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今年春节,你该留张电影票给他们

今年春节,你该留张电影票给他们

发表时间:2020-12-09

【www.qg13.com - 测试你该如何提高恋爱技巧】

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今年春节,你该留张电影票给他们",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我相信,新闻不止一天的生命力。”

2007年11月9日,海南三亚东南95海里的西沙海域,一艘名叫:「SHINYOSAWAKO」的超级油轮主机突然故障,无法控制,沿着海浪一直漂航。

离它不远处是一个浅滩,只要这艘装载着27万吨原油的油轮在浅滩上搁浅,原油就会泄漏。

原油流到海里,会造成海洋大量生物死亡、生态圈遭到破坏等巨大的环境灾难;

如果它流到岸上,只要有一点点尚未燃尽的烟灰,就可以烧毁整个浅滩,这座船也会瞬间变成灰烬。

在油轮主机故障无法发动之后,这艘巨轮,也完全失去了和大海抗衡的能力,像一张纸片,随着惊涛骇浪不停地起伏,随时都有可能沉没、自燃、爆炸。而无论发生哪一种可能,迎接所有船员的,只有一个结果:

死亡。

2007年11月13日,时隔4天之后,所有的时事报纸都报道了这艘巨轮的「故事」。

这艘四天前装载27万吨原油,马上就要触礁爆炸的巨轮,居然完好无损地出现在深圳的大亚湾。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得先从一部电影开始说起。

01

一个被“耽误”4年的剧本

2015年,正在拍摄《湄公河行动》的林超贤导演,拿到了一部关于「海上救援」题材的电影剧本。

对于「海上救援」,他没有什么了解,也拿不出什么钱去拍油轮、爆炸的戏,所以这个剧本一直搁着。

第二年,《湄公河行动》上映了,一举斩获了11.84亿票房。想要投资他电影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拍摄那本被搁置的「海上救援」剧本。但他却开始筹备另一部,关于「海外撤侨」的电影。

原因只有一个,钱有了,但该怎么去拍,他还没想好。

于是林超贤花了两年的时间,去了解中国的海上救援队伍。

两年后,林超贤导演的《红海行动》以36.48亿的票房成绩,刷新了华语电影的票房记录。

所有人都觉得林超贤下一部电影,会拍更燃、更被大众所熟知的中国军队。但他却拿起了那本4年前的剧本,聚焦到中国军队中最不为人知、最不起眼的一支队伍。

中国海上救援队。

02

“走,我带你回家”

很多人对「海上救援」没什么概念。有印象的,也只是1997年《泰坦尼克号》里,船沉没后,Rose被搜救队员解救的画面。

在电影里,搜救团队在平静的海面上划着小船,拿着手电筒照射着海面,Rose趴在甲板上,不停喊着「help」,最终吹响了口哨,才得以获救。

这部经典巨作,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海上救援,但也极大程度弱化了海上救援的困难。

我们在银幕上见到的海,永远风平浪静、岁月静好。

而海上救援队员要面对的海,一个浪花就可以瞬间结束几百人生命。

我们见到的海水湛蓝透亮,看得见小鱼珊瑚;

而他们面对的海水,大多数只有深不见底的黑暗。

这也是林超贤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之一。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海上救援队,每天都在拿自己的生命和死神做赌注。

赌赢了,死神把这些船上的生命交给救援队。

赌输了,救援队员的生命都得赔上。

所以每次救援队下水之前,都要反复仔细研究图纸,记清楚船的每个部位。一旦在船舱中迷路,氧气耗尽,等待他们的,只有绝望的窒息。

在水下,一片黑暗,所有的工作基本靠摸,每一步都要慎重。

摸到比较结实的物体时,潜水员会把绳索绑在上面。

摸到需要打捞的物体时,会把需要打捞的物体系好绳索。

摸到遇难的遗体的时候,他们会把遗体绑好,在心里说上一句:

「走,我带你回家。」

这是救援队员一直坚持的仪式感:对每个生命都抱有敬意,无论他是活着,还是已经死去。

03

救援队员,也会害怕

除了打捞之外,救援队还要负责客机失事坠海的援救,对他们来说,这是更大的挑战。

记得泰坦尼克号里,Jack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吗?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渐渐失温致死。

当海水温度渐渐下降,每一滴冰冷刺痛的海水,都可以成为一个人死亡的理由。

更别说救援队员要全身沉浸在低温海水里,长达数小时。这是不论经过多少次训练,都要拿命去下注的交易。

而最可怕的救援任务,不是下海打捞,也不是坠海援救,就而是海上钻井平台事故现场。

这也是林超贤导演拍摄《紧急救援》里,其中的一个故事原型。

在海上钻井平台发生事故之后,海上救援队第一时间就要赶到现场。抢在爆炸发生之前,带领所有作业人员安全撤离。

一旦爆炸,爆炸产生的高温足够让人瞬间气化,连骨头都不剩。

但是作为救援人员,他们必须要克服恐惧,争分夺秒为他人争取生的希望。

他们怕吗?怕。

在面对滔天巨浪、熊熊烈火,谁不怕。

他们能躲吗?不能。

所有人都在逃的时候,他们必须逆着人群,勇敢前进。

因为中国救援精神,不是能救多少救多少,而是「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

所以当林超贤导演真正了解了海上救援队工作之后,他对所有的演员进行严格的训练。

第一个,就是主演彭于晏。

为了完成救援的高难度戏份,他被吊着威亚,反复数次丢进冰冷的大海。有一次威亚缠到船底,他因为缺氧,误食了大量的海水,回到岸上之后,瘫倒在地,反复地诊治才慢慢恢复过来。

还有林超贤导演二度合作的王彦霖,高强度的潜水训练,让他的耳朵出现暂时性的失聪。

而女主角辛芷蕾,则每天需要进行6个小时以上的水下训练,每次爬上泳池,连爬回座位的力气都没有。

演员都喊过苦累,但导演林超贤却说:「不管他们有什么理由,我就是要他们必须做到。因为这是每个海上救援队的日常工作。」

只有演员真的做到了,他们义无反顾奔向大海的镜头,才更有说服力。

04

“如果可以,希望我们不会见面。”

林超贤是中国第一个,把海上救援队拍进电影银幕的人。也是第一个把「海上救援队」背后的血泪,真实展现给观众的人。

他没想过像以往俗套的电影一样,把每个救援队员都英雄化、脸谱化。让他们看起来义无反顾、好像天不怕地不怕,拯救完之后,摆摆手潇洒离开。

他不想骗观众。他就想告诉观众:

这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英雄。

所谓的英雄,不过都是普通人扮演的。他们和我们一样,遇到伤也会疼,遇到大火也会胆怯。也想每天睡懒觉,在外漂泊也会想家。

他们也怕冷怕热,怕鬼怕蛇虫鼠蚁。

当然,也怕死。

去年,中国救捞队全年共执行应急救助抢险打捞任务1410起,救助遇险人员2261名,救助遇险船舶117艘,直接获救财产总价值约75.23亿元……

不论是硬生生把快搁浅的「SHINYOSAWAKO」拉回深圳大亚湾,还是台风肆虐之时,执行直升机倒飞上演救助奇迹。

中国救捞队,永远在第一线。

这些救援队员,他们长期漂在海上浸在水里,压力来回变,吃饭更是不及时,很多搜救人员的胃和关节都不好,甚至有的队员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股骨头坏死。

但只要听到救援的警报,他们总是会第一时间冲出营地,向着危险和死亡出发。

不为什么,只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登上船的人,往往就是这个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当一个渔民、工者倒下,岸上的家人也失去了顶梁柱,一个家庭就这么垮了。

也是因为救援队,让每个在海上漂泊的中国人,都有了出海的底气。

在《紧急救援》里,有一句台词:

「我承诺我将不负相遇,却希望我们不会相遇。」

我想这句话里,藏着每个中国海上救援队的诺言:

你若遇险,我定保你平安。

但我更希望,我们永远不会见面。

今日作者

点个「在看」

向中国海上救援队致敬!

↓↓↓↓

qg13.com精选阅读

今年春节一定回家


每次回家都坐飞机到西安,沿陇海线坐火车到天水站下车,再坐个把小时汽车才能到家。这一路上,总是恨在飞机场消磨的时间过多、火车汽车的速度不够快,更无法容忍的是时不时地还会晚点或者堵车。

在不多回乡的记忆里,春节前后是最多的。当飞机飞过秦岭时就能看见皑皑白雪,感觉快到家了,即能闻到一点家乡的味道。越往西北方向走,家乡味越来越浓,尤其是从天水到家这段路,坐在汽车上看见亲切的黄土,恨不得下车亲吻一下,捧一杯藏在怀里。离家越来越近,心跳也越来越快,不知会不会像刚出嫁的姑娘一样脸颊泛起红晕,但可以肯定的是和她一样激动。

记得上次回家已是深夜,突然走进了家门,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老屋里挤满了亲人,炕上坐的、屋里站的、地上蹲的、凳子上坐的,喝茶的、吸烟的、询问路途辛苦的都有。作为归家的游子,总会被一股厚厚的亲情包裹起来。煮面的水烧开又变凉,变凉了又烧开,母亲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添加柴禾,深知儿子总是喜欢那碗臊子面。

相聚是喜悦的,进了家门却不敢正眼观看父母,先略略地瞄一眼,再仔细端详,发现头发如严冬的初雪落地,饱经风霜的脸庞布满了深深的皱纹,那件以前的旧棉袄穿在身上显得很宽大,叹惜岁月能带走一切,愧疚自己陪他们的时间太少太少。

叔辈们的两鬓也在逐渐变白,已没有了年轻时的嬉笑和冲劲,变得稳重而又成熟,不难看出他们早已被生活磨砺掉了棱角。记忆中还是小孩的兄弟晚辈们都已长大,浑身散发着青春的阳光,低着头不说一句话,腼腆地像小姑娘。小时候经常抱着他们,逗他们玩乐,几年不见竟不敢和我说话,我们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隔膜,感叹时间也能让亲人之间产生某种陌生感。

土坯墙、青瓦顶的老屋也在慢慢变老,看上去跟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它总是一年一年地抵挡着炎夏的酷热和凛冽的寒风。屋外乍暖还寒,进屋就明显感觉到一股温暖的气息,感受到家的味道。黑huangse的炕席说明已有些年成,坐在上面非常踏实,无奈在外漂泊多年,已经失去了坐炕的功底,蹲不住、坐不稳,面对一屋的老老少少,躺着睡着又不成体统,得慢慢地重新找回当年坐炕的习惯。

曾经是那样渴望走出大山,总认为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也曾以为我不是一个恋家的人。没想到在离家将近二十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想家,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观念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内心深处。每到过年过节,想到不能和家人团聚,想到父母和自己同样的孤独和思念,内心就无比的惆怅、莫大地哀伤。

上有老不是所谓的负担,而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无论你走的多远多久,有人为你牵挂。很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同学伙伴,已经永远体会不到这种幸福了。可是在往年,父母扳着指头算儿子归家的日子,辛苦等一年仍是自己过年,失望、叹息、孤独、寂寞,这种五味混杂的感情,当儿女的无法体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认识到尽管做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但不回家过年已经没有了任何借口。

回家,回家!今年春节一定回家过年。

给他们现在


模糊的记忆里,还留有盼望父母出现的那份焦灼。柔软的心房中,还保存着奶奶牵手的一丝甜蜜。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着后来的生活,童年的人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感染了现在的自己。

很多往事,并不是刻意要想起,却一直不曾忘记,很多感受,并不愿特地强调,却一直都感叹。夜深时,想起的都是曾经的幸福,是那么的幸福;人静处,怀念的都是陪伴过自己的那些人,他们都好吗?

人是喜欢热闹的,也是需要陪伴的。很小的时候,最怕在朦胧中听父母说:我走了,你要乖乖听奶奶的话,忙完了就回来看你。到现在还能感受到,那时点头后落下眼泪的痛苦,还能感受到跟着奶奶,念着父母的那份烦躁。尽管被奶奶非常的疼爱着,但是总觉得缺了什么,人总是没有底气。

当明白父母必须去上班,以此养家糊口时,我学会了接受,安心的跟着奶奶度过每一个白天和夜晚。就算那时觉得很重要的生日,父母不出现也很坦然,只是那时就告诫自己,等我长大了,该陪伴的人一定要陪在身边,该有的过程一定不要省略。

终于长大了,由孩子变成了父母,我兑现了儿时的诺言,一定要陪在父母孩子的身边。该有的仪式一定有,就算是再简单也不能省去。所以,无论是节日,还是生日,我们都庆祝,让家人能感受到疼爱和幸福。

每当看到孩子们唱唱跳跳,打打闹闹,笑得花朵似的脸蛋绯红绯红的,我告诉自己这就是幸福。每当看到老人几杯小酒,在听他们远的近的翻来覆去的说,我体会到幸福是什么感受。

怀念儿时,其实就是怀念那时的一种感觉。或快乐,或幸福,或遗憾,或悲伤,都那么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它们时刻鞭策着自己,努力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别因自己让别人遗憾。

感受现在,其实就是体会当时,并告诉自己,用现在所有,给他们现在,活在当下,不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缺失和遗憾。

别承诺未来,未来遥远;给他们现在,不缺席你的每次应该出现。前行的路上,给他们做个伴,让他们笑待每一天。

告别春节


按理说,春节是以正月十五为下限,元宵节已过,春节才算彻底地过去。

可是,年事已高,怕老憎岁,加以又参悟了春节的底细,于是乎,对小时候苦苦等待的春节,越来越淡化了情趣。

遂对春节写了一首非议性的打油诗,提前向春节告别:

谁发明的春节?

谁提倡的过年?

谁撩的起乡愁?

谁拨弄的挂念?

老人在家不得安宁,

子女在外火冒穿天。

一票难求满嘴起泡,

归心似箭叫苦连天。

风尘仆仆山高路远,

期盼依依望眼欲穿。

娘置酒席盼儿说话,

儿玩手机对坐无言。

陈规陋习何时是了,

一切如旧情景依然。

亲友交往劳民伤财,

礼尚往来自找麻烦。

请客送礼互相挑剔,

稍有不慎彼此报怨。

新年晚会哗啦呼哨,

吵吵闹闹彻夜难眠。

爆竹烟尘污染环境,

饺子腻味不再新鲜。

年年岁岁花容形似,

岁岁年年人老逐渐。

中国春节成人儿戏,

折腾一阵时过境迁。

我写这首打油诗全盘否定春节之后,自己又觉得未免有失公允和厚道,于是又惴惴不安起来。

转念一想,春节毕竟是全球华人的第一节日,她凝聚着几千年华夏民俗、民风和民情的传统文化,是共襄盛世、歌舞升平、民族团结、家庭和睦、休闲娱乐、纵情欢庆的盛典,岂能因个人老年心态和低迷情绪,而轻易加以否定呢?

反思至此,又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期盼春节的急切心情,以及过春节的幸福感受,俄而对春节又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

莫道今年春来早


剥去笨重的衣衫,换上轻便的丽装。守候最后的夜晚,年在不知不觉中落下帷幕。新的一天,新的征程,在春的气息里傲然矗立,生命的乐章又一次在心底奏响。

一纸繁华,偷了风月,醉了流年。

冬掩盖花红,洁白了岁月。冬最后一天的寂寥落下帷幕。夜不在凄寒,悄悄的和春抛去媚眼。勾魂的使春有些骚动。

一夜寒岁尽,翠绿云间来。飘去的是惆怅,迎来的使清晰。

岁岁年年的思绪,年年岁岁的过往,眼眸深处的玄秘不在是梦中的斑斓,而是大自然的蛊惑和纯情的写真。流云飘渺的天空,翠色描绘的长廊,洁净幽深的湖。沉睡许久的荷叶,像刚出浴的少女,诱惑着心底的那根弦。颤抖出一曲潋滟的曲。合着薄薄的雾。在初阳的色彩里,袅袅而起。

初开的心,荡漾在清晰的碧潭,踏碎一帘幽梦。在仙境缭绕里青丝结网。拨弄爱的深沉。剪不断的丝如烧不尽的草。一夜风过。缕缕抽出新芽。萌动出一丝涟漪。在心头一圈圈的画着圆。静怡的心情苏醒了。

剥开岁月的壳,蘸着时间的韵。品尝着情丝的味。一抹香甜沁心肺。

守着满目的花色,让那不是距离的距离,洋溢出漫天红霞。一点一滴的跨过心坎。音波传递着炽热。交流着青山绿水的名曲。生命永驻。情感永驻。

遥远的不在遥远,触手可及的月色。披一身洁白的轻纱。走在午夜的幽谷。聆听穿过千山万水的情歌恋曲。把那午夜孤单的钟声掩盖在触不到的角落。让每一个精灵围绕在周围。一起等候着明天的骄阳。

万物萌动,听到了春的步履,嗅到了花的芬芳。

剥去笨重的衣衫,换上轻便的丽装。守候最后的夜晚,年在不知不觉中落下帷幕。新的一天,新的征程,在春的气息里傲然矗立,生命的乐章又一次在心底奏响。

凝聚着久违的汗水,荟萃着新的希望。点缀出花海无限好,霞光万里长。岁月的呻吟,红尘的嘶鸣。在记忆的篇章里慢慢隐去。情丝一缕,情爱一片,在新的章节里,饱蘸素墨,描绘天水一色。

你伤害他们有多深


一个从很偏远农村出来的男子,很努力的念书,考上了大学。为了他的学费及生活费,田地里的父母日出而做日暮而归,老父亲的白内障因为没钱治疗而几乎看不清楚东西。他也很用功的学习,大本毕业后考上研究生,最后再考上了博士。很光明的前景在他面前。优秀的男人当然有女生抢着要,高校副校长的千金就爱上了他,娇媚的她让他觉得生活很是满足。可是,当她知道他的家在很穷的农村就不依不饶了,大骂他的血管里的红苕血。副校长利用某些关系让他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年薪30以上,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妻子跟他约法三章:不能说他来自己农村,只说自己的父母是高校的老师;不能给农村的家再有任何联系;不准家乡的老乡来他们城里的家。看着眼前如花似锦的一切,他答应了。结婚的酒席上,来来往往的全是女方的亲朋好友。他也有想哭的冲动。从此,他只敢偷偷的寄钱回家,但都不会超过200。他怕家里人以为他在城里好了,来城里投靠他。

二年以后,他才告诉他的父母,他在城里结婚了。高兴得失眠的母亲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针的缝着小孙子的小衣服小裤子。收到农村寄来的包裹,有20来斤。他很难想象瘦小的母亲怎么把它们拿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妻子用两根指头捏着小衣服,真嚷嚷叫他扔出去,说有跳蚤。他想打她,忍了很久。最后,那包衣服的归宿还是垃圾箱。

有了儿子了,儿子满周岁的那天,家里很多的人。200平米的家人声鼎沸。他忙里忙外的招呼着。突然也有一刻想到老父亲。小区的保安在对讲机里说有人找。他以为是客人,兴冲冲的迎了出来。他在离开农村的家很多年以后的现在才看见了他的父母。外面下着很大的雨,两老的头发都在滴着水,他愣住了。呆在门口不知所措。妻子看他半天没进来,也出来看。那时的脸色用文字根本无法描述。引两老进门。粘着泥的解放鞋一踩就吱吱做响,父亲的双脚在光洁的木地板上不知道怎么走路。他只有把他们带到厨房。然后给一脸不解的宾客说是找错了人的老人。妻子叫他赶快把人带人,没办法,他没办法对满屋的老总老教授总之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解释那是他的双亲。

父亲的眼睛完全失明了,大医院的医生说是耽误了时间,如果早几年一定不会失明的。看着那两只完全混浊的眼睛,他觉得他不是人。在宾馆里住了两周的双亲终于明白了他们的儿子不可能把他们迎进他们认为该进的家门。至于他的妻子,从那天的勿勿一面后就再没露过脸。他总说要带他们去看看大城。母亲看着父亲的双眸,说伢,我们住不惯这里,我们回家。

过了两个月以后,他终于以一次出差的名义回了老家。邻里乡亲都来看这个穷山沟里飞出的大人物。从乡亲们的言谈里,他知道,那次父母进城是把田地送给了别人种,把猪卖了,完完全全的是想去他那里安渡晚年。父母回到农村还对他们说,儿子对他们很好,不要他们走,但是他们住不习惯,想老家的人。还给大伙带了很多的杂包。老父亲摸摸索索的在家做饭,手上常有未愈的伤口;七十多岁的母亲还在田地为口粮而苦苦挣扎,做一会就直起身来捶捶自己的腰。

走的时候,他给了父亲两万块钱,说是两千块,十元一张的,要父亲细细放好,以后有困难的时候就拿出来应急。

他知道,他做为儿子的身份已完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