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故事 > 导航 > 毛泽东未了的黄河情结

迷失的情感故事情结

发表时间:2021-01-11

毛泽东未了的黄河情结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毛泽东未了的黄河情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1964年一个晴朗夏日。北戴河的海面上,波粼起伏,阳光挥洒,宛若一片金星闪烁的丝绒。极远处,海天一色,湛蓝无垠,整个大海显得格外温馨宁静。这时,一个泳者游出海面,走出金色沙滩。只见他突然加重了步子,身后的脚印仿佛一下深了许多。

这个泳者不是别人,他正是一代匡世伟人毛泽东。

我要去黄河,你们作些准备。毛泽东一回到浴场一号住所,便激奋地说道。

去黄河?主席,你去黄河干什么?毛泽东简单明了的吩咐中往往蕴涵着深邃含义,对此身边工作人员已很习惯,但面对这个似乎是刚从大海里捞出来的斩钉截铁的决定,他们仍感到十分突然。

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呐!稍顷,毛泽东扳着指头接着又说,这次我要带一个智囊团去。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气象、土壤、化学、地质、肥料、水利、电力等等一大批专家,要像李四光这一级的专家。你们给我准备一些应付艰苦生活的东西。我们大家都骑马,沿黄河逆流而上,去寻找黄河的源头,把这条河从头了解起,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民族造福。我还可以到黄河里去游泳啊!

说完,毛泽东便不再言语了,仿佛这条母亲河正在他胸中奔腾流淌。

熟读经书的毛泽东,他深知黄河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

毛泽东未了的黄河情结早在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治国良臣管子就曾说过,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五害之中水为大。千百年来,黄河多少次漫流失控,尸漂四野?频繁的洪水灾害,直接危及中国大片精华疆土,直至成为历代王朝霸业兴衰、政权更替的导火索。正因如此,汉武帝率众堵口黄河岸,宋太祖御诏疏通黄漕运,忽必烈钦令察河源,康熙帝亲览修黄淮

可是,中国革命胜利了,黄河洪水还没有被驯服。面对危如累卵的国之忧患,作为这个东方大国的最高领袖,他怎能不兴起制伏洪灾、安流息波的强烈愿望呢!

正是这种多重情感的驱使,当天下大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便选定了黄河。从古城开封到悬河岸边,从邙山之顶到引黄渠畔,他一路察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活跃的思维一刻也没有离开这条大河。

在兰考县东坝头,这个一百年前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面对危如累卵的悬河形势,毛泽东听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河曾发生一场特大洪水,水势汹涌,尸漂遍野,灾情严重,留下了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的民谣。毛泽东关切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面对领袖的千古一问,在场的陪同人员提出修建水库防御特大洪水的初步对策,对此他明确表态说大水库修起来解决了水患,还能为灌溉、发电,通航提供条件,是可以研究的,体现了一代伟人对加快黄河除害兴利步伐的迫切愿望。

正是在那次谈话中,陪同者还提出从长远看,将来还要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的远期设想,对此,毛泽东风趣地说:通天河就是猪八戒去的那个地方吧?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来是可以的。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视察结束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留下了这句深情嘱托。

毛泽东的一生极具挑战性。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每一场奋斗,无不是举重若轻、胜似闲庭信步的必胜情怀。但对于黄河,他却从不轻言征服,不用修好、根治之类的字眼,也很少像对长江那样发出响亮的赞美之声,他更多的是仔细品味发生在黄河身边的那些历史故事,惦记着千百年来大河两岸深沉的忧患

qg13.com扩展阅读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长寿的秘诀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长寿的秘诀

毛泽东活了83年,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了。那么,毛泽东长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在一次谈及自己的养生之道时,毛泽东总结出了“基本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的“健康十六字诀”。

“基本吃素”指的是“多吃素,少吃荤”,而不是完全吃素。素食饮食的纤维素摄取量较高,除了可以预防并改善便秘外,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现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毛泽东菜谱、食谱共计23份,这些菜谱和食谱基本保存完整,均由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手写,记录了毛泽东每日的饮食情况及菜色安排,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从菜谱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喜素但并非不食荤,他爱吃红烧肉、火焙鱼、红烧肘子之类的大众菜。吃鱼也就是砂锅鱼头──普通的胖鱼头,外添一些豆腐、菜心等。经常吃的素菜有大白菜、扁豆、空心菜、菠菜、芹菜等。苦瓜炒肉丝、黄瓜炒肉丝、冬笋肉片、糖醋藕片等,也是他饭桌上的常见菜。

毛泽东的生活饮食起居可以用“不刻意为之”这句话概括,即不刻意地追求,不奢侈,不浪费,从自己的最低需要出发。毛泽东有个说法:“我想吃什么,就是我身体里缺什么,吃下去就能吸收好。你们谁也不要限制我。”有人建议他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他说:“你们说的那些山珍海味,我不喜欢吃,我吃了不舒服,就说明我吸收不了。”毛泽东每顿饭里都有小鱼小虾,他连皮一起吃掉。这是毛泽东家里餐桌上常年不断的一道小菜。专家认为,毛泽东喜欢吃小鱼小虾,对他的身体健康有利,既可以补充钙质,又可以补充蛋白质,同时脂肪、胆固醇的含量又不大。

“饭后百步”强调多运动的好处。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游泳除了全身各肌肉都能够运动以外,水的浮力也可以减少肌肉拉伤,不至于出现运动伤害,非常适合老人。毛泽东同志到了74岁的年纪,还率众泳渡长江,不难想象其身体状况之好。

“遇事不怒”可降低舒张压,让心跳变慢;长此以往,血压飙高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当然会大幅度降低。“劳逸适度”是让人步调放慢,情绪平和,不再匆匆忙忙、急躁疲惫地办事和过日子。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学英语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学英语

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接触到英语。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老家,进入湘乡县城新式学堂——东山小学堂读书,那里有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教英语。所以,毛泽东是在17岁那年开始学习英语的。不过,在随后的革命战争年代,留给毛泽东学习英语的时间并不多,但只要有机会,他会抓紧时间“重操旧业”。

“拍拍-太根儿!”

抗战胜利后,面对由美国撑腰、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部队,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威慑”住。1946年8月6日下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半山坡平台上的一个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女记者斯特朗。他谈笑风生,纵论天下。交谈中,毛泽东把身子向后一仰,开怀地得出结论:“美国反动派是……”他停顿了一下,显然是在找合适的词,“纸老虎。”因为英语里没有相对应之词,翻译只好将它译成了“scarecrow(稻草人)”。毛泽东让翻译停下来,要斯特朗解释“scarecrow”是什么意思。斯特朗回答说,那是用稻草扎成的人形,农民把它竖到田里来吓唬乌鸦。毛泽东立即表示这样译不好,这不是他的意思。他说,纸老虎并不是吓唬乌鸦的死东西,它是用来吓唬孩子的。它看起来像一只凶猛的野兽,但实际上是纸糊的,一受潮就会发软,一阵大雨就会把它冲掉。

于是,由“纸(paper)”和“老虎(tiger)”这两个单词组合,临时造出的一个英语中没有的复合词“paper-tiger”就出现了,这实际上是硬译。毛泽东高兴地笑了,用带着浓重湖南腔的英语说:“拍拍-太根儿!”“paper-tiger”后来便随着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了,它也成了毛泽东最喜欢说的一个英语单词。

1954年正式提出学习英文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倡干部学习外文。这时有了非常好的条件,学英文才成为他的一种爱好。1954年,林克(毛泽东英文秘书)到他身边工作时,毛泽东正式提出要向林克学习英文。但毛泽东并不使用英语教科书循序渐进地“上课”,而是自己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学英文”方式:念英语文章,一个词、一个词地查字典对照着念。毛泽东那时熟悉的英文词语并不多,于是先从阅读英文版《人民中国》、《北京周报》短文,新华社的英文新闻稿入手。众所周知,这种学英语的方法效率并不高,只有“吃力不讨好”,随读随忘记。但是毛泽东一意孤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学习英语的兴致最高。他在国内巡视工作期间,无论在火车上、轮船上,随时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英语”。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声明》发表以后,他写信问林克:“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如此这般将英文译本“对读一遍”,毛泽东遇到不少困难,生词很多。但毛泽东不畏困难。

毛泽东在外国人面前“秀”英语

毛泽东与外国人会面的时候,还喜欢“秀”一把英语。

1970年12月18日凌晨7时许,毛泽东身着睡衣,膝盖上盖着一条毛毯,在中南海住处与美国记者斯诺海阔天空的谈话持续了整整5个小时,一直到午后1点钟。进“早餐”的时候,毛泽东宴请斯诺,王海容(记录)、唐闻生(翻译)作陪。宾主入座,毛泽东起立与斯诺热情碰杯。斯诺用中文祝酒:“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则用英语回应:“LongliveSnow(斯诺万岁)!”毛泽东接着又跟坐在自己身旁的王海容、唐闻生碰杯,然后对斯诺幽默地说:“我看你这个说了半天woman(妇女)解放的人就是不尊重woman,你都不跟她们碰杯……”

“毛泽东学英语处”

有着“天下第一名园”美誉的杭州刘庄,有一座傍水而建的精致小楼,是毛泽东来杭州多次住过的一号楼,人们称作“主席楼”。在“主席楼”后面一条小路旁的树阴下,有一块秀石,上书“毛泽东学英语处”几个红字。有张毛泽东与林克一起学习英语的照片作为佐证,这可能是全国唯一一个纪念毛泽东学英语的地方,也成为了西湖一景。旁边一块低矮的石头表面已有些光滑,显然是由于游人坐在这里拍照留念久而久之被磨光的。

1975年除夕——毛泽东最后的英文水平

1975年12月31日子夜,毛泽东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

这两名美国青年注意到,在他们面前,82岁的毛泽东尽管已被疾病折磨得精疲力尽,“斗争”的话题却使他又“像青年人那样兴奋起来,他的头脑甚至比中国的年轻一辈更充满活力,更渴望斗争”。

毛泽东说:“我们这里有阶级斗争,八亿人口,不斗行吗?”并且用他的湖南腔调的发音着重说出了英语:“Classstruggle!”

Classstruggle这两个英文单词,既代表了毛泽东最后的英文水平,也代表了毛泽东的一生。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和彭德怀幽默的对话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有哪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和彭德怀幽默的对话",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和彭德怀幽默的对话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一位外宾,外宾问他怎么有“毛泽东”和“毛润之”两个名字。毛泽东幽默地笑道:“我还有第三个名字,你们不知道。”

毛泽东的第三个名字就是“毛石山”。最初这是他的乳名,当时叫石头、石三,或石三伢子,长大后,他改成同样富于象征意义的“石山”。

1951年2月的一天,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归来向毛泽东述职。谈话间,毛泽东问道:“德怀呀,你的字是石穿吧?”彭德怀点头:“石穿。”毛泽东笑道:“我有个乳名你可知道?”彭德怀摇头。“我的乳名曰:‘石三伢子’。”彭德怀疑惑地问:“我只知道毛泽民和毛泽覃是你的两个兄弟,却不知你还有两个哥哥。”

“我母亲生的头两个男孩子都未保住,我是她第三胎,为了保住我,外祖母领我给一块大石头磕头烧香,取名石三伢子。”毛泽东深深吸了一口烟,笑道:“你叫石穿,我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嘛……”

“我岂敢与主席比,”彭德怀大手一摆道,“主席是宝石,我彭德怀不过是一块冥顽不灵的顽石!”

“我也是石头嘛。”毛泽东一挥手道,“我们两块石头,都用来打美帝国主义。我这一块扔给杜鲁门,你那一块扔给麦克阿瑟……”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放牛的小故事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放牛的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放牛的小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立志“学不成名誓不还”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立志“学不成名誓不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立志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泽东自幼勤奋好学。他从8岁起上学,先后在几处私塾念书。私塾馆里所教的书,大都枯燥无味,又十分难懂。教书先生从不对书上的内容做过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所以,学生们学起来感到十分吃力。毛泽东也不喜欢念这些书,他更喜欢当时流行的许多小说,如《说唐》、《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

尽管如此,毛泽东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记忆力好、领悟力强,教书先生留的背书作业,他念上几遍就记住了,所以深得教书先生的器重。

毛泽东酷爱读书,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认真阅读。每天晚上,他帮父亲记完账后,就躲进自己的屋里看书。父亲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毛泽东读的这些闲书、杂书,并不能帮他发展家业,又浪费灯油。于是,他总是想方设法阻止毛泽东晚上看书。而毛泽东却自有办法他等父亲睡下,用蓝布被单遮住窗户,好让外面看不见屋里的灯光,然后,他就借着微弱的灯光,悄悄地看书学习,常常一看就看到深夜。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对史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左丘明的《左传》到司马迁的《史记》,从王世贞的《纲鉴》到顾炎武的《日知录》,他都进行了认真研读。这些史书不仅大大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而且作者的治学态度和爱国思想,也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以后,毛泽东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这种兴趣与日俱增,使他受益匪浅。

少年毛泽东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善于思考。毛泽东读了许多旧小说,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这些旧小说写的多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却没有他熟悉的农民。对于这个问题,他整整思考了两年,后来终于认识到,写书的人不是农民,他们不了解农民,也看不起农民,自然就不会写农民。毛泽东感到这实在是不公平。

当时,毛泽东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叫《盛世危言》,这本书的作者郑观应是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他写这本书前后用了30年的时间。书中所宣扬的变法革新思想、富国强兵之道,令毛泽东眼界大开、耳目一新,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还阅读了大量宣扬新思潮、呼吁拯救国家的书籍。在读了一本揭露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欺压中国人民的书后,毛泽东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

少年毛泽东已经强烈地意识到,拯救处在危难之中的国家和民族,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从此,他更加认真地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希望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由此,毛泽东继续求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本来为了让他继承家业,父亲执意要送他到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毛泽东决心已定,他坚持外出求学。他从表兄那里得知,县城有一所新式学堂,在那里可受到新式教育。为了说服固执的父亲,他搬来众多的说客为他说情。最后,父亲终于被说服了。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了韶山冲,迈向了更广阔的新天地,他立下志愿,学不成名誓不还。

在新学堂里,毛泽东积极学习新知识,为寻求救国真理,他发奋学习。他在《言志》、《救国图存论》这两篇作文中,尽情抒发了自己求学为国的壮志和决心。校长看了他的作文后,情不自禁地赞叹说:今天,我们学校有了一个建国才!

毛泽东在伟大理想的推动下,不断顽强地寻求着救国之道。十几年后,历尽千辛万苦的毛泽东,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找到了一条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光明之路。五四以后,毛泽东开始了他的革命家生涯。

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到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一个爱国者,到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经过长期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