英文的部分,也相当有意思,比如有一篇提到的用骂人和外国人建立交际,切入点就相当有意思,这是生活中最粗糙的一面,写来却透露着作者的精致,生活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生活,哪怕是脏话,也有哲学。待我一一写下。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二):生活处处是风景

对于梁实秋先生,一直很向往他的那种生活态度,雅致有趣又懂得生活说的大概就是他了,我对于那种生活极致的人,内心深处是无限敬畏的

我是渴望这种生活的,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世上,匆匆而来,匆匆而走,这时间的万物就存在于眼前都不曾看过一眼,这种人生哪怕是长命百岁也实在无趣

梁实秋先生的书以前偶然看到,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市井生活中的一个诗人,生活中的一个画家,诗人一般都是清高的,清高的人往往又是少数,是需要我们瞻仰的,我们大多数人做不了诗人,却都是市井生活的一个俗人,梁秋实先生的文风实实在在的让我这个俗人喜欢的紧这本《世间风物好》拿到手时,泡了一杯茶,慢慢品鉴,果然是精彩极了,每一篇都让我读的欲罢不能

《天气》把人对四季的想法写了个通透,人总是不知足,不是嫌太冷,就是嫌太热,若说四季如春,又嫌不够,好像一定要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才满足,这话深得我心

《烧饼油条》让我看的前半段十分的馋,后半段又勾起我那思乡之情,烧饼油条这简单的早餐承载的那份厚重之情却是无比珍贵

关于酒的文化也写的十分透彻

热爱生活的人处处都是风景,俗物,雅物,老友,猫,花草,酒,没事,天气,每一处都很美好门窗为框,框外的一切都是这个世界给于热爱生活的人的礼物,是最美的化作

只要热爱生活,生活处处是风景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三):闲情偶寄,万物有灵。

提及梁实秋,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散文集《雅舍谈吃》。能够把平淡生活中的日常吃食,描绘的香气浮现,让人饥肠辘辘、垂涎三丈,足以证明其写作功力。而且,雅舍也只是陋室,在雅舍谈吃,颇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意。毋庸置疑,梁实秋是一位散文大家。

这本《世间风物好》散文精选集,由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茜亲自授权。全书分为“闲情偶寄”“只生欢喜”“老友小记”“白猫王子”“市井笑谈”“有趣生活”“雅舍谈吃”七大板块,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

每一日,片刻安静阅读,岁月风轻云淡。作为我本人而言,最喜欢本书中“市井笑谈”“有趣生活”这两类文章,前者描绘了市井街头的有趣见闻,后者则记录了生活中的有趣事件。

总体说来,篇章中蕴藏着隐隐笑点,同时也引人深思。例如,《讲价》一文中,分享了“讲价的艺术”。一整套讲价的秘诀,颇有趣味。事实上,这的确是国人的行事风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依稀可见。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晓梁实秋也是一位爱猫人士。他养了“白猫王子”和“黑猫公主”两只猫,并且也收养过流浪猫。本书第四部分“白猫王子”围绕猫咪展开,也表达了对猫咪的关心与爱护。

本书中还有一些关于同时代好友的记录,藏于第三部分“老友小记”中。《酒中八仙——记青岛旧游》记录了梁实秋在青岛大学的一些朋友,他们个个都是喝酒的能手。《关于徐志摩的一封信》中,则是为徐志摩正名。

散文是什么?我想,散文是思绪的流露,也是对日常生活的捕风捉影。平庸的生活转瞬即逝,可是,在漫长的平庸生活中,总会存在一些闪亮的瞬间。散文则是对这些闪亮瞬间的捕捉,让瞬间化为永恒。

所以,在阅读梁实秋的散文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他生活中的高光时刻,同时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很喜欢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人有人的情,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吃饭睡觉,稀松平常,内心湛然,无往而不乐。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四):世间小事,品读人生。

初看书的目录我以为和沈复的浮生六记一般,比较分明的记述各个部分。翻开这本书却原来不尽相同,但也有相同之处,同样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对世间之物都有着自己那份独特的见解。

梁实秋的文字幽默中又带有一些韵味,可见他的文字功底。文中笑事不断,足足看出他对生活的态度。也有对世事的思考。

在(《琵琶记》的演出)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有强烈的团体意识,实在是形势使然。”这句话在今天也行的通,可见他对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民有非常深刻的了解。那个年代一群留学生,远渡他国学习知识,转而来拯救祖国。那时我们的国家还那么弱小,没有实力,走到外面备受欺凌。形势使然,所以他们一群年轻人,团结一致,排练话剧各地区各学校的留学生有时间的都来帮忙,这样的凝聚力使人感动。那时是家国情怀,现今抛开这些,许多小事也可以体现我们这一特性。就比如我们每当出国旅游,总是会抱团一起,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般人多出去了。无论是什么时期,我们中国人的团结意识还是非常强。

梁实秋是非常爱猫的一个人,他写的世间风物好,这些好风物猫就占一大块了。最让我喜的就是那只小花了,从这只小猫的经历看出他真的是个十分可爱的人。口里说着家里不能养这么多猫,可是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纵容着妻子照顾着小猫,也终于每星期买鱼从七斤变成十斤,煮鱼喂刺也从两盘变成三盘。喜欢他和白猫王子悠闲的各占一地在书桌上消磨时光。

文中在小花猫受伤,收留它时有一句话说“一门之隔,幸与不幸,判如霄壤。一个是食鲜而眠,一个是蹱门乞食。世间没有平等可言。”这句话看完时思考良久,想到东坡志林中的一个小故事,苏轼与黄州的一位老者谈话。老者问苏轼为何丞相要颁布这青苗法来为难我们这些百姓呢?苏轼回答说是因为丞相看到贫富差距太大了,富者与穷者不平等。老者却笑着说贫富不均这是自古一来的事,从古到今都不能平等,哪能丞相一人颁布这法就能改变的呢。正如这猫的待遇不平等之事一样,有的人一出生就住金窝,有的人一辈子流离失所。

这本书谈及这世间小事,从这些小事中却体味到许多不同的味道。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五):平淡生活亦是人生乐趣

文:薇薇安

生活,并没有影视剧里面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

生活,就是柴米油盐,也是琴棋书画。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开始学习书法,其实好多时候人们总是说自己没有时间,生活节奏很快,大家自然是都很忙,有的人想着这么忙,哪儿还有时间去想自己有什么爱好啊。就好像有一段时间我每周都要翻开《秘密花园》填色一样,就是想找这么个时间,什么都不想全心全意的就去想怎么去构思这幅画,怎么搭配颜色。怎么才能配出来一副颜色好看的图画。专注在这里面,也算是生活的一种放松吧。

其实生活本就是这样,平时觉得比较忙碌,有时候回到家里已经累得不想再说话,也不想运动了。纵然是平淡如水一样的生活,也总该给自己一点有意思的事儿做。

我这个朋友学书法也是一点点的培养起来的兴趣,起初是陪着孩子去上书法课,看着老师讲解的书写方法,自己也慢慢摸索着写。写好一个字其实也是需要构思的,中国字特有的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怎么写的好,从哪里下笔,在哪里手笔。毛笔字和现在我们用的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毛笔字要掌握下笔的力度,墨量的多少也影响着字的效果。看起来写一个字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呢。最基础也是最枯燥的就是一直要练习最基础最简单的横竖撇捺。基础打的好了,下笔自然也就有力度有把握了。热爱生活大概就是这样,虽然有时候显得疲惫,但是发现生活之美的心气儿还是一直在的。

梁实秋先生的《世间风物好》也是一本讲生活的书。生活中虽然没有那么多影视剧里面的情节,但平淡的生活里依然有着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论是自己种一棵花,然后细心栽培;或者养了一只猫,每天跟猫的互动;或者是自己学会了个新的菜;这些其实都是生活的样子。人总之是离不开柴米油盐,而这些也让一个人有了烟火气。

梁先生在《世间风物好》里面提到的都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很多时候越是平常的事情,越是能看出来一个人的不同之处。相对于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一样的人,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人才更让读者觉得真实。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六):世间万物皆有情

《世间风物好》是一部由梁实秋先生的女儿梁文茜亲自授权编选的梁老先生的散文作品合集。在这一版中共收集了梁实秋先生的59篇散文,篇篇都是经典之作。从衣食住行,到花鸟鱼虫,到琴棋书画,到对老友的追忆。梁老先生偶寄闲情,只生欢喜,笑谈市井,过有趣生活。生活中这些琐琐碎碎,常人看来俗之又俗的小事,在梁老先生简洁生动的笔下,幽默诙谐的语言中透出那么一股着洒脱,折射出那么一种智慧。《世间风物好》,梁实秋先生的笔下述尽了世间万物。烧饼油条一篇,海外羁旅时,火腿、牛奶的标准早点中,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对于家乡的味道念念不忘。饺子一篇,梁实秋先生将制作出好饺子的诀窍详尽叙述一番,俨然一位精通美食的行家。腌猪肉一篇,借一道美味,聊起了婚姻。举案齐眉、如胶似漆的恩爱夫妻所在有多,但岂会为了一块腌猪肉而昭告天下。洋罪一篇,现实意义最大,教育意义也最大。梁实秋先生尖锐的指出:外国的风俗习惯虽说是有趣,但若是“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最近几年,洋节日在我国日益盛行,中国传统节日反而变淡。一方面,我们的确不应该闭塞自己,我们应该擅长向别人学习,吸收别人家的长处。但如果不论糟粕与精华一并全收,就不对了。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才对。第四部分白猫王子共7篇。全书59篇文中关于猫的故事就占了7篇。梁实秋先生对于猫,一定是情有独钟,格外宠爱了吧。先生笔下的猫,调皮,灵动,善斗,倔强,像极了一个幼儿。有时却又似乎象修行到家般。先生感慨到“几个人能像猫似的心无牵挂,吃时吃,睡时睡,而无闲事挂心头?”……世间风物,凡落于梁实秋先生笔下,必是个个有趣生动起来。一则缘于梁先生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常常旁征博引,使得文章内容丰厚。二则是梁实秋先生语言幽默,文采熠熠生辉,于简洁行文中抒发人生感悟。最主要的是,梁实秋先生对于生活的热爱,拥有一种洒脱、淡定的心态。世间风物,世间万物,才会在眼中,心里可爱起来;才会感受到它们的美妙之处。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七):一字一句,都有真味

几年前,因为一本《雅舍谈吃》而爱上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字,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是在书的封面上看到印有“梁实秋”三个字,便感觉此书是非读不可的。

读《雅舍谈吃》的时候,便感觉梁实秋先生是一个非常懂得生活的人。寻常食材、家常小菜经他手中的笔一描述,顿时让人兴趣倍增。原来有如此之多的美妙滋味被我们所忽视不见,生活中其实本就不缺乏美好精妙的东西,只是我们缺乏了一双像梁实秋先生一样善于发现情趣的眼睛。

这本《世间风物好》是梁实秋先生的一本经典散文精选集,收录了梁实秋先生创作生涯中各个时期的精彩作品。此书中收录了梁实秋先生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所感悟到的美好情趣。下棋写字、理发睡觉、看戏打麻将……这些在平日里生活中看似平常不起眼的事情,在梁实秋先生文字中读来都是那么的生动有趣,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其实饱含着诸多人生中过的真理。这还真是“世俗中知通透,寻常中见奇崛,戏谑间带批判。”

想来这梁实秋先生与诸多文人一样,是爱猫爱的很的。《世间风物好》中有一个章节就是专门收录了梁实秋先生与猫有关的散文,而这七篇文章中,居然有将近一半篇数的文章是在讲述同一只猫的不同年岁所发生的故事,就算是未曾以主角出现的那几篇文章,这只被唤作是白猫王子的喵星人,几乎也都是以客串角色登场。由此可见这梁实秋先生是多么的喜爱这只白猫。平日里就觉得这猫儿是这世界上最为惬意,最富情趣的动物了,梁实秋先生如此会发现生活中的惬意之事,想来从这喵星人的身上是感悟到了许多啊!

“民以食为天”,再加上梁实秋先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中的美食,所以那之那些曾经在《雅舍谈吃》中所读到的一些精彩美文,自然也是要必须收录在其中的了。不管这些文字在之前已经读过了多少次,看过了多少遍,还是忍不住要翻开再细细的咀嚼品味一番真真是百看不厌。

正如此书封底所印的那几行小字所示那般“雅舍闹市,皆是生活。一字一句,都有真味。”生活本来不就应该是这样吗?看上去平平常常,细细琢磨才会有各种滋味。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八):世间风物好我辈当珍惜

沐浴着早春温暖和煦的阳光,细细翻阅梁实秋女儿梁文茜亲自授权编选《世间风物好》这本散文,书中文章犹如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恰如身边大儒讲学,给人以醍醐灌顶之觉。《世间风物好》全面收录梁实秋创作生涯各个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59篇。书中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为闲情偶寄、只生欢喜、老有小记、白猫王子、市井笑谈、有趣生活、雅舍谈吃。文章大多着眼于生活日常:下棋、写字、搬家、逗猫、看画展、打麻将……大事小情在他的笔下都别有韵致,平淡朴实中蕴含着随和风趣,嬉笑诙谐间也不乏温厚大气,集智慧、学问、情趣于一处,潇洒隽永,包罗万象,刻画出了一代文学宗师的文学风骨和生命风貌:对凡世生活心存热爱,不狭隘消极,对世间风物皆有体察,深得个中乐趣。作者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文学评论集《骂人的艺术》、学术专著《英国文学史》、翻译集《莎士比亚全集》等。《世间风物好》精选文章的语言特点主要呈现几个特点。一是骈散相间,交错使用。作者喜用对偶、排比句式,几乎包括书中全文,或叙或议或评,如《搬家》篇。充分彰显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作者又善于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见,骈散相宜,行文活泼,舒卷自如,如行云流水。二是雅俗共存,竟显风流。全书以典雅、精致、雅驯的书面语书面词为主,与浅近、通俗、活泼的口语相辅相成承。如《天气》见面语。三是中外典故,引用自如。全书对中外资料的引用信手拈来,内容贴近,形式多样。如《窗外》篇引“周梦蝶诗”,《讲价》篇引“后汉书、淮南子、山海经”,《沉默》篇引用之多,几成文言文等。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表情达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学者型作家的饱学多识。四是幽默诙谐、妙趣丛生。全书渗透着幽默诙谐,给读者以轻松、活泼感觉,如《孩子》篇。读《世间风物好》给人感觉:写作如此简单,大师笔下,大事小情皆成文章;读书如此费神,古今中外,语言功底不深读之困难。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九):《世间风物好》下笔千字,谐而不俗

腰页推荐栏有则评论

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来,下笔千言,谐而不俗。——冰心

看一篇好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浅看似乎是诉说家常,实则往里看是分享生活之所乐,用一笔一张嘴来滔滔而不觉,跟着他的思绪豁然开朗,生活的沉默无趣,平凡而短暂再他的眼中,人有人的情,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吃饭睡觉,稀疏平常,内心湛然,无往而不乐。总结成四个字:趣,雅闲真。

论其人生,匆匆岁月也,莫过于遵循这世上所有的生老病时,随环境而适应,这世间万物啊,所有事情而相依相连。从出生开始的小孩,便满获父母的目光,恩得所有得宠爱,而随着时间慢慢长大,当我们曾经得小孩已其脚步慢慢而成长时,步履也慢慢得变得蹒跚,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宴会中有人拥你为上座,人生不知何时而死去,再茫茫目视中,睁大眼睛等到天亮,老不必叹,更不必忌讳。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

荣启期说道:“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人生而一乐趣。只生欢喜,这这世道间,路边所遇之乞丐也好,所医者之德爱得医生也罢,都有其独往得身份之存在,而梁实秋眼里得得医生,再扮演着很多的医者得角度,而很多窗外得风景更多的时家乡的风景,而那也是很多以至于往后得向往之所在,而很多时候,我们正再浮燥得工作和烦劳中,却没曾停下角度而好好享受着往昔得所行

梁实秋得散文大多都是老友在一起得趣事,比如其曾介绍过一起去留学时,初到美国求学得小心翼翼,再外所遇中国老板得赞赏可嘉,在青岛环山而临海得适宜环境中与十来个好友喝酒而游趣,酒中八仙亦是难忘得日子。曾有和徐志摩再通信中得小趣故事,与冰心所有和为人处世之欢愉,还曾记载着张自忠先生等,也是这篇得文章,让我有更多得机会走进文学者得世界。

文后也有了解到市井笑谈,和有趣得生活以及雅舍谈吃这三个方面,平淡得小事中似乎有了大师的手笔而显得更加的精致,似乎一切那么简单却又深刻,朴素而自然,像事一场艺术的对话,由浅而入深,更多的打动着人心。

浅读之后,更多的则是生活的感悟。所有文字的各方像是再脑海中而久不能过望,已长者的角度娓娓道来。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十):品读大师笔下的世间光彩

梁实秋的文章大多写得是生活的日常:下棋、写字、搬家、逗猫、看画展、打麻将……若不是读大师的文章还不知道我们平日的生活小事能写得如此文艺感,并在平淡朴实中的文字中蕴含着哲理,处处透露着人生智慧。这本散文集《世间风物好》由梁实秋先生的女儿梁文茜亲自授权编选,精心收录59篇经典佳作。谈生活中的下棋、理发,聊日常中的搬家、打麻将,忆人生中的故朋新交,言寻常岁月中的排队、讲价,道清欢日子里的推销、演戏,直至兴致盎然地在雅舍中谈吃……风趣而清雅的笔墨聚焦于俗事俗情,把平淡的俗世勾勒着尽展美好。他的散文素材皆从平日生活中而来,但却让人读后感觉颇有味道,意义深远。比如写孩子的那篇文章,里面只用了三言两语刻画了一个调皮顽劣的孩童,也是我们平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熊孩子。父母的宠爱要有度,而不能过分溺爱,凡事有规矩有规章制度,不能过度放纵。梁实秋喜欢写猫,有一个章节全是写猫,讲述同一只猫的不同年岁发生的故事。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写它们的故事、它们的体态、它们的性格。从最开始写猫对我生活产生了干扰,让我不堪其扰,作者对猫进行了适度的惩罚。可却在后来看到猫遭到迫害时为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到怜惜。人生处处皆生活,就连麻将也能让梁先生心生感慨。在他的笔下,打牌人的内心神态被描述的惟妙惟肖,仿佛读文章的人也在看牌。这里面包含了人生的思考。有些人打牌很有牌品,而有些人只能赢不能输,于是牌桌上也是每人不同的神态表现暴露无遗。打牌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但每个打牌的人都能把握自己权衡大局上演一场精彩的表演。文人雅客相聚雅舍,怎能少得了美食呢?从我们中国人的早餐标配——烧饼油条到北方人爱吃的饺子,从腊肉到腌猪肉,从“啤酒”啤酒到我们国人的圆桌与筷子。梁实秋先生描写的详尽且有趣,还有自己经历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让“雅”中有多了几丝“趣味”。梁先生笔下的世间万物,既活色生香,又有滋有味。烧饼油条的香脆,饺子馅里的丰美,腊肉的香飘十里都让他恋恋不忘。无论身处何处还是此后客居他乡,时常留在记忆里的以及笔下描述的都是那地道的家乡味道。大事小情在梁实秋的笔下都别有韵致,平淡朴实中蕴含着随和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