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我为什么不愿结婚?

我为什么不愿结婚?

发表时间:2020-10-29

【www.qg13.com - 为什么离婚】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为什么不愿结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我们身边有一种现象,许多收入高、颜值高、学历高的女性,并没有适龄走进婚姻;反倒是那些“三低”女人,则很少成为“圣(剩)斗士”。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1

现年35岁的萱萱,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跑运输的,虽然收入还行,就是太辛苦;母亲在一家工厂里做仓库管理员,工资少得可怜。

从小,在萱萱的眼里,父亲是家庭经济支柱,母亲则是服务于这根支柱。家里的大小事都是母亲在操持,父亲除了上交工资外,其他的事一概不管。

看着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给全家人做早餐,忙到全家人都睡了,她还蹲在卫生间里搓洗全家人的衣服时,萱萱就看明白了,男人除了赚钱,一无是处。

萱萱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女儿寄予了全部希望,他们从牙缝里省下钱来,送萱萱上各种补习班。萱萱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高三毕业,萱萱考入一所985大学的英语专业,之后又一鼓作气考上该专业的研究生。她成了父母眼里的骄傲,逢人提起,脸上都特别有光。

然而,让父母不解的是,整个大学和研究生读下来,萱萱从来没有带回过一个男孩。

每当父母问萱萱为何不谈恋爱时,萱萱就以学业为重、校园爱情不牢靠等理由搪塞过去。父母觉得女儿说得有道理,也就没在意。

转眼,萱萱毕业,进入一家全球500强的外企任职高级翻译。由于职场竞争压力大,刚开始两年,萱萱非常玩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仅仅三年,萱萱就在外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此时,她的年收入也相当可观。

眼看奔三的女儿还是孤身一人,萱萱父母急得四处托人给女儿介绍对象。萱萱也不拒绝,每次都盛装赴约,只是最后都不了了之。

见女儿一直没有进展,父母只好苦口婆心地劝她:“一个女人,没有家庭和孩子,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将来老了,我们做父母的都不在了,谁来照顾你?”

可萱萱的回答更是惊艳:“不结婚就不能过了?那全世界那么多独身到底的人,都活不下去了?我有份不错的工作,不错的收入,有房子和车子,还有全面的保障,我还需要什么?如果将来我想要孩子,可以通过精子库合法申请……”

不等萱萱说完,父母就急忙反驳:“那怎么会一样呢?非婚生子,孩子会不受待见,会被人瞧不起的。”

萱萱冷笑:“你们知道现在有多少婚姻内的孩子,因为父母整天争吵,心理不正常吗?我能给我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完整的爱,这还不够吗?”

父母见说不动她,就拉着七大姑八大姨给她做工作。

萱萱的回答更直接:”我一个人生活很舒服,也不愁钱。平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不用担心有人指责我,质问我。我本来就很忙,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和伺候别人。”

时光飞逝,萱萱已经跨入了30岁的门槛,此时,愿意跟她相亲的优质男人明显减少,不是工作收入不行,就是离异的傲娇男,萱萱更加不愿搭理这样的男人。

父母的头发为此白了一茬又一茬,可牛不喝水也不能强按头啊!

急过了之后,他们也只能妥协。但是几年下来,他们发现,在女儿的带领下,他们两老的生活质量反而变高了。

在女儿的资助下,退休后的两老不用带外孙,报了老年大学,还四处旅游。

女儿没结婚,家里也没有各种鸡毛蒜皮的矛盾。特别是当别的老人对着他们抱怨媳妇、女婿的各种不好时,他们一笑了之。

反观萱萱,虽然35岁了,可同学聚会照相时,她永远是最年轻的那个,在她的生活里,充斥着自由和快乐。特别是当她看到那些曾经的校花,现在时刻都围着孩子和老公转时,她就直摇头。她觉得,自己这种状态,挺好的。

萱萱经常对父母说:“我不想白来世上走一遭,我要活得轻松、尽兴。如今,像我这样的高龄单身冻女,一点都不少,我相信以后的社会福利会越来越好。总之,只要有钱,养老不是问题,所以,你们不用担心我的将来……”

萱萱的父母也许是被她说服了,也许也想开了。总之,他们此后再也不操心女儿的终身大事,一心一意安度自己的晚年生活。

2

也许萱萱不愿走进婚姻,是因为从小面对父母的婚姻,让她觉得男人在婚姻里除了赚钱别无它用。所以她拼命赚钱,让自己变得强悍,但文静却不是这样想的。

34岁的文静,出生在省会城市,父亲是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母亲在机关工作。文静不仅家境好,长得漂亮脱俗,成绩更是出类拔萃,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大学毕业后,文静前往德国留学,攻读经济管理类硕士。父母就她一个孩子,所以千叮咛万嘱咐,让她毕业后回国工作,不要留在国外。

三年后,文静学业有成,在上海某大型证券公司工作。有才有貌的她,很快引起了众多男生的追捧。文静并不矜持,只要看得中,就欣然赴约。

转眼两年过去,文静的男朋友换了七八上十个,可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不仅如此,流言四起,说文静是个水性杨花,爱慕虚荣的女人。

当这些谣言传到文静父母耳朵里后,老人又羞又怒,屡屡打电话给文静,勒令她停止游戏人间,安安稳稳地找个人恋爱,踏踏实实的过日子。

可文静反驳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尽情享受生活,享受恋爱的日子,不好吗?我不想陷入生活的琐碎里,为你妈、我妈争论不休,为回谁家过年闹个不停。我只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我错了吗?”

面对女儿的歪理和谬论,文静的父母无能为力,但还是想尽一切可能把女儿扳回生活的正轨。她们开始隔三差五地跑到上海,和女儿住一段时间,想从生活的细节里潜移默化地纠正文静。

然而,他们再次失败了。文静平时工作忙,一日三餐不是外卖就是做点轻食,加上她有私人教练,每天会指导她该吃什么,怎么吃,根本不需要父母为她做饭煲汤;家务活这块,文静早就请了钟点工,也不需要他们插手。

购置生活用品就更方便了,各种手机软件下单,直接送到家里,包括每天的鲜奶,都是定时送过来。结果,文静的父母在和女儿住了一段时间后,悲哀地发现,女儿的生活理念和习惯,已经跟他们老一辈人脱离得很远很远……

他们发现,文静除了工作还有许多社交活动,而且每次陪伴在她身边的男人看起来都还挺不错。可女儿告诉他们,这些只是男朋友,并不是要结婚的对象。QG13.COm

文静的父母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不能选择一个发展成老公呢?

在文静父母眼里,女儿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不堪,反而十分优秀,可她为什么就不愿结婚呢?

文静坦言:“你们不要再逼我结婚了。如果哪一天我想结婚了,我会找个男人的。我现在对自己的状态很满意,不想被束缚,我只想自由自在的活几年。”

父母无奈,只好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城市,一心盼着文静能有一天想通,找个男人结婚。可几年过去了,文静仍旧是单身贵族,似乎没有一点想通的迹象……

3

老粉们都知道,我对婚姻的看法有三个:A,婚姻的目的是合法的性和生育;B,婚姻是利益集合体,但感情能让婚姻有温度;C,婚姻是弱者的庇护所。

要想理解文静、萱萱们的选择,把以上三个观点捋清楚就可以了。

大家一定熟悉这两句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这两句话,就是“婚姻是弱者的庇护所”的最好诠释,不仅是部分女人,如今很多男人也把改变命运的机会,寄托在婚姻上。

说得难听一点,很多人一无所长,也不能靠爸妈养一辈子,只好跟能养活自己的人结婚,依靠提供性和生育过一生;或精神不独立,需要有人当精神支柱。

更多的人是这种情况:他们能挣钱,但不够多;精神也独立,但需要陪伴。那么,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婚,两个人相互扶持、分工协作过下去。

无论是文静还是萱萱,在社会生活中都不是弱者,她们像男人一样拼命,收入也不弱于男人。所以,婚姻对她们的庇护意义,非常微弱。

请注意:“三高”人群可以不要婚姻,但大多数还是会遵从传统而走入婚姻。所以,不能倒推出“凡是结婚的人都是弱者”;而且,有的弱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同样不愿走入婚姻,只不过他们的单身生活质量相对差一点而已。

既然婚姻是利益的集合体,如果不走进婚姻,不就直接避开了利益争斗了吗?

有的人,非常不喜欢婚姻中的琐碎,如夫妻问题、婆媳问题、连襟问题和妯娌问题等。恋爱中可能不考虑这些问题,结婚后却必然要面对,无法逃脱。

实话实说,男人的感情相对粗糙,挣钱养家后就觉得万事大吉;可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她们更重视心理感受,在婚姻中,几乎每一天都在战斗,感到特别累。

对于一个不需要男人养活的女人而言,对这些琐碎就特别不能忍。

再说家庭的温度,说实话,只要不是生长在亲子关系特别糟糕的家庭,那么一个人真正能得到家庭的温暖,往往来自于父母。

当萱萱不选择婚姻,只要父母不逼婚,她跟父母相处是非常和谐的,她不需要处理那些复杂的家庭关系,把父母照顾好就可以了。由于不用带孙辈,而女儿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所以萱萱父母的晚年过得很幸福。

相比而言,很多老人因为要帮儿女带孩子,名为含饴弄孙之乐,实际上累得像条狗,到老还是逃不了一身孩子的屎尿屁,哈哈……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合法的性和生育了。

由于法律并不禁止婚前同居,而瓜众也默许了婚前同居。那么,婚姻就不再是取得合法性行为的惟一途径。

由于性别优势,女性哪怕是长相很差的女性想要过性生活,会比男性容易一万倍。

对于女性而言,如果没有婚姻束缚,在结交性伴侣时会更自由,在床上得到的尊重和呵护会更多。婚姻内的性,大多沦为“交公粮”,只有婚前或婚外的性,才是真正的zuo爱。大家若不服,不妨对比自己和伴侣在婚前、婚后的性表现,秒懂。

对于萱萱、文静们来说,婚姻惟一的好处就是生育。问题是,生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如果说是为了养老,很多孩子除了啃老,实际上不怎么管父母,即便是孝顺的孩子,由于有自己的家庭需要分心,照顾父母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说得冷酷一点,撇开亲情因素,实际上再孝顺的孩子,在照顾老人方面,都不如养老院尽职尽责的普通护理人员。

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延续自己的基因,可有的人对此不在乎;如果说为了传承爱,有的人只爱自己,懒得为孩子操心。所以,有的人宁愿丁克。

话又说回来,既然想丁克,要不要结婚就真的无所谓了。尤其对于那种看透爱情本质的人来说,真的不想把自己的一辈子,绑定在某个人身上。

层层分析下来,萱萱、文静们不愿结婚生子,就不难理解了。但是,从种族或G家的角度来说,没有孩子,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假如这些“三高”女性不婚不育,会造成人口的基因越来越差,这种损失同样是致命的。

那么,将来的将来,G家允许非婚生子、瓜众不再歧视非婚生子,或许势在必行。

——END——

*作者简介:包士山,从事新闻采编20余年,喜欢琢磨人性和世相,不爱道德说教,只以毒舌说真话,一针见血,让人醍醐灌顶。

扩展阅读

我现在为什么不想结婚


1

爸妈的离婚程序进入了倒计时。

其实我高中那年就开始闹离婚,虽然都是关着门在吵,不过我早就偷听过。

爸爸妈妈是典型的郎才女貌。80年代相识于大学,我爸为了我妈不顾爷爷奶奶的反对,执意在我妈妈所在的城市安了家,有了我。

我老家的阁楼里现在还有爸爸妈妈恋爱时来往的书信,大概几尺多高。里面的情话和王小波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读起来让人脸红心跳。我爸爸没当作家真是当代文坛的损失。

严格意义上我是父母到现在没分开最大的拦路虎。小时候体弱多病,动不动就有生命危险,父母虽然那时就有不合的迹象,但是为了给我治病也算是团结一致,没法分神。后来面临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毕业找工作。现在关于我的事情就剩婚姻了,他们的矛盾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有可能明天醒来,我就没家了。

有时我常常会想,别人家的父母是怎样相处的呢?婚姻应该是个怎样的状态?琴瑟和谐、鹣鲽情深到底是个怎样的相处模式?

2

闺蜜C和她男友从高中腻歪到大学,七年恋爱,每到情人节圣诞节我都被他们的秀恩爱虐的心碎成渣渣。

大学一毕业就马上结了婚,婚礼上那个生生世世的诺言犹如在昨日,当时我是伴娘,现场被新娘新郎彼此深爱的心感动的妆都哭花了好几次。

昨晚C在微信上给我发语音,说她和老公可能要离婚了。

我当时正在吃鱼,听到这个消息,鱼刺差点卡在嗓子眼忘了吐出来。我所有的朋友里公认的绝配啊!怎么这样?我竟然有种被愚弄的感觉。你们是在过家家吗?把婚姻当儿戏?

“不是当儿戏,婚姻和爱情根本两码事,结婚的时候是相爱的,可是婚姻中太多的事情了,我们一开始也是宽容对待彼此,但时间久了大家可能都疲惫了吧。我昨晚在他手机上看到了他和他同事暧昧的短信,所以……”C声音有点颤抖。

“妈的,婚姻到底是一个什么怪物?你们两没结婚的话现在是不是还是好好的?”我真的没忍住开始爆粗口了。

“也许吧,说到底还是我们不懂婚姻,不会经营,现在说这些都晚了。你别那么早结婚啊,能多玩几年就多玩几年,别让婚姻毁了自己。”她开启劝我的絮叨模式。

“我知道,我没想过要结婚”我抬眼看了下沙发上的老爸,压低声音说。

3

大家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大家也说,没有坟墓,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婚姻和爱情有关吗?爱情只是人身体内分泌的多巴胺,是一种化学物质,而婚姻却是漫长岁月里的陪伴。

据心理学家研究,爱情存在的最长时间也就18个月。那么接下来那么久的时间里,怎么办呢?有人说,要学会将爱情变成亲情。但是你能说我爸妈之间没亲情?那为什么还是一如既往地不稳定?

我有个在民政局窗口工作的朋友,前一段一起吃饭一个朋友问她天天吃喜糖的感觉是不是很爽,她的回答让在座的人大跌眼镜:“离婚的比结婚的比例大多了,结婚没几年就来离婚,有的人看着还挺眼熟。现在的人把离婚看的和普通谈恋爱分手一样简单,以前如胶似漆的,分个财产都能打个你死我活。我作为看客都替他们累,有时我在想,我还要不要结婚?”她的话让气氛有点凝重。

今年8月,全球最大的婚外情网站被黑客入侵,3700万用户资料岌岌可危,只要愿意,动动手指输入妻子或丈夫的名字,就可得知对方是否出轨。其实这个数目仅仅是冰山一角,还不包括众多已婚男女在幻想层面想象来次艳遇或者一夜情。从生物学家的角度来看,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多配偶性,这是由基因决定的。除了一部分进化的好的人可以在婚姻里保持很高的忠诚度之外,其他很大一部分人都存在出轨的风险。

事实上这几年随着70、80后离婚率节节攀升,也验证了这个说法。

4

我是个俗人,也是有精神洁癖的人。虽然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但是我真的不能接受自己的老公出轨,无论精神还是身体。

那么问题来了,走进婚姻,即使我是女神级的人物,也不能避免对方就一定不会出轨,何况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可能你们要说我想的太多,有时过于未雨绸缪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婚姻本来就不是两个人相爱就可以一直走下去的,代表两个家庭的融合,代表着鸡毛蒜皮的平淡的生活,代表着彼此无限的包容,代表着各自需求都要满足,代表着你要一次次去爱上同一个人……好像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婚姻都变成了凑合,变成了鸡肋。

从婚姻出现的那天起,婚姻的本质是合作,共同满足彼此需求,我时常在想,其实我没什么需求啊,是不是就不需要婚姻了?当然,每次都会招来朋友的白眼。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不想结婚不是心理有问题,我心理很健康,自己本身还是心理咨询师,经历的情感咨询无数,也许是职业带给自己很多负面能量。也许身边的亲人给我太多负面的例子。也许有人会问我难道我身边就没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当然有。

今年暑假去一个姐姐家玩,姐姐姐夫40岁,有一个上初二的儿子,三口之家其乐融融。他们打动我的一个小细节是我们一起去外地玩,入住酒店时我和姐姐的儿子先提前将行李搬到酒店等他们,傍晚我因为手机无线问题下楼去找服务生时,下楼时碰到他们夫妻,姐夫背着姐姐在上楼。是的,是背着。我擦了擦眼睛,确定自己没看错。在我看来,这种亲昵的小动作只有热恋的情侣或新婚的夫妻之间才会有。他们上楼时那种亲亲我我的神情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那一刻,我觉得幸福的婚姻真的是存在的,不过是在别人家而已。

而我平时习惯了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打拼,一个人旅行,并且自得其乐。即使有男票,也不会主动去谈婚论嫁。

各种鸡汤文告诉我,要勇敢去爱,用心去爱,你值得有人用一辈子时间去爱等等。而我觉得我已经过了那个相信这个的年纪。爱上一个人很难,失去一个人好像又太容易。

5

婚姻很好,我却没有需要它的动力。

也许有天,真的可以遇到那个完全与我契合的人,我想也许我也会勇敢地赌一把。

而,现在,就让我好好修炼,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吧。到那时,才会在婚姻里进退自如,勇敢去爱,当受伤时也不惧怕伤害。我想,那时才是结婚的最佳时机。

钻石剩女:我为什么不结婚?


不婚只是一种选择。不婚者可以有自己的心声。但是,婚姻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不要因为周遭人的不幸福、或者一些扩大的声音,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力。在这个前提下,来阅读这篇文章吧。

屡屡被问结婚的问题,问题很简单,答案却能展现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灵魂的进展程度。这样一个触及灵魂话题,决定写下此文,作为我当下最真实最完整的回答。

简单的回答是,不是要求高,不是恐婚,不是找不到爱的人,而是迄今为止,灵魂从未渴求过在婚姻的框架下体验关系。

婚姻是个承诺,最最常见的是我们需要用世俗的约定绑定对方,用合约给自己一点点安全感。而我,不需要任何人的承诺,因为那个不离不弃永远爱你的承诺,我已经给了我自己。当下即是永恒,我爱过的所有人,我的爱永恒,我也不需要对任何人用婚姻这个形式,给出一个我不离不弃永远不变的承诺。

那为什么还要关系?因为只有在关系中,你才能展现你是谁。没有一切关系,你就不再是一个相对于周围一切的独特存在。也就是说,你不需要任何人成为你自己,但没有了所有其他人,也就没有了“我”概念。所以,关系是真正的现世的考验,你在其中不停的作出决定,创造出关于你自己是谁的体验。

当你的爱人贫困时,富裕时,忠诚时,变心时,你无时无刻不面临选择,这个选择和对方无关,不是去改变,控制他,而是关于自己的选择,在千变万化的情境中,你自己是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不需要任何人变完整。我,和世界一切生灵一样,本身就是最完美最完整的存在。但在和另一个完整的人的关系中,我不停选择创造我的生活,创造我灵魂渴求的体验。

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到了四十五岁,五十五岁,六十五岁”你会后悔的,每次听到,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笑出来。会这样问,是因为还未理解这宇宙的运作法则。只要你爱自己,永远会吸引到人们来爱你。只要你有芥子大的信心,就可以创造你想要的体验。你的心,造一切相。

你相信如果现在不套牢一个人,年老就会被抛弃,你的生活就会按照你的想法呈现。即使一个人到老,可以选择孤独孤寂,也可以选择宁静愉悦。无论什么年纪,即使八十岁,只要我愿意,只要我召唤,就会有热情美好的灵魂前来的陪伴。

三十二岁那年,淋漓尽致的体验了我想体验的单身的种种安宁美妙,种种混乱疯狂。一个满月天,灵魂说,哈哈,现在我渴求体验深刻又愉悦的关系,于是我对着天/宇宙/上帝/佛陀/造物主/随便你叫什么就是那个最厉害的家伙,我说,哈哈,我准备好了,开始一段全新的关系,体验一段全新的关系。三天后,这个年轻可爱有六块腹肌的家伙,就出现在了我生活里面。

这是一段我所经历过的最最真实的关系,在这段关系我,我不断的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自己,打开心,再打开一点点,无论哭泣还是大笑,无论忠诚还是背叛,我都如实表达,诚实做自己,我都向内看,永远不去改变他,让他成为他自己,我成为我自己。

也常常被问,为什么没有和那些真心爱我的各任男友们在一起。因为,在别人(包括父母,恋人,朋友,一切人)对我的期待,以及我对自己的期待之中,我只能选择忠于自己。哪怕背负内疚,我不可以背叛自己,不可以捆绑自己。还因为,在关系中,我们只能对自己负责,我们不对任何人负有任何义务。

所以,其实没有对错,没有背弃,只有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只有灵魂渴求的体验。你不再开心,不再渴望,那就勇敢离开。抱怨糟糕的关系,毫无意义,无论有千万理由,是你自己选择待在一段关系里。

对我来说,我爱一切。爱一切,是将我自己包括在我所爱的里面,并且,爱我自己是永远的第一位,在世间万物之前,在诸神之前,在父母爱人朋友之前。其次,才是以爱待人。

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换男友了,突然又单身了,突然开始openrelationship,或者,突然结婚了,不要惊讶,因为每一刻,灵魂都可以重新选择,体验一下那个那个又是怎么样一回事情啊。就像,十年努力,我终于成为我想成为的所谓国际律师,可是,我心里有声音说,唉,不好玩了,我想体验别的了,于是我站起来,走进合伙人的办公室,说,我辞职啦。

这一生,无论我们是否有觉察,是否已经悟道,是否在修行,我们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面临这些问题: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渴求体验什么?我渴求创造什么?

如果需要总结一下,那就是,珍惜当下的关系,祝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关系,永远爱自己,忠于我自己。

为什么你妈逼你结婚?


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情人节正好又连着新春佳节,单身狗们急需用已经剁掉的手再网购几对备用的膝盖了。在接受父母亲朋“动之以情”的逼婚攻势之前,不如祭出“晓之以理”的科学大杀器,分析分析逼婚背后的原因,这样起码能……嗯……死个明白。

在心理学领域内,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众多理论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是其中影响较大、体系相对较完整的理论模型之一。研究者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影响,前者表现为个体态度,后者表现为社会主观规范,两者共同决定了个体最终的行为决策——并以此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基于这套理论模型,我们或许可以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三个心理学角度弄清楚——为什么你妈会逼你结婚?

如果你觉得文章太长,请随时记得看两眼这个九宫格,非常实用,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果壳网诸君亲测有效。

一 行为态度

从内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婚姻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看好婚姻,不置可否,消极面对。

看好婚姻:“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结婚了,过得也挺好啊”

父母发自内心地相信结婚是美好的,希望你也能一样幸福。可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为什么父母非要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我呢?我这么发自内心地热爱果壳网,也没有强按父母的头过来看这篇文章啊!

这全都是因为“亲子参照效应”(parent-child-reference effect)。亲子参照效应是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的延伸和扩展。一个人进行字形及语义加工的记忆任务时,与自我相关联的字词,记忆成绩会更好——这就是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实际上,那些与自己较为亲密的他人相关的字词,记忆成绩也会更好。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个体通过建立亲密关系,而将他人包括进了自我的表征之中。

而亲子参照效应,是指父母与子女互相都会将对方包括在自己的自我概念之中。国内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对于更多地基于社会关系而非自我定位来定义自己的中国人而言,亲子关系可以说是最亲密的社会关系之一,因而对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父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置可否:“我结婚这么多年,不也过来了嘛”

父母并不觉得婚姻多么美好,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习惯了每个人都应当处在一段婚姻关系当中的父母,自然会觉得还不结婚的你怪怪的。习惯成自然,越自然越好。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看过的类似刺激。这就是所谓的简单曝光效应(the mere exposure effect),越熟悉的事就越有好感。其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大脑认知加工陌生事物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比较累;而加工那些相对熟悉的事物时,就轻松许多,于是会觉得“如沐春风”。所以当看到与自己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时,父母就会觉得你可能出了问题,于是催促你赶快结婚吧。

消极面对:“我过得不好,现在就看你啦”

父母的婚姻生活可能非常不幸福,觉得婚姻简直是苦难。可他们还是要眼睁睁地看你往里跳,甚至闭上眼把你往火坑里推。是亲生的嘛?这是几个意思啊?简单来说,两个意思:

1. 自私的心理补偿机制

心理补偿(compensation)是最早由阿德勒提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它是指个体为了弥补自身在某一方面的心理劣势感,而努力在其他领域追求成功。这种补偿不仅会体现在个体的不同方面,而且会扩展至与个体心理距离相近的其他个体——比如父母自己未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就会愈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同理,有的父母越是自己婚姻不幸福,就会越发盼望子女能尽快找到幸福的婚姻,补偿自己在情感方面的遗憾。

2. 邪恶的嫉妒心理

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自己没有得到某样东西,就会希望别人也得不到,维持心理平衡。如果不巧正好身边的人得到了,我们就会更加痛苦。比如情人节时你的男神/女神对你不理不睬,甚至另觅新欢,这本来就够你难过的,可新欢居然是你的好闺蜜/好哥们儿,恐怕你就更不能忍了,很可能要和这个“叛徒”一刀两断。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嫉妒。婚姻并不幸福的父母却逼迫孩子结婚,很可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心态。上一代人所处的那个压抑人性的年代里,连自由恋爱都是奢求,更不要说单身主义。在成家立业步入不惑之后,父母那一代人回顾这一路的时代不公和命运多舛,那些不甘、屈辱、痛苦、愤懑迫于政治正确和人性光辉的压抑无法释放,只能像火山爆发一样找到看似合理的出口喷泄出来,灼伤甚至焚毁身边的至亲至爱。单身的你即使过得很好,有的父母也希望你能一起到这挣扎的围城里来住着。

过个年容易么!图片来源:epochtimes

二 主观规范

从外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社会规范的看法,还是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积极导向,应当遵守,被迫达标。

积极导向:“你看别人家孩子都结婚了,多好啊”

父母觉得跟大家保持一致才是正常的,而正常的才是幸福的。其实正常的未必就是幸福的,同时幸福未必一定要和大家一样才行——你爱看果壳网的文章,跟朋友圈里专门挑谣言转发的亲戚说不到一块儿去,求同存异不也挺好嘛。可为什么父母会产生那样的错觉呢?

因为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证实偏差是决策偏差的一种,英国心理学家皮特·沃森(Peter Wason)最早提出这一概念,说的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忽略不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见,并将模棱两可的信息向着有利于自己立场的方向进行解释,甚至不惜花费时间和资源贬低与相反观点。父母那一辈人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预设了结婚才能幸福的假设,而后只记住了那些幸福的已婚者和不幸的单身狗,越来越强化这一观点,于是逼迫你结婚。

应当遵守:“随大流不会错的,别人都结婚了你也结吧”

父母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既然大家都结婚了,你也应该结婚。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别人的选择未必适用于你,为什么父母会希望你跟多数人保持一致呢?

因为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群体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偏见(out-group derogation)。社会心理学家塔杰菲尔(Henry Tajfel)认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觉察,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群体成员这一身份带给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意义”。个体获取社会认同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主观不确定性,获取积极的自我评价,提升自尊。基于对“儿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样传统价值观的认同,父母觉得结婚的才是 “正常人”,而将一直不结婚的人看作“异类”。他们当然不希望你也变成异类中的一员,因此盼着你早点结婚。

咦?大爷你说啥?图片来源:youtube

被迫达标:“别人都结婚了,你别给爹妈丢脸”

父母其实并不关心结婚好还是不好,只是觉得别人家孩子都结婚了,而你还不结婚,他们自己脸上挂不住。可是你才是爹妈的亲骨肉,又不是买彩票中的或者充话费送的,为什么别人的看法比你的想法还重要呢?

因为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社会比较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他认为,个体有一种内驱力,希望将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获取有关自身观点和能力的评价。人们通过与和自己类似的人平行比较,来更准确地评价自己(evaluate self);通过和比自己差的人向下比较,来提升自己(enhance self);通过和比自己好的人向上比较,来提高自己(improve self)。然而,由于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更重视负面和消极的信息,因此社会比较往往会导致自我评价降低和自我威胁感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都是因为你这个不肖子孙连个婚都结不了,爹妈才觉得自己在同辈人中简直抬不起头来。可问题是,别人都还在看果壳网呢,你们跟别人比点儿这种好的行不行啊!

三 知觉行为控制

从内部、外部动机来看,你已经明白了父母为什么想要你尽快结婚。可是想归想,很多父母还是愿意尊重子女自己的选择,并不会出言相逼甚至出手干涉。但为什么有的父母最终还是下了逼婚的“黑手”呢?根据父母最终做出逼婚行为的直接原因,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社会责任,自我评价,权威控制。

社会责任:“我催你结婚还不是为了你好”

父母觉得逼婚也是为了你好,当爹妈的有责任把你从小养大,一直照顾到你成家立业。可是子女毕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在结婚这种终身大事上父母为什么不能听听子女的意见呢?

因为社会责任感。研究者认为,在亲缘关系越相近的对偶角色中,相互之间越熟悉亲密,就越相互负有责任。不管现实中的你身高多高,年龄多大,在父母的内心深处你仍然是那个只会张嘴吃奶,抬屁股拉屎的小婴儿。这个世界仍像当年那样危机四伏,撞伤你的桌角变成了生活中的挫折,绊倒你的石头变成了工作中的困难,你那么羼弱、那么无助,父母怎么忍心放手不管,眼睁睁地看你装逼看你飞?特别是面对婚姻大事,父母觉得自己负有相当的义务来替你做出决定。

自我评价:“你听我的,肯定没错”

你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了,为什么父母还总想要事事控制着你呢?这和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有关。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自我意识(self awareness)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通过外界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帮助自己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以及决定人们的期望。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这辈人在工作环境中逐渐从核心骨干慢慢边缘化,在信息爆炸劳动力剧增的变革中话语权快速丧失;其次,上一代人由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普遍没什么业余爱好来填充逐渐空洞的日常生活;最后,父母早已习惯了子女在幼年时作为附属品或“宠物”般的存在,对自己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逐步成长起来的子女试图摆脱父母的控制,寻求自身的独立,一直都大包大揽的父母无法面对“空巢”后留下的内心空虚。在连番打击下,父母难免会自我评价降低,并且急于提高。就算没法再次扮演时代弄潮儿,重新奏响改革主旋律,管教一下子女总是可以的。于是,不逼你结婚,逼谁?不是你结婚,谁结?你不结婚,干嘛?

你不结婚你想干嘛?图片来源:enet

权威控制:“你还听不听你妈的了!”

相比于你到底结不结婚这件事,父母其实更关心的是,你到底听不听我们的赶紧结婚?相比于你不结婚这件事,父母更生气的是,你居然不听话不去赶紧结婚。虽然这看起来是一回事,但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对于事实的不解,后者是对于权威的质疑。

质疑权威其实并不像人们平时提倡的那样受到鼓励,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高权力距离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由著名的跨文化研究和管理学专家,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用于描述一个国家的机构或组织(例如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场所等)中,弱势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受程度。霍夫斯泰德使用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 PDI)来描述不同国家的差异,得分界定为0到100之间。权力距离越高,个体越认同社会中存在的权力不平等,甚至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同时社会流动性也越差,这种现象常见于亚洲、非洲、东欧、中东、拉丁美洲等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中国的PDI得分为80分;相反,权力距离越低,整体社会对于权力不平等的容忍度就越低,就越关注个体是否拥有相对平等的机会,这种现象常见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信奉个人主义的国家,美国的PDI得分为40分。

只有存在服从,才会存在权威。当被社会赋予了服从预期的子女居然开始反抗父母时,基于高权力距离的家长权威受到了直接挑战,父母感到自身地位受到了威胁,有必要捍卫自己的权威地位。这时结婚与否的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这家里谁说了算。你结不结婚?听不听我的?你还认不认我这个妈?你还算不算是个人?你让我还活不活了?刀刀见血,步步紧逼。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你妈在看着你。你再多说一句,你妈就炸了——实际上,每次拿着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文章试图向父母解释他们的错误时,碰到的情况都差不太多。

小结

现在,我们用一套分析方式,拆解了“为什么你妈逼你结婚”这个问题。其实这套分类体系还可以用来分析各种行为,比如为什么你妈逼你穿秋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