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父母在,你永远是孩子;父母走了,你直面死神 亲情文章

父母在,你永远是孩子;父母走了,你直面死神 亲情文章

发表时间:2020-11-06

【www.qg13.com - 父母帮孩子挽回爱情】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在,你永远是孩子;父母走了,你直面死神 亲情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两天,微博上有一条很温暖的热搜:107岁妈妈给84岁女儿捎糖吃。

河南民权县,107岁老奶奶和邻居一起去参加婚礼,看到桌上有糖,她没舍得吃,拿起来放进了口袋。

到家后,107岁的老母亲一手拄着拐杖,一手翻棉袄下的口袋,仔细摸出一颗糖,递到旁边84岁的女儿手中。

女儿接到糖后,脸上露出了大大的笑容,是那种孩子才有的,最开心的笑。

这一笑,让无数网友心暖,也让无数网友动容。

他们在微博底下纷纷留言:

“希望我80多岁的时候也能吃到我妈给我捎的糖。”

“父母在,就永远是孩子。”

“最幸福的事,是年老了叫声妈还有人答应。”

是啊,虽然她已经84岁高龄,但只要妈妈还在,她就还是孩子。

就像老舍说的那样: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那种安定,就是哪怕外面风雨再大,你都笃定地知道,回到家,一定会有一晚热汤抚平你所有的委屈。

02

前段时间,58岁儿子为88岁母亲跳舞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跳舞的人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超声中心主任邓学东,那天,她到病房里去看望生病住院的母亲。

母亲突然说:“东东,你跳个舞给我看看。”

快60岁的邓学东是个医生,哪会跳舞。

但是为了母亲开心,他还是有模有样地跳了起来。

妈妈看到手舞足蹈的儿子开心地笑了,邓学东也感觉像回到了小时候。

那一刻,邓学东觉得他不是主任医师,也不是博士生导师,他只是母亲的孩子。

他说,“母亲在,我叫一声妈,妈妈应声,东东你来了,我心里很踏实。

如果有一天,我叫声妈,周围空荡荡的,没人回应,我会很难受的。”

为人子女,但凡父母健在,心理上就有依靠,即便父母到了需要人照顾的程度,这种依赖感依旧存在。

就像高亚麟在《我家那闺女》里说的:“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在,你不用考虑太多,因为有一堵墙挡在那,你看不到死神。

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你开始能清晰看到你人生的尽头。

父母堵在你和死神之间,让你安心做一个孩子。

让你人生始终有退路,有牵挂,世事艰难,总有人为你托底。

哪怕他们已经老到并不能帮你做什么,但你一想到还有他们在,你做什么都不会怕。

03

人突然长大的那个瞬间,往往伴随着残酷。

没了父母帮你遮风挡雨,你就成了没有伞的孩子,只能被迫努力奔跑。

近两年脱口秀节目大火,池子以“脱口秀天才”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并迅速走红。

上了台,他说的段子无厘头,笑点密集,下了台他也乐乐呵呵,一副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

直到前不久他在姜思达的节目《近三天可见》中说到了一件事。

姜思达问:你节目中的放声大笑,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池子迟疑了一下,讲了一件从未说过的往事。

十七岁那年,他妈妈突发脑癌,后来没法治,做手术也没用,只能在家“等死”。

高中毕业那两年,他啥也没干,天天在家给妈妈做饭,妈妈是他情感上最近的人。

他眼睁睁看妈妈开始走不稳,慢慢地站不起来了,到后来连手都抬不起来了。

最终,妈妈在《吐槽大会》第二季第二集的前一天去世。

从那之后,池子几乎没哭过,他说,没什么事能再触动我的内心。

他从来不说这件事,在节目里不说,私下里也不说。

我们都知道池子没上过大学,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样的原因。

虽然没上大学,但是池子比同龄人都成熟,那些上大学的同学迷茫了,会来找他帮忙开导。

池子是95后,今年也不过24岁,他却不得不成熟,不得不拼命。

做子女的,不管成长到几岁,都觉得自己依旧活在父母的羽翼下,面对风暴时,习惯躲在父母身后。

不管收获多少成就,都不如来自父母的肯定,万千光环,也不如父母轻轻拍一下肩膀。

失去父母羽翼的孩子,同时也失去了世上最关注的他的那束目光。

04

距离马航MH370失踪事件已经过去5年了。

知乎上关于马航事件的问题,迄今还有人在守护,还有一些人从未放弃寻找真相。

知乎用户@六路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2014年3月8号,徐京红的母亲搭上马航MH370客机,从此下落不明。

从那天起,徐京红的人生被改写了。

8岁的儿子有时问她,“妈妈,你找到姥姥了没有”,她会止不住崩溃大哭。

日子一天天过去,找到母亲的希望越发渺茫,网上真真假假的消息让她心力交瘁。

从前温柔的妈妈不见了,她变得情绪化和暴躁,从不抽烟的她现在甚至烟不离手。

丈夫忍不住说:“你也是一个母亲啊。”

她说:“可现在母亲失去自己的妈妈,她也想自己的妈妈啊。”

后来她在手臂上纹了一架飞机,飞机呈降落的姿势,朝向她的心房,她说以后要再纹两条跑道,这样更能安全返回了。

有人说,妈妈在时,不觉得“孩子”是一种荣誉称号,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孩子已经做完,下辈子做孩子的福分还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再轮到。

父母尚在,也昭示着生命的黄昏离我们还很远,在生命的正午,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05

在《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这本书中,有一个公式曾戳中无数人。

假使你父母现在60岁,余下寿命是20年。

你没有跟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大概是11小时。

那么,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子只剩: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

也就是说,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我们总以为还有时间,可其实哪儿有那么多时间,父母和子女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我们习惯了他们的存在,竟忘记了他们也会离开,没有了父母,就再没有人能毫无保留地爱我们了。

那时候,天地偌大,却只剩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趁一切还来得及,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和他们重复那说了几百遍的“废话”。

趁一切还来得及,多回家看看,吃一顿妈妈亲手做的菜,劝爸爸少抽点烟。

趁一切还来得及,世界那么大,带父母也去看看,多拍些照片。

毕淑敏在《孝心》一文中说: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的爱,并不是你一回头,永远都在那里的,怕只怕,时间走得太快。

趁一切都来得及。

延伸阅读

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你真实的人品 亲情文章


-01-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前几天,高亚麟做客《我家那闺女》,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初闻不知其意,细思深感悲凉。

父母在,不管你是30岁还是60岁,都觉得死亡太过遥远。

但父母一旦离去,你一下子就明白了生命的短暂,一下子成了没有父母兜底的孤儿。

正如老舍先生所言: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起点,却无法陪伴我们走向人生的终点。

这是何等的寂寥和悲伤。

我想,每一个在深夜手术室门口等待过的人、每一个在手术风险告知单上签过字的人,每一个参加过亲朋好友追悼会的人,都能深刻体会这一点。

三年前,我奶奶去世时,我爸爸经常在午夜梦回时分惊醒,说他梦到奶奶了。

他梦到奶奶在前面走得很快,他拼命地赶啊赶,想说几句话,但前面的人好像听不见一样,越来越模糊,怎么都追赶不上。

等他回头一看,发现身后的路也是漆黑一片,他恍似迷失方向的小孩,找不着回家的路,落寞、彷徨、悲伤、恐惧和无助。

眼前突然浮现起,奶奶火化那一天,爸爸也是这么落寞而悲伤地站着,看向远方冉冉升起的烟缕,他喃喃低语:我没有妈妈了......

“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

但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我想,应该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偏离了方向的航船,没有了根的枯树吧。

总感觉生命的钟摆,在心里挥啊挥,荡啊荡,下一秒便是人生的尽头。

如同费玉清宣布退出娱乐圈时,在信中写的:

“当父母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和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加孤独。”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的时候,不管你是健康还是病弱,也不管你年纪有多大,总觉得还有人帮你顶着一片天,但父母不在了,一切都只能自己撑着了。

这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切领悟的痛。

-02-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你有没有想过,你还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多久呢?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种算法:

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七天的时间可以回家陪伴父母,一天在一起的时间顶多算上11小时。

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他们可以活到80岁,那么我们实际上和父母在一起你的时间就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这种算法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但是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诫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远游,并不是不让我们出去外面的世界翱翔,也没阻止我们多出去看看,而是说出门在外,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什么时候会回来。

小时候,我们很渴求父母的陪伴,但长大后,我们怎么就会忘了父母其实也需要我们的陪伴。

曾经有个老人到手机维修店,师傅检查了半天,跟老人说手机没坏。老人一听到这话,瞬间就哭了:“手机没坏,我的孩子怎么不给我打电话啊?”

老人接不到电话,当下反应是手机坏了,也不愿相信是子女淡忘了自己。

想想,很是心酸。反观下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那个时常“不归家”的孩子呢?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再晚点,再晚点,父母还是会站在原地等我们,但时光从来都不会慢下脚步等待。

就像毕淑敏说的:

“每个孩子都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我们的父母就像一颗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槐树,在光阴的摧残下,从枝繁叶茂走向老树秃枝,一场大风,随时都能将它刮倒在地。

李小龙年轻的时候,只身奔赴美国学习武术,他在美国遭受了很多种族歧视,甚至没有人愿意给他工作,后来等他终于有机会成为享誉全球巨星之时,他的父亲却因病去世了。

李小龙回到香港之后,很是自责,一遍遍在纸上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

无独有偶,季羡林年轻的时候,也时常漂泊在外。

后来有一次,得知母亲病危,他日夜兼程赶回家,却只看到母亲留下的两句话: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来,我真后悔当年让你出去。”

“这几年我日夜想着你,这种痛苦,是你无法想象的。”

季羡林听后,趴在棺材上痛苦欲绝。直到很多年,这依然是他心头的一根刺,是他生命里最沉重的悲哀。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时不我待,这大概是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悲伤,更是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遗憾吧!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不知珍惜;

可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却已经失去了。

-03-

包容父母,足以包容天下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如果注定父母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那为何不给他们多一些耐心和陪伴呢?

善待父母,这不仅是一个人最大的教养,更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人生功课。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论调:父母皆是祸害。

帖子里,一个个咬牙切齿地诉说着父母的种种不是,恨之入骨地给父母扣上“祸害”的头衔。

他们埋怨父母的不争气,帮不上自己的鸿鹄之志;

他们数落父母的种种缺点,自私、冷漠、蛮横、甚至是不负责任……

是,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失职”的父母,但大部分的父母,不可否认,都是爱孩子胜过自己、甚至是生命。

我们的父母都不是圣人,总会有各种不完美,总会有犯各种小错误,多多少少大大小小,有时苛责,有时情绪不好,有时观念古板,有时读书太少不懂教育。

但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只要他们曾无私地在我们身上倾注了足够的爱,尽心尽力地养育我们长大,这些错误,都可以被原谅。

生养之恩,总大过一耳光的仇。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都应该原谅父母的小错误,原谅他们的不完美。

而一个真正孝顺的人,也应该做到下面的“五不责”:

一、不埋怨父母的无能

总抱怨父母无能的人,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因为自己的无能,便只能责怪父母的无能,这是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母的懦弱行为。

人,总是不完美的,父母生你养你,已经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了,如今你能健康地成长,已经是一种莫大的恩赐。

所以不要去抱怨“你应该是怎么样的父母”,而要告诉他们“我接受你给我的一切,感恩你们。”

二、不嫌弃父母的啰嗦

“多穿点,外面冷”

“多吃点,别饿着”

“下班了没有,我给你煲了粥送过去”

“别总吃外面的快餐,不健康”

“别刷手机了,早点睡觉吧”

“都跟你说了,你怎么不听啊”……

从早到晚,父母的这些唠唠叨叨,你是不是都听到耳朵都生了茧呢?

你总嫌弃父母太过唠叨,但你有没有想过:

在这个世界上,还愿意唠叨你的人,一定是最关心最爱你的人。

当有一天,父母变得唠叨了,你一定要多些耐心。

因为他们变得越来越老,也越来越小,他们只是希望你多花些时间陪伴他们,听他们讲述生活中的琐碎而已。

三、不抱怨父母的抱怨

年纪大了,我想你一定听到过很多来自父母的抱怨,像是:

“年纪大了,赶紧找个人嫁了吧!”

“趁爸爸妈妈还年轻,赶紧生个大胖娃,爸爸妈妈还可以帮你带带”……

催婚、催生,来自父母诸如此类的抱怨,总是在无形中给我们巨大的压力,于是我们逃避、我们埋怨,甚至因此跟父母大动干戈。

但就像我们开头说的,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催着你结婚生子,无非是因为他们比你更清晰地看到你的未来,他们害怕自己离开之后,只剩下你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所以,别去抱怨父母的抱怨,多跟父母沟通才是解难良方。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你过得不好,父母比谁都心疼。

四、不抱怨父母的迟缓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让人很是心痛。

儿子在城市买了一套房,便把自己的妈妈接了过去。

妈妈住过去之后,非但没有享福,反而成了“保姆”,揽了全部家务活。

最可恨的是,儿子跟媳妇不但不感激,还怪罪妈妈的动作太慢,每天下班回来没能吃得上饭。

人性最可怕的恶,便是不懂感恩。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五、不抱怨父母生病

生老病死,注定是人无法躲避的自然规律。

当有一天,父母病了,试问下自己能做到多少呢?真的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吗?

当然不是。

大连有一位孝子,名叫王希海,他用了26年的时间无微不至照顾植物人父亲,为了父亲一生不娶。

镇江句容乡村有一位女教师王有珍,在临近退休之际,不幸遭遇车祸,高位截肢,王家三姐弟接力照顾母亲22年。

连邻居都常常赞叹:这么多年了,王家始终窗明几净,欢声笑语,没有一点瘫痪病人家里常有的怪异和阴郁。

这些生活中真实的例子,无不告诉我们:久病床前是有孝子的。

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哪一次生病、哪一次受伤流血,父母不是担惊受怕,整夜整夜不能寐?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愿你铭记,只要父母在世一天,子女都有义务和责任好好照料。

对父母的态度,是你真实的人品 亲情文章


世间最美好的缘分,莫过于父母子女一场。

前几天逛知乎的时候看到这么个帖子:“被爸妈拖累该断绝关系吗?”

看题目的时候还以为是父母对他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点进去一看才发现,原来题主父母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养老看病都需要花很多钱。

而题主觉得,有这样一对父母的拖累,会导致自己“仕途不顺”,将来妻子生子也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不想把资源浪费在父母身上”,打算跟父母斩断关系。

不出所料的,底下是一边倒的指责。其中有一条说得一针见血:

想通过抛弃父母找个好对象更好地培育下一代什么的,正经人家的好姑娘可能会接受一个有上进心的穷小子,但是大概率不会接受一个和没有虐待过自己爹妈断绝关系的人。

别说做伴侣,反正和这种人做朋友我都不敢。

都说要看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就看看他对父母的态度。

一个对父母都薄情寡义的人,是经不起任何人性上的考验的。

我们从小被教导“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尊重父母,是做人最基本的品格。

只有在父母面前,我们才可以当“孩子”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年纪越大,就越恋家。

因为越大,接触社会的现实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带给自己的安全感。

而这份温暖和安全感,来自于父母。

老舍先生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父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深以为然。

在外面,我们要独当一面,做一个不动声的大人。但是回到家里,回到父母跟前,我们可以抱怨,可以倾诉,甚至可以不讲理地闹闹小脾气。因为我们知道,父母永远会包容我们。

演员梅婷在工作最忙的时候,也要每天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在北京买了房子之后,也每年都要把父母接来住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她不接戏,推掉一切应酬,甚至连手机也关掉,就一心一意在家里陪父母。

有时,她还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在公园里游玩,去街上吃各种小吃。

她说,在父母的面前,她永远可以当一个长不大的小女孩。

而她总觉得自己是一只风筝,无论走到哪里,线都紧紧拽在父母手里。让她觉得,自己是有人牵挂的。

父母就像是我们藏在心里的一座游乐园,只要他们还在,我们就可以放纵自己偶尔当一回小孩子,但是当他们不在了之后,幸福的时期就结束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

人最大的修养,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日本着名导演北野武曾经这样形容过他与母亲的关系:“我用尽一生与母亲较量,最终满盘皆输。”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北野武的母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虎妈”:不准孩子有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对孩子一顿打骂......

因为这样,北野武对母亲是厌烦的,甚至是厌恶的。

在大二那年,北野武与母亲断绝了关系,从家搬出去独自生活。他以为靠着打工就可以赚到房租和零用钱,却没想到一回神,房租已经拖欠了半年。

他以为自己还能继续住在那里,是因为房东的仁慈,却没想到房东跟他说,从半年前他搬过来的时候,母亲就偷偷坐出租车紧跟在后面,并且拜托房东说:“这孩子傻傻的,肯定会欠房租,如果一个月没缴,就来找我拿。”

后来,北野武凭借着《菊次郎的夏天》《花火》等作品名声大噪,但让他心寒的是,他妈妈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祝贺,而是向他要钱。并且从那以后,母亲有了按月向他讨钱的习惯。

一晃好多年过去,母亲生病住院,打电话叫北野武去看他,并在他临走时交给他一个小袋子,北野武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以他的名字开的储蓄存折。

1976年4月×日300,000

1976年7月×日200,000

……

这些年北野武给她的钱,她一毛也没花,全都存着。

母亲因为担忧艺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走下坡路,而北野武又不懂得存钱,所以用这种方式来替他做打算。

母亲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她专横、霸道,不懂表达,所以北野武用尽了一生在跟母亲较劲。但当他真正领会了母亲对他的爱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自然也不会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所以为人子女的必修课,就是要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他们或许古板、严厉和固执,思想跟不上时代......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但不能因为这些缺点,就忽视了他们对我们的爱。

《请回答1988》里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很深刻:

德善因为父母偏心姐姐和弟弟忽视自己埋怨了父母很久,她看到的是一只鸡的两个鸡腿,妈妈一个给了姐姐一个给了弟弟。却没看到在爸爸伸手要拿鸡翅时,妈妈拍开了爸爸的手,把鸡翅递给了自己。

偏心的父母是不完美的,甚至是不称职的,但就算这不称职的父母,也永远是爱她多过于爱自己。

父母不是完美的父母,我们也不是完美的孩子。我们都在笨拙地摸索如何相处,如何相爱。既然如此,就更该学会理解和释怀。

孝敬父母,别等一切都来不及

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记者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

比尔·盖茨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他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敬父母。”

这句话我在前几年的时候也听过,但当时因为年纪小并没有特别大的触动。总想着,来日方长嘛。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句话。

也就是十一月初,我刷朋友圈看到一个水滴筹,点进去一看发现得病的居然是我大学同学的父亲,肝癌晚期。同学本来马上要硕士毕业,都在准备论文了,突然接到这个消息,只能跟学校请假回了国。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见过她父亲一面,印象中是一个健壮风趣的中年男人,谁也没想到这才几年的功夫,就发生了这种事情。

上周我去医院探病,她父亲正躺在床上输着液,曾经160多斤的男人瘦得只剩皮包骨。

在医院走廊聊天的时候,她说着说着话,突然蹲在地上哭了。

她说,医生早上找她去谈话,说病情恶化得很严重,他们可能快没有治疗机会了,让她做好心理准备。

大学四年读研三年,她在外面漂了七年,念叨过无数次“等毕业了就回老家,给父母好好尽尽孝”,但如今就在她马上快毕业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随时会失去父亲的情况。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人生不会总是按照我们希望的那个样子去发展,多得是令我们措手不及的事情。

刚开始工作的那年,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妈突然拿出了二十几根针,让我帮她全都穿上线。

她说有一天想缝衣服,突然发现自己眼睛花了,线怎么都穿不进去,就等着我回家一趟,帮她多穿几根。

也就是那天我才明白,原来父母老去的速度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快。

所以,根本没有什么来日方长,陪伴父母孝顺父母这件事,永远都不嫌太早。

别等来不及了,才悔不该当初。

王小波在《致女儿书》中写道:“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

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趁着我们还年轻,父母还在,多关爱,多包容,别让今后的人生里充满遗憾。

我们都该对他们说一句,谢谢你们,愿意做我的父母。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亲情文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周国平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他们渐渐老去,成为弱的那一方,我们占据强者优势。

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往往藏着我们最真实的人品,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1

父母,是我们的根

司马迁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我们的根本。

我们就像天上的风筝,在广阔中尽兴,在微风中爽朗;父母如同风筝之下的线轴,拼尽全力牵扯,只为成全我们一片蓝天。

时光流逝,风筝越飞越高,越来越忙;线轴越转越旧,越来越唠叨。

风筝开始敷衍每一次与线轴的谈话,减少陪伴线轴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线断了。

风筝失了方向,一头栽到树枝上,遍体鳞伤。

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追逐所谓的名利梦想背井离乡,待与父母永别才幡然醒悟,苦尝遗憾。

毕淑敏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就像鲜花有根,在慢慢凋零的年岁里,内心始终充满希望;

父母去,如同鲜花失了根,看似绚烂,内心早已枯萎。

人,不管活得多枝繁叶茂,都不要忘记埋在底下的根,要及时尽孝。

2

百善孝为先,行善要及时

《韩诗外传》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间的遗憾之所以成为遗憾,是因为人生无法重来。

有人说,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清明烧万堆纸钱,不如在世端一碗饭。

深以为然。

行善要及时,岁月从不饶人。

曾看过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男子叫韩伯俞,从小到大,每回犯错,母亲都会打他,但他从未哭过。后来有一天,他又犯了错,母亲打他,结果他大哭。母亲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他说:“以前,您打我,很疼,但我能感受到您是为了教育我才如此,所以没哭。但是,今天您打我,力气小了很多,已经感受不到疼痛了,说明您已经老了,我能孝敬您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忍不住啊!”

岁月无情,时光飞逝,很多人记忆里的健壮,早已佝偻。

人生苦短,总要在触不及防间欣然接受那些难以想象的事实。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为人子女,不要相信所谓的来日方长,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要在来得及的时光里,尽情陪伴。

3

对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

《世说新语》中言:“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回味一番,只有无奈与辛酸。

父母见证了我们的出生与长大,我们却要面对父母的衰老与死亡,前者是喜,后者是悲,汇聚成平凡的人生。

人人皆如此,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悲”中倾注一些喜,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对他们和颜悦色,用包容与爱陪伴他们人生最后一程。

在对待父母的态度里,往往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生活中,很多失败者会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到父母的身上,认为他们害了自己的一生,心中仇恨入骨,更谈不上“孝顺”二字。

他们对父母的百般苛刻,是变相的人格扭曲;他们要求父母完美,自己却千疮百孔。

人无完人,父母只是用他们的方式爱我们。

《战国策》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有的“计”,是难以使人接受的,或是错误的,但在爱的基础上,能被一一赦免。

能包容父母的人,足以包容天下;对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

4

《劝孝歌》言:“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生而为人,要有孝心,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要知足感恩。

父母在,我们仍是少年;父母去,我们只剩沧桑。

人活一世,请珍惜缘分,请善待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