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杨穗儿

杨穗儿

发表时间:2020-05-26

【www.qg13.com - 树儿的情感美文】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杨穗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塞外大地多杨树,举目山野、路旁、乃至院落内外,皆是杨树的世界。每年严冬过后,白杨树就携着花信风缓缓吹来了。此时可见毛白杨梢头上摧出紫红色的苞芽。转眼到了仲春,黑脊画眉小驴开始尥蹄撒欢儿,大角老牛也踯躅于田畴。这时候,杨树就要绽蕾吐蕊了。

杨树也要开花,以展示它的青春。它的花就是雄花的花序,山里人叫它杨穗儿。杨穗儿刚呶出来大如小指头,又像个毛茸茸的虫儿,这时候杨树发育极快,往往一夜间春风吹过,满世界的杨花就盛开、坠落,度过了它们生命历程中极短暂的辉煌时刻。

古人爱花、颂花,绝然不会多费笔墨去赞美杨花。杨花盛开的时观而不雅,闻而不香,并且花期极短。有时专用它来形容轻佻的女性,谓之曰:水性杨花。山里人不念古书,他们对杨穗儿有自己的理解。我小时住在奶娘家,春天里杨穗儿呶出红嘴嘴,奶娘就说:小益儿,咱拾杨穗儿去!奶娘引我上了山坡杨树林,她携篮操竿,将鲜嫩的红嘴杨穗儿敲下来。我捡起来一个塞进嘴里,嚼起来嫩而微苦。奶娘采回杨穗儿捡干净,下锅氽熟伴了熟山药泥,包成黍面大粘糕,那种软糯而带着土腥味的鲜香令人难忘。山里人不论贫富都要吃杨穗儿尝鲜,并不少见多怪。qg13.COM

编辑推荐

母亲杨金凤


母亲杨金凤祖籍陕西武功,出生在银川。十岁时随我舅舅杨金民(艺名十二红,兰州秦腔花脸耿派传人,建国后供职于兰州市秦腔剧团)入丁振华戏班学艺,师从吕少亭(艺名金叶子),工花旦、青衣,十二岁蜚声艺坛。此后又在宁、甘两省多地流动演出,结识了许多秦腔前辈。大量的演出实践使她的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同时也拓宽了戏路,挑起了剧社的大梁。1941年,经惠化民引荐到兰州,一出《阴阳河》轰动金城,成为几个班社的挑梁骨干,得到兰州红的美誉。

1951年甘肃省举行第一届戏曲汇演,母亲演出了封至模先生编写的《陆文龙回国》,饰演主角乳娘。前为青衣,后为老旦,荣获演员特等奖。1952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秦腔现代戏《一家人》中饰演配角冯大妈,荣获演员三等奖。在京期间,先后和梅兰芳、程砚秋、筱翠花等京剧表演大师有过多次接触,得到艺术上的教诲和亲传,留下难忘印象。汇演结束后,应戏剧家马健翎邀请,母亲来到了西北戏曲研究院(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在《杀庙》中饰演秦香莲,荣获演员一等奖;1959年陕西省青年调演,获眉户现代戏《讲卫生》导演奖。1980年与他人合作,整理了《杀狗》剧本。

母亲是一个特别敬业的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排演《两颗铃》,她饰演国民党的姨太太白玉花。其中一折戏是白玉花边喝茶、边吸烟、边演唱。为演好这一角色,她想了许多办法:吸烟时吐烟圈,烟圈一个比一个大,最后吐一直线,从烟圈中穿过,观众也看得目瞪口呆,但个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一周吸了一条烟!练就了吐烟圈的技能,同时,把白玉花这个轻浮妖冶而又阴狠险恶的女特务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此剧连演100多场。

在艺术上,母亲对学生严格要求,实践上又放手让台;让学生演A组,她演B组;学生演主角,她甘当配角。就是配角,也像演主角一样重视。在她眼里,没有小角色。每个人物都要精雕细琢,从唱念表演的一招一式,到化妆穿戴的一点一滴都严格按规范操作,不能有丝毫马虎。比如在演出时一定要穿白袜子,特别是现代剧。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舞台上要体现美感。这一点绝不含糊。

母亲名气虽大,但为人平和低调,从不摆谱。有一位她早年在兰州的同事告诉我:你妈会很多戏,演出很火爆,在兰州非常有名,不但戏演得好,人品更好!当年在班社,她是台柱子,为保证演出质量,平时她一月只演22天。遇到发不出工资,社里会请她加演几天。她都一一应承,从不推诿。

母亲这一辈子的心思都在戏上,除了演戏、导戏,还常常自编唱词。虽然没上过学,但到了剧院后,在良好的艺术研究氛围中,她努力学习文化、历史和专业理论知识。读书、看报,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像院里组织老干部去汤峪旅游,根据当时的景象,她编了一段《游汤峪》。声情并茂地演唱后,大家连连拍手称赞。1995年,受环城公园秦腔自乐班之邀,自编了纳凉晚会的一板唱:从联合国成立五十年、抗战胜利五十年,到刚闭幕的世妇会、艺术节、改革开放、奔小康等国内外大事,串在一起,听唱的人不断叫好。

在一般人眼里,母亲是个名演员、艺术家,做饭干家务肯定比较差。其实不然,她干活麻利不拖沓,做的饭菜相当好吃。常常变换主食花样,炒菜色泽搭配让人赏心悦目;扯面时动作娴熟、扯出细细的长面让我望尘莫及,调面时油汪汪的红辣子香喷喷的醋,绿油油的青菜看着就有食欲;特别是烧制的红烧肉,肥而不腻,软而不烂,凡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有谁吃过西红柿饺子?这是母亲的一大创意,也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饺子

2019年3月27日,母亲无疾而终,享年88岁。

坠儿


女儿打电话,说要考研,这个暑假不回来了。这可是大学最后一个暑假了,说不清是高兴还是咋的,我捧起那壶老酒,一直看着刚刚打过电话方才放下的手机。

手机的左下方,挂着一串精美的坠儿。坠儿用一根细细的暗红色的丝线串着,由四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饰物组成。饰物是用黄泥般的塑胶做成的,光滑润泽,坚硬结实。最下面是一枚枫叶,古铜钱那么大。每面都有凸出的四个字,一面是出入平安,一面是一帆风顺。字体笔画平直,给人以端庄敦厚之感。枫叶上方是一面麦粒状的小鼓,鼓腰的铜钉和上下的纵纹依稀可见。小鼓上方是一个心形的香袋,香袋上三朵小小的蒲公英竞相开放,让人想起那轻盈飘飞的毛毛。香袋的上方是一朵豌豆大的含苞待放的玫瑰,恰似一个美丽而羞涩的笑靥。

我仰脖喝了一大口酒,又从新拿起放下的手机,仔细端详着这串坠儿,往事又一幕幕回到从前。

那是一个热天的黄昏,吃过饭无事,我正在一棵蓊郁的大槐树下纳凉,女儿高高兴兴来到我跟前。只听她笑着说:爸,拿你的手机给我用用。我正无聊在那里拨弄着玩,便顺手给了她。只见她轻轻地打开了后盖,从兜里拿出个什么东西,穿针引线似的小心翼翼。我说:闺女,你在干什么?她说:等会你就知道了。还真如她说,很快就安好了,我看到她合上了手机后盖。给,自己看吧!

记得当时我不屑一顾的大声说:要这干啥?净花钱!花不几个钱,很便宜。她看我不信,又说真的,就是两块钱!我不是怕花钱,只是我试图反驳她。我知道现在没钱,一切还是靠你们供养。你们是我的大本营主心骨,一定要答应我,好好保重身体。离家这么远,我不在你和妈跟前,我想你们,你们也想我。送你一个坠儿,只是让你们想我时有个寄托。一席话说得我心里软软的。

想起这些,我喉咙里似乎有些东西。又猛喝了一口酒,呛呛的咳了两声,觉得心里发热。说句实在话,在农村长大的我生性朴实,又有些固执,喜欢直来直去,简简单单。平时不太喜爱这种鸡零狗碎的东西,更不愿佩戴扯扯拉拉曲曲连连的饰物。但看着女儿那高兴而有认真的劲儿,我从内心里真不想扫她的兴。想想她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在家门口上的,根本就没有离开过家,心里常是酸酸的。

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三年前去报到,她还依恋着不愿出门,两眼红肿的像小桃一般。我和妻子劝她:小鸟总要飞向蓝天,谁也不会跟你一辈子,勇敢些!好说歹说,她非拉着我俩一起,才算踏上了南去的列车。报到后,她提出让我们再陪她两天。我看这样哪行,家里又忙,便和爱人一商量就悄悄的走了。她知道后,在我们回家的一路上,不知打了多少电话,一直在哭。

刚开学那会儿,人生地不熟,又想家,几乎天天联系。渐渐地,环境熟悉了,心情平静了,生活才正常起来。到后来,或许是大学学习紧张,或许是没有太多的共同话题,慢慢的联系也就少了,我们相约每到周末通一次电话。大前年暑假回来,说是她和同学一起去苏州玩了,给我们每人捎件礼物,不说是什么,最后让我们惊喜。我的惊喜便是大槐树下的一幕。

我似乎有些酒意了,心里畅快了许多。坠儿,不就是父母心里连着儿女吗?儿女是父母心中永远最重的。出入平安,家里人盼着出门在外的人,出门在外的人的人又祈求着家里人。人生不就是出与入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闯出去;我想有个家,常回家看看,能回则会:就是好。至于一帆风顺那只能是永久的期盼。闯出去不容易,守住家也不容易。我喜欢那首《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也照在外边。

女儿上大学,每年只有寒暑假才回来。南来北往,像一只候鸟,只不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家人相聚的机会真是太少了。亲近亲近,亲是改不了的,血缘连着你和我;但近不近就不是我们能控制得了的,距离似乎更增加了亲情的思念。不能相厮守,只能借物传情了。

时间过得真快,春晚不是有一首歌叫做《时间都去哪了?》吗,唱得真好。生儿养女,柴米油盐,还没来得及看这个世界,眼睛就花了。我们都老了,女儿长大了。大学真是磨练人的地方。女儿从不敢单独出门,到节假日也能和同学一起走出校园,真是进步了许多;不但拓宽了眼界,还不忘给老爸我买一串坠儿,挂在手机上,真是懂事了。我真心的为她高兴,也为自己没有白费而庆幸。

我再次捧起壶酒,想起女儿的话,我如有所思。也许是真的老了,如今有事没事总想女儿,有时明明知道她不在家,竟还大声地喊道:闺女,把那个啥给我拿来。只是见没人吭声,方才醒悟,少气无力地看着天边的云发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拿起坠儿仔细端详谛听,仿佛真的要从中找出点什么。

坠儿陪着我,已经几年了,是他让我有了精神寄托。从前,我曾听说草木是有情的,猪狗是有情的,我信;因为它们毕竟是有生命的。后来我听说玉石是有情的,山水是有情的,我也信;因为它们毕竟是有灵性的。如今,我觉得这黄泥般的塑胶也是有情的,它仿佛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坠儿,我醉了吗?

羌族与杨姓


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梁勤建宕昌国,到公元566年被北周攻灭,时间长达259年,共传9代12主。现在,居住在陇南宕昌县官鹅沟、大河坝等地的藏族,实际上是羌人的后代。而这些羌人的后裔们,大多数都姓杨。

在宕昌县南河乡有两个相邻的村子,一个叫做大族,一个叫做小族。之所以有大族小族之分,实际上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大族村多为杂姓,而小族村里则多为杨姓。

尤其是,在四川北川县、九寨沟县居住的羌族,在陕西凤县、宁强县居住的羌族后裔,也多有杨姓者。譬如近来走红的青年演员杨迪,就是羌族人,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人氏。

那么,羌人中的杨姓是怎么来的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来源。现叙述如下,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爱好者。

一是源于羌族图腾。

据动物学家研究,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由此产生了羊崇拜。

《说文解字羊部》中记载:羌,西戎,羊种也。指明羌族人的祖先为古中原西部的羊种人,也即以羊为图腾的民族。古羌族人从殷商王朝时期起,便以牧羊为生,羌字即系由羊人两字合成,乃是一养羊而获利的游牧民族,故后裔有的便以羊为氏。

据专家考证,在今甘肃境内,有一支羊氏族人,其族系古代羌族人的后裔。后来在民族大融合当中,因羊与杨谐音,便改羊为杨了。

二是源于氐羌融合。

历史上,陇南氐族杨氏,是古代氐族中的大姓,也是杨姓在古代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支,长期以来与弘农杨氏并称。氐族自称是盘瓠之后,可能与崇拜狗图腾的南方少数民族有血缘关系。后来,他们努力向西扩展,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从事畜牧和农业,并与冉夷、白马羌交错杂居在一起,在羌族的融合下,慢慢地嫁娶有似于羌。故史学家又把氐羌统称之为西戎。

杨姓由于是古代氐族中的第一大姓,故在氐族所建立的仇池、前秦、后凉三国中,杨姓起了中坚作用,其中的仇池国就是杨姓氐人建立的地方政权。仇池国消亡后,杨氏氐人又相继在陇南建立了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地方政权。其时,羌民族多有依附,与氐民族相互融合,以国姓为荣,改为杨姓。

三是源于固有之姓。

据专家考证,杨姓的起源中,就有源于古羌族,出自春秋时期西戎后裔羌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这说明,羌人中的杨姓,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