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家乡的木子树

家乡的木子树

发表时间:2020-09-08

【www.qg13.com - 木木爱情挽回】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木子树",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我老屋的旁边,长着一棵很大的木子树,得四个成人合围才抱得住。树龄没有考究,据老人们说,至少有二百多年。木子树枝叶繁茂,足有五十米高。我是伴随着它的生长而成长的,它给我童年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木子树繁茂的枝干上筑着各种鸟的巢,有喜鹊、麻雀、斑鸠,还有白头翁。上树掏鸟蛋、捉雏鸟那是我们的最爱,但也是最危险的事。木子树枝干韧度小,很容易断,我们得小心谨慎。几个人围着树干猴似的爬上去,按照在地上分配好的目标,我是树顶的喜鹊窝,手脚并用,不一会儿,就到了窝的下方。这时才知道自己矮了,站直了身子还是够不着,往上爬吧,喜鹊筑巢外面用的都是大树枝,上下交错,让人不能靠近。没有办法可想,唯一的就是爬上旁边的树枝,再用手拉有窝的枝条,拉是拉过来了,就是腾不出手来捉雏鸟。我灵机一动,解下自己的裤带(原来叫鳝鱼刺的那种),把两个枝条绑在一起,一手保持平衡,一手伸进鸟窝,连抓几把,丢在口袋里,估计有七八只幼鸟吧,把我的两个上衣口袋涨得满满的。我三下五去二,解下裤带,溜下树干,揣着雏鸟,满载而归。小胖子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他的任务是抓斜枝上的小斑鸠。本身就胖,再加上树枝倾斜,枝条比较细,他刚爬到窝前,树枝就卡擦一声断了,幸亏下面长有一颗柏树,挡了一下,掉在地上,摔得嚎啕大哭。其他几个闻声退步,踌躇不前。哭声引来了大人,我们便一哄而散。

每年木子成熟的季节,便是我们战斗的时候。打仗是残酷的,鼻青脸肿,破皮伤肉那是最寻常不过的。一人一支枪,有单发的,有双发的。枪的制作就地取材,非常简单,用竹筷子截取上头方的,在两头各劈一个口,能扒开放下木子就行,击发时用手使劲捏靠近刀口的部位,木子便嗖的一声射出去,劲道不小,打在人身上,生疼生疼的。如果你家的筷子粗,就可以在一端劈两个口,夹两颗木子,就是双发的了。打仗的时候是要分组的,一组扮解放军,另一组扮特务。连续被击中三下,就被认定死了,这个人就要大叫一声啊倒地而亡,起来之后不准继续参加游戏了。当然,我是扮解放军多,获胜当然也多,哪有解放军打输的道理。因为是小孩子,不知轻重,有几次弄得大家下不了台。有的被打伤了眼睛,有的被打破了脸,在家长的怒吼声中,我们逃到野外,好久不敢回家。

夏季,木子树下是最热闹的地方。一湾老小几十人坐在树下纳凉,听大人们三山五岳的神侃。这时的我们也是闲不住的,纷纷到旁边抓萤火虫,抓到的萤火虫,有的放在瓶子里,有的放在鸡蛋壳里,我家的瓶子是最多的,因为我母亲是医生,打完药的瓶子被我收藏起来,大家便拿萤火虫来换,我是坐享其成。当大家越抓越远的时候,家长的叫声便随之传来。尔后,我们一边把玩着萤火虫,一边听爷爷奶奶们讲故事。什么孟姜女哭长城啊,什么程咬金三板斧啊,大多听腻了,便在家长的怀里睡过去,梦里还切切的笑。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也年过半百了。家乡的木子树因为树干变空,被孩子们放了一把火烧死了。不过听父亲说,乡亲们用它做了不少的砧板,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我家还打了好大一堆材,烧了好些时。

每当回到老家,我都会到木子树的生长地伫立良久。是思念逝去的老树,还是追寻童年那天真浪漫的足迹,我不得而知。wWw.QG13.com

别了,家乡的木子树;别了,我的童年

编辑推荐

那棵李子树


前几天刚立秋,秋意慢慢的逼走了夏日的炎热。阳光再也不愿意对大地恋恋不舍,早早地敛去了光华。清风阵阵,微微凉意。夜晚天空繁星点点。算算时间,再过些日子,门口的那棵李子树也该落叶了。

你看它枝繁叶茂的,向四面八方肆意伸展的枝桠,就可想而知,这些年它过得有多爽。我从不给它打理枝桠,倒是妈妈时常修剪,爸爸偶尔除下害虫。旁边住着比它年幼的邻居柚子树。虽然是后来的移民,倒是比它更壮。

数着指头算算,我还是七八年前和李子树第一次会面。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一次放学回家,村里的小男孩(后来成了我堂弟和同班同学)在果农那里捡来一大一小,两株黑宝石(李子的一种,果皮呈黑色,果实硕大,果肉酸甜爽口)。路上偶遇了我,便顺手送了我一株小的。捡到一个大便宜,我也是高兴地蹦蹦跳跳着回家。

爷爷那时候顶喜欢种种瓜果,院子周围的土地,间隔着种上了枇杷,荔枝,桂圆,橘子,梨子,苹果一回家,我们两爷孙就拾掇拾掇着,扛上锄头,种树去也。

爷爷说,把它种在有水源的地方,李子要用水分,才好吃。他说我们家院子角落洗手台那里是个好地方。所以,爷爷就在院子外头,洗手台排水口的空地上,和我一起种下了这棵李子树。

以后的每一天放学回家,我都要去瞧一瞧它,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它长大。爷爷笑我说,哪有那么快啊!我蹭到爷爷身边问,明天会结果子吗?

爷爷说:李子要先开花的呀,花开了才能结果。

我又摇摇他的手臂,天真地问:那明天会开花吗?

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说:记得桃三李四吧。桃子要三年结果,李子要四年呢!

我也记不清实际上是不是真如爷爷所说,四年后李子树才有了小宝宝.反正后来李子第一次结果的时候,我是一颗都没吃上的。望着满地被虫子蹂躏得一塌糊涂的小李子,我真是心疼得想把那些罪魁祸首碎尸万段!爷爷瞧着我不甘心的样子,抱歉地笑着说,糟了,忘记喷除虫剂了呀,嘿嘿!

后来的后来,我看见一夜春风来,李子花开。白白的花瓣嫩的仿佛能掐出水来,鹅黄的花蕊缀在花心上。一簇一簇的聚拢在一起,一点都不含蓄。当我终于看见幼小的小李子时,爷爷佝偻着腰背说,好呀,今年终于能吃上黑宝石了。爷孙俩人儿望着愈长愈大的李子树,喜笑颜开。

日子真的就像流水一样的溜走了,中考之后,我考上了重点高中,在家的时候越来越少,能和爷爷呆在一起的时间也几乎被作业,习题,试卷占据,常常一个人躲在楼上学习,即便是空余时间也更想看电视,睡觉。有一次,爷爷在楼下叫我,孙女啊,咱一起去摘李子吧!我正在和一道数学几何题周旋,应了一声我要写作业.奶奶责备爷爷说,孩子要学习,你不要去打扰她。我在楼上听得清清楚楚。

可是,等我很久很久之后,仍在等着爷爷来叫我一起去摘李子,他却再也不来了,也是不能了。

爷爷坐在摇椅里,摇啊摇,日子就这么摇走了。

那棵李子树依然蹲在洗手台旁,出水口下,年年月月,汲取着水分和营养,越长越高,开的花越来越多,结的果实越来越甜,枝桠越来越茂盛。可是,爷爷的皱纹越来越深,腰背越来越弯,身体越来越瘦小有没有一种果子,叫长生不老;有没有一种时候,叫我们不走。

我站在李子树下,看它在秋风里,摇摇曳曳

家乡的荠菜


在家乡,荠菜是报春的野菜,春风轻轻拂过,最早醒来的是荠菜,它匍匐在河边沟渠的坡地上。一团一簇的新绿,吸引着女人们呼朋引伴,提着篮子,拿着铲子,寻寻觅觅挖荠菜。

荠菜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民间好多人又把它称为护生草、枕头草、清明草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清明前后,荠菜在其它的小草还未萌动的时候,就破土而出。开始的颜色是浅紫,后来是深绿,再后来就成了绿色。让人看了就产生一种尝一尝的欲望。

荠菜的味道微甘,细品有一种大地的气息,令人回味,令人神往。科学分析证实,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的含量,每500棵荠菜竟高达1680毫克之多,超过了其他各种蔬菜甚至豆腐的含量。

荠菜和肉糜做成馅儿包进馄钝;和新鲜笋片笋丝烧成荠菜冬笋;和肉丝豆腐一起做成美味荠菜羹。吃过后余香会三日不去。

这都是在繁华的快节奏的都市里很难得的,我们可以用心去体味那种泥土的气息,这里远离了逐臭争利,锱铢必较,远离了轻嘴薄舌,争是论非,远离了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细细地品位那是一种清醇,那是一种淡泊,那是一种宁静。

我喜欢荠菜,不仅喜欢它旺盛的生命力,更喜欢它身上那种清淡的,充满着泥土气息的味道!

每年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也是荠菜茂盛生长的时期,满地的荠菜随着葱茏蔓延的春天,蓬勃生长。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荠菜水灵灵钻出地面,绿油油的,晃人眼。每逢这个时候,就会想到童年的美好时光,那在春风春雨中挖荠菜的情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在脑海之中久久萦绕,挥之不去,让人留恋怀念。

荠菜又名枕头草、粽子菜、三角草、荠荠菜、菱角菜、地菜,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多种疾病。荠菜营养丰富,含有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

荠菜,家乡最普通的一种野菜,留给了我太多的记忆,那记忆充满了甜蜜,也充满了辛酸和苦涩。

对于荠菜,我是有着深深的感情的,这种感情来自儿时,既不是它的药用价值,也不是它的营养价值,更不是它朴素的花。我对荠菜的感情源于它鲜嫩的叶。因为,我是吃着荠菜长大的。

阳春三月,荠菜刚从地里长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田野里,山坡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小时候,我经常挎着一个篮子,拿一把小铲刀,换两个要好的伙伴去挖野菜。你追我赶,我们边跑边唱儿歌,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鹿,向广阔无垠的田野奔去,是那样地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仰望蓝天白云,远看青山绿树,近听溪水淙淙,我们恣意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感触大自然的怀抱,那一刻顿时体味到自由的无穷乐趣,心会得到彻底的放松。而这样的感觉确实要感谢荠菜的恩惠。我们来到山坡上,来到田野里,开始比赛,看谁先挖满篮子。弯下腰,眼瞅着荠菜,心无旁骛,我们只顾挖啊挖,没过多久,就有人一蹦三丈高地喊:我挖满了!挖得最快的伙伴能吃上挖得最慢的给买的冰糖葫芦。他含在嘴中,甜在心里,得意地咯咯笑着,那声音是世上最纯真、最灿烂的笑声!

小时侯生活贫困,粮食经常不够吃,一年中半年闹饥荒。为了不让肚子饿着,母亲就让我们兄妹到田野挖野菜充饥。那时的野菜很多,荠荠菜(荠菜)、刺角芽、灰灰菜、面条菜等。刺角芽我不大喜欢,上边有刺,扎手,也不好吃;灰灰菜与面条菜倒是好吃,但很少,不容易挖到。最好挖的是荠菜,田野、河畔、山坡、路边,到处都是,吃起来也不错,小时候,我也会跨上竹蓝,拿着小镰刀,跟着哥哥和姐姐一起去挑野菜,我们三三两两的走在乡间的田野里,每次都能挖上一篮子。刺角芽挖回去炒吃,灰灰菜凉拌,面条菜做汤面时作为青菜下锅。惟有荠菜,即可炒吃,也可凉拌,还可以做饺子馅。那时,能吃上一顿饺子,是十分奢侈的,做梦都想。

回到家里,我和哥帮着拣荠菜,母亲就忙着揉面了。荠菜拣好后,先用清水洗净,母亲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份,用刀把荠菜切碎,就开始对佐料弄馅心了。那时候最多在馅心里加上两只鸡蛋或者是一点豆腐,就已经是很不错了。母亲是精打细做的能手,身边放着一个低矮的小炉子,她坐在小板凳上,把炉子燃旺。炉子上面铺一块平底的圆铁板,把事先和好的面粉抓在手心里,往铁板上一点点地烙春卷皮子,一张张的春卷皮子在手中撑开如同一张张轻盈的伞面飘飘然地被掀起又叠成小堆,这反反复复的动作,在她们已经熟练得不假思索了。母亲摘下一块小小的面团,只见母亲快速地在手心里一转,一张圆而薄的面皮很快就出来了,再挑入一小块馅儿,左手心一合,右手指随意地捏几下,一个圆鼓鼓春卷就出现在我们眼前,随后,母亲把春卷整整齐齐的摆在桌子上。母亲又开始炕饼了。只见母亲把一只小包子放在手里一转,一只圆圆的小饼出来了。等锅烧热后,母亲先在锅里放上一点油,然后将饼放进锅里,不一会,一只只黄亮亮的荠菜饼熟了,满屋子的荠菜香味,那个香呀,真的让人直流口水。

在我们家乡,乡亲们爱吃饺子,把饺子做主食,也拿其待客。有迎客的饺子,送行的面一说。在我的印象中,早些年吃饺子,纯粹是改善生活,而且那时侯的饺子,基本上都不放肉的。现在想来,不放肉的荠菜饺子,其实味道也是很不错的。我现在也常吃荠菜饺子,但都是在超市里买的,吃起来感觉没有过去的好吃。我曾去野外挖过荠菜,吃起来味道还算鲜美,但总感觉有点生分,吃不出童年记忆里的滋味来。

荠菜还可以腌吃,不知道别人吃过没有,反正我吃过。大概是七六年吧,我那时正在公社读高中,家里穷,买不起食堂里的菜,常常自己从家里带些腌菜。常吃的是苤蓝丝、萝卜丝等。记得那年春天,家里没有了可腌的咸菜,母亲就到野外挖来了荠菜,为我制作咸菜。如今想来,荠菜制作的咸菜,味道还是很好吃的呢。

荠菜不仅是普通百姓家桌上的佳蔬,早在清代中期,它还被列为皇宫御膳食谱,成为皇家贵族的美食。荠菜是一种大众化的菜蔬,可采用各种方法烹制,如与肉馅、鱼泥合制成荠菜肉丸或鱼丸下汤,也可直接与豆腐、肉片等制汤羹或炒食,还可做成荠菜饺子或馄饨,甚至可与膏蟹、虾仁、塘鲤等合制成高档菜肴荠菜清香爽嫩,让人回味无穷。老家人对荠菜情有独钟。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精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这就是老家人对荠菜的赞歌。

对于荠菜,人们总是喜欢把它与贫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我的印象中,在许多关于荠菜的文章中,把荠菜说成救命菜。荠菜,成了忆苦菜。当然,我也一样。其实,荠菜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良蔬。我国自古就采集野生荠菜食用,吃荠菜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诗经》里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之句。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荠菜味道之美。唐朝时期,人们用荠菜做春饼,在立春这天有吃荠菜春饼的风俗。许多文人名士也对荠菜情有独钟,范仲淹在《荠赋》中写道陶家雍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官商角微。苏东坡喜欢用荠菜、萝卜、米作羹,命名为东坡羹。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认识到了荠菜的价值,开始种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

荠菜除了药用、食用外,还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荠菜根白色,茎直立,呈莲座状,叶羽状分裂,叶片有毛,边缘有缺刻或锯齿。开花时茎高20~50厘米,花小,白色,长圆形。说实在的,荠菜花确实有点不起眼,星星点点的小白花,几乎没有香味,它既没有牡丹的富贵,也没有桂花的浓香,更没有腊梅的傲气,属于那种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小花小草。但就是这样毫不起眼的小花,却是野地里的报春使者,很多植物还未从冬眠中醒来的时候,它已经向人们报告春已来到的消息了。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无限的怀想。可以说,荠菜花是春的旗帜。

现在菜市场上也有好多卖野菜的,但大棚养殖的荠菜没有野生的味道。过去,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年。现在人吃野菜,则是为了尝尝新鲜,换换口味,每每品尝这美味佳肴时,我总会想起童年时的荠菜香。荠菜先春而落,是最早返青的报春菜,它伏地而生,任凭风吹雨打,无所畏惧。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约上几个小伙伴,到田野里去挑荠菜,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暖暖的阳光下,挎一个筐子,带一把铲子,呼朋引伴,连蹦带跳的奔向田野。踩着软绵绵的麦垄,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大口呼吸着沁人心脾的麦苗青香。身轻如燕,飘走在田野里,收获着荠菜,收获着春天,收获着希望。

俗话说: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又有吃了荠菜,百蔬不鲜。挖一篮儿鲜嫩的荠菜,回家用凉水洗净,在案板上把它剁细,把花生面儿或豆面儿一起下入锅中,温火炖十几分钟,你就做成了家乡人百吃不厌的荠菜花生沫或荠菜豆沫。那四溢的香气,像南方的芝麻糊,让人直流口水。陆游曾赋诗赞曰:手煮肠下荠,美若乳下肠。故乡也有日食三顿荠,赛过活神仙的说法。听爷爷说,艰难的岁月中,榆钱、苦菜、白蒿、地瓜秧,甚至是树皮、草根,乡亲们都曾用来充饥,更不用说这好吃的荠菜了。是荠菜帮他们度过苦日子,迎来好日子,因此乡亲们对它有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感情。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清香爽嫩,至今老家的人们对荠菜仍有很深的感情。荠菜,在许多人看来,它是乡野里最卑微的植物,它既跟爱情无关,跟吉祥无关,跟富贵无关。它所拥有的只不过是苦难岁月里的悲伤记忆。

又是一年三月三,到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我愈加怀念起家乡的荠菜来

家乡的愁思


父亲又卷起了一支他手动的老旱烟,烟的叶子和杆混合而成的老叶子烟,点着火以后,父亲吧嗒吧嗒的允吸着,一股缭绕的青烟席卷着他的头顶,陷入到这种云里雾里的沉思之中。

父亲今年已经60多岁了,头发早已经花白了,见证过岁月沧海桑田的他显得格外沉静和安宁,已经没有了青年人的那种风风火火,没有了年轻时候的激情。现在做起事和走起路来都是慢腾腾的,不会再因为我们的不听话而怒火中烧。他现在是慈祥而又听话的,不管是做任何事情,都特别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听他的话一样。

回忆父亲的一生,是极其不平凡的,由于家庭的压力,他没有读过一天的书籍,所学的知识全拼借自学和大伯所教,他认识的汉子比我认识的都多,数学算起账来无人可比,现在60多岁了依然会用口算一些生活上的加减乘除。相比于我们这些整天坐在教室里面吃过洋墨水的人来说,父亲的意志和强大和我们形成了强大的对比,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写的一手好字我至今逾越不了,对二胡又有深刻的研究,陕西的老秦腔的很多曲子都会拉。这些优点我们作为子女的却一点也没有继承到。

如今的老父亲学年轻人玩起了手机,对斗地主玩的不亦说乎,还经常看抖音和火山小视频,以前只有一个手机的时候,母亲会和他两人抢一个手机,现在不会了,自从去年回家,我给母亲买了一个平板电脑,现在两位老人都是各玩各的,一个斗地主,一个看秦腔,互相不影响,互相不干涉,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现在父亲嘴上虽然很少表达,但是还是多么希望我们兄弟能够早日结婚,早点让他抱上他喜欢的乖孙,所以他偶尔会陷入与沉思,陷入与自责之中。奔跑中的儿子们却没有坚强的翅膀,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所以才导致现在的父母依然压力很大,尤其是冬闲的时候,天天闲时在家中,从不走动左邻右舍,并不是父母亲不硌人,而是村里面的闲言碎语、乱嚼舌根不得不让父母远离这种是非。

父亲的一辈子可谓是太不容易了,既要照顾有病的母亲,又要忙活地里的活儿,所以对我们兄弟之间的沟通并不深,但是知父莫如子,我们太了解自己的父亲了,要强的性格和面对困难从不低头的他过得却是非常艰难。

从联合生产到包产到户,父亲的日子始终过得是紧巴巴的,没有太多的积蓄和存粮,尤其是后面大哥上大学的时候,每年都会有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就会找关系好的人家去借粮,等到新的粮食下来时再还给人家,我的高中时节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对父亲格外的尊重与爱戴。

有一年老家的土豆基本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很小很小的,父亲又去一个一个的挑拣出来,我当时很不解,父亲为何要这样,他的回答让我现在都回想起来潸然泪下,多买一个多挣一分钱。这是一个劳动了一辈子人的最朴实的回答。

父亲已经老了,但是他朴实的精神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尊敬的父亲,但愿您和母亲在千里之外吉祥安康。思念您们的儿子百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