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婚姻的窒息感来自你把自己托付给了他

婚姻的窒息感来自你把自己托付给了他

发表时间:2020-12-24

【www.qg13.com - 把悲伤留给自己情感美文】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看到情感句子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最全的情感说说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婚姻的窒息感来自你把自己托付给了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托付心态”是把自己生活中成功快乐的控制权托付给别人。

在我成长的时代,我记得当时的青年总是千方百计地进入一些大公司或者政府机构,因为它们“安定”“前途好”。一些人加入了这些公司或政府机构之后十分进取,也有一些人满足于那份保障,不求上进,而只是努力于“练精学懒”。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些公司或政府机构需要精简:裁员、减薪、减福利,他们便抱怨公司或政府机构不照顾他们了。

在婚姻或恋爱关系中,我们常常听到类似“你是我的,我会给你快乐”,或者“只有你才能给我欢乐,没有你,我不知怎样生活”之类的话,以为爱一个人便有权利要求那个人照顾自己人生的成功快乐。如此地把照顾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权利托付给这个人,而要求那个人必须奉行一些行为模式(因为这样我才感到开心,而他却偏偏不这样做,使我不开心),会使这份关系很紧张。使自己产生无力感同时带给对方窒息感,这正是很多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基本起因。

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之中,这种“托付心态”更易遇到:某人说了两句话,自己心里便不是滋味,责怪他不体谅;上司感叹一下生意的难做,自己便担心可能会裁员,以后的日子不知怎样过;顾客表现出稍微强烈一点的反应,自己便觉得受气。这些都是托付心态所造成的。

托付心态的由来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不足。自我价值不足便需要外面的补足和别人的迁就。得不到这些,我们的负面情绪便会出现。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照顾自己的人生;人生中的成功快乐,也只可以由自己找到。如要倚靠别人才有成功快乐,就算有这个可能,也是危险的,因为别人既没有这份能力,也不一定会永伴身旁。

别人也需要照顾自己的人生,争取他自己的一份成功快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顺便可以帮帮你,倒也无所谓,但是如果要减慢或者放弃他们对自己的照顾去迁就你,对你的态度便难以维持长久。更何况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改变中,昨天纵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今天都有可能出现分歧;没有两个人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维持不变。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会不断地强化自己本人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自我价值,培养自己的知识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他们会以自己为生命的中心,同时抱着“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信念,在为自己取得成功快乐的同时,也使其他人、整个世界也有所提升。当他们加入一家公司,或者认识一位新朋友时,他们也本着同一个态度。

就像你跳上一部公交车,是因为你要去某个地方(人生目标)。你注意到坐在你的身旁的乘客,既然有幸同行,你便与他分享沿途的风光,也从交谈中相互有所得(成功、快乐),如果后来发现他的目的地到了,他自会比你早下车,但总可以开心地分手,更可以交换通信方式,保持日后的联系。

坐公交车是自己想去某处目的地,在那里可以继续自己的路途,继续取得更多的人生快乐成功,如果你的计划有此需要,你也许会比他更早下车,同样地你会开心地说再见和约好保持联系。任何两个人相识相聚,都可以用这个概念去解说共处的意义。当彼此让对方提升的能力终止,也就是该分手的时候了。该下车便下车,需要继续坐下去便继续坐,人生本来就是如此。

当婚姻或工作出现问题,顿然感到自己很迷惘的人,往往就是在平日便抱着“你应该照顾我”的托付心态。如果一个人有自己清晰的人生方向,工作的公司或配偶就会成为使自己前进得更快、收获更多的伙伴,而不是操纵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主宰。

自己人生的成功快乐的控制权本来就是在我们的手里,既没有人能比我们自己做得更好,也没有人会比我们自己更永远地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地去为此而努力。因此我们不应外求,也无法外求。

小编推荐

你的婚姻,80%来自你的想象


01

收到一封读者来信

“第一次婚姻失败了,那次婚姻不是自己做主,后来发现对方有很多问题,实在合不来就离婚了,有一个女儿,”

“然后在单身群认识了一个男人,开始感觉很好,但是身边所有人都反对,都说他不靠谱,说我们不是一路人,但是我不听劝,一意孤行”

“其实有时候我也知道他有不靠谱的地方,可是还是选择了他”

“后来问题越来越多,有了孩子,才发现他以前说喜欢孩子是骗人的,他重男轻女,生了女儿后他完全不管,后来家也回得少了,今年过完年就再也没有回来”

“孩子一岁多了,还不知道父亲这个词,他说他不给我赡养费,要么孩子给他带走,我可以说,我和孩子现在算是被抛弃了吗?”

“不敢再找了,不想结婚了。有了孩子才让我看清一切,可惜已经太晚了。”

也许,看了信有的人会说,这的确是一个渣男。讨伐这种不负责任的男人同情这个单亲妈妈。

但是我想她真正需要的,不是同情。

而是,看见自己,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所扮演的角色。

人生总是有很多不如意的。

如何才能不总是成为那个受害者呢?

不能只靠运气。也更加不能,只靠想象活着。

01

如果一个人闭着眼睛,要跳进一条满是礁石险滩的河流里,

周围的人,劝她,你别跳,

她说,我不觉得这条河里面有什么危险啊,特别是现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河水看上去澈澈美丽,我好想去游个泳啊!

然后,她跳下去,结果,一跳下去,游了几下,就撞到河里的礁石,命在旦夕。

那么这个人,的确结局悲惨,但是她为什么会认定,这条可能暗藏礁石的河流绝对不会有危险?

那是因为,她基本靠自己的想象,来判断。

而不是去多观察多验证看清楚。

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始就能看到并绕开危险?

为什么有的人,第一次无法分辨危险,但是受伤了之后,她会给危险做个记号,那么第二次她就会绕开那些危险?

而为什么有的人,却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都要置若罔闻地以身犯险呢?

提问的单亲妈妈,表达的方式透露着这样的潜台词:

第一次婚姻不关我的事,不是我决定的(所以我也没去分辨判断),我也不知道这个人原来是和我不合适的;

第二次婚姻也不是我的错,我遇到的人,我也不知道这个人会有这么大的问题(虽然别人都觉得他不靠谱),我是有了孩子才真的发现,他是如此不负责任,可惜太晚了。

从头到尾,她似乎都不在自己的婚姻里扮演一个积极选择、主动判断、承担结果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她的眼睛,从来就没有睁开过。

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屏蔽那些不好的因素,只想看到当时自己“理想化”的部分,同时欺骗自己“一切都很好”——不管是走进一个别人做主去判断的婚姻,还是嫁给一个别人都说有问题和反对的男人。

如果这样生活,当然会最终面对一个,无法逃脱的后果。

因为一开始,其实事情就已经是如此,那个人就已经有很多问题,河底就已经有很多礁石。

当现实已经明显到,自我欺骗、自我麻痹、自我回避都不起作用时,

一个人对自己当初撒的谎,和越来越多的现实冲突,导致自己再也无法圆下去的时候,这个人也就不得不去处理和面对,自己生活的一地鸡毛。

那个时候,冲击肯定是很大的,代价肯定是高昂的。

02

我经常在生活中发现类似的故事。

遇到了令人崩溃的结局,然后去质问,去谴责,为什么遇到一个如此坏的男人,一个令人如此无法忍受的老婆,或者一个如此糟糕的朋友(上司),这个时候,当事人往往是很不开心的,崩溃的,极度失望的。

负面情绪很重很重的。

如果,将问题对准他人的同时也对准自己,停下来,看看自己

当时为什么不肯睁开眼睛?

为什么一直在回避问题?

为什么一直对自己屏蔽生活的真相?

也许,崩溃和失望之余,你也会得到一种很大的成长。

就像这位遇到两次失败婚姻,两个不好的男人的单亲妈妈,特别是第二个男人,不负责任到那样的地步,重男轻女,不管女儿,不给抚养费,以至于孩子现在连爸爸是什么都不知道。

看到这样的表述,我会有一个疑问,一个如此奇怪的人,为什么别人当时都看得出他的问题,而嫁给他的这位提问小姐姐,却完全看不出?

答案应该是,她一直就没有睁开眼去“看见”这个男人。

而不是,这个男人多么会演戏,把她蒙骗了。

我们常常会“理想化”某个人某件事,而不自知,也不想知道。

理想化一个人的时候,你以为的那个人,其实并不是那个真实的人本身,而是你幻想的一个角色。

以爱情为例,你将你幻想的角色投射到你遇到的一个男人/女人身上,可能他/她有20%的特点是符合这个角色的,比如男子气,比如说话动听,比如看起来帅气,比如容貌秀美温柔,举止沉静,体贴有教养,

但是如果你仔细去看,你会发现,可能剩下的80%都有问题,

为了保住自己的理想化,为了快点完成自己的期待(通常是在大龄未婚,或第一次婚姻失败,产生了自我怀疑和压力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非常希望,一下子就能找到你理想中的伴侣。

你会特别希望,这次遇到的这个人就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其实这个人仅仅是在一个你特别需要的时刻,满足了你的一个渴求,然后,你就理想化了他,觉得,他是你等待已久的神,能拯救你的全世界。

所以你的潜意识做了一件事,就是,将剩余的80%屏蔽掉了。

并将20%扩展成整个人,你自己靠幻想,填满了剩余的80%。

你的幻想,早于偏离了那个人本身。

你不去看,自然就不会看到80%到来的危险和后果。

我记得,以前有段时候,有好多抨击偶像剧的文章,说那些剧对大家的思想健康不利,现在想来,最大的一个不利,恐怕就是,很多人入戏太深。

在心里,已经勾画了类似偶像剧的剧情,然后,只等待一个稍微符合形象的人出现,就屏蔽其他不合适的,凭想象和期待,将那个人幻化成自己内心的偶像剧男主/女主。

03

也不能说,理想化,就是一种问题,一种危险。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理想化的时候。

不同的只是,程度的深浅。

有的人,太过于回避真实,活在想象里,刻意不睁开眼去看,硬要闭着眼睛生活,那么滚雪球一样,因果累积,往往到崩盘的一刻,无法力挽狂澜,会付出比别人多的沉重代价。

了解我们理想化一个人的过程,更多的去看对方的真实,不光是可以帮助我们去远离一些可能会很危险造成伤害的人,

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更能在关系里“脚踏实地”。

唯有在看见了对方的真实,或者至少对尚未完全展露的真实部分做了容纳的心理准备后再进入婚姻,你的婚姻才不会因为,不断爆发出让你无法忍受的失望的现实,而马上死掉。

很多人在关系里的痛苦,来源于有所期待后,对他人的失望。

有一次在一篇讲述很多恋人同居生活的推送文章后面,看到了好多有意思的评论,

其中一条是,“我老公和我恋爱的时候天天感叹我怎么能找到你的!后来结婚以后,他继续天天感叹,我怎么就能娶了你!”

很真实的婚姻写照,哈哈哈。

这不是老公或者老婆的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模式。

我们会在保持距离(相识初期,恋爱阶段)时期,看到对方的一部分,然后投入热恋,理想地想象对方就是自己的完美之选,这个理想化的幻想,不会被打破,直到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直到进入了日夜相对的婚姻或同居生活之后。

直到彼此都觉得特别安全,卸下防御,本能地露出最真实的自己之后。

所以我总结了在关系中的几个避免我们陷入“天哪你竟然如此令人失望,我怎么如此倒霉悲惨”境地的要点:

1.不要只去看,你想看的,尽量多的去看真实,因为人家不会一直配合你,按你的剧本演出。

2.没有完美伴侣,粉饰和容纳对方一些缺点是必要的,但在原则性问题(责任、人品)不要太多的回避和欺骗自己,

3.当你遇到了极度失望的时刻,感觉愤恨而悲惨的时候,想一想,这个人是不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有一些端倪,而你却一直蒙蔽着自己的眼睛。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选择承担之后,你就不再只是一个受害者,那种感觉会让你重回平静,抓住你的人生的缰绳。

最可怕的,并不是你遇到一个人,满怀期待,却结局惨淡,结果发现这个人很渣很渣,

而是,你因为这个结局,觉得万事无常,觉得特别无力,觉得关系可怕,觉得世界不可爱,失去方向,陷入怀疑。

当看到了自己在这件事情,这个选择中,所需承担的责任,

看到自己曾经的想象,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

看到自己也是这个剧本的创造者,

那么你就会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意识到你仍然可以,握住自己人生的缰绳,不同的只是如何去握,在关系的失败中,重新站稳,你自己的位置。

我觉得,这比一切,都重要。

婚外情的战场不同情眼泪,真正的安全感来自自己


曾经的热播剧《我的前半生》揭开了全职太太的悲惨世界,也揭示着一个真理:女人真正的依靠是自己,女人的真正安全感来自自己!

电视剧中,Z君十年前从名牌大学毕业,工作不久后结婚,老公一句“我养你”,让她感动流涕,毅然放弃了曾经光鲜亮丽的工作,甘心情愿地做了名全职太太。

夫妻俩从没钱到有钱,终于创出了一番事业,家庭也富裕起来。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多转变,她每天的生活除了逛街美容,就是催促闺蜜,让她帮查小三。

然而,老公还是出轨了,提出离婚。Z君歇斯底里,大哭大闹,还是难以改变婚姻分道扬镳的结局。

Z君从一个“女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嫁了个好男人,被男人养着,做他乖巧美丽的妻子”的全职太太,沦为了一个“小时候的天真到了中年便成为迟钝”的现代弃妇。

婚姻从来都不是靠幻想活着,如果一个女人结婚后,还是把童年时的那种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搬到现实,认为王子就应该伺候公主,那公主就错了,王子虽然还是王子,但王子会变老,变油条,变世故,心态的变化之快,只会让公主自取其辱。

男人的一句“我养你”,是男人结婚前说的特定话语术,不是所有男人都能履行承诺的。

女人年轻貌美的时候,男人会宠着惯着,那是融合着男人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责任。

当女人年老珠黄,男人有了钱,又有了出轨的机会,很少有男人能够经得起温香软玉的诱惑,不蠢蠢欲动的。

女人遇到背叛,没有能够视而不见,坐视不理的,家庭矛盾冲突由此展开。

如果是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女人,抗争的力度就能足够大,因为她有足够的弹性空间让她施展。而做惯了全职太太,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正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悲剧的边缘。

女人,只要有了独立自强的能力,就不会害怕离婚,不会害怕被男人绑缚在家庭里,那样,男人的气焰才会收敛,才会有所忌惮。

当代时代,女人能抵半边天,不应当成为男人圈养的小鸟,更不应当放弃女人独立自强的决心和志气。

找到真正可靠的好的男人,自然是一生的运气。不幸遇到了婚姻家庭中的纠纷矛盾,也有勇气有智慧有能力进行挽回。即使遇到无法挽回的背叛和决裂,也能够敢爱敢恨敢离,不必屈就,不必放弃尊严。

全职太太当的过分安逸,养尊处优太久,会让智商和情商退化,看不清楚自己的处境,一旦遭遇背叛,只能委曲求全,不敢离婚,不敢面对未知的生活。

女人不是婚姻中的奴隶,更不是男人的宠物。

女人只有独立自强,拥有独立生存的本事和能力,才不会让尊严被任意践踏,才不会让人格被肆意扭曲。

真正可靠的安全感只能来源于自己。拥有经济独立,内心强大的女人才有能力面对婚姻家庭中出现的任何状况,坦然渡过每场危机。

徐静蕾说:一个女人经历世事,变得独立、坚强、果敢,不论结局如何,历经打磨的人生已是一份无价的财富,经历过艰险的女人定会成为一个骄傲的人!

身为全职太太的妻子重新工作,一是在经济上可以获得自主权,无论婚姻中遭遇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因为害怕不敢面对未知的生活而忍气吞声;二是可以重获自信,重获尊重,女人的美是由内到外的,当女人的气质和涵养永葆青春的时候,对婚内的生活会更有发言权;三是可以扩展自身的人际朋友圈,不再被婚姻家庭牢牢绑缚,视野、眼界、心胸、格局都会开阔许多,心情心态在遭遇任何情形下也能快速恢复理智和平静。

男人出轨不是眼泪就能软化,不是眼泪就能制止的。女人只有独立自强,止住眼泪,保持冷静,学会坚强,学会自信,学会善待自已,才能走出伤害和阴影,以全新的面貌开始新的人生。

消失的婚礼:90后女孩的安全感,并非来自婚姻


“现在的小年轻啊,结婚的越来越少了。”

这是前两天阿芙被迫强行参加某“妈妈局”时,一个状似成功人士的阿姨说的。

这个阿姨说她家的姑娘,马上都30了,恋爱谈了四五年,到现在结婚的事情一个字都没提过。

听到这里,我想起了网上的两个段子。

第一个是:

两个妈妈在聊天。

A麻麻问:你女儿得有29了吧,怎么还没找个对象啊,你也不催催。

B麻麻回答:她不结婚。

A麻麻听完后很惊讶:不结婚,到老了可怎么办啊。

B麻麻回答:她老了我就死了,我管那么多干嘛。

另一个是:

一男一女聊天。

男人问:你怎么还不结婚?

女人说:我昨晚手机从桌上掉下去,屏幕摔裂了。

男人:屏幕跟你结不结婚有什么关系?

女人:我结不结婚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段子,讲出了一个最重要的道理:

我什么时候结婚、怎么结婚、甚至结不结婚,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不结婚,没有碍着你挣大钱、没有影响世界和平、没有阻碍科学家给黑洞拍大头贴,所以,也请你管好那种动不动就评价女生不结婚就如何如何的臭嘴。

90后的女生,不,全世界的女生,本来就应该自由的。

接着说这个“妈妈局”上的老阿姨。

“现在的小孩儿,什么都不懂,就会跟爹妈拧着干。你说,你把婚结了,身上的压力轻了,才能好好过过日子。天天吵吵没有安全感,我就不信你结了婚还没有安全感。”

听完这句话,我硬生生干了半杯冰汽水儿,才把掀桌子的冲动遏制住。

就像标题写的,90后的女孩儿安全感,从来都不是来自于婚姻。

阿芙我从网上找了一张有官方权威声明的,近几年结婚率图表。

2013年,全国结婚率9.9%,20XX年再降到7.7%。而到20XX年,中国结婚率只有7.2%。

这其中,90后人群,更是少之又少。

90后为什么不结婚?

很简单,因为怕。

拿90后的女生群体来说,结婚,带来的附加成本、身心痛苦和遗留问题,简直太多了。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婚姻早已不再是避风港,让很多90后女生们没有安全感的,恰恰就是结婚这件事儿本身。

举个很简单的栗子。

一个女生,我们假设她24岁,结婚了。在非理想状态下,她将会面临哪些风险呢?

首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你的饭碗很可能因为结婚而丢掉。这在现在各种报道中已经屡见不鲜了。什么“度了蜜月回来,发现被公司辞退”,“请假结婚没有及时修改内容,被甲方和公司共同罚款”一类的新闻越来越多。

当然,不排除两方都有错误和不足的因素。但是,一些公司明确表示有着“入职三年内不能结婚”、“结婚将延长试用期”等等规定。

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结婚之后,怀孕、生娃、坐月子,都是再用自己的生命度过每分每秒。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非理想状态下,怀孕每延长一天,老公出轨的可能性就大一分;生娃的时候,胎位不正、体质不好等等问题都会让你随时GG;坐月子的时候,每分每秒都是产后抑郁的高发期。

这些东西,都在一点一点挑战这在这个超快节奏时代中挣扎的女性。

最后一点,你在结婚和生育之后,要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个大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所有人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就像我隔壁住的那个女生,做设计的,偶尔周末约出来吃个便饭,都在吐槽一天要是有40个小时就好了。

在你结婚生育之后,你会发现你根本没办法那么简单就回到婚前那种年轻态中去了。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当你需要聊聊的时候,你会发现老公要么在加班要么在应酬;婆婆就会告诉你“想太多了”;自己妈妈是最好的,但你也只能倾诉,他们确实也帮不上什么实质性的忙。

有人会说了:“阿芙,你举的栗子都是非理想状态,哪有全是这么悲观的事情?”

这不是悲观。我承认很多人在婚姻中是非常幸福的,这一部分人我待会儿再说。

之所以要说非理想状态,只有一个原因:很多女生都是抱着“理想化”的想法开始旅程,最终,在“非理想化”的现实中看清世界。

那我是要倡导不结婚吗?

不,坚决不是。

阿芙我要说的,并不是不要结婚,而是,尝试着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结婚这件事情。

不要再因为谁谁跟你说:“你应该结婚啦!”你就跑去莫名其妙地成个家。

也不要因为那些“你看那个谁都结婚了,你再拖下去怎么办啊?”这样嘲讽式的扭曲价值观就改变自己对结婚的看法。

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专注于当下的感受。

我不想结婚的时候油盐不进,想结婚的时候才能真爱自来。

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是有真例子的。

一个跟我关系特别好的大姐头,台湾人,50+了。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之后,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不是因为谁才要去结婚,我是想结婚的时候就结婚才对!(自行脑补台湾腔)

于是,去年冬天,邂逅了某广告公司高管。一周订婚,之后结婚,到现在半年时间,两个人好得不得了。

大姐头结婚的时候跟我说:“芙,我发现这样想之后真的有效诶~我遇见他前几天还在想,最近结婚的欲望好强烈哦~结果,才两天就遇到我先生了~这已经不是缘分了,简直就是心想事成~~”(再自行脑补台湾腔)

这就是刚才我说的那种“在婚姻中很幸福的人”。

所谓的理想化,不是“别人有我也得有”的邪念,而是真心向宇宙发出的诉求。

-end-

“下周就要登记结婚,未婚夫把存款全给了他父母”


01

对方不带一分钱进入婚姻,这婚结还是不结?

岳玲和大刚已经定好了下周五登记结婚,可就在今天,她获知,大刚将他的八万元存款全部给老家的父母拿去盖房了。

真是晴天霹雳!岳玲又急又气。

她和大刚恋爱两年,同居一年,一直以来他们的钱都是各管各的。生活花销也基本AA制,大刚付房租,她负责生活开销。

马上就要结婚了,大刚把存款都给了父母。有考虑过她的感受吗?

大刚的老家在农村,父母盖了新房,他们以后顶多过年时候去住住,平常根本就住不上。

他们俩结婚后也会一直在深圳,工作都很稳定,虽然深圳房价太高,他们短期内买不起,但是可以存钱买广州的房子啊!大刚有八万,岳玲有六万,他们过一两年就可以在广州买房。

虽然,还没有结婚,但是凭什么大刚他一分钱都没有,要和自己裸婚?而自己却要带着婚前的财产进入婚姻?不公平!

如果自己把存款全给老家的父母他又会有何感受?大刚根本就不在意自己,不考虑自己的感受,甚至就不爱自己。

最让岳玲无法接受的是,大刚把所有存款都给父母盖房,和自己一句商量的话都没有,实在太不尊重自己了。

岳玲越想越窝火,觉得这婚没法结了。

最后,她和大刚大吵了一架,随后陷入冷战。

大刚觉得她一点都不懂事,不理解自己,不考虑他父母的需要,父母把他养大也很不容易;岳玲则觉得大刚不在乎自己,自私又自利。但她又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不懂事,真的太计较了?

钱变成了他们情感的考验,彼此都通过钱衡量对方对自己的情感。

对岳玲而言,这钱的事代表着大刚对自己的在意和尊重。对大刚而言,这钱的事代表着岳玲对自己的理解和对他父母的体谅。

他们从来没想过,钱会破坏他们两年多的感情,在此之前他们从来就没有谈过钱的事。

02

金钱太可爱了,可是我们却说不出口

近日,日本一家储蓄软件公司对该国夫妇的家庭经济管理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关于夫妻间是否会谈及经济问题的内容,有7成受访者表示想谈却说不出口。

据报道,在回答“你的夫妻关系间能谈钱吗?”这一问题时,有大约4成的受访者回答“没能充分谈论”,另外有高达7成的受访者表示,“想更多地谈论这一问题”。

此外,关于“夫妻间吵架的理由”,回答最多的选项为“有关钱的问题”,占到了45%。

这个调查让我们看到,夫妻间钱的事,是大事。但是很多夫妻谈钱却说不出来,但生活中又常常因为钱的事情发生争吵。

钱有多重要,不必多说,大家都知道,有句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婚后生活要涉及到柴米油盐酱醋茶,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一家人的医疗费用……样样都需要钱。钱可以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保障和精神上的安全感。

金钱影响着一个人的核心价值。一个人努力赚更多钱,从月入三千到月入三万的过程也是对自我价值认同和提升的过程。

钱还意味着更多的自由。

张小娴写过一篇短文,讲自己某一天心情不好,很想马上离开香港,于是她就预订了去东京的机票和酒店,她说“那一刻,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有钱真好。”“金钱太可爱了,它偶尔可以用来治疗沮丧和悲伤。”她向往一种“有足够任性的钱”的幸福。

有钱并不能完全让你想干嘛就干嘛,但是它可以让你不想干嘛时有底气去说“不”。金钱能为人带来了更多身心的独立与自由。

钱这么重要,可为什么我们在关系中无法开口谈钱?

●我们觉得钱是肮脏的,谈钱有羞耻感。

在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就告诉我钱很脏,摸了钱之后要洗手,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谨记母亲的教诲,每次摸了钱必定洗手,不洗手就觉得自己手很脏,无法忍受。

其实,所谓的钱脏并不仅仅指钱本身在流通的过程中沾染了很多的病菌,背后还有另一层含义:钱会让人变肮脏,变坏。

我们的文化和家庭教育赋予金钱太多负面的道德属性,让很多人奉行“金钱是不好的”“金钱是丑恶和肮脏的”“金钱使人堕落”“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消极的金钱观,使得他们的内心信念与现实分裂,造成了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导致他们不敢大大方方地谈钱,尤其是在关系中,谈钱似乎就成了件很羞耻,道德低下的事。

●我们谈钱容易引发冲突,而我们害怕冲突,于是回避谈钱。

有句话说,谈钱伤感情。很多夫妻、家人在谈钱的时候容易引发矛盾、冲突。钱沦为了我们表达情绪的工具,结果谈钱就成了吵架,谈钱就伤了关系和感情。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借着钱,发泄在关系中的不满情绪,攻击对方。

长期以往,“钱”就成了负面情绪的代名词,成了冲突点,也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回避。

03

谈钱是一项技术活

谈钱是一项技术活,该怎么谈钱呢?

有好几个读者曾问我:夫妻之间钱该怎么管呢?是各管各的,还是合一起管呢?或者我是不是应该让老公上交工资卡呢?

其实关于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管理金钱的方法。但是谈钱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可以参考。

1、先了解钱对彼此而言意味着什么?

一般来说,我们很多人会在关系中把钱和爱,和情感需求、安全感以及信任感联系在一起。比如:丈夫在七夕为你发一个520的红包,这个钱就不仅仅是钱,而是代表着爱。

了解钱对各自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当我们说我们在意钱时,真正在意的是什么?这对于我们谈钱很重要。

我在咨询中,遇到很多妻子很在意钱,但她真正在意的其实是家庭未来的生活与发展的安全与保障。钱对她而言是一种未来的安全感。如果丈夫理解这一点,就不会责怪妻子在钱上的在意和计较。毕竟,家里面如果两个人都对钱不在意,这个家庭也很难很好地运作下去。

2、看见并接纳彼此对待钱的态度、方式,以及消费观上的差异。

很多女人会把钱和爱、安全感相连,很多男人则更多的把钱和信任、尊重、尊严相连,看到彼此的差异,接纳这个差异很重要。

很多夫妻谈钱起冲突,往往是因为消费观有差异,并对这个差异不接纳。

有这样一对夫妻,妻子喜欢贵一些,品质好一些的东西,丈夫喜欢实用的,性价比高的东西。

有一回,他们因为买碗的事情大吵了一架。妻子在一个工艺品店里买了两只漂亮的饭碗,一只碗要80块,丈夫气坏了。丈夫认为妻子太会花钱,不懂得过日子,爱慕虚荣;妻子则认为丈夫抠门、小气、一副穷酸样。

他们每次发生冲突并不是因为大家的消费方式有差异,而是因为互相评判,互相看不上,互相蔑视。

其实这些都是评判,都是指责和否定,没有人喜欢被评判,被否定,如果仅仅看到差异,而不去评判这个差异的好坏,就不容易引发冲突。

接纳彼此关于钱上的差异,做到和而不同,我们谈钱就不容易吵架。

3、不要什么都涉及到钱所代表的情感需要,很多时候,谈钱也可以很实用和理性。

比如,丈夫不愿意把工资卡给妻子管理,可能并非不爱妻子,只是他对自己管理金钱、理财能力更有自信,觉得妻子不懂理财而已。

或者丈夫没有给岳父岳母花钱买东西,也不是对他们不孝顺或者有什么不满,只是他不懂得买东西,不知道送什么礼物而已,如果妻子提要求,他会很愿意配合。

谈钱的时候,我们需要澄清很多的“自以为是”,可以更实际和理性地谈钱。

4、对家庭中有关钱的分工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

比如钱是各管各的,还是合在一起管理?合在一起又是谁管理家里的财务?各种账单由谁付,是分开付,还是由一个人付?

我见过有的家庭妻子的收入用于家庭的开销,丈夫的收入则存起来,用来以后买房、买车和孩子上学用。有的家庭,丈夫负责房贷,妻子则负责家庭的生活开销,孩子的教育两个人共同分担。还有的家庭,妻子决定什么时候付钱以及平衡收支,丈夫只负责赚钱,以及在花大额金钱时参与决策……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金钱分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5、双方像一个团队那样去共同处理财务问题,提出某个计划之前,要向对方表达你的需求、想法或者担忧。

有人说婚姻是两个股东组成的合作公司,既然是公司,那你想要花多少钱和你想在什么东西上花钱要和你的合伙人沟通、商量,这其实就是财政预算。

心理学家戈特曼在《幸福的婚姻》中写道:“需要尽量确保预算的达成不是牺牲任何一方而得到的,否则只会积累怨气。”

文章开头提到的岳玲和大刚的案例,虽然他们还没有结婚,但鉴于他们马上就要结婚的情况,大刚在做出将”所有存款都给父母盖房“这个决定前应该和岳玲沟通,进行商量,谈谈自己的想法,他和岳玲之间的冲突极可能就会避免。

6、分享你们各自的财务目标以及制定你们共同的财务目标。

戈特曼说:“彼此分享各自的财务目标,寻找你们的相似之处,讨论你们的看法。”

“想出一个长远的能够帮助你们实现目标的财务计划,为了确保你们仍然意见一致,要经常(如一年一次)修订这个计划。”

贫贱夫妻百事哀,有钱夫妻也不必然幸福。钱不是万能的,在婚姻中也是如此。《傲慢与偏见》中有句话说:“不谈钱的婚姻是愚蠢的,只谈钱的婚姻是荒谬的”。

婚姻里面谈钱很重要,但是婚姻里又不能只谈钱,还需要谈爱、谈责任、谈合作共赢、谈理解和包容。

我们认认真真地去谈钱,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在一起,更幸福地生活。

除了“婚前羞于谈钱”,女人们还有一个弱点就是“婚后羞于谈性”,然而现实生活中,钱和性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幸福质量。

姑娘,你的安全感要自己给


01

林之离婚后,大概有两个多月没打通电话,她也没有发朋友圈,手机的对面一直是“嘟嘟”响着。

前些日子她的电话,让我有些意外。所以那个晚上,无论我有任何事,都统统抛开。

男人确实可有可无,但最坏的结果从来不是他从未到来,而是,你以为和他一辈子,偏偏就是一阵子。

一个32岁的女人突然离婚了,心里就像破了个洞,而自己俨然已经跌入了深渊。

南方的小城很热,开车快到目的地的时候,老远看到林之。黑黢黢的,比之前瘦了很多。

你从非洲回来吗?我问。 她点点头。那两个月,她花了一个月时间难过,一个月时间,一个人去了一趟非洲,去见了埃及金字塔,也去了原始森林,把自己裸露在高温下,然后拼命地花钱。

老谢。她经常这样叫我,她又喝酒,和从前一样,一杯葡萄酒,分三口就喝下,一边喝,一边说上劲。

你看,一个男人要离开你,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只要不爱你了,嫌你烦了,就可以离开你。管你是不是还爱着她。灯光下的她,没有落泪,也没有悲伤。我没有说话。

我想,她或许只要一个倾听者。 还好,我唯一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有能力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我可以买自己想买的任何东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你有没有记得,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他让我辞职在家当全职妈妈,他说,你和我在一起,就是一辈子啊。你看,结果在半路,他就下车跑了。

我点点头。我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记得那一年,他真的很爱她,天黑会来接,下雨会打伞,撒娇的时候又会拥抱,那辆越野车的抱枕,刻着他们两个的名字。

那一夜,我们喝到饭馆关门。那一年的小姑娘,变成了看清世态炎凉的女人;那一年的男孩子,走去了别人的怀抱,那一年的爱情,已经不知去向。

她走的时候和我说:别人待你千般好,不如自己给的最放心。真的!她说完,拍了拍我的肩膀。

那时我的脑海中浮出一句话:自己给的安全感,最踏实。

02

是,心移事易,世间万物都会变。落叶枯黄,又何况人心。这一刻以为海枯石烂,下一刻就分道扬镳;这一刻以为会是永远,下一刻,或许相忘于江湖。而你,唯一可以确定,不会离开自己的人,就是自己。

马斯洛曾经有一个定义:安全感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换言之,安全感,就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定; 而真正的安全感是什么?是你可以笃定一件事,就是你跨过大山大海,它依旧和你相依相偎;你无需取悦,更不必讨好。

人对于生理和心理上,都是有需求的。来自家庭、来自父母、来自伴侣、来自工作,当然还来自于自己。而某些时候,安全感等同于幸福感。

其实,我会钦佩那些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幸福还是艰险,都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该拥抱什么,然后扛着自己立足社会的资本,去社会勇敢地搏杀。

03

我大学的时候,去参加拍卖会。舒舒带我去的。她那年已经毕业,接钵了家族企业,去拍卖会,除了去看看自己喜欢的,更是去开拓自己的交际圈。有钱人的圈子,虽说也见识过一二,但至今也唯有一种感觉,就是你根本买不起的一切,人家就跟你去市场里买个菜一样唾手可得。

拍卖会中午有聚餐,一个50多岁的男子,身边跟着30多岁的女人。舒舒和女人笑了笑。

席间,我发现,那个女人总是特别迁就那个男人,帮男人挂衣服,又帮男人擦拭嘴角的饭粒。而那个男人,并不满意,趾高气扬地责怪她没有带打火机,一会又怪她喝酒喝得少,让其他老板不高兴了。

后来,散场后,我问舒舒,这个女人是男人的妻子吗? 舒舒点点头,第二任。心知肚明。

舒舒说: 那个时候,我和父亲来参加拍卖会的时候,女人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特别好看,开着一家服装店,打扮得舒服又得体。只是身份并不光彩,但男人追得紧啊。

中年男人对年轻小姑娘是有魔力的,尤其出门在外,她们格外需要宽厚的肩膀和足够丰盛的物质,来坚定自己的决心。而中年男人,会有岁月沉淀的厚重,他们俘获女孩的芳心轻而易举。

那一年,男人给女孩夹菜,撩拨女孩的头发,走哪里都带上她,据说也送他车。 后来,男人和前任离婚,就和这个女人在一起了。女人关了店,去了男人的公司。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能否独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家里是否有足够的话语权,而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独立的资本,某种意义上,所谓的地位和安全感都不过是别人丢给你的礼物而已。

十多年过去,或许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容颜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而对于女人,却是天天年年的转变,而女人,显然已经从原来的花容月貌、高傲的小公主俯身变为了他的随意使唤的太太。

后来,我看到,那个男人在拍卖会上支开了那个女的,让她回宾馆睡觉,而自己不停地要求留一个漂亮服务员的号码。

先不说这个男人是不是渣男这个问题,这个女人就太天真。舒舒说,有些时候,把自己所有的赌注下在一个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种冒险。爱情、亲情、友情都一样。

她说完之后,倒没有那么多忿忿,更多了一些惋惜。

再回到舒舒身上,舒舒这些年的摸爬滚打,俨然已经从“她是王总的女儿”变成了小王总,除了管着她父亲的厂,她做外贸,也投资,四面开花。

你可以利用你的资源,但你想获得自由和安全,必须靠你自己。舒舒的这句话,我绝对赞同。

04

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如果有一个人,值得比你自己更值得你相信的,那么,再把安全感啊交给他。而其实,走过千山万水之后,你才会发现,自己多一点底气,便多了对人生的把握,或多或少,而不至于成为附庸,任人喜欢或遗弃。

是,世间万物走得快,你又如何知道,自己能不能跟上别人脚步,而别人又能不能配合你的人生呢?

我们太想要安全感了,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世界的主动权。但你要知道依靠别人都是那时那刻,而依靠自己才是一生一世。

姑娘啊,我们可都要明白一件事,就是独立而美好,在许多人的生活里,懂得一个人的战斗,然后翻山越岭,然后去看自己想看的风景,然后白发苍苍……

来自金星的猫,来自火星的狗


来自金星的猫,来自火星的狗

女人像猫,男人像狗。女人傭懒,男人贪玩;狗不嫌家贫,猫却嫌贫爱富;狗死性不改,猫却做不到一笑泯恩仇。

猫与狗的战争,总是不堪其累,直到猫终于死心,才丧失了温顺的猫性,g成冷血的豹。

就像以下的例子:

一个女孩上自习,觉得冷了。

她发短信让男朋友去送衣服给她,男孩打游戏拒绝了=

这件事让她郁闷了两天然后气消了。

虽然是件小事,不会影响两人以后,但是她说,她会记住,以后自习一定会带衣服,如果哪天忘记了,即使冷死,也不会再叫他送。

一个女孩某天夜里,心情特别低落,特别想念某个人的安慰。

然后半夜时分,打电话给他,很想听他说话,可是电话那头却传来拒接的提示声。

从此以后,她再没有在伤心无助时给他打过电话。

那段时间慢慢建立起来的小小的依赖,也随之慢慢崩溃。开始有意识地不再去想起,不再去关注,不再去。

喜欢与不喜欢其实并没有什么界限,有的时候是因为自己故意去忽略了很多,潜意识里便抗拒了别人,也拒绝了自己……

这就是女人的猫性。

女人,有着猫一样的自尊。特别是陷入爱情里的女人……

有时候女人需要一个男人,就像逃机者需要降落伞,如果此时此刻他不在,那么以后他也不必在了。

当女人独立到不会再对你不讲道理地撒娇任性,不会没完没了地缠着你,那么,她已经做好了离开的准备了。

女人是天生的猫科动物。女人和猫都爱走猫步,一样轻巧、飘逸、灵动。从路边徘徊的流浪猫、家猫,到凶猛的狮、虎、豹,都是同类,同属于猫科。

女人是猫的时候惹人怜爱,是爱撒娇的;但女人变成豹的时候,也是冷血危险的。猫科动物是最好的猎手,她们美妙、优雅、神秘,是许多艺术家钟爱的题材。

猫总是徘徊在寂静的夜里,高贵的姿势在月光下有如起舞。她会游走在不同的街道寻觅着带着腥味的食物,她用锐利的眼神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她就是一只流浪的猫,当你某天发现了她并把她带了回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她会优雅地踱着步子,温柔地依偎在你身边,她会以柔情覆盖原始的野性,轻轻蹭着你的脚踝,你的爱抚将是她最大的安慰。她会用她的全部去爱着你,只因为那天,你带她回了家……

猫一样的女人,善变而难以捉摸。每个女人都是一只流浪无归的猫,等着爱她的人来带她回家。

猫科动物是漂亮的,她们有艳丽的花纹、矫健的身姿、精致的耳朵、猫科动物孤傲清高、孤芳自赏、喜欢独处。猫总是骄傲地死守着一个高台,猫有着小小的可爱的狡猾,但柔软的身段里藏着果敢与凶猛、娇柔与优雅。猫是任性的,她通常会选择自己能得到的最好的那个,这不是虚荣,不是拜物,而是天性。

猫的眼睛迷离,高傲地俯视着一切。猫害怕受到伤害,一旦受过伤,就再也不容易靠近。小猫在撒娇的时候需要主人的宠溺和抚慰,如果这时主人打击了它,它会狠狠记住,不会再撒娇。

女人在没得到安全感或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心后会变得独立,会独立到不再对你撒娇任性生气,不再无厘头地缠着你。肖你发现猫一样的女人出现上述情形,就表示她在离你远去。

而成熟的女人就像一只大猫咪,她们拥有可爱的面容、优雅的谈吐,可能她们不再年轻,可她们有着一份童真的心。同时她们有着成熟女人的睿智和妩媚,有时又像幼童般的向你撒娇作嗲,眼里却闪着一丝狡黠。

猫一样的女人,你对她好,她就对你好一百倍。但对待爱情她们不敢轻易付出,就像猫不轻易相信任何生物。

猫一样的女人,懂得自爱,无论是她的脸面还是生活,甚至骨子里都布满了纯净。猫一样的女人,心如止水。可一旦尊严受到伤害,她会像刺猬一样竖起全身的刺,狠狠地亮出深藏在肉垫里的爪子。

猫一样的女人,总是一个人,那样高傲,那样不易接近,可是,熟了之后她总会对朋友推心置腹,可亲密的朋友总说她像个傻了头,总想做让大家都满意,却让自己最累的事情。

猫一样的女人,在孤独的时候享受孤独,在快乐的时候尽情潇洒,在别人需要温暖的时候给别人温暖。

猫一样的女人,至少,她会己舔舐伤口。

猫在被忽视时会去抓沙发来引起你的注意,就像发脾气的目的是要引起男人的注意一样,如果傻男人不知道这是女人需要被哄的信号,那么,女人的任性就失去了意义。

但“猫”样女人同时也是理智的,不会轻易被情感击倒,因为她是爱的领袖,爱的独裁者,爱的操纵者,理智而任性。如果你自不量力地爱上了这只“猫”,那就准备好礼物和酒精、婚戒和离婚协议吧。她会随时走进你的生活,也随时会走开。

女人像猫,男人,则更像是热情洋溢的狗。狗喜直白,见到骨头肯定是一个箭步冲上去,叼到僻静的地方,立刻就啃。狗极具团队精神,每天都要出去遛遛,会会朋友,在院子里跟几个老哥儿们撒欢地奔上几圈,吼几嗓子,才能安静下来。狗憨厚忠实,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不管你是君子还楚小人,你的狗永远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正如见了骨头就哨的狗们见到玩耗子的猫,肯定会在心里嘀咕:“有吃的不赶紧吃,这不是有病吗?”迂回在男人们看来真的就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这对于女人却很重要。男人与男人之间形成的坚强的团队,通常是女人无法理解的2

狗自古以来就被人歌颂,而世人普遍对猫的看法不好。

猫常常需要接受太多的非议太多的指责:猫太诡异,猫带着邪性,猫嫌贫爱富。有一句话:猫和狗对主人來说是不一样的,养猫的人上辈子一定是欠了它的,而狗却是上辈子欠了你的。而对女人看法不好,似乎也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孔子就曾表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而当托尔斯泰被要求谈谈女人时,他只是幽默地说,如果让他发表对女人的真实看法,除非他一只脚已经踏入坟墓,说完后又立即跳进棺材,把盖子盖上。

女人和猫一样,承受了太多指责,但她们不会在意,她们依然是感性的自我,尊重自己的感受。她们看上去有一种野性的美丽,有些张狂,有时候却也冇别样的脆弱和安静,她们一直在黑夜中默默等待属于她们的爱,虽然很寂寞很寂寞,但一直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温暖。

像猫一样的女人,应该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安静淡然中透着渴望奢求,娇憨可人中透着锋利尖锐,严谨矜持中透着不受约束,张狂中透着寂寞;优雅中透着凶猛。

除了猫以外,再也找不到更确切的喻体形容女人。猫的灵动、妩媚、温驯、不羁和呼之不来、挥之不去的别扭劲儿,乃至骨子里的现实,都和女人天然契合,实在是太完美太贴切。

猫永远不会像狗那样随叫随到,为了讨你欢心不停地摇头摆尾。就像猫一样的女人从来不会对你以依百顺一样,她需要自由需要独立需要自我,可以为了你隐忍,但不会为了你放弃。

所以女人和男人就像猫与狗,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永远无法真正地沟通。你能指望一只狗为一只猫做什么呢?也许更多的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吧。

一只狗能在多大程度上明白一只猫的心思呢?又有几个男人能真正读懂女人呢?

差异和误解总是让猫倍感受伤,于是把痛苦埋在心里,同时狠狠地告诉自己:要长记性!如果还和常让自己失望的人在一起,这样的声音就会不时地从心底冒出来伤到自己,所以最终只能选择离开。

男人总是说不明白,女人总是长记性,直到懒得沟通,越走越远……

沟通和理解,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起谁对谁错,现实中真正分道扬镳的恋人,更多的是没有对错,只是无法相处,无法在一起生活。这正应f一句歌词: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K一实,只要来自金星的女人和来自火星的男人愿意并努力地去互相了解,那么,两个人的相处就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

我见过疲惫的婚姻,都把爱情当做自己的救赎


看了最新一期的热播综艺《我家小两口》。

我对若风和小戚夫妇一起去看心理咨询师的画面印象深刻。

在去咨询室之前,小戚和若风开始了一段对话:

“老公,你爱我吗?”

“爱”

“看着我的眼睛说一遍”

“好”

“你会抛弃我吗?”

“不会”

“无论我做什么你都不会吗?”

“是的”

“你的眼神出卖了你”

“可我很真诚啊”

这样的对话,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有一次吵架之后,若风出去办事,小戚依偎在门边:“你还回来吗?你回来还爱我吗?”

类似的话还有:“老公,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好了”、“你是不是丢下我不管了”。

每次播到这个环节,总有嘉宾评价她:太作了。

但我们却不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有确认“对方爱不爱我”的时候,只是在用不同方式确认罢了。例如:

生病了不直接让ta来照顾你,看ta来不来;

说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不叫ta买,看ta买不买;

不时问ta你的电话号码、生日、纪念日......

当然还有极端的,在吵架的时候用不断打电话、伤害自己的行为,来确认ta是否还在乎你。

这些言语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确认。

这种确认人人都需要,只是每个人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样。

有的人似乎不用太多确认,就能爱得很安心;但有的人却需要不断“作”来试探,爱得战战兢兢。究竟怎样的确认,才是健康、有利于感情的呢?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确认。

这背后,是一种「确认感」在起作用。

依据温尼科特的关系理论,确认感的意义是:

当一个人的『自我』或『关系』被破坏,形成创伤后,便需要用各种方式确认:我是好的,我们的关系不会破裂。从而修复“被破坏的风险”。

每个人从小都会有被破坏的经历。

自我的破坏,例如小时候父母要求我们几点吃饭、吃什么、几点尿尿,去哪里尿,如何冲马桶、几点必须睡觉等等。

这些正常的规矩会约束我们的自我,不知不觉地破坏了我们的自我体验。

而关系的破坏,则是从一些必要的分离、冲突开始。例如入园、偶尔的责备,甚至打骂,会让我们认为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这时,确认感就会产生。

小时候我们会这样做:

“妈妈,我要尿尿啦”、“妈妈我要睡啦”,在每一次去厕所和睡觉都要“通知”妈妈,此刻就是在寻求确认。

妈妈只需要说“知道啦,你去吧”即可。

这无意间传递了“妈妈在”的感受,孩子就会安心。

成年后,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确认:问对方想不想你,你分享的话题对方愿不愿意听......这些都再正常不过。

如果大部分的确认可以得到合适的回应,那么破坏所产生的不安,也可以得到缓解。

而随着一次次的缓解、关系的加深,确认的方式也会转化。

例如我们看到的很多亲密稳定的情侣、老夫老妻。

他们不再用语言表达“你还爱我吗”,但体现在对彼此行为和感受上。

比如加班他会给你打电话吗?天气不好会问候你吗?生病了会伺候你吗?特殊纪念日他会记得吗?有仪式吗?你的新发型他会看见吗?你们一起看电影吗?一起旅行吗?你们睡一张床吗?对彼此身体感兴趣吗……

这些隐性确认,恰好让人感受到点点滴滴的爱与温暖,是很健康的必要的确认。而真正造成困扰的是,过高的确认感。

文章开头小戚的行为,便是如此。

过高的确认感,并不是凭空而来。

也许是早年被严重地破坏,容易感到不安。

例如:每次犯小错(尿裤子、不吃肉)就会被大声打骂;或者遭遇过严重的被抛弃、被迫分离等事件。

也许是每次确认时,很多父母不理解,没有给到回应。

例如:父母觉得好笑或厌烦,“拉个尿睡个觉都要汇报”……孩子越和父母说,父母就越不回答。

这时不安无法得到缓解,越堆越高。于是,确认自己安全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

即使到了成人,还是习惯地需要频繁的确认,来缓解居高不下的危机感。并且就算对方给了回应,也比较难相信。

就像文章开头小戚和丈夫若风的对话。小戚的确认感过高,也是有源头的。

她说过“从记事开始爸爸妈妈就吵架,最后我实在憋不住了,10岁那年就劝爸妈离了婚。”

这就是安全感的破坏。

因为在家庭关系中不断出现动荡和危险,父母没有太多的能量回应她的需要,所以现在她才会在丈夫身上寻求“疗愈”。

表面上是没事找事,但实际上,是通过不断地确认,来让自己感到“你不会像父母那样抛弃我的”、“我在你这里是安全的”。

这种过高的需求,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却也常常不自觉给对方很大的负担。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若风坦言:

我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愿意去安慰和沟通。

但我自己也是人,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这句话很真实。

虽然若风无法像一个贴心的老公,时时刻刻关注小戚的感受,他偶尔也会偷懒,会生气,无法及时换位思考,但他还是努力地去满足和补偿小戚。

当小戚说要重新结一次婚时,他嘴上不情愿,但背地定了餐厅和999朵玫瑰花,重新求了一次婚;

当小戚说要化妆成老年的样子,一起拍照,他不太能理解,但还是做了.......

只是小戚的不安感实在是太强了。

她会时不时想着要努力赚钱以后万一离婚,要抢夺孩子的抚养权;

经常一被忽视,就情绪失控,再次重复“你是不是不爱我”的确认,甚至还会打自己。

这在婚姻生活中,无疑是对彼此的一种消磨。

若不是这种不安全感太强烈了,没人愿意这样折腾。

而细究这种居高不下的不安感,背后其实都是一种被抛弃的恐惧。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曾说过:早年经历太多忽视和否定、情感得不到满足,觉得自己是没人爱、没人要、没人关心的人,总会以为自己被抛弃了。

例如重男轻女文化中的女孩、读书差或达不到父母高要求的孩子、从小父母离异或被抛弃的小朋友们。

若此时没有人让我们可以确认“我是安全的、我还被爱着”,这种被抛弃的恐惧就更有实感了。

长期处于这种无法缓解的恐惧中,会产生一种错觉:我不配被爱。

于是更容易从一些细节中觉得对方是不是发现了我不值得爱、想要抛弃我,因此更需要一次次过度的确认。

而过度的确认,往往会从2个方面,再次重复被抛弃的“命运”。

第一个,如果对方无法理解到这一点,也没有太多的能量可以支撑,就很容易被消磨到放弃这段感情,再次让我们印证了“我不配被爱”的观点。

第二个,如果对方不放弃,但也无法一直回应……

那么我们就会感到求而不得,很容易进入一种更猛烈的状态:反向确认。

例如经常吵架、离家出走,甚至自我攻击、生病等等。以此闹出更大动静测试对方态度。

就像苏珊博士的一些来访者们。

吃了一整瓶安眠药然后打电话给另一半,或者,在吵架后把家里的灯全部砸掉。

这样的测试成功几率很低。

往往到最后,对方忍无可忍,决定退出。

就像来访者们的伴侣,听到电话后不亲自赶来而只是叫医生过去,或者看一下砸坏的家具后马上离开。

这些,都会最终再次让我们体验到被抛弃的感觉。

那要怎么办才好?

如果你是一个需要高度确认,无法自控的人,也许下面三步可以帮到你。

1.探索造成你不断寻求确认感的重要源头。

每个人的正常背景不同,养育模式不同,对同一件事的感受也不同,找到独属于你的主要情结至关重要。

比如小戚可能就是“父母离异”所造成的问题。

找这个源头,不是为了去怨恨,而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疼爱自己、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那些无法自控的“矫情”。

这时,这些失控不再是一团模糊的攻击和“作”,而是一种基于你成长经历的一个“必然”结果。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会更容易冷静下来。

2.要分清现在关系≠以前的不安。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关系不等同于以前的关系,我们就很可能一直把对方当做小时候让我们不安的父母,不断去确认。

伴侣怎么做,都很难填补内心的安全感。

这时我会建议,和伴侣一起商量一个具有边界的安全的确认方式。

例如调整一下语言和方式。

从急躁的“你不爱我了”“男人都是负心汉”类似负面的语言,调整成: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是不是有在想我?

《我家小两口》中,针对小戚对若风过往感情史的纠结,和老公在一起15年的包文婧说道:

若是我,第一不会这样问(过去的事情),第二问了就要信,第三,若是不信那不是庸人自扰吗。

这些必要的调整和信任,会让对方从高压中解脱,更好地给我们确认,帮我们打破“被抛弃”的恶性循环。

3.我们可以丰富确认的途径。

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模式有问题,而是这个模式太僵化、太单一、不够灵活。

我们常常往一个人身上刻板地寻求确认,直到压倒这根唯一的稻草,却不知道,其实有很多途径可以缓解我们被抛弃的焦虑。

比如工作中的成就感、兴趣中的享受体验、关系中的倾诉对象、在大自然、小动物中的放空与自由,等等。

享受这种积极体验,并在其中给自己做确认:我是一个不错的人,我值得拥有不错的关系。

这些多元的确认,其实就是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避免我们因为某一个确认的消失,而彻底否定自己。

毕竟,随着婚姻生活的琐碎与平淡,每个人都需要找到确认的不同方式和途径,一方面保持自己相对稳定的自我感,另一方面也不至于把彼此感情消磨完。

这才是最健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