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鸟,艺术,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鸟,艺术,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

发表时间:2020-02-14

【www.qg13.com - 情感美文读后感】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鸟,艺术,人生》经典读后感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鸟,艺术,人生》是一本由[加]京·麦克利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一):鸟知道一切答案

当全民都在热烈的讨论“996”、中年危机时,有没有那么一刻,你想要逃离现实,放弃生活中的一切,去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当焦虑成为一种常态、当快变成一种姿态时,我们能为自己选择什么?

作为一个曾经北漂过的“中年老阿姨”,在看加拿大作家京·麦克利尔的《鸟艺术人生》时,内心一万个疑问,那时候为什么不勇敢一点逃离呢?在本书中,作家将目光对准日常生活常见的鸟类。就像很多人会问的一个问题,艺术有用吗?观鸟有用吗?而在作家看来,“观鸟让我逃离那种日常的、令人尴尬的创作艺术的意识,这是令人愉快的,也是必要的。它让我简单、持续地存在于一条由鸟、人和时间组成的河流之中。只要我身处那条河流,我始终无法摆脱的焦虑就会烟消云散。”

面对父亲的疾病,艺术家与母亲妻子多重身份的困境,日常生活的无力感,作家选择跟音乐家走进公园,走进森林,试图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而她确实做到了。在麦克利尔童年时期,她的母亲——一位日本女画家,也有过一次出逃的经历。她厌倦了家庭的琐碎,她绝望的想逃离一切,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然而,真正的自由,是在很多年后她与丈夫离婚时才获得的。如果她当初足够坚决、果断,自由的日子就会早点到来了。我们也许希望不受限制,却仍然会选择限制,选择已知的束缚,而不是未知的各种可能性。前段时间热播的日剧《坡道上的家》讲的也是一个备受煎熬、内心无比崩溃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妻子、女儿。她默默承受了生活中的不公正和不理解。勇气。一种逃离现实的勇气,我们是否也应该问问自己,你有足够的勇气吗?当然,要成为一只靠自己的智慧在野外生存的自由鸟并不容易。自由需要努力和付出代价。

麦克利尔与音乐家进行了一年的观鸟体验。这段时间更像是作家的一次自我成长与思考。一个人能有什么办法避免遗憾吗?一个人会否对另一个人的选择感到深深的遗憾——对那些于我们最亲密相关或最相似的人来说,这种遗憾是一种替代还是一种陪伴?关于渺小,鸟儿说,那些有时候让我们感到窒息的担忧在宏达的图景之中是很渺小的。因为世上的庞然大物而感到渺小是没有关系的。有一些贬低和轻视会使我们更强大、更仁慈。或许我们可以安慰自己,承认自己的渺小、平凡并不可耻。如果你感到不快乐,那就走进大自然,鸟知道一切答案。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二):放松是为了更好的起步

文:薇子

观鸟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空间。

生活之中的疲惫感时有出现,有很多时候生活在城市之中,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丝毫没有停歇,想跟别人倾吐自己的烦闷,却在翻看通讯录之后回归到沉默之中。是啊,每个人都是忙碌着的,有很多事情似乎不知道该对谁倾吐,我们想要表达的,或者能表达出来的,也不一定有人听。于是人们开始学着去纾解自己的压力,释放压抑着的心情,这样的方法就有很多了。

前段时间在谈及工作压力和生活琐事时,忽然觉得无力感,感同身受这个词其实最没有说服力,不论是任何人都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很多的事情如果想要解决,还是要凭借自己的办法去处理,你可以去选择求助,但不同要求别人感同身受。于是想到大量的运动或许可以暂时忘记压力,重新拾起自己的斗志来,解决的方法还是有的,只是别让自己那么沮丧嘛。很多事情需要的是重拾的能力。

《鸟、艺术、人生》的主人公结识了一位音乐家,为了纾解她的多种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她开始和这位音乐家一样喜欢观鸟,靠着这个分散压力。其实生活中每人都有压力,观鸟可以释放压力,游泳也可以,长跑也可以,听听音乐也可以。方式其实有很多,方法也有多种,适合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之时给予自己一定的空间去思考,往往比钻牛角尖要好得多。人如果选择相信自己的能力的时候,还是有机会改变现状的。

一年四季时间更替,观鸟的活动倒是坚持了下来,人们有时会通过对一件事情的长期的专注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有时候我也比较喜欢在秘密花园的本子上填色,多个颜色的搭配,一切都是未知,我们无从知道这样的搭配是否合适,也是一点点的摸索之中能暂时的忘记烦恼。作品完成之时也是比较满意的。

《鸟、艺术、人生》中的鸟类不听的飞翔,我们也许会为了鸟类搭建一座鸟巢,也可能救助了跌落鸟巢的幼鸟,也会在观赏鸟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不过不管怎么,我们找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影子,重回生活中,也许没有找到解决之道,但我们至少可以正面的看待自己的生活。

琐碎的事情每天都在继续,并不会因为烦恼就减少,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内心,更好为自己蓄积力量吧。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三):鸟?艺术,人生

(剧透)

故事不复杂,主人公结识了一位爱观鸟的音乐家(音乐家这个身份不重要),在作为女性、作为母亲等角色带来的的困惑,及遭遇写作的瓶颈期、父亲病重等多重压力之下,她在散步观鸟这一活动中获得了间歇的喘息机会,并得以思考生命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实际上,鸟,在这个故事里也不是重要的,它可以被替换为鱼、猫、树叶、太阳或者任何别的事物。这样说来,大约也算是一种“比兴”手法吧。

书中作者写过以下一段话:

我最喜欢的是短小温暖的书,基于真人经历,而非沿袭那些早就已经消失的乡村传统。我喜欢的那些书常常会强调在我们大多数生活的、并不原始的实际环境中的小小野性。

这段话也可看作是作者对这本书的一种认识。整本书是平和的、细微的、喃喃自语的,也能见着作者作为半个日本人、对于日本文学传统的一种继承。

不过也让读者充满怀疑。

一方面作者想摆脱掉自己“城里人”的身份,“只能适应城市的后殖民主义者”(也包括作为知识分子、作家,其对书本和文字的迷恋),想去大自然中获得纯粹的知识和力量(当然,书中她也这样实践了——即“观鸟”),但是实际上她成功了吗?

在整本书里,我们很难看到她真切地观察大自然,贯穿始终的仍然是“书本上的知识”。她确实每天在散步,四周是自然和鸟类,但她没有一刻真正地向它们投去过热情。相反,她完全地沉溺在自我之中,没有一刻离开过自己琐碎的思维。作者以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叙述方式,也有一些无关痛痒的自我怀疑,但最后仍满意地结束了行文。

是的,直到最后她也未曾意识到,这仍是纤弱的文人之文,仍是书卷气的,女子气的。没有大自然的清新味道,没有真的因为“观鸟”而获得一点不同(就算是细微的)。

这一点也让人有点沮丧,女性作家如何能够更有力的写作。当然作者在书中也有辩解,她不赞成一定要宏大叙事才是伟大的文学。

诚然,我们可以从琐碎和细小的事物出发(某种意义上,这样更好),但我们最后落脚之处仍是决定作品优秀与否的关联。

不好意思,又要用作者书中的另一段话来结尾了:

有一个具体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就是那种做作感。通过关注微妙和细小意识的觉醒,我上演了一出老套的大自然欣赏戏码。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四):鸟,艺术,人生

事实证明,很多的时候,困境带来的不仅是自我的诠释,还是对于生活的创新

这本书的主线很简单,是鸟儿与生活的观察年记

四季的流转,环境的不断的变化,人们内心的不断的变化,生活的压力,人生的遭遇,探触每个人在生命中必然会经历的爱,等待,寂寞,失落,圆满,还有遗憾

面对父亲的病痛,束手无策,一个作家的心灵本来就比平常的人来的敏感与脆弱,对于情感的发泄也是不同的,生活总会有压力,而稿子却是需要按时提交,是什么让当年的梦想成了现在生活中的按部就班,是什么让当年的飞扬成了现在不起任何波澜的日复一日

内心的焦虑,让作者的心情遭透了,想要改变现状开始从心而萌芽出来,这一切中,在无意中看到的一个年轻的音乐家的记录片而开始浮出水面,而开始找到了另一段有趣的旅程

她好奇,是什么让一个音乐家爱上观察鸟类,让他突然间去拥抱大自然,她决定跟着这位音乐家的脚步,一探究竟,然后开启了自然与心灵的启示之旅

对于一个已婚多年的她来说,家人的支持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她放任的去漫游,可以放任的去体验这份心的旅程。

书中,以四季为节点,在四季不同的季节中,有不同的鸟类,用耳朵与眼睛去聆听与观察鸟类,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随着作者而去探寻,去感受,找开一切的心门,也期待着可以得到何等的启发与灵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也如作者那样,对于人生悲喜的反思,对生命中的起伏与疑惑的感受及解答。

美是需要内心去发现的,世间的美,在人们的情绪中,被渐渐的掩盖

跟着作者的脚步,在四季流转中,感受自然之美,反思人生的悲喜

她说

我希望生命中每一个过度工作的人都能有一些闲暇时间,远离时间的控制,能有充分的究竟享受无聊和无所事事,能做做白日梦,超越充满了计算的世事表相

我想,她也正是如此的在做,她跟着着音乐家,走进大自然,对于鸟类的认识也开始越来越多,对于很多的小鸟的故事,以及她心中赋予的情感,让她日渐丰盈,是的丰盈,在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是这样子的认识的,如果在这之前,她的生活已经变成了按部就班,没有任何可以激起她的激情的话,那么从她寻找突破,然后跟着音乐家一起找寻的过程中,她已经在她的人生上画上了奇异的光彩

改变路线,跨越规则,为未知的事物敞开大门

在日渐松驰的心灵的束缚中,我看到了这句话,然后内心在不断的重复着这句话,在书中的惬意,舒适,以及自然的阅读中,这句话不断的在我的内心放大,放大

是的,改变路线,跨越规则

是的,人生,无需既定的路线

而我们,都在路上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五):静下心来去聆听

世界是喧嚣热闹的,但每个人又都是寂寞孤独的。每个人在寻找自己的位置,究竟应该如何在自己人生中活出属于自己的色彩。很简单的封面,Brids,Art,Life简单的三个单词构成了书名,就像书中的道理一样简单,可是越是看上最简单的,却可能是最难做到的。

《鸟,艺术,人生》的作者京麦克利尔是一位小说家、散文家、童书作家。她出生于英国伦敦,在加拿大长大。父亲是一名驻外记者和纪录片导演,母亲是一名画家和交易员,可以算是高知家庭。处女作《TheLetterOpener》入围亚马逊加拿大小说首奖,第二本小说《StrayLove》入围亚马逊编辑年度选书,她被授予K.M.Hunter艺术家文学奖。在书中所有插画均由麦克利尔亲自绘制,可以算是继承了她母亲的绘画天赋吧。一年四季的轮回并不一定都是由春开头,就像人生一样并不会都以喜悦开始的。故事在冬天的开始发生,那时故事主角麦克利尔的人生也处在低谷,父亲生重病入院,她的心情很糟,生活也不如意,就如同深冬一样冰冷刺骨,没有热情,而她遇到了一位改变这样槽糕人生的朋友,是一位热爱观鸟的音乐家,这大概就是缘分,本来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却因为某种联系相遇了。一开始她觉得这位朋友很奇怪,明明是音乐家并非是鸟类学家却喜欢观鸟,是单纯的喜爱吗?还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没错!观鸟不是单纯观鸟,而是观察属于这个世界上大自然创造的美。观鸟不再是音乐家一个人的爱好了,麦克利尔也学着观鸟了,正深处寒冬的她在观鸟中发现了很多以前被她忽视的美,而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只是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忽视,因为人们有很多东西需要追逐,在他们眼里这些美会耽误他们追逐的进程,或许他们觉得这些美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但是麦克利尔在观鸟的美中学到了很多,体会到了很多,获得了很多灵感,甚至连自己的心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四季的转变一年为轮回,每一年的季节其实都差不多,改变的自己的心态,不同的心态让你过不一样的四季。观鸟只是一个简单的方式,你还可以选择观察平时被你忽略的种种,在观察中反思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吗?学会看自然,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上寻一块安静的地方,让自己静下来,忘记那些烦心事,去思考人生,让自己体悟人生,活出自己的人生。。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六):这才是人生:以小见大的智慧

说起这本书,还怪有缘分的,看见书名和封面的第一眼,我就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住了,没错,我就是那种以第一印象来看待事物的人,也正因为这样导致我错失了很多其貌不扬但富有一切美好性质的东西,幸而这次没有让我错过这本书《鸟艺术人生》。初识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翻开它,我只是拿着它凭借着书名在想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鸟、艺术、人生三者的结合而又不显得突兀?这本书一定很高冷有范吧,不然为什么显得如此文艺?作者肯定是个女性作家之类的猜想……当我看完了这本书,我的之前的所有猜想也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本书按照春、夏、秋、冬四个部分以每个月为一个章节来编写而成,书中讲述了作者“京·麦克利尔”在父亲病重的紧绷状态下,为了追寻灵感、美好、心灵的慰藉,相约一位有着观鸟爱好的“音乐家”带领着自己踏上观鸟之旅,旅途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及对艺术和人生的启发。这本书没有我想象中的高冷——生人勿近,我以为一般人是不太容易读懂什么叫做艺术,实际上作者将观鸟和艺术融合进了生活,通过讲小故事和发散性的思维展开联想讲整本书像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与作者一同体验了观鸟过程的同时,还明白了很多道理!“有一只鸟的头上套着一个塑料袋,上面印着“冰冻芒果”的字样,另一只鸟把巢筑在一个破碎的灯具里……它们活的像其它鸟类一样……但毫无疑问,它们就是那个堆满沙砾和垃圾、乱糟糟的世界的一部分……”一般时候,我们在看到这张图文字描述的时候,肯定会想,由于人类的对于环境的破坏和对森林的大量砍伐导致鸟类无处可归,只能安居与杂乱无章的钢筋混凝土、垃圾堆积的世界……值得让人佩服的是作者通过这张图看到另外一个世界,她给我们阐述了家的含义:这是一种对于那些肮脏、简陋却又美丽而充满乐趣的地方的爱,我们很多人把这样的地方称之为“家”。是的,当我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也确确实实被作者说服了,家也许并不完美,但它却是我们的避风港,累了可以休息,开心可以诉说的地方……可见作者有着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树底下有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金翅雀,它的父母在我们头顶盘旋俯冲,像是在教它们灰色的宝宝如何起飞。但是这个,鸟宝宝是可不可能飞起来的……我想救那个鸟宝宝,但音乐家却反对。他说我们不应该该干涉。不顾风险让一只野鸟变成家鸟事错误的……适者生存……”这里的作者触动了心里的善意,想去帮助小鸟,但殊不知却是一种伤害。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父母以为是对孩子好,强行灌输一些自己的理念和思想,什么都约束着他们,使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丧气了应有的天性,如同复印机打印出来的一样,那么这算是好还是坏……“一个关于自然与美的拙朴观念是:它们只有在稳定与繁荣的时期才能被允许思考,而在人们受苦受难的时候考虑世界的美丽表面,这在本质上是可鄙的,应该回避的。”拙而有见地,以为绝妙。然而我们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甚至是拿国耻家恨去做赞美他人之词,可悲、可悲、可悲。好书值得一看,不要问我《鸟艺术人生》具体,我只能说:这才是人生,以小见大的智慧。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七):小思维大世界

鸟,代表着自由,它们翱翔于天空,活跃于无尽的空间,随心所欲的追逐着本心,每天不用思考明日的去向,只需找到食物就可以继续无忧无虑的生活。艺术,思想家的乐园,想象力丰富的人将头脑的想法付出实践,以绘画、文字以及行为的方式表达出他们内心的不羁与追求,向世界宣告着与众不同。人生,每一个人从嗷嗷待哺到行将就木这整个过程称之为人生,世界上人有千千万,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绝对的独一无二。

《鸟艺术人生》书封

《鸟艺术人生》是加拿大作家京·麦克利尔著,胡妍译,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作者的爸爸是英籍驻外记者和纪录片导演,母亲是日籍水墨画家和交易员,她出生在英国,在加拿大长大,所以她的身上既有东方女性敏锐的感官、细腻的思维,又有西方女性大胆的生活方式、勇敢追求自我的内心宇宙,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将自己的生活见解说给读者听,也可能是译者翻译的原因,这本书更像是聊天,给读者一些亲切的感觉,好像下一刻我就可以与读者对话,这样的书籍给人轻松地阅读范围,适合在休假的午后阅读。

这本书一共包含冬、春、夏、秋、冬以及致谢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又被细分为十二个月份,除6、7月份和为一章,12月份占两章,这本书就是作者用一年的时间从前一年的12月写到了第二年的12月,内容包含了作者和父母、丈夫、孩子以及朋友的相处经历、追求艺术以及观鸟时的所思所想,这本书不是在写鸟类和艺术,而是在聊做这些事情时的想法和心理感受,讲的是作者已经经历过的人生路程。

《鸟艺术人生》书中插图

在这本书里作者说她喜欢微小的事物,她描写了一些她认为微小的事物,因为作者的这种性格,所以她对事物观察入微,整本书的描写都很细腻,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温柔感觉,书里没有大起大落,即使是父亲的生病和父亲拖着病体逃离医院,作者的文字都很平淡,平淡中透漏着焦虑,生活本来就是一团乱麻,作者总是能处变不惊。

在作者描写的这一年里,事情没有变坏也没有变好,对观鸟的兴趣渐渐地变得日常和平淡,与音乐家的关系依然保持着朋友,父亲依然生着病,但是精神状态保持的不错,生活一直在向前进,但是并没有什么波澜,这就是作者的这部作品,平淡中寻找快乐,艺术升华人生。

这本书中的插画是作者亲手绘制的,可以看出她对绘画的喜爱,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生活嘛平淡才是真。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八):所谓自由,它一种永恒的追求。

《鸟,艺术,人生》

起先看见这本《鸟,艺术,人生》时,就觉得很好奇,脑海里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觉得应该是一本写观鸟后,对于作者的艺术,和他的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的这么一本书。

等到我真正翻开看的时候,觉得自己想的太过简单,但是居然也挨边了,笑,书里的作者的妙笔连珠,让我拍案叫绝,只是单纯通过观察笼中鸟,观察野外的鸟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的写作之路,再扩散到他的人生,以及最最打动我的,关于作者他对自由的看法,让我的整个世界观有了空前的振动,堪称摧枯拉巧,山崩地裂。

《鸟,艺术,人生》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自由,二十岁时也有过出逃的过程,比如和父母反对的对象在一起,去往远离家人的城市独自生活,做家人不看好的工作等等诸如此类的叛逆行为,我的童年时光或者青春期都没有这么忤逆不道过,到了成年了,反而像脱缰的野马,胡乱扑腾,可是最终还是回归了正轨,只是内心依然愤怒,那些情绪日夜折磨着我,不得安宁,就像作者说的,我心里也有那个“愤怒的小拳头”,但是一直得不到发泄,只能自苦。

《鸟,艺术,人生》我了解被困的感觉,我明白那种想要做出改变却又受困于心魔、原地盘旋的感觉。我明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当你为人父母或身为子女,为了对方而不得不放弃自我时,确实很难敞开内心的大门。然而,为了保护自我免受打扰,你做的一切可能最终只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诚如作者所说,我在尝试了出逃,叛逆,不听话,费劲折腾了一通后,一切并没有好起来,反而越来越糟糕了,矛盾只是被隐藏,从未被消灭,那是我们身体里的本能,超过了一切原始的冲动和本能的欲望,那就是——对“自由”的渴望。

渴望自由的本能可能是根深蒂固的,但我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某物。我们可能受传统的束缚,或被困于某种关系(家庭、婚姻或职业)中,这些关系就像橱柜一样,令人感觉舒服、设备齐全,但仍仅仅是一个柜子而已。或者,我们也可能因为对广袤世界的恐惧和未知因素的不可预期而停滞不前。当我们为了经济稳定而放弃艺术自由,当我们像广场恐怖症患者一样生活,错把上锁的安全房当做安全感时,我们就可能是受到了限制,受限于习惯、自我意识、野心和物欲的牢笼。我们的自由究竟是因为心无所惧,还是因为远离危险?

而如果真的和人们说起自己不自由,大概率是会被耻笑,你是被关起来了,还是犯事了?或者是懒病犯了,不想上班而已?扯什么自由不自由?但是如果真的想要追逐自由而去,大概要花费的是比现在还要多得多的时间,付出比现在多得多的努力吧,以及像作者说的那样,我们害怕改变,害怕未来会比现在更不如意,有更多的意外。

《鸟,艺术,人生》我们也许希望不受限制,却仍然会选择限制,选择已知的束缚,而不是未知的各种可能性。

但是其实自由是一种练习,而非一种持续永存的状态,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毅然决然的越狱行为,或是“某个时刻的果断决定”,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的过程”。

它更像是对人生的永恒的追求,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和狭小的空间里,去做尽可能多的事,所有束缚我们的禁律和想要囚禁我们的“狱卒”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什么能限制我们通向自由的路,那是一条通往本心的路,而不是通往外界的路,原来我一直都走错了路,却怪别人挡了我的去路。

End。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九):我们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这是最浅显的道理,可我们很多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忘了。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

故事便是从一个女作家在生活中的挣扎开始的————父亲已经高龄,随着年岁的变大,身体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她每天都活在固有之中,被大量的信息、电话所淹没。她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我们所有人都是,这几乎是本能。想要去与世隔绝的地方,想要去大陆之外的海洋,却无可避免的被浪潮冲回。其实,你我都知道,我们已经无法完全摆脱时代的巨轮,完全与世隔绝,又有多少可能?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放任自己在世俗中跌宕,功于名利,二是,在城市中充分地利用现有的一切,不再梦想出于本能的渴望“无限的自由”,而是对“一个人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能做什么”,虽扎根于泥土,却可以问候天空。

世界上最小的鸟

京·麦克利尔选择了后者,值得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鸟类观察爱好者,她开始停下来思考,放下了手中的柴米油盐,放下了追名逐利,与这位音乐家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观鸟旅途。如《肖申克的救赎》所说,“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我们忙着奔波,忙着生活,忙着应付下一秒,我们以为我们在掌控时间,然而只是,过度的忙碌会带给我们一种虚无的充实感。当意识到这一切时,有人开始企图逃离。事实上,没有什么东西阻拦我们逃离,面对种种未知的危险,人们习惯于选择已知的限制。

如作者所说:

现在我明白了自由的真谛。它是一种练习而非一种持续永存的状态。杰夫·戴尔在小说《一怒之下》中写道:实际上,只有每天都努力才能获得自由。”自由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毅然决然的越狱行为。或是“某个时刻的果然决定”,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的过程。”

我们虽深陷泥沼,却也应如树木一般问候天空,我们虽然在尘世之中生活,却也永远不要忘了飞翔的姿势。京·麦克利尔由观察鸟而逐渐回归正轨,在大自然面前,自然绝不会拥有因人而异的势利态度。这一场观鸟之旅,唤醒的不仅仅是在这个野心勃勃的大时代关照细微生命的态度,也让京·麦克利尔开始了对自我内心的关照。

红嘴相思鸟

我们在工作,在忙碌,也变得迷茫,所幸自然带来一种短暂而永恒的宁静,让我放松下来思考,关于阅读、遗憾、细微以及种种。京·麦克利尔的这些思考都有一个共同点:感知自己。我们宣扬读书的好处时,她也在阅读,可她也在思考书的弊端,书让她间接看到世界,而读太多书,会失去直接接触世界的机会,“有时,书是我的容身之所,有时,它却把我圈禁。”当对弱小动物,最原始的爱暴露之时,科学虽是真知,她却从内心无法完全服从科学。这为期一年的观鸟之旅,她从鸟身上学到太多,清醒自己、关心自然。

故事的最后,这为期一年的观鸟之旅结束,她明白没有人可以给她一本完全的生活指南,她是自己的上帝,“生而为人,我们各自取暖,生而为人,我们各自为政。”

红胸啄花鸟

我们的生活是混乱,是不堪,是孤独,是......几乎芸芸众生都过着一种平静而绝望的生活。当我们埋怨生活,疲于应付之时,仔细想想,我们的大脑是不是被体制化了?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你的上帝是谁?如果没有神的对照,人将何为?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当然可以烟火气一些,然后这样就够了吗?“此身虽在异变之中,而灵性得以长久存在,正是人人心中有块不变的三生石。”不管身处的时代如何,我们都是自己的上帝,我们最需要关照的仍是自己。

你看,已经有人明白自由的真谛,已经有人开始生活。

《鸟,艺术,人生》读后感(十):观鸟一场人生之旅

一开始是被书的封面吸引的,简单、零散且直观。至少让人一目了然,又是一部探索人生的“大作”。可以说我是以一种索然无趣的态度翻阅了本书。

开篇时,内心不禁想着“果然如此呀,矫情的内容”,但当作者真正的向读者逐步展现她的观鸟过程,并将观鸟这一行为融入生活时,我的整个阅读状态和感受完全被转变了。必须承认,最初的我是带有偏见的。如果中文版封面肯将“death”加进去,我的这种偏见可能会减弱不少……

整本书看似是作者生活经历的随笔,但其本质中的逻辑与线索完全不亚于一篇小说。作者以“观鸟”作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其中,跟着作者一起思考人生中的种种。

本书开篇大大的一个“winner”,无需继续深入,便能体会到作者在这段时间里的疼苦、迷茫、怀疑、无助……作者的父亲是个伟大的战地记者,一生用文字进行着战斗,骄傲而平和的父亲。如今已步入高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与死神搏斗过多次。作者因此陷入面对疾病、死亡的无助境地,就连赖以为生的艺术创作,也无法帮助她逃避现实。可以说作者描述她自己面对生活所表现出的焦虑感,是使我决定继续阅读下去的原因。现代人深陷焦虑感而难以自拔,市面上铺天盖地的“鸡汤”毫无实质意义。人们一边焦虑一边因为自身的焦虑而自责,继而变得更加焦虑。即使像作者这般追求艺术的艺术家也难以摆脱世俗的困扰。作者那种想要寻找到可以引导自己的风向标的那种急迫感,感同身受。直到遇到那位热爱鸟类的音乐家,开启了作者观鸟的艺术人生,让作者学会了以另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及挑战。

爱,一个伟大的主题,在这里作者向人们展示的并非是那些虚无的大爱,而是常伴我们并习以为常的小爱。父母之间经历时间历练的爱,我们自己懵懂渴望的爱,父母对于自己子女呵护与引导的爱,我们对于某种事物执着的爱···在这里作者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她认为自己无法不求回报的创作,这使她对于艺术创作的爱变得不再轻松。大多数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曾经深爱我们的事业,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工作总是伴随着痛苦。就像音乐家说的“好吧,也许鸟儿鸣唱只是因为这样很快乐”,这是多么令人羡慕。

来自:音乐家

鸟笼,我们和笼中鸟一样,因为生活中无可避免的因素被限制自由。人们总是喜欢将鸟儿关在笼中照料观赏,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喜爱的表现,但是翱翔天空的鸟儿是否快乐呢?我们也是如此,为了让父母放心,一路安安稳稳的升学最后结婚生子。如果哪天也想任性的去看看世界,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走出去呢···我们总是如此渴望自由,却又胆怯于突破枷锁,但往往是因为我们爱着周遭的人事物。

微小,很有趣的一个主题。作者在思考微小艺术的意义,她认为微小艺术也是一种值得并赞赏的艺术。宏观艺术似乎更有气势,内容更加丰富。但是微小的艺术也一样丰富且大气。通过细微的事物反而能更好的映射出宏观景象。作为一个偏女权主义的作者,她不禁联想到大多数女性都是被教导要细致,以成长为娇小,玲珑,细致,优雅的女性为目标。“关注是最稀有、最纯粹的慷慨”,是的呀,令人在意的事情总是能吸引无数的关注,就像书里描写的这只被打扰的“小小的鸣角鸮”。也许不需要特立独行,而是融入群体之中,反而可以从生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春天的到来,意味着作者在生活的压力下得到了些许解脱。

等待,我们总是在不停的等待。等待伴随着时间,有时候对于“等待”人们更多的是不耐烦的态度,牺牲很多的时间就为了做一件事。“时间对于观鸟者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在观鸟的过程中作者逐渐习惯等待,并在这种宁心静气下获得了放松的机会。也许等待并非全部都是令人厌烦的,有时人们会不禁借着“等待”而逃避一些事情。

来自:音乐家

知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作者热爱着阅读,从小便有着令人叹服的阅读能力。但是她也认为阅读是一种逃避的方式,作为读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我自己就总是借着阅读逃避当下的痛苦,虽然逃避了一时,但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作者在观鸟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扰,沉迷于精神阅读的作者,在实用知识上极度匮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我瞥见真实的世界,在原本可以接触真实世界的时候,我却在追寻文字。”

蹒跚,每个人都是从最初的”蹒跚“走到最后的”蹒跚“。作者从自己儿子的跌跌撞撞,到年迈父亲的步履蹒跚,对于生活中可能会面对的危险感到迷茫。迁徙的候鸟中有一大半在途中死亡,他们面对生存挑战时,依旧拼劲力气向着遥不可及的目标前进。鸟类所面临的严酷的生存环境,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一手造成的。人们如何与环境和平共处,也是作者想要引导人们思考的一大课题。多伦多那场特大暴雨之后,一家子鸊鷉都顽强的存活下来,小鸟们自己在水中游来游去,脑中浮现这一幕时,眼睛发热,为这些小家伙的顽强感动。

来自:音乐家

夏季仿佛是个万物都变得慵懒,但却又格外热闹的季节。

间歇,任何事情都需要间歇,但我们总是因此而焦虑。在高压及快节奏的当下,仿佛一切间歇都成了一种偷懒。“我希望生命中每一个过度工作的人都能有一些闲暇时间,远离时间的控制,能有充分的空间享受无聊和无所事事,能做做白日梦,超越充满了计算的世事表相。”,我们本应选择有效的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但事实上,我们一直被时间支配着,忘记流出间隙欣赏周遭的景色,不是为了逃避,而是单纯的放松,以更开明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漫游,我们总是渴望去看看这个我们不了解的世界。现代的人从来不缺少出游的机会,但是当为了出游而出游,那么人们是否还会记得对出游的期盼与喜爱。我们在冰冷的墙壁里困的时间太久了,逐渐忘记漫步林间,倾听林间鸟轻快鸣唱的感觉。我们总是把自己封闭在特定领域,忙碌,焦虑困扰着我们,不敢为了一种独立于专业外的爱好倾注心血。我喜欢作者描述的她与丈夫之间依赖又独立的关系,并羡慕作者可以找到改变自己视野的爱好。

来自:音乐家

秋天,仿佛一切又归于平淡了,对于观鸟者来说,可能是个比较清闲的季节。

遗憾,谁没有呢?作者因没有遵循本心救起一只小金翅雀而感到遗憾,虽然我也赞同音乐家的决定,同时也很理解作者的遗憾。我们总是在自己做一些事情时犹豫,错过时机时又万般不甘。往往我们有很多理由告诉自己不应该,没做过,往往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作者对于自己的父亲和婆婆毫不犹豫的选择行动,即使面对危险、困难、不利,他们依旧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战斗。“我认为遗憾就像失去了希望。采取行动会给人带来希望。”

疑问,观鸟是否真的存在意义。作者的朋友在加沙执行人道主义医疗任务时被拘捕,在这种困难且焦急的时间里,作者因为自己因观鸟而放松的心情感到羞耻,她怀疑自己因此而不能关注更重要的事情,甚至她的艺术创作除了做作是否真的有更加具体的价值。当她开始了解到很多在困难中抗争的艺术家都因为观鸟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获得持续斗争下去的力量和勇气,作者的疑问逐渐消散。在这里观鸟被作者升华为对艺术行为的追求,艺术不是无用的,是另一种面对问题的途径。

来自:音乐家

结束,只是一个循环的开始。音乐家要和我们的作者道别了,他要收起自己对于鸟类的热爱,抽身回归自己的艺术事业中了。他觉得自己对于鸟类的热情减弱了,但当他看到一只濒危的“游隼”时,他所表现出的那种忘乎所以,暴露了他真正的内心。音乐家对于鸟类的爱是持久的,不会因为一时的离开而减弱。音乐家教给作者的东西,我只能通过记录体会,内心感到幸运又稍有遗憾。“几年前在于女朋友分手时,他自怜的对前女友说:你永远不会记得我。她回答说:你错了,你给了我一份礼物。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鸟类,现在,我想我爱它们。”,我想我也会爱上它们。

尾声,又一次进入冬天,作者在此提起父亲送给她的新婚礼物,一份特别且意味深长的礼物。世间万物终归要走向一个循环,我们生存的环境既脆弱又顽强。看完整本书后,我现在变得能留意周遭的鸟鸣,感受他们的声音。我很感谢能阅读到这部作品,简单的,跟随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场丰富的观鸟之旅。

精选阅读

人生海海的读后感10篇


《人生海海》是一本由麥家著作,INK印刻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0.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海海》读后感(一):成长可不可以没有代价?

这是一个跨越特殊年代的故事,生动鲜活、充满泥土气的悲剧故事。

故事的第一章用一个小朋友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光怪的人物。小朋友往往是难辨是非真伪,又容易把神秘和恐惧放大。那一年,“我”刚看到“上校”时,跟着大家人云亦云的喊他“太监”。看到他,“我”是因为害怕而生厌恶的。

随着“我”一点点的长大,故事越发充满矛盾的一点点揭开“上校”的一生。有娘生没娘养小瞎子一跃成为了红卫兵里的“小当家人”,在冲突中被残忍的割掉舌头挑选手筋脚筋。

喝醉酒的老保长大口述的故事一点点勾勒出抗日时期英勇地一位上校,这位因为天生机智聪颖,不得不演绎曲折离奇的前半生。

而大人们矛盾的言行,表现出来的自私和龌龊,恰恰和上校义无反顾的、坚定无私的伟大人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章的作者终于长大,有了自己行走他乡的苦痛和历练。再回到家乡,找到了被时代逼疯的上校和他的妻子。剩下的故事从深爱上校的女人嘴里一点点吐露。这一章的上校是伟岸的,是小女生眼里崇拜的军工累累的英雄,点滴细节都在心中被细数。

这样的字里行间,真的很难不让一个读者(我)同上校的妻子一样深深的爱上这个浑身(下半身)是伤的男人。

小说总是能引起泛滥的同情和共鸣,因为人物被投射了大量的心理和旁白,让我们看清事件看透人物。

而现实总是充满敌意,让人和人之间的隔离和防范构成了社会格局。上校的悲剧结局就是这样一步步被恶意倒逼出来。

在“我”流落他国、艰难长大的这些年里,成长是什么?

成长是报纸上说的那么些许多道理——是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更热爱生活。

《人生海海》读后感(二):跟着眼睛前的胡萝卜走,一直到故事结束

人生海海,一本连书名都看不懂的小说,若不是樊登读书会把第一次讲解小说的名额给了这本书,大约是不会去翻看的吧。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作者麦家被问及“人生海海”的意思时,卖关子说“不能说的”,只告诉我们想象一下,人生与大海的相似,潮起潮落,是说人生无常的意思。但其实,人生海海这四个字的意思在小说中是有完整解释的,以第一人称出现的“我”在偷渡西班牙期间,生活如行尸走肉一般,遇到一个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孩子,告诉“我”人生海海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

小说的主人宫是一名绰号“太监”“上校”的人,本事很大,小时候学东西特别快、聪明,当过国民党的官员、上过前线、自学行医、救过各方势力的大人物,在村里行仗义,救过人、说话特别有见地。围绕在他身边一直有一股神秘气息:他为什么被叫成“太监”、到底是不是“太监”、怎么会成为“太监”的……农村是一个淳朴却碎嘴的地方,各种无意恶意的揣测和流言总是像风一样到处钻。上校的一生夹杂着英雄主义和种种悬疑,窜联起抗日、内战、解放、文革等几十年间的大事件。而作者的玄妙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以上校这个主人宫为第一视角,从他小时候、成长、人生起伏讲起,而是把视角转到上校身边的人:爸爸、爷爷、老保长、小瞎子、林阿姨……从他们的零星信息和猜测中拼凑出上校的人生。而第一人称的“我”则作为一个偷听者,不断糅合各方来的信息,不断分辨着真假,非常好地带领着整部小说的节奏,也让读者紧紧地跟着这个节奏,完全不舍得掉队走神。

整本小说读完,你明明知道主人宫主线就是上校,但却很奇怪他竟从未与读者正面接触过,关于他,读者读到的都是外部信息,他的行为、他为数不多的言语,大量的是外人讨论他、推测他、讲述与他的故事。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写作角度,对读者也说也颇具新意。因为坦白讲,假如写一个散漫英雄,以及他后来的人生际遇,《人生海海》肯定写不过《亮剑》,没有哪个军旅人物能像李云龙一样鲜活饱满。而这种“拼凑式”人物围绕着“下腹到底怎么了”的悬疑着实耐看而不累。

最后,回到“人生海海”的主题,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明的道理,不过是一句话:人生如潮起潮落,时运常常不由自己,但真正的勇士,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愿每一个读过本书、看过上校、老保长、我人生起起落落的读者,无论在哪种境遇,都能热爱生活。

《人生海海》读后感(三):——我宁愿他战死,也不要他失去自己……

从樊登读书看了给麦家老师的采访,知道这本书就买了,因为麦家老师说,这不是谍战小说,而是他回到故乡后,历经五六年时间打磨出来的一本书。

谍战小说教父不写谍战了,到底写什么了?是深深的好奇促使我立刻买了书。但各种原因,断断续续到前几天才看完,看完之后的心情低落到极点,以至于想起十三岁第一次看完《飘》的心情。那时候太小,根本承载不了那本书的沉重,连青春悸动都没有过的小朋友,根本不懂爱情,仅仅因为郝思嘉求而不得并且失去一切的心情,就足以让我好多天缓不过劲来。所以这把年纪,再次因为一本书中的人物经历,而有这种沉重的心情,我是怎么也没想到。合上书缓了有半个多小时,才找每天都会联系的书友聊感受。她被我推荐后购买了,可一问才知,还没开始读,于是约定,等她看完再聊。上校的一生,有人说他在批斗中,面对秘密即将被揭露后的结局,(看过的书友知道我指什么,两个字的事,涉及剧透,我改了。)是麦家老师内心的柔软,或许事实也确实如此,可我却不赞同这结局。

在我心里,依我对上校的解读,那个时候的他,崩溃到极致的表达,应该是随时找到什么武器,当场爆发——把那些“恶人”,全部撩到,如果被突来的武装力量控制,那就干脆夺过一把枪,当场自杀,这才符合他的性格。——我宁愿他战死,也不要他失去自己……惨烈的结局,或许才是他最需要的。

但细想之下,这倒是很符合麦家老师为人的风格:实实在在,心思质朴得可爱。(看过他相关访谈的读者一定有感受。)所以此处的处理,我只能说太写实了。

年纪关系,没亲历过那个年代,但也知道有记录的一些名人大家,在那个年代,最后确实很多都是类似的结局。还有,心里为他不完美的爱情,太过遗憾,可能书中毕竟是以他人“我”的视角在写,因此无法交代到底是谁借他名义,暗中欺辱了阿姨,而他知道之后,在宁可背负阿姨的误会和骂名之余,怎么教训那个坏蛋的?这个点没看到,是我看这本书,唯一的遗憾。再有,虽然书中交代了,上校对纹身做过处理而未能如愿,我不能接受的原因,同样是因为他的性格——手术刀不能完全抹掉,破坏掉,真的很难吗?

——对于一个九死一生的人来说?遗憾也好,意难平也罢,都丝毫不是对麦家老师不尊重,或对人物情节处理而质疑,只是我对上校太过心疼了……所以有个小小的私心:期待影视改编时,改了批斗会那里,我的幻想是:

上校拳脚相加,把那些“坏蛋”都放倒,最后抢过武器想要自杀时,看到问询赶来的阿姨,在看到阿姨即将崩溃的瞬间,他装作…了……

这样的话,他更是他!

——那个热爱生活,嬉笑怒骂,快意人生的他!总之这又是一本爱虽爱,但不敢再随意翻开的一本书。并且因为看完这本书,才一口气买来了《解密》《暗算》《风声》,嗯,慢慢看。[心][心][心]给朋友推荐时我说的是:这是本让你随时随地、随便捡哪段开始阅读、都会立刻进入书中、并能深刻感受到那些人物,而不会有断层感的一本书。

《人生海海》读后感(四):对标《活着》,《人生海海》不过海海

用了两个半天,把余华的《活着》(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又读了一遍。我又想起了上一次也是第一次读它的时候的体验,在朋友圈发了两条信息,所以印象深刻。

其一:“错过了话剧版《活着》,今晚读完小说版,明天再温习电影版。有阅读,真幸福。”——2013年8月29日00:37

其二:“《活着》——与小说版相比,电影版已经温和了许多,再次观看时已经没有震撼。不知话剧版是怎么处理的,希望有机会弥补这个遗憾!”——2013年8月29日22:54

六年前,第一次,它带给我的震撼是强烈的,现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大跃进失败后闹饥荒那阵子的讲述,它让我想起了小时母亲跟我说的三舅的事,八岁那年因饥饿吃红薯藤而被胀死。

六年后重读经典,它带给我的震撼少了一些,但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从文史哲角度,二是从故事叙述角度,三是我在阅读时的不同状态。

先说文史哲角度。以前学习知识,看历史只是历史,看文学只是文学,看哲学只是哲学(这块看得相对少些),老师们常说的“文史哲不分家”在我这里仅仅是一句教条式的概括而已,我还未能真正体验到它的真正内涵,读《活着》亦然,在我眼中它就是一部讲述福贵悲惨人生的小说。六年过去了,再读它的时候我不自觉的从历史的高度来俯视福贵的人生,通过他这片“树叶”,我隐约窥见了他背后的那片“森林”——解放前的农村社会、解放战争国共内战、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展开联想,中华民族这段跌至谷底的灾难中,究竟有多少像福贵一样、甚至更加悲惨的人生哦!刘震云的作品《一九四二》讲述抗战时期河南灾荒期间出现人吃人、易子而食的惨状,对此我深信不疑。

除此之外,与第一次阅读时直入文本不同,我仔仔细细认认真真读了作者写的五篇自序,摘要如下:

“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中文版自序》,海盐,1993年7月27日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韩文版自序》,北京,1996年10月17日

“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该是时间创造的。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日文版自序》,北京,2002年1月17日

“所有的不同都无法抵挡一个基本的共同之处,人的共同之处。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英文版自序》,北京,2002年4月26日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麦田新版自序》,2007年5月15日

从作者自序中,我看到了哲学的影子:命运、时间、共同、内心等。因自己对哲学知识的学习不多,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得出的体会较少,只能从作者的自序中总结。待对哲学的认知有了一定提升的时候,我会再次重读此书。

再说故事叙述角度。前些日子看了两本创作类工具书《小说教室》和《你能写出好故事》,对于小说和故事创作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在读《活着》之前,还刚刚看完麦家五年呕心沥血的新作《人生海海》——其实看《活着》也是受此书带动——同样是写历史激荡中的一个人物,两相对比,高下立判:从作品思想性,到对人物的塑造,还有情节的张力,《活着》完胜。

《活着》里的福贵从年少时的败家子弟,到后来变为佃户、被国民党军队抓走当壮丁,再回家当农民,在无情的岁月中经历一个又一个亲人去世,他身上所发生的事接地气、可信。《人生海海》里的上校,首先是身份变化幅度不大,从开始抗战时期的营长,到军统特务,再到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军医,基本都是在军营度过。直到后来上校文革时被批斗批成疯子、林阿姨把他接走,给人的感觉更多是超人、神秘、戏剧性。我想到《你能写出好故事》里的两点,一是发生的那些事对主人公造成的影响不太令人信服,所以他看起来不够真实,麦家一开始就给上校头戴了主角光环,如他的超过普通人的英勇、外科手术甚至是性能力;二是故事中的任何细节都要与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小说中分量很重的两只猫却让我从开始到最后都没有找到答案。此外,《活着》主线只有一条,就是福贵讲述自己的过往人生,叙述娓娓道来,简洁而又揪心;《人生海海》叙述角度是十几岁的“我”,人物相对复杂,可能受麦家谍战题材惯性影响,叙述始终有一种神秘的色彩。最后,作品的思想性,很多人读完《活着》,会看到自己的形象,而《人生海海》,有一定难度。

最后说一下阅读时的不同状态。六年前我看此《活着》,是一口气两个小时看完的。而这次,我花了两个半天,其中第二个半天是硬逼着自己看完的。看来我对自己浮躁、分心状态的担忧不无道理,这是我接下来要努力扭转的一点。此外,这次读此书,正好是从老家返回重庆没几天,我想起了我爸和外婆。我爸出生于1951年,对文革时期的很多事情应该有深刻记忆;外婆出生于1930年,经历的则更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时期都亲身经历过,也会有自己的回忆。他们身上都有着时代的烙印,为何不多问问他们呢?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因为它所承载的是或是一个时代,或是一段命运,或能引起共鸣,或者深深反思。这永不过时。

《人生海海》读后感(五):人生海海语录摘抄

1.我最欢喜听他讲故事,他闯过世界,跑过码头,谈起天来天很大,讲起地来地很广,北京上海,天南海北,火车坦克,飞机大炮,有的是稀奇古怪、奇花异草。民国哪一年,我在哪里做什么,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他总是这样讲故事,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情,情节起伏,波波折折,听起来津津有味,诱得蟋蟀都闭拢嘴不叫,默默流口水。

2.人啊,心头一定要有个怕,有个躲。世间很大,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能太任着性子,该低头时要低头,该认错时要认错。”

3.我看父亲气急败坏的样子,看到的是他碎掉的心。父亲本是闷葫芦一个,心思重,嘴巴紧,从此变得更闷,几乎不跟人言语,只跟猫讲话。每次看他跟猫讲话,我心里总是辛酸叽叽的,想他是不是心也碎掉了?

4.村里多数人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心里乌漆麻黑。跟这些人讲道理是对牛弹琴,

5.们爱听瞎话,不爱听真话,正如大家互相不叫名字,爱叫绰号一样。

6.照你这么讲他后来又怎么能去当解放军、志愿军呢?”老保长反问父亲,“事情在变的嘛。***他这辈子简直跟牢房结了仇,之前坐过日本佬的牢,之后坐过国民党的牢,马上又要去坐共产党的牢,不知这一次还能不能出得来。

7.但有个天大的好消息鼓舞着我——出海前,有人捎给我消息,父亲去公安局门口守了一天,终于见到那个管后勤的干部,在他周转帮衬下,父亲拿到一份上校亲笔写的申明,大纸大字,写给全体村民,希望大家原谅我爷爷。上校写得情真意切,有理有据,大家看了都感动,都服气,就原谅我爷爷了。据说申明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都是命

8.我无所谓自己的命是好是坏,只在乎这消息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其实我不用逃命啦。但等我有这个思想时我已经上船,下不了船啦。我想这可能就是我的命,逃命的命,亡命天涯的命。

9.这是一九九一年,我第一次回国,二十二年前的事,也不必要去说了。报纸上说,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我这一生许多事都放下了,但有些事又怎么放得下?我在鞋厂给皮鞋钉了六年扣子,深知一个道理,扣子不是鞋带,可以脱下,扣子钉上去后就跟鞋子长在一起,脱不下的,脱下皮子就坏了。有些事长进血肉里,只有死才能放下。一九九一年,我还没做生意,挣钱难,为了攒足一张机票钱,我得熬五六年时间,像养大一个孩子一样难。我说过,那时回国是伤筋动骨,但只要伤得起,不是粉身碎骨,我是不会放弃的。我已经等了二十二年,每天我用回忆抵抗漫无边际的思念,用当牛作马的辛劳编织回来的梦。一切都是为了回来!

10.像一个人不能把自己拎起来一样,我放不下回来的念想。一定意义上说,我活着就是为了回来。谢天谢地,我总算等到了这一天:用二十二年等的一天!记得那天从售票台接过机票的一刻起,我的心就开始怦怦跳,像接到手的是一张生死命状,激动,紧张,害怕,兴奋,太多的情绪,太乱的心思,一路上我都天昏地黑的。等踏进家门,我一下咚地跪在地上,像这套纸票(我订的是中转往返票,便宜)有千斤重量,我负重竭尽全力挺一路,到家再也挺不住,累垮了。现在想起这些,我依然感到膝盖发胀,眼前浮现出妻子用手轻轻抹去我脸上泪水的情景,仿佛发生在昨天。

11.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我觉得自己经历的一些事,像烙铁烙穿肉、伤到筋的疤,不但消不失,还会在阴雨天隐隐疼。

12.人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我觉得自己经历的一些事,像烙铁烙穿肉、伤到筋的疤,不但消不失,还会在阴雨天隐隐疼。

13.我忽然明白,即使村里人已原谅我们家,但我们家却无法原谅自己,甘愿认罚赎罪。爷爷寻死是认罚,大哥认辱是认罚,二哥年纪轻轻抱病而死和我奔波在逃命路上,亡命天涯,又何尝不是认罚?

14.报纸上说,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15.我告诉他,若真有鬼,我宁愿被自己家里的鬼所害,也不愿被上校屋里的那些野鬼所害。他怔怔地看着我,哭了。这是我此生第一次看见父亲哭,他是个咬碎牙也不愿吭声的闷葫芦,哭需要学习——那么多亲人离去他已经学会了,声音低弱,嘶哑,咝咝的,像一只衣袖被间歇地撕开,而泪水却不间断,分多头,唰唰而下,令我不禁悲伤地想到一个词:老泪纵横。

16.父亲说:“我也不想去,但想到可能是最后一面,要给他收尸,只好去。”

17.出去头几年,尤其是头一年,我信写得勤,几乎月月写,写信是我用回忆抵抗不可遣散的孤独的唯一方式。后来因为老收不到回信,也是因为有了自己的生活,才写得少,越来越少,最后守住一年一封的底线。那些信,头几年的信,都是她读给父亲听的,所以她了解我不少情况。

18.一个是老态毕现却沉稳自如,一个是鹤发童颜害羞胆怯,两个人都远远走出了照片,走出了我的想象。尤其是上校,小孩子的神情、举止,无论如何也无法让我捕捉到一丝记忆和真实。我无法掩饰此刻的迷惑,我知道此刻我的目光像受惊的苍蝇在左冲右突,脸上写满惊异和疑惑。两个人站在一起,比对着,映衬着,只有一点在我心里像一个钉子钉在墙上一样确凿:是上校把他身边的女人榨干了。

19.报纸上说的,当一个人心怀悲悯时就不会去索取,悲悯是清空欲望的删除键。

20.曾经他为保住里面的秘密甘愿当太监、当光棍、当罪犯,现在却要主动示人,宁愿被老伴痛骂也要给我看。我心里的悲伤本来已经要胀破,这会儿终于破了。我哽咽着上前帮他穿好裤子,系好裤带,抱着他啜泣,泪水灼伤了我的双眼。他奇怪我为什么哭,我奇怪这世界怎么会这么残酷无情。

21.我后悔来这里。我恨不得连夜逃走。

22.我心里都是上校的前世今生,都是悲伤,都是眼泪,都是苦涩。我预计,我出去后一定会找个地方痛哭一场。

23.觉出她有一种讲述往事的冲动。她和一个大孩子生活在一起,整天只能陪他说相似的话,却没人陪她说说自己,她一定是很孤独的,埋在心头的往事也许更孤独。随着年岁的向老,这种孤独也在长老,面临随时死亡的威胁。她也许并不怕自己死去,因为怕也没用,早迟的事,阻止不了。但往事可以活下来,往事——尤其是沉痛的往

24.我觉出她有一种讲述往事的冲动。她和一个大孩子生活在一起,整天只能陪他说相似的话,却没人陪她说说自己,她一定是很孤独的,埋在心头的往事也许更孤独。随着年岁的向老,这种孤独也在长老,面临随时死亡的威胁。她也许并不怕自己死去,因为怕也没用,早迟的事,阻止不了。但往事可以活下来,往事——尤其是沉痛的往事——有活下来的自重和惯性。

25.报纸上说,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

26.我惊诧她在说这种杀人强奸的事时依然声色不动的平静,像在说抽丝剥蚕的平常事。她畏惧惊吓的神经大概是麻木了,像她的手掌,结一层糙皮,长满厚厚的茧,刀子都敢接。一直如此,不论说什么,她总是一个表情:没有表情的表情,波澜不惊的样子;一个腔调:风平浪静落雪无声的样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腔调。倒是隔壁上校,鼾声一阵阵的,时而高亢欢快,时而悲切沉吟,像在梦中历尽悲欢离合。

27.夜深了,正如她讲到一半的故事,正在积聚隐秘的能量向芯子里涌动,把未知和孤独留给我一人。我有些迷茫恍惚,不知是希望她尽快回来,还是迟些回来。我可以想象,她和上校一定爱过,然后恨过,然后……我无法想象她现在是在重拾旧爱,还是自我救赎。相爱相杀,爱不成便成恨,恨的伤口可能酿出毒药,她现在在喝下自己酿出的毒药?我想起前妻,我们没有恨过,是命运给我创下一个巨大的伤口,毒性至今都没有消失散尽。

28.据说,出租车司机会忘掉所有乘客,除非你把钱包落在他车上,他没收也好,归还也罢,都是他美好的回忆。她把最宝贵的青春和初恋落在朝鲜长津湖边的血土上,这片土地形同她故乡,会魂牵梦绕的,她没收不了,也归还不了。因为嵌入血肉了,只能同血肉同生同亡。

29.初恋的感觉是甜蜜的秘密,是紧张的等待、偷窥,是手不经意中相碰触电的感觉,是炮声轰轰中的害怕和祷告,是午后的阳光在风中行走,是微风吹来了稻花香,是彻夜不眠的累人旅程,是各种复杂幽秘、别出心裁的明测暗探。总之是细腻琐碎的,孤僻,怪异,情乱神迷,神神叨叨。她改变不了事实,甚至乐于耽于这种逝去的事实中,不免说得铺张,让我觉得啰唆。整个晚上,我第一次出现听力疲劳的感觉,忍不住打断她:“总之你爱上他了。”“是的,”她脱口而出,“我这辈子只对他这么爱过,爱得小心翼翼又天昏地暗。”

30.她又列数种种心花怒放又揪心断肠的细节、事迹,痴迷于逝去的青春和灼伤泪眼的甜滋滋的苦涩中,流连忘返。这是她毕生的辉煌,一生盘根错节的痛的根子,彩虹一样的、惊人的美丽,也是惊鸿一瞥的残酷。她心里在燃烧,一颗孤寂的心在一往情深。没有人会忘掉自己的宝贝藏在哪里,也没有人会忘掉刺穿自己心的箭。我不忍心再打断她,就让她说个够吧,这不是修养,而是仁慈。

31.她说:“这就对了。曾经他把那地方当罪恶和耻辱,宁愿杀人放火也不要人看到,要瞒住,现在他把它当宝贝,见到陌生人就要给人看,现宝一样的,我想拦都拦不住,拦他就要哭,你说这人已经变成什么样了。”

32.停下来,看看我,略微提起了声气,说:“他变成了自己想要的人。”

33.我没有如实说:“据说上面有一个女汉奸的名字。”我不想提老保长说的那句脏话,难以启唇,而且从字数上看,老保长说的是七个字,实际是八个,有出入。我觉得这挺好的,别让我知道真相,给我心爱的上校留个秘密。

34.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天塌下来都不会挪个位。我想她应该早已是这样的人,所以对她最后一刻的动情,我毫无心理准备。她的泣声、泪水,像水点燃了火一样吓人,比枪林弹雨还让我惊慌失措。

35.我只记得第二天上午,我和他们分手时,阿姨问我的一句话:“你还会来吗?”那时我穷得被这个问题难倒,正在迟疑时,她身边的老头子像我女儿一样摇头晃脑地代我说:“会的,一定会的。”声音透出一种孩子的天真烂漫。

36.报纸上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真相,什么是英雄主义,对爱不爱生活这个说法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好的。要我说,生活像人,有时或有些是让人爱的,有时或有些又是不让人爱的,甚至让人恨。总之我对这话并不太认可,但我一直记着它,因为这是我向前妻求爱时说的一句话,也是她临终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37.刚进厂时我有位师傅,是个女的,比我大两岁,父母曾是浙大教授,母亲是福建泉州人。她打小在外婆家长大,会说一口闽南话,也染上当地一些口语,比如“天乌乌”“人生海海”什么的。我们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一个月下来,我十个手指头被齿状的鞋扣咬得血淋淋,当牛作马的生活让我对生活只有恨,没有爱——爱被我恨死了,葬在大海里。

38.我看着一个个认识的字,却不知道什么意思,问她。在她看来这是一句大白话,大白话像公式一样的,不好解释的。她没招接招,接到一句俗话上,说:“人生海海总知道吧,就这意思。”

39.一个十七岁的乡下傻小子,付得出死的勇气,却拿不出活的底气——当时我连“人生海海”也不知什么意思。她扑哧一下笑了,告诉我这是一句闽南话,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她说:“如果因为生活苦而去死,轮不到你,我排在你十万八千里前。”

40.人生海海,我们像海滩上的两粒沙子一样相遇。人生海海,我们同吃同工三年后,她离开鞋厂,用几年的工钱租下一个小铺子,炸油条卖。这是一次鼓足勇气的冒险,因为当地华人不多,愿意花钱的华人更少,搞不好炸出来的油条只有自己吃。但她很聪明能干,对油条样子作了修改,改小,小得像一根大薯条,然后配上巧克力酱,蘸着吃,一下符合了老外口味,生意做成了。

41.记住,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如果你死了,我在阴间是不会嫁给你的。记得当初你向我求婚时是怎么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她把“你”又改掉,改回原样,然后告诉我,这是一个著名作家说的,叫罗曼·罗兰,她看过他两本书,抄下了他一本子话,其中就有这句话。她说:“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我要不遇到它,你也一定遇不到我,死几回都不够。”

42.我知道她说的意思,就是这句话给她勇气,让她一直含着屈辱和仇恨活着,并对生活依然充满向往,单枪匹马去闯生意,创生活。她对我说过,如果待在厂里她一辈子都摆不脱龙头的纠缠,即使纠缠脱了阴影也散不了,她必须去挣钱,用钱做翅膀远走高飞。这些我都知道,我不知道的是生活为什么对她这么无情,多好的一个人啊,命为什么这么苦

43.那天夜里,在上校的玩具间,我辗转反侧,像一头吃撑了的牛,不停地反刍着林阿姨和自己的过去,反刍着作家的那句话。其实那张报纸上根本没那句话,是她要送我这句话,用报纸的名义说,可以增加它的权威性,反正我也不懂西语。真的,我前妻真的是个好人,就是命苦,像上校。

44.骸历经二十多年的地下腐烂,与泥土木屑难分难解,早已不成样,但我在抚摸它们时仿佛依然感受到自己的体温,辛酸的往事在我心里翻江倒海。我曾有三年时间一直随身携带着前妻的骨灰。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我为什么不给

45.遗骸历经二十多年的地下腐烂,与泥土木屑难分难解,早已不成样,但我在抚摸它们时仿佛依然感受到自己的体温,辛酸的往事在我心里翻江倒海。我曾有三年时间一直随身携带着前妻的骨灰。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我为什么不给它入土?因为没钱,又不想随便处置它。我们把铺子从巴塞罗那迁到马德里,已花光所有积蓄,到马德里又没挣到钱,一直做着青黄不接的生意,过着青黄不接的生活。

46.报纸上说,当今的中国是最有“钱途”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挣到钱。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嘿嘿笑,想它是不是就在说我呢?虽然因为生活需要,我已加入西班牙籍,但我心里从不认为自己是那边人,如果中国政策允许,我会在第一时间放弃新国籍,恢复老国籍,甚至是村籍。

47.人生如戏,每一出戏都明里暗地连好的,如果我没有三年流浪汉的垃圾生活,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垃圾生意;曾经垃圾让我丢尽脸面,如今垃圾加倍地偿还我尊严。

48.我被家乡的报纸采访过,记者在文章里写道:垃圾是时代之于我的隐喻和象征,我一生起落沉浮,波峰波谷,都在垃圾里悄悄地说。

49.报纸上说,爱人是一种像体力一样的能力,有些人天生在这方面肌肉萎缩。看到这句话时我脑海里首先跳出的形象是父亲,然后是上校:上校是父亲的反面,天生在爱人这方面肌肉发达。两人完全是对立类型的人,也许正因此才互相吸引,能做好兄弟。我这辈子没交到上校这样的好兄弟,但两任妻子都属于上校型的,这就够了。报纸上说,这世上最好的朋友是钱,我一人赚两头,就更够了。

50.报纸上说,岁月不饶人,人生难回头。其实,岁月也是饶人的。二〇〇一年,不知是不是回来多的缘故,我看够了他洋相,恨够了,过瘾了,一次我在矮脚虎的连锁超市门前遇到他,他一如既往地对我哇哇叫,向我讨好,乞讨要钱。我不知怎么的,一反以前嫌恶不睬的冷漠,丢给他两张一百元。等我从超市出来,他用僵尸手推我到一边,让我看他写在泥地上的一行字:大人不记小人过,谢谢你。

51.但我没想到,我居然感谢起自己来,这个不经意间的所谓的善举给我留下了经久不息的安慰。这是我的胜利,我饶过了他,也饶过了自己。我战胜了几十年没战胜的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激烈的鏖战,敌人都死光了,一个不剩,我感到既光荣又孤独,孤独是我的花园。我开始在花园里散步,享受孤独留给我的安宁。

52.够。人比人气死人,我不跟人比,只跟自己比。报纸

53.报纸上说,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人家眼的。

54.世上最无情的是老人,其次是有钱人。老人因为怕死或不怕死而变得无情,有钱人因为可以用钱买到无情而变得无情。

55.报纸上说,多数人说了一辈子话,只有临终遗言才有人听;如果临终遗言都没人听,这人差不多就白活了。父亲一

56.报纸上说,多数人说了一辈子话,只有临终遗言才有人听;如果临终遗言都没人听,这人差不多就白活了。父亲一辈子话少,遗言也不多,我想我还是应该听的。

57.报纸上说,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这说的是晚年的上校吗?我视晚年的上校如父,所以一直坚持去看望他们,尽量奉献一个晚辈的孝心和责任。

58.每次撞到,我都会看到她被乌云笼罩的脸和被恐惧刺伤的心,有时脸上挂着两行泪,努力地向下蜿蜒——有时我觉得这是两滴血,有时我觉得这就是他们两个人,两个人的生活,活得吃力、孤独、凄苦,凄苦得只有用眼泪来洗掉眼泪,用孤独来驱散孤独。

59.我看到的是一幅画,一棵树,褐色的树干粗壮,伞形的树冠墨绿得发黑,垂挂着四盏红灯笼。为了送上校踏上归途,房间里所有灯火都亮着,顶灯、台灯、油灯、蜡烛,包括我心中的记忆之灯,无不通明,以致把上校小腹上的四盏灯笼也照亮了,帮助我可以清晰地看见和想见这幅画的前世今生。毫无疑义,粗壮的褐色树干是红色箭头的演变,墨绿伞形的树冠巧妙地把可能有的一排字覆盖,而从树冠钻出的两根绿藤,挂落,是为了串起四盏红灯笼,灯笼里隐隐含着蓝色火焰——这是要把女汉奸名字烧死的意思,而且绝对烧死了,断胳膊缺腿的,火光冲天的,谁也无法让它们恢复真身。

60.我痴痴地看着,欣赏着,感动着,泪水流下来。

61.阿姨,我知道,你选择和叔叔同死同生,是为了来生和他相爱一生。叔叔、阿姨,你们一路走好!我放声大哭,准备把喉咙哭哑为止,像三十八年前妻子死在我怀里时一样。只是我已经六十二岁了,我担心我哭不了多久喉咙就哑了。报纸上说,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我哭着,想着,不知道我的哭声能传到多远,能唤来多少阴阳两界的灵和人为他们送行?

《十五条狗》经典读后感10篇


《十五条狗》是一本由[加]安德烈·亚历克西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五条狗》读后感(一):狗非狗,人非人

当狗有了人的智慧,究竟是场灾难还是一份礼物?聪明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知道得太多是否有好处?

《十五条狗》看上去是一部有些科幻的作品,却由狗及人,把人性说得透彻明白。两位西方神的一场赌局,却让十五条狗们痛苦不堪,当狗有了人的智慧,它们便再也当不了狗了,却也成不了人。

敏感的狗受不了这样的变化,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传统的狗认为自己要肩负起团队的使命,拒绝改变,又难以抗拒,活在痛苦和内心的冲突之中;弱小的狗受尽欺凌,狗尽可骑,受不了压迫于是逃避……

因为自己养了比格的缘故,在众多的狗类中,班吉便格外受到我的关注。这只站在狗群食物链最底端的狗,用自己的“足智多谋”让狗群几乎全军覆没,在权力的游戏面前,不当赢家,便只有死亡。从这个角度看,见风使舵,个人利益至上的班吉好比是八面玲珑的政客——正如它的座右铭:最好让有权有势者为所欲为,然后趁机找出利己之处。当然最后聪明过头的班吉也是不得善终,带领众狗服下毒物的它,最终也在极度饥饿、慌不择食中死于食物中毒。

狗是单纯的动物,人一开始也是单纯的,智慧让狗变得善思多虑,聪明让人变得勾心斗角。如果一切都是开始的模样,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悲伤难过?如果亚当和夏娃没有偷吃智慧之果,我们虽然愚蠢,却可能十分快乐。

《十五条狗》读后感(二):不如做一条单纯的狗

光明之神赋予十五条狗“人类的智力”,由于拥有了心智,平日里无所谓的行为都有了一定意义。过去,一条狗的使命只是猎捕食物,画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现在,时间被赋予了意义,静物拥有了美感,一方面以新的人类的方式思考,一方面以狗的行为做出举动。

关于树影中投放的暖洋洋的光线,关于天空的边际,它们都拥有了新的思考方式。同类不再是同类,主人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关于领导,关于权力,一切都是新的问题。当阿提克斯开始统治,它们努力想变得像狗一样,可是越是刻意,越是适得其反。

它们做不了狗了。

智力无处安放也是罪,无法平衡的权利与欲望,脑子里充斥着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尝试以人的想法做出举动时,往往会头破血流。作为一个人类,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依然能够产生共鸣。

这本书与我们熟知的《伊索寓言》类的寓言有很大的不同,寓言的定义是古老的,但意义时时更新。生命的意义无穷无尽,也许每一种生物如何死去有着难以割舍的宿命。而人类,也只不过是进化出来的一个物种而已,没有什么特殊。像其他千万种生物一样,做着一场场轮回。穷尽一生的追逐,也不是一定就有结果。

说到底,还不如做一条单纯的狗。

越复杂,越疲惫。

《十五条狗》读后感(三):十五条狗

大约用了四个小时读完这本书,部分章节进行了复读。

说实话一开始对将人的思考带入人的体验中有一点点抵触,觉得荒诞,但是好在从二三章后得益于作者真实的叙述能力加良好的细节处理,读者的代入感越来越强,甚至与“将自己想象成狗主人公”,为开始死去的几条狗惋惜,更深深卷入马基努和阿提克斯的命运波澜中,为其悲喜错杂,感慨万千。

文章对前几只狗的死亡过程描述较为简略,强权与“看不顺眼就杀”的狗的思维,将读者推向真实的阅读体验,三章往后,马基努和女主人错综复杂友情之上的故事以及阿提克斯基本符合人类思考方式的希望之死,将全书推向高潮,阿提克斯之死令故事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文章以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展开,令读者对十五条狗的命运把握更为全面,部分细节化的对狗的心理描写增添了叙事的真实感,“若是在其他情况下,班吉和道基一定会合力对付这些歇斯底里的粉舌动物,扭断它们的脖子。然而,从老太太的举止看来,她很珍爱这些猫。她替它们清理粪便(其实那东西尝起来味道挺不错的)”诸如此类。

然而代入感最强的还是对马基努和阿提克斯最后的命运波澜和心理刻画,这两条狗的思维几乎达到了人类思想的复刻,“天性(马济努忍不住非做不可的事)和教养(他可以克制自己不去做的事)之间的界限既不清楚,也不固定。在冲突发生时的气头上,很容易就忘了。同样容易忘记的是,马济努不是她该去改善的对象。”人性本就复杂可写,人性与狗的思考带入以及感情交错更令人感叹,文章最后阿提克斯带着希望的死亡更让人动容,“诗的语言永远不死。只要念出口,普林斯的诗便永生不灭。”怀着希望之死才生生不灭。

《十五条狗》读后感(四):狗生非狗生人生亦如此

在赫尔墨斯和阿波罗的赌注下,十五条狗拥有了人类的心智,它们是否会在生命结束前的那一瞬间不会感到痛苦,相反而是快乐的呢?本书在最后给出了答案。

当人的心智受困于狗的躯体,十五条狗既成不了人,也做不了真正狗,倒更像是种残酷的诅咒。寓言故事总是带有那么一点启发和讽刺,用狗的生活映射出人生活。人性是复杂的,感情里会夹杂着太多东西,智慧有时也会成为痛苦的源泉。智慧、权利、身份地位、欲望、自私、爱、生存和死亡原本不属于狗生的词汇都在这十五条狗的故事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有的因为权利之争而死,有的因为贪婪而死,有的则是被当作弱者。在残酷的竞争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却好似一种安慰。到底是选择和野蛮强者的从众生活,还是应当保持自我意识独立思考?

最令人感动的是马济努和妮拉跨越种族的爱,他们的关系不是主人和狗,而是平等互通心灵的伴侣。马济努临死前它还在思考什么是“爱”,同时它也会好奇人之为人究竟是意味着什么。这不也是我们所在思考的么?人的一生究竟为了什么?是追求功名富贵,还是快乐健康?到最后,我们应该明白唯有真正的爱和信仰才能让灵魂得到升华。

作为一名爱狗人士,在看完书之后会不自觉的思考起自己的狗是不是也是会说话的?

《十五条狗》读后感(五):一个赌约引发的哲学问题

当狗拥有人类的智力时它们是否会感到快乐?两个天神因为赌约赋予了十五条狗以人类的智力,只为了观察这些狗的在到达生命终点时是否是幸福快乐的。这看起来荒诞的故事看上去写的是狗的故事,实际上暗示的是人类社会。不管是狗群中的各个类型的狗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种种要素,有人追求权力,有人追求知识,有人在阶级底层人受压迫,有人在哲学和诗的海洋肆意遨游,也有人在阴谋诡计中度过一生。在狗拥有了智力以后,新的阶级秩序也顺应而生,献血和生命被献祭给了权力。相较于人,它们拥有了人的智力却没有获得相同的能力,并且仍旧保留了狗的天性,想要生存下去除了被更高阶层的狗统治以外,只能依靠人类的施舍。它们在难以抑制的动物天性和智力提高带来的文化与文明之间摇摆不定,这十五条狗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艰难选择。无论是屈服于阶级秩序还是投入文明的怀抱,我们无法知道哪种是更好的选择,每只狗的追求不同,各自对于幸福快乐的定义也不相同。但是不管是哪种选择,这些拥有了人类智力的狗是否还能称之为狗呢?对于其他狗来说,它们知道的太多也想得太多,生活对于它们不再是单纯地吃饭睡觉,它们有了时间概念,发明了自己的语言,甚至有了诗。对于人类而言,这些动物未免也太过聪明,能模仿人类的语言甚至是与人交流,对于一直认定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智慧生物的人类来说,这从一个童话故事一下子就成了恐怖故事。它们是狗又非狗,似人亦非人,狗和人的群体都无法接纳它们,它们成了存活在世界上的异类。这独特的十五条狗从这两个群体中独立了出去,它们拥有了双重身份却也失去了原本的位置。本书把诸多问题和讨论置于一个属于动物的故事里,表面轻松诙谐实际严肃又残酷。诸多矛盾点被投放在一个微型社会中又以更激烈和直接的方式激发出来,每个人对幸福快乐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或许过好这一生比最后有个完美结局更为重要。

《十五条狗》读后感(六):若时间不告诉你答案

题外话:开篇十五条人(狗)物简介让我害怕,记名字不是我的强项,尤其是外国名。好在戏份多的狗狗数量有限…

『“我很好奇,”赫尔墨斯说,“要是动物拥有人类的智力会怎么样。”

“我想知道的是,他们是否会像人类那么不快乐。”阿波罗说。』

当狗开始思考,最先出现的是自由,语言,时间,诗歌,后来便是争权,谋杀,谎言。之后的那些“恶”出现得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类现有的社会秩序是经过长期发展以后才逐步形成的,不是因为简单的思考就能产生的。《蝇王》里的孤岛,也是倒退回了力者正义的原始社会,那狗群即使有了智慧选择维持阶级差异和强者统治也是能理解的,甚至是必然的。不过想想哪个时代不是呢…

狗群们有了智慧,出现了各种不一样的特质,追求权利的阿提克斯,爱思考的哲学家兼诗人普林斯,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班吉,追求人类“爱情”的马济努…

山坡上绿草湿润。

天空无边无际。

正午又来到了

等着女主人玛琪的狗身边。

诗人(狗)的第一首诗让我笑出了声,但转念一想,如果真的有神灵,那他估计和我的心情是一样的。怪不得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最喜欢的肯定是马济努呀,虽然在命运女神的戏弄下他失去了妮拉。他从来都不认为妮拉是他的主人,而是一个让他变得完整,让他超越了他自己的人。

他想知道妮拉说的“爱”是什么,被赋予了智慧的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不是想了解这个字的意思,而是想知道对妮拉来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她提及这个字时是什么样的情感波动,心里的种种想法。在赫尔墨斯的神力下马济努对妮拉的“爱”了解得越深,心中的痛苦也越深。妮拉在马济努心中重现,仿佛就在他们身边一样,但同时也遥不可及,没有她在,这一切突然变得难以忍受。

有了智慧的马济努获得了他不曾有过的快乐,也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哀恸。“此时此刻,马济努什么都愿意做,只求能再见到妮拉。”从这里来看,经历这些,他是愿意的吧。

《十五条狗》读后感(七):他将意犹未尽地游荡

精彩地生活开心地死去?

生而为狗,却被赋予了过于繁杂的意识。

最钦佩的是马济努。从一开始,他对于新的思想就抱着一种探求的态度,他试着用不同的眼光来看这个他曾经熟悉的世界。尤其是后来遇到妮拉以后,能够感觉到他身上的人性逐渐增强,但这种人性并不复杂,而是难得的崇高的一面。他选择宽恕,去理解关心他的人,他投身于纯粹的艺术和感情中。

读的时候就在想,马济努和妮拉一起度过的时光——每天早上去散散步,一起为一个隐秘的笑话纵声大笑,一起读书看电影,就这样简简单单的日子真的很美好。

最后马济努五年的守候也令人唏嘘。那种守候已经远不是忠犬对于主人的等待,而是一个人明知道结局,却坚定地守候知己的执着。我想,当他的灵魂离去时,他一定会见到妮拉的笑容吧。

还想再说一说普林斯。他过的日子可以说是我本人以及很多人最渴望的生活了——诗人一生。他观察,然后创作,默默念出自己的诗句,仿佛住在一个自己的小小国度,用薄薄的琉璃把喧闹隔开。另外,他对于语言的坚守也很动人,临终前失明期间,他用尽最后的生命,一遍又一遍地用那即将消逝的语言重复着自己的诗,诠释着自己生命的意义。

至于阿提克斯,我不得不说这是个复杂的角色。他身上既有动物最原始的兽性(杀死小狗,坚持狗的原作风等),又有转化而生的人性(对于行为的思考,自己的反省等)。这两部分把他扯开成两半,以无法交融的形式都想在他心里留下位置,最后,也正是这种分裂引领着他走向终点。

再往高处展望,便是这本书里偶尔出现的众神了。十五条狗翻天覆地的命运,开始仅因为两位天神的赌注——每个个体何其渺小!中间,天神们总在意料不到时插上一脚,让这些本已复杂的命运轨迹纠缠得更加纷杂,动动手指,便有人命途坎坷,有人大难重生。最明显的就是三姐妹剪线绳,那么随意地增减——何怪人生无常?

一切轨道的相离,交错原来只在那电光火石之间。

在同样被颠覆的命运面前,十五条狗,十五种生活——

双眼紧闭,手指漆黑的

来者何名?

他拉开帘幕,

在黎明到来之时。

《十五条狗》读后感(八):如果狗狗有了人的智力

看这本书的感觉确实有点像《动物庄园》。

内容是源于天神赫尔墨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商业、旅者、小偷和畜牧之神。也是众神的使者,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和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音乐、预言与医药之神,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一次下凡,在麦禾酒馆的一次讨论,赫尔墨斯提议:要是动物拥有人类的智力会怎样?阿波罗想知道他们会不会像人类一样不快乐……他们打起了赌,“只要一只动物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是快乐的”赫尔墨斯就输了。就这样光明之神阿波罗就赋予酒馆附近的诊所(其实这个诊所可以为狗狗们进行安乐死,所以这15条狗也都有悲惨的过去或现在)内侧的一个狗舍里的15条狗“人类的智力”。这本书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这15条狗也在首页开篇《狗角》做了图文介绍,我对狗的品种不是很了解。还是更多的关注了故事。不过,看完本书,对这15条狗的品性也了解了很多。这15条狗获得人类智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狗笼,当然,在这之前,他们或是在梦中或是在半睡半醒间也觉察出来自己开始不同了。

人类的语言体系进入了他们的交流方式,他们回到原来的家中,开始用人类的智力与主人交流,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很幸福。很多时候,人类还是希望他们只是宠物不要懂那么多吧。从邵尔街出发的狗在困惑和其他种种情绪的驱使下前行着。这个世界新鲜而神奇,但又熟悉而平庸。

因为15条狗被赋予了人类的智力,他们对于一些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但是其实每个狗的品性和情况也不同,所以书中做了很多讨论,比如“狗要不要躲避自己的主人”这件事,他们的观点就大不相同。各自的答案都很微妙。这种关于问题的思考,可能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这本书看是是给了狗人类的智慧,其实也是人站在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结果。十分有趣,有新意。相信爱狗人士看后会更有收获和共鸣。同时,很多问题的多角度分析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点。

作者在故事的开头设计了一个天神打赌的神奇、神秘悬念,给故事增加了神话色彩,同时还给15条狗安排了人物性格和故事主线。狗与狗之间的交流以及故事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情节的,读起来比较顺畅,读者容易被故事情节吸引,一步步的读下去。本书的收获还是比较多的,增加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推荐给大家。

《十五条狗》读后感(九):人如何?狗如何?

《十五条狗》,这本书看完让我深思良久。天神阿波罗与赫尔墨斯的一次闲聊对赌,就改变了十五条狗的命运。这本书很像之前看过的一本《动物农场》,不服管教的动物准备“造反”,他们拥有人类的智慧。那是一本很好看的图画书,和《十五条狗》有很多相似之处。《十五条狗》是加拿大作家安德烈.亚历克西斯的经典之作。曾获得加拿大吉勒文学奖,罗杰斯作家联合会小说奖。出生于57年的安德烈作品屡获大奖,97年凭长篇小说《童年漫游者》获加拿大新人小说家大奖,并与艾丽丝.门罗并列延龄草图书奖得主。《十五条狗》中的主角十五条因为天神的赌局而改变了命运,它们拥有了人类的智慧。本来它们是一群可怜的狗狗,因为一些原因被关在兽医医院的笼子里。当它们拥有了人类的智慧,就可以逃离这个束缚它们的铁笼子,逃离这个讨厌的地方。而且它们拥有了人类的语言,这不在是简单的沟通,而是可以尽情的畅所欲言,甚至当一个诗人。然而,突然做人,有一种穷人咋富的感觉,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了。既然已经是人了,原来的生活将成为过去式。不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以后的食物怎办?栖身之所如何解决?十五个人谁当老大?如何生存下去?一个人一个思想,狗也一样。十五条狗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威风凛凛的獒犬阿提克斯性格和其长相一样,天生嗯霸道,占有欲强。追求的是绝对的权力。足智多谋的比格犬班吉天生的身材决定了它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动脑子。为了活下去它也算是费尽心机了,都说小个子的人最狠,看班吉这小东西为了活下去不仅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当然不管怎么阴暗的地方也有光明,尔虞我诈的社会当中也不乏忠义的人。黑色贵宾犬马济并没有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而改变初心。它依然是一天忠心护主的好狗。最终这条柔情的狗找到的关于爱是什么的那个可能的答案,真是叫人惊叹落泪。在这次任性的赌约中,也是狗狗门的奇妙之旅中,一开始罗纳迪诺、莉狄亚、阿加莎就选择了放弃,剩下十二条狗继续前行。慢慢的关于人性的丑恶就渐渐的出现了。权利的争夺、人与狗的关系等等很多很多的矛盾使这个不是很牢固的小团体走向分裂。最终以互相杀害的方式而落幕。这其中除了最开始就放弃的几个,基本就没有好结果的。最后两位大神不知作何感想?

《十五条狗》读后感(十):做人,还是做狗?

看到标题,无疑会感到可笑。做人做狗这种无聊的问题还会拿出来问。可是,做人,真的那么简单吗?《十五条狗》每一条狗都富裕了人类的特征,它们不再是只会汪汪叫的动物,它们和人类一样,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需要,有了自己的队伍。十五条狗有了语言就会更开心了吗?未必。这一切还是起源一个赌约。阿波罗和赫尔墨斯一个认为如果其他动物有了人的认知会快乐,另一个人认为不会快乐。总要去找动物实验一下,于是找到了人类最先驯服的动物也就是狗。有了人思想的狗会怎么度过一生。这是整本书在讲述的。然而,十五条拥有人类思想的狗就像一个小集体一般。阿提克斯想要让狗群足够的团结,想让这些被赋予了人类思想的狗变回之前的狗。所以选择杀死那些没有办法掌控的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某些人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死活。只不过在人类世界,杀人犯法,会得到法律制裁。可是在狗的世界,却没杀狗偿命这一说。作者笔下的十五条狗正是我们各种人格的写照。有公正无私的,有钻牛角尖的,也有互帮互助的……形形色色的人格都在这十五条狗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赋予了人类思想的狗好像并不快乐,无论是在外流浪还是在主人身边。是跟随狗群还是另谋生路,这一直是困扰某几只狗的问题。跟随狗群但是会被排挤,另谋生路意味着要投奔新的主人。道基杀死了主人的猫,意味着主人不会再收留他。可是回到狗群依然是一件棘手的问题。阿提克斯想让所有的狗变回之前的样子,可是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已经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有了语言,可以交谈。这不是说禁止就能禁止的。十五条狗就这样度过他们的一生。那究竟阿波罗和赫尔墨斯谁赢了呢?书中给了很明确的答案。除了最后吟诗的普林斯是在快乐中死去的,其他狗都死的很惨。《十五条狗》以狗之名,叙人间百态。

世间风物好经典读后感10篇


《世间风物好》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一):世间风物,皆有风骨

梁老先生写文,向来有一个趣字,上可写阳春白雪,下可写下里巴人,无一不透彻、玩趣,此书亦是如此。虽然有过几本先生的书,但此书收录的作品平时都没读过,所以第一次读,感觉既新又不陌生。

书中还有较多涉及英文的部分,也相当有意思,比如有一篇提到的用骂人和外国人建立交际,切入点就相当有意思,这是生活中最粗糙的一面,写来却透露着作者的精致,生活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生活,哪怕是脏话,也有哲学。待我一一写下。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二):生活处处是风景

对于梁实秋先生,一直很向往他的那种生活态度,雅致有趣又懂得生活说的大概就是他了,我对于那种生活极致的人,内心深处是无限敬畏的

我是渴望这种生活的,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世上,匆匆而来,匆匆而走,这时间的万物就存在于眼前都不曾看过一眼,这种人生哪怕是长命百岁也实在无趣

梁实秋先生的书以前偶然看到,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市井生活中的一个诗人,生活中的一个画家,诗人一般都是清高的,清高的人往往又是少数,是需要我们瞻仰的,我们大多数人做不了诗人,却都是市井生活的一个俗人,梁秋实先生的文风实实在在的让我这个俗人喜欢的紧这本《世间风物好》拿到手时,泡了一杯茶,慢慢品鉴,果然是精彩极了,每一篇都让我读的欲罢不能

《天气》把人对四季的想法写了个通透,人总是不知足,不是嫌太冷,就是嫌太热,若说四季如春,又嫌不够,好像一定要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才满足,这话深得我心

《烧饼油条》让我看的前半段十分的馋,后半段又勾起我那思乡之情,烧饼油条这简单的早餐承载的那份厚重之情却是无比珍贵

关于酒的文化也写的十分透彻

热爱生活的人处处都是风景,俗物,雅物,老友,猫,花草,酒,没事,天气,每一处都很美好门窗为框,框外的一切都是这个世界给于热爱生活的人的礼物,是最美的化作

只要热爱生活,生活处处是风景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三):闲情偶寄,万物有灵。

提及梁实秋,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散文集《雅舍谈吃》。能够把平淡生活中的日常吃食,描绘的香气浮现,让人饥肠辘辘、垂涎三丈,足以证明其写作功力。而且,雅舍也只是陋室,在雅舍谈吃,颇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意。毋庸置疑,梁实秋是一位散文大家。

这本《世间风物好》散文精选集,由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茜亲自授权。全书分为“闲情偶寄”“只生欢喜”“老友小记”“白猫王子”“市井笑谈”“有趣生活”“雅舍谈吃”七大板块,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

每一日,片刻安静阅读,岁月风轻云淡。作为我本人而言,最喜欢本书中“市井笑谈”“有趣生活”这两类文章,前者描绘了市井街头的有趣见闻,后者则记录了生活中的有趣事件。

总体说来,篇章中蕴藏着隐隐笑点,同时也引人深思。例如,《讲价》一文中,分享了“讲价的艺术”。一整套讲价的秘诀,颇有趣味。事实上,这的确是国人的行事风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依稀可见。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晓梁实秋也是一位爱猫人士。他养了“白猫王子”和“黑猫公主”两只猫,并且也收养过流浪猫。本书第四部分“白猫王子”围绕猫咪展开,也表达了对猫咪的关心与爱护。

本书中还有一些关于同时代好友的记录,藏于第三部分“老友小记”中。《酒中八仙——记青岛旧游》记录了梁实秋在青岛大学的一些朋友,他们个个都是喝酒的能手。《关于徐志摩的一封信》中,则是为徐志摩正名。

散文是什么?我想,散文是思绪的流露,也是对日常生活的捕风捉影。平庸的生活转瞬即逝,可是,在漫长的平庸生活中,总会存在一些闪亮的瞬间。散文则是对这些闪亮瞬间的捕捉,让瞬间化为永恒。

所以,在阅读梁实秋的散文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他生活中的高光时刻,同时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很喜欢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人有人的情,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吃饭睡觉,稀松平常,内心湛然,无往而不乐。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四):世间小事,品读人生。

初看书的目录我以为和沈复的浮生六记一般,比较分明的记述各个部分。翻开这本书却原来不尽相同,但也有相同之处,同样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对世间之物都有着自己那份独特的见解。

梁实秋的文字幽默中又带有一些韵味,可见他的文字功底。文中笑事不断,足足看出他对生活的态度。也有对世事的思考。

在(《琵琶记》的演出)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有强烈的团体意识,实在是形势使然。”这句话在今天也行的通,可见他对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民有非常深刻的了解。那个年代一群留学生,远渡他国学习知识,转而来拯救祖国。那时我们的国家还那么弱小,没有实力,走到外面备受欺凌。形势使然,所以他们一群年轻人,团结一致,排练话剧各地区各学校的留学生有时间的都来帮忙,这样的凝聚力使人感动。那时是家国情怀,现今抛开这些,许多小事也可以体现我们这一特性。就比如我们每当出国旅游,总是会抱团一起,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般人多出去了。无论是什么时期,我们中国人的团结意识还是非常强。

梁实秋是非常爱猫的一个人,他写的世间风物好,这些好风物猫就占一大块了。最让我喜的就是那只小花了,从这只小猫的经历看出他真的是个十分可爱的人。口里说着家里不能养这么多猫,可是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纵容着妻子照顾着小猫,也终于每星期买鱼从七斤变成十斤,煮鱼喂刺也从两盘变成三盘。喜欢他和白猫王子悠闲的各占一地在书桌上消磨时光。

文中在小花猫受伤,收留它时有一句话说“一门之隔,幸与不幸,判如霄壤。一个是食鲜而眠,一个是蹱门乞食。世间没有平等可言。”这句话看完时思考良久,想到东坡志林中的一个小故事,苏轼与黄州的一位老者谈话。老者问苏轼为何丞相要颁布这青苗法来为难我们这些百姓呢?苏轼回答说是因为丞相看到贫富差距太大了,富者与穷者不平等。老者却笑着说贫富不均这是自古一来的事,从古到今都不能平等,哪能丞相一人颁布这法就能改变的呢。正如这猫的待遇不平等之事一样,有的人一出生就住金窝,有的人一辈子流离失所。

这本书谈及这世间小事,从这些小事中却体味到许多不同的味道。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五):平淡生活亦是人生乐趣

文:薇薇安

生活,并没有影视剧里面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

生活,就是柴米油盐,也是琴棋书画。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开始学习书法,其实好多时候人们总是说自己没有时间,生活节奏很快,大家自然是都很忙,有的人想着这么忙,哪儿还有时间去想自己有什么爱好啊。就好像有一段时间我每周都要翻开《秘密花园》填色一样,就是想找这么个时间,什么都不想全心全意的就去想怎么去构思这幅画,怎么搭配颜色。怎么才能配出来一副颜色好看的图画。专注在这里面,也算是生活的一种放松吧。

其实生活本就是这样,平时觉得比较忙碌,有时候回到家里已经累得不想再说话,也不想运动了。纵然是平淡如水一样的生活,也总该给自己一点有意思的事儿做。

我这个朋友学书法也是一点点的培养起来的兴趣,起初是陪着孩子去上书法课,看着老师讲解的书写方法,自己也慢慢摸索着写。写好一个字其实也是需要构思的,中国字特有的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怎么写的好,从哪里下笔,在哪里手笔。毛笔字和现在我们用的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毛笔字要掌握下笔的力度,墨量的多少也影响着字的效果。看起来写一个字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呢。最基础也是最枯燥的就是一直要练习最基础最简单的横竖撇捺。基础打的好了,下笔自然也就有力度有把握了。热爱生活大概就是这样,虽然有时候显得疲惫,但是发现生活之美的心气儿还是一直在的。

梁实秋先生的《世间风物好》也是一本讲生活的书。生活中虽然没有那么多影视剧里面的情节,但平淡的生活里依然有着可圈可点的地方。不论是自己种一棵花,然后细心栽培;或者养了一只猫,每天跟猫的互动;或者是自己学会了个新的菜;这些其实都是生活的样子。人总之是离不开柴米油盐,而这些也让一个人有了烟火气。

梁先生在《世间风物好》里面提到的都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很多时候越是平常的事情,越是能看出来一个人的不同之处。相对于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一样的人,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人才更让读者觉得真实。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六):世间万物皆有情

《世间风物好》是一部由梁实秋先生的女儿梁文茜亲自授权编选的梁老先生的散文作品合集。在这一版中共收集了梁实秋先生的59篇散文,篇篇都是经典之作。从衣食住行,到花鸟鱼虫,到琴棋书画,到对老友的追忆。梁老先生偶寄闲情,只生欢喜,笑谈市井,过有趣生活。生活中这些琐琐碎碎,常人看来俗之又俗的小事,在梁老先生简洁生动的笔下,幽默诙谐的语言中透出那么一股着洒脱,折射出那么一种智慧。《世间风物好》,梁实秋先生的笔下述尽了世间万物。烧饼油条一篇,海外羁旅时,火腿、牛奶的标准早点中,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对于家乡的味道念念不忘。饺子一篇,梁实秋先生将制作出好饺子的诀窍详尽叙述一番,俨然一位精通美食的行家。腌猪肉一篇,借一道美味,聊起了婚姻。举案齐眉、如胶似漆的恩爱夫妻所在有多,但岂会为了一块腌猪肉而昭告天下。洋罪一篇,现实意义最大,教育意义也最大。梁实秋先生尖锐的指出:外国的风俗习惯虽说是有趣,但若是“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最近几年,洋节日在我国日益盛行,中国传统节日反而变淡。一方面,我们的确不应该闭塞自己,我们应该擅长向别人学习,吸收别人家的长处。但如果不论糟粕与精华一并全收,就不对了。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才对。第四部分白猫王子共7篇。全书59篇文中关于猫的故事就占了7篇。梁实秋先生对于猫,一定是情有独钟,格外宠爱了吧。先生笔下的猫,调皮,灵动,善斗,倔强,像极了一个幼儿。有时却又似乎象修行到家般。先生感慨到“几个人能像猫似的心无牵挂,吃时吃,睡时睡,而无闲事挂心头?”……世间风物,凡落于梁实秋先生笔下,必是个个有趣生动起来。一则缘于梁先生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常常旁征博引,使得文章内容丰厚。二则是梁实秋先生语言幽默,文采熠熠生辉,于简洁行文中抒发人生感悟。最主要的是,梁实秋先生对于生活的热爱,拥有一种洒脱、淡定的心态。世间风物,世间万物,才会在眼中,心里可爱起来;才会感受到它们的美妙之处。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七):一字一句,都有真味

几年前,因为一本《雅舍谈吃》而爱上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字,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是在书的封面上看到印有“梁实秋”三个字,便感觉此书是非读不可的。

读《雅舍谈吃》的时候,便感觉梁实秋先生是一个非常懂得生活的人。寻常食材、家常小菜经他手中的笔一描述,顿时让人兴趣倍增。原来有如此之多的美妙滋味被我们所忽视不见,生活中其实本就不缺乏美好精妙的东西,只是我们缺乏了一双像梁实秋先生一样善于发现情趣的眼睛。

这本《世间风物好》是梁实秋先生的一本经典散文精选集,收录了梁实秋先生创作生涯中各个时期的精彩作品。此书中收录了梁实秋先生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所感悟到的美好情趣。下棋写字、理发睡觉、看戏打麻将……这些在平日里生活中看似平常不起眼的事情,在梁实秋先生文字中读来都是那么的生动有趣,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其实饱含着诸多人生中过的真理。这还真是“世俗中知通透,寻常中见奇崛,戏谑间带批判。”

想来这梁实秋先生与诸多文人一样,是爱猫爱的很的。《世间风物好》中有一个章节就是专门收录了梁实秋先生与猫有关的散文,而这七篇文章中,居然有将近一半篇数的文章是在讲述同一只猫的不同年岁所发生的故事,就算是未曾以主角出现的那几篇文章,这只被唤作是白猫王子的喵星人,几乎也都是以客串角色登场。由此可见这梁实秋先生是多么的喜爱这只白猫。平日里就觉得这猫儿是这世界上最为惬意,最富情趣的动物了,梁实秋先生如此会发现生活中的惬意之事,想来从这喵星人的身上是感悟到了许多啊!

“民以食为天”,再加上梁实秋先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中的美食,所以那之那些曾经在《雅舍谈吃》中所读到的一些精彩美文,自然也是要必须收录在其中的了。不管这些文字在之前已经读过了多少次,看过了多少遍,还是忍不住要翻开再细细的咀嚼品味一番真真是百看不厌。

正如此书封底所印的那几行小字所示那般“雅舍闹市,皆是生活。一字一句,都有真味。”生活本来不就应该是这样吗?看上去平平常常,细细琢磨才会有各种滋味。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八):世间风物好我辈当珍惜

沐浴着早春温暖和煦的阳光,细细翻阅梁实秋女儿梁文茜亲自授权编选《世间风物好》这本散文,书中文章犹如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恰如身边大儒讲学,给人以醍醐灌顶之觉。《世间风物好》全面收录梁实秋创作生涯各个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59篇。书中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为闲情偶寄、只生欢喜、老有小记、白猫王子、市井笑谈、有趣生活、雅舍谈吃。文章大多着眼于生活日常:下棋、写字、搬家、逗猫、看画展、打麻将……大事小情在他的笔下都别有韵致,平淡朴实中蕴含着随和风趣,嬉笑诙谐间也不乏温厚大气,集智慧、学问、情趣于一处,潇洒隽永,包罗万象,刻画出了一代文学宗师的文学风骨和生命风貌:对凡世生活心存热爱,不狭隘消极,对世间风物皆有体察,深得个中乐趣。作者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文学评论集《骂人的艺术》、学术专著《英国文学史》、翻译集《莎士比亚全集》等。《世间风物好》精选文章的语言特点主要呈现几个特点。一是骈散相间,交错使用。作者喜用对偶、排比句式,几乎包括书中全文,或叙或议或评,如《搬家》篇。充分彰显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作者又善于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见,骈散相宜,行文活泼,舒卷自如,如行云流水。二是雅俗共存,竟显风流。全书以典雅、精致、雅驯的书面语书面词为主,与浅近、通俗、活泼的口语相辅相成承。如《天气》见面语。三是中外典故,引用自如。全书对中外资料的引用信手拈来,内容贴近,形式多样。如《窗外》篇引“周梦蝶诗”,《讲价》篇引“后汉书、淮南子、山海经”,《沉默》篇引用之多,几成文言文等。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表情达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学者型作家的饱学多识。四是幽默诙谐、妙趣丛生。全书渗透着幽默诙谐,给读者以轻松、活泼感觉,如《孩子》篇。读《世间风物好》给人感觉:写作如此简单,大师笔下,大事小情皆成文章;读书如此费神,古今中外,语言功底不深读之困难。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九):《世间风物好》下笔千字,谐而不俗

腰页推荐栏有则评论

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来,下笔千言,谐而不俗。——冰心

看一篇好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浅看似乎是诉说家常,实则往里看是分享生活之所乐,用一笔一张嘴来滔滔而不觉,跟着他的思绪豁然开朗,生活的沉默无趣,平凡而短暂再他的眼中,人有人的情,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吃饭睡觉,稀疏平常,内心湛然,无往而不乐。总结成四个字:趣,雅闲真。

论其人生,匆匆岁月也,莫过于遵循这世上所有的生老病时,随环境而适应,这世间万物啊,所有事情而相依相连。从出生开始的小孩,便满获父母的目光,恩得所有得宠爱,而随着时间慢慢长大,当我们曾经得小孩已其脚步慢慢而成长时,步履也慢慢得变得蹒跚,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宴会中有人拥你为上座,人生不知何时而死去,再茫茫目视中,睁大眼睛等到天亮,老不必叹,更不必忌讳。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

荣启期说道:“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人生而一乐趣。只生欢喜,这这世道间,路边所遇之乞丐也好,所医者之德爱得医生也罢,都有其独往得身份之存在,而梁实秋眼里得得医生,再扮演着很多的医者得角度,而很多窗外得风景更多的时家乡的风景,而那也是很多以至于往后得向往之所在,而很多时候,我们正再浮燥得工作和烦劳中,却没曾停下角度而好好享受着往昔得所行

梁实秋得散文大多都是老友在一起得趣事,比如其曾介绍过一起去留学时,初到美国求学得小心翼翼,再外所遇中国老板得赞赏可嘉,在青岛环山而临海得适宜环境中与十来个好友喝酒而游趣,酒中八仙亦是难忘得日子。曾有和徐志摩再通信中得小趣故事,与冰心所有和为人处世之欢愉,还曾记载着张自忠先生等,也是这篇得文章,让我有更多得机会走进文学者得世界。

文后也有了解到市井笑谈,和有趣得生活以及雅舍谈吃这三个方面,平淡得小事中似乎有了大师的手笔而显得更加的精致,似乎一切那么简单却又深刻,朴素而自然,像事一场艺术的对话,由浅而入深,更多的打动着人心。

浅读之后,更多的则是生活的感悟。所有文字的各方像是再脑海中而久不能过望,已长者的角度娓娓道来。

《世间风物好》读后感(十):品读大师笔下的世间光彩

梁实秋的文章大多写得是生活的日常:下棋、写字、搬家、逗猫、看画展、打麻将……若不是读大师的文章还不知道我们平日的生活小事能写得如此文艺感,并在平淡朴实中的文字中蕴含着哲理,处处透露着人生智慧。这本散文集《世间风物好》由梁实秋先生的女儿梁文茜亲自授权编选,精心收录59篇经典佳作。谈生活中的下棋、理发,聊日常中的搬家、打麻将,忆人生中的故朋新交,言寻常岁月中的排队、讲价,道清欢日子里的推销、演戏,直至兴致盎然地在雅舍中谈吃……风趣而清雅的笔墨聚焦于俗事俗情,把平淡的俗世勾勒着尽展美好。他的散文素材皆从平日生活中而来,但却让人读后感觉颇有味道,意义深远。比如写孩子的那篇文章,里面只用了三言两语刻画了一个调皮顽劣的孩童,也是我们平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熊孩子。父母的宠爱要有度,而不能过分溺爱,凡事有规矩有规章制度,不能过度放纵。梁实秋喜欢写猫,有一个章节全是写猫,讲述同一只猫的不同年岁发生的故事。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写它们的故事、它们的体态、它们的性格。从最开始写猫对我生活产生了干扰,让我不堪其扰,作者对猫进行了适度的惩罚。可却在后来看到猫遭到迫害时为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到怜惜。人生处处皆生活,就连麻将也能让梁先生心生感慨。在他的笔下,打牌人的内心神态被描述的惟妙惟肖,仿佛读文章的人也在看牌。这里面包含了人生的思考。有些人打牌很有牌品,而有些人只能赢不能输,于是牌桌上也是每人不同的神态表现暴露无遗。打牌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但每个打牌的人都能把握自己权衡大局上演一场精彩的表演。文人雅客相聚雅舍,怎能少得了美食呢?从我们中国人的早餐标配——烧饼油条到北方人爱吃的饺子,从腊肉到腌猪肉,从“啤酒”啤酒到我们国人的圆桌与筷子。梁实秋先生描写的详尽且有趣,还有自己经历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让“雅”中有多了几丝“趣味”。梁先生笔下的世间万物,既活色生香,又有滋有味。烧饼油条的香脆,饺子馅里的丰美,腊肉的香飘十里都让他恋恋不忘。无论身处何处还是此后客居他乡,时常留在记忆里的以及笔下描述的都是那地道的家乡味道。大事小情在梁实秋的笔下都别有韵致,平淡朴实中蕴含着随和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