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聂耳的童年故事

比较悲惨的童年情感故事

发表时间:2020-12-21

聂耳的童年故事

把我们的爱情写成生动的故事,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聂耳的童年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另外由赵丹主演的影片《聂耳》在1959年上映后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部电影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

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境况困难。聂耳该上三年级了,学校马上就要开学,可是哪有钱交学费买书呢?妈妈悄悄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欢的八音钟卖了,学费有了着落。可书费呢?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他从书包里拿出两个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妈妈翻开本子一看就呆住了,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一本国语,一本算术。名人故事

贫寒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家有一位邻居姓邱,是位木匠,闲暇时喜欢拿一枝短笛坐在门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时而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悠扬舒缓,时而像森林里的小鸟一样活泼跳跃。年幼的聂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学习吹笛子。聂守信很聪明,学得很快,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哥哥也跟着一起学。后来,他们用压岁钱买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从此他的家就乐声不断,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聆听。

后来,聂守信又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在学校,他是学生音乐团出色的小指挥,在他家居住的胡同,他又是街坊儿童小乐团的热心组织者。中学毕业后,聂守信被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录取。一天,他亲眼看见***当局杀害了三位革命者,还割下他们的头,挖出他们的心,暴尸示众。聂守信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他开始思考民族的命运,并加入了共青团。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他被当局列入黑名单,无奈离开家乡去了上海。这一年,他刚18岁。

初到上海,他在一家云南人开的商号里当伙计。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了明月歌剧社招收学员的广告,想到自己从邱木匠那里受到启蒙至今,一直没有机会投身艺术,便马上跑去报名。主考人是音乐家黎锦晖,他见这个年轻人身上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热情,又有音乐基础,立即录取了他。在歌剧社,聂守信很快就成了首席小提琴手,由于他的耳朵特别敏锐,大家就叫他耳朵先生,后来,他干脆改名叫聂耳。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危难,歌剧社的节目仍然是风花雪月,聂耳认为年轻人不应沉迷于靡靡之音,离开了歌剧社。不久,他结识了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他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一首又一首明快有力的歌曲从他心中涌出,冲击着中国人麻木怯懦的心灵。

1935年,由田汉和夏衍等人创作的电影《风云儿女》需要一首主题歌,田汉写好了歌词,负责谱曲的聂耳看到歌词后激动不已,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忘我地投入了创作,时而在钢琴上弹奏,时而用手在桌子上打拍子,时而在地板上走来走去,楼下的房东太太差点把他撵出去。谱好之后,导演许幸之被那激昂有力的旋律深深打动,不过他觉得结尾不够有力,歌曲原来的结尾是前进!前进!前进!在他的建议下,聂耳把它改成前进!前进!前进进!变得更有气势了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名人故事

聂耳在外漂泊多年,回到家乡时,邱木匠已经去世,想起童年时邱木匠对自己的帮助,聂耳心里非常感激。

qg13.com精选阅读

童年之游泳的故事


把我们的爱情写成生动的故事,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之游泳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夏天,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这座城市,一阵阵热浪袭来,人们早已汗流浃背了。此时,要是来一根老冰棍儿嚼着或者跳到河里游几圈都是很畅快的事。

现在家里都有空调了,即使外边再热也不怕,大不了不出屋嘛。可是小时候的农村没有空调,再热也得受着。小时候的夏天,我们最喜欢做两件事:一是花五毛钱去小卖部买瓶长城汽水;二是去河里游泳。

今天不说长城汽水给我们童年留下的美好记忆,单讲去河里游泳的故事。

我家属于郊区,没有像样的大河,所以寻找好的游泳地点很不容易。

各种各样的泳池。前两天同事说他送孩子去游泳馆学游泳了,我真是羡慕啊!上等级别的泳池就要数村北头的那座人工水库了。水库宽阔、水深,相对来说又很清澈。小一点的孩子们不会游泳就在岸边较浅的地方游,其实不能说做游,只能算是嬉水。大一点的就放开胆子往深处游了。在水里我们会做各种游戏。大家站在一个地方,努力吸一口气,潜到水底向前游,看谁游得远;手里拿一个大圆石头,用力向远处抛去,石头落到了水底,大家向那个地方游去,看谁先把石头摸出来;用手掌用力推水花,这渐起的水花打得对面的伙伴睁不开眼,直到他睁不开眼为止。高难的就是跳水了。有从两三米的高度往下跳的;有翻着跟头往下跳的;那一次,他们竟然骑着自行车连人带车一起跳进水里的。我只有在旁边看了,我的水性可没那么好,我想,那一定很刺激吧。中等泳池就是躲在庄稼地里的养鱼池了。那种养鱼池很简陋,只是在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大水坑。水不是很深,最深处也就到脖子中间。由于是死水又是地里挖的,所以水质不好,一般都是黄色的看不到底。下等的泳池几乎不忍直视。砖厂附近的一条小路上由于经常过拖拉机,被轧出了一条较深的车辙印,刚好没过大腿。有一天下过雨后,我们走到那里,一时高兴竟在那里游了起来!

有一年干旱,水库里没有了水。能找到游泳的地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每当听到哪里有可以游泳的地方,大家都特别的高兴。最喜欢听到这句话又发现一个可以洗澡的地儿。实在没有地方,下等泳池也是我们玩耍的地方,有种饥不择食的味道。

游泳总是偷偷摸摸的事。家长们是反对我们这些孩子去那些地方游泳的,太危险。有时大家正在水里玩的高兴,不知谁的家长就赶过来,连喊带骂地把我们叫回家去。那个孩子回家肯定避免不了一顿胖揍了。可是,下次还会出来的。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对水的亲近。有一次,我们又去游泳了,和往常一样并没有太在乎这件事。可是到了第二天,老师一个一个的把我们叫到办公室,挨个儿的问话。轮到了我,老师问:昨天游泳有你吗?我当然不能承认了,我低着头说:没有。老师生气的说:再撒谎!老师指着我耳朵上的泥巴说:这是什么?还敢说没去洗澡!

现在的孩子玩的东西多了,不会像我们一样到处去野了。游泳可以去游泳池,看电影可以去电影院。时代在前进,伴随着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记忆。

童年的故事:我的童年我的幸福


几年前,央视主持人拿着话筒在大街上拦住行人问你幸福吗,要大哥大姐大爷大妈对着摄像机说出我很幸福,还要上电视给全国人看。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可以这么问呢?幸福是可以问得出来的吗?

在我的认知中,幸福是自己内心的秘密,只有他或者她自己想说,才说得出来的,或者说,那样子说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不需要附加太多的条件的,更不需要用很多的概念、假设、比较来作前缀或者后缀。幸福就是幸福,简简单单,也平平淡淡,但事后回味起来,则一定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眼前再多的烦忧,因此而变得渺小。

在回忆童年的思维游荡中,我一次次地体会着幸福,哪怕重复了千百遍的场景,也会让我心潮澎湃,有时竟难以入眠。童年的幸福,正是那种没有附加条件的,没有被很多的概念、假设、比较绑架过、俘虏过的幸福。

我不是作家,但我想,如果若干年后,要我写童年的事,我一定能写成一本书。篇幅所限,再说现在我也还没那么老,暂且就分镜头式地写写我的童年故事吧。

一、哥哥

中文字的博大精深,实在巧妙而深刻。说兄弟是手足,实在太贴切了。我和哥哥,形影不离地长大。

哥哥大我两岁,等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两个人身高上的差距就不是很明显了尽管我从来没有高过哥哥。在去做客的路上,有点认识父母的人总是半开玩笑半当真地问咯两个小人是双双子啊?

和哥哥一起做过的事情实在太多了,那些经典的,也数不胜数,就说说装鳝鱼钓吧。

记忆中,家里传下来就有一些鳝鱼钓,大概有一篮子多,很讲究,不是用芦苇杆,而是用干枯杆做的至今我都没考证过这个干枯学名叫作什么。我们总觉得还不够多,哥哥带着我到大概两里外的干山上,用父母割草的节子(方言,指割草割水稻用的小镰刀)割来干枯,再走到钟管街上买来很牢的白线、大头针,新做很多的鳝鱼钓。

诱饵当然是最经典的曲蟮(蚯蚓)。早春的下午,哥哥把铁耙架在肩膀上,我端着一个盆,或者干脆拎了提桶跟在后面,一起到桑树地里垦曲蟮。只要地上满是新鲜的曲蟮粪便,一铁耙下去肯定有不少曲蟮等着我们眼疾手快有时还哇哇乱叫地去抓进盆里或者桶里。

回到家,曲蟮就被我们腰斩,还斩成四五段甚至更多。现在想来,好像有点不够友好,一点曲蟮道也没有。我们给每个鳝鱼钓装上一段曲蟮,整整齐齐码放在提篮里。有点腰酸,赤着脚,踏着晚霞,手上满是还没来得及洗掉的曲蟮汁液和腥味,我们来到田野里,沿着一条条田埂,一对对地把鳝鱼钓放在脚下的水田里、秧苗边。

收鳝鱼钓是最令人激动的事了,因为那意味着收获,且从来不知有几成,每次又不一样。

我们不愿错过收鳝鱼钓的最佳时辰早晨天大亮之前,因为据说天大亮了,已经上钩的鳝鱼会用尽最后的力气挣脱逃走。哥哥总是把爷爷养蚕用了几十年的铁皮闹钟架在我们和父母四人合睡的西式木床一头,开好了几点让它闹。因为太兴奋,太急切,有好几次,没等闹钟响,他已经在另一头把我踢醒:快点快点,收鳝鱼钓去!有一次他正要踢我,我就知道了他的动静,我竟已经早早地醒了在等着他叫我。

我总是跟在哥哥后面,他拎着提桶。到了田埂,就改成我拎提桶,他在前面收鳝鱼钓。他的理由是收鳝鱼钓蛮不好弄的,言下之意是他大,应该他来收,我从没有提出异议。看到被拖走一段距离的鳝鱼钓,或者那根干枯杆子一半沉入水里的,我们就知道多半有鳝鱼上钩了。哥哥手法确实很好,他总是轻轻地提起来,试着查看鳝鱼吃得牢不牢。如果很牢的样子,他就直接拎起来,放入我已经摆好在边上的提桶里,用右手中指紧紧地钳住鳝鱼的中断,左手提起鳝鱼头,把它的身体别在水桶的边沿上,使劲地几个来回,鳝鱼吃进肚里的大头针钩子就被别直后拉出来了,鳝鱼就乖乖地落入提桶中。如果发现鳝鱼吃得不够牢,哥哥就直接用右手的中指,箭一般下去直接钳住鳝鱼抓到提桶里。也有一些鳝鱼钓找不到的,应该不是被鳝鱼拖沉到了水底,就是被拖到了几米以外,不见了踪影。这时候我们总是很焦急,一来丢了一杆鳝鱼钓,二来很有可能错过了一条大大的鳝鱼,俗话说鳝鱼总是逃掉的大嘛。如果发现鳝鱼钓原封不动在原地,我们总是悻悻地直接收起,甩好线头投进提篮里,再说一句又没咯!。

等到天色大亮,我们的鳝鱼钓也往往收完了。哥哥提着满满的两提篮鳝鱼钓,我的木提桶已经沉甸甸的了。有时候会有半桶,再不济,也会铺满提桶的底。

东隔壁和西隔壁的奶奶看我们赤脚提提地提了提桶回来,总是说:这两个小人真会得弄,今朝屋里又有好菜蔬吃了。

杀鳝鱼、烧鳝鱼,就是爷爷的事情了。等我们长大一些,也帮着爷爷杀。爷爷总是用大蒜头红烧鳝鱼筒,放点糖,在灶头上用柴火烧很长时间。那个味道,不是现在的饭店里的红烧鳝筒好比的。父母从田里回来,吃了我们捕来爷爷烧好的鳝鱼,总是说好吃好吃,但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早上去收鳝鱼钓一定要小心,不要被蛇咬了,也不要碰到电线。

等到上了初中,我们这样捕来的鳝鱼,除了留下一点自己吃,就拿去钟管街上卖钱了。哥哥骑着28吋的重磅脚踏车在前,我骑着26吋跟在后面。过新桥的时候,因为桥很高,哥哥总是先把他的28吋停好,回头过来,在后面帮我把26吋推过桥,他再回来拿自己的28吋。

鳝鱼多半是在轮船码头边上出手的。我们好像没有和买鳝鱼的大人讨价还价过,大概只论大小两个等级,价格是整条街上都统一的吧,我们也不懂。拿了用鳝鱼换来的钱,我们就到学校上学了。有一次,买家是一个老太太,她说没带钱,要到家里拿,要我跟着去。我紧随其后,没想到一路跟到了学校里,原来老太太是退休老师,就住在学校宿舍里。于是,被陆老师发现了,好在他也没有批评我不来早自习却在卖鳝鱼。这件事,现在陆老师还会经常和我说起,我们总是哈哈大笑。

上个月,我带儿子去了洋山岛,那里的山上有不少干枯。无论我再怎么动情地解释,儿子大概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看上去再平凡的植物,曾经以鳝鱼钓杆子的身份,在我的童年中,扮演过多么重要的角色。

和哥哥在一起,记忆深刻的好玩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抢茅坑也是一桩。爷爷多次和我们说过,以前,家里还没有衰落的时候,条件好,连茅坑都分大小,大的边上有一个小的,专门给孩子们用。是啊,家里通往后屋那高高的木门上,有两个门闩,一高一低,大概有小孩的时候就用低的,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开关门了。想想,早在那个时候,家里就已经是那么的温情满满了!

大概是叫手足的关系,上茅坑的时间也经常会碰到一起去。不是我等哥哥,就是他要等我。一个在有那扇有低门闩的木门下龇牙咧嘴,一个端坐在茅坑上嘻嘻哈哈。等的实在憋急了,就下最后通牒我数到10!于是开始一、二、三地数,被等的就加快速度结束战斗。

分糖也是一桩。现在想来,那时我应该是三年级。我们村小学,五个年级,分作两个教室上课,一共就只有沈老师和陆老师两位女老师,学生大概不超过六十人,一、二、三年级在一个教室,四、五年级在隔壁。这就是复式教学,城里长大的同龄人应该没有经历过。哥哥尽管比我大两岁,但因为上学第一年时,在床里和我打闹时腿受了伤治了很久,所以推迟了一年再上一年级,于是只比我高一个年级。

不知从哪里得了一颗水果糖,大概是沈老师分的吧。我攥了那颗糖,下课后找到了隔壁的哥哥,要他先咬掉半颗。哥哥毕竟大了,大概在众人面前显得难为情,或者,他就是要让给我吃,于是,他数落了我一顿。我悻悻地走回了,但心里还是高兴的:反正是你自己不要吃的!

猜广播里的话,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了。上学前,我们开口说的都是原汁原味的家乡方言。那时候,应该是因为水乡地方交通不便,人际交往不多,以至于我们那里的方言的地域区分度,可以精确到一个自然村落。走在钟管街上,听不同的口音,就可以知道谁来自哪个村坊。我们尚博行政村的北墩和南墩,当中只隔了一条并不宽的河,还有一座桥可以过,两边的方言中,就有一些词语或者语调是不同的,我们一听就听得出来。

因为方言占据了绝对地位,再说也没有电视看,以至于我们上学前,全然听不懂普通话。村里的水塔上有一只高音喇叭,每天在那里哇哇乱响着。我和哥哥经常互相问:喇叭里在说什么呀?有一句话我们听得最多,于是忍不住去猜了后来有文化了,才知道那是广播里在播时间: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点整。我们俩长期在想,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说一遍呢?想啊想啊,哥哥终于告诉我:好像在说,刚得来(方言,刚才的意思)真好白相我点点头,觉得好像也是这个意思。是啊,我们那时的语汇里,除了白相,本来就没有别的了么!

二、国良

也是奇怪,小时候一起结伙玩的,都是光郎头,没有女孩子和我们一起玩的。大概和我们同年纪的女孩子也确实没有,或者,更确切的是我们不愿意和她们玩,不是嫌她们胆子小,就是怕她们向大人告密。

和我一起玩的最多的,除了哥哥,就是国良、阿伟、国秋、小小四个人。他们四个人分别有绰号:尖头、蛔虫、鳅瓜子、大腿。我的绰号叫嘎来菩萨(方言,弥勒佛的意思),据说是因为我小时候坐在坐车里,在门前一天到晚不哭,总是咧着嘴对着路过的人笑,只要爷爷给我吃饱。那时,村里绝大多数男人都有绰号。这些绰号,绝对精确无比地描述出了每个人的最大特点。有的叫眯细眼,有的叫白眼,有的叫白头发,也有的,甚至用最不文雅的词语作绰号,但大大小小的都习惯于叫,被叫的人也从来不会以此为羞耻。我常在想,如果现在也流行绰号,大概就不会发生见了面却忘记对方尊姓大名而万分尴尬的事情了吧。

国良家就在我家西隔壁的隔壁,他家里说话我们家里也听得到。国良最大的特点是老实,在我们的队伍里,算他最老实了。但尽管他很老实,我们也不会怎么恶意地欺负他,多数情况下,我们总会想法子让着他,比如在吃旁东的时候。所谓吃旁东,就是一起摘了桑果、蚕豆之类,堆在一起,我们席地围坐一圈,一起大快朵颐。吃旁东是有规矩的,大家从来都严格遵守,极少违犯。摘来堆在一起的蚕豆,会提前在其中几颗比人数少一,插入小竹片或者木片,然后混入一堆中,再起底翻身拌一回。接着大家一二三开始吃,谁吃到了暗插好的竹片或者木片,就会主动说啊,我吃到了!于是他就必须停下,不可以再吃,只好留着口水看其他人继续,直到下一个倒霉蛋来陪他流口水。那个一直没有吃到暗器的人,就可以把最后的蚕豆消灭干净,然后大家嘻嘻哈哈地回家。

和国良一起做过的有趣事情,很多,其中,捕蛇那次,应该是印象最深刻的。二十多年后,国良来上海,和我多年不见了,我问他,还记得那次捕蛇吗,他不假思索地说当然记得啦!

去捕蛇,是为了去钟管街上卖钱。现在想来,小时候我们真的有勤劳致富的精神,塑料纸、废铜烂铁,我们都会去捡了卖。夏天,我们潜到水底挖出珍珠蚌,也可以卖钱,五角一个呢。

那天想了很久,我和国良终于下定决定去捕蛇了,但不敢告诉大人,因为是肯定不被允许的。我从家里找到了一个化肥用完了的蛇皮袋,叫上国良,去了。那天天还挺热,我们沿着小河一直往南,绕过九学兜,来到了叫作上其王郎的地方,那里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是很远的半径了。朝南的河滩上,经我们用桑树条捣腾,偶尔会钻出一条条蛇,主要是水蛇,毒性不大。国良比我胆子大,一个箭步上去就把蛇踩在脚下,然后死死捏住它的头,提到我早已在边上张开好的蛇皮袋里。等我们走到龙山桥,蛇皮袋里已经沉甸甸的,足有好几斤了,于是我们背着斜阳,回家了。

当天已经来不及去钟管了,于是把蛇皮袋扎紧,偷偷放在我家前屋里。第二天,等我去拿下蛇皮袋,发现竟然少掉了一大半,原来,蛇真的有伸缩功,从我紧紧扎住的口子里逃跑了。没报告大人,也不管所剩多少,我和国良就去钟管卖蛇了。

现在从家里到钟管街上,走路应该不超过半个小时,如果开车,发动机还没热就可以到了。但在那时,到钟管可是要绕来绕去,沿着河走过很长的石板路,再走过田野里很长的弯来弯去的烂泥路,过新桥、五福桥,走过高高的堤坝,再走过一片大大的田野,路上应该不会少于两个小时。

收购蛇的,钟管街上只有供销社一个地方,店面朝北开的。那里的大人告诉我们多少钱一斤,我们反正也不懂,就把蛇皮袋放在磅秤上给他们称。记不起来究竟是九毛钱一斤,一共一斤一两,还是一块一毛一斤,一共九两,反正店里那个人最后拿给我们的钱是九毛九分。我算反应快的,问他,能不能给我们一块算了,因为我们要两个人分的,九毛九不好分啊。但那个大人就是不肯,九角九就是九角九!是啊,那时候,一分钱还可以买两颗水果糖呢。

我拿了钱,和国良就回家了。本来很开心的时候,我们两个都有点闷闷不乐的。我在后面,国良走在前面。我心里在盘算着,九毛九,怎么分呢?我想国良大概也应该在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

就这样两个人有点郁闷地走回了村里。等到快要过大会堂的时候,我想问题总要解决啊,钱总要分啊。于是,我终于开了口,对一直没有说话的国良说,你拿五角,我拿四角九好了。国良说,好的呀。于是,我们就把用蛇换来的钱,分掉了。两个人一下子变得雀跃起来了。

三、阿伟

阿伟家和我家前门对后门,稍微有点偏,他只比我小十几个小时,尽管我是初七他是初八的生日。他从小长得快,个子高,又瘦,伟和蛔读音又相近,于是得了蛔虫的绰号,当然,我们有时候也叫他长脚怪鸟。阿伟话不多,脑子转得倒快。他父亲在村里或者乡里干活,大概有工资拿,所以家里条件在我们几个人中算好一点。

阿伟经常从家里拿出好东西(方言,基本是好吃的零食的意思)分给我们吃。他奶奶给一对杭州的夫妻带过他们唯一的女儿青青,那对父母大概偶尔来看女儿,估计也会带些糖果什么的来,于是我们也跟着享福吧。

阿伟很大方。记得比较有趣的是,阿伟家常常有一罐一罐的蜂蜜,不知道哪里买来的。这玩意,对于我们其他几个,可绝对是稀罕之物。阿伟于是常常从家里抱出蜂蜜罐,用小勺子舀了给我们一个个吃。有一次,只有我和阿伟两个人在一起,他用蜂蜜罐de盖子,倒了一些蜂蜜从家里后门溜了出来。我和他躲在稻草堆边上,伸出舌头,你一口我一口地舔着吃蜂蜜。那次从蜂蜜中飘出来的清香,我现在还想得起来。

阿伟在学堂里做数学题,打草稿的是村里或者乡里什么单位的便签纸,薄得透明的那种。家里没有上班的,就没有这种草稿纸用,只好买八分钱一大张的白纸,自己用剪刀裁开了打草稿。每次我向阿伟讨他的草稿纸,他总是很大方地扯下一叠给我,呶,拿去!

阿伟的打弹弓水平,在我们几个人中,是最好的。他的弹弓,做得也很精致,形状规整,橡皮筋也多,最多时候应该是二十四条,或者三十六条,中间夹子弹的是真的牛皮,是从村里皮鞋厂的废角料里捡来的。

在阿伟的带领下,我们每个人都装备了自己的弹弓,多数都是用老虎钳剪了家里的粗钢丝做的。子弹多数是小的圆石头,也有用爬到栎树上摘下来的种子的。一年之中,我们玩的道具也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有三角包、弹珠、电池盖、竹箭、高跷、瘫牌位、跳绳、康角码、曲儿,等等,但弹弓似乎是我们常年的装备,一直在身上带着,大概这玩意最能显示出男子汉气概吧:谁也不要欺负我。

我们玩弹弓终于太过分了,因为我们把弹弓还带到了教室里,下课了还拿出来炫耀给女同学看。陆老师实在不能容忍了,大概她最怕的是弹弓的子弹打到同学头上或者眼睛里,那是很危险的。陆老师于是下了命令:明天把弹弓统统上缴!

这下子麻烦大了,没有弹弓怎么过日子?!阿伟还是脑子快,说,我们自己另外做几把交给老师,真的不交出去。于是,第二天,我们几个交给陆老师的弹弓,只是我们临时用很软的铅丝做的假的,形状歪歪扭扭,毫无生气,橡皮筋也是少到不能再少了,大概只有四根或者六根。陆老师照单全收,竟没有一点点怀疑我们已经偷梁换柱了。现在想来,那时陆老师是不可能不知道我们那点小伎俩的,她只是不愿伤及我们的自尊心,也不愿真的剥夺了我们的童年。

放学的路上,阿伟露出一排牙齿,对我们说:那(方言,你们的意思)看,听我咯好否啦!于是,我们又钻进路边的树林,打绿豆子(方言,指一种羽毛绿色的小鸟)去了。

四、吃冷饮

自从八十年代初水田和桑树地分到各家各户后,父母就一刻不得歇息。上有爷爷,家里共五口人,分到的近八亩水田,要种三茬子(方言,指一年三季作物,两季水稻,一季油菜或大麦),还有四亩多的桑地,一年要养四季甚至五季的蚕,最多的四张种,最少的一张或者更少。爷爷也会帮衬,他当过生产队里多年的蚕桑指导员。

生产关系的改革,真的解放了生产力。记得那次,现在想来应该是八十年代初,父亲在晒谷场上,用掼稻场打稻谷。爷爷看到一大推稻谷,语气凝重地说:想不到,同样的田,同样的人,可以出这么多谷!尽管父母和爷爷如此辛劳,且没有遇到大灾或者倒霉的境况,粮食和蚕桑收成也不错,但那个时候家里的经济收入还是很低。

然而,尚不会帮助干活,或者大了一点后也只能帮着干点轻便活的我们兄弟俩,似乎在这种大人们始终处于繁忙劳累中又没有多少钱花的日子里,竟也体验着一丝丝的快乐和满足。其中,卖了稻谷在钟管街上吃一次冷饮,便是极大的一桩乐事。

早稻收好、扬干净、晒干,七月底或者八月初,就要用船载了运到钟管街上的粮管所去卖。因为叫作卖,我便曾几次问摇着橹的父亲:阿爸,这一船谷好卖几何(方言,多少的意思)钞票?父亲几次都同样回答我:一分洋钿也没有的!于是我还要问个为什么会一分洋钿也没有。父亲于是一次次和我们说皇粮国税的道理,尽管我们似懂非懂。父亲会接着告诉我们,等公粮卖完了,还有稻谷的话,就可以卖余粮了,就有钞票了。

现在想来,那应该是卖完了余粮后的福分。拿到分分角角的一叠钞票后,父亲就会对跟在他屁股后面的我们兄弟俩说:去,吃冷饮去!母亲则总是不愿去,说她吃了冷饮要牙齿疼的。其实,那时是骄阳似火的夏天。

父亲于是带了我们兄弟俩,走到位于钟管街上唯一的位于东首拐角上的冷饮店里。店员会爽快地推开躺在地上的冰柜的盖子,要我们选,吃绿豆汤,还是冰牛奶现在想来应该是用炼乳冲的,还有清凉汤,一碗应该在一毛钱上下。我们父子三人每人要了一碗,坐在那里的吊扇下,慢慢地喝完。我总觉得那一高脚碗的冷饮实在是少了点,但也不会央着父亲买第二碗。没有空凋,头顶的吊扇足以把滚烫的温度降低很多,家里可没有电风扇。

那碗只有卖了余粮才有得喝的冷饮,实在是太好喝了。至今,我还记得那冰牛奶的香气。

母亲,则总在粮管所那里的树荫下,等着吃好了冷饮的父子三人回来,一起再摇船回家。

五、吃肉

老家的方言里,有很多非常达意的词语。其中,有很多用吃来指代某件事情的。

吃豆腐,是指人去世后办的丧事。至于为什么叫吃豆腐,大概一来是豆腐白色,显示出悲情,二来那时经济条件不好,这种餐桌上,豆腐确实是主角,而荤菜绝对只是搭配和点缀一下。吃粥是指吃早饭的意思。由于大人要下田干活,体力消耗大,所以老家那时一天都是吃四顿的。第一餐早饭就叫吃粥,也真是名副其实。每家每户都是吃粥的,最多外加一点咸菜过着,算是一顿早饭了。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或者包产到户条件好一点后,偶尔会用米粉做些糕点,大人们吃了不至于很快就饥肠咕噜了。

吃肉可是一件大事情。吃肉的意思是指喝喜酒。至于为什么这么称呼,大概是因为只有在喜酒上,平时荤腥少有的人,才有机会吃肉了。要知道,那个年代逢年过节,也不是经常有机会吃肉的。家家户户招待客人,主打的几个硬菜无非是红烧肉、肉圆、鸡肉、千张包、囫囵蛋等几样。主人会热情地给客人夹菜,把那几个硬菜分给客人们吃。但客人们心里都明白得很,小孩子也是严格执行大人在出门前作出的教导,不会轻易真的去吃掉主人已经给夹到碗里或者面前的这几样大菜,而只是盯着那几个小炒菜和素菜吃,最经典的是芹菜、包菜、茨菇、粉皮烧咸鱼等。等到客人吃完,主人收拾台面,就把那些已经分发出去的大菜,再夹回原来的碗里,等着下一餐继续吃。如此循环往复,一直要到正月底。

于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正月底做客。出门前,父母会一改教诲,意思是:如果肉夹到你碗里,主人说正月里没有客人来了,你们就吃掉好了,如果不说没有客人来了,就不要吃。正月底这样吃到的肉圆,基本上都是已经收缩得很小,也很干的样子了,但味道确实很香很香。开学后,我们还会带这种肉圆到学校吃。那个香喷喷的味道,至今难忘。等到肉圆吃完了,我们就吃咸菜,一连三天。

外婆是最好客的人,也是世界上最疼爱孩子们的老人。她不但要围着桌子给我们夹菜,还会把肉圆、鸡蛋捣碎,这样我们就不会不吃了。

上了岁数的人,都说现在的肉没有小时候的好吃了,我没有考证过原因何在,也不知道现在的肉是不是真的不好吃了,但我想,是因为那个时候肉少,所以好吃。至少,这是主要的原因。

其实,其他的一切东西,不也都是少的时候,才显得好么。

六、结语

读书年代,尽管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我是最怕写作文的,每次写出来的文章,自己总是不满意,老师也不表扬,但有一次例外。那次,就是我在初三时写了《我的小伙伴》。

在这篇《我的小伙伴》里,我写了上面写过的国良、阿伟、国秋、小小,写了和他们一起上山下水、捕鱼摸蟹的故事。他们各自的特点,我也写得淋漓尽致。当时的语文老师是副校长房老师,他郑重其事地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我的这篇作文。我还记得,他说,尽管文章的头起得很长,但因为后面的内容很翔实、很丰富,描写很风趣,所以也不显得臃肿。

等我上了高中,假期里从湖州回到钟管,老师们还在说,我的那篇文章还在被当作范文讲给师弟师妹们听,一直讲了几年。只可惜,这篇作文现在已经无从找寻了。

想在想来,不是我那次的写作水平突然提高了,而是因为我写的是自己的童年故事,在那里,有我刻苦铭心的美好往事,在那里,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从来不需要修饰,那个时候的幸福,是没有附加条件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这次我是用笔在稿纸上写的话,纸面上只有很少的修改痕迹的,因为,这篇文章,尽管有点长,我也基本是一气呵成的。

然而,我还是在担心。尽管写到这里,我自己还意犹未尽,也已经心潮澎湃,但我还是担心没有触动读者的心弦,读者依然无动于衷。

如果,作为读者的你,看到这里,有所心动,有所浮想,那么,也请你拿起笔,把你的童年,写下来,因为,那也一定会打动我。

让我们,一起找寻童年的幸福。那种幸福,我们可以享用一生。

童年之观影的故事


村民们注意了村民们注意了今天晚上七点今天晚上七点在大队门口播放电影《地道战》村民们注村里的高音喇叭里断断续续忽强忽弱的传来这样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坐在黑白电视机前的父亲高兴的说:哈哈!今天有事做了!我更是欢呼雀跃,拍着手叫好。电视屏幕闪了两闪,父亲拍了拍电视机外壳,跳动的画面又静止了。

快到七点的时候,我和父亲就出发了。父亲牵着我的手,我拿着我的小板凳,走在白天马车走过的土路上。父亲花了五毛钱为我买了一袋瓜子,我打开袋子将瓜子倒进了我上衣口袋带里。

大队的院子里早已挤满了人,有说有笑的。小孩子有坐在父母旁边吃东西等着电影开始的;有调皮的在追逐打闹的;在看北面的房顶上,几个孩子坐在房檐边大声地叫嚷着。一块白色黑边的巨幕挂在横跨在院子里的电线上,放映员在前面调试着机子。终于一道白光打在了屏幕上,光与影的交织是故事的开始

过了几年,村里个别条件好的家庭有了彩色电视机和影碟机,渐渐地那种让人怀念的露天电影就很少出现在村里了。家附近的小卖部就是有这样条件的家庭之一。夏天的傍晚,为了招揽生意,小卖部的老板娘就会把电视和影碟机搬出来。看电影的人并不是很多,十多个吧。因为不少人家里也有这些设备了,看电影好像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在她家门口我看了林正英的僵尸系列片。电影里僵尸惨白的面孔、长长的獠牙、以及奇怪的走路姿势都让我感到害怕。我也知道了僵尸怕糯米、怕符、怕童子尿、怕桃木剑。虽然小卖部离我家只有几个大门的距离,但看完电影后我感觉这条道是如此的漫长与恐怖。后来又看了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电影,还有周润发的赌片系列,动作片最爱看成龙洪金宝的了。有一天,老板娘放了一部华哥拍的电影。华哥和一个漂亮女子进了一个房间,互相亲吻着对方,好像要把嘴唇都咬下来。他们撕扯着对方的衣服,最后竟然脱的精光!华哥的下体冲撞着女方的下体,美女身后的荷叶窗帘被撞得啪啪直响,喘息声娇吟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带有冲击的画面震撼了刚上小学的我。哦,原来男人和女人也可以做这样的游戏。回到了家里,父亲在饭桌上愤怒的对我说:我看你看得挺高兴啊!我低声地说:没怎么看啊。父亲又说:无良的!竟然放这种片子!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做三级片。

现在,我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吹着空调不冷不热的,还有女朋友的陪伴,感觉又是不一样。也可以在家看,免费在互联网上看。看看现在谁家还有影碟机?恐怕要说,那是老古董了吧!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


把我们的爱情写成生动的故事,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

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牌坊村的一座普通的三合院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邓小平。

1910年,6岁的邓小平进入私塾读书。蒙童时期的功课主要是读《三字经》、《千字文》等。那时,老师讲课只是照本宣科,逐句教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聪明伶俐的邓小平却爱动脑筋,敢于不懂就问,一直到弄明白为止,所以他背课文总是理解着背,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为此,老师也特别喜欢他。

在私塾先生的精心培养下,邓小平学会了用毛笔写字。他对写字特别感兴趣。每天放学后,他从不在路上贪玩,回到家里,读书后便开始反复练习写字。经过私塾写字课的严格训练,邓小平的书法有了良好的基础。

酷爱读书、习字的邓小平并不是个小“书呆子”,他非常活泼顽皮。每天放学回到家中,他总是把姐姐和妹妹叫到一起,让她们坐好,自己则站在她们对面,学着课堂上老师的样子,一只手叉在腰部,一只手拿著书,一边摇晃着脑袋,一边背诵着刚学会的诗文,逗得家里人哈哈大笑,都戏称他为“小先生”。

不仅如此,年少的邓小平还表现出了过人胆识。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玩耍到这里,看着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招呼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听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纷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生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果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中爬了上去,并高兴地对站在下面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后来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纷大着胆子,爬上去玩耍。

这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的行为,也算是邓小平童年时代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吧!

再回首,没有童年的童年


两个人遇见了那一定会发生很多的故事,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回首,没有童年的童年,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实话,我的童年,并不快乐。诙谐地说,是没有童年的童年。那时候,我们一家六口,穷是小事。最要命的是,父母感情不合,婆媳相处不融洽。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要么母亲与奶奶吵,要么母亲与父亲吵。

打打闹闹、哭哭啼啼、凄凄惨惨、苦苦赶赶,成了我们家的家常便饭。内战出血叫不起救护车,咎由自取自然就是我们家的大餐。但是,这无知的大餐虽然不好吃,却令苦难的孩子们一辈子难忘。

我的父母都不傻,但他们天天傻吵傻闹,在村里人面前,就自然成了一种另类的傻子。面对父母的争吵,年幼无知的我们哭过喊过伤过痛过劝慰过反抗过,但也只能在内心深处无耐地认命。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名言在我们这个平凡而又突显不平凡的家庭里,真可谓演练得淋漓尽致。

不和诣的家庭,总显得破碎可摧,容易受人欺凌。说实话,那时候我们姐弟四人虽然学习成绩都非常棒。但自尊心特别要强的我们,在同龄人面前却总是抬不起头。所以,我们彰显早熟,也异常地孤傲寂寞。

我们为何不合群,因为大村庄里总有那么几个为富师表的家长、老师、村干部,独爱猖獗式地欺贫挤富。有时候,明明是富家孩子狗仗人势,到最后却成了猪八戒倒打一耙。某些富家婆娘没一点家长的素质,蛮横无礼地反咬一口,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我们那可怜一号的父母一有空,似乎只忙着吵架。等他们吵醒了,别人家交季的秧苗绿了,我们家的老稻穗还在水田里低着头枯萎,委屈的景象令人不堪入目。所以,他们吵架的激动画面,从家里改到了田坝里。不到伸手不见五指时,天黑前他们绝不会回家。因此,我们放学回家后,经常被人欺负。我们作为他们的孩子,就像他们种的庄稼一样。

我们被富家孩子欺负了一顿,再又被富家家长打了一顿,再再又被老师训斥了一顿。当为富师表的家伙们在我们伤口上撒了一把把盐时,我们便哭喊着不愿上学。而我们那爱子心切却又愚昧无知的父母,这时候却傻傻地带着我们家连过年都舍不得买的贵礼灰头洉面地巴结为富师表的猪八戒们。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可怜的父母向可恶的猪八戒们撒了一把米,换来的却是一面之词时。我们不但自尊受挫,还会被富孩子更加瞧不起。因此,当我们再次看到富家孩子讽刺的笑靥时,心都气肿了,却只能默默地承受。就这样,童年的我们不得不与我们的父母一样脱离群体。我们别无他法,只有垄断那与年龄不相称的狼狈与尴尬。

上小学时,我们走的都是崎岖的小山路。记得有一条鬼路叫心岭,那条路不长也不短,大约二百米。每当阴雨天,总是阴森森的。天一黑,我们都有种害怕的感觉。因为滑也因为狭更因为怕,所以体质弱的孩子们总会在那摔得满身是泥。有时候,甚至是遍体鳞伤。

长大后,再回首,那没有童年的童年。在心岭摔伤的疤痕,到现在还令人记忆犹新。

那时候,父母吵架令我们感到羞耻,但我们习惯了并不发愁。但每当他们一打架,不是他伤就是她伤,要么就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除了愁肠外还夹杂着几份胆怯。因此,念初中前,我们一听到村庄里的吵架声,就会条件反射式地拼命往家里奔跑。当跑到家时发现,吵架的人并不是我们的父母,我们便含泪而笑。

心岭头,是我们村最高的地方。站在那,能望到我们村的全貌。有一天放学,同学们都排着长长的队伍,一直从学校走到了心岭头。当我这个队长的脚步停在心岭头时,我的呼吸几乎停止了。因为,我听到了母亲的惨叫声,也听到了村庄看戏人的热门围观声。我呆滞了几秒后,几乎是连滚带爬地从心岭上空滑到了最下面。雨下得很猛,雨伞滚到了一边,坏了丢了,我就直接冲刺了。我的手流着血,但我却感觉不到丝毫痛疼。

回到家,看到寒冬腊月里母亲被大伯按在泥塘里,村里人都在看笑话。我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不问三七二十一,便跳进了泥塘。扶起母亲,我便掷起书包向大伯与父亲扫去

清官难断家务事,大伯是村干部,但他也束手无策。大伯原本是来劝架的人,到最后却成了帮凶。父亲、大伯、奶奶、姑姑,都把母亲这个所谓的不贤惠的媳妇当仇人一样地宰杀,那架势狠不得她下地狱。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只知道,我的父母在村子里已成了名人。

我的母亲好强好胜,却有点爱对父亲无理取闹。我的父亲老实巴交,却不知道拳头对妻子的轻重。那时候我年龄小,不懂得感情二字。我的母亲,在我年幼的心中,既得人嫌又惹人怜。我不喜欢母亲的骂骂咧咧,但我却同情母亲的命运。我爱老实巴交的父亲,但我却恨他不懂得怜香惜玉。

因此童年的我们,历经着磨砺,总渴望一夜间长大。那时候,我们天真无邪、单纯无比。那时候,无论生活多贫穷,我们都不会感到迷茫。无论家庭多拮据,我们都不会感到绝望。因为,年少的我们对未来,总充满着无限憧憬。那时候,夜空总是特别静美,星星总是特别明亮,我们的眼睛里总闪烁着无限光芒。我们总相信,有朝一日,我们能凭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改变我们家庭的命运。

记得那时候,我总喜欢一个人坐在田野边,对着遥无边际的棉花地发呆。父亲总是说,儿呀,农民的孩子要想翻身,必须好好念书。长大后,才能离开这穷山村。你们念了书,就不会跟你娘一样无知。那时候的我,对未来总有着望眼欲穿的期盼,对长大时的美景总有着怦然心动的欣喜,对我那个支离破碎的家总有着千回百转的惆怅与彷徨。

光阴荏苒,蒹葭苍苍。褪去稚嫩童年,走过年少痴狂,世事沧桑亦变得如此美丽无暇。经年后,我们才懂得以平和的心态善待生命中历经的一切。

痛已逝去,痛亦成诗。如今,我们真的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他们也不再争吵了。如今我已身为人妻人母了,再回首,那不是童年的童年,眼帘里却是对童年向往无比的柔情缱绻。回味童年的疼痛,如今居然也成了一种异样的烧烤。

执箻书香,指满芬芳。就算,曾经的曾经,我们度过了一个没有童年的童年,但回想起来心中仍然流淌着烟花绚烂般的激情,流星飞逝般的浩瀚。

过往的童年,无论曾经是怎样度过的,对于成年的我们来说,都是一种美好无比的回忆。那时候的痛苦与挣扎,如今亦脱变成了一种美丽与幸福。

其实,长大了,我们才明白生命中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魑魅魍魉。种种清欢,不关悲喜,不关风雨,只在轻歌慢舞中静美岁月。

挫折委屈是机遇,崎岖坎坷是教诲。不平凡的童年,也会使你长大后阔步迈向不平凡的舞台。年少时所承受的一切痛疼,也是人生秋收季节时的好种子。仁人志士应该感谢生命路上的不平,让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拥有了与众不同,拥有了奇迹。

人生的初冬,当寒风吹过我们不再年轻的脸庞时,我们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我们依旧能在心中氤氲一份清欢,诙谐一份童真。如此的静美,便是生命里的暖。这种境界,何尝不是一种春耕冬藏!

平静如水的流年,婉约了如诗如梦的情怀。童年,可以遗忘,但我们却一辈子也遗忘不了。当爱情的蜜汁清扫心灵的尘埃时,当婚姻的幸福除去灵魂的污垢时,生命的厚重便在这份美好中得到升华。静谧的岁月,恬如平静的湖面,纵使风平浪静,也会涟漪点点。

站在人生的驿站,再回首,那没有童年的童年。曾经的彷徨与惆怅,便在这初冬的薄凉中得以温润。童年的时光,终是温暖了记忆。童年的记忆,终是沉淀了美好。童年的疼痛,终是繁华了我们今天的奋斗之路。

尽管,困境也是一种机遇。尽管,由贫困中长大成才的孩子,应该感谢贫困给我们的无限力量。但是,又有谁知?苦孩子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吃尽了人世间多少苦头!因此,我们必须告之天下父母,最好别给你的孩子们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切记,美好的婚姻需要经营!和谐的家庭需要经营!幼小健康的心灵更需要父母的恩爱来经营!

童年


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欢迎阅读与收藏。

1965年,立春过后,天气还未回暖,塞北坝上地区仍是一片剌骨的寒冷,白毛风雪满天飞舞,俨然一幅北国冰天雪地的景象。一日,临近傍晚时分,风雪似乎刮的小了一些,天气也逐渐地晴朗了起来,西边的太阳仿佛镶钳上了一圈绚丽的光环,耀眼夺目。在太阳光的映照下,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山峦、田野、村庄到处呈现出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色,气象万千,宛若童话世界里描绘的景物一样,显得格外妖娆美丽。村外,牛(马)、羊群在牧人们的追赶下,披着晚霞欢奔着陆续回到了村里,待哺的牛犊、马驹、羊羔欢叫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响成一片。村内,妈妈在外婆与接生婆的守护下,经受了数小时剧烈的阵痛之后,我呱呱坠地了,母子平安,家人们一片欢欣。

我出生后,由于母乳稀少,常因饥饿啼哭不止,每当我哭叫的时候,妈妈就喂我一些白糖水充饥。那个时代,一切物资都很紧缺,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比如奶粉、白糖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供销社也很难购买到,只有市民户(城镇户口)依靠供应证才可以购买到一些有限的物品,农业户口的群体根本享受不到这种待遇。那时,表舅父赵瑛是公立(公办)老师,村里只有他们个别几家有粮食供应本。舅舅、舅妈心地善良、为人热情,对我家很关照,在物品那样紧缺的时期,仍主动接济我家一些白糖与奶粉之类的营养品,担心襁褓中的我受到饥饿,给予了我们家很大的帮助。爸爸妈妈为了能使我吃饱,千万百计,依托亲戚、朋友四处打问周围村子里谁家有奶山羊出售,后来经人介绍,不惜花重金从邻村罗明沟购买了一只奶山羊,至此彻底解决了我的哺乳问题。我以山羊奶为辅助乳液,不再忍受饥饿,平时哭闹减少了,夜晚睡觉也很安稳,妈妈憔悴的脸上终于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幼年的我,体弱多病,经常打针吃药,两岁半时学会站立走路,拖累了爸爸妈妈,还有姥姥等亲人。我们与姥姥家同住在一个村子里,两家相距不远,只隔几户人家。姥姥虽是裹足小脚妇女,但特别勤劳能干,经常是忙完自己家里的活,又去我家帮助妈妈做家务、照料我,一刻也闲不下来,为我们家操劳不少,付出了很多心血。我初学走路时,歪歪扭扭、跌跌撞撞,样子很笨拙,像个丑小鸭,因而经常遭到一些大哥哥或大姐姐们的戏谑,他(她)们想逗我取乐时,就会亲昵的呼叫我说:黑虎,黑虎,歪歪犊子(方言,扭屁股)!若遇我心情顺畅时,就会在妈妈的看护下,给他们表演一下。我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前行不了几步就会摔倒,可他们仍要看我摔倒在地、献出丑态,然后哄堂一笑才肯离去。妈妈则心疼不已,急忙将我从地上扶起来,擦去我眼中的泪花,细致地查看我摔着了身体没有,直到哄我开心为止。

有一年冬天,我生了病,头上长出了很多脓包,高烧不止,呼吸困难,病情很严重,急坏了爸爸妈妈。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爸爸妈妈不顾寒冷,冒着风雪天气,背着我徒步去到几里以外的罗明沟村里请医生看病,医生是驻地一名军医,医术很好,很快给我诊断了病情,并开具了药品处方。回家后,为了能使我的病情尽快好起来,妈妈除白天悉心照料着我,还经常半夜里起来花费很长时间给我热奶、喂药。经过一段时间的理疗,我的病情渐渐地好转了,妈妈却被折腾的感冒咳嗽不止,一直拖延了很久。关于热奶之事,现在看来很简单,全部使用电器化,无需辛苦,不足挂齿。可是,在那个全部都是手工劳作的时代,加热奶液也要费很大的功夫,过程如同做一餐饭,首先要点燃灶火,然后把奶瓶放在锅内,不停的推拉风箱,填加柴禾,直到蒸煮至热,起落时间至少也要十几分钟,如果遇到风雪天气,柴火受到潮湿,难以点燃,烟气熏呛的就更费事了,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里起床劳碌那么久,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想象到妈妈是多么的辛苦。

那时候,我们北方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都住着土坯房,房屋保温性又极差。到了冬季,受风雪侵袭,屋内北侧墙体壁面四周边缘上,便会凝结着一层厚厚的冰霜,使得屋内愈加寒冷。人们家里除了火炕之外,唯一的采暖设施就是火炉子,那时由于生活贫困,很少有钱购买煤炭,火炉的主要燃料就是晾晒干的牛、马、羊粪便,火焰不持久,需要不停的填加,直到人们感到室内的温度舒适为止。然而,每到夜晚炉火熄灭以后,屋内的温度就会很快地降下来,冷风嗖嗖袭入,寒气咄咄逼人,屋内即刻变为一片冰凉。天气最严寒的时候,屋内温度将降至零度以下,有时候水缸里的水面会凝结一层薄薄的冰渣,底部的水甚至还会冻结为冰状,住在屋内的人如果没有厚厚的棉被,就会冷冻的瑟瑟发抖,卷缩成一团,漫长的冬夜是很难熬过的,所以多数家庭的人们都经历过这样苦难的日子。

星移斗转,岁月悠悠。在那样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下,爸爸妈妈不辞辛劳、含辛茹苦、呕心沥血、节衣缩食,将我们兄弟三人精心哺育成长,并设法改善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使我们度过了快乐、幸福、美好的童年。

初恋的童年


一望无际的田野,是那么的空旷静谧。广阔无垠的天空,是那么的深邃遥远。

时光显得无穷无尽。在这种境地,远方的山峦、落日、炊烟突然值得细细的观赏。

有个男孩子,一个人漫步在无涯的荒野里,观望着天空变幻着形状的大朵大朵云彩,说不寂寞是假的。

他来到了一条横亘荒野的沟壑边,沟壑很宽,所以另一边的景物看起来就很小,他心里还没有冲动要过去。

时节正是冬去春来,沟壑里刚刚钻出青草,那种嫩绿就像画笔涂抹的那样。他就站在这里向对面望,直到发现那一边也有个小姑娘向这里望。

彼此发现了,相互间是有一阵吃惊猜测与沉默的。

最后男孩子忍不住了,就招手了招手。哪知远处的小姑娘也欢喜地招手,开心的喊他。两个人相互问答了几句,也不知听没听清,但最后都达成约定,穿越那道沟壑走到一起。

两人在沟壑底下相遇,彼此仔细地看了一下,都没有失望。

男孩子领着小姑娘往上爬,沿途话也没多少,却感觉到相互间很信任、很依赖。

终于到了沟壑上,是男孩子的那一边。

两个人很累,但都不想休息。男孩子对小姑娘说,去找一条小溪,小溪里可能会有鱼。小姑娘就和他一起找。果然就找到了一条小溪,水很清,有许多鹅卵石,但是却没看到鱼。

男孩子感觉实在太累了,就坐在小溪边,小姑娘就坐在他身边陪着他。溪水里倒映着两人的影子,两个人看着彼此的影子静静地呼吸。

不知过了多久,溪水尽头悄悄地游来了几只鹅,小姑娘用手捅了一下男孩子,在他耳边悄悄地说了几句。男孩子心领神会,和她一起静悄悄地等那群鹅游过来。

突然男孩子想到了什么,跳起来,沿着溪水在岸边寻找。那群鹅遇到他就嘎嘎地唱起歌来。男孩子又是翻草窠又是翻石头,离小姑娘越来越远。小姑娘心里很急,想喊他回来,又不好意思开口。

终于男孩子喘着气跑回来了,小姑娘惊讶地看着他刚想问,男孩子就塞在她手里一枚大大的鹅蛋。小姑娘捧着鹅蛋,格格地笑起来。

男孩子望着小姑娘如花的笑靥,伸出手用手指在她脸上刮了一下,然后抓起她手中的鹅蛋放进她的衣袋里,随即拉起她的手说:

跟我去园子里摘草莓。

小姑娘就像小鸽子一样乖乖地跟在他后面。

田间的小路蜿蜿蜒蜒,曲曲折折的,路边不知名字的野花这开一簇,那开一朵。

两个人开心的走,心里想着甜蜜的话儿。

到了村子里面,男孩子带着小姑娘又绕了几绕,找到了一处矮矮的围墙。矮墙的外面是一个小小的池塘,矮墙的里面是篱笆围成的菜圃。

男孩子和小姑娘蹚过了池塘翻过了矮墙钻进了篱笆。篱笆里面暖洋洋的,弥漫着花的香味儿,地上绿油油的一片,是草莓的藤蔓和叶子。

男孩子就翻开草莓的叶子找草莓,可是草莓都是青的,还没红。

小姑娘摘下了一枚,尝了尝,砸了砸嘴说:

好酸啊

男孩子想了一会儿,对小姑娘说:

你在这等我,我到那屋子里去一趟。

小姑娘望了他一眼,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对深深的酒窝儿。

男孩子跑进了屋子,不一会端出了两个搪瓷碗,然后又钻进了篱笆。

男孩子把一只碗递给了小姑娘。小姑娘发现那碗里是白砂糖。他们两个相视一笑,就边摘青涩的果子,边粘着白糖吃。很惬意很惬意的。

黄昏了,小姑娘的爸爸妈妈来找她了,小姑娘只好恋恋不舍地走了。

夕阳把田间的小路铺上了一缕金黄。小姑娘走在她父母的前面,小腰一扭一扭的,噗嗤噗嗤的笑。

孩子的爸爸对妈妈打趣说:

你看她今天多开心,准是跟着别个玩过家家了

童年的故乡


小姨,我们家门前那棵树开花了吗?,孩子追问着刚从老家过来度暑假的小姨,她小姨不明所以,一头雾水。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孩子有模有样顺口成章,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原来她是觉得小姨从老家来,就应该知道老家的事,像诗句里描述的那样,老家门前那棵树,现在开花了吗?

多少次梦回故乡,梦里的家乡还是二十年前童年时的模样,儿时的玩伴还是那稚嫩的脸庞,琴琴,等等我,小伙伴的声音犹响在耳边。循着熟悉的童音,我又一次回到了童年的故乡

童年的世界很小,就那么一个小小的山村,就那么一群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伙伴;

童年的世界很大,四周是连绵不断的莽莽群山,头顶是无边无际的蔚蓝天空;

童年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红的花,绿的树,新鲜的瓜果,纯净的空气

每年的三四月间,是家乡最美的季节,漫山遍野的野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微风拂过,那阵阵扑鼻的香气,令人神清气爽,悠然回首望去,山坡上一簇簇的映山红掩映在树木杂草间,那粉嫩的小花争先恐后的冲着你含笑点头,没有一丝娇媚作态,却总能迷得你神魂颠倒,不由自主得心驰神往起来。槐树,桐子树,杨柳树都已纷纷披挂上点点新绿,长长的伸展着被冬眠束缚了太久的腰身。几乎是一夜间,所有蛰伏着的生命在春姑娘的一声号角过后,簇拥着争先恐后的焕发出饽饽生机,整个世界开始热闹起来,满眼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每逢这个时节,我家的窗台上就会多出一个插满鲜花的花瓶,那花瓶是我用罐头瓶自制的,花儿是每天从山坡上采来的飘着淡淡清香的映山红。那时我喜欢采那些挂满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的枝条,把它们插在盛满清水的瓶子里,之后的每天我都要花一些时间去观察花骨朵的变化,直到有一天早上我惊喜的发现它们已经绽开了粉红色的笑脸。

记忆里,夏天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川北的夏日赐给我们这些无忧无虑的小孩子许多好玩的去处,比如,上山采磨菇,到田间地埂挖臭根子;在山脚下的树林草丛间打冲锋,捉迷藏;下水沟找螃蟹;或去水田里抓蝌蚪;到村西的堰塘里捞小鱼,采鱼笋等等。

我家门前有一个很大的果园,苹果树、梨树,樱桃树、桃子树、李子树,每到夏天,果园里郁郁郁葱葱,硕果累累,我们架在树上,肆无忌惮地啃着果子,嬉笑打闹,快乐地享受着这夏日里最美好的时光。

秋夏的夜晚,小山村沉浸在青蛙此起彼伏的歌声中,夹杂着昆虫不甘示弱的鸣叫,大人们劳作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摆摆龙门阵,吹吹壳子,我家小时候是四合小院,几家人住一个院子,多么热闹啊,我们小孩子就你追我赶,上蹿下跳,不亦乐乎

数不完的童年趣事,道不尽的快乐回忆,我那刻骨铭心的童年时光就是在那遥远的川北的一个小小山村度过的,那里几乎承载着我整个童年的成长经历和美好记忆,而如今,我却很少回去了,童年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在我的心中,永远装着那个曾经伴我快乐成长的童年的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