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本年度治愈的故事之一

情感治愈美文故事

发表时间:2020-11-18

本年度治愈的故事之一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本年度治愈的故事之一",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在这个浪漫的节日,分享一个充满友谊、陪伴、包容的小故事,大家可以邀请孩子一起观看哦,小金鱼看得超感动的。

小短片是英国伦敦最大的百货商店JohnLewis推出的,短片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小女孩和她的朋友小喷火龙埃德加的故事。

小喷火龙非常乐意和大家一起玩,但是,只要笑喷火了只要一开心激动,就控制不住的要喷火。于是在短片中小喷火龙跑向雪人、溜冰场、圣诞树时,都忍不住喷火将他们烧毁了。

小喷火龙十分愧疚,也为自己总是给大家带来“伤害”而难过,所以把自己关在了小房子里面。不过幸运的是,它的好朋友从来没有放弃过它。在它难过不出来的时候,她就守候在门外,并且最终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在圣诞节给大家喷火烤面包。

善良的小女孩让小喷火龙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找到了可以爱大家的方式,也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包容。

叔本华说:“人生实苦”。

即使人生海海,荆棘丛生,但苦涩的人生我们会遇见花开,也会看见彩虹。

相信爱,收获爱,守候爱❤️

原本,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温暖的,有关友谊的故事,但此时此刻,我这个傻妞把一家人都关在门外了。

写文写到八点半的时候,我出门去培训班接小金鱼,结果出门的时候我跟涛哥正打着电话,脑子突然短路没带钥匙就关了门。涛哥也没带钥匙……

来了两个开锁公司都没打开……此时此刻,我们一家三口好可怜的在等着第三个开锁公司来。

这个圣诞,太惊喜啦!

朋友们,圣诞快乐?

晚安?

编辑推荐

上班路上之一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上班路上之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几天都看不见那条狗了。我猜测它可能在空调屋里养伤,也可能被扒皮吃肉了。

那是一条黄色成年土狗,天天坐在主人家门口,我每天上班都能看见它,最近一个多月,它让我特别揪心,因为它的腿受伤了。左前腿的下关节处,一块狗皮没有了,伤口面积比一元硬币还大,血淋淋的,总不见好,天天看见它提溜着伤腿,坐在那里,有时也用三条腿颠颠的来回走动,每天从它身边经过,我都要特意瞄瞄它的伤,虽然没有溃烂,却也不见好转,一直都是那么血红的一片。它身后的大门,好像从来都是紧闭的,我不知道它的主人是谁,但心里却充满了不满,为什么对自家的狗漠不关心呢?看在它是一条生命的份上,给它包扎一下吧;看在它天天忠实地坐在门前看家的份上,给它治疗一下吧,天这么冷,再不治疗,它的腿会废掉的。想象狗腿被冻烂的情景,我的心里就有点打颤。

其实这条狗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去年有一次我上班,远远的看见它坐在它家门前的路边,它的斜对面停着一辆车,这时刚好有辆车由北往南开来,司机也看见它了,连按了几声喇叭,可是这条狗只是扭头瞅了一眼,便扭过头去,不再买帐。小区旁边的路本不宽敞,狗不挪身,那车便不能直接通过,我以为司机会狂按喇叭,或者停车下来把狗赶过去,可是出乎意料,司机竟减慢车速,打转方向,侧着车身,从狗与车之间艰难地缓慢地通过。我被堵得无路可走,只好站在南边人家的门前,等着车子过去。看着那车身离狗头仅有一筷之遥,而狗坐在那儿,纹丝不动,眼睛半睁半闭的,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此狗威武!心理素质太棒了!不愧是路边狗啊,我在鄙视司机窝囊的同时,对这只狗的赞赏之情油然而生,一路上不知送了它多少形容词。

晚上和老公散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这一茬,于是吧啦吧啦又把这条狗的英雄事迹大加赞赏一番,老公听罢,淡淡的来了一句:它肯定坐在它家门口。额?狗把家门眶子?!我一下子明白过来。瞬间,溢美之词碎了一地,阿呸!我去年买了个表!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此狗也是,我不知道它是怎么受的伤,但我知道它迟早会吃亏。作为一条其貌不扬的土狗,好好看家护院就行了,何必那么张扬。大路哪是你能坐的地方,再狂妄,你也只是一条狗,会有几个人怕你?后台再硬,也有阴沟翻船的时候,这下遭难了吧。你也应该明白了:你所以为的后台,其实根本就没有把你当回事!

此狗不见了。而这样的人却还很常见。

怀念之一:父亲的手


小时候,我只喜欢父亲给我挠痒。父亲挠痒,不是挠,而是摸,既止痒,又不痛,十分舒服。我仔细翻看父亲的大手,手掌上布满了老茧,每只指头都有裂缝,特别是大拇指,裂缝深见鲜红嫩肉,手背也伤痕累累。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父亲粗糙的大手是勤劳的标志,是艰辛的见证。

祖父去世得早,父亲九岁就从事生产劳动。后来,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九口全靠父亲一双手。父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以继夜,辛勤劳作。天没亮,别人在睡梦中,父亲就出了大门;生产队集体生产工休时,别人休息,父亲却抓紧时间砍柴;收工时,别人空手,父亲不是背就是挑;中午,别人歇中,父亲在自留地里干活;晚上收工后,别人吃了晚饭洗了澡,父亲才进门。

父亲一生有眼病,连桌上的菜都难以分清。可是还要起早贪黑。不知有多少次在田地里送走黄昏,也不知有多少次在高山上,在路途中迎来黎明。为了儿女,父亲愿挑千斤担,为了儿女,父亲吃了万般苦。

春耕农忙季节,父亲经常是一身干出去,一身湿进来。夏天,顶着烈日,全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秋天,在火把下,在月光下,通宵达旦,加班加点;严冬,赤脚下田起板,上山耕地。

父亲经常步行几十里几百里下南林,到通山,去咸宁,为读书的儿女送柴,送菜,送衣裳。送柴到南林小学,通常是半夜动身,天亮返回家赶工。在***时期,父亲饿得全身浮肿,还要翻山越岭找葛根,掘地三尺挖出葛根,制作成粉,步行百里送给在咸高读书的儿子。

父亲的双手,长年握的是锄把,刀把,镰把,斧把,犁尾和牛绳;接触的是泥土,灰粪,茅柴,荆棘,冰雪和寒风。

父亲劳碌一辈子,八十岁了,勤劳的双手还不愿停下,还要为儿子劈石修路,犁地改田。

父亲离开我们十一年了。每当父亲那弯曲身躯在我眼前闪现时,我就想起那双曾经撑起一个大家庭的,布满老茧,裂缝纵横,伤痕累累的大手,总是情不自禁两眼含泪,阵阵心痛。要不是为了儿女的前途而竭力送儿女读书的话,父亲不会吃如此大苦,受如此大罪,双手不会到如此地步。父亲把一生奉献给了儿女。

啊!父亲伟大,父爱如山。

“辽西往事”之一:土房


我的老家在辽西,我童年那些星星点点的记忆,就散落在辽西的一个小山村里

历史上,辽西犹如中国的大西北,成了荒凉的代名词。听老辈人说,这里有三多三少,山多、石多、光棍多,树少、水少、姑娘少。由于女孩子出嫁早、生娃早,产后下地干活早,身体也就衰老的早,年轻的大姑娘当然就显得少了。辽西还雨水较少,经常闹旱灾,特别是春旱,有时候种下去的种子都出不了苗。

山,大都矮矮秃秃的丘陵;水,只有浅浅清清的河套;石,多是大大小小的糟石砬子,就连耕地里也有很多碎石头,这就是辽西的自然环境。

老家的土地适宜耕作的并不多,而且土地大都贫瘠、零散,但那年头人们的生活却又一刻也离不开土, 踩着泥土、顶着尘土、住着土房、睡着土炕、吃着土里生的、穿着土里长的,就连小孩生下来也要包在沙土里。那年头,似乎大人孩子们总是在跟土坷垃打交道。

因为穷,没有那么多的尿布换洗,女人们就把细沙土筛净、炒热铺在小孩的屁屁底下,拉尿后把沙土一抖搂再换。记得当时只有十来岁的大哥,由于贪玩没有筛净沙土,一根枣刺害得襁褓中的小妹妹哭闹不止,被母亲发现后挨了一顿揍。

辽西靠近蒙古高原的科尔沁沙地,夏天雨水集中、冬春风沙很大,但那年头农村的房子却都是用土筑成的,叫土房。

房顶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尖的,而是略成弧形,前后稍低、中央稍高,左右两侧的山墙高出屋顶,高出部分也被砌成弧形,房檐再压上瓦片,门窗不大,都是木头的。这种房子排水效果比平顶房好,又比尖顶的人字房抗风沙能力强,还能在上面晾晒粮食。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囤顶民居,体现了辽西先民的智慧。

砌筑这种土房的墙壁有三种,虽然用的都是土,但又很是不同。

泥垛墙最结实,但做起来最慢。

在和泥时要加入一些铡短的谷草,就是谷子的秸杆,这种草很有韧性。用一种叫垛叉的农具,将和好的草泥叉起来一坨一坨地垛墙,很像燕子用小泥团筑巢。这种墙很容易垛歪了,但老把势仅凭眼光也能垛得又直又平。这种墙每垛起一些,还要侧着用垛叉,顺墙面将露出的谷草从上向下打平齐。墙垛起来后,黄黄密密的谷草在墙面上全都顺顺地向下长着,就像给墙壁披上了蓑衣,可以大大减少雨水对土墙的侵蚀。

土坯墙比较结实,做起来也比较快。

砌墙之前要先用泥来脱坯, 泥里也要加谷草,脱坯用的坯模子是木条做的一个长方形木框。把和好的草泥放进坯模子里,用拳头反复压实、抹平,再慢慢把坯模子拿起来,一块土坯就脱好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土坯,晒干以后就可以用来砌筑土坯墙了。土坯就像现在用的砖,只是没有经过烧制,用来盖土房还是很好的。

夯筑墙做起来最快,但不太结实。

照着墙的宽度,先用长长的大木板固定出槽,就往木槽里加泥土,再加谷草,一层泥土一层草,然后用大木锤反复夯砸结实。一段墙夯筑好后,就把木板向上移动重新固定,继续加土加草,继续夯实,墙就很快出来了,这种墙也叫干打垒。

我家的老房子就是父亲用土坯墙盖起来的,但院墙是泥垛的,听说还得到了村里一些乡亲的帮助。

老房子所在的小院儿其实是在一条长长的土沟里,沟底一条窄窄的马车道向南通二队、向北通一队,院子就是在道旁向东边生生开出的一块平地。

院子南边是邻居张大娘家,北边、东边都是高高的土捱子,现在想来有三四米吧。我常常领着弟弟妹妹欢快的爬上爬下,我还多次站在东边捱子上闭眼往下跳,害的很长时间做梦都是从高山上突然摔下而吓醒。西南角是猪圈和茅楼,西边是院门,门外就是那条马车道。

三间正房和两旁的小耳房紧靠北捱子,都是土墙土顶土屋地,但房梁、檩子、椽子都是木头的,檩子上好象还贴着画在红纸上的大鱼。门窗也都是木头的,窗户棂子上糊着纸,只有中间镶一块巴掌大的玻璃。记得有一年,父亲做了一扇镶着三块大玻璃的窗户,屋子里一下亮堂起来,高兴得母亲唱起了样板戏改天换地。

房前是一大片菜园子,园子边上还有几棵桃、杏、梨树。每到春天,母亲总是在园子里种上一池一池的小白菜、小生菜、小菠菜、小葱什么的,一冬天见不到青菜的孩子们,总是傻傻地盯着刚刚拱出土的点点嫩芽,盼着、盼着。

土房的当中一间是外屋地,其实就是厨房。进门左右各有一个锅台,对面北墙根放着几口大缸。冬天寒冷的早晨,父亲从很远的井台挑水回来,往大缸里倒水的哗哗声,常常就是叫醒我的闹铃。东西屋里各有一铺火炕连着外屋的锅台,我和父母、弟妹住在东屋,大哥住西屋,炕稍还放着粮食、杂物。

火炕也是用土坯搭起来的,炕上铺着用秫秸编织的炕席,只有晚上睡觉前,母亲才把破旧的被褥铺到炕席上,于是小孩子们就一哄地钻了进去。一般的,过年以前都要换上一领新炕席,因为火炕很容易使炕席变脆损坏,断裂的秫秸篾子也很容易扎伤小孩。我右脚的大拇指甲是分成两半的,听母亲说就是小时候在炕席上爬着撒欢扎裂的,那一年实在买不起新炕席了。

那年头,虽然辽西的冬天很冷很冷的,但老家的火炕好像总是热热乎乎的。早晨醒来,被窝里那种暖暖的、恋恋的感觉,总让我难以割舍!后来才知道,为什么老家的人们那么劳累、辛苦,却很少有腰腿疼的,原来硬硬热热的火炕,就是治疗腰腿病的最好药方。

土房虽然住起来冬暖夏凉,但特别怕雨水,所以房顶每两年就要重新抹一次泥、外墙每三年也要重新抹一次泥。抹墙的泥就是一般泥土加上谷草,但抹房顶的泥却大有玄机,因为正好火炕也要每两年重新搭一次,否则炕就会返烟。

无论搭炕还是抹房,对于农家院都算得上是大工程,还要抢在雨季到来前进行,但这时又是农忙季节。要想快,就得找人帮忙,但要招待大伙一顿好吃的;要想省钱,就得自己做,好象大多数都是父母带着大哥做的。

父亲把火炕里拆出来的黑糊糊土坯,全都搬到院子里,然后把炕墙内的烟灰打扫干净,再撒上些水就可以搭炕了。炕是否好烧,关键在炕洞的设计,搭炕在农村可算是技术活,但没文化的父亲却能做的很好。用一块块新土坯竖着砌成曲曲折折的炕洞,上面再用土坯铺成炕面,炕面上用草泥把缝隙抹严实,最后用很细腻的沙泥抹光滑就算完成了。接着要用大火烧两天,必须把新搭的炕彻底烧干才能用,否则人睡在上面会生病的。

搬到院子里的炕坯,被父亲砌成中间凹的一个大堆,然后往上浇水,每天浇两遍。大约四五天后,父亲领着大哥开始用镐头和锤子,捣砸那些湿透的黑炕坯。奇怪的是,砸碎的黑炕坯里面却是红的,就是红砖的颜色。

慢慢的,一个黑红的大土堆出现了,父亲说这叫炕洞土,用这种土抹房顶不漏雨。炕洞土有不吃水、比较重、耐冲刷的优点,是那年头辽西人用来抹房顶最好的材料,当然也要掺上柔韧的谷草。就这样,两铺炕拆下来的炕洞土正好够抹三间土房的房顶,这难道是老辈人也懂得循环利用吗?

有一年过年前,父亲破天荒地从生产队一下子分到30块钱。在我的记忆中,那是童年里过得最富裕的一个年,母亲高兴地给每个孩子都做了一身新衣裳,父亲还高兴地买了几挂鞭炮。到开春时竟还有10块钱,父母就商量着要拿出3块钱来,请人好好地抹抹房子。

那年春天抹房时,父亲真的请来了好几个人帮忙,那天父母还做了丰盛的晌午饭来招待大伙。父亲先跑到很远的公社,买回来一大堆的面条、几捆二刀韭菜、三盒锡纸烟卷和一瓶子豆油。面条是用玉米面、秫米面、小米面合制的,而且是机器压出来的,父亲说这叫粗粮细作。

母亲用自家攒的鸡蛋炒了满满一大盆韭菜,连同煮好的两大盆面条都端到院子里的矮墙上。父亲就跑前跑后地招呼大伙吃饭,乐呵呵地喊着快来吃面条啦,还有韭菜炒鸡蛋呢。

乡亲们高高地擎着装满面条的大碗,上面是绿油油的韭菜和黄澄澄的鸡蛋。虽然累了大半天,可大伙还是有说有笑,一个个吃得汗流满面。那天,我什么活也没干,却撑的死去活来。

文革结束的那年,父亲以750元的价格,把老家的土房和院子一起卖给了同村的老李家,带领全家离开小山村,搬到了离城较近的农场里。

离开老家已近40年了,但那个土房子和老院子的事,还是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