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吃平伙”的往事

房间平的爱情挽回路

发表时间:2020-08-05

“吃平伙”的往事

两个人遇见了那一定会发生很多的故事,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吃平伙”的往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许多想我一样,地地道道从农村出来的人,大概对吃平伙这一习俗不会是很陌生的,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吃平伙的形式,可以说是在农村地区颇为盛行。每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农村人,记忆里肯定有它的影子存在。而对我来说,吃平伙,不仅留有刻苦铭心的记忆,而且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头。

记得,第一次感受吃平伙的滋味,那时我正在读小学三年级,那年我九岁,这事就是在那年冬天放寒假期间发生的。那天早上,到了吃早饭的时候,父亲、哥哥、我和弟弟正躺在堂屋炕桌的两边,等待着母亲和姐姐做的早饭。不过,那天让我颇感意外的是,母亲既然从灶房里端来了一盘子冒着热气的羊肉和一小盘羊发子(土族语,指羊血肠),接着还给我们大家盛来了一小半碗羊肉汤。

看见了肥囊囊的羊肉,又闻见了香喷喷的肉味,我和弟弟顿时就来了精神,蜷缩在被窝里的人,立刻掀掉身上盖着的被子,坐起身来,扑向了炕桌,小手径直向羊肉盘子伸去。可我们的小手还没有碰上羊肉,就被父亲的大手给挡住了,于是我们的小手只得乖乖地缩了回来。正在这时,母亲和姐姐也上炕了。

于是,父亲亲自动手,把那盘羊肉均等地分配给了除自己以外的每一个人,父亲只是喝了那一小半碗肉汤。虽然我们每个人分得的羊肉都不多,但足可以解个馋了。因为平时家里难得吃一回肉,所以我们个个都吃得很过瘾,也很满足。几十年来,这一顿不寻常的早餐,却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等吃过早饭以后,我便问母亲:家里的羊肉和肉汤是从哪来的?母亲这才告诉我说:昨天晚上,你父亲到本庄的长命叔叔家里去吃平伙拿来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吃平伙这个词,于是便又好奇地问母亲:阿纳(土族语,母亲之意)什么是吃平伙呢?母亲又给我解释道:就是几个人平分着吃一只羊,每个人出得钱一样多。对于母亲这样的解释,我当时是似懂非懂。

不过,在我幼小的心里,当时对吃平伙的理解便是,只要父亲去吃平伙了,我们就可以有肉吃了,有肉汤喝了。所以,当时不懂事的我,还对母亲说:我以后长大了也要去吃平伙。母亲看着我笑了笑,然后又意味深长的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等你以后长大成人了,就可以去吃平伙了。就这样,在我幼小的心里,就埋下了一个吃平伙的种子。那时的我,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这个愿望,我就天天盼着自己快快长大成人,恨不得自己在一夜之间,就已经长大成人了。

记忆中,父亲一到冬闲时节,因本庄叔叔们的邀请,晚上便偶尔去他们家里吃吃平伙,但吃平伙的次数,毕竟是少之又少。再者,父亲去吃平伙的时候,一般也不让我和弟弟知道。因为曾经有一次,父亲告诉我们今晚要去吃平伙了,我和弟弟竟苦苦地等待了一晚上,母亲让我们到自己的屋里去睡觉,而我们非要吵闹着等父亲回来吃了肉才去睡觉。

自此之后,父亲去吃平伙,都是悄悄地出发,从来不让我和弟弟知道。而每次父亲去吃平伙后,带来的肉和汤,便是我们家第二天的一顿丰盛的早餐。为了这一顿丰盛的早餐,那时我老盼着父亲去多吃几次平伙,但父亲总让我的这一美好的愿望落空。当时不知道原因的我,幼小的心里还悄悄藏有对父亲的不少的怨恨。同时,也是在这种美好愿望的期盼下,我便渐渐地长大了。

长大以后,确切地说,是在参加工作以后,我第一次亲身参与了吃平伙。

那是我参加工作第一年的冬天,当时我在离家不远的邻乡一个山头上的村小当老师。学校里本地老师比较多,只有我和一位姓李的老师是外地人。这里的人,也跟我们庄子上的人一样,一到冬闲季节,便张罗着要吃平伙。那一次,住在学校附近的几个村民要吃平伙,可那只羊实在是太大了,他们凑了几个人,但还是感觉有点吃不动,负担挺大,所以就晚上贸然来学校邀请我和李老师去吃平伙。虽然我和李老师对这个庄子上的村民不太熟悉,但两个人商量了一下,还是不忍心破坏他们的兴致,所以就答应参加吃平伙了。此外,因为我的心里还老是惦记着那时母亲给我说得一句话我长大了就可以去吃平伙了,所以也想去体验一下吃平伙的乐趣。

因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吃平伙,因此,留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我不仅亲眼见识了吃平伙的场面,而且也深深理解了当初父亲为什么不经常去吃平伙的真正原因。那种场面,实在是太热闹了,也太有意思了。当时,我和李老师被村民们很热情地请到东家的炕上,然后,我们一边品尝东家在火炉上熬制的滚烫的熬茶,耐心等待者吃平伙时刻的到来,一边聆听着村民们讲述自己外出打工时的一些奇闻轶事,感受着村民们的的喜怒哀乐。

等羊宰好了,东家便向大家来汇报羊的斤数。按照当地吃平伙的惯例,整只羊的斤数是前来参加吃平伙人要平分的,但煮熟的羊肉平分的时候,可要多分一份的,因为东家也是要算一份的。可东家的这一份却不掏钱,因为东家不仅给大家提供了吃平伙的场地了,而且还免费提供了煮肉的调料、烧柴和熬茶,还有免费的人力。我清楚地记得,当时那只羊的总斤数是28斤,我们一共吃平伙的是六个人,人均约是4.7斤肉。按照当时羊肉的价格,我们每个人要付33元钱,这相当于当时我月工资的五分之一。吃一顿平伙就吃掉了月工资的五分之一,过后,我还真有点心疼。

当东家把属于每个人的那一份端上桌来的时候,大家便迫不及待地就开吃了,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吃相,一手是抓着大块的手抓羊肉,一手端着一大碗羊肉汤,吃一口羊肉,便喝一口肉汤,一时间,满房子只听见大家吧唧吧唧地用上下牙齿咀嚼羊肉的声响和咕嘟咕嘟的一大口一大口喝下肉汤时喉咙里发出的声响,不一会儿,满桌子都是啃得干干净净的骨头。等吃饱喝足了,大家才有了喘息的机会,嘴里才蹦出了味道真不错,太香了等几句简单的评语来,然后就有人开始打包剩下的肉和汤了。出东家门的时候,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个小钢筋锅,里面就是吃平伙剩下的羊肉和肉汤。我和李老师没有拿盛肉汤的家什了,只能在东家家里找了一张旧报纸,把自己吃剩下的羊肉包在旧报纸里,双手捧着就回学校了。

第一次参加吃平伙,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便是一个贵字。虽然羊肉好吃,但价格确实有点贵。那天晚上,在回学校的路上,当我手里捧着自己在东家家里没有吃完的份子羊肉,脑海里便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父亲去吃平伙的事来。当初我心里老是盼着父亲能多去吃几次平伙,可怎么能理解父亲当时不去吃平伙的那份苦衷呢?那时我心里还老埋怨父亲,甚至对父亲不去吃平伙还产生了一些怨恨,如今自己长大了,上班了,有工资了,亲身参加了吃平伙,我才深切感受到了当初父亲吃平伙的那份无奈和艰辛的心理。

那天夜里,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因为我的心里满是不安和愧疚,还有父亲那瘦小的身影,老是在我脑海里闪现,使我对父亲二字的理解一下子就得到了升华,我在心底里,一遍遍地对自己说,我的父亲真的是一个对全家人负责任的好父亲,我应该有这样的负责任的好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这样的吃平伙,我一定要少参加。

自此之后,我虽然也陆陆续续参加过几次吃平伙,但那些都是实在是无法推脱的,更多的时候,我便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轻易参加吃平伙,因为我也要对全家人负责。

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我的感觉是,吃平伙这种形式的出现,是和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因为一方面是当时的肉价实在是太贵了,吃一顿肉简直就是在办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仅靠某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是大家的口袋里没有几个钱,所以一只羊也只能是凑几个人去吃,要不谁也承受不了经济上的负担。因此,正是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吃平伙这种形式就应用而生了,所以说它只能是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当时村民们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已。现在的农村,通过实行土地承包到户的政策以后,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实施和不断深化,农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之吃平伙的人越来越少,吃平伙已经成为了一段历史,永远地留在了我们这些人的记忆中。

文/草川

情感编辑推荐

建东和志平


两个人遇见了那一定会发生很多的故事,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建东和志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东知道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志平,志平知道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建东,但是他们之间却并不认识。

建 东

大约是1991年的时候,在石苍中学读书,知道隔壁班有一个游洋的老乡,名叫林建东。并不熟识,在路上见到了,点点头,不带微笑的。觉得他是一个骄傲的人,走路昂首挺胸、四平八稳。

1992年,因为一学期旷课三百多节,破了学校纪录,随即被开除,回游洋中学读初二。台阶上来,转回廊,进教室,抬头便看见建东,有点意外的,说: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一直到初三的下学期,和建东才真正来往,起因是他来请我写情书。根据他的描述是:爱一个女生,很痛苦,不想活了。出于人道考虑,我决定救他。

他是个大马金刀的豪爽人,而我觉得情书应该是温婉尔雅的。于是发现帮他写情书才是真正痛苦的事,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比如他想约女生周末晚自修后山见。我便套用长恨歌的诗句写道:九月九日后山苑,夜半无人私语时。他想这样写:周日月圆夜,后山茶树下,你来或不来,我就在这里!我觉得这样不是情书,是下战书。

1993年夏,毕业了。一大班年轻的心猝不及防的迎来分离。

建东后来就读仙游师范学校,我经常去找他,住在原来的仙谿旅馆。照例买五瓶啤酒五瓶可乐,他喝啤酒,我喝可乐。两个人谈天说地,评古论今。累了便睡,醒来即走,不说再见的。

师范毕业后,建东申请来我们村教书,常常不住校舍,半夜来投宿。他来是不敲门的,直接攀柱子上二楼。两个年轻的人抵足夜谈,谈得多的是女孩。他的烦恼是:这么多要挑哪一个。我的烦恼是:都没有要去哪里找。一年后,他终于选择了自己的真爱。于是,更多的话题是他们之间。

别看他不拘小节的豪迈性格,其实是心存善良的人,看到马路中间有石头,他会下车去挪开;当老师的时候,班上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会给买学习用品;有一回坐班车,看到一个人被撞倒,他下车抱着往附近的医院,血染红了他的衬衫。然而他从不说自己做过的好事,只觉得那是应该做的。

他突然说道:阿伟,我们去喝酒吧。

我笑道:你知道我不喝酒的,我陪你喝可乐。

他有点失望:哦,那算了。

我送他到海关大楼门口,叫了摩的,眼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凤凰山路口。谁曾想到,那竟是永别!2012年2月8日,建东在仙游一跃而下,人琴俱寂,从此解脱。

志 平

就这样认识了。两个全镇最年轻的村级文书很快成了好朋友。记得和志平第一次合作的恶作剧是这样的:镇计生办有个新来的女科员,叫蔡友蓉,脾气很坏,我们经常被凶。她在二楼上班,我们便站在楼下,大声念道:海纳百川,有(友)容(蓉)乃(奶)大。我念前面一句,志平念后面一句。接着就会有茶水从楼上泼下,两个人嘻嘻哈哈地跑走了。

志平有一辆摩托车,有一个传呼机,很时髦的装备。两个一无所有的人骑着车四处游荡,山上河边,城里远方。累了就在路边草地睡一觉,热了就跳河里游一圈。我们带上干粮和扑克牌,从游洋出发,经五星,过梧桐,到嵩口,穿过赤岭原始森林,达尤溪县中仙镇,买一斤红茹,住一夜,次日返程,一路走走停停,但凡风景宜人处,皆停留歇息。

有一回在嵩口,路见佳人,猜拳决定志平去搭讪,他在女孩身边走来走去,满头大汗的。直到女孩问道:有什么事吗?志平头也不回:没事啊、事啊、啊、、、

有一回在庄边,炎炎夏日,又饥又渴,我在大榕树下等着,志平去不远处镇上买吃的。我勒个去,这是怎样呆的一个人啊,居然买回来一个大面包,连水都没有,两个人嚼着干咽,一边怒目相视。

有一段时间,志平喜欢游洋街上一个卖调味料的女孩。决心把她追到手。很快他家里便堆了很多酱油啊醋啊之类的,客人来了就送一瓶,有时去我家,也会带两瓶生抽。半年后,那个女孩出嫁了,新郎不是志平。那个悲伤的人整日对着一堆酱油醋唉声叹气。

别看志平文文弱弱的,和建东一样酒量惊人。每次应酬,很低调地坐着,看别人杯斛交错。时间长烦了,我便叫他:该出手了。他把所有的酒摆到桌上,一个个敬过去,三下五除二全放倒了。

电话里, 我们心情沉重,约好要互相保重,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等老了一起好吃懒做,钓鱼赏花。不料,那次通话竟是决别,志平再也没有回来!难以相信却又不得不信的事实是:几天后身携巨款的他在缅甸遭遇不策,连同他的姐夫。

如今想来,我和建东,和志平,不曾有生死相托,不曾有气壮山河,有的只是琐琐碎碎的生活经历,有的是一种异姓手足祸福同当的默契。我们有时也会为未来担忧,但我们更乐于当时。

算来,在人间,和建东来往相识20年,和志平结识12年。他们都是天性善良,孝顺忠诚之人。人生中玩得最单纯的年代,陪我走过。然后,天人两分,死生契阔,匆匆忙忙不辞而别。

此后的日子,偶尔梦里相见,无论怎样努力的挽留,你们笑着来,笑着去。醒来,辗转无眠,呆坐窗前。望窗外夜色寂寥,任凭心里一望无际白茫茫的孤单,无可救药地涌上来。

多维空间理论相信:我们生活的时空有无数的平行可能,来来去去,也许可以回到最初的选择。幻觉也罢,真实也罢,庄周梦蝶,谁能说清。

所以,还是说一声再见吧。

也许有一天,转过街角,抬头碰见你,轻轻地说道: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然后,我们从头来过。

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三平淮安祖坟


周恩来的故事:周恩来三平淮安祖坟

1952、1958、1965年,三平淮安祖坟

周恩来未满周岁就过继给了嗣母陈氏。陈氏才学出众,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安葬嗣母是10岁的周恩来当家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1907年,生母去世后不久,周恩来的嗣母陈氏也在清江浦去世。一年中连续失去两位母亲,这个打击对于幼小的周恩来来说是巨大的。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做工,周恩来兄弟3人一下子失去了依靠,直接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周恩来领着两个弟弟(一个9岁,一个4岁),扶着陈氏的灵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债将陈氏安葬在周家的祖茔地。祖茔地位于淮安城东郊的闸口村夏庄组,是周恩来的曾祖父周樵水当年迁居淮安时买下的。周家在淮安没有田地,除了驸马巷的房屋(也就是周恩来的诞生地)外,只有这不足一亩的坟地。这里安葬着周恩来的祖父母、嗣父母、生母等13位亲属的遗骨。

周恩来对嗣母陈氏的感情很深,在日本留学时,他于1918年1月2日写过这样一篇日记:“我把带来的母亲(指嗣母陈氏)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篇,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26年,那时候母亲才15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易逝,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10年了,不知还想着我这儿子没有。”2月12日,当周恩来从家乡的来信中得知爹爹(嗣父周贻淦)和娘(嗣母陈氏)的坟还露出棺材在外边时,心里“越想越难受,恨不得即时回国,为家里处置这些事情才好”。

1941年周恩来曾表示,希望抗战胜利后能到母亲的坟前扫墓。他曾对记者说:“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恩情未报。”这也是有资料考证的周恩来对祖茔地的唯一印象。1950年他又深情地回忆:“1946年,我在南京。南京离淮安只有300余华里,我很想回淮安老家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

周恩来最早从1952年开始就计划平掉淮安的祖坟,历时13年。期间虽然遇到八婶母杨氏等亲属的强烈反对以及地方政府的冷处理,但他平坟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坚决,直至最后将祖坟平掉。

第一个阶段是1952年,周恩来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其意见转告淮安县委。

1952年底,周恩来让警卫干事王雨波将八婶母杨氏护送回淮安。王雨波向周总理写了报告,关于祖坟地的内容有:“把老太太送到家后,第二天(元月一日)上午见了县长赵荣洲、秘书长张文高,向他们传达了总理的指示。家里的坟地如果能种,而群众要求要分,可让群众分去耕种。”这是有文字考证的周恩来第一次向淮安县委表示要平坟还耕。

第二个阶段是1958年,周恩来亲自写信给淮安县委商讨平坟事宜。

1958年6月29日,周恩来写信给当时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转淮安县委,有关祖坟的内容是:“还有,我家有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函告为证。”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周恩来安排适合的亲属专程回淮安,敦促淮安县委和家乡的亲属平坟。

1965年,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同弟弟周恩寿商议平坟一事。因为担心乡亲们想不通不肯平坟,于是决定派一位亲属前去做工作并督办此事。周恩寿自告奋勇,极愿前往。但是周恩来没有同意,他说:“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来的弟弟……你回去后,省里、县里都要接待你,既影响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费。”见弟弟没有异议,周恩来便说:“还是等在西安的尔萃回去办吧,他母亲在淮安,是探家,不会惊动地方领导。”1965年春节前,周尔萃回乡探亲,周恩来将这个任务郑重地交给他,并明确交代:棺木要就地下沉一米以下,做到不影响机耕。

周尔萃回到淮安后,首先将周恩来的意见转告给了哥哥周尔辉和嫂嫂孙桂云,然后又向淮安县委作了汇报。农历除夕,周尔萃、孙桂云以及30多位当地生产队的农民,来到周恩来祖茔地,平掉了坟头,深埋了棺木。

周恩来得知后非常满意,从工资中拿出70元钱给生产队寄去,汇款人一栏里端端正正地写上“周恩来”3个字,在附言一栏内还有几行清晰的小字:“此款支付生产队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费。”此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平坟还田”运动。

1958年火化平坟,不留痕迹

1912年,父亲周贻能带周恩来到东北投奔四伯父周贻赓。1927年,周恩来在上海领导第3次工人武装起义,周贻能去上海看望儿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恩来遭悬赏通缉,父亲一直留在上海陪伴他,并帮他做些秘密通信联络工作。直至5月下旬,周恩来奉党中央之命离开上海前往武汉,周贻能才返回东北谋生。1940年秋,周贻能随周恩来到重庆,为革命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以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重庆红岩村,也未曾续弦。

1942年7月10日,周贻能去世时,周恩来小肠疝气发炎,正在中央医院治疗。董必武和红岩村的同志经研究后,决定暂不将噩耗告诉他,等其出院后再说。周贻能的灵柩暂放在红岩沟内,待周恩来回来后再出殡。据童小鹏回忆:“当7月13日周恩来出院回红岩二楼办公室,得知父亲去世已三日时,悲痛欲绝,恸哭不已。随后大声责问办事处处长钱之光,为什么不通知他,钱之光不敢回答。周恩来特别责问邓大姐说:‘别人不了解我,你还不了解我?你为什么也瞒我?’邓大姐只得流着眼泪认错。一些同志闻声到二楼走廊,听到这些话,都为之感动得流泪。我更是泪流满面。这天晚上,周恩来为父亲守灵至拂晓。”7月18日,周贻能被安葬在沙坪坝小龙坎伏园寺墓地。周恩来头戴孝帽,身穿白衣,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伏园寺墓地里又一座新冢立起,墓碑中间竖刻着:父亲周懋臣大人之墓。落款是:

男周恩来媳邓颖超

民国卅一年

七月十八日敬立

周恩来在墓前向父亲默哀,并深深地叩首、叩首、再叩首。

1952年2月,周恩来出访亚非11国后途经重庆,时任市委书记任白戈向他汇报了拟把小龙坎墓地扩建成一处革命公墓的想法。周恩来当即明确表态:“两位老人(周恩来的岳母、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也安葬在这里)的墓地是我的私人墓地,不能称为公墓。如建公墓,我的父亲和岳母应该从墓地移出火化,平坟还耕。”1958年11月,周恩来委派童小鹏等前去重庆,并交代说:“老人的坟是私坟,不能放在革命公墓。而且现在都提倡死后火化,不占地,坟墓也没有再保留的必要,应平掉深埋,让出这块地。”童小鹏来到小龙坎伏园寺公墓后,让工人把离该墓地约30米远的一块水田里的水放干,挖出一口5米深的墓坑,然后一一挖开坟墓,从墓穴中挖出13具棺材,再用卡车送到火葬场开棺火化,将骨灰装入13个罐子中,并写上死者的姓名,最后运回墓地放入坑中,盖上石板,填土夯实,放水还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1960年平掉周家祖坟

1939年3月末,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的身份,自皖南到达浙江。在绍兴期间,周恩来拜访了姑父王子余,瞻仰了姑妈周桂珍的半身遗像,并向她三鞠躬。周恩来为定扫墓之事,还派秘书邱南章赴百岁堂周希农太公处,送去现金100元和一张便条,上面写道:“希农太公公赐鉴:兹派人呈上国币百元,请代办明晨祭席四桌,并于午间代请宝桥本家各长幼午餐,烦渎之请,容明晨面谢。专禀,敬请晚安。曾侄孙周恩来叩,即晚。”第二天,周恩来从县商会回宝桥百岁堂老家,与周氏曾祖希农等10余人同往扫墓祭祖,包括涂山鸭嘴桥、石旗唐家岱、外王狮子山等周家的祖坟。周恩来曾祖周樵水就葬在外王狮子山公墓。每到一处墓地,周恩来都亲自上香,行三鞠躬礼,给管坟人一些钱作酬谢。希农太公捧出《老八房祭簿》给周恩来看,当他看到樵水公之子云门,云门公之子懋臣(贻能)时,欣然举笔在懋臣公之下写上:“恩来……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周恩来的孝行在绍兴一时被传为佳话。

1964年8月2日,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召来在京亲属,专门向他们讲述家史:“曾祖樵水公的坟,人家来信问,已经破烂不堪了,准备重修,人家不肯深埋。我告诉他们不准修坟,要平坟,起码不准修。”同时,他也指出“平坟的问题,也不能由我一个人决定,以后如有机会到绍兴,我要找本家开个会,把坟平了”。后来,绍兴的周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周家在绍兴的几处祖坟都平了,棺木全部就地深埋。

童年的往事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往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的往事很多,但给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有关哥哥的一些童年趣事。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哥哥经常做出一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事情,吓得我们不是做恶梦,就是睡不着觉。

哥哥虽然只大我一岁,但他的胆子却大得出奇,也非常的顽皮淘气,这与生性怯懦的我有着鲜明的对比。所以他做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胆战心惊的事情,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至今想起还会令我心惊肉跳,心有余悸。

童年的往事父亲在和母亲结婚之前有过一次婚姻,生过两个女孩后来都夭折了。或许是不堪承受这种沉痛的打击,父亲的前妻也相继去世。父亲和母亲婚后又一连生了四个女孩二姐身下是一对双胞胎(后来也不幸夭折)。等哥哥出生后,已经见到六个女儿,才盼来一个儿子的爸爸,就理所当然地把他视如掌中宝了。加上哥哥长得漂亮可爱,全家人都把他当成了命根子。正是因为这种得天独厚宠爱,才铸就了他的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哥哥小时候经常打架、惹祸这都无需细说。

单说五岁那年。有一天,我和姐姐们突然听到后院传来几声尖叫,便急忙跑去观看,只见哥哥和邻居的一个小哑巴,手里抬着一个小死孩。那个小死孩已经被野狗吃得鲜血淋漓、面目全非就连男孩女孩都看不出来了。见此情景,吓得我和大姐、二姐都嗷嗷直叫,哇哇大哭。但见我们被吓得如此狼狈,哥哥却不以为然,还把那个死孩子继续往家里搬。当时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也没人阻止他,幸好这时有一个拉沙子的马车从我家门前路过。那个车老板见我们被吓得狼哭鬼叫的,便用大板锹把死孩子给搓走,扔进了我家后面的大河里。

我家的后面有一座沙子山。人们经常把那些不幸夭折的小孩,扔到山上,任野狗豺狼饕食殆尽。哥哥弄回家里的那个小死孩就是从这座山上捡来的。尽管爸爸、妈妈和我们一再阻止他到山上胡闹,但他还是经常趁我们不注意,就往山上跑。

有一天,趁父母不在家,他又偷偷地跑到山上,捡回来一枚日本鬼子扔下的香瓜形手榴弹。等到了家里,他就把手榴弹放在门口,坐在门槛上拼命地砸。任大姐怎么叫喊阻止,他也不听。大姐那时虽然还不到十岁,但也知道那东西是容易爆炸的,所以不但吓得脸色煞白,而且连叫声也变得凄厉无比。尽管我和二姐当时还小,还意识不到事态的严重,可看到大姐被下成那样子,也知道害怕,就躲在大姐的身后哭。大姐想带着我们跑,但哥哥却堵在门口。无奈,她只好搂着我们挤在墙角、捂着耳朵拼命地叫。就在这时,恰巧许叔叔来我家串门,赶上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得他急忙厉声吼道,住手!不要命啦?!哥哥见有大人阻止,才不敢继续砸了。于是我家也避免了一场家破人亡的惨剧。

除了这些,哥哥上学的时候还经常逃课、旷课,到山上疯跑、到野外放火尽管我知道,这些震撼人心的往事也只是哥哥生命长河里几朵跳跃的浪花而已,但它却成了我童年旧梦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俗话说,淘丫头出巧、淘小子出好,一点也不假,哥哥这个淘小子后来果然出息了。哥哥长大参军后,不但表现突出、有工作能力,而且为人也热诚正直。因此很快就入了党提了干。后来在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的扑火战斗中,又荣立了一等功。专业以后又被任命为我家乡那个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的大队长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栋梁。

此时,窗外正春风浩荡,我的情思早已伴着这徐徐的春风飞回了以往。往事历历在目,如此的鲜活生动;往事如梦如烟,已然永不复返。我久久地坐在屏前,在温寻和追忆那些童年往事的同时,也倍加地思念哥哥,感谢哥哥。是的,我感谢他让我有关童年的往事,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难以忘怀的主题。哥哥,你还好吗?但愿今夜此时,你也能在遥远的故乡把我深深地想起。为此,我也会由衷地祝福你!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