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寻鲁迅足迹

寻鲁迅足迹

发表时间:2020-06-02

【www.qg13.com - 老兵寻妻】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寻鲁迅足迹",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厦门大学有着最美大学校园之说,不过至于厦大有多美,搜索我所有关于美的描写都无法表述。我只好寻着我的思路撒泼在我的文字里。

我是六月的盛夏来到厦门大学的,初识厦大,好奇多于赏景,站在厦门大学的拱门前,看着厦门大学四个醒目的文字,脑洞顿时陷浸于中国文坛颇俱盛名的鲁迅,因为厦门大学这四个遒劲的大字就是先生当年的手迹。

来到厦大,我最先想到的便是鲁迅纪念馆。厦大鲁迅纪念馆是全国高校中绝无仅有的存在。

那天午休时刻,我独自漫步在美丽的校园,流连于她的秀美与清雅。没有人认识我,但我对这里的一切却没有一丝的陌生。

观赏完鲁迅先生的雕塑,穿过高大的颂恩楼,来到鲁迅纪念馆。此行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追寻先生的足迹,九十年前,先生曾执教于厦大。

纪念馆并不高大,十分的简朴。展厅主要在二楼,共有五个展室。第一展室简要回顾了先生的人生轨迹及思想历程;第二展室陈列了先生在厦大时的历史文物资料;第三展室是鲁迅与许广平专题展览;第四展室辟作纪念室;第五展室为鲁迅故居,室内停放着鲁迅当年居住时的原貌复制。

榈夏风清,我久久地站在鲁迅与许广平专题前盯着:我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默默地诵读,这是许广平写给鲁迅的文字。就是秉承这样的信念,先生与许广平走过了人生中最烂漫的十年。展室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我可以爱、向着爱的方向奔驰、十年携手共艰危、我要把一切还给鲁迅。据说当年鲁迅在厦大执教之日,正是鲁迅与许广平热恋之时。

两地的鸿雁飞书鉴证了他们真挚的爱。在展示出的两地书中,鲁迅写道:我在海上时,看见后面有一只轮船,总是不远不近地走着,我疑心就是广大。不知你在船中,可看见前面有一只船否?而身在广州的许广平也在无时无刻地思念着鲁迅,许广平写到:船经过厦门,我注意看看,不过茫茫的水天一色,厦门在哪里?

风子是我的爱,它,我不知降生在什么时候,这是因为在有我的历史以前,它老早就来到这个宇宙和人们结识了吧。风子是什么一个模样的呢?我可说不出,因为自始我就没法子整个的看清楚它1925年10月,许广平以平林为笔名,写了散文《风子是我的爱》,风子即风,寓快迅之意,指鲁迅。许广平后来说,这是她与鲁迅的定情之作。这细腻的描述、大胆的倾诉,隐藏于字里行间的爱情之仞,仿佛穿越时空,让我们瞧见一个着青衣布裙的青涩女学生,有些急切,有些犹豫,有些不知所措。

这隐藏在文字里的爱情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它教她在与爱人相隔两地的时候能够忍受相思之苦,更让她在爱人逝去的时候坚定了人生的信念:坚强地走下去,将先生的精神传播下去。

说起相思,还有一段佳话。厦门大学种有相思树,一天,鲁迅坐在相思树下思念许广平。一头猪跑来吃相思树的叶子,正在热恋中的鲁迅看到代表爱情的相思树叶被猪吃,顿时火冒三丈,挽起袖子赶猪。这时有教员路过,问起赶猪的原因,鲁迅对那位教员说他赶猪的理由是不能告人的。

现实中无论是痛的、伤的、苦的、还有悲的都离不开爱,缺少爱的人生如同植物没有了光合作用,无法呼吸一样!

走到展室的拐角处,一只普通的樟木箱静静地守在那里,在它的右侧,是一件棕色的毛衣、剩的毛线团以及几根毛线针。毛衣是许广平当年亲手为鲁迅先生编织的,毛线团和毛线针也都是许广平当年曾使用过的。它们的存在闪烁着爱情的光芒。

纪念馆里的人很少,大部分的时间只有我一个人。眼前的一切在弥散着先生内心的孤苦和忧患,弥散着他们那份笃定的爱情和精神。

先生在厦大只呆了一百三十四天,任国文系教授与国学研究院教授。在这短短的日子里,他为学生讲授了《小说选与小说史》和《汉文学史纲》课程,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奔月》等17万多字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还有凝聚着鲁迅与许广平伟大平凡爱情的《两地书》。

厦大是他们爱情的驿站,也是点燃崇高爱情的火把。最终冲破世俗的藩篱,结为相濡以沫的人生伴侣。

先生向来给人一副横眉冷对的斗士面孔。但我站在这里,面对先生的情之所至,分明感受到他温婉的情怀。

厦大关于鲁迅先生的雕塑特别多,有鲁迅先生与同学们的交流;还有鲁迅先生的个人雕塑。我认为这便是厦大极致的美!纪念馆与雕塑区别于其它美景之所在。这也正是厦大让人向往之所在。

qg13.com精选阅读

鲁迅的故事:鲁迅小时候


鲁迅的故事:鲁迅小时候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鲁迅的故事:鲁迅先生与电影


鲁迅的故事:鲁迅先生与电影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真的猛士——鲁迅先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题记

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此言差矣,实则不然。书生有一种硬度:骨头最硬;书生有一种态度:壮志凌云;书生有一种志向:敢为天下先。而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一介书生用一根笔杆子在封建社会力挽狂澜。他不卑不亢,任重而道远。

他把笔杆子当匕首来使用,让人不得不望而生畏。他成为中学生的三怕之一,即奥数、英文和周树人。他的小说让中学生既害怕又产生兴趣,原因在于其内容晦涩难懂,并且还制造了许多悬念。

他有一种批判精神,就连他死后的灵魂都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的讽刺一针见血,以至于人性的致命弱点都被他给捅破了。他甚至被前苏联作家誉为中国的高尔基。他不愧为猛士,而且还是真正的猛士。

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觉得痛彻淋漓,一语道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句足以让人感到震撼、唏嘘。毛主席对鲁迅先生有过高度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先生以为:最悲哀的莫过于病态社会中人们的看客意识。诚然,呜呼!《祝福》里的祥林嫂便是一个典型的形象。祥林嫂被视为封建社会的谬种。她的悲哀正是鲁迅先生的心声啊!然而,这一切仿佛是命中注定似的,无奈地让人摸不着底。

唉,世事无常,岂可拘泥?小说《阿Q正传》更是一种看客意识的体现。看客是一种不良风气,是一种守旧观念,是一种丑陋行为。先生刻画人物形象时很注重细节造反是要被抓到县里杀头的,咔嚓'。阿Q最终被枪毙,没被杀头让看客们很不爽。嗟乎!原来斩首早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最根深蒂固的死刑了。这是病,得治!

毛主席还说过,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而先生则是现代社会中的圣人。可见鲁迅的地位如此之高,德高望重。凡是先生说过的话,都将成为名言警句,治愈世人脆弱的心灵。先生生不逢时,恰似当年的三闾大夫屈原。先生为革命呐喊,为革命彷徨;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生是上世纪的文化巨人,是文化界一颗耀眼的巨星,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郭沫若说: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而鲁迅却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了。鲁迅的幽默语言,是震撼我们的一碗心灵鸡汤,启迪我们勇敢前进,不畏困难与挫折。

鲁迅之所以名气那么大,成就那么高,那是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他的母亲姓鲁,所以周树人笔名鲁迅了,表达出对母亲的敬佩。

鲁迅的逝世震惊世界,他母亲含泪白发人送黑发人。然而当她在电报上看见国内外人士自发在上海护送先生灵柩的时候,就感到很欣慰:儿子死得不太冤枉。

真的猛士是先生的化身,他非先生莫属啊!

鲁迅的故事:珍惜时间的鲁迅


珍惜时间的鲁迅: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非常珍惜时间。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空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还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在北京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下联为恐鹈鹕之先鸣(怕的是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书房墙上还挂着一张鲁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用这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紧时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到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着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寻找秋的足迹


九月第一个周未的下午,我和家人一起去爬马仁奇峰。

进入景区大门后,经过一段安装和配备游乐设施的风景路程之后,又绕过山下一片僧寺禅院,我们便来到了登爬马仁奇主峰的山脚下。

刚登攀了一小段,走在前面的女儿便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片彼岸花,而且还有蝴蝶在翩翩飞舞。尤其一只大黑花蝴蝶紧盯在花朵上,张开的黑花翅膀特别美!我急忙打开手机准备拍照时,不知是我们惊讶它的美丽而发出的声音惊扰了它,还是它想展示它的翩然舞姿给我们欣赏,竟振翅飞了起来!旁边还有几只小小蝴蝶也在舞着,均在这一小片彼岸花的上方舞着。这蝶舞芬芳的和谐之美画面应该是我此次来寻找秋时看到的第一美秋图吧。我赶紧按下了快门

当我还陶醉于蝴蝶又配合我的拍照停在了花蕊上的美时,只听见女儿喊着:这台阶两边好多彼岸花还有美丽的蝴蝶哟!妈妈快来看呀!抬眼一望,爱人和女儿都已爬了一段阶梯了!我赶紧紧追其上。

登山的石阶越往上越陡峭,一路拾级而上。经过一片竹林海时,我们说着笑着,当时没有静心和注意地听周围。而爬了一段之后,来到了一大片楠木林海,当我们的说笑声戛然而止时,只听见周围滴嗒之声特别地响亮!可能是因为太安静的原因,竟觉得这声响动静特别得大!我们都以为是下雨了。

停下脚步侧耳细听:真下雨了耶!像大雨点飘落的声音,刚才爬山时天还好好的呀?!我情不自禁自语到。我们不约而同都望向头顶的天,顺着满天树叶的罅隙也只能望见亮着的天而已。太阳也被高山遮住了似的望不见,根本看不出是晴着的还是雨着的天。我们不由得都伸开双臂张开手掌想感受一下有没有雨滴,可是只听见滴嗒的雨声却怎么也感觉不到雨点落在我们的身上!

真是奇怪了,到底是什么落下来这么大声音?难道是树上什么果子?我竖起耳朵认真听着,并用眼睛仔细找寻着有什么落下。哦,原来是树叶!真有点不敢相信!可我明明看见一片干着的老黄叶子落在铺满落叶的地上发出声响!

哦,原来秋是有声的!

飘落的干叶子敲击地上厚厚一层的干落叶竟发出像大雨点飘落的声音!秋,这就是秋的声音!仿佛我的诗情画意又来了,竟特别享受似的闭上眼安静而用心地听起来

此时的爱人和女儿又说笑着往上登爬了,我又赶紧启动脚步追了上去。

再一直往上攀登所见的都是楠木林了,高大、茂密,遮住了天空。树叶间所漏进的光亮总让人感觉天是阴着的,尤其配上楠木落叶发出的滴嗒声,更觉得天不太好了!我不禁抬起头对着山上大叫了声:啊!好舒畅!女儿也学我叫了起来,此时安静着的大山就听见我和女儿交替的叫声。哦!好像没什么人来游玩耶!感觉这山都属于我们的了!

也只那么一会,便听见左边高山上有啊的叫声传过来。紧接着,离我们近些的右边高山上也传来啊的叫声!原来山顶上都有人的。我又放纵地叫了几声,来山上呼吸着这么好的空气,干嘛不欢畅地叫它几声呢!想这欢畅的叫声也算是对秋的召唤抑或欢呼吧!山上又不时地传来叫声,我竟然做了个叫声的引领人,呵呵!

说着笑着享受着,而且也痛快得大声叫过了,不知觉也已登爬了很多台阶,感觉已经很高了,可却依然望不到山顶在哪儿。此时的我们已经气喘吁吁,身上也都已沁出了汗。望着左边出现的岔路口,且有太阳山的指向,犹豫着的我们踌躇了下,我便下定决心说到:依然勇往直前,继续向上爬,不拐弯!

累着喘着又爬了一段,终于顺着阶梯右拐后来到了一小段开阔地。有一卖茶水的老人带一孩子在说笑着。天哪!这么高的山,东西完全靠挑上来啊!我不禁说出了感叹的话语。原本以为山上不会有卖水的,我们还事先买了喝的吃的,爬山累了时还觉得手里负担好重。原来山上有卖的,害我们的手累半天!

带了水的我们是照顾不了老人的生意了,我客气地向老人家询问最高的山顶在哪边。我们虽没有买他老人家的东西,但他依然面带着微笑给我们详细说明了两边高山的状况。这便是山里人的热情、纯朴,我爱山里人!继续往上爬便是马仁奇最高的主峰了,也就是所谓的月亮山。

顺着老人指的右边向上攀登的方向,我们又出发了。

毕竟小憇了一会,已经没那么累了,也只爬了一小段便又有一片开阔地。这就是山顶吗? 放眼望去,对面的山才高呢!说明我们还要继续登山。

此时对面的山上传来大钟的撞击声。浑厚而浓重的钟声,让我感觉到有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眼前及对面满山的树叶都有些绿意渐衰,体现出了秋的一些许苍凉之感。眼前随时都会有悄然飘落的树叶划过,安静、轻柔且又淡然地飘落于地上。我想这便是秋给人的凝重感吧。心底便会漾起一种对秋肃然起敬的心情,这就是秋给人的成熟美的原因吗?

感觉秋的色彩是深沉的、稳重的和成熟的,原来秋的色彩是要用心来领悟的!生如夏花之徇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不禁从脑海里跳跃出来。

说笑了一会,我们便找到隐在身后树丛中的登山阶梯继续向上登爬。这一段的台阶似乎比之前的更显得陡。登攀途中一处平坦些的台阶上遇到坐那休息的一家三口,是累了不说话?还是在故意观望着我们边登边谈笑风生说笑着的样子呢?我和女儿依然你一句我一句地边说边笑着边思考着有关的诗句,爱人在旁时不时欢笑着,这其乐融融的情形好不惬意!

又累得气喘吁吁时,也终于看到了近在眼前的峰顶。一块巨石竖立在山顶,巨石中间有一个圆弧形月亮形状的空心。哦,真的像月亮呢,这就是月亮山!好想到月亮上坐一下哟!可是一三四岁小女孩和她的妈妈坐在上面始终不下来,月亮石旁还有她们的家人在欢喜地陪着。

我和女儿等了会,企盼的眼神也没能被他们同情,我们也便只好放弃,去追从紧挨着月亮石旁边的另一块巨石边登爬的爱人。月亮石的左后方应该便是马仁奇峰的主峰最高处了,我们听到了背后三三两两人的说笑声。这一小截登爬处是没有阶梯的,只有人踩出的轻微的小径痕迹。绕过和月亮石并排的大石后,便看到最高处的一片敞亮的光秃秃且又参次不平的岩石地面,我们欢喜着踩登上去。

那一批约有八九上十人的游人们看到我们的到来,他们便退出走了,想必也观赏半天了吧!风!刚一登上这一片岩石地面上,首先给人的感觉便是呼呼吹着的秋风。是的,是秋风!因为只有秋风才这么地让人感觉舒爽畅快!秋风是温柔里透着清醒,微凉中透着舒适,它给人以轻柔和咨意。风吹乱了我的头发,却吹暖着我的心。此时的我们对望了下,哦!原来我们都一直有汗的,只顾着说笑和欢喜,累得喘着气地说,也没去完全在意身上及额头沁出的汗。这山顶又都只属于我们了!

极目远眺四方。远处重峦叠嶂的山峦虽没有云雾缭绕其间的那种大气磅礴之势,却给人以俊秀灵美之气!村庄、水塘、公路一切尽收眼底,一派山清水秀的灵秀之美!一幅浅秋时节的秋景美图!

收回远眺四方的目光望向对面的太阳山。整体山脉险峻陡峭之气势,山势突兀、峰石峻秀,漫山遍野分布着茂密葱茏的树林。太阳山与脚下的月亮山既相对又相连,相映成趣,马仁奇峰的美在于雄伟中透着灵秀之气,壮观中又透着质朴和自然。

这一场寻找秋的足迹的马仁山之旅真的令我喜不自禁!下午没有太多游人观光,也真的让我欣喜不已!这样会让我感觉,这一切的美都是为我的寻秋准备着的。

只可惜登上山顶之后便一直没有见到太阳,否则在阳光照耀下的远山近景一定会更美,或者清晨云雾缭绕的时侯观赏也会更美,再或者到了睌秋时节,能看到色彩斑斓的彩秋山貌也一定更美!

总之,一年四季的马仁山峰都一定很美很美!我们此时来的正是浅秋时节。

我们寻着秋的足迹踏秋而来

寻找春天的足迹


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呀!还没来得及脱下冬装的我,不经意间环顾四周时,才猛然发现,冬天的印记已开始慢慢地隐去,且渐渐地变得模糊起来,而春天却毫无声息地悄悄地来了,到处都留下了它那多情的种子和轻盈的脚步。

在一个无风的清晨,为了寻找春天的足迹,领略春姑娘的风采,我独自一人悄悄地跑到了湟水河岸边。当我悠闲地信步走在岸边的观景路上,抚摸着一根根白色的汉白玉栏杆,放眼向河面上望去时,突然惊奇地发现,河里的浮冰早已不见了踪影。而此刻的湟水河,正在一缕缕晨阳的斜射下,闪着点点金光,翻着细小的波纹,形成一圈圈的涟漪,急匆匆地迎头向晨阳奔去。

看到此景此情,我在心里开始反问自己,它是在迎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吗?还是也像我一样,去找寻春天的足迹呢?宋朝诗人苏轼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的,最早感知春天气息的应该是河里嬉戏的暖鸭,可是没有暖鸭的湟水河,我想消失的浮冰应该是春回人间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事实。

放眼凝望,远处的田野里,隐约看见几个农民兄弟忙碌的身影,他们正在一铁锹一铁锹地扬着农家肥,那扬肥的动作是那样的轻巧娴熟,又是那样的自由洒脱。看着眼前自己如此熟悉的场面,我的思绪开始向远方飘去,记忆的大门瞬间被打开了,儿时自己跟着父亲母亲扬肥的情景又一下子在脑海里浮现,我一时便又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

记忆中,每当春节过后,父亲和母亲开始操心起春耕的事情来。父亲和母亲深深懂得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道理,所以对春耕的事没有丝毫松懈,没有丝毫耽误,早早地准备好了一切。当选定好要开播的日期和田地时,第二天清早,父亲便领着哥哥和我去扬地里的农家肥。刚开始,哥哥和我都不得扬肥的要领,往往是将农家肥东一铁锹西一铁锹到处点撒,其结果是洒在地里的农家肥厚薄不一,覆盖不全。

后来,在父亲的多次示范和指导下,我们一点点地掌握了要领,洒出来的农家肥就均匀的多了。父亲看着也很高兴,此后每年春耕的时候,父亲将扬农家肥的事交给了哥哥和我,自己去操心别的农事了。这件事,就这样持续了好几年,直到哥哥结婚后另起炉灶为止。再后来,扬农家肥的重任落在了我和弟弟的身上,这样也持续了好几年,也终于在我参加工作后就停止了。

我一边回忆着往事,回味着自己童年的快乐,一边搜寻着春天的足迹,轻轻地向远处走去。儿时的很多往事,就这样在历史与现实的快速变换和不断交替中,从我的脑海中一一滑过,又轻轻地折回到了原处。

此刻,河岸的一侧,也就是我的左手边,在一条新修建的宽敞的滨河路的两旁,我看到一群农民工正在几个管事的指挥下,熟练而又麻利地相互配合着栽种着一棵棵高大粗壮的景观树,也许是你在只喝一盏茶的功夫,就会看见公路两旁已经栽种好了一排排整齐的迎春树。

那些景观树,是那样的挺拔着伟岸的身躯,或许它们也是先知,所以也是排着这样整齐的队伍来迎接春天的到来。当我路过一个建筑工地时,看见一个个戴着五颜六色的安全帽的工人在进进出出地忙碌着,各人有各人的活干,各人有各人的分工,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匆匆,也许几天之后,你就会发现旁边的施工楼倏地又拔高了一层。

我不由得想象,这是建筑工人迎接春天的独有的一种方式吧!突然一声声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的熟悉的歌声传入了我的耳中,循声望去,原来是不远处的小广场上,十几个大爷大妈正在那小苹果的动感节奏中,翩翩起舞,轻轻扭动着肢体,似乎在挑战着人生的春天。还有筷子兄弟那带有磁性的声音,尽情地演绎着小苹果的韵味,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的歌声一遍又一遍地回荡在广场的上空。

听着这红遍大江南北的小苹果的熟悉的旋律,我想老人们迎接春天应该是从这小苹果开始的吧!正在这时,从远处的校园里,又传来了孩子们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的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那稚嫩的且铿锵有力的读书声穿透了厚厚的教室墙壁,穿过了高高的学校围墙,惊起了停在路边大树上的几只早起赏春的小鸟,它们个个扑棱棱地振翅向远处的大树飞去。于是我又想,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大家的希望,是未来我们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正处在花一样的年龄,他们是我们大家的春天,但他们本身也正处在春天时期。

我没有停下寻春的脚步,继续沿着自己事先规划的路线在慢慢地行进。在经过一个设在路边的军营时,看着训练场上一排排、一列列武装整齐的人民子弟兵,喊着一二三四的响亮的口号,迈着矫健整齐的步伐,正在紧张地为保家卫国苦练着杀敌的本领时,一瞬间,我似乎受到了这些人民子弟兵的高涨情绪的影响,也甩开双手,昂首挺胸地踏着整齐的步伐,沿着那条自己熟悉的小道,径直向自己上班的单位走去。

当我轻轻拉开办公楼的玻璃门时,耳边传来的是,我的那些同事们噼里啪啦的快速敲打电脑键盘的声音,我悄悄地推开了一间间办公室的门,发现我的同事们正聚精会神地坐在办公桌前,个个都在忙碌地制订着20xx年的工作计划。于是,我也悄悄地打开自己办公室的门,轻轻地压下办公电脑的启动开关,加入到了制订20xx年工作计划的行列里。

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又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的,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万事万物都要从春天起步,都要在春天打下基础,所以也有人说春天是播撒希望的季节,但愿这个春天,我们大家都能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20xx年3月24日

鲁迅的故事


鲁迅的故事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鲁迅的故事: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鲁迅的故事: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鲁迅的故事: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鲁迅的故事: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鲁迅的故事: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鲁迅的故事:戏弄特务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的街头溜跶,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

鲁迅爱书故事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他珍藏着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面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鲁迅童年故事:金牌换书

鲁迅少年时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为优秀。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同学中只有鲁迅一人换到了金牌。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比较开明,学生看书报也比较自由。鲁迅求知欲十分强烈,除学习功课外,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小说、野史、杂书和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新书。由于家境贫困,为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金牌变卖了,买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书来读。广泛的阅读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做过统计,他在创作中引用过的书,足以开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

追忆张国荣上海的足迹


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生于香港,是一位在全球华人社会和亚洲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著名歌手、演员和音乐人;大中华区乐坛和影坛巨星;演艺圈多栖发展最成功的代表之一。他通晓词曲创作,曾担任过MTV导演、唱片监制、电影编剧、电影监制。张国荣是香港乐坛的殿堂级歌手之一,曾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他是第一位享誉韩国乐坛的华人歌手,亦是华语唱片在韩国销量纪录保持者。他于1991年当选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1993年主演的影片《霸王别姬》打破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他亦凭此片蜚声国际影坛,获得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男主角奖以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他曾受邀担任东京国际电影节和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2005年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20XX年当选美国CNN评出的史上最伟大的二十五位亚洲演员。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24层高楼纵身一跃,留给世人一片震惊与哀痛。10年生死两茫茫,人们对他的思念从未停止。从1993年7月25日傍晚的第一次抵达虹桥机场,到2001年3月12日下午2点35分离沪,荣少与上海结下不解的情缘。在大光明影院的《霸王别姬》首映;在八万人体育馆的热情演唱会;在汉源书屋消磨的一个悠长午后。上海的优雅神秘一如哥哥身上的气质,如此契合。难怪,荣少热爱梧桐掩映下的书屋,还有和平饭店看出去的风景。

汉源书店

临窗的位子,他真会挑

2000年8月的一个午后,张国荣来到了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本就言语不多的他,一壶清茶,独自酌饮。他坐在那里,时而翻翻店内藏书,时而透过落地玻璃,看着街景,陷入幽思。几小时后,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有一场盛大的个人演唱会在等着张国荣。但此刻,他只想深深地埋在自己的世界里。

13年前的这番场景,汉源书店里的店员小姐也是从现存的资料中看到的。张国荣真会挑位子。她对记者说,张国荣当时坐在临窗的位子,正是整间汉源书店里视野最好的所在。可以想见,在那个夏末的午后,张国荣坐在那里,看到幽静的马路对面那一排树影婆娑的老房子,偶尔有一两个行人撑着遮阳伞走过,伞上的图案分外可爱。

张国荣一定是很喜欢这里的。否则那天临走时他怎么会幽幽叹道,要不是晚上要举行演唱会,他还可以在这里待更长时间?店员小姐说。

一个临近愚人节的初春的午后,记者走进汉源书店。13年过去了,这里什么都没有变。张国荣品茶的那张玻璃咖啡桌还在,椅子是换了一把,但张国荣当时所坐的沙发还在,只是被放到了店内更为幽静的角落。花式窗帘却不曾换过。

一切似乎都有意无意地保留着张国荣生前的样子。这位20岁出头的店员小姐,是5年前来到汉源书店的。13年前张国荣坐在这里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小姑娘。她没有见过张国荣。但是这5年之间,对张国荣的沙发慕名而来的读者络绎不绝,每年临近张国荣祭日,还会有四五成群的拥趸相聚于此,谈论张国荣在每个人生命中留下的印记。

他们就坐在那张张国荣坐过的沙发上,面露欢喜的神色,似乎张国荣并没有离开,就坐在那里。店员小姐总远远地看着他们,心里想着的却是张国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让人忘不掉的人呢?

店员小姐也试着听起了张国荣的歌。他好像特别孤独,特别渴望被理解。但他的心好像又特别的软,伤害别人的事他肯定做不来。店员小姐对记者说,此后张国荣又到过汉源书店多次,这里俨然成了他每次来上海的必到之处。他甚至还在这里拍过自己的写真。

喜欢待在汉源书店的人,应该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吧。张国荣应该就是。这或许也是他怎么也让人忘不掉的原因吧。店员小姐说着,从抽屉里抽出一张张国荣的唱片,这是预备今年愚人节前后作为书店的背景音乐来播放的。里面就是那首现在她最喜欢的《当爱已成往事》。

车墩、和平饭店

他曾在这些地方拍戏、喝茶、吃饭

他的电影,《风月》、《新上海滩》、《红色恋人》、《流星语》,都在上海拍摄,于是从车墩影视基地到和平饭店,再到外白渡桥,都有其演戏的身影。他说:我喜欢上海,因为这里有很多漂亮的地方,而我也是很漂亮的人,所以我们很配。然后,从毛豆阿姨酒家、到梅龙镇酒家、再到海上明月酒楼,都曾是其饭堂。

毛豆阿姨酒家

红烧肉,有传闻这是张国荣最爱的上海菜,而他爱去吃的几家餐馆也大多以红烧肉为招牌。记者走进这家毛豆阿姨酒家。不过,传闻中墙上挂着的张国荣与餐厅老板的合影,已不见踪影。餐厅的负责人透露,饭店换过好几次老板,也经过装修,照片也已经拿掉了。当然也就更不可能知道哪个位子是哥哥坐过的。

车墩影视基地

要说上海有最多明星足迹的地方,绝对不是任何一个饭店或者酒店,而是车墩影视基地。位于松江的车墩影视基地,有不少老上海的实景场地,是许多年代戏剧组的最爱。而影视基地刚建成,张国荣便和刘德华、宁静一起,到此拍摄《新上海滩》。

不过,张国荣最爱默默地拍戏,并不喜欢被很多媒体围观。记者日前致电车墩影视基地的负责人,但因为经理已经换掉,所以现在的负责人并不清楚当时的情况,车墩也并没有保留一块属于哥哥足迹的清静之地。

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是很多明星喜欢的地方,王菲在这里举办生日派对,刘嘉玲在这里喝过下午茶,张国荣则在这里拍摄电影《风月》。

有曾与张国荣近距离接触过的服务员称,张国荣喜欢这里的顶层花园,在这里入住时会穿着房间的拖鞋就走出来到大堂吧喝威士忌和白水。据另一位服务员说,自己也没见过张国荣,但听老员工讲过,说他人很好,和我们现在的明星很不一样。

记得在《风月》拍摄期间,张国荣在和平饭店接受采访,被问到最喜欢的地方时表示:最喜欢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现在常常去找这种旧痕遗梦。每回去上海,总喜欢到和平饭店去坐坐,在幽雅宁静的大堂里,喝喝英国红茶,听人弹钢琴。从窗口遥望外滩古老的建筑,听身边男女的上海闲话,远处传来嘈杂声,感受一个大都市的呼吸和脉搏。

寻魂


寻魂,寻文字的精华,情。

爱文字,爱得死心塌地,义无反顾。

爱文字,爱它的真情实意,朴实无华。

爱文字,爱它那触动人心的肺腑之言。

你带着我飞过蓝天白云,俯瞰高山大地;你带着我穿越时空,翻阅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你带着我畅游海底,让我知道了另一个奇妙的海底世界

欲执笔将你美丽的容颜刻在我那空白的心扉上,但经过一笔一划的精心雕琢之后,我竟不忍直视。不是潦草的字迹配不上淡黄飘香的信箴而是这些华丽的辞藻缺少魂魄,经不起读者的咀嚼、触碰。品尝不出任何味道,一经触碰就碎得一塌糊涂。

一直都倔强的认为:用心雕琢,从血液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永远都不会out,真情实意不需要华丽辞藻的包装。甚至有时候太过绚丽、华美的辞藻反而会将其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所掩盖,从而给读者一种错觉,让其不知不觉的就走进了误区。

一直都明白,一直都在寻找,寻找情感的共鸣。寻找那份发自肺腑的血肉之言,寻找那份牵动着你我灵魂的情。寻找那份触动你我心弦的感。

我借着时间这把无情的刻刀精心的雕琢着有血有肉的躯体,步履蹒跚的寻寻觅觅,只为寻情的魂来将其滋润。寻感魄来将其复苏。

当悲伤逆流成河时喜欢在文字中寻找安慰,忘记此刻自己的伤痛。当被快乐、幸福环绕缠绵之时喜欢把这份快乐用文字传递给别读者,与她们共同分享我此刻的喜悦。然而当我用华华丽丽的辞藻将其梳妆打扮完之后,发现一切情感都已变味,此情非吾情,完全不是我所想传达的正能量。

我在记忆中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外。真的是外表太过华丽而掩盖了其内心的艳丽如翠欲滴,还是经历太少,想象太多,找不到那种滋润心田的情感。

笔尖在手中兜兜转转,碾转反彻却无法飞扬舞动,终究未寻到那感人肺腑直达心扉的情。无奈只能持笔寻字魂。

反反复复,寻寻觅觅,寻找那份朴素的情,寻找那份从灵魂深处传达出来的感。寻找着那份让我们为之动容的真情,寻找着那份触动人心的实意。

寻找着、等待着,等待着情愫泛滥成灾,溢出心扉化成撩人心弦的文字,等待着魂魄的相合相融,融入心扉化成牵动你我灵魂的真情。

魂是情的代言人,寻魂亦是寻情。寻找那份能够撩人心弦,传递正能量,让人拨开云雾见天日的真情实意。那份奇妙的情。

夏梦CHY(20x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