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多少女人的一生,输给了这四个字

多少女人的一生,输给了这四个字

发表时间:2020-12-03

【www.qg13.com - 伴随一生的情感美文】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多少女人的一生,输给了这四个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日,电视剧《第二次也很美》在各大卫视火热播出,而“全职妈妈”再次引发网友关注。

“毕婚族”安安,曾经的梦想是剑指天涯,23岁大学一毕业就被拐进了婚姻的殿堂,从此江湖是路人。

结婚后丈夫俞非凡变成了“工作狂”,安安则化身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

本以为会携手到老的爱情,没想到不到五年就婚姻就宣告结束。

当她拎着行李,站在自己曾经的家门前时,丈夫俞非凡重重地关上了门。

安安才发现自己失去的不仅是婚姻,她已经无家可归。

可是这时安安连悲伤的时间也没有,因为全职太太的身份,在孩子的监护权争夺战中她毫无胜算。

其实何止是安安,很多家庭主妇也是一样,如果婚姻出现问题,根本毫无反击的能力。

她们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职业,家庭就是她的全世界。

可悲的是,大多数的全职太太不但没有赢得应有的尊重,反而成为了家里那个“隐形的人。”

对于丈夫和家人来说,无论她们做的有多出色,不过是理所当然。

她们没有话语权,没有消费资格,甚至可能会被丈夫嫌弃没有收入而一脚踢开。

婚姻里,最危险的职业是全职妈妈,而多少女人都输给了这四个字。

01

“结婚后,我成了家里的隐形人”

就在前段时间,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引发了社会关注。

而这部评分两极分化的影片下,隐藏了社会对职业太太的严苛和不公。

金智英出生在韩国一个普通家庭,接受过不错的教育,在三十一岁嫁给自己的学长,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

她的人生轨迹普通又寻常,她就是生活在我们现实里的妈妈。

金智英的生活很忙碌,她无时无刻为家庭奔波,根本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

当她向丈夫诉说自己太累了,丈夫却认为看孩子就是休息。

即便她想去犒劳自己,买一杯咖啡时,也会被旁人嘲讽“妈虫”。

从来没有人对疲惫的她说一句“辛苦了”。

所有人对金智英的辛苦都视若无睹,似乎她的劳动毫无意义。

可是全职妈妈真的没有劳动价值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就在前段时间,外国有一个公司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招聘会。

招聘要求应聘者二十四小时工作,没有休息日,熟练掌握多种技能,并且一旦任职便不能在辞退。

对于几乎等于变态的条件,应聘者嗤之以鼻,怎么会有人去答应呢?

这样的工作即使是高薪,也是无法胜任的。

但事实上,这份工作有无数的人在不计回报的工作,她们就是妈妈。

婚姻的得失,从来不是依靠金钱计算的。

有的人努力赚钱,为了给家人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而全职太太则是让家人生活在爱里。

可是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工作者的艰辛,却不能望见全职太太的付出。

02

一场短暂的婚姻

没有谁是绝对过错方

知乎上曾经有人提问:

“为什么那么亲密的我们,在我成为全职太太以后却渐行渐远了?

其实对每段婚姻来说,答案可能都是不尽相同的。

就像是前几天,闺蜜冉冉就和丈夫因为“性格不合”离婚了。

曾经的冉冉和先生是我们朋友圈出了名的模范情侣。

他们有相同的成长环境,旗鼓相当的学历,共同的兴趣爱好,只要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可是当冉冉生完孩子以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老公嫌弃冉冉产后发胖,不做身材管理,几次嘲笑她是“黄脸婆”。

随着先生事业发展越来越好,冉冉和先生的共同话题却少得可怜了。

冉冉每天在家看孩子,每当丈夫回来的时候,想和她说一说孩子的成长,先生总是不耐烦。

先生想和冉冉讲讲工作上的烦心事,可是冉冉根本听不懂。

就这样两个相爱的人渐行渐远。

一场短暂的婚姻,没有谁是过错方,打败爱情的不是小三,而是婚姻的本身。

曾经两个人走在同一起跑线上,可是后来先生走的快了,冉冉慢了下来,她追不上了先生的步伐。

现在她就像是一株菟丝花一样,缠绕着别人,却找不到自己的根。

在这段婚姻里,冉冉似乎丢掉了最重要的东西:自我。

而好的婚姻,往往讲求势均力敌。

没有了自我的女人,却失去了和爱人平等地站在一起,只敢默默做那个“背后的女人”。

但是男人可能短暂地爱一下你年轻的容颜,可是支撑你们走下去的却是一起并肩作战的能力。

毕竟生活很难,没有谁能扶持谁一辈子,唯有相互支持。

03

婚姻里没有躺赢

你得找回迷失的自己

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生活中的自我迷失,女人可以衰老,但一定要优雅到老,不能让女人将婚姻消磨地失去光泽。

就在前几天,演员刘敏涛出席新片发布会,再次被称赞演技超群,可是谁知道她也曾经彷徨迷茫过呢?

从小刘敏涛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出道就便和六小龄童参演了《祝你好运》,事业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可是在她的事业巅峰之际,她遇到了爱人商常乐,并且成为了一个妈妈。

整整七年,她没有出来拍戏,而是在家做一名贤妻良母。

直到有一次,她和先生一起去日本游玩,她想买一只抹茶冰激凌,却发现身无分文。

这时候的刘敏涛才发现:现在的自己卑微且苍白。

丈夫长时间在外经商,家里许久不见他的痕迹。

在一个盛夏的夜晚,独自一人的刘敏涛下定决心改变这个局面,重新找回自我。她说:

“我不相信疲惫和麻木是中年的底色。”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她成为了《伪装者》里优雅知性的大姐明静,她是《琅琊榜》里的静妃娘娘,每一个角色都让人过目不忘。

现在的刘敏涛脸上总是带着满足的笑容,她的微笑并不来自任何人,而自己赋予的。

有人说,婚姻里从来没有躺赢,学会独立地与爱人并肩前行才是才是婚姻的真谛。

对于当代女性而言,独立是必不可少的。

从长久来看,女人只有拥有了独立的能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真正成就属于自己的绚烂人生。

04

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做女人难,做个被人夸奖的女人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如果出去工作,那你就是不顾家,太自私;可是如果留在家里,那就会被嫌弃吃软饭,靠人养着。

其实,职场女性也好,全职太太也罢,我们应该理解每一份决定。

因为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重要的是要学会:

生活独立,不执念于过去,不畏惧于将来。

就像是《随着日子往前走》写过:

“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不去抱怨,尽量担待;不怕孤单,努力沉淀。”

要知道,没有人能去代替过你想要的人生。

女人呐,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编辑推荐

所有的感情忌讳这四个字


吃早餐的时候,我先生突然很萌地对我说:谢谢你。

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谢我什么?

他说:我觉得很快乐,当我觉得快乐的时候就要谢谢你。

我不禁莞尔。有时候让他帮忙递个东西之类的,我也会习惯性地说句“谢谢你呀”。刚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说“不要跟我说谢谢”,甚至有天还特别郑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我看着他:可我就是想谢谢你啊!

他的企图自是无果。如此谢谢来谢谢去,也走过了好几年。

我先生入职的时候是毕业季,同时期进入公司的大多是校招来的应届毕业生,未婚居多。

同期入职培训的一个同事是社招的,年纪稍微大些,结婚有几年了。

拓展活动的时候,大家起哄,让那个同事讲一讲觉得婚姻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思考了一会儿,说:信任和感恩。

先生转述给我的时候,我们在一起三年,爱情的甜度刚刚好:价值观已经磨合好,新鲜感尚未缺席,信任愈发牢固。

不管是对方的好,还是自己的付出,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应当。言语上的客气可以说仅仅是个人习惯。

又过了两三年,经历过一些波折,对婚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因着他早餐时的一句“谢谢你”,我又回想起了“感恩”这个并没有真正理解过的词汇。

也许,只有一起在柴米油盐里打上几年滚,才能真正体悟到“感恩”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吧。

表达感谢,意味着我们真心实意的把对方所做的一切视作爱的表现,意味着我们对这段关系的珍视和尊重。

但很多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别说是表达感谢,人们常常只会表达失望和不满。

恋爱初期,在情感和情欲的强烈刺激下,我们的身体分泌充沛的爱情荷尔蒙。这些荷尔蒙会使人丧失部分理性,无意识地隐藏部分真实自我,我们更多的展示着自己好的方面,也会不计回报地为对方付出。

我们会把对方的在恋爱初期的表现和这段关系的状态,定义为“它该有的样子”。但这种热恋的状态注定无法持久。心理学说“人们在得到渴望已久的事物后,过不了多久就对所拥有的新事物习以为常,而不再感到满足”。

当激情消退,感情趋于平淡,我们尝试捡拾被暂时隐藏的自我,对彼此的关注度自然会降低,付出也会相对减少。

如果你不明白这种恋爱的必然发展规律,就会继续不合理的要求关系保持“它该有的样子”,要求对方做那些“应该做的事”。

假设对方已经慢慢舒展自己,表露出更真实的一面,那么要求他仍旧跟热恋时一样,必定会失望,甚至误以为爱情已经死亡。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这种失望里领悟到:

对方之前给予的一切并非“理所应当”,并怀着感恩的心情肯定对方的付出,形成良好的反馈,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健康关系就会重新构建起来。

我们很可能会重新在婚姻里感到满足。

其实不仅仅是恋爱和婚姻,任何关系都忌“理所应当”。

前段时间我们急需用钱,除了贷款还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

虽然开口之前都互相沟通好了:别人不愿意借很正常,没有任何人有这个义务帮助我们。但是当一个亲戚以一种令人很不舒服的方式回绝之后,挂掉电话我先生还是忍不住生气了:不借可以直说,这种态度算什么?

大概正因为他是平日里关系不错的亲戚,所以潜意识里仍然觉得他理应帮助我们,失望和愤怒的情绪才更加难以控制。

放到工作中也是同理。很多人觉得下属甚至是同事配合自己的工作是理所应当的,安排工作的时候往往就缺乏了更细致的沟通甚至是尊重。

我们总是在无意中不停地划分“内外”,这会使我们与他人的相处能更加从容。

对划到“外”的人我们会不自觉提防,也会降低期望值;当我们将一个人视为“自己人”,会不设防,但也不自觉就抱有了一份特别的期待和信任。

信任自然是好事,就像那个已婚同事讲的那样,婚姻里信任非常重要。家庭中、工作中,任何人际关系和小团体中,信任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有时候恰恰是因为没有厘清信任和期望的关系,我们内心会怀有一种假设:“因为我相信你,所以我才有这么高的期待”。这使我们视对方的付出为理所应当,当期望数次落空,甚至会质疑对方的感情。

可是从本质上来讲,除了自己,所有人都是外人。对他人抱有过多期望本身就是一件更容易获得失望的事情。

况且,理所应当总是带着一丝自己不易察觉到的理直气壮:

我们是夫妻,所以你该如何如何对我。

你是我的父母/子女,所以你为了我一定要如何如何。

你是我的朋友,所以在我困难的时候你应该怎样怎样。

……

这种理直气壮会给对方带去压力和心理上的负疚感。设身处地想一想,没有人喜欢被要求必须做什么,还得不到应有的感谢和回报。

“这是我应该做的”是用来表达客气的,如果换成“这是你应该做的”就是颐指气使,怎么听都是要吵架的语气。

“我希望你这样做”是用来表达意愿和建议的,如果换成“你必须这么做”就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让人很难接受。

婚姻是彼此的爱慕和订立的契约,父母子女是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朋友是价值观的彼此认同和感情上的契合……

这些关系里的很多付出确实都出自心甘情愿,这是关系建立的初衷。但是当我们接受了太多对方的馈赠,时间久了,就模糊了“他愿意”和“他应当”的区别。

人心不是机械运行的程序,一副“这只是你分内的事”的嘴脸是对他人付出的不尊重。过度利用彼此的感情和关系,很容易使对方厌烦甚至逃离。如果你真的珍惜这段感情和这个人,为什么一定要给对方这么大的压力?

有修养的人付费享受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时,尚且会客气地说一声谢谢。对待我们身边最亲密的人时,为何不少一点理所应当,多一点感激,为彼此的感情保温保鲜。

或许,这个改变就可以从一件小事开始,从说“谢谢你”开始。

所有的感情忌讳这四个字。


吃早餐的时候,我先生突然很萌地对我说:谢谢你。

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谢我什么?

他说:我觉得很快乐,当我觉得快乐的时候就要谢谢你。

我不禁莞尔。

有时候让他帮忙递个东西之类的,我也会习惯性地说句“谢谢你呀”。

刚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说“不要跟我说谢谢”,甚至有天还特别郑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看着他:可我就是想谢谢你啊!

他的企图自是无果。

如此谢谢来谢谢去,也走过了好几年。

我先生入职的时候是毕业季,同时期进入公司的大多是校招来的应届毕业生,未婚居多。

同期入职培训的一个同事是社招的,年纪稍微大些,结婚有几年了。

拓展活动的时候,大家起哄,让那个同事讲一讲觉得婚姻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思考了一会儿,说:信任和感恩。

先生转述给我的时候,我们在一起三年,爱情的甜度刚刚好:价值观已经磨合好,新鲜感尚未缺席,信任愈发牢固。

不管是对方的好,还是自己的付出,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应当。言语上的客气可以说仅仅是个人习惯。

又过了两三年,经历过一些波折,对婚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因着他早餐时的一句“谢谢你”,我又回想起了“感恩”这个并没有真正理解过的词汇。

也许,只有一起在柴米油盐里打上几年滚,才能真正体悟到“感恩”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吧。

表达感谢,意味着我们真心实意的把对方所做的一切视作爱的表现,意味着我们对这段关系的珍视和尊重。

但很多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别说是表达感谢,人们常常只会表达失望和不满。

恋爱初期,在情感和情欲的强烈刺激下,我们的身体分泌充沛的爱情荷尔蒙。这些荷尔蒙会使人丧失部分理性,无意识地隐藏部分真实自我,我们更多的展示着自己好的方面,也会不计回报地为对方付出。

我们会把对方的在恋爱初期的表现和这段关系的状态,定义为“它该有的样子”。

但这种热恋的状态注定无法持久。心理学说“人们在得到渴望已久的事物后,过不了多久就对所拥有的新事物习以为常,而不再感到满足”。

当激情消退,感情趋于平淡,我们尝试捡拾被暂时隐藏的自我,对彼此的关注度自然会降低,付出也会相对减少。

如果你不明白这种恋爱的必然发展规律,就会继续不合理的要求关系保持“它该有的样子”,要求对方做那些“应该做的事”。

假设对方已经慢慢舒展自己,表露出更真实的一面,那么要求他仍旧跟热恋时一样,必定会失望,甚至误以为爱情已经死亡。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这种失望里领悟到:对方之前给予的一切并非“理所应当”,并怀着感恩的心情肯定对方的付出,形成良好的反馈,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健康关系就会重新构建起来。

我们很可能会重新在婚姻里感到满足。

其实不仅仅是恋爱和婚姻,任何关系都忌“理所应当”。

前段时间我们急需用钱,除了贷款还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

虽然开口之前都互相沟通好了:别人不愿意借很正常,没有任何人有这个义务帮助我们。

但是当一个亲戚以一种令人很不舒服的方式回绝之后,挂掉电话我先生还是忍不住生气了:不借可以直说,这种态度算什么?

大概正因为他是平日里关系不错的亲戚,所以潜意识里仍然觉得他理应帮助我们,失望和愤怒的情绪才更加难以控制。

放到工作中也是同理。很多人觉得下属甚至是同事配合自己的工作是理所应当的,安排工作的时候往往就缺乏了更细致的沟通甚至是尊重。

我们总是在无意中不停地划分“内外”,这会使我们与他人的相处能更加从容。

对划到“外”的人我们会不自觉提防,也会降低期望值;当我们将一个人视为“自己人”,会不设防,但也不自觉就抱有了一份特别的期待和信任。

信任自然是好事,就像那个已婚同事讲的那样,婚姻里信任非常重要。家庭中、工作中,任何人际关系和小团体中,信任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有时候恰恰是因为没有厘清信任和期望的关系,我们内心会怀有一种假设:“因为我相信你,所以我才有这么高的期待”。

这使我们视对方的付出为理所应当,当期望数次落空,甚至会质疑对方的感情。

可是从本质上来讲,除了自己,所有人都是外人。对他人抱有过多期望本身就是一件更容易获得失望的事情。

况且,理所应当总是带着一丝自己不易察觉到的理直气壮:

我们是夫妻,所以你该如何如何对我;

你是我的父母/子女,所以你为了我一定要如何如何;

你是我的朋友,所以在我困难的时候你应该怎样怎样……

这种理直气壮会给对方带去压力和心理上的负疚感。设身处地想一想,没有人喜欢被要求必须做什么,还得不到应有的感谢和回报。

“这是我应该做的”是用来表达客气的,如果换成“这是你应该做的”就是颐指气使,怎么听都是要吵架的语气。

“我希望你这样做”是用来表达意愿和建议的,如果换成“你必须这么做”就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让人很难接受。

婚姻是彼此的爱慕和订立的契约,父母子女是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朋友是价值观的彼此认同和感情上的契合……

这些关系里的很多付出确实都出自心甘情愿,这是关系建立的初衷。但是当我们接受了太多对方的馈赠,时间久了,就模糊了“他愿意”和“他应当”的区别。

人心不是机械运行的程序,一副“这只是你分内的事”的嘴脸是对他人付出的不尊重。

过度利用彼此的感情和关系,很容易使对方厌烦甚至逃离。如果你真的珍惜这段感情和这个人,为什么一定要给对方这么大的压力?

有修养的人付费享受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时,尚且会客气地说一声谢谢。

对待我们身边最亲密的人时,为何不少一点理所应当,多一点感激,为彼此的感情保温保鲜。

或许,这个改变就可以从一件小事开始,从说“谢谢你“开始。

再好的婚姻,也会死于这四个字


1

吵架不是婚姻的杀手,沉默才是

前阵子,一位好友突然问我:“你和你老公一天能说几句话?”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她便接着说了下去:

结婚7年,孩子5岁,因为这场疫情,她突然看透了婚姻。

好友和老公都是上班族,平时两人各忙各的,虽然交流不多,却也没放在心上。

但最近因为疫情,两人相处的时间一下子变长,抬头不见低头见,她这才发现,夫妻间的对话,少得多么可怜。

早上起床后,一个躲在书房,一个在客厅忙,把同居的日子,生生活成了异地恋。

问他中午想吃什么菜,他说“随便”;

问他要不要给孩子报网课,他说“你看着办”;

问他在手机上看什么东西,他说“你不懂”。

有次好友实在受不了了,敲着桌子让他好好说话。他一脸茫然地看着她:“我怎么了?”

就这样,连愤怒都被他无所谓的态度给生生憋了回去,好友这才意识到:

原来夫妻间最可怕的不是吵架,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对我无话可说。

想起知乎上一个提问:“夫妻两人一天下来超不过10句话,这样的日子怎么过?”

男人下班回家后,进门开始就是一小时的游戏。

出来后,边看手机边吃晚饭,然后在电脑边一直呆到凌晨一两点,和不同的网友聊天。

老婆和他说话,他假装听不到。

只有等他想喝水的时候,才会想起屋里还有另外一个人的存在。

心死从来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是在无数个无话可说的日日夜夜中被磨灭,在每一次爱答不理中的敷衍中被伤害。

就像在电视剧《昼颜》里说的那样:

“即使只有一瞬间被对方渴求,比这每天都只能得到爱答不理的回答的十五年,要好上一百倍。”

2

那些不说话的婚姻,都形同虚设

英国有一项调查发现:

25%的夫妻每天交流时间不足10分钟;

40%的人会因为工作太忙,会完全忽略自己的伴侣;

25%的人不记得上一次,两个人一起不慌不忙地聊天是什么时候;

67%的人觉得比起和伴侣一起吃饭聊天,他们更倾向于独自上网社交。

这就是“夫妻失语症”,不会吵架,不会离婚,但也不会说话了。

甚至有的时候,觉得枕边人还不如一个网友,网友会隔着网线,听你讲你的喜怒哀乐。

而枕边人,连基本的关心都懒得过问。

两个人捧着手机躺在床上,背对背着,仿佛隔了千山万水。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对话:

“如果我想跟一个人聊天代表什么?”

“代表你对他有好感。”

“如果我想跟一个人一直聊天呢?”

“代表你喜欢上他了。”

“那如果我跟一个人不想聊天呢?”

“代表你们结婚了。”

有话聊,是两个人能在一起的基础;一直有话聊,是两个人能一起走下去的必要条件。

明明以前无话不说,恨不得每分每秒都跟对方分享,但从什么时候开始,婚姻成了一座沉默的坟墓?

想要离婚,怕别人觉得自己矫情;不想离婚,但两人沉默的对视时,感受到的痛苦是实实在在的。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没有动力和勇气跳出去,却会死于这安逸的假象。

“我拉着你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感觉是没了,但要分开却很难。”

冯小刚的电影《一声叹息》中的台词,道出了无数夫妻的现状。

3

没有治不好的失语症

只有不想治的心

时常听人抱怨:“不是不陪伴,也不是不交流,但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哪里还有兴致去谈天说地?”

乍一听好像情有可原,也许工作常常让人身不由己,但每天好好聊聊天,并不需要很长时间。

不过是少看一集电视剧,少刷一会儿抖音。

Papi酱在节目中,谈到自己和老公的相处之道时说:

“无论我俩工作多忙,我们睡前肯定会有半个小时的时间纯聊天。比如说今天你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家里的两只猫今天又做了什么蠢事。”

到底是工作忙得不能抽身,还是在一起久了,没了那份认真过日子的心意,一看便知。

一直很羡慕同事张姐。

张姐平时工作挺忙,但每天午休的时候,老公总会雷打不动地和她视频。

今天夸她盒饭做得好吃,明天问她要不要周末一起看电影。

哪怕说的都是些芝麻大的小事,也能让张姐边吃饭边笑出声。

“不爱你的人,你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觉得多余;而爱你的人,哪怕你说的废话,他都觉得有趣。”

没有治不好的失语症,只有不想治的心。

所以,与其说夫妻之间的沟通,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如说这是一种恩爱的本能。

看到有趣的东西,就想和对方分享,碰到苦恼的事情,也愿意和对方倾诉。

不管发生什么,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对方,感情就在这些踏实的相伴中,逐渐升温。

于是你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事,总有一个人在等你回家,想着和你一起说说话。

4

幸福,就是有人愿意听你说废话

看过一个研究报告:夫妻睡前10分钟,决定了婚姻的质量。

幸福指数高的婚姻中,夫妻基本都有一起睡前看电视,一起聊天的习惯。

重要的不是聊了些什么,而是那种随时可以聊天,每天都有话说的感觉和氛围。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凡而琐碎的。

一天下来,忙于工作,照顾孩子,操心家里的柴米油盐,也不能忘记明天公司的会议。

也许,只有睡前的那点时间,才真正属于彼此。

在这短暂而宝贵的时间里,听一听对方的苦闷,讲一讲白天的所见所闻,我愿意让你知道我的一切,而你的一切我也感兴趣。

那些有很多话可以说的夫妻,他们都明白,再好的夫妻关系,也需要用心经营;

他们都知道,爱对方就要说出来。

最好的感情,就是你想说话的时候,有人倾听,有人回应;最好的伴侣,就是永远都不嫌你话多,明白你藏在每一句下的欢喜与悲伤。

正如《三行情书》里所说的那样:

“余生还长,愿你和一个真正爱你的、聊得来的人在一起,这才是人世间最长情的烟火幸福。”

动态黑色音符

一场婚姻就好比一个“情感账户”是需要不断的往账户里存钱,如果两个人都不懂得存钱只知道一味地“提取”,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问题的。

婚姻不怕吵架,就怕不吵架,由赌气冷战到自然沉默,那婚姻就真的名存实亡了!难怪很多人都说,沉默是婚姻的杀手。

“夫妻失语症”说白了还是因为两个人不懂得存储“积蓄”,从而导致两个人没有共同话题。

很多人的爱情死于这四个字!


红珠最早要嫁给松茗的时候,受到家人的激烈反对,因为松茗是二婚。

但两个人爱得非常坚决,尤其是红珠,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她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为了争取到想要的爱情,他们竟然选择了私奔,闹得小城沸沸扬扬,贴满了寻人启事,连警察都给立案了。

红珠的父母终于妥协,答应了他们的婚事。

几年以后,他们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也有了可爱的孩子。那些充满眼泪和欢笑的青春过去了,他们变得和普通情侣别无二致。

她理所当然地在他面前顶着油腻的头发走来走去,他也理所当然地在她枕边响亮地打着呼噜。

他理所当然地发着工作上积攒的脾气,她也理所当然地穿着破旧的睡裙。

终于,他们在结婚很多年之后离婚了。

一向反对她的母亲倒有点心疼了,她说,怎么,鞋子不是合脚吗,穿了十几年,为什么说丢就要丢了?

她说,年轻时我只以为,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后来才明白,再合脚的鞋子,不懂得珍惜也会穿坏。

他们打败了世俗,却输给了时间和自己。

··

“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爱你如初。”跟你说这句话的人,如果不是骗子,那一定是个傻子。

既然你变成任何人的样子,他都能爱你如初,他干嘛不直接去爱任何人?

索蕥曾经是个像芭比娃娃一样精致的女神,自然追她的人也很多。其中有个叫阿盛的小伙子看起来特别靠谱。

有一回索蕥腿受伤,又恰逢公司电梯故障,阿盛在众目睽睽之下背着索蕥楼上楼下跑了好几天。

索蕥说,要是我的腿一辈子不好,你能背我一辈子?

阿盛说,当然,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爱你如初。

索蕥很感动,一颗心也在他背上慢慢踏实下来。

结婚后,索蕥不再是那个妆容精致的女孩,还经常把脏了的丝袜扔在地板上。

她从公主变成了主公,习惯在饭后抱着平板电脑指使阿盛端茶倒水。

她以为,阿盛会心甘情愿地爱这样的她,因为阿盛说过,无论她变成什么样子,他都会一如既往地爱她。

可是爱情的世界里哪有什么免死金牌,索蕥理所当然的爱情最终理所当然地死了。

能够淹没爱情的,从来不是什么大风大浪,而是曾经你信誓旦旦的情话真的发生了改变。

···

有人相恋十余年,然后结婚了。

也有人结婚十余年,然后离婚了。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真正杀死爱情的,不是婚姻,而是婚姻带给爱情的安逸。

有句话说:每当我觉得我的爱情即将理所当然步入永恒的时候,实际上恰恰是危机来临的暴风前夜。情侣交往最忌讳的事,就是把爱情的存在当成理所当然的事。

原来,无论怎样看起来牢不可破的爱情,无论怎样看起来珠联璧合的情侣,都需要随时保留那么一点危机感。

当你觉得爱情理所当然的时候,往往是爱情最危险的时候。

据说,人们的细胞平均七年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而人们的爱情或婚姻,到了第七年最可能因生活的平淡规律而无聊乏味,到达一个明显的倦怠期,甚至会经历一次危机考验,人们把这称为“七年之痒”。

然而一份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更为权威的数据显示,七年之痒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婚后十四年才是夫妻或情侣感情生活的重要关口,不少男女是在共同生活了十四年后分道扬镳的。——这一事实足够让更多人大跌眼镜。

走过惊心动魄的磨合期,爱情和婚姻本来该步入宁静的港湾,为何又在此时变得险象环生呢?

其实,不管是七年之痒还是十四年之痒,总之,我们应该看到,无论多好的爱情,如果缺乏危机感,只能单纯在惯性作用下平稳滑行,那么它最终会让人们失去激情和兴趣,乃至感到厌倦,最终停滞不前。

····

在爱情里,我们需要正视许多错误的逻辑。

比如,我们在最早爱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小心翼翼,怕自己不够好,怕对方不喜欢,紧张得像只开了屏的孔雀。

可是爱情一旦安逸下来,孔雀就把漂亮的尾羽放下,在污泥里拖来拖去。这对爱情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把爱情当作理所当然,我们不再经营自己,每天不惜以最糟糕的面貌对着最爱的人,也就不再美好。

把爱情当作理所当然,我们不再感恩对方,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的所有付出,也就不再心动。

把爱情当作理所当然,我们失去了彼此之间的界限,光着脚在对方的世界里走来走去,也就不再尊重。

所以,结婚多年的夫妻,最容易邋里邋遢地躺在沙发上,毫不掩饰地翻看对方的手机。

这是爱情最安逸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

就像黔之驴的故事一样,驴子习惯了老虎的出没,却不只老虎已经摸透了驴子的底细。

驴子肆无忌惮地踢了老虎一脚又一脚,却没想到会一下子被老虎咬住喉咙。

这不是偶然,这是不思进取的爱情的必然结果。

不要对爱情抱有什么盲目的自信,没有任何一个人在爱情里的付出是理所当然。

无论多好的爱情,都需要危机感。

你只有随时保持一种值得被爱的状态,才有资格对他要求永远。

因为生活不是刻舟求剑,单纯靠“过去”来维系的爱情,真的迟早会过去。

切忌“理所当然”,爱情才会持久保鲜。

说这四个字的男人,你一定要离开!


“多大点事啊,你至于吗?”

“不就违个章,多大点事啊!”

“不过忘了接你而已,才多大点事!”

……

“多大点事”这四个字,你熟悉吗?不出意外,我们很多人都是信手拈来!

上周,我接待了一个来访大姐,因为被骗两万块前来咨询。过程非常顺利,不料结束时,她女儿的一句话差点把妈妈打回原形。

她说:“老师麻烦您了,我妈真是,多大点事啊,人家被骗20万也没要死要活的。”

看到大姐变得有些局促,我赶紧私下提醒了她女儿,但仔细想来,“多大事儿”这四个字却让我不寒而栗。

这四个字,说出来时,是那么地随意和顺口。但它被说的有多轻描淡写,就有多浓墨重彩。

就像这个大姐,她要承受两万块钱不翼而飞的心疼,还有“你这么脆弱”“别人就不会这样”的评判和比较。

其实,“多大点事”这四个字,是一种略带轻蔑的否定,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屑一顾,更是一种起反作用的安慰。

“多大点事”会影响孩子的“同理心”

受“多大点事”影响最多的人,莫过于我们的孩子。

我曾见过一个孩子摔倒后,妈妈和他的对话。

儿子说:“妈妈,疼,抱抱!”

妈妈说:“你是男子汉,这才多大点事啊,快起来!”

说完扭头走了,孩子原地坐了几十秒,抓起玩具就去追妈妈。一路上哭得很伤心。在这个当下,孩子心中“被在乎”的情感,就被妈妈忽视了。

一个从没有被“同理心”过的孩子,是永远都不懂得如何对他人保持同理心的。当孩子呼唤爱时,我们用一句“多大点事”简单回应,一次次错过这些培养“同理心”的时刻。

朋友苏苏就做的很好,她和女儿看抖音,有个孩子被扔的搞笑段子,孩子却哇的哭了起来。

她没有笑孩子,也没有任何点评,而是抱着孩子说:“宝贝,你看到小朋友找不到妈妈,所以你很难过是吗?”孩子委屈地点点头。

苏苏就这样默默抱着她,1分钟不到,小女孩又开心地满地跑。

苏苏说,在孩子那里没有大小事,看起来不重要的事,孩子的感受可能却是不同的。

确实,在孩子想要“被看见”“被在乎”时,一句“多大点事”只会切断任何与孩子链接的可能,经常被这样对待,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同理心。

“多大点事”,是亲密关系疏远的催化剂

来访者小刘在咨询里委屈大哭,她说最讨厌老公冷笑般的一声“切”,因为那会让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愚蠢、最小气、最不值得理解的人。

比如有次被年轻同事抢走了客户,她在公司忍了一天,回家和老公讲述,本以为老公会安慰他,但老公的回应是:“就这点破事啊,我以为怎么了呢?”

这句话让她瞬间崩溃,不仅再没有说下去的欲望,还一个人跑回卧室大哭。

她说,这样的场景是她婚姻里的家常便饭。一次又一次类似的忽视,让小刘不愿意再跟老公敞开心扉。

心理学家戈特曼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观察伴侣间的语言态度来预测离婚率,准确性高达94%,而轻蔑就是最影响亲密关系的态度之一。

毫无疑问,在亲密关系中,“多大点事”就是一种带着轻蔑的忽视。

其实,婚姻就是琐碎事情的集合体,伴侣要说的事情或许真的很小,但他在乎的是你的态度,以及能否获得那份“被爱”的感受。

婚姻里,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如果常常用“多大点事”把伴侣拒绝在沟通的大门之外,彼此都会慢慢丢失“爱与被爱”的能力,这段关系也会慢慢疏远。

“多大点事”是友情里最要命的阻碍

同事小溪曾吐槽过她的一个好朋友,两人来自同一个地方,经常约着吃饭逛街,但关系却很难深入,尤其不能聊心事,因为朋友总是一副“有啥大不了”的态度。

比如小溪抱怨老公不干家务,朋友会说:“就这点事,你就生气,你是没见过更厉害的。”

小溪和朋友分享自己想要买个房子,但纠结于买公寓还是小户型房子,好朋友会说:“想买就买啊,多大点事,有啥好纠结的。”

一次次的“多大点事”把两个人推向渐行渐远。

其实,不仅小溪,类似的场景在友情中并不少见,比如一个人刚想发泄一下,另一个人就说:“你才哪到哪,我才惨呢!”

很多情况下,说的人也只是想要发泄一下,作为朋友,你只需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让她知道:“我在这里陪你”就好。

在友情里,吐槽小事是一次次建立信任的试探,如果我们去一本正经地分析或者评判,深入互动的安全感就会剥夺,关系也会因此失去根基。

而“多大点事”,恰恰是隔断友情中连接的最大障碍。

关系里没有小事

很多关系,都是一件件小事堆积而成,摧毁它,并不需要太大的事情。而“多大点事”就是那个不起眼的“蚁穴”,短期看,它不会怎样,但会慢慢把一段关系吞噬到无法修复。

因为,语言传递的是背后的态度。“多大点事”,或许只是一句口头禅,又或者一句代表安慰的话,但对于听者而言,它就是:“你太脆弱了”、“你真小心眼”、“你不如别人”等等。

这会让一个人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不是错了”,“我是不是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甚至有些敏感的人会解读为所有人都觉得我不好。

试想,如果你告诉亲近的人自己很难过,他说:“多大点事”;你抱怨生活中的琐事,他又说“多大点事”;你伤心地对着他哭,他还说:“多大点事”……你一定不想再靠近这个人。

其实,是非对错远没有态度重要,而且任何一种感情,只有关系在,是非对错也才有意义。而“多大点事”四个字,很容易让彼此失去建立关系的安全感。

扔掉“多大点事”,去看到对面的人,接纳他、倾听他,看似这是爱人,其实也是被爱。

杀死一段感情的,不一定是穷,更可能是这四个字…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她突然很感慨,说我们真的是上了年纪了,以前见面说谁谁谁分手了,现在变成又有人离婚了。

我知道她说的是阿琳,最近刚和老公办完离婚手续,原因说起来大家可能都有点不信,居然只是因为一道没有放盐的菜。

那天阿琳下班做好饭等老公回来一起吃,可能是太累做菜的时候走神了,有道菜忘记放盐了,老公吃到后一口吐出来就开始抱怨,“我上班这么辛苦回家连顿饭都吃不好,这日子过的真的是没有意思”。

阿琳也很委屈,两个人吵了一架,最后吵到民政局办了离婚手续。

阿琳找我聊的时候,我劝她是不是太冲动了,可能她老公那天只是心情不太好,又没出轨又没犯什么大错,没必要闹成这样吧。

她说这件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索,她真正受不了的是对方永远都用理所当然的态度来享受她的付出,一点都不会费心维护这段婚姻。

听到理所当然四个字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没有再多说了。

我在很多地方听到过这个词,也很明白说出这句话的人,心里早已承受了太多的委屈,转身离开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

一段婚姻最怕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匮乏,也不是炸弹一样的出轨事件,更不是愈发趋于平淡的柴米油盐。

而是我对这段婚姻掏心掏肺的付出,你却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家务不是女人理所当然要做的”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上一辈人的误导,很多男人对于家庭的架构,还沉浸在封建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的想法里。

我要赚钱养家,你就一定要把家里收拾的整整齐齐;

我不爱吃外卖,你就一定要每天做好便当让我带去公司;

我没时间休息,你就一定要把脏衣服都洗好熨好叠好放好;

...........

不知道男人在心里设定好这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老婆也和自己一样,朝九晚五,时不时加班,也会碰到棘手的工作和难缠的客户。

上班累到半死回家还愿意给你做饭,不是因为义务,而是因为爱你,要是学不会感恩,就不要指望对方一门心思的继续对你好。

就像阿琳老公一样,阿琳说他从来不会主动做家务,周末在家的时候,自己忙前忙后,洗衣做饭拖地,收拾一周的烂摊子,他就在沙发上躺着打游戏刷剧,到了饭点还要喊饿让她去做饭,一点都不会体谅她的辛苦。

有一次阿琳问起来,为什么你不能和我一起分担家务呢,他说“你见过哪个大老爷们做家务的,这本来不就是你们女人该做的吗”。

阿琳不能接受这样直男癌的言论,但是她忍下了心里的委屈,继续为这个家付出,直到再也忍不住,选择了离婚。

结婚前男人说要给你一个家,结婚后女人真正得到的,却是一套需要24小时待命整理的“酒店式公寓”。

“孩子不是女人理所当然要生的”

婚姻里有一个隐形的杀手,说起来可能有点残酷,是生孩子。

单身的时候被催着相亲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结婚后逢年过节被双方家人一起催着生娃,再过几年开始被催着趁年轻生个二胎。

不管是老公,还是父母,所有人都觉得生孩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好像女人存在的意义就是传宗接代,没有人问过她想不想,要不要,愿不愿意。

我身边有很多女性朋友,都恐婚恐孕,甚至有很多人觉得,如果不结婚可以避免生孩子,她们宁愿一个人过一辈子。

生孩子对所有女人来说都是一场劫难,远比看起来惊险百倍。

从一开始的孕吐,到每天晚上睡不好的困扰,再到为了营养均衡勉强咽下所有之前讨厌的食物,还有生完之后布满妊娠纹的皮肤,每一个说起来“轻松”的经历,都是女人对怀孕的恐慌。

面对这份恐慌,女人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一句,“别人都会生孩子,就你矫情怕这怕那”,而是理解、陪伴和呵护。

苏子的老公在这件事情上就是模范丈夫的代言人。

结婚典礼上,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我知道你一直害怕生孩子,我答应你,一辈子都陪你过二人世界,没有孩子又怎样,有你在身边,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结婚好几年,从来没有提过这件事情,还把父母的唠叨全部拒之门外,不让苏子听到。

他们一直没有孩子,但是日子过的特别和谐和开心。

苏子说,遇到这段婚姻,完全打消了她对承诺的顾虑,也许再过几年她也会想要一个孩子,但是她一点也不恐慌,因为她知道,老公永远不会把生孩子看的理所当然,他的那份爱,永远都在自己身上。

生孩子是劫难,但是一个贴心的丈夫,会赋予女人保护层。

“照顾公婆不是女人理所当然要承担的”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有人生病。

朋友的婆婆前段时间动了个小手术,住院了一段时间,病倒不是什么大病,主要是术后住院,需要有人去陪护。

她和老公两个人都上班,双休日还好,工作日就比较难弄了。

一开始她还想着两个人商量一下,互相协调一下时间,请个假换着去照顾婆婆,结果老公直接决定,“要不你请半个月的假照顾一下咱妈吧,我工作脱不开手,再说你做儿媳妇的这也是本分”。

朋友当场懵住,你工作忙难道我就不忙吗,刚好那段时间朋友公司赶上评比,比较关键,请半个月假评比肯定就没戏了。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婆婆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关键是老公的态度,好像照顾婆婆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很理所当然的就要牺牲自己的工作去看护。

男人在这种事情上都很“双标”,儿媳妇理所当然要照顾婆婆,女婿就不方便去照顾丈母娘了,哪有什么儿媳妇的本分,不过是他自私的体现罢了。

我们在婚姻里会遇到三种男人:

A级老公明白婚姻是需要两个人一起维护的,会主动分担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懂得理解对方的付出和辛苦;

B级老公不太会主动分担各种杂事,但是心里明白妻子是在付出,会给予称赞和奖励,并在对方累了的时候一起帮忙;

C级老公不但什么都不会分担,还把对方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会指责妻子没有把自己照顾好。

可是男人啊,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你身边那个女人,嫁给你之前,也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可爱女孩啊。

而且当你觉得另外一个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时候,也在否定这一份付出,一步一步的杀死对方的爱意和热情,杀死两个人的婚姻。

婚姻和生活是两个人的,需要一起承担一起维护,没有人要一门心思死心塌地的对你好,也没有人天生就该承担那么多责任。

要学会感恩另一半的付出,也学会理解另一半的辛苦。

也希望各位姑娘,一生被爱一生被呵护,一生拥有属于自己的A级男人。、

这6个字,秒杀多少爱情保鲜秘笈


1

很多亲密关系的破裂,

都是从不会道歉开始的

一直很喜欢刘嘉玲和梁朝伟这对夫妻。

刘嘉玲曾多次吐槽梁朝伟:不做家务,连灯泡都不会换,家里装修,他拎个箱子就走了,“我是妈妈、总管”。

不禁好奇,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男人,为什么刘嘉玲能跟他恋爱 20 年、结婚 10 年,在一起整整 30 年还不腻?

直到之前我看到“梁朝伟道歉卡片”登上微博热搜。

刘嘉玲在节目里很自豪地说,她的柜子里收藏着一大叠梁朝伟写的道歉卡片,她偶尔就翻出来看看,调侃梁朝伟:“哎,你那个时候说对不起的话……你做错了那个事情……”

听完刘嘉玲说的,我觉得“对不起,我错了”这简单的 6 个字,足以秒杀一切爱情保鲜秘笈。

如果你进入了爱情会发现,一句“对不起”可能比“我爱你”更难说出口。

关系里吵架后,我们经常习惯用错误的方式处理冲突,不懂什么是道歉的正确方式。

有的人一味要求另一半道歉,不然就冷战;有的人喜欢用极端的方式强迫另一半认错;但有时候你越道歉,对方反而越生气,关系越糟糕……

正确道歉是亲密关系里的基本能力,但很少人会。

今年 4 月在浙江温州,一对情侣竟然在高速路上停车吵架,女生要求男生下跪认错。

女生:“你是不是不觉得你错了?”

男生:“我错了,我错了。”

女生:“跪!跪不跪?不跪你不要走!我要是死了你后不后悔啊?”

男生被逼无奈,带着满腔怨气下跪了。

他说:“我给你跪了,我们就不要在一起了。”

女生反问:“你是为了我们不在一起跪的是吗?”

男生说,是。女生崩溃大哭。

根据他们的对话,男生已经不是第一次向女生下跪认错了。

这种逼人道歉的方式,是典型的在关系里无法控制情绪的低情商表现。

道歉的能力,暴露了亲密关系的幸福力。

很多亲密关系的破裂,都是从不会道歉开始的。

2

为什么我们在亲密关系里,

道歉这么难?

1)“不愿意道歉”的首要元凶:“错不在我”的自我辩护心理在作祟。

电影《前任3》里,孟云和女友林佳因为小事吵架宣告分手,并且“拒绝挽回,死不认错”。

很多人说,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孟云向好兄弟吐槽,恋爱 5 年,每次吵架,“都是我哄她,我道歉”。

而林佳也跟好姐妹诉苦,“以前吵架,两个小时内他肯定哄我”。

但关系不知不觉变了。孟云一味的主动道歉让他压抑太久,耗尽了他爱的能量。他太累了。

“天子也有犯错的时候吧,她没有。”

孟云觉得自己没错,是林佳太任性了。

林佳也觉得自己没错,是孟云变了,不爱了。

这是“错不在我”的自我辩护心理在作祟。

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几乎都和自我辩护有关 —— 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没有错。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错不在我》的书中提到,只要自我辩护在发生作用,人们就会拒绝承认错误,甚至会为了逃避责任而不惜撒谎。

阿伦森也认为,自我辩护的原动力是认知失调 —— 指人们的认识与现实(或事实反馈)不一致的心理现象。

当实际结果不符合预期时,人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为了平衡这种失调,就需要“解释”甚至“捍卫”自己的行为,通常就会本能采用“坚信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来进行自我辩护。

2)“不愿意道歉”的第二个元凶:为了维护自尊。

很多情侣一吵架就陷入冷战,完全零沟通。

孟云觉得林佳闹一会儿肯定会投降,他不相信林佳会真的敢搬出去住。

而林佳觉得孟云一定会主动道歉哄她,偏要用搬走的方式试探孟云的底线,逼孟云道歉。

“Ta 如果在乎我,一定会让着我”。

一个以为不会走,另一个以为会挽留。

在林佳搬走的前一个晚上,她一直等着孟云道歉,故意从孟云身边走过去拿行李箱,一次,两次,三次。

而孟云在客厅抽闷烟,三番四次去偷瞄躲在房间里的林佳。

但林佳一出房门,他就立马假装看电视、翻碟片、喝水。甚至上完厕所发现没纸了,宁愿翻垃圾桶找用过的废纸,用手擦,也死活不肯开口叫林佳帮他拿一卷纸巾。

双方每一次想开口,又欲言又止。

因为,一开口就意味着“认输”。

不愿意“认输”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自尊”,也就是要面子。

自尊关乎我们在他人以及自己心中的地位。

“承认自己错了”意味着承认自己不够好,损害了我们的自我形象,由此导致在对方心中“地位”的下降,从而给内心带来焦虑和恐慌。

因此便萌生一种维护地位的本能冲动,进入关系里比输赢强弱的高度防御状态。

在关系里,只关心输赢,便只能催化出对手和敌人,而不是用“我们”的统一战线去解决共同的问题,最终两败俱伤。

3)“不愿意道歉”的第三个元凶:担心道歉无法收到理想回应,已经无力挽回关系。

离开的那天早上,林佳问孟云:你还有什么要跟我说的吗?

孟云躺在沙发上,淡淡地说:“既然你都决定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

林佳又说:“还有些东西拿不了,你寄给我,不要寄公司,我给你新地址。”

其实她是给孟云下台阶,暗示他:我以后会搬到那里,你想和好的话来找我。

而孟云的回答是什么呢?

只有一个“好”字。

林佳彻底死心了,轻轻地关上房门,离开了他们一起生活的家。

分手后,和很多恋人一样,两人还在等着对方主动复合。

多少次把对方的朋友圈翻了又翻;

多少次把两个人的照片看了又看;

多少次打开对话框输入文字,又逐字删除;

又有多少次反复翻看聊天记录,悲伤地从过去的甜蜜里汲取一点点复合的希望……

可就是不肯做先道歉的那个人。

因为,他们害怕道歉已经没有用,也害怕自己会被拒绝。

《有效道歉》一书作者 John Kador 说:我们不愿道歉,是担心道歉并不能收到理想的回应。

“你都决定分手了,我们真的要完了吧?”

“我们都已经变成这样了,再道歉还有什么用呢?”

“如果我道歉了,你也不原谅我该怎么办?”

不肯道歉,不会道歉的林佳和孟云,不就是现实中的你我吗?

3

真正高级的亲密关系里,

都有一个会“认怂”的高情商伴侣

吵架的时候,往往两个人都剑拔弩张,口是心非,翻旧账,严重的会说出一些自己都没想到的恶毒的话。

这时,关系常常会陷入互不相让的“冷战”僵局。

只有打破僵局,才能改善亲密关系。

如何打破?

有一个人先低头,才能换来两个人沟通矛盾的窗口。

先低头道歉,表达的是你软化的态度,让对方看见你渴望关系变好的愿望。

张杰就是出了名的和老婆吵架先道歉的人。

和很多人一样,初期的时候他并不想道歉,“因为我觉得我又没错”。

但后来他想通了,不管吵什么他都先道歉。

因为道歉不会让自己失去什么,反而可以让“历史的巨轮向前走”,不让矛盾卡在那里。

吵架后男生先道歉,是很多女生的“共识”。

“先道歉并不代表输,只是代表更爱对方”。

这样的人会让伴侣在关系里更有安全感。

但如果总是一味要求吵架后某一方先道歉,会让亲密关系双方地位失衡,一方可能会习惯性得理不饶人,另一方长期压抑自我,不利于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其实每一对恋人进入爱情的时候,都会在心里为对方建立一个情感账户。

情感账户是会“透支”的,不要觉得对方的爱永远挥霍不完。

当你道歉的时候,是在往自己的情感账户里加分。

而你每吵一次架都要求对方先道歉,是在给自己减分,你情感账户的”余额“就会越来越少,变成零的时候,就是对方头也不回离开你的时候。

真正高级的亲密关系里,都有一个会适时道歉“认怂”的高情商伴侣。

Ta 懂得往自己的情感账户里不断地“存入爱”,而不是一味地“提取爱”。

最好的维持情感账户不断”增值“的方式,是双方都积极主动地往里面“存入爱”。

日本著名演员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连续多年被选为日本的“最理想夫妇”。

结婚三十多年,他们几乎没吵过架。

山口百惠直言:“我们也有不愉快的时候,生活中的摩擦谁也避免不了。但是我们有一个约定:轮流当天使。”

夫妻闹矛盾时,先道歉的就是对方的天使。

我们彼此做对方生命里的天使,才不会觉得累。

这次是我,下次换你,好不好?

4

说对一句“对不起”,

能换来“没关系,我爱你”

不是所有的道歉都有用,关键是如何道歉。

有些道歉会让人火上浇油, 越道歉关系越糟糕:

“对不起”

“我已经说对不起了,你还要怎样?”

“我道歉了,接不接受是你的事情,我也没办法。”

如何才能科学地道歉呢?

最重要的,是学会道歉的 5 种语言。

婚恋辅导专家盖瑞·查普曼与著名心理咨询师詹妮弗·托马斯在《道歉的五种语言》告诉大家五种有效的道歉语言。

1)放弃自我辩护,真诚认错。

只有放弃自我辩护,真诚表明道歉态度,才可能进行更深一步沟通。

“对不起”之后不要说“但是……”,一旦口头上推卸责任,道歉就变成了攻击。

如果你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 Ta 的感受,你表达的出来的情感才会是真诚的。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共情能力”。只有用真诚的心去靠近,才能换来真诚的回应。

比如这样表达:

“我对你发脾气说的话太过分了,真的抱歉。”

“我本来应该更细心一些的,让受委屈了,对不起。”

“非常抱歉,我当时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

2)放弃“不能犯错”的错误信念,勇敢承认过错。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不能犯错”的信念,犯错了我们会遭到谴责、惩罚或羞辱,自尊感降低,潜意识把错误和丧失自尊建立联系。

我们必须要主动切断错误和丧失自尊的连接,生而为人,请接受人人都会犯错的事实。学会承认“我错了”,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的必备能力。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

“我的做法很自私,我错了。”

“我又犯了一个我们以前争论过的错误,是我的问题。”

“我不该对你发脾气的,是我太急躁了,是我的错。”

3)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弥补过失。

诚心诚意地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去补偿。比如用爱的语言肯定对方的付出、给 Ta 一个抱抱、送 Ta 一件喜欢很久却没买的礼物,甚至是回家路上买一袋 Ta 喜欢的水果……

记得陈建斌在《幸福三重奏》里惹哭了蒋勤勤,他手忙脚乱地哄:先递上纸巾、拉拉小手、主动承认错误、殷勤地搬凳子点菜、卖萌求自拍合影……

最后放大招:讲诗歌,就把蒋勤勤给哄好了。

蒋勤勤最喜欢陈建斌为她写诗、读诗,对她而言,这就是最大的精神补偿。

4)“我以后不会这样做了。”

受伤害的一方不仅想听你说“我错了”,更希望你真的有努力用行动去改变。

认识一对情侣,每次吵架男生都习惯性道歉。但道歉完,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这样的道歉多了,女友反而觉得男友把道歉当儿戏,一点都不重视两人的感情。

真诚悔改的人,会明确表达“我会努力不再做这样的事”,列出具体的改变计划并执行。

5)”请原谅我,好吗?“

请求原谅表明你希望与受害者的关系完全恢复。

当争吵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形成了一道情感障碍。有的人只需要你说一句”你肚子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就原谅了对方。

有的人需要你正式说“请求原谅”的话才能清除情感障碍,那就必须要说出口,而不是单方面的意识,自己原谅了自己。

这五种道歉语言总结起来就是:

对不起。

我错了。

我怎么做可以弥补你?

我以后不会再犯了。

请你原谅我。

你在亲密关系里,说对一句“对不起”,很可能就能换来“没关系,我爱你”。

这个在关系里最重要的能力,希望你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