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童年之游泳的故事

童年之游泳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1-03-15

【www.qg13.com - 比较悲惨的童年情感故事】

两个人遇见了那一定会发生很多的故事,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之游泳的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夏天,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这座城市,一阵阵热浪袭来,人们早已汗流浃背了。此时,要是来一根老冰棍儿嚼着或者跳到河里游几圈都是很畅快的事。

现在家里都有空调了,即使外边再热也不怕,大不了不出屋嘛。可是小时候的农村没有空调,再热也得受着。小时候的夏天,我们最喜欢做两件事:一是花五毛钱去小卖部买瓶长城汽水;二是去河里游泳。

今天不说长城汽水给我们童年留下的美好记忆,单讲去河里游泳的故事。

我家属于郊区,没有像样的大河,所以寻找好的游泳地点很不容易。

各种各样的泳池。前两天同事说他送孩子去游泳馆学游泳了,我真是羡慕啊!上等级别的泳池就要数村北头的那座人工水库了。水库宽阔、水深,相对来说又很清澈。小一点的孩子们不会游泳就在岸边较浅的地方游,其实不能说做游,只能算是嬉水。大一点的就放开胆子往深处游了。在水里我们会做各种游戏。大家站在一个地方,努力吸一口气,潜到水底向前游,看谁游得远;手里拿一个大圆石头,用力向远处抛去,石头落到了水底,大家向那个地方游去,看谁先把石头摸出来;用手掌用力推水花,这渐起的水花打得对面的伙伴睁不开眼,直到他睁不开眼为止。高难的就是跳水了。有从两三米的高度往下跳的;有翻着跟头往下跳的;那一次,他们竟然骑着自行车连人带车一起跳进水里的。我只有在旁边看了,我的水性可没那么好,我想,那一定很刺激吧。中等泳池就是躲在庄稼地里的养鱼池了。那种养鱼池很简陋,只是在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大水坑。水不是很深,最深处也就到脖子中间。由于是死水又是地里挖的,所以水质不好,一般都是黄色的看不到底。下等的泳池几乎不忍直视。砖厂附近的一条小路上由于经常过拖拉机,被轧出了一条较深的车辙印,刚好没过大腿。有一天下过雨后,我们走到那里,一时高兴竟在那里游了起来!

有一年干旱,水库里没有了水。能找到游泳的地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每当听到哪里有可以游泳的地方,大家都特别的高兴。最喜欢听到这句话又发现一个可以洗澡的地儿。实在没有地方,下等泳池也是我们玩耍的地方,有种饥不择食的味道。

游泳总是偷偷摸摸的事。家长们是反对我们这些孩子去那些地方游泳的,太危险。有时大家正在水里玩的高兴,不知谁的家长就赶过来,连喊带骂地把我们叫回家去。那个孩子回家肯定避免不了一顿胖揍了。可是,下次还会出来的。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对水的亲近。有一次,我们又去游泳了,和往常一样并没有太在乎这件事。可是到了第二天,老师一个一个的把我们叫到办公室,挨个儿的问话。轮到了我,老师问:昨天游泳有你吗?我当然不能承认了,我低着头说:没有。老师生气的说:再撒谎!老师指着我耳朵上的泥巴说:这是什么?还敢说没去洗澡!

现在的孩子玩的东西多了,不会像我们一样到处去野了。游泳可以去游泳池,看电影可以去电影院。时代在前进,伴随着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记忆。

情感一生延伸阅读

聂耳的童年故事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另外由赵丹主演的影片《聂耳》在1959年上映后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部电影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

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境况困难。聂耳该上三年级了,学校马上就要开学,可是哪有钱交学费买书呢?妈妈悄悄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欢的八音钟卖了,学费有了着落。可书费呢?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他从书包里拿出两个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妈妈翻开本子一看就呆住了,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一本国语,一本算术。名人故事

贫寒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家有一位邻居姓邱,是位木匠,闲暇时喜欢拿一枝短笛坐在门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时而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悠扬舒缓,时而像森林里的小鸟一样活泼跳跃。年幼的聂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学习吹笛子。聂守信很聪明,学得很快,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哥哥也跟着一起学。后来,他们用压岁钱买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从此他的家就乐声不断,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聆听。

后来,聂守信又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在学校,他是学生音乐团出色的小指挥,在他家居住的胡同,他又是街坊儿童小乐团的热心组织者。中学毕业后,聂守信被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录取。一天,他亲眼看见***当局杀害了三位革命者,还割下他们的头,挖出他们的心,暴尸示众。聂守信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他开始思考民族的命运,并加入了共青团。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他被当局列入黑名单,无奈离开家乡去了上海。这一年,他刚18岁。

初到上海,他在一家云南人开的商号里当伙计。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了明月歌剧社招收学员的广告,想到自己从邱木匠那里受到启蒙至今,一直没有机会投身艺术,便马上跑去报名。主考人是音乐家黎锦晖,他见这个年轻人身上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热情,又有音乐基础,立即录取了他。在歌剧社,聂守信很快就成了首席小提琴手,由于他的耳朵特别敏锐,大家就叫他耳朵先生,后来,他干脆改名叫聂耳。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危难,歌剧社的节目仍然是风花雪月,聂耳认为年轻人不应沉迷于靡靡之音,离开了歌剧社。不久,他结识了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他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一首又一首明快有力的歌曲从他心中涌出,冲击着中国人麻木怯懦的心灵。

1935年,由田汉和夏衍等人创作的电影《风云儿女》需要一首主题歌,田汉写好了歌词,负责谱曲的聂耳看到歌词后激动不已,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忘我地投入了创作,时而在钢琴上弹奏,时而用手在桌子上打拍子,时而在地板上走来走去,楼下的房东太太差点把他撵出去。谱好之后,导演许幸之被那激昂有力的旋律深深打动,不过他觉得结尾不够有力,歌曲原来的结尾是前进!前进!前进!在他的建议下,聂耳把它改成前进!前进!前进进!变得更有气势了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名人故事

聂耳在外漂泊多年,回到家乡时,邱木匠已经去世,想起童年时邱木匠对自己的帮助,聂耳心里非常感激。

童年的故事:我的童年我的幸福


几年前,央视主持人拿着话筒在大街上拦住行人问你幸福吗,要大哥大姐大爷大妈对着摄像机说出我很幸福,还要上电视给全国人看。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可以这么问呢?幸福是可以问得出来的吗?

在我的认知中,幸福是自己内心的秘密,只有他或者她自己想说,才说得出来的,或者说,那样子说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不需要附加太多的条件的,更不需要用很多的概念、假设、比较来作前缀或者后缀。幸福就是幸福,简简单单,也平平淡淡,但事后回味起来,则一定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眼前再多的烦忧,因此而变得渺小。

在回忆童年的思维游荡中,我一次次地体会着幸福,哪怕重复了千百遍的场景,也会让我心潮澎湃,有时竟难以入眠。童年的幸福,正是那种没有附加条件的,没有被很多的概念、假设、比较绑架过、俘虏过的幸福。

我不是作家,但我想,如果若干年后,要我写童年的事,我一定能写成一本书。篇幅所限,再说现在我也还没那么老,暂且就分镜头式地写写我的童年故事吧。

一、哥哥

中文字的博大精深,实在巧妙而深刻。说兄弟是手足,实在太贴切了。我和哥哥,形影不离地长大。

哥哥大我两岁,等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两个人身高上的差距就不是很明显了尽管我从来没有高过哥哥。在去做客的路上,有点认识父母的人总是半开玩笑半当真地问咯两个小人是双双子啊?

和哥哥一起做过的事情实在太多了,那些经典的,也数不胜数,就说说装鳝鱼钓吧。

记忆中,家里传下来就有一些鳝鱼钓,大概有一篮子多,很讲究,不是用芦苇杆,而是用干枯杆做的至今我都没考证过这个干枯学名叫作什么。我们总觉得还不够多,哥哥带着我到大概两里外的干山上,用父母割草的节子(方言,指割草割水稻用的小镰刀)割来干枯,再走到钟管街上买来很牢的白线、大头针,新做很多的鳝鱼钓。

诱饵当然是最经典的曲蟮(蚯蚓)。早春的下午,哥哥把铁耙架在肩膀上,我端着一个盆,或者干脆拎了提桶跟在后面,一起到桑树地里垦曲蟮。只要地上满是新鲜的曲蟮粪便,一铁耙下去肯定有不少曲蟮等着我们眼疾手快有时还哇哇乱叫地去抓进盆里或者桶里。

回到家,曲蟮就被我们腰斩,还斩成四五段甚至更多。现在想来,好像有点不够友好,一点曲蟮道也没有。我们给每个鳝鱼钓装上一段曲蟮,整整齐齐码放在提篮里。有点腰酸,赤着脚,踏着晚霞,手上满是还没来得及洗掉的曲蟮汁液和腥味,我们来到田野里,沿着一条条田埂,一对对地把鳝鱼钓放在脚下的水田里、秧苗边。

收鳝鱼钓是最令人激动的事了,因为那意味着收获,且从来不知有几成,每次又不一样。

我们不愿错过收鳝鱼钓的最佳时辰早晨天大亮之前,因为据说天大亮了,已经上钩的鳝鱼会用尽最后的力气挣脱逃走。哥哥总是把爷爷养蚕用了几十年的铁皮闹钟架在我们和父母四人合睡的西式木床一头,开好了几点让它闹。因为太兴奋,太急切,有好几次,没等闹钟响,他已经在另一头把我踢醒:快点快点,收鳝鱼钓去!有一次他正要踢我,我就知道了他的动静,我竟已经早早地醒了在等着他叫我。

我总是跟在哥哥后面,他拎着提桶。到了田埂,就改成我拎提桶,他在前面收鳝鱼钓。他的理由是收鳝鱼钓蛮不好弄的,言下之意是他大,应该他来收,我从没有提出异议。看到被拖走一段距离的鳝鱼钓,或者那根干枯杆子一半沉入水里的,我们就知道多半有鳝鱼上钩了。哥哥手法确实很好,他总是轻轻地提起来,试着查看鳝鱼吃得牢不牢。如果很牢的样子,他就直接拎起来,放入我已经摆好在边上的提桶里,用右手中指紧紧地钳住鳝鱼的中断,左手提起鳝鱼头,把它的身体别在水桶的边沿上,使劲地几个来回,鳝鱼吃进肚里的大头针钩子就被别直后拉出来了,鳝鱼就乖乖地落入提桶中。如果发现鳝鱼吃得不够牢,哥哥就直接用右手的中指,箭一般下去直接钳住鳝鱼抓到提桶里。也有一些鳝鱼钓找不到的,应该不是被鳝鱼拖沉到了水底,就是被拖到了几米以外,不见了踪影。这时候我们总是很焦急,一来丢了一杆鳝鱼钓,二来很有可能错过了一条大大的鳝鱼,俗话说鳝鱼总是逃掉的大嘛。如果发现鳝鱼钓原封不动在原地,我们总是悻悻地直接收起,甩好线头投进提篮里,再说一句又没咯!。

等到天色大亮,我们的鳝鱼钓也往往收完了。哥哥提着满满的两提篮鳝鱼钓,我的木提桶已经沉甸甸的了。有时候会有半桶,再不济,也会铺满提桶的底。

东隔壁和西隔壁的奶奶看我们赤脚提提地提了提桶回来,总是说:这两个小人真会得弄,今朝屋里又有好菜蔬吃了。

杀鳝鱼、烧鳝鱼,就是爷爷的事情了。等我们长大一些,也帮着爷爷杀。爷爷总是用大蒜头红烧鳝鱼筒,放点糖,在灶头上用柴火烧很长时间。那个味道,不是现在的饭店里的红烧鳝筒好比的。父母从田里回来,吃了我们捕来爷爷烧好的鳝鱼,总是说好吃好吃,但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我们,早上去收鳝鱼钓一定要小心,不要被蛇咬了,也不要碰到电线。

等到上了初中,我们这样捕来的鳝鱼,除了留下一点自己吃,就拿去钟管街上卖钱了。哥哥骑着28吋的重磅脚踏车在前,我骑着26吋跟在后面。过新桥的时候,因为桥很高,哥哥总是先把他的28吋停好,回头过来,在后面帮我把26吋推过桥,他再回来拿自己的28吋。

鳝鱼多半是在轮船码头边上出手的。我们好像没有和买鳝鱼的大人讨价还价过,大概只论大小两个等级,价格是整条街上都统一的吧,我们也不懂。拿了用鳝鱼换来的钱,我们就到学校上学了。有一次,买家是一个老太太,她说没带钱,要到家里拿,要我跟着去。我紧随其后,没想到一路跟到了学校里,原来老太太是退休老师,就住在学校宿舍里。于是,被陆老师发现了,好在他也没有批评我不来早自习却在卖鳝鱼。这件事,现在陆老师还会经常和我说起,我们总是哈哈大笑。

上个月,我带儿子去了洋山岛,那里的山上有不少干枯。无论我再怎么动情地解释,儿子大概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看上去再平凡的植物,曾经以鳝鱼钓杆子的身份,在我的童年中,扮演过多么重要的角色。

和哥哥在一起,记忆深刻的好玩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抢茅坑也是一桩。爷爷多次和我们说过,以前,家里还没有衰落的时候,条件好,连茅坑都分大小,大的边上有一个小的,专门给孩子们用。是啊,家里通往后屋那高高的木门上,有两个门闩,一高一低,大概有小孩的时候就用低的,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开关门了。想想,早在那个时候,家里就已经是那么的温情满满了!

大概是叫手足的关系,上茅坑的时间也经常会碰到一起去。不是我等哥哥,就是他要等我。一个在有那扇有低门闩的木门下龇牙咧嘴,一个端坐在茅坑上嘻嘻哈哈。等的实在憋急了,就下最后通牒我数到10!于是开始一、二、三地数,被等的就加快速度结束战斗。

分糖也是一桩。现在想来,那时我应该是三年级。我们村小学,五个年级,分作两个教室上课,一共就只有沈老师和陆老师两位女老师,学生大概不超过六十人,一、二、三年级在一个教室,四、五年级在隔壁。这就是复式教学,城里长大的同龄人应该没有经历过。哥哥尽管比我大两岁,但因为上学第一年时,在床里和我打闹时腿受了伤治了很久,所以推迟了一年再上一年级,于是只比我高一个年级。

不知从哪里得了一颗水果糖,大概是沈老师分的吧。我攥了那颗糖,下课后找到了隔壁的哥哥,要他先咬掉半颗。哥哥毕竟大了,大概在众人面前显得难为情,或者,他就是要让给我吃,于是,他数落了我一顿。我悻悻地走回了,但心里还是高兴的:反正是你自己不要吃的!

猜广播里的话,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了。上学前,我们开口说的都是原汁原味的家乡方言。那时候,应该是因为水乡地方交通不便,人际交往不多,以至于我们那里的方言的地域区分度,可以精确到一个自然村落。走在钟管街上,听不同的口音,就可以知道谁来自哪个村坊。我们尚博行政村的北墩和南墩,当中只隔了一条并不宽的河,还有一座桥可以过,两边的方言中,就有一些词语或者语调是不同的,我们一听就听得出来。

因为方言占据了绝对地位,再说也没有电视看,以至于我们上学前,全然听不懂普通话。村里的水塔上有一只高音喇叭,每天在那里哇哇乱响着。我和哥哥经常互相问:喇叭里在说什么呀?有一句话我们听得最多,于是忍不住去猜了后来有文化了,才知道那是广播里在播时间: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点整。我们俩长期在想,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说一遍呢?想啊想啊,哥哥终于告诉我:好像在说,刚得来(方言,刚才的意思)真好白相我点点头,觉得好像也是这个意思。是啊,我们那时的语汇里,除了白相,本来就没有别的了么!

二、国良

也是奇怪,小时候一起结伙玩的,都是光郎头,没有女孩子和我们一起玩的。大概和我们同年纪的女孩子也确实没有,或者,更确切的是我们不愿意和她们玩,不是嫌她们胆子小,就是怕她们向大人告密。

和我一起玩的最多的,除了哥哥,就是国良、阿伟、国秋、小小四个人。他们四个人分别有绰号:尖头、蛔虫、鳅瓜子、大腿。我的绰号叫嘎来菩萨(方言,弥勒佛的意思),据说是因为我小时候坐在坐车里,在门前一天到晚不哭,总是咧着嘴对着路过的人笑,只要爷爷给我吃饱。那时,村里绝大多数男人都有绰号。这些绰号,绝对精确无比地描述出了每个人的最大特点。有的叫眯细眼,有的叫白眼,有的叫白头发,也有的,甚至用最不文雅的词语作绰号,但大大小小的都习惯于叫,被叫的人也从来不会以此为羞耻。我常在想,如果现在也流行绰号,大概就不会发生见了面却忘记对方尊姓大名而万分尴尬的事情了吧。

国良家就在我家西隔壁的隔壁,他家里说话我们家里也听得到。国良最大的特点是老实,在我们的队伍里,算他最老实了。但尽管他很老实,我们也不会怎么恶意地欺负他,多数情况下,我们总会想法子让着他,比如在吃旁东的时候。所谓吃旁东,就是一起摘了桑果、蚕豆之类,堆在一起,我们席地围坐一圈,一起大快朵颐。吃旁东是有规矩的,大家从来都严格遵守,极少违犯。摘来堆在一起的蚕豆,会提前在其中几颗比人数少一,插入小竹片或者木片,然后混入一堆中,再起底翻身拌一回。接着大家一二三开始吃,谁吃到了暗插好的竹片或者木片,就会主动说啊,我吃到了!于是他就必须停下,不可以再吃,只好留着口水看其他人继续,直到下一个倒霉蛋来陪他流口水。那个一直没有吃到暗器的人,就可以把最后的蚕豆消灭干净,然后大家嘻嘻哈哈地回家。

和国良一起做过的有趣事情,很多,其中,捕蛇那次,应该是印象最深刻的。二十多年后,国良来上海,和我多年不见了,我问他,还记得那次捕蛇吗,他不假思索地说当然记得啦!

去捕蛇,是为了去钟管街上卖钱。现在想来,小时候我们真的有勤劳致富的精神,塑料纸、废铜烂铁,我们都会去捡了卖。夏天,我们潜到水底挖出珍珠蚌,也可以卖钱,五角一个呢。

那天想了很久,我和国良终于下定决定去捕蛇了,但不敢告诉大人,因为是肯定不被允许的。我从家里找到了一个化肥用完了的蛇皮袋,叫上国良,去了。那天天还挺热,我们沿着小河一直往南,绕过九学兜,来到了叫作上其王郎的地方,那里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是很远的半径了。朝南的河滩上,经我们用桑树条捣腾,偶尔会钻出一条条蛇,主要是水蛇,毒性不大。国良比我胆子大,一个箭步上去就把蛇踩在脚下,然后死死捏住它的头,提到我早已在边上张开好的蛇皮袋里。等我们走到龙山桥,蛇皮袋里已经沉甸甸的,足有好几斤了,于是我们背着斜阳,回家了。

当天已经来不及去钟管了,于是把蛇皮袋扎紧,偷偷放在我家前屋里。第二天,等我去拿下蛇皮袋,发现竟然少掉了一大半,原来,蛇真的有伸缩功,从我紧紧扎住的口子里逃跑了。没报告大人,也不管所剩多少,我和国良就去钟管卖蛇了。

现在从家里到钟管街上,走路应该不超过半个小时,如果开车,发动机还没热就可以到了。但在那时,到钟管可是要绕来绕去,沿着河走过很长的石板路,再走过田野里很长的弯来弯去的烂泥路,过新桥、五福桥,走过高高的堤坝,再走过一片大大的田野,路上应该不会少于两个小时。

收购蛇的,钟管街上只有供销社一个地方,店面朝北开的。那里的大人告诉我们多少钱一斤,我们反正也不懂,就把蛇皮袋放在磅秤上给他们称。记不起来究竟是九毛钱一斤,一共一斤一两,还是一块一毛一斤,一共九两,反正店里那个人最后拿给我们的钱是九毛九分。我算反应快的,问他,能不能给我们一块算了,因为我们要两个人分的,九毛九不好分啊。但那个大人就是不肯,九角九就是九角九!是啊,那时候,一分钱还可以买两颗水果糖呢。

我拿了钱,和国良就回家了。本来很开心的时候,我们两个都有点闷闷不乐的。我在后面,国良走在前面。我心里在盘算着,九毛九,怎么分呢?我想国良大概也应该在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

就这样两个人有点郁闷地走回了村里。等到快要过大会堂的时候,我想问题总要解决啊,钱总要分啊。于是,我终于开了口,对一直没有说话的国良说,你拿五角,我拿四角九好了。国良说,好的呀。于是,我们就把用蛇换来的钱,分掉了。两个人一下子变得雀跃起来了。

三、阿伟

阿伟家和我家前门对后门,稍微有点偏,他只比我小十几个小时,尽管我是初七他是初八的生日。他从小长得快,个子高,又瘦,伟和蛔读音又相近,于是得了蛔虫的绰号,当然,我们有时候也叫他长脚怪鸟。阿伟话不多,脑子转得倒快。他父亲在村里或者乡里干活,大概有工资拿,所以家里条件在我们几个人中算好一点。

阿伟经常从家里拿出好东西(方言,基本是好吃的零食的意思)分给我们吃。他奶奶给一对杭州的夫妻带过他们唯一的女儿青青,那对父母大概偶尔来看女儿,估计也会带些糖果什么的来,于是我们也跟着享福吧。

阿伟很大方。记得比较有趣的是,阿伟家常常有一罐一罐的蜂蜜,不知道哪里买来的。这玩意,对于我们其他几个,可绝对是稀罕之物。阿伟于是常常从家里抱出蜂蜜罐,用小勺子舀了给我们一个个吃。有一次,只有我和阿伟两个人在一起,他用蜂蜜罐de盖子,倒了一些蜂蜜从家里后门溜了出来。我和他躲在稻草堆边上,伸出舌头,你一口我一口地舔着吃蜂蜜。那次从蜂蜜中飘出来的清香,我现在还想得起来。

阿伟在学堂里做数学题,打草稿的是村里或者乡里什么单位的便签纸,薄得透明的那种。家里没有上班的,就没有这种草稿纸用,只好买八分钱一大张的白纸,自己用剪刀裁开了打草稿。每次我向阿伟讨他的草稿纸,他总是很大方地扯下一叠给我,呶,拿去!

阿伟的打弹弓水平,在我们几个人中,是最好的。他的弹弓,做得也很精致,形状规整,橡皮筋也多,最多时候应该是二十四条,或者三十六条,中间夹子弹的是真的牛皮,是从村里皮鞋厂的废角料里捡来的。

在阿伟的带领下,我们每个人都装备了自己的弹弓,多数都是用老虎钳剪了家里的粗钢丝做的。子弹多数是小的圆石头,也有用爬到栎树上摘下来的种子的。一年之中,我们玩的道具也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有三角包、弹珠、电池盖、竹箭、高跷、瘫牌位、跳绳、康角码、曲儿,等等,但弹弓似乎是我们常年的装备,一直在身上带着,大概这玩意最能显示出男子汉气概吧:谁也不要欺负我。

我们玩弹弓终于太过分了,因为我们把弹弓还带到了教室里,下课了还拿出来炫耀给女同学看。陆老师实在不能容忍了,大概她最怕的是弹弓的子弹打到同学头上或者眼睛里,那是很危险的。陆老师于是下了命令:明天把弹弓统统上缴!

这下子麻烦大了,没有弹弓怎么过日子?!阿伟还是脑子快,说,我们自己另外做几把交给老师,真的不交出去。于是,第二天,我们几个交给陆老师的弹弓,只是我们临时用很软的铅丝做的假的,形状歪歪扭扭,毫无生气,橡皮筋也是少到不能再少了,大概只有四根或者六根。陆老师照单全收,竟没有一点点怀疑我们已经偷梁换柱了。现在想来,那时陆老师是不可能不知道我们那点小伎俩的,她只是不愿伤及我们的自尊心,也不愿真的剥夺了我们的童年。

放学的路上,阿伟露出一排牙齿,对我们说:那(方言,你们的意思)看,听我咯好否啦!于是,我们又钻进路边的树林,打绿豆子(方言,指一种羽毛绿色的小鸟)去了。

四、吃冷饮

自从八十年代初水田和桑树地分到各家各户后,父母就一刻不得歇息。上有爷爷,家里共五口人,分到的近八亩水田,要种三茬子(方言,指一年三季作物,两季水稻,一季油菜或大麦),还有四亩多的桑地,一年要养四季甚至五季的蚕,最多的四张种,最少的一张或者更少。爷爷也会帮衬,他当过生产队里多年的蚕桑指导员。

生产关系的改革,真的解放了生产力。记得那次,现在想来应该是八十年代初,父亲在晒谷场上,用掼稻场打稻谷。爷爷看到一大推稻谷,语气凝重地说:想不到,同样的田,同样的人,可以出这么多谷!尽管父母和爷爷如此辛劳,且没有遇到大灾或者倒霉的境况,粮食和蚕桑收成也不错,但那个时候家里的经济收入还是很低。

然而,尚不会帮助干活,或者大了一点后也只能帮着干点轻便活的我们兄弟俩,似乎在这种大人们始终处于繁忙劳累中又没有多少钱花的日子里,竟也体验着一丝丝的快乐和满足。其中,卖了稻谷在钟管街上吃一次冷饮,便是极大的一桩乐事。

早稻收好、扬干净、晒干,七月底或者八月初,就要用船载了运到钟管街上的粮管所去卖。因为叫作卖,我便曾几次问摇着橹的父亲:阿爸,这一船谷好卖几何(方言,多少的意思)钞票?父亲几次都同样回答我:一分洋钿也没有的!于是我还要问个为什么会一分洋钿也没有。父亲于是一次次和我们说皇粮国税的道理,尽管我们似懂非懂。父亲会接着告诉我们,等公粮卖完了,还有稻谷的话,就可以卖余粮了,就有钞票了。

现在想来,那应该是卖完了余粮后的福分。拿到分分角角的一叠钞票后,父亲就会对跟在他屁股后面的我们兄弟俩说:去,吃冷饮去!母亲则总是不愿去,说她吃了冷饮要牙齿疼的。其实,那时是骄阳似火的夏天。

父亲于是带了我们兄弟俩,走到位于钟管街上唯一的位于东首拐角上的冷饮店里。店员会爽快地推开躺在地上的冰柜的盖子,要我们选,吃绿豆汤,还是冰牛奶现在想来应该是用炼乳冲的,还有清凉汤,一碗应该在一毛钱上下。我们父子三人每人要了一碗,坐在那里的吊扇下,慢慢地喝完。我总觉得那一高脚碗的冷饮实在是少了点,但也不会央着父亲买第二碗。没有空凋,头顶的吊扇足以把滚烫的温度降低很多,家里可没有电风扇。

那碗只有卖了余粮才有得喝的冷饮,实在是太好喝了。至今,我还记得那冰牛奶的香气。

母亲,则总在粮管所那里的树荫下,等着吃好了冷饮的父子三人回来,一起再摇船回家。

五、吃肉

老家的方言里,有很多非常达意的词语。其中,有很多用吃来指代某件事情的。

吃豆腐,是指人去世后办的丧事。至于为什么叫吃豆腐,大概一来是豆腐白色,显示出悲情,二来那时经济条件不好,这种餐桌上,豆腐确实是主角,而荤菜绝对只是搭配和点缀一下。吃粥是指吃早饭的意思。由于大人要下田干活,体力消耗大,所以老家那时一天都是吃四顿的。第一餐早饭就叫吃粥,也真是名副其实。每家每户都是吃粥的,最多外加一点咸菜过着,算是一顿早饭了。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或者包产到户条件好一点后,偶尔会用米粉做些糕点,大人们吃了不至于很快就饥肠咕噜了。

吃肉可是一件大事情。吃肉的意思是指喝喜酒。至于为什么这么称呼,大概是因为只有在喜酒上,平时荤腥少有的人,才有机会吃肉了。要知道,那个年代逢年过节,也不是经常有机会吃肉的。家家户户招待客人,主打的几个硬菜无非是红烧肉、肉圆、鸡肉、千张包、囫囵蛋等几样。主人会热情地给客人夹菜,把那几个硬菜分给客人们吃。但客人们心里都明白得很,小孩子也是严格执行大人在出门前作出的教导,不会轻易真的去吃掉主人已经给夹到碗里或者面前的这几样大菜,而只是盯着那几个小炒菜和素菜吃,最经典的是芹菜、包菜、茨菇、粉皮烧咸鱼等。等到客人吃完,主人收拾台面,就把那些已经分发出去的大菜,再夹回原来的碗里,等着下一餐继续吃。如此循环往复,一直要到正月底。

于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正月底做客。出门前,父母会一改教诲,意思是:如果肉夹到你碗里,主人说正月里没有客人来了,你们就吃掉好了,如果不说没有客人来了,就不要吃。正月底这样吃到的肉圆,基本上都是已经收缩得很小,也很干的样子了,但味道确实很香很香。开学后,我们还会带这种肉圆到学校吃。那个香喷喷的味道,至今难忘。等到肉圆吃完了,我们就吃咸菜,一连三天。

外婆是最好客的人,也是世界上最疼爱孩子们的老人。她不但要围着桌子给我们夹菜,还会把肉圆、鸡蛋捣碎,这样我们就不会不吃了。

上了岁数的人,都说现在的肉没有小时候的好吃了,我没有考证过原因何在,也不知道现在的肉是不是真的不好吃了,但我想,是因为那个时候肉少,所以好吃。至少,这是主要的原因。

其实,其他的一切东西,不也都是少的时候,才显得好么。

六、结语

读书年代,尽管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我是最怕写作文的,每次写出来的文章,自己总是不满意,老师也不表扬,但有一次例外。那次,就是我在初三时写了《我的小伙伴》。

在这篇《我的小伙伴》里,我写了上面写过的国良、阿伟、国秋、小小,写了和他们一起上山下水、捕鱼摸蟹的故事。他们各自的特点,我也写得淋漓尽致。当时的语文老师是副校长房老师,他郑重其事地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我的这篇作文。我还记得,他说,尽管文章的头起得很长,但因为后面的内容很翔实、很丰富,描写很风趣,所以也不显得臃肿。

等我上了高中,假期里从湖州回到钟管,老师们还在说,我的那篇文章还在被当作范文讲给师弟师妹们听,一直讲了几年。只可惜,这篇作文现在已经无从找寻了。

想在想来,不是我那次的写作水平突然提高了,而是因为我写的是自己的童年故事,在那里,有我刻苦铭心的美好往事,在那里,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从来不需要修饰,那个时候的幸福,是没有附加条件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这次我是用笔在稿纸上写的话,纸面上只有很少的修改痕迹的,因为,这篇文章,尽管有点长,我也基本是一气呵成的。

然而,我还是在担心。尽管写到这里,我自己还意犹未尽,也已经心潮澎湃,但我还是担心没有触动读者的心弦,读者依然无动于衷。

如果,作为读者的你,看到这里,有所心动,有所浮想,那么,也请你拿起笔,把你的童年,写下来,因为,那也一定会打动我。

让我们,一起找寻童年的幸福。那种幸福,我们可以享用一生。

童年回忆之卖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家家都养猪。春天抓一只小猪,到年底长大了,买得好的话就可以做来年的主要花销。刷锅水、不吃的剩饭、麦糠、烂菜叶子、野草,都可以喂猪。很划算的。于是,家家都有猪圈,猪圈里有一头猪。

养到可以卖的猪,是要卖给(也只能卖给)公社收购店的。个人没权利杀猪,就是杀了也没人买得起猪肉吃,太奢侈了。至于交到公社收购店的猪,到哪儿去了,没有农民去考虑。我也是写到这儿,才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喂的那么多猪,让谁吃了?

到公社收购站交猪的记忆太深刻了,虽然那并不是多么美好的记忆。

公社收购站并不是每天都给农民开放的,我们那儿只有单日才收购猪。爸妈提前一个月就已算好卖猪的时间。冬天没有青草吃,天又冷,猪很容易掉膘。妈妈开始舍得用苞谷皮喂猪了,据说可以催肥。要知道一斤猪的价钱可以买好几斤苞谷呢。卖猪的前一天,猪还可以吃到一顿纯苞谷糁呢。

交猪的那天早上,天还麻麻亮,妈妈就喂猪。不给猪喂稀的,只吃稠的。猪一泡尿可是好几斤呢。妈帮爸把猪装进架子车,那头肥猪吃饱了蜷卧在架子车里还在舒服得不住哼哼呢。姐姐学校还没放假,爸让我跟他去,有什么事,可以招呼着,那年我八岁。我正迷迷瞪瞪梳头发,听见妈和爸说:咱这猪膘色这么好,不知道能不能交上?爸声音里也带着愁绪:膘色好并不等于能验上。这事咱不是没经过。万一交不上咋办呀?

爸扶着架子车辕,在前面拉,我扒着架子车的边,给爸在后边推。走了十几里路,来到公社收购站的时候,天还没大亮呢,前面已经有十几辆架子车,我们将架子车排在后边,在腊月的寒风里等待。

太阳已升得老高了,还没有开始收猪。过磅的坐在磅秤后面漫不经心地抽着烟。那个验等级的坐在房间里和几个人说闲话,他用高喉咙大嗓子牛皮哄哄地表示:在这一方院子里他和过磅的是权力至上的人物。他故意用等待的焦灼折磨这些巴不得把猪卖掉的庄稼人。庄稼人等急了,眼看失望得没办法,相互询问:几点钟开始?其实,在这院子里就没有时间概念,那个验等级的嘴里说出的时间就是法定的时间。猪拉屎了,那么大一堆,妈今天早上喂那么多都白费了。我看着猪没心没肺的拉屎,心疼自己交了猪买支钢笔的愿望又要落空,伤心自己今早都没吃饱,省下来的饭到在猪槽里喂它,并不能让它的斤两增加。

这中间爸去公社种子站买过菜籽,还去看了化肥的价格,准备卖了猪买化肥。爸看着猪和架子车的时候,我去同学家喝了水,上过厕所,还去另一个同学家看完了两本小人书。

终于开始收猪了。前边传来了争吵声,有一个人刚来交猪,要插队。后边的人不让,因为他和六岁的儿子已经排了一早上的队了。最后,那个后来的人还是先交了,还验了个一级,因为他是一个村大队书记的儿子,和过秤的认识。每个排队等着交猪的人都紧张和急切,他们都是老老实实的庄稼人,没有权势和地位,唯盼验猪的心情好给自己的猪能验个好等级,过秤的发善心,别在斤两上上耍手脚,这样辛辛苦苦喂养一年就能落几个钱,他们都等着用这一笔钱来支付紧要的开销。

那次我家的猪验了个二级,因为快轮到我家时,遇到我刚才去她家看小人书的同学的爸爸,他从这儿路过,和我说了几句话。他在县上上班,这个院子里至高无上的人都认识他,于是我家的猪也跟着沾光。我家的猪是那天排队交的猪里唯一一个二级,他们都是****或四级,他们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和我爸爸。

爸每年还得去交猪,但从此爸再也不让我们姊妹几个帮着他去了。

上学。上学。然后就在城市生活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理解了爸妈的艰辛和爸爸对我们力所能及的呵护。

感恩游泳教练


楷瑞初学游泳,就遇到了一个有缘的好教练,以至于每次下课后都不愿离开,就想多看看教练带下个班的学员做热身操的样子。更主要的是感恩教练!教练对不会做的动作耐心指导,多有鼓励;教练说话总是轻声细语,如大哥,如慈父般呵护和引导。这个教练就是楷瑞心中最帅、最酷的闭教练,就读于某体育学院《游泳教练专业》,他利用暑假在泳馆实战。

说起知道教练的姓,还有一段小插曲。那是在楷瑞上游泳课好几次以后,楷瑞因对教练的说话语气和教育方法很感兴趣,就有坚持学下去的信念,且一直嘀咕:还不知道教练姓什么呢?

一次在楷瑞去泳池训练时,我便到泳馆登记处询问那位中年女老师。女老师皮肤白白的,留有时髦的短头发,中等个头,一身合体的素雅工作装,给人一种清凉之感,并生出亲和力来。她说话语速很快,很热情。平时负责咨询、登记、售卖泳衣及游泳用品。因为每次来上一节课,都要经过她登记刷卡减一节课,慢慢地就跟她熟悉了。

我直言拜上:请问梳着很酷的分头,很高很帅很瘦的那个教练姓什么?那女老师告知:是梳分头的那个吧,他姓闭,关闭的闭。这是特地强调的语气:关闭的闭!啊!有这个姓啊!谢谢老师,楷瑞非常喜欢他,一直不好意思问他本人。我知道了教练的姓,不由得替楷瑞有这么好的闭教练而高兴。

对于初学游泳的小孩来说,自信心的建立尤为重要。

楷瑞生性害怕水,女儿女婿跟她报这个班,就是想通过学习游泳这项技能,增强自信,锻炼体魄。他们之前利用休假,带楷瑞和惟孜到海南三亚旅游,在海边观海浪翻卷,一浪盖过一浪,领略大海浩瀚无边的宽广胸怀和激情洋溢,增强与汹涌波涛搏击的斗志和雄心,在海边沙滩漫步,感受海的深邃和曼妙意趣,获得一些认知。女婿有意让两姐妹在海水里泡泡脚,迎击风浪涌向岸边的一次次摔打,惟孜哪见过这种阵势,竟被吓着大哭。但总的来说,两姐妹逗乐玩耍,有父母陪伴,有安全感,蛮开心,以至于回来好久了,还经常嚷着要去海边。惟孜则在家里老是拖着自己的行李箱,从房间拖到客厅,从客厅拖到房间,说要去三亚啦,坐飞机去!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观察很仔细的人。透过泳馆休息室的玻璃窗,能看到闭教练对楷瑞的轻声说话,和肢体动作的演示。闭教练说话时,首先是用眼睛说话,深邃的两眼有神灵之气,焕发出亮光,那是对教练这个职业的一种挚爱,一种自信,一种追求,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无悔的奉献。简言之,就是一种不可抵挡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鼓舞着,激励着每一个爱好游泳的孩子们,有勇气去学习,去领会,去掌握这个充满着挑战、充满着刺激、充满着力量和技巧博弈的神圣、闪耀着生命之光的体育竞技技能。

其次是用嘴巴说话。他把声音压得很低,只有近身才能听得见。因为,泳馆其实是个很吵闹的地方,有的教练大声喊叫,有的教练鼓起腮帮子拼命吹哨子,一声强过一声,一声高过一声,还有小孩子在哭喊,还有家长在喧哗,在打电话,在数落不听话的孩子总之,吵哄哄的方式多多面对此情此景,说话声音大,学员就能听进去吗?闭教练不愧是体院游泳教练专业的高材生,十分懂得闹中取静,十分懂得儿童心理学,十分懂得教学怎样才能事半功倍。他观察到,楷瑞是个生性敏感的孩子,是个在大众场合很内向的孩子,是个很腼腆的孩子,是个放不开的孩子。于是,他一对一地教,因人制宜地教,不厌其烦地教。他能从楷瑞的表情动作发现她的接受领悟水平。楷瑞用不凶两个字概括闭教练。说明闭教练抓住了楷瑞胆小、矜持的性格,怕水、怕冷、怕被淹、很紧张的心里,便因此施教。

其三是用肢体说话。如身体如何在水中保持平衡,双臂如何交替向前划动,大腿怎样带动小腿发力,水上水下如何吸气换气等等,多次、反复示范,他健壮的肌肉,规范的动作,柔美的流线,都带有优雅而灵动的神韵,带有明快而强烈的节奏,带有健美而快乐的情操,由内而外,集聚散发,能让楷瑞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自己潜心学习。

楷瑞的眼睛总是盯着教练,不住地点头,但在重复做某个动作时,没有做到位的,闭教练会予以纠正。这是一种心灵的默契。闭教练时而拉住她的双手,带着前行;时而抓住她的双脚,助推她在水中划行;时而松开,保持一定距离;时而后退,让她欲伸手抓住,但又够不着,只得继续蹬腿,双臂向前划水,向前,向前

楷瑞每堂课都能感受到闭教练这种眼神的会意,语言的交流,肢体的表达,认真,细致,入微。像交心谈心,似平等沟通,如即兴表演,令楷瑞茅塞顿开。传达给我的信息就是,年轻的闭教练却很老道,干练,睿智,有爱心,有耐心,特别懂儿童心理学,特别会做思想工作,特别讨人喜欢。

楷瑞能够坚持学完全部的游泳课程,并且有一点点小进步,取决于对闭教练的充分信任和发自心底里的喜欢。这也证实了学习的一贯法则:对老师有了好感,那这门课即使再难,也都不是难事了。老师的人格魅力就像一块磁性巨大的磁石,有着满满的正能量,温暖着你,感染着你,震撼着你。闭教练就是这块磁性巨大的磁石!

闭教练是楷瑞的游泳教练,也是楷瑞的生活老师。在知道楷瑞长期不吃早晨的习惯后,叮嘱她每天要吃早餐,游泳划水才有劲啊!楷瑞打那以后,就坚持天天吃早餐。

一次在楷瑞下课刚从泳池爬上岸时,我提出跟闭教练合影,得到了闭教练应允。楷瑞一时兴奋得说要把跟闭教练的合影画下来。穿着淡紫色泳衣的楷瑞,与闭教练的合影照片,印制在《惟孜》散文集《匠人记忆》栏目前,做永久纪念。

下面有我留给闭教练的一段话:

闭教练下午好!我叫梁春云,是楷瑞的外婆,感谢您的耐心指导!在楷瑞学游泳的初期,能得到您的悉心教诲,实属难得,使她从开始惧怕水,到爱上这蓝色的海洋,到在海洋里自如遨游,与您的辛勤付出息息相关。学习游泳,最重要的就是把基本功练扎实,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她顽强的毅力。她还有5节课就结束了这次培训,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继续跟您学习游泳!

闭教练回复:谢谢,这是我们教练应该做到的!

时隔多日,楷瑞从学前班放学回来,一进门,赶紧跑到我跟前说,晚上梦见游泳教练了。

楷瑞是懂得感恩的人,闭教练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我要把闭教练画下来,这就是她报答闭教练的一点心意。闭教练的热情、耐心、执着、坚韧等等优良的品格,深深地烙印在了楷瑞的脑海里,成为她将来立世、做人的楷模!

春天的故事之豆腐西施


妈妈以前在柳编厂工作,她有一双灵巧的手,也很喜欢轻抚春天和花花的头发,像春风拂过脸颊。妈妈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从小就受了不少苦头,经常天不亮出来劳作,烧火做饭,下地干活等等。

以后,爸爸与妈妈结婚了,记忆里妈妈怎是围绕着我们一大家子转,一辈子也没有出远家门。常常系着围裙,烧火做饭,喂猪养鸡等等,在春天小的时候,经常没有人照看, 而母亲当时又很忙,总觉得让别人看管也不放心,妈妈讲起来的时候,那时候她说那时候爸爸经常不在家,而春天虽然很乖,但是一个人在家里始终不放心,那时候春天常常和太奶奶在一起,那时候母亲常常下地干活,一个人从早忙到晚, 当时母亲在村里心灵手巧,自己在家里做豆腐,母亲经常一大早就起来,她经常一个人磨豆腐,然后装上小推车,天刚亮母亲就推着小推车沿街叫卖着,好多的大叔大婶听到清亮舒服的声音后就知道母亲来了。那时候,他们经常不会拿零钱买豆腐,倒是很多时候从家里舀一些谷物换取豆腐。

妈妈也喜欢做豆腐。家里后院有一台上下两片,由一根细轴连在一起的小石磨,相接的一面都凿有凹槽。上面的一片还装着一根推磨用的木把,还有一个漏孔。豆粒放下去,石磨转动,豆粒滚进带凹槽的两片石磨中间,伴着嗡嗡的响声,乳白色的豆浆流下来了。虽然小时候也攥住磨杆儿,却推起来很吃力,没有几圈,就如同霜打的茄子蔫了,而妈妈好似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来回穿梭,前腿绷,后腿弯,双手紧握横着的磨把;妈妈一只手轻扶着磨杆,一只手拿把勺子,舀起连汤带水的豆子,放进磨盘上的小洞里。随着磨盘吱吱扭扭的转动,豆浆顺着磨壁流下来,一股绿豆的清香漾满小屋。 一圈又一圈,她说其实这个也要用巧劲,就如同提水一样,力道要抓稳,省时也省力,但如果要让豆浆磨得细,还要慢慢来,家里有句老话叫做慢工出细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豆子泡水去皮,早上起来磨豆浆,把水烧开,倒入浆桶里,通过纱布过浆,滤去豆渣,大火烧锅,用葫芦水瓢舀去上面的白沫,可以调成豆腐脑,凝固后再次舀出来,导入铺上干净的纱布竹筐,四角包扎起来,晾凉后就是豆腐了。放些白糖,或是盐巴,就是豆腐酪了。细腻空灵,涵容温厚,加点葱末,加点姜,薄荷清凉。豆腐如同打拍子一样颤颤悠悠,晶白细滑,还冒着热气,叫人看着就眼馋。清淡如一,苦中含香,白净濡润。还可以做凉拌豆腐,青菜烩豆腐,还有油煎豆腐,有了豆腐以后,菜园里有小青菜、蒜苗和小葱,家门前还从椿树上打点香椿叶子,豆腐的配料就都齐全了。经济实惠,营养价值高。

就这样,妈与我寒来暑往,迎来了一个个清晨,送走了一个个黄昏。妈妈在那里忙着秤秤砣,忙着舀豆腐脑,忙着切豆腐,而大叔大婶也没有闲着,他们讨趣地经常逗我玩。那时候,一个小推车里分开两面,妈妈左面框里是豆腐,右面篮子里放的是就是春天了。那时候,春天也在小推车上度过了有很多的快乐时光,傍晚的时候,还可以看着夕阳亲吻晚霞。但是不能帮母亲分担一些。虽然春天怕黑,但有妈在身边,天黑也没有什么,而有妈妈在的地方就是家。

妈妈年轻时候很漂亮,秀气白净,也是出名的孝顺与勤快,在村里也是很出名的,村里人给她豆腐西施的美誉。未出嫁时候很多人追求她呢,而爸妈也是情有独钟吧,后来他们就在一起了。

在春天的记忆里,妈妈总是微笑着的,总是笑的那么的甜美。仿佛在她身上看不到一丝埋怨与哀愁。母亲从小受苦,嫁到父亲那儿也为了一家人辛苦了大半辈子,童年时候,母亲常常想让春天陪她一起去田地,而春天当时是很不愿意的,直到以后才渐渐懂得田地上有时候一个人也没有,母亲只想找个伴,那么她也不会那么害怕了。

家乡有句老话,叫做白菜豆腐保平安。就是说日常有白菜豆腐吃,平常出入能够平平安安。因此逢年过节,一定会吃白菜豆腐。

希望母亲一辈子开心,我多想跟她说一句,妈妈,你的后半辈子就交给我吧。

春天的故事之生活锦囊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何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四季轮回中,春天在哪里?为何春天如此让人着迷?她总是散发一种迷人的青春气息,顿感生活的乐趣。小的时候唱儿歌,这首童谣听起来天真烂熳,充满童趣,而这里也有一个春天的故事。

春天回来啦!春天回家啦!,黄昏夕阳下,一抹丹霞彩照远山,村口的李大娘亲切地问候着一位清秀的女孩,而女孩俏皮地微笑着,脸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犹如春天里的花朵。今年秋,春天刚上大学,学的是护士专业,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春天放寒假回老家徐山,如今刚到村口,就听见了亲切的乡音,她居然开心地忘记应答了。

春天拉着箱包,黄昏下迎着晚霞一路向北。她像是嗅到了家的味道,朝着熟悉的方向轻快地走去。妈,我回来了!春天的妈妈早已经准备好各种菜肴来迎接亲闺女,他们已经有半年没见面了,娘俩相拥在家门口,妈妈嘴里一直念叨着春天瘦了,又瘦了。随后,姐姐花花与爸爸走出来,一家人终于又团圆了。

晚饭很丰盛,全是春天喜欢的菜饭。春天心想妈妈真是良苦用心,真是全天下最好的妈妈!春天不禁感动了。她夹起菜饭给妈妈,而妈妈夸女儿真懂事。春天虽然亲手做过饭菜,同样也吃过其他的食物,但是总也比不上妈妈的手艺,或许这就是传说中这饭菜里有妈妈的味道。春天不禁问起妈妈,怎么晓得她喜欢的菜饭?记得小时候,春天也问过同样的问题,而妈妈的回答,依然富有哲思情趣,没什么,用点心就好了。

有心就好,用心就好。没什么,用点心就好了。春天自懂事起就一直听过妈妈这句话。她望着满桌的饭菜,不禁想起曾经儿时的经历,想起那个春天的故事。

春天从小就很懂事,九岁那年春,春天帮着妈妈生火做饭,妈妈在锅台前炒菜,小春天就负责烧火,每次都会把锅灶里的柴禾、麦秧熄灭,而每回家里都像着火一样,浓烟滚滚,小火棍挑来挑去也不顶用,当时妈妈就讲到别看这是小事,其实烧火也是很有门道的。一开始烧的麦秧不要太多,点着后尽量让灶内留有一定的空间,这就和呼吸需要氧气相通的,同样也讲究方法。每一件事情都是很有学问呢。这句话,每一件事情都很有学问。春天一直记在心里。

生活如同斑斓锦绣一般,每一针线都有讲究,趣味无限,妙不可言。

吃过晚饭后,妈妈下厨包饺子,她准备明天下饺子。春天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饺子了。从小春天就是一个吃货,小时候总是围妈妈问做了什么饭菜,如今春天已经出落成一位大美女了,想起小时候春天调皮的样子,妈妈自然而然地笑了。

厨房里,妈妈擀面杖,春天来擀面皮,有的时候春天只是单纯地来蹭吃的,哪知道什么包饺子呀。

小时候呀,虽然春天和花花也都在那里帮忙,但是好像越帮越忙,春天擀的面皮,不是大一点,就是小一点,不是扁扁的,就是椭圆的,春天好几次也找不到要领,手上脸上全是面粉,简直成了一个大花脸了,那天简直可以说是人天饺战。妈妈说,春天呀,如果像你这样擀面皮,那么就糟了。以后就愁嫁不出去喽。跟你姐学学。妈妈然后用手指轻轻点着春天的额头,而春天总是很调皮地说笑着,额头上也总多了一些粉末美人痣。

然后,妈妈就交给春天怎样擀面皮,怎样下饺子。首先面皮与面杖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还有就是要来回让面皮听你的话,让它转着来,而不是自己转着桌子。这样不会轻易的擀厚或扁的了,也不会那么费劲。有时候面团粘在一起,抓一把面粉,就可以解决了。妈妈边说边比划着。

原来包饺子也是很有学问的。包饺子也能包出很多花样,月牙饺、半月饺、元宝饺子,三角饺子等。包馅时把菜汁挤到碗里,然后拿来和面,也可以加鸡蛋和水饺和面,不管是面和得软一些了,肉馅中的汤多点了,还是在锅中煮的时间稍长点了,都不会破肚,也会很好吃。和面时撒点盐,饺子皮就更耐煮。将饺子皮放在手上,放些馅料,掂量掂量,对折起来,右手托住饺子,左手从右手往左捏饺子的边缘,捏的时候先捏好一点,然后左手手指同时夹住饺子边缘往右边赶,往前推一点捏住,来回这样捏就好了,这就是月牙饺子了;饺子边缘对折捏好,往一个方向赶就会压出花边。就是半月饺子;或者边缘对折好,再把两个角往中间一起拉,捏住,就是元宝饺子了。想吃什么饺子都有。

煮饺子先煮皮,后煮馅,盖锅盖煮馅,敝锅盖煮皮盖着盖子时馅容易熟,打开盖子时皮容易熟。水烧开后放进适量的盐,待盐溶解后,把饺子下到锅里,再盖上锅盖,不用翻动,不用点凉水,直到煮熟。这样煮出的饺子,不粘皮,不沾锅。最好用旺火,水开后,用勺子轻轻的沿锅边抄水,把水抄得旋转起来。锅里的水要多而清,水烧开后再下锅,刚煮时不要盖锅盖,不会把露出水面的饺子皮蒸破。同时饺子随着滚水不停地搅动,也不会粘在一起。当皮熟了,再盖锅煮馅。

看来真是吃饺子容易、煮饺子难。生活处处皆学问。妈妈天天围着灶台转,转出了美味,转出了劳累,也转出了不少经验心得,一切皆有妙用,生活妙不可言。

那时候,小春天就想如果和妈妈一样的手艺多好,这些生活中的种种巧妙,正是生活的结晶。春天眼睛瞪得大大的,她觉得从来没有如此认识生活。生活如同有一个大宝藏,春天看到里面琳琅满目,有好多的贴心锦囊,等着小春天去摘取。

民间鬼故事:聊斋故事之终极往事


书生赵平行走在进京赶考的途中,行至一处郊外荒岭,恰是傍晚时分,狂风骤起,大雨倾盆。

斗大的雨点急促地敲打在身上,赵平忙将书篓紧紧地护在胸前,眼看着唯一值钱的家当孔孟老庄四书五经就要被大雨毁去,不由得焦急万分。突然,如漆如墨的雨幕中,隐现一点烛火,不远处竟有人家!欣喜万分的赵平不及多想,抱紧书篓,跌跌撞撞地朝着那孤灯如豆处狂奔而去。

待赵平跑到近处,反而看不到刚才的灯火,只看到一座建筑,高墙萧然古木森森,黑黢黢地立在这荒凉的雨夜里,说不出的落魄苍凉。突然,一道闪电当头劈下!冷光划破这黑漆漆的夜空。赵平借着那隆隆炸落的雷电之光,隐约辨认出匾额上的四个大字:安灵宝刹!这里竟是一座庙宇。那么,刚才的那点灯火之光是这寺里的僧人点起的?

谢天谢地,在这荒郊野外竟能找到借宿避雨的去处,真是佛祖显灵菩萨保佑。看清楚这里是座庙宇,原本有些犹疑的赵平安心不少,一边喃喃说道,一边叩响安灵寺的大门。不想,却良久无人应门。赵平泡在雨里,等得心急,他越敲越使劲,最后,竟然像擂鼓一般猛力地砸起门来。猛一下砸过去,木门竟吱呀一声被他砸开了。急于避雨的赵平管不了那么许多,就此推开大门。陈旧的门轴生涩地转动,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在这阴沉的夜晚,听来格外吓人。

赵平迈进门来,只见不大的前院不过枯柏数棵,倒是野草杂乱,生长得分外茂密,显出些芳草萋萋的意味来。只是这野草竟长得湮没了穿过庭院的道路,是因为这寺里的僧人太过懒惰,疏于打理至此,还是因为这庙已经被荒废,根本就没有什么僧人了呢?在一个阴森的夜晚遇到这种场面,胆小的赵平不由得头皮发麻,两股颤颤。硬着头皮穿过杂草丛生的院子走进正殿,却见罗汉零落菩萨歪倒,好一个乱七八糟这里果然是一座被废弃的荒庙啊。既然是荒庙,就不会有僧人,那先前指引自己找到这里的灯光,却又是怎么回事呢?有鬼魅藏身荒庙谋害过路人性命的传说由来已久,类似的志怪故事也流传甚广。这次,莫不是什么山精鬼魅在作怪吧?赵平站在正殿中,湿透了的身体瑟瑟发抖,因为寒冷,更是因为害怕。

听着外面怒号的风雨之声,呆立在黑暗的正殿之中,赵平越发不自在起来。满满一屋子罗汉金刚,横七竖八地胡乱放置着,早已不复佛堂庄严博爱之宝相,黑影憧憧中只显得诡异而狰狞。电光划过,照亮各路神佛圆睁的怒目森严的脸孔,赵平只觉得这十八个罗汉三十六只眼睛齐刷刷地盯着自己,更是诡异难言。外面的雨声太过单调,反而让这夜晚显得更加安静,浓稠阴郁的空气仿佛黏着全身。这样的环境,实在是让人想自在也难。犹豫许久,寒毛直竖瑟瑟发抖的赵平终于不敢再和这一屋子神佛相处,还是走出正殿,向寺庙后部的僧舍摸索而去。

绕过正殿旁边的回廊,穿出窄小的拱门,就是僧人居住的僧舍。这些破旧的屋子很多已经倾坯倒坍,更加印证了这座庙宇已经被荒废的猜测。然而,在这一片破败的景象当中,唯一一间较为完好的屋子竟然亮着灯!()

难道是年老重病被同伴抛下的僧人?或者是无家可归的浪人?还是和他一样只是来避雨的路人?又或是山精野魅妖鬼之流?想到这里,赵平的心脏仿佛被捏紧。他强迫自己停止联想,摇了摇头,像是要甩开过于丰富的想象,忐忑不安地上前敲了敲门。谁知没敲几下,就被一个声音打断。因为过于尖锐而说不上好听的声音,尾音还带着惊恐的颤音,问道:谁?!

听那声音竟是个女子,赵平忙在门外作揖施礼,克制颤抖朗声答道:小生唐突了。在下赵平,河南安阳人士,进京赶考路过宝地,不料路途崎岖天降大雨,可否在此躲避一宿?望姑娘成全。考虑许久,那屋内的女子叹了口气,打开门道:进来吧。

进得屋内,赵平连忙拧干了衣服上的雨水,才抬起头来。见一少妇装扮的女子立于五步开外,穿着寻常人家的布衫,面色苍白,不过中人之姿。

见此,赵平不由得大为放心。若是妖鬼狐媚变化人形祸害路人的话,应该变化为绝色美女才对,断不该是这般模样。但如此孤男寡女同处一室,赵平略觉尴尬,连忙行礼,小生赵平,唐突冒昧打扰,还望夫人多多包涵。

该女子屈膝还礼道,这位公子不必多礼,奴家名唤意娘。同是天涯沦落人,此等天气,公子来此间避雨理所应当,冒昧二字,莫要再提。虽然惊惶之色仍在,但意娘行动间落落大方,礼仪周全,竟是知书达理,颇有教养。赵平不觉奇怪,这样一个女子,为何会孤身一人留宿在这荒郊野岭的破庙之中?

一时竟再无话可说,两人相对枯坐,只听得窗外雨声连绵。一盏破旧的油灯在斗室中间的桌子上安静燃烧,散发出昏黄的光线。斗室之中陈设简陋,一床一桌两椅,其余不过家徒四壁而已。在那朦胧暗淡的光线的笼罩之下,那桌、那椅、那意娘,都显得有些恍惚而不真实。在这一片朦胧的暧昧之中,有些往事前尘,隐隐约约,依稀翻腾。忘川之水也洗不去的,为何心?为何情?

城下之盟的故事


城下之盟的故事

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当时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有一次,楚国侵略绞国,集中兵力攻打绞国国都的南门。绞国人坚决保卫,严守不出。楚军一时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国官名)屈瑕说:“绞国人轻率,缺乏计谋,我们可以采取诱骗的办法引诱他们出城。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护,他们见了一定会出来抓的。”带兵的将领,依计而行。绞国人果然出来,一下就抓去了30个楚国人。第二天,绞国人更加大胆,争着从北门纷纷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楚军预先在山里设下埋伏,这时就一面堵住北门,一面伏兵齐起,把绞国打得大败。于是强迫绞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下(或大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楚国攻打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这样的话。那时,宋国国都被楚军重重包围。城里的宋国人,既没有吃的粮,也没有烧的柴了,很是恐慌。于是派华元趁黑夜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用非常强硬的口气,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叫我明白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粮空柴尽的地步了。但是,你们如果以为趁此可以逼迫我们订立‘城下之盟’,把我们置于死地,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子反见华元这么厉害,当即答应撤军,平等谈判,友好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