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看皮影戏

看皮影戏

发表时间:2020-09-22

【www.qg13.com - 看情感语录】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皮影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天,地耪了三遍也趟了三遍,肥追得足雨水也充足,庄稼疯长,丰收在望,农人们的心情欢快得像撒欢的猫。在这期间,农人们除了在山上割荆条沤肥就没有其他的农活了,有一段相对轻松自在的时间。

按照惯例,在这个时候村子里要请电影队来放电影。可是,请电影的村子太多,电影队应接不暇。外号倪大头的村民小组长就和村里的长者们商量,请皮影班子来唱皮影。消息一传出,村里中年以上的人都高兴万分十分关注,但年轻人却有点不高兴不在意。

在那几天里,老人们见面议论的都是皮影,他们絮叨着自己看过的皮影,夸奖着自己熟悉和佩服的影匠,乐此不疲。有的老人忍不住就哼唱起来。有时,年轻人也站在一边听老人们议论,听着听着就忍不住插嘴说皮影戏不好,曲调不好听,人影也模糊,情节半天不发展,咿咿呀呀唱得叫人心烦。

老人们便反驳道,电影好?好没等看明白咋回事呢,就煞戏了。净他妈搂搂抱抱搞对象的事儿,都管说你们这帮年轻人不学好年轻人嘻嘻哈哈说,你们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们搂搂抱抱行,你们那时候争论归争论,年轻人们还是从老年人的叙说里多少了解一点儿有关皮影戏的趣事,比如,每出戏里必须有一个角色是小矬子,拉二胡的弦师一定是个瞎子,影卷上的字多是半拉字,只有影匠才能认得等等。

村子里唱皮影是接闺女接外甥邀请亲戚来小住的绝佳理由,有的亲戚和朋友还会不请自来。看皮影戏并不重要,亲戚朋友聚在一起畅叙厚情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在老人们热切的盼望和广泛的议论中,一台拖拉机拉来了皮影匠和皮影箱子。就在当天,在村东挨近小溪柳树下的空地上,搭起了影棚。曾经做过小队电工的二歪还往影棚里拉了电灯。

看皮影戏的日子里,家家的晚饭做得都比往常早许多,即便家里没有亲戚朋友,晚饭也比平常丰盛得许多。太阳还没落山,村子里就氤氲着饭菜的香气了。

早在吃饭前,就有孩子拿着小木凳到影台前面占据了座位。在这节日一样的日子里,孩子们的吃食也丰富起来,各种面食各种时新的水果,他们的嘴巴几乎一整天都不闲着,肚子一直圆着,即便再丰盛的晚餐也引不起他们的食欲了。孩子们把小凳子放在空地上就在影台上下戏耍打闹,引得看守影台的二歪一阵阵的呵斥。

太阳刚下山,就有老人悠然地向村东空地走去。老头儿披着外衣,背着手,手里握着小烟袋,弯腰曲背地走着;老太太穿着干干净净的罩衣,银白的头发一丝不苟地梳着,还用银簪子别在纂儿上,拐着一双小脚紧倒腾着迈着小步。老太太的手里还牵着孙辈。他们的身后,都跟着他们的孙子或儿子,孙媳妇或儿媳妇。

晚霞在西天留下一抹嫣红。

第一通锣敲了起来,皮影班里的小伙计手里拎着锣在全村里走着敲,要路过每一户人家的门口。在整个村子游走敲锣,这是对东家表示的一种尊重。村子里每一户人家都是东家,都要敬到。如果落下谁家,那家主人一定会找到戏班指责吵闹的。小伙计的身后簇拥着一群十来岁的小嘎子,大声吵嚷着:

开戏喽,要开戏喽!

第一通锣敲完,隔了半小时,第二通锣又敲了起来,鼓也震天动地地擂起来。这通锣鼓要在影台上敲,谁都可以敲,连不会敲锣打鼓的小嘎子也可以胡乱敲打一气儿。但是敲了十分钟后就不能再敲了。这是规矩。这通锣鼓是敲击给附近村子里的人听的,告诉他们戏就要开场了。

又半个小时后,第三通锣敲响了,还伴随着二胡笛子梆子的声音。在家里收拾碗筷的妇人听到这第三通锣声,扔下手里的活计就向外走。走到影台下正好赶上开戏。

影台上的幕布里,鼓点突然一响,笛子二胡锣镲梆子一起击奏起来。其实这种草台皮影戏班子的音乐技巧并不高明,仔细听去,有时节奏都不一致,但影棚外的观众们并不挑剔,他们也不懂的音乐,反正有那么大的动静就行了。接着影布上就出现了布景,几重写意的山水或简单的家具如椅子桌子的影像,很清晰的。很快人物的影像就出现在影幕上,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男人女人老人年轻人骑马的坐轿的拿枪的捏刀的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看得一些年轻人眼花缭乱。影棚里演员在拿腔捏调地咿呀咿呀地唱着说着,缓缓地演绎着故事的情节。

影棚下,老人们混杂地坐着,有滋有味地看着听着,有的还跟随着曲调摇头晃脑,有的干脆随着哼起来。中年男女分坐着,男人们抽着烟小声地唠着家常,女人们嗑着瓜子,也在东扯西扯,放在皮影上的心思并不多。坐着的人群外,站着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泾渭分明地分成两堆,都穿着节日里的衣服。

小伙子们显得十分稳重,姑娘们矜持中还带着一点儿活泼,叽叽咕咕地说着,时而发出轻轻的笑声。只有那些十七八岁的嘎杂子们,在人圈外跑来跑去,逮机会就恶作剧一回,把一只青蛙扔到女人堆里,吓得女人们发出尖叫,或者干脆把一捧细沙子杨进女人堆里,引来一阵骂声。

村民组长倪大头混骂乱噘着去追打那些惹是生非的嘎杂子们,嘴里向外喷着酒气。影棚的四周,十几个小小的脑袋探进去,瞪着眼睛看着唱的男人捏着嗓子仰着脖子像公鸡打鸣一样唱着,看着瞎子直着脖子仄歪着耳朵拉着二胡,看着耍影人在影布前手忙脚乱,时而发出嘻嘻的笑声。

突然观众哄然笑了起来。原来戏里一家王公娶媳妇,知客大声问:

倪大头来了吗?

没来!喝多了酒在狗洞里趴着呢。一仆人大声回答。

倪大头就在不远处站着呢,笑着骂:这鳖犊子的肖影匠!

知客又高声问:李二麻子来了吗?

没来!让他老婆打趴炕了。仆人高声喊。

二爷子,二奶奶从地底下来打你了!一个嘎杂子大笑着说。

这个肖影匠!坐在人堆里的二爷爷笑着回骂道。

影匠们把所有他们认为值得戏弄应该戏弄的人都戏弄了一遍,才让婚礼继续进行下去。影棚内外一片笑声,连平时在长辈面前拘拘谨谨毕恭毕敬的年轻媳妇们也忍俊不禁了。

这是整个看戏过程中人们最快乐的时候。

皮影戏唱到半夜以后,那些嘎杂子们,年轻的小伙子姑娘早就不见了踪影,中年男女因为第二日还有工作要做,也陆续回家休息去了,只有铁杆的皮影戏戏迷们那些老头老太太还意犹未尽地坐在那里听着看着。倪大头还站在那里,不怀好意地微微笑着。戏台下只要还有一位观众,影匠们就得不停地唱下去,哪怕是唱到天亮。影匠们为他们随意取笑观众付出了代价。

最后,影棚外只剩下二爷和倪大头。肖影匠从影棚里探出脑袋来向两人央求,两人才放过了影匠们。这时天已经快亮了。可是第二天,有了机会,影匠们照样拿倪大头李二麻子等人开涮。

一般情况下,皮影戏要演上五六天七八天。在这些天里,村里总是洋溢着欢快和谐的气氛。

皮影戏结束后,老人们还会津津有味地议论一阵子。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们,他们觉得耍弄影人很有趣,就央求大人们给自己作影人,不给做就哭。孩子们拿着影人对着墙壁耍弄,嘴里还胡乱唱着嚷着。孩子们互相比,比影人的好坏,比耍弄的技巧。

小编推荐qg13.com

第一次看道情皮影戏


我第一次看道情皮影戏在1979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搬演古代戏剧,不论是秦腔大戏还是木偶戏、皮影戏,都是不允许的,这些戏剧在当时都叫封建毒草。即使唱戏,也是用的秦腔或者道情的调子,演的是现代革命故事,我看过秦腔《红灯记》《沙家浜》,环县道情皮影戏也演的是现代革命戏剧。

到1978年以后,才开始恢复演古装传统历史剧。因为多年只看单调的现代革命剧,人们都看腻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小时候就有看历史剧的经历和爱好,古代剧一开始演唱,勾起了他们早年的回忆和热情。而当时的年轻人受他们的宣传和诱惑,也充满了好奇。所有古代剧开始演唱就非常火热。

因为它剧目繁多,故事生动,对年轻人来说还很新鲜。一时间,各地大小剧团纷纷恢复戏班,整理剧本,调配演员,购置设施,排练戏剧。于是城乡逢年过节,农闲庙会,昼夜唱戏不停,观者人山人海。

在环县的一些村庄,请秦腔大戏演出条件不具备,花费太大,小村承受不了,于是就请皮影戏班、木偶戏班来演小戏(此小戏不是说戏剧故事短小,而是和真人扮演的舞台戏相比较的皮影戏、木偶戏)。有些村庄庙会,白天唱木偶戏,晚上唱皮影戏。皮影戏也叫灯影戏,环县俗话说皮影戏是牛皮娃娃纸亮子,过来过去跑趟子,所以皮影戏灯下演出效果最佳。至于音乐腔调,皮影戏由环县人唱就唱环县道情,偶尔也有宁县等外地来的艺人演皮影戏,他们不会唱环县道情,就唱秦腔,我曾经看过秦腔皮影戏,演的是《铡美案》。但环县人看皮影戏,觉得用秦腔来演唱,就不正宗。木偶戏多数唱秦腔。

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老年人大都爱看本乡本土的道情皮影戏,觉得这才戏味浓郁,才过瘾。

1979年,我15岁。那年夏天,正是收麦的农忙时间,我们村上传来了一个消息,说很远的杨旗村今晚唱小戏。父亲一下子就兴奋了,他说,我领你看小戏去。我说啥是小戏,他说就是皮影戏、灯影子。我这才知道,父亲是个戏迷,他平常给我讲过一些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很吸引人。但是我感觉到这些故事不同于民间故事,那是父亲在文革前看的戏,他讲的戏剧故事,我记得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叫《葵花镜》,那就是个戏剧故事。因为有这样的熏陶,我对看戏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父亲很热心,亲自跑到各家传递信息,动员看戏的人。一些年轻人兴趣高涨,纷纷赞同。大家相约太阳落山时出发,于是有些人家中未来得及做饭,就没吃了点干馍,喝两碗凉水了事。

父亲是这次看戏队伍的头儿,共有十多个人,多是年轻人,父亲最年长,四十多岁。看戏队伍中,包括我,大多数人从未见过父亲所说的老戏(老戏是相对演现代革命故事的新戏而言的)。路上,父亲和几个在文革前看过老戏的人给我们讲老戏的精彩,我们越加神往了。

从我们村到杨旗村,如果走大路,大概有20里,我们抄小路,走捷径,也有十几里。现在的人就不能想象我们当时的劲头。为了少走路,我们下山时,根本就不顺路走,从山坡直着冲下去,些微的沟沟坎坎,飞跃而过。我们都是些山野农人,整天上山下洼,背草挑担,现在空身赶路,一点也不觉得累,飞下一道山坡就是几分钟。

到了杨旗村,天早黑了,找到唱戏的地方,戏还未开演。演戏在一户人家的庄院里,这院里有一孔敞口大窑,在这大窑演戏。院子里满是人,说说笑笑,热闹极了。父亲说往前站,远了看不见。我们都很听话,就一起挤到前面,就是窑的里面。我是第一次见这种演戏场面,窑的里面半截,是演戏区,我们观众的正对面横摆着一张长条桌,桌子上支着所谓的纸亮子,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框绷着白纸。这纸亮子的背后坐着唱戏的人。唱戏人的头顶,纸亮子的背后,悬挂着一只大灯碗,碗里燃着三四根手指粗细的棉花灯芯。

一会儿,窑里就挤满了人,中间的坐着,两边窑帮里的人站着。附近的人拿着凳子,像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观众就席地而坐。父亲认识这里的许多年长者,他们互相打招呼说笑,杨旗的人都对我们赶这么远的路来看戏感到吃惊,有人还热情给我们让座。窑是敞口窑,看戏的人很多,从窑里接续到院子里。回头向后望去,中间一片人头低,是坐着的;边上的人头高,是站着的;在往后面的人都往上伸着脖子。

戏还未开演,老汉们抽着老旱烟说古道今,妇女们叽叽喳喳拉着家常,小孩子钻进窜出的打闹着。那场面,那声音,那气味,真令人好奇、兴奋。

正在吵闹间,突然一通锣鼓笳子的巨响轰鸣而起,人们顿感震惊,鸦雀无声,满窑都充塞着鼓乐声戏开演了。

那晚演的是《劈山救母》。虽然是第一次看戏,但我看得很专注,也看懂了,一直看到结束都没有分心。到现在,我还纳闷,十五六岁的小孩子,第一次看戏,怎么就被吸引住了。

看完戏,已经交过夜了,也就是过了晚上12点了。我们还要连夜赶回家,明天还要照常上工收麦呢。我们来时是下山路,回去时是上山路。来时精神饱满,回去时已经疲乏,毕竟白天干了一天农活,又赶了十几里路,熬了个半夜。但是大家都不后悔,虽然走得慢了,但兴致未减。边走边说,说着刘彦昌、三圣母、小沉香的悲欢离合,有人没有看懂,父亲和我就再讲了一遍戏中故事。月色皎洁,夏夜凉爽,我们说说笑笑走回了家。

30多年过去了,这期间,古代戏曲的演出由越来越繁盛,又转到渐渐式微。看戏的机会越来越多,看戏的条件越来越好,我渐渐也成了一个戏迷。我喜爱秦腔,偏爱家乡的道情皮影戏;也能观赏京剧、越剧、豫剧、川剧、黄梅戏等。在剧院看,在广场看,在窑洞看;在电影中看,在电视上看,在电脑上看。总之越看越能看出门道,越看越有味。

距那次看戏已经三十多年了,父亲也已去世十多年了,但是,第一次看戏的那个夜晚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么一群淳朴、乐观、能静下心看戏的人了,再也没有那晚看戏的兴致了。

皮影


谭亚红

在很久以前,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婚丧嫁娶、节日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有的连本戏(就是后来的连续剧)还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余天不止,那场面在过去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更是热闹非凡,其盛状也是可想而知的。

皮影,我也得是在倒数上去的三十多年中看过一回,那是在衡东老家,三伯父演的传统剧目《岳飞传》。

湘斌,湘斌,走,看戏去。我抬头看时,是叔搬着条长凳在喊!婶跟在后面,搬了一捆稻草。

那时山村还没有装电灯,山路很黑。远远就可听到冬冬地响,戏已经开场了。没走多远,姑父家的的大坪里已是好多人,大多都是席地坐在稻草上。我连忙在长凳上坐下。挡着了?

我回过脸去。大家一看,是城里来的孩子,是客,小个子并没挡着,而况还有空地呢!

皮影《岳飞传》,这个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缩影。一个皮影,都要用五根竹棍操纵。可三伯他手指灵活,一人同时操耍几个影人,只玩得我们是眼花缭乱。

三伯父唱皮影可有来由。解放前,爷爷家穷,三伯父还小的时候就卖给衡山一罗姓地主家做崽。三伯父在那里读了几年私塾,在乡里面也得算上半个秀才。可他迷上了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的衡山皮影。解放后,残留在大陆的国民党一组织头目要请半个秀才的三伯去当军师。刚当上农会主席的大伯得到了消息,索性将三伯带回了衡东。从此,三伯父远离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纷争,在家里自己动手画稿、描样、雕镂、上色制作影人,唱上了这传承民族文化的衡山皮影。虽然***期间,父亲也差点受连累,但后来总算雨过天晴了。

三伯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得说、念、打、唱。岳飞出世、岳母刺字,这些那时我们只能在连环画上才可以看到的画面却生动展现在我的眼前。有喜有悲、声情并茂,武打的场面更是精彩。只见在那影窗布幕上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真的热闹。两位堂兄在旁鼓乐伴凑合道白配唱,紧锣密鼓。虽然他们唱腔都是用的衡山(衡东原属衡山县)方言,我没有全部听懂,可几乎全村的人都来观影听戏了,一套皮影,一块白布,夜幕低垂时,鼓乐悠悠,那真是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所以那场面我至今还记得。

这一夜,让我未曾想到的是,那儿时记忆的戏依旧伴随着我!

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做一个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小时候,我也像大多孩子一样从小立志,长大做个建设国家有用的人才。

赋闲时,我也常常翻出三伯父曾送给我的那影人把玩。影人的造型借鉴了早期佛教造型、壁画、雕塑、民间剪纸等艺术形式。这可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以及皮影造型自律性发展,才逐渐形成的自己独具特色审美意味的艺术品。

记得三伯父曾告诉我说:只要在这影人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茬,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如在头饰同一纱帽插上金花即为状元,戴上套翅即为驸马。影人各部位均有接榫装置,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皮影的色彩与中国的五行学说相互对应,采用红、绿、黑、黄、白来表现影人。皮影中脸部的颜色处理寓意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如黑脸多阴刻,寓意刚正不阿。红脸寓意刚烈忠勇。绿脸多用于妖怪、强盗,寓意暴躁蛮横等等。

皮影不仅仅在于娱乐,还因为皮影造型象征吉祥等寓意。就像看到旗袍、灯笼、龙灯能使我们马上就能想起自己所属的民族,一看到浮世绘便联想到日本一样,这些显着的符号传递着清晰的地域和民族色彩,这些艺术的视觉语言符号符合不同民族的感情需要。

皮影中的造型符号抽取生活中的典型符号,在二维处理中能更好地使之明晰化,也易于辨认和熟记。如龙纹即为权利与能力的象征,多用于皇帝身上以及皇族器皿的图案。雪花象征文静淡雅,多用于文、旦角色。万字符象征富贵长久、万寿无疆等等。这些民族文化知识也确给我孩提时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

高中毕业,我便按照自我的人生描画,初去了市里,在市公安局从事城市管理工作。这年的春节,我很高兴地穿上城市管理的执法工作制服,配戴上红领章、大盖帽,在下摄司照相馆照下了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张工作贺年照。儿子工作了,这下好了。瞧,好威武,好英俊!妈妈看了高兴得不得了。虽然我在那里工作的时间不长,因为能画上几笔,还颇受(治安大队)刘教的赏识。

半年后,我回到了只阔别数月之久的十里钢城。在钢厂近30年的工作生活里,五分描画,五分镂刻。在焦炉上,我接受了烟熏火烤的锤炼,与58年进厂父辈的那群奋斗者们共同经历了那场护炉保产战斗。在《小报》,我倍受钢城文化的熏陶。我和同龄的同事们一样,把全部的青春和爱都奉献给了这片我们成长的沃土!

多年的奋斗和努力,青春年少,天真无邪的我从企业文化升级中走了出来,现场管理、班组建设等等工作始终位列公司先进前列。从企管员、团委书记到环保绿化公司经理这一路可算是一帆风顺。2000年新世纪开年,缺乏天生丽质的我、徐工、阿健便纷纷在论字排辈运动中败下阵来。后来,我索性从皮带工干起,屡创生产佳绩,仍能位列公司兵头将尾序列,虽然没有摆脱论字排辈的阴影,但我却从奋斗者中得到启发,即笔写下《丁子说》、《耕耘》、《主角》、《本色》、《英雄联盟》、《挑战无极限》等等的故事来。

这以后的N多年,我虽然没有再看过那儿时皮影,可人生舞台上,那如皮影的戏儿却一幕一幕冬冬开场

(皮影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申请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和湖南省衡山县共同申报的皮影戏(湖南皮影戏)也名列其中。衡山皮影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起源于清朝一套锣鼓一人打,一台菩萨两人耍,这句俗语说的就是衡山皮影子戏。衡山影子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衡阳市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项目。

衡山皮影子戏大约起源于清顺治初年,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目前流传甚广,遍布衡山县及周边地区,深受群众的喜爱。衡山皮影子戏以2人包打包唱的形式演出,显示出艺人的高超才艺。特别是其演唱的腔调,用的是地方方言的四平调,广泛吸收了戏曲音乐、佛教、道教音乐和民间小调的营养成分份,圆润甜美,独具特色。同时,衡山皮影子戏在影型制作,融合了剪纸、绘画、雕刻等艺术的精华,造型美观,惟妙惟肖。)

低头看自己,抬头看世界


无论梦里梦外,很多时候,我都是独自一人在行走。许是悠长的古巷、许是泥泞曲折的乡间小路、又或许是某一条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又或许,是某条车水马龙的人行道。但无论是在何时何地,似乎一直都是一个人,却从未感到孤独。因为我明白,这世间所有的路,并非都能有人陪伴你走到最后,无论是谁,都会与你某个渡口离散,而后彼此分道扬镳,各赴前程。

这世间所有的路径,其实原本就是相同的。只因不过各人心中所追求的方向不同,才会因此选择不同的路径行走。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所发生的故事不同,所产生的情感亦是各不相同。所以无论是选择哪一条路径行走,都注定是孤独的旅途。总有一些路,只得独自一人行走;总有一些难关,只能独自一人去面对。而这世间每一条路,都有不得不去跋涉的理由,正如人生总有不得不去面对与承受的苦难。

父亲每次与我在黄昏时刻于乡间小路散步,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人贵在踏实稳重,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而无论你所选择的道路是羊肠小道,还是康庄大道,只要是心之所向,就只管往前奔跑,往前走去。人只有不断往前行走,眼界才能开阔,心灵也才能更加明朗纯净。于我而言,父亲这段平淡的话语,虽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富有真理。人的每一步路,不都是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足迹吗?而我们所曾留下的每一个足迹,不都是我们曾用心走过而留下的最好证明吗?

但行走于这滚滚红尘之中,总会受凡尘世相所诱惑,许是纸醉金迷,红灯绿酒,又或许各种功名利禄的缠缚,唯有保持一颗净心,才不会因此而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原本的初心。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行走之时,要时常做到:低头看自己,抬头看世界。

低头,是一种谦虚,更是一种美德。低头走路,就会注意脚下是否会有绊脚石,就会注意到脚下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如此的坚定而踏实,深深地刻印在心里。

低头看自己,则是要认清自己,学会反观自己,明白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唯有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改善自我,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因为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本就是一种成功,一种智慧。

低头,是谦虚,更是谦而不卑。而抬头,则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当行路之时,低头以为了看清脚下的路,抬头是为了看见蓝天,看见这个繁华美丽的人间。

世间万象,性本纯真,亦是美丽。只因人心总有太多的杂念与欲望,所追逐的东西太多,而忘记了停住脚步,去欣赏沿途的每一道风景。置身于红尘道场之中,若执着于物质追求,就会使自己的心蒙上尘埃。唯有不忘提升自己内在的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才能以不变之心应对浮世千重变。也能以一颗无畏之心,承受世间所有祸福荣辱。

当人生得意之时,要时常抬头看蓝天,看看这世间芸芸众生。唯有你真正以心融入大自然中,才会明白,你所有的得与失,比起天地万物,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何况是你的成就?

当失意之时,要低头看看自己,看看脚下的路,无论你是否跌入人生的低谷之中,你都要知道,哪怕是多么阴暗不起眼的角落,都会有某一株顽强生长的小草。即便身处逆境,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放弃希望,只因滴水能穿石,而人生亦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只有过不去的心坎。

万象本苦,但苦方为人生。若没有经历过苦痛,何来真正的甘甜与幸福?没有过跌倒与挫败,更不会明白成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唯有聚散离合,悲欢苦乐,都一一尝尽,才会明白幸福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光阴更是不容许我们肆意挥霍,每一刻都须得珍惜。

人生这场修行,贵在修炼自己的心。而人世修行最高的境界,当是以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心看世界。以一颗修为之后的清净之心面对世间一切繁杂变化,即便万象纷纭,心境仍能坦然而不受束缚。事情也反而能不攻而破,发生转机。

所以,我们不妨就怀着一腔热血,一丝希望,携一抹微笑,大步前行而去,如苏东坡一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潇洒豁达前行吧!

看月


的秋夜里是很难看到月的靓影的。

为此,我曾经感到有些郁闷,直到后来懂得了一些地理知识才明白过来。

小时候,我曾问父亲为什么会这样。父亲却微笑着告诉我说我们的月亮姑娘很害羞,每当她要经过我们这座大城上空时会像十二三岁的少女一样半遮半掩地从人们身边掠过。

父亲那么一说更是点燃了我童心里的好奇,于是每到圆月之夜,我便要到村头外东去看看究竟,想去印证一下父亲说话的对与错。

有一天傍晚,我和几个大哥哥们一起跑到村外去戏玩时,哥哥们却说没什么好玩的,不如一起出去看看那金黄的月亮吧。大家约好回到屋子里,搬出了家里仅有的几把竹椅到了村子东头的高地上坐了下来静静等候月亮从东边出来。

月亮久久不愿露出她美丽的脸膛来,我们只好慢慢等着它了。

最初,我们都在猜着今晚的明亮究竟会是怎么样儿的。我们一边猜着一边望着东方的夜空。远远地,我们看到了上空城市市区的灯光已经将黑夜晴朗的天宇映得有些浑黄。浑黄的夜空下,西郊无数的农家小院子好像是连接在一起一样,它们在浑黄夜空的背景上,静静地呈现出清晰的深黑色剪影。离我们稍近处的村庄有几棵高大乔木的剪影尤其突出。

夜空中,稀疏地点缀着一些不太明亮的小星星,若是我们肉眼不认真辨识,几乎看不到它们在夜空里的影儿。正当我们有些失落,想要放弃的时候,妹妹却惊讶地叫我们快看。我们纷纷顺着妹妹手指的方向向东望去。在浑黄的夜空与黑色的剪影之间有一角明亮的金黄颜色忽然间出现了。这一下我们全都兴奋起来,纷纷笑逐颜开地谈论开来,说这一夜真是没有白等,美丽的月亮终于露出了她的笑脸,而且是喷薄而出。

月亮渐渐升起,大约已经露出一半时,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几棵高大乔木的剪影隐住了她的边缘,不过正是这样,才使月亮变得更加神秘起来。偶而你还能看到她的旁边有几只蝙蝠在远处的夜空里飞来飞去。

不一会的工夫,月亮已经从黑色剪影中跳跃了出来。

夜空里,终于呈现出一轮巨大的金黄的圆月。看着那轮圆月,我们兄妹几个开始争先恐后地谈起那个夜晚的月亮到底像什么来。几个哥哥说月亮像个大玉盘,我说月亮像个大灯笼,可爱的妹妹笑我说错了,她说那月亮更像是一个熟透了的黄色大南瓜。我和哥哥们都在取笑小妹妹,说月亮怎么可能像个大南瓜嘛,说妹妹这个比喻也太离谱了嘛。妹妹却坚持说就是那样,我们继续取笑妹妹,妹妹一时间心急起来,哭着要离开。眼看着妹妹哭闹得利害,闹着一个人要回屋里去。我们都慌了神,赶紧过去劝慰她。我们依着妹妹说那月亮还真有些像大南瓜时,妹妹便不再哭闹与走开,而是静下心来同我们继续看起月来。

东边城市的灯光渐渐熄灭,夜空的浑黄也渐渐被灰褐色取代。夜空下的村庄也变得比前先模糊了许多,而高挂在空中的月亮却变得俞加明亮起来。在我看来,哥哥们还说得真是不错,这时候的月更应该像是一个巨大的黄白色玉盘了。

看着那天空中让人充满遐思的可爱的月儿,我们满心是欣喜的愉悦颜色。正在这时,父亲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看见我们这样开心,知道我们这些在长大的孩子很少能见到如此月朗星稀的夜空,也就不像平时一样立马要求我们各自回屋早睡去。

时间渐至午夜时分,父亲也没有要我们立刻回去睡觉的意思,而是同我们一起共赏这个夜晚的明月。

这真是难得一见的明月之夜啊。

我问父亲月亮到夜深人静时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明亮?父亲却只是在微微地发笑。我还以为我自己又犯傻了,问一些弱智的问题让父亲感到好笑似的。他继续同我们一起看那空中变得皎洁的圆月,还若有所思地走到高地与村子接壤处的一棵高大的皂荚树下,仔细观赏在月的清辉中充满惬意的皂荚树树枝孤突的轮廓之美。

妹妹那时大约五岁。她见父亲一个人到了皂荚树下,也跑到父亲跟前,嚷嚷着要父亲给她讲月亮里的故事。见妹妹到了父亲身边,我们哥儿几个也将几把竹椅搬到父亲身边。父亲坐在一把竹椅上,将两只脚伸直让妹妹坐在他的脚背上。我们几个也有序地围坐在父亲周围,旁听着父亲讲关于玉兔捣药的古老传说。坐在父亲脚背上的妹妹双手托着下巴,似乎听得入神,还不时好奇地问父亲嫦娥现在是不是仍然在月宫里。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她还真以为这世界上有嫦娥呢!我已经十来岁了,知道那不过是虚妄的传说,不能将父亲讲的故事当真。关于月亮的知识,我也比小妹妹多不了多少;哥哥们那时已经上初中了,知道了有关月亮的很多真实情况,他们在父亲给小妹妹讲月宫故事的间歇之余,反复地向妹妹解释一些妹妹搞不懂的东西。

关于月亮的传说,在中国是有很多的,如果想用一个晚上讲完是不可能的,但妹妹总是缠着父亲给她讲。不过后来妹妹却熬不过自己疲惫的身子,瘫软在父亲的两只大腿上进入了梦乡。看着妹妹憨憨的睡样,我们父子几个都乐开了。父亲见了妹妹的可爱睡样,情不自禁地将妹妹抱在怀里,并用他的大手轻轻地拍着妹妹的后背,希望妹妹好好入梦。

父亲看看天色,看见月亮已经高过了大家的头顶,提议大家也该回屋歇息了。

听了父亲的话,几个哥哥也纷纷拎起竹椅朝各自的卧室走去。我一个人走在最后,我本希望父亲能在那天晚上回答我向他提出的那一个问题,于是我再一次问他,他却又没有正式回答我,他只是让我自个儿在高地上多多留意仔细看看那轮圆月的清辉,要我多多思考一下。

父亲抱着妹妹同哥哥们纷纷回到了屋子,惟有我一个人留在空地上按照父亲的吩咐认认真真地去体会着月光与月光下的大地的静谧。

夜深人静时为什么月亮会变得如此明亮呢?

噫!我突然想到:也许是人们在黑暗时段最需要光明时,明月一定准时要把它仅有的那一点光辉留给人间吧!或者在夜深时分特意要陪伴人们能静静地入睡吧!或者是要让那些还在深夜里忙碌着的人们能明辨的路方向吧!

这是不是父亲要告诉的答案呢?我在竭力猜想着。

站在高高的空地上,看着那夜空里耀着清辉的明月,我久久不愿回到自己的房间,我心里一味地希望自己能一直陪伴这一夜的明月,直到第二天拂晓时分。

看云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做《看云识天气》,它第一次勾起了我对于云的兴趣。记得课本中有一句谚语:天上鱼鳞斑,明日晒谷不用翻。晚上我蹦蹦跳跳地跑出门去,指着天上的卷积云,自豪的向我父亲讲:天上都是鱼鳞斑,明天一定是一个艳阳天!可是骄兵必败,第二天的我,收获的却是阴云密布。之后的很久,我都将责任归咎在课本上。不过就是那个时候,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抬头看天,看云识天气。

我喜欢抬头看天,更喜欢看云。

我曾去过欧洲,文艺复兴给这片蕴含着浓厚宗教气息的古老土地,撒下了一颗自由的种子,艺术在这里开枝散叶,茁壮成长。就连天边的云都受此熏陶,变得多姿多彩。开往布达佩斯的车上,清澈的阳光温暖地洒向大地,泛在金黄的、收割完麦子的原野。向远方望去,几片洁白的云朵借着仲夏清凉的风,缓缓的走来,参加迎接丰收的派对。他的脚步很轻,无声无息,只留下映在麦田上的影子。我透过窗,远远地望着,一个个圆滚滚的草垛之间,云影忽隐忽现,别有一番风趣。与近处的三两片残云不同,远处的积云高耸,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层次分明。难怪欧洲的油画上总是用看似意象化的色彩渲染云朵,不得不说,十分写实。没有任何一种色彩能留住一朵云的婀娜。

欧洲的云好似古典美女,看不够,但仔细品,却少了一丝烟火的韵味。因为那里的云都是贵族,他们不曾放下身段,让我们普通人亲近。而故乡的云却是另一番性格。都说月是故乡明,因为那饱含对家乡的留恋,云亦是如此,无论哪里的云,都没有家里的云多情。

那是更早之前,我在大理。苍山前,洱海畔,我在水边散步,一时兴起,便望向了山顶。一团乌云笼罩着苍翠的山腰,借着风势,一点点地向上爬。这朵云是愤怒的,好像在诉说着不满。它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却哭干了眼泪。它的身子小了一圈,失去了之前的气势,只得含着委屈翻过山巅,拖着恢复洁白的身子,去向远方。在大理,白族是原住民,他们的信仰是风花雪月。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唯独少了大理的云。我倒是觉得,这有点委屈了云,因为它有性格,随性的美,更可贵。

六年前,我怀着敬意,到塔尔寺朝圣。从藏经阁出来,我站在山坡上,闭上眼,吹着高原的微风,感受着内心的洗涤与净化。我睁开眼,习惯性地望向远方。那是一尊佛。天边的云好似一副莲花座,一位尊者双手合十,降临在莲花座上。莲花座的下面就是塔尔寺的大金瓦殿。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向着尊者的方向双手合十。身边的行人匆匆而过,不曾注意到我反常的举动,依旧向着下一个景点赶路。我就站在那里,直到那朵云散去。之后的我,更加向往雪域高原,因为那里的白云,都有了慧根。

再后来我游过西北,下过江南,甚至在大洋彼岸,我依然在闲暇的时候,抬头看天,寻觅云的踪迹。

云,是多变的,更是多情的。它胸襟宽广,能包容所有人的情感。而它又是吝啬的,从不让你猜到它下一次会以什么方式出现。它总是吊足了你的胃口。

我喜欢看云,因为它美,更多情。最重要的是,抬头看天的时候,我会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曾经的高中课堂,我每天傍晚都愿望向窗外,去看看今天的云是什么形状,被染上了什么颜色。我因它停下放慢脚步,去享受生活的美好,我也将我的一切情感,赋予了它。它陪着我,走过了最艰苦的半年。

我喜欢云的随性,更喜欢它的自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有一天我走过了万里路,走到了天涯海角,我会寻一处干净的地方坐下,就望向远方,看那远方的云缓缓飘来,又缓缓地走。我好似在看电影,脑海里回想着我曾经的点滴。每一朵白云都不一样,就像是我所经历过的事情都不尽相同。我就在那里静静地看,就好像儿时的那个我,在寻找能预示艳阳天的鱼鳞斑。

看雨


我愿做窗外被雨击打的一片绿叶,让现实的残酷岁时便打自己的灵魂吧,磨练自己的意志,才会拥有战士一般的斗志,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会珍惜现在安逸的生活。

清晨,一声春雷唤醒了我沉睡中的美丽的梦儿,更是唤醒了春笋,因为春天的脚步近了。

欣欣然睁开了眼,迫不及待的穿好衣服,站在窗前,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景象雨,越下越大,打得砸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房上飞流下来的水清脆悦耳,使人心旷神怡。偶尔来阵风,树叶便扭着身躯,交织在一起窃窃私语,千万点玉珠飞落而创造了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看着窗外的雨,我却发现自己的情感有如倾盆大雨,该放下的已经放下,该拾起的依旧遥远,也许我被寂寞俘获了,又开始思春愁绪了。

王子为什么还不出现?这句话我问了自己很多年,也欺骗了自己很多年。也许命中注定,真命天子会很晚才出现。如果他迟早有一天会出现在我的生命里,那我等多久都是值得的。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没有因为不甘寂寞而受不住诱惑,我没有因为经受不住诱惑而失去本应属于自己的,我绝不会因为贪恋自己得不到的而不珍惜自己原有的

然而,我拥有淡定的心态,是否现实的社会就会回赠给我一个淡定人生呢?我想答案一般是肯定的,一般是否定的。我身处社会下层,却偏偏拥有天生的诗人气息,苦于没有钱的支持,毕业后陆续过着求职碰壁的生活,既然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都不成功,索性潇洒坦荡,忘记自己是个穷人、啃老族,大胆追求自己成为伟大作家的梦想吧,文学,是最适合自己的一条发展道路,而且也是成就自己、让自己增值的事业!

我愿做窗外被雨击打的一片绿叶,让现实的残酷岁时便打自己的灵魂吧,磨练自己的意志,才会拥有战士一般的斗志,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会珍惜现在安逸的生活:爱自己的妈妈,堆满书架的各种类型的书籍,较少抱怨的心态。就不会再强求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了,我要学会安慰自己:有人智慧美貌并存,就是事业不顺。

打雷的大暴雨,请击打我的心吧,让我在残酷的训练中,变得比现在坚韧、坚忍、成熟。

看麦


算黄算割,算黄算割。。。。。。,每年到了家乡的麦收季节,就有种神奇的鸟儿,把发音清晰、高亢嘹亮的叫声,响彻在金黄的麦浪上空,响彻在庄稼人的心头;更为神奇的是,只要麦子收割完毕上了晒场,这种鸟一夜之间就会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了。

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为收麦做着各种准备。看吧,男人们修理拉车、打麦场、道路的,霍霍然磨镰刀的,置买杈把、扫帚、木锨的,走起路来俨然呼呼带风;女人们则在家里拆洗、缝补,磨面、炖肉、蒸馍,洋溢在脸上的是笑容,表现在手上的是麻利。龙口夺食的喜悦之情,在忙碌中发酵着、蔓延着,摩拳擦掌迎接丰收的激情已然在心中燃烧。有姑娘出嫁或者新媳妇进门的人家,还要安排邀约亲戚们,一起给新亲家送花馍称为送节,用传统的仪式表达对新添人口的欣喜和祝福,期盼新人为家庭带来子嗣繁茂、五谷丰登、吉祥好运。算黄算割声声叫,吹响了麦收的号角,庄稼人开始每天都要去各块麦田巡视一番,算黄算割,黄一片割一片。

这种情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刚分田到户时的家乡尤为普遍。在我的家乡,夏收是忙碌的,也是隆重的。收麦祭祀、开镰收割、碾麦扬场、晒麦看麦、装翁贮藏,大人们都充满了神圣感,也饱含着对颗粒归仓的期待和喜悦。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能放十天的麦收假,是最让我们欢呼雀跃的了。一回到家,妈妈已经将我的活儿安排好了。割麦、拾麦时候扎手扎脚、又晒黑一层皮,碾麦扬场时麦灰飞扬,自然不会安排我去的,我的任务就是呆在家里做饭、干家务。偶尔也会让我到地里帮忙割麦、捆麦、拾麦穗。在紧张繁忙、跟打仗一样的收麦过程中,妈妈总要念叨粒粒皆辛苦之类的话,提醒我不要浪费粮食,要珍惜学习时光。等到爸爸把一口袋一口袋的麦子扛回家来,我就知道,我最惬意、最美好的时光来了。

爸爸早早就在离家较远的瓦窑口,整修好一块周围没有围挡、树荫的晒麦场,好让新收的麦子从早晒到晚。

在帮着爸爸把麦子搬到架子车上后,我把我要用的物什也都搬上了车:一只板凳,一把扇子,几本书,一杯水,有时候还拿上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切放置停当,爸爸在前边拉,我在后面推,咿咿呀呀的架子车就直奔晒麦场去了。

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汗流浃背的爸爸和我将麦子全部倒出来,用刮板转着圈儿将麦子全部摊开推薄,又用耙子搅匀散开,爸爸就拉着架子车走了,走了老远还不忘叮嘱我,过一会儿就要用耙子翻搅一遍。我远远地找一个树荫,靠着大树坐在板凳上,摇着扇子,开始我看麦的好时光。

书是我此刻最好的伙伴。《高山下的花环》一书、《七剑下天山》、《书剑恩仇录》的连环画,我都是在那时看完的。还有一本描写解放战争时期故事的小说,书名已经不记得了,也是那时如饥似渴看完的。一钻进故事情节,就忘了自己置身何处,忘了还要翻搅麦子。偶尔有邻居路过,喊一声:书虫女子,该搅麦了!把我从小说里拉出来,我赶紧扣下书,快速拿起耙子,匆匆转两圈了事。书里的时光过得真快,日薄西山前爸爸又拉着架子车来了,一阵紧张的铲麦、收拢、装袋,咿咿呀呀的车子就返程了。

晒麦场所在的瓦窑口是一座废弃的砖瓦窑场,周围都是麦田,前面的一条小路蜿蜒通向沟里。这天,正沉浸在书海中的我,偶然抬头,突然发现一条狗远远地从沟口走出来,本来就怕狗的我,顿时害了怕,甚至还将它想像成了狼;因为传说中的狼都是从此间出没。看看四周没人,我赶紧放下书,蹭蹭两下爬到了树上。等到那条狗已经走远,我才想起我居然第一次上了树,一个人趴在树上乐了半天。

回家后我把这件事讲给妈妈听。妈妈当即将重点放在了我所讲述的狼还是狗上,因为那里离村子较远,顾忌到我的安危,妈妈决定不再到瓦窑口晒麦了,改在自家院子里晒,哪怕多晒几天。这样的理由,爸爸也不好反驳,只叹可惜了自己花时间修整的晒麦场。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惬意的好时光就这样结束了。

现在家乡农村的学校已然没有了收麦假很多的麦田已消失;虔诚、隆重的麦收过程早已简化,收割机轰隆隆直接颗粒装袋;孩子们恐怕也已经体会不到麦收的艰辛和喜悦。。。。。。。只是不知道那种神鸟,是不是还在黄拉拉的麦田上空,费力地叫着:算黄算割。。。。。。算黄算割。。。。。。。

如今久居城市,已经不知时节变换。但在每年的麦收时节,心头总萦绕着一幅画面: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山野风光。遍地收割忙,一派丰收景象。咱今儿将农夫当,拱步挥镰大干一场。趁早出门不用晒太阳,汗珠子依然往下淌。算黄算割声声唱,夸咱架势儿蛮像。归来一路闻艾香,黄酒罐旁醉一场。。。。。。。

看时代变了


时光飞逝,一转眼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自己也老了一岁。试问又有谁能把握所有的匆匆?我们同生活在一片阳光下,带着一颗炙热的心告别那过去美好的时光。 校园里永远是我们放飞梦想的天堂,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们应该让生命绽放无限的光彩,为未来的路插上理想的翅膀。 成功不是静静地等待,而是默默地付出。你的付出永远是与你的收获是成正比的,别指望在这物竞天择的世界里能得到平等的待遇,别终止你前进的方向和决心。你的梦想有多远,将决定你的舞台就有多大。 一个人如果只安于现状,不居安思危,那么我只能说你迎来的只有颓唐的生活面貌。看吧!时代在慢慢的改变,然而时代的改变正是那些在为自己的梦想而不谢努力的人们。这个世界因为有他们的不懈努力,时代才逐渐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度。 我们人类最大的智慧大概就是继承前人的果实,播种、挖掘和培养新的品种吧!当然创新永远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的一门技术。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的文明时代,这些文明的成果承载了无数个热衷于研究事业的科学家。是的,因为有他们的努力和奉献精神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文明更加的具有多元化。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因斯坦发明电灯、居里夫人发现了镭等等!一个个不朽的功绩都将我们的世界推向更文明,更全球化的发展领域。谁能说世界不是因为有了这些热衷于科学事业的人而前进的呢?我们要继承前人留下来的每一份财富,将这些财富运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黑暗的角落都能感觉到这一份温暖。 看时代在慢慢的改变,我们也乘着这艘智慧的游轮前行。每一个暴风雨来临之前我们都无所畏惧,因为我们早已未雨绸缪。每一阵浪花都是那么的强烈而灿烂,科学家在引领我们前进的步伐,像大海中前进的风帆,永不停息。

你看多美


人到了一定心龄,容易触景生情。容易触物生悲,容易触风生雨。容颜触悲痛为力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浮华之中终究、不似寻常那般。六欲七情,有喜有怒、有哀有惧、有爱有恶还有欲,眼、耳、鼻、舌、身与意、皆由人心,一念相思胜天堂,一念地狱堕轮回。心之明镜,无欲则刚。

你看多美。十年沧海一回首,怎奈百媚千娇,从中过。过去的都已过去,该走的,却怎么也不曾停留。百味人生,只因有过太多的难以言喻,到最后,所以总是习惯了用沉默去概括。

古语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初心,纳兰性德曾经就说过,人生若只如初见!在这个初心本就常常被人们遗忘给抛诸脑后的时代,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早期白话,晋书,食货志中就曾有一言言道老小老小越老越像小佬,用来形容像我们这一类的人,用来形容这一类大无畏精神的体现,我想也就莫过于此了!

悲愤欲绝时,也想像孟姜女一样,能将长城哭倒。喜出望外时,也想学周星驰的一样,别人找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大笑三声,并乐此不疲。人之所以平凡,在是于无法超越自己。

忍辱多福,吵闹处,须冷静。冷落处,须热情。古今庸人,败于惰字。古今才人,败于傲字。事易无难,惟心坚忍可成矣!所谓金刚非坚,愿力唯坚,人命呼吸间,宜当力除偷安、懒惰,真正的苦行,就是修的一颗平等的心。

一个朋友很好,两个朋友也就多了一点,三个朋友就未免太多了把。何为知音!就是能有那么一个、已经是很好了!不必太多,如果实在是没有,那就是还有你自己,好好对待自己,跟自己相处,也是不失为一个最为明智之举。

翼翼飞,载飞载东。远胜登仙去,飞不假。你看,多好。稍有一丝涟漪缱绻的生动,心也就犹如,越过了宁静的湖面、直直飘向尽态极妍,极其意志唯美的地方!

既然是已经习惯了的东西,我们又舍不得丢掉与失去,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如此了确残余,也都甚好。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过火的友谊,终会化为灰烬,圆满的,不一定是最美的,最美的,经常也是只有遗憾。就算付出的再多、得到的,也未必都会是幸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还需要的就是你,能刚柔并济的一颗,永不言败的心。

如此甚好、我也都,学会躲进了这优美旋律背后的故事动听;

就在天的那边

很远很远

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

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从此以后魂绕梦牵

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

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看那看那月牙泉

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单曲循环着,也为了能躲避这炽阳,炎炎烈日下的夏季。心似傲,意流深远。百花丛中过,从此只问山峦宁静,何时远归来。

山遥水远,志存高远。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简书中一言就曾言到,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要再去取悦谁了!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苏醒的过程,生命就是一次历练,从鲜衣怒马,到银碗里盛雪。

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鬓,人总是会在经历中成长,在经历中懂得,从而一步一步的走向成熟,修炼一颗波澜不惊的心。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变得平和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发了脾气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自己。

从前有人夸几句,总会兴奋好几天,而现在,微微一笑,只当鼓励 ,从前有人批评,总会伤心难过,而现在,懂得面对,为的是做更好的自己, 从前有人讥讽,总会找人理论,而现在,不会再为别人犯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而这段话,是来自一位叫,春暖花开的作者所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