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请父母亲吃饭

请父母亲吃饭

发表时间:2020-08-12

【www.qg13.com - 吃饭的情感说说】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请父母亲吃饭",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难得回家一趟,总想着多帮父母做点什么,让他们也休息休息,却总被拒绝。理由是一个大小伙子扫大街会让人笑话的。无奈的我又不知所措。就突发奇想、别出心裁想请父母吃顿饭。再一想,也是,在外面不管什么事,总免不了要常请人吃饭。请过领导、请过朋友、请过同事却唯独没有请过自己的父母正儿八经地吃过饭。当然不是因为父母不重要,不值得请,而是因为我对父母习以为常的忽视。想到这,我不禁有点惭愧。

我的父母都是穷出身,自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对于吃饭,他们的原则是能不在外面吃,就不在外面吃,不得不在外面吃时,也是尽量便宜、简单。所以当我告诉父母中午请他们老两口出去吃饭时,他们异口同声地拒绝。父亲说:出去花上百元又吃不好,纯粹是浪费!母亲说:在外面吃那些菜觉得还不如自己下碗面条香。他们说啥都不去,感觉比请领导吃饭都难!

最后,在我和姐姐的软磨硬泡下,父母终于答应出去吃饭了。和父母商量好吃火锅后,我们便去了在杨陵这儿还算可以一点的龙腾火锅。我让父母走在前面,我紧跟其后,一进门,服务员的一声欢迎光临让父母亲同时停住了脚步。我连忙说:没事,进,进,进。服务员再次问几位时,我做了抢答。服务员在引领我们去餐桌时,我听到母亲小声的嘀咕:唉呀,吃个饭还这么大的排场。落座后,父母同盯着餐桌上的那个菜单牌看。我在问母亲看什么的同进,把那牌子给拿一边了。菜上来了,锅开了,父母亲也不动筷子。我和姐姐就分别给父母的盘里夹。想着父母平常吃肉少,我就要了四份牛肉。可我们给盘里夹多少,他们就吃多少,盘里吃完了,他们的筷子也就放下了。最后直到父母说吃饱了,把夹到盘子里的肉再夹回到锅里。不知道是父母亲看了菜单牌上的报价影响了吃饭的心情呢,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父母在餐桌上几乎没有说话,显得很拘束。中午的饭菜还算丰盛,有肉,有虾,有菜,可我总觉得还是缺少点什么。本想让父母亲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地在外面吃顿饭,反而让父母亲感到压抑,这到让我不知所措。我看着父母亲头上的白发,看着父母亲吃饭时的神情,我突然感觉到了。我感觉到,虽然吃着大鱼大肉,但仍没有端着一大老碗玉米榛子吃的那种惬的神情。我感觉到,虽然在饭店吃饭,但仍没有父亲端着一洋瓷碗干面看着我狼吞虎咽时眼神中流露出的自豪感。我感觉到,虽然是相聚团员,但仍没有一家老小围坑而坐父亲脸上露出的幸福感。

很少,不,可以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请父母亲在外面吃过饭。这是至我记事以来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请父母亲吃了顿饭。却惭愧,无地自容。不禁又想起以前我在说说里的一段话:挣二十万买个车,三十万买个房,挣一百万是男儿当自强。可是计划里为什么没有爹和娘。哪怕逛个街,哪怕买包糖,总是忙得没时间唠家常。岁月如流水,转眼奔夕阳,疼儿一辈子,不舍添衣裳,为儿缝好衣,为儿铺好床,儿行千里远,想儿泪两行。痴心为儿想,怕儿受热怕儿凉。养儿为防老,多少白眼狼,明明亲骨肉,偏偏最断肠。工作再忙,别忘回家看爹娘!!!!

延伸阅读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亲


每个男人都有做父亲的可能,每个女人都有做母亲的可能,每个做父亲的人却未必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每个做母亲的人也未必就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要不,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家庭总是有遗憾呢?

中国过去的社会是一个很封闭的农业社会,做父亲的责任就是把自己的子女养大。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一对夫妻一般都有很多子女,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要养活这些子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男人做了父亲之后,就会没日没夜地躬耕田畴,背做坨了,还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就老死了,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那时候的母亲一般要承担的责任不是很大的,她要缠足,就不能去户外劳作,也就无法教育孩子们的技术活,她只能在家里围着灶台锅盆转,只能做女工,只能相夫教子。

父亲一边拼死地做着农业活,一边开始教慢慢长大的子女也去做农业活,栽田啦,中耕啦,割禾啦,收稻谷啦,锄草啦,挖茴啦,捡棉花啦,这些农业活和简单的技术就是通过父亲言传身教让子女学会的。

父亲可能没有读过书,或者是只读了极少的书,但是,他知道圣人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养不教,父之过,子女的后天教育对于父亲是一个很重要的职责,他不但要将农业技术活教给自己的子女,还要教育子女事亲孝亲养亲,还要教育子女为人处世的道理。

过去的父亲总是把送读完婚看作自己最大的责任,能把子女送到私塾去读几年书,睁开眼睛,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父亲了,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无论如何,你是要给子女完婚的,还要分一间房子给他安身立命,等到子女的子女出生了,你做父亲的使命似乎就完结了,因为你可以含饴弄孙了。

中国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了,它是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社会,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使这个古老的国度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父亲的角色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因为这时候妇女已经解放了,女权高涨,甚至要赛过男权了,母亲的责任与父亲平等了,所以做父亲的学问实际上也是做母亲的学问。

我们现在做父亲和做母亲往往觉得很困难,觉得自己不合格,因此也就很迷惘,分析起来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影响,近三十以来,我党在中国大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城市居民一对夫妻只准生育一个小孩,不论男女;农村夫妻只准生育两个小孩,不论男女。子女少了,做父母的看子女就感觉到是宝贝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从读幼儿园大班起,父母亲就开始给零花钱了,少的一天一元钱,多的一天十几元或者几十元,这些零花钱就是给小孩子买吃的。这样一来,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学校商店和学校周边的商店里到处堆积着垃圾食品,他们来到这里买下垃圾食品,将包装纸撕下扔在地上,再将垃圾食品塞进嘴里嚼着,尽管学校提供了很卫生的食品,他们就是不吃,似乎谁有这种逆反心理谁就很光荣似的,学校也没有办法,学生不吃还得照样做,包子馒头做好了,老师就将它们分了带回家去。

小孩子读书之后,父母亲就有了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计划和行动,都巴不得自己的子女是最优秀的,谁家的子女也不如自己家的子女。他们将孩子们送到特长班和有特长的老师那里去培训,还有不少的孩子要参加几种培训,孩子们在正常读书之余就要去参加这种培训,少则几年时间,多则十几年时间,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三年级。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不是就成才了呢?不一定,他们一个个变成了小皇帝,自私、偏执、暴躁、怕苦怕累、经不起打击和磨难,进入社会之后,如果矫正了就矫正了,如果没有矫正就一定是渣滓了。

其次是教育观念带来的影响,有一种观念就是希望孩子快一点跳出农门,他们对孩子们说,孩子啊,你要好好读书,快一点跳出农门,能当官就当官,不能当官就去经商,再不然你就去打工,总之,你要跳出农门。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现在你到农村去走一走,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农村里种田的人百分之九十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四十五岁到五十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人还在种田的没几个了,四十五岁以下的种田人则是没一个了,这样下去,再过十年二十年,这田就没人去种了,吃什么啊?另一种观念就是放任自流,养不教,父之过的圣训他们放在一边。别人说,你要管一管你的孩子啊,他就反驳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他的意思就是我就不管,孩子们会自己长大成人的。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父亲养有三个儿子,他对儿子撒手不管,做母亲的因为生了三个儿子就益发感觉到自己的尊贵,也就骄纵儿子,他们的大儿子还好一点,正正经读完了小学,然后靠自己的能力还能安身立命。两个小儿子就大不同了,他们自小就不读书,专门打架闯祸,长大之后,专干偷摸盗窃之事,还吸毒贩毒,二儿子因为犯罪被人打成一个虾米,小儿子多次进牢房,他们的两个儿媳妇也因此离婚远去。

我们应当怎样做父亲和做母亲?这是没有规矩也没有程式的,各人有各人的做法,就看你的觉悟程度,不同的父母亲就会教育出不同的子女,这一点是肯定的。

油灯、母亲、山村请


油灯母亲山村情

陈鸿

出发归来,妻子指着客厅刚刚换上的吸顶灯问我:好看吗?我举头望了一下淡淡地说:还行。随着时光推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里的灯具更换次数很难记清了。什么台灯、吊灯、落地灯、壁灯,到后来的声控灯、氧吧灯,式样不断翻新。但让我记忆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老家三抽桌上那盏罩子灯。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山村度过的。那时我们住的是草房,睡的是土炕。我们兄妹和农家子弟一样拾草挖菜、叫大喊娘。唯独让我自豪和炫耀的资本是拥有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母亲和一盏比农家高档明亮的罩子灯。

母亲是五莲一中一级学生,一九五四年中学毕业分到那个村子任教。在她之前,这个村子也曾去过二位外籍教师,但都因生活条件艰苦,没上过一天课就卷铺盖走了。母亲刚去的时候,村民们根本不相信一个花季少女会长期留在那里。面对被冷落过的群众,面对一双双疑惑而又渴望的目光,母亲的心动了,决心让知识的种子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她挨家挨户走访群众,苦口婆心宣传文化知识的重要,并充分表达了自己扎根山村的意愿。母亲的真情感动了大家,纷纷让子女报名上学。于是,村里找了三间空房,支上几条木板,学校就算建成了。母亲受家长委托,为每一个孩子起上了饱含时代风尚的学名。从此,山村盘古开天响起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

学校旁边二间草屋是母亲的住处,也是我们兄妹生命的摇篮。屋里象样的家当就是一张三抽桌、一盏罩子灯。那时煤油是限量供应的,每到夜晚,农家都是在萤火虫一样的油灯下吃饭,从事剥花生、脱玉米之类的劳作。我家却是另一番景象,罩子灯的亮光透过窗纸照明很远,村里的人喜欢寻着灯光到我家串门儿。他们有找母亲读信、写信的,有请教问题的,有拉家长里短的,也有村干部因政务工作来征求母亲意见的。简陋的草屋自然形成村里的政治文化中心。母亲总是热情接待来者,从不冷落任何人,待送走他们,母亲再铺好被褥,安顿我们睡觉,然后她坐在三抽桌前批改当天的学生作业,准备第二天的教学方案,往往熬到深夜。在那灯光下,我熟悉了一张张纯朴憨厚的面孔,听到了一个个平凡动人的难忘故事,知晓了很多处世为人的普通道理。这灯光也点亮了山村沉寂的夜晚,温暖了农家人甜蜜的梦乡。

母亲对待学生既是严师又是慈母。课堂上,谁不遵守纪律就罚谁的站,有时甚至用教杆抽打学生手掌,当然那主要是针对我的处罚措施。在生活中,她又非常爱护自己的学生,为学生剪指甲、理发是经常的事。谁的衣服破了,母亲给他缝补,谁没钱交书费了,母亲垫上。

母亲不但教书育人,而且善于行好,极富同情心。当时村里的几位孤寡老人都成了我家的亲戚。记忆最深的有七奶奶和榆皮沟大姨。她俩都是五保户,逢年过节,母亲总是送去几瓢米面、几元钱,有时为她们做件衣服。平日,母亲还让我们兄妹经常到她们家挑水、干些杂活什么的,给那孤寂的心送去些许温暖。后来听说这几位老人临终的时候还念叨着母亲对她们的好处。

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那时父亲在乡里教书,他的工资除了寄给爷爷奶奶的生活费之外就所剩无几了。我们的日子基本靠母亲的三十四块五支撑。乡亲们不管谁家有困难找上门来借个三元五块,母亲总是慷慨解囊,从不回绝。在那岁月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的几床棉被经常被为子女相亲的农户借去充当门面,甚至有的结婚后盖些日子才还。家里的一床红色台布几乎专为青年娶亲扎花轿所用,对这些事,母亲从来没说一个不字。母亲还凭她在本村群众中的威信和邻村的声望,为许多青年男女牵线搭桥,撮合成了不少如意婚姻。现在,这些家庭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其中一对夫妻随研究生毕业的孩子长期定住北京;另一对夫妻的孩子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经理。

母亲的付出,赢得了全体村民的厚爱。六八年教师下放,多数外籍教师都返回老家。身为外地的父亲也萌生返乡之念。消息传出后,村里的干部群众都来挽留,盛情之下,我们在村子里落了户。村民们出工出料,为我们盖起了三间全村乃至全乡最好的瓦房,并划给了最好的菜园地。

村里人对我们的关爱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没柴烧了,村里送;口粮不足,村里补;房屋漏雨,村里修。寒暑假期,父母到县里参加教师学习班,我们兄妹也被分别安置到三个农户家照看。时间久了,我们与这些家庭中的子女争娘、争奶奶的矛盾经常发生。我小的时候极为顽皮,经常与小伙伴摔跤打架,明明是我的错,村民总是训斥他们的子弟而护着我。这些事现在想起来,我还感到赧然。

每逢端午节早上,到我家送粽子、送鸡蛋的乡亲络绎不绝。面对那么多的深情厚意,母亲难以回敬,只好把东家的送给西家,把娄家的送给徐家,以此寻求心理平衡。更令我难忘的是,每年春节拥军优属的时候,村里总是按高于军属的待遇送给我家一些苹果、花生等慰问品。

一九八二年,县教育局照顾外籍教师,把父母调至县城工作,村里的人还是难分难舍,挥泪相送。至此,母亲在那个不到600人的山村一住就是二十八年,整整教了二代人。在母亲的学生中,有飞行员、有大学生、有领导干部,更有一批象她那样真诚、善良、务实的普通劳动者。

如今,罩子灯早已成为文物,我的母亲也已驾鹤西去,而山村却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我心依旧,我情依旧。

谨以此文献给我可亲可敬的母亲--潘惟葵,献给我梦绕魂牵的故乡--五莲县松柏乡娄家洼子村。

母亲节,请接受母亲的“诉苦”


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人总是要出去的,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家里。身在外,我们风里来,雨里去,打拼着自己的天下。在身心疲惫之时,不要忘了在母亲节这一天给家里打打电话,和父母唠唠嗑,接受来自家乡的牵挂。

今天是母亲节,这是个伟大的节日。今天,也是天底下所有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请在你忙碌之余,不忘给远在家乡的母亲打打电话,送去一声深深的祝福。

说起母亲节,我以前是不知道的。直到来到军校后,我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伟大节日。由于母亲节是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真好,这个时候,对于在军校生活的我们来说,是在休息的。

还记得大一下学期,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宿舍看电影。

突然,一位舍友说道:今天是母亲节,你们想好给父母送什么礼物没?

舍友的这句话,顿时把我说蒙了。我根本没想到,这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一个节日,一个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的节日。

我躺在床上,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号码。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铃声,我一直把手机放在耳边,可是,内心还是比较紧张。因为,也许和我一样,母亲,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她也是不知道有母亲节这个伟大的节日。

喂!母亲说了一句。

今天不是母亲节嘛,就想和你说一声我顿了顿,还是说了。

好的。谢谢啦。对了,最近过得怎么样?母亲立刻转移了话题。

还行。现在,部队的生活已经习惯了。

伙食怎样?能吃饱吗?母亲连续追问。

当然是很好啦。每次,都是能吃饱的。不过,可没有家里做的好吃。我故意地委屈说道。

那当然啦。家里,那可是你老妈的手艺呀。

这一次的母亲节,是我第一次向母亲祝福节日快乐。虽然,只是短短的说了几句,但是,回过头来,感觉自己身上有深深的幸福。

从此啊,母亲节,这个节日,如同春节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大二下学期,母亲节到来之时,我还会和家里父母打打电话,送去我的问候和祝福。虽然,母亲也只是简要地回答几句,但是,只言片语背后,却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心灵的共通和亲情的流露。

这次,母亲笑着和我说:最近,家里一切过得还行。秧也已经下了,花生等都种下了。今年,邻居家外出打工,他们的田都让你爸去种

你们能干的下来么?还没等母亲说完,我立刻插了一句。

还行。你老妈身体还硬朗着呢。

真的?老妈,你可是快五十岁的人了。

没事,这大部分田,都是用来打潵谷的。当然没有像你在家那样,全部都靠人栽。

听到母亲这样说,我心里踏实了许多。

可是,那也累呀。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追问道。

毕竟,我总觉得母亲有些在欺骗我,心里不怎么踏实。

没事。现在,你爸也嫌累了。家里的那几担田,几乎绝大部分都是用机器打的。十分省事,而且很快。

只是花了好几百。母亲突然话锋一转,语气里有些低落。

哎呀,不就是几百吗?你想一想,现在的你,可不是我在家那个年纪了。人老了,再干重活累活,身体累垮了,怎么办?还不是要花钱么。而且,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还遭罪。

听了我的一番话,母亲觉得有些道理,心也平复了许多。

最近,你老爸闲着没事做,在家里都不打牌,浑身坐不住。他呀,就是一个种田的命!这几天,刚歇完,就忙着弄些鳝鱼和龙虾去集市卖。我呀,主要负责弄龙虾。你爸呀,则负责弄鳝鱼。

我可以听出,母亲一边说,一边在心里乐呵着呢。

可是,我在替母亲高兴的同时,也为母亲的身体状况担忧。因为在家里,母亲的身体就不怎么好,有时,还经常感冒。想着母亲的身体状况,我不知该说什么。

没事,趁着现在还能干,就多干一些,多积攥一些钱。

原来,母亲的内心里一直有一个远大的计划,犹如一双无形的手,在她累时帮她放松,在她不想走时推着她前行。

我疑问道:以前,那是因为我们三个都在读大学。现在,连老三都毕业了,家里没有经济负担了啊。可是,听你刚才说的,好像家里种的田不减反增呢?

是啊,那时,主要是供你们三个读书。现在,书读出来了,还要结婚啊。这些,不都是要花钱么?没有一点积蓄,怎么能够?

听了母亲的一番话,我立刻醒悟了。

我笑着说:老妈,你想的还真远啊。

那不是!我和你爸真正解放之时,就是你们三个都结婚了。将来,家里还腾不出空呢。

我笑着说:老妈,这个,看来你至少还得干五年啊。

一听到五年,母亲有些后怕了。但是,那个计划却一直在支撑着她。

没事,五年就五年。

我想了想,现在的房价那么高,仅凭母亲那种从土地里挖出来的血汗钱怎么够!要这样统计的话,母亲还不知道要干多少年呢。 于是,我劝了她好几次,平时一定要注意身体,已经不再是年轻那时候了。可是,没想到,母亲比我还犟,我的话她根本不听。

如今,又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这次,趁着节日的气氛,我一如既往地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喂。母亲的声音里有些沙哑。

感冒了?我立刻察觉到母亲的不对劲。

是啊。前天,天气下着大雨,当时淋了点雨。

淋雨?!老妈,干嘛这么拼!

在电话那头,母亲并没有说话。但是,我似乎听见了母亲哽咽的声音,犹如吞下一个大铁砣。

那你打针没?我继续追问道。

还没呢。

怎么还没去!老妈。我们感冒还打针呢。要不去医院看看?

她默默地没有回答。

老妈,再怎么说,你身体没有我们强吧。现在,都五六十岁的人啦。

她执拗不过,只好口头答应了。

好的。明天让你爸带我去看看。

虽然,我知道,母亲很可能是说了一个谎言。但是,母亲口头上的承诺,还是让我觉得欣慰不已。

接着,母亲说:这几天,腰疼,腿也疼。还有关节炎也发了

我在电话这头,静静地听着母亲的诉苦,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其实,我心想:之前,我不止一次地提醒过母亲,告诉她早已不是年轻时的那个年龄,不要再那样拼。可是,我也知道,母亲犹如当初的我,是一个犟脾气,说再多,也是徒劳。因为,母亲心愿的实现,还有一定的时间距离。

最后,我在努力劝她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会尽量多抽出时间听她诉苦。虽然,每次过年回家,母亲所要的是团圆。但在她心中,更期盼着儿女的生活幸福。

所以啊,在母亲节这一天,我敞开了心扉,尽情地拥抱母亲,接受她每一次噙有苦和泪,汗水交织的话语。因为这样,母亲的心里才不会一直有疙瘩。

这次母亲节,我并没有送她一束康乃馨。我只是利用晚上的时间,听着来自远方的她的话语。点滴之间,我感觉母亲好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