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没有瑕疵,而是有了瑕疵还能真心相爱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没有瑕疵,而是有了瑕疵还能真心相爱

发表时间:2021-04-19

【www.qg13.com - 有没有挽回的爱情】

情感的说说就像是文字里的我们,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真正的爱情并不是没有瑕疵,而是有了瑕疵还能真心相爱,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真正的爱情并不是没有瑕疵,而是有了瑕疵还能真心相爱

我要讲的,是两千年前的一段爱情。它不是传说,是吟咏至今的真实传奇。

她是才貌双全的巨贾千金。通音律,善鼓琴,博文雅识,能诗善文,性情浪漫。《西京杂记》如此形容她的美貌: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她不仅家境优渥才华横溢,还享有“蜀中第一美人”雅称。如此看来,她就是古代一枚综合素质极高的“白富美”。

他是文武兼修的辞赋大家。二十岁时因为出神入化的剑法成为景帝身边的武骑常侍。后被梁孝王奉为上宾,以一篇文采斐然的《子虚赋》获赠绝世无双的绿绮琴。汉武帝读过他的辞赋恨不与其生同时,得知与他同处一朝后,将他召入宫中委以大仼。他替前皇后陈阿娇撰写《长门赋》,“为文以悟上”,废后阿娇由此走出冷宫重获武帝恩宠。他品貌不凡,剑艺超群,琴技精湛,加上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他在西汉的天下里荣誉晋身,名满朝野。

她是卓文君。他是司马相如。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她出身豪门,祖辈世代以冶炼铁器而家财万贯。她自幼是个聪慧女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待她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上门提亲者络绎不绝。然而,在那个奉行士农工商、商人地位不够尊贵的朝代,身为临邛(今四川邛崃)首富的父亲卓王孙希望她摆脱商女身份,为她择了一位前内史家的病弱公子作伴侣。她嫁过去不久,夫君病逝。十七妙龄的她从此孀居卓府。

他生于成都一户普通人家,父亲年过半百才得此子。为小儿好养,司马老先生为他取名犬子,教其识音律,抚琴弦,习剑法。虽说他略微口吃,然瑕不掩瑜,他自小就比同龄人聪慧许多。他非常敬佩智勇双全的蔺相如,遂将名字更改为相如。他二十岁那年赴京入仕,后被提升为宫中最年轻的武骑常侍即景帝的贴身保镖。景帝前元七年,梁孝王(景帝之弟)来朝,对他的赋作大为赞赏。他于是随梁孝王去到梁园,成为其府中门客,期间凭《子虚赋》获赠绿绮琴。一时风光无人能及。

梁孝王故去,袭位的世子不喜游士和辞赋,他只得黯然返乡。而此时已近而立之年的他,父母离世,家道没落,不得已将老宅抵出换取银两。

她与他,都曾风华正茂,又都遍尝生活磨难。他们皆是世间美好的男女,却并未在彼此最美的华年相遇。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在他落魄时刻,身为临邛县令的幼时好友王吉向他伸出援手,邀他前来。据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

彼时,住在临邛城都亭门外的他,因获得王吉县令非比寻常的厚待,引得当地的达官贵人纷纷侧目竞相拜会,他却只负责清高。

巴蜀巨富卓王孙以备办酒席为名,托王县令邀其入府一叙。他貌似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一座尽倾”,众人皆为他俊逸的外表和不俗的谈吐所倾倒。席间,王县令提议请他以梁王赏赐的绿绮琴弹奏一曲,众人皆附和。于是,他轻捻慢挑间,琴音若清泉潺潺流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她素雅好音乐,隔帘聆听天籁之音,悄悄远观抚琴之人,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

他看出屏风后的她,“以琴挑之”,专门为她弹唱了一曲绮丽缱绻的《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曲中热烈大胆的表白,不禁让她怦然心动。

他与她,一个是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的落寞才子,一个是寡居深闺却锦心绣口的寂清佳人,他们在一曲《凤求凰》中一见倾心,两情相悦。

事后,他托人送来书信,表达内心仰慕之情。

她亦芳心暗许。却得不到父亲的应允。

于是,两千年前的某个夜晚,他们携手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惊世骇俗传诵千古的私奔佳话。

这世间有些邂逅,注定要跨越千山万水,难免要历经百转千回。当爱降临,他不再犹疑,她亦没有退缩,他们选择一起勇敢奔赴。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她随他连夜赶往成都。不料,抵达后方知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据《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被逼无奈,卖掉裘皮大衣给文君换酒喝,文君知道后不禁伤心得抱颈痛哭,哀叹自己身为富家小姐,竟落到如此境地。

她与他再度返回临邛,她把头饰当了,用卖掉车马的钱,盘买下一家酒馆,做起了卖酒的营生。《史记》记载,文君身为老板娘,亲自上柜打理,而司马相如也身披围裙,不惜与雇工一起干活,甚至当众挽起袖子洗涤酒器。

期间,慕名前来的顾客日渐增多,生意兴隆。县令王吉更是当场挥毫,写下“古今同醉”四个大字悬挂于酒馆门楣。这就是有名的“文君当垆”。

她的父亲闻得女儿女婿当泸沽酒,自觉有损颜面,在众人一番劝慰之下,也就顺势接纳了这个已把生米煮成熟饭的女婿。并择了良辰吉日,送他们童仆一百,嫁妆数箱,财物若干。

至此,她与他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的爱情修成正果,得到了长辈的认可与祝福。她的果敢与决断,她的坚韧与聪慧,为他们的爱情注入了能量,赢得了掌声。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昭明文选》编者所作的《长门赋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他的辞赋得到汉武帝高度赏识,终被召见。他献上一首《上林赋》,深得圣心,并很快得到重用。他被封为郎官出使巴蜀,仅凭一支笔和一篇檄文,便平靖巴蜀三千里。后在巴蜀“西南夷”边民骚乱事件中,以“抚喻息乱,通商招徕”方略上书,并作为钦差特使平息了骚乱事宜。之后,武帝“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负责开发西南夷。他成为未央宫的常客,成了武帝身边的红人。

此时,身在成都的她只能远远给他提些建议,陪他商榷良策,却始终未能为他添上一儿半女。这成为他心中遗憾。

终有一日,他心生纳妾之意。隨即给她书写了一封十三字的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冰雪聪明如她,接到信后看出其中无“亿”,当下便明白所有。她提笔回了一封《怨郎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飘零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为挽回他的心,她又作一首脍炙人口的《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儿何徙徙,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他接信后,心生叹服与愧疚,终是断了纳妾之念。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若干年后,因为几纸告发其受贿的奏折,他被汉武帝削去高官之位,仅留“孝文园令”的闲职。后上《大人赋》欲以讽谏武帝喜神仙之术,效果却适得其反。他终被朝廷慢慢遗忘。

他回到她的身旁,与她抚琴咏赋,吟诗作对,闲云野鹤。他们中年得女,尽享天伦,人生自此圆满。

或许,数千年的岁月已模糊了他们的面容,那些誓言与坎坷亦无从具体考证。然而,今天的我们依稀知道,他与她,扛得住世俗的风雨,也守得住生活的清贫,却终有人在平淡的流年里渐渐淡忘了初心。

她是个懂爱会爱的女子,面对突来的变故不畏惧不吵闹,一边以才情劝感夫君挽救婚姻,一边做好忍痛放手决不纠缠之准备。

他亦非薄情寡义的男子,在乱花渐入迷人眼的季节忘记当初的誓言,在平步青云的辉煌里贪恋更美的温柔,但当他追忆往昔,他终于幡然醒悟,她才是陪伴自己走过困苦捱过寒冬的恩爱眷侣,她理应陪他走到最后。

故事虽已远去千年,但爱情的真谛却亘古不变。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并不是没有瑕疵,而是有了瑕疵彼此还能真心相爱

精选阅读

你们并不是真正的亲密


有一位来访者找我咨询,她原本是做销售工作,业绩很好,去年因为怀孕,老公希望她能换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养胎,她虽然很舍不得原来的工作但也调动到了其他部门,现在生完孩子有家里老人帮忙照顾,她还是想调回销售岗,因为那才是她擅长并喜欢的工作。她担心老公不同意,准备瞒着老公真实原因,就说单位强制调岗,不得不继续做销售。

我问为什么一定要隐瞒呢?她说老公婚前就不喜欢她做销售,还以为婚后会接受。她说,夫妻之间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和盘托出吧,这不就是婚姻的相处之道吗?

我不认同这是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的确,即便是最亲密的夫妻也不都要事无巨细的分享,但她连自己真正的职业兴趣、个人发展这些跟亲朋友好友都能坦言的事情却不得不对老公隐瞒,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说还是不说的问题。

我看了她的朋友圈,上个月他们还举家出游,发了不少两人相偎相依的合照,表现出大多数人以为的夫妻该有的亲密。可是,亲密的表象之下,她却不敢把最真实的决定告诉他,他们只是看起来很亲密罢了。

遇到这样问题的绝不只是来找我咨询的这位,很多情侣、夫妻之间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你们生活在一个同一个屋檐下,同眠共枕,一起度过了很多时光,你们是别人眼里相亲相爱的一对,但其实你心里清楚,你们早已不复往日般亲昵,有很多话不能说或是不再说,有很多心情不能表露或是不再表露,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或是不再做,你们的双人床中间像隔着一片汹涌的海,但你们依然视而不见。

这种关系看似亲密,也应该真正亲密,但却因为一些原因堕入了假性亲密关系的境地。

回忆下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场景发生?下班回家后各忙各的,即便有交流也只是说说要交燃气费了、该买米了、同学要结婚了该给多少份子钱……所有的话题看似都跟你们有关,却也只是有关而已。那些你最关注的事情都被你生生吞进了肚子里,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你知道有些话不适合跟他说,后来渐渐的不想说,最后习惯了不说,但你可能会把这些话告诉好朋友,有时候甚至是还不太相熟的人。比如今天听同事说公司可能要裁员,你有些担心,但是看他还在兴致勃勃的打游戏,你选择了发微信告诉闺蜜;比如他想在十一假期自驾游,但是看到你正忙活着看淘宝,于是他想还不如约哥们一起去。

这听起来像父母那一代人“老夫老妻”的状态,也像很多人说的“爱情最终都会变成亲情”,这些说法不过都是用来遮掩假性亲密关系的事实而已。

良好的感情和婚姻关系,绝不是以亲情为最终归宿。如果能打破假性亲密关系的壁垒,无论两个人在一起相处多久都能保持真正的亲密感。

“你需要的关系和你想要的关系不是一回事”

我问起过很多人为什么谈恋爱、结婚?答案大多如下:因为我们相爱、因为我们在一起很开心、因为到了年龄该结婚了、因为父母催促,所以你觉得你想要一段稳定的、可持续的关系,把那个在一起的理由延续下去。

但两个人交往时间长了,你却发现你虽然得到了一个伴侣、一段关系,但它并没有满足你的需求。有人需要陪伴,有人需要精神共鸣,有人需要激情浪漫,有人需要事业上举案齐眉,当初你以为一段关系一定会带来这样的相应产物,你错了。

就好比,你觉得你需要事业有成、位高权重,因为这样才让你觉得自己很优秀、很有价值,所以你想要的东西是事业,真正需要的其实是价值感和成就感;你想要一间房子,因为这样你才不会颠沛流离随时搬家,你才安心,所以你想要的是房子,真正需要的却是安全感。

你看,想要的东西其实是可以外化和表征的,它们是可见的事物或行动,但需要却很难用肉眼看到,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和感受。想要的东西未必都能满足你的需求,需求也未必只能由你想要的东西来满足。

所以,假性亲密关系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你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而错把“想要”当成了“需要”,不明确自己的需求,也便无法考量对方是否能真正满足你的需求,更无从去要求对方如何满足或者也没有一个明确努力的方向该怎么改善你们之间的相处方式。长此以往,发现对方跟你以为的不一样,这段感情满足不了的你的需求,于是你退缩了,宁愿维持表面的亲密就好。

文章开头的案例就是因为女方没有在婚前明确自己的需求,把对方对自己事业的认同和支持当成必然,而男方又把女方在怀孕期间的让步当做女方的需求,婚前没有明确的事情,婚后更加凸显,影响了两个人真正建立亲密关系。

我的书叫《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所以很可能稀里糊涂恋爱、结婚,然后不明就里的陷入到假性亲密关系当中。

换位思考,不仅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也要搞清楚对方的需求,多交流、多碰撞,出现问题和矛盾和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们根本不知道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你在恋爱和婚姻中停止了自我成长”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不明确自己的需求,有些人是清楚自己要什么的,恋爱和婚前对自己、伴侣和你们的关系都进行了审慎的琢磨,知道你们很合适,可以互相满足之后才会严肃的在一起。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坏在过程中你忽略了一件事:你的考量只适合当初的你们,而随着阅历的丰富,每个人都在变化,这种互相满足或者彼此合适依然要以彼此都在相当的速率上成长为基础。

你们最初在一起的时候可能还是两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都对未来迷茫,那个时候你们的契合度很高,这是因为你们处在差不多的发展阶段上,沟通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如何搞定领导、如何升职加薪;但是随着你们渐渐成熟,如果其中一方已经顺利地解决了初入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去进击跟高一级的难关,而另一个还滞留在原地,那么你们会发现难以沟通,甚至鸡同鸭讲。

我有个老同学,他的女朋友是前同事,两个人刚在一起的时候女朋友就总是跟她探讨跟领导处不好关系的问。,他当时也是初入社会,两个人一起商量对策和解决办法,后来我的老同学换了一家公司,现在已经升职,女朋友还留在原公司,就这样过了四五年,他说,“我女朋友还留在那,领导也没换,她现在每天回家跟我念叨的事跟以前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变化,我该说的都说了,现在就只能嗯嗯啊啊应付她而已,她脑子里也没有别的事。”

他们的关系也存在着假性亲密关系的可能,原因是同学的女朋友这四五年里成长的速度没有跟上我的同学,虽然年龄增长,但是心智和见识却不见长进。当然,这并非要求每对伴侣都需要一起登上事业巅峰才可以,而是至少不要因为自身的问题阻滞两个人的亲密关系。

所以,偶尔停下来思考一下,你们在一起之后,你和对方是在不断进步还是在原地踏步,在成熟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些事情一直影响着你的个人成长,那么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反而是促进关系的捷径。

“你(们)觉得顺其自然就好”

如果你们在自我成长方面都做得很好,也保持了相当的速度,但还是出现了假性亲密关系的问题,那很有可能是你们忽视了关系本身也需要成长。

老话说,先成家再立业,这句话默认了一种状态:情感家庭生活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没有后顾之忧的、稳定的恋爱和婚姻的确可以让我们有更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我。但是,这句话没有揭露的一个事实是,“成家”这件事不是一个完成时态,它是一个现在进行时态,良好的关系需要维护、关注和塑造,而不是一劳永逸。

所以,在恋爱和婚姻关系里,奉行“顺其自然”的原则,就相当于把辛勤栽培的花苗扔在外面野蛮生长,不是所有苗儿都能耐得住风吹日晒,一直精心浇灌,它才能开花结果。

仅仅注重个人成长是不够的,你们还要保持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不是互相告知和汇报,而是能就一件彼此关心的事情深入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而不是想当然的用自以为的方式去揣度对方;这种沟通是商量和建议,而不是相互指责或以说服对方为目的,开放式的、不做预设的沟通才会给关系以更多成长空间。

你们还要培养处理问题和矛盾的方法,好的关系不是没有问题和矛盾,而是不避讳冲突,有一套自己的解决范式。如果遇到问题不处理,只是一味搁置,反而会使双方越来越疏离,回避矛盾只是表象,真正逃避的是面对真实的彼此以及你们真实的关系。

也要尽量营造可以培养亲密感的氛围。大家常说的仪式感是重要的,节假日、纪念日制造惊喜和浪漫是一个好的选择,切忌形式大于意义。真正的亲密感跟这些形式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靠日常小事和细节的维护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不要指望纪念日的一束玫瑰可以融化平日里所有的冷漠,如果你们愿意随时坐下来一起聊聊天,给彼此一个拥抱,说上几句贴心话,这些举动比仪式和形式更能提升关系的质量。

所有造成假性亲密关系的原因里,有一点是最难改变的——两个人早就意识到这种亲密并不真实,它是脆弱和经不起考验的,但是因为双方的自我防御太强,谁都不愿意戳破这层隔膜,因为那可能意味着表面和平的破裂、双方弱点的曝光、直面感情关系的缺陷,并且它还意味着你们要为此付诸努力去撼动虚假的亲密,这需要时间、耐力,甚至要承担关系瓦解的风险。

一直活在这样虚假的、无法真正触及彼此的生活中,的确少了纷争,但也失去了真正幸福和亲密的机会,感情的滋味不应该是这样的。分解关系中的咸和苦,是为了我们能整合更多甜蜜,它值得。

别总是习惯性的遗漏眼下手里的已经拥有,却把目光投注在远方的那些尚未得到,别总是觉得偶尔几次忽视和怠慢无足轻重,却还执拗的相信还有一辈子的时间来弥补,其实爱人耐不住冷落,亲密耗不过沉默。

既然真情在,何必假亲密。

许广平:婚姻真正难的事,不是相爱,而是相处


许广平:婚姻真正难的事,不是相爱,而是相处

恋爱与婚姻——恋爱的时候,我们像在战场,打起精神,攻克目标。然而走进婚姻,我们要做战友,一起对抗世事的无常。

男人对女人的激情还剩多少,看一看称呼的变化就知道。

经典电影《大话西游》里,蔡少芬对周星星说:“从前陪人家看星星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就叫人家牛夫人。”满座哄笑复哑然。

这番调侃,听在鲁迅夫人许广平耳里,不知会生出怎样的感慨。

婚前,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婚后,从衣来伸手到饭来张口。这样的领悟,相信多半女子都深有体会。

只是,面对着一个人人敬仰的大先生,面对着一个为文化革命奉献终生的先驱,许广平的无奈,也只能是有口难言的苦衷。

民国时代,三角恋、师生恋层出不穷。三角恋自不待言,一个陆小曼,一个林徽因已然登峰造极;师生恋,最著名的一是沈从文与张兆和,再者就是鲁迅与许广平了。

不同于鲁迅在老家的太太朱安,也不同于鲁迅可能有过心动的马钰,许广平的性格直接爽快,有点男孩子气,凡事很有主见,又敢于行动,不是随大流的主儿,某种意义上来讲,她是一个女愤青。

年幼时,因媒妁之言许配给当地劣绅,个性强势的她,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了婚约;21岁,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的编辑,为妇女权益据理力争;24岁,坚信男女可以平等的她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

开学第一天,上课的铃声还未消散,一个黑色的身影,出现在人头攒动中,个头不算高,约莫两寸长的头发,根根直立,仿佛在无声地呐喊着世界的种种不公平。身上的衣服旧得褪了色,打着一个个或方或圆的补丁。

班里一阵哄笑声:“怪物,像乞丐的老头儿”。哪有一点先生的模样呢?这便是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时,留给女学生们的第一印象。

貌似,并不光芒万丈。然而,当他用一口浓重的绍兴普通话,不慌不忙,徐徐开讲中国小说史时,台下安静了。

从此,许广平总是坐在第一排,听鲁迅讲一个小时的中国小说史。

那个时候,严肃认真充满着黑色幽默的鲁迅先生恐怕怎么都想不到,这个坐在第一排听他讲课,看起来青涩稚嫩的女学生,有朝一日,竟然成了自己的爱人。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写信?写信的意义是什么,是在世界的另一头,思念住在心里的人。

王家卫的电影《蓝莓之夜》,女主角离开纽约,流浪远方,每抵达一个地方,便寄出去一封长长的信。然后,山长水阔,等一个回音。

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年代,这是爱情最初的模样。

你还记得,上一次写信是什么时候吗?现在的我们,习惯了快。快递,快邮,快点开始,快点结束。那寄信、收信之间百转千回滋生出的感动,真的久违了。

1925年,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回了第一封信。一来一往,便是十年。后来,鲁迅将这些信件集结出版,如是,有了《两地书》。

《两地书》,两地情,一页一页翻过,有一寸一寸的感动,没有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恨缠绵,没有张兆和与沈从文的柔情似水,一如鲁迅先生序言里的自嘲:“如果一定要恭维这本书的特色,那么我想,恐怕是因为它平凡罢。这样平凡的东西,别人大概是不会有,即有也未必存留的。而我们不然。这就只好谓之也是一种特色。”

是的,平凡。没有红玫瑰热烈,没有白玫瑰高洁,如静水流深,有简单的美好,低调的智慧,稀松平常里涌动出的绵绵情意,让感动无处遁藏。

《两地书》几乎是可以当作爱情小说来读的。从心动时的怦然,到相恋时的飘然,再到婚后的漠然。爱情的一波三折,婚姻的现实残酷,被这160余封信照一照,全都现出了原形。

最初,许广平客气地称鲁迅为“鲁迅先生”,称自己为“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带着一个学生对政治、社会的困惑不解,向一个自己仰慕敬重并相信其能解答自己疑惑的先生真诚地请教。

也许,鲁迅对这个始终坐在第一排听课的学生有点印象,也许,她信中的内容让他觉得这个女学生大胆且有思想,他于是回信。她于是再写。

第一封、第二封……

彼时,身为学生会的干事,许广平牵扯进女师大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内心苦恼,无处倾诉。她在信里和鲁迅聊学校教育的变革,聊当代文学的利弊,聊悲愤难平的心情。

一来一往间,严谨恭素的师生情怀,渐渐有了改变。

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写信了。短信和网络代替不了信件和邮戳的旧时光里,信件的落款,台头的称呼,每一字,每一句,都有浅淡的温暖,也有隐晦的深意。

关系的变化,在你来我往的称呼间,渐露端倪。从第一封信到第四十四封信,许广平对鲁迅的称呼,从“鲁迅吾师”,变成了“mydearteacher”,自己的落款从“学生许广平”变成了“你的害马”(因鲁迅说她是害群之马)。

或许,先生的感情,过于克制,不像徐志摩、沈从文那般浪漫洒脱。这一段鲁迅生命中唯一温暖的感情,竟然是在信件的推动中缓慢发展。鲁迅的称呼总是很谨慎,然而,许广平的称呼却变化多端,既调皮,又亲近。一句“mydear”,已经聪明地将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大步。

谁说,电话最适合调情?文字的调情,没有面对面的尴尬,没有电话里声音的蛊惑,一切充满了无限制的遐想。你可以在信笺千山万水的那一头,想象他写下你名字时的表情,也可以在晦暗摇曳的灯光里,把对他的思念,幻化成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文字。

想起里尔克的《秋日》:“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想起海子那句诗,“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当年的许广平,也许正沉醉在不断为鲁迅取一个新称呼的温暖之中吧。

不过,相差18岁的师生恋,还是走遍了蜿蜒曲折路。

1925年的女师大学潮,许广平遭受牵连,在鲁迅的帮助下,住进鲁迅居住的胡同。这一段师生恋,流言甚嚣尘上。道德上的批判,法律上的束缚,鲁迅对许广平的喜欢小心翼翼极了。1925年10月,即将毕业的许广平,在《同行者》一文,公开表达对鲁迅的爱,她说自己不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她都要和他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在许广平的坚持与勇敢下,鲁迅终于放下多年的包袱,他对她说:“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他对她说:“你战胜了,我只爱你一人。”

恋爱中的鲁迅,对待许广平,有难得的理解与依赖。

听他讲课的女学生很多,他对许广平说,决定目不斜视;收到她的来信,他说高兴极了;许广平送给他一个印章,他特地买一盒极好的印泥,来配此章;许广平寄给他一件自己织的毛背心,他回信:暖暖的,冬天的棉衣可省了;许广平喜欢吃杨桃,他也特意要尝尝;许广平想要两本书,他当即去买,并回信:遵来命,年底面呈;面对周遭的闲言碎语,他坚持将许广平的工作安排在同校,高调回应:我想即同在一校也无妨,偏要同在一校,管他妈的。

然而,当爱情走进婚姻,又如何呢?

从前的甜蜜浪漫抵不过尔后的一地鸡毛。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同居。1928年,许广平怀孕,两人正式宣布结婚。婚后的生活,全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婚前,他带着她到杭州游玩,享受恋爱中的二人世界。

婚后,他连公园也不和她一起逛,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有进过,距离家里很近的虹口公园也不去。他戏谑地说:公园的样子我知道的……一进门分做两条路,一条通左边,一条通右边,沿着路种着点柳树什么树的。

婚前他带她看电影,买最好的影院座次,照顾她的近视眼。

婚后他说:电影没什么好看的。

婚前,他心疼她替他抄写手稿,感动地握紧她的手。

婚后,她忙到没有一点时间,忽略着自己,他却不再感动,同样忽略着她。

家里一应大小事,全是许广平操持着。萧红那时常去鲁迅家,对于许广平,她说的最多的就是:许先生太忙了。往往许广平从早晨忙到晚上,鲁迅不陪的客人,她在楼下陪着,一边聊天一边手里打着毛线。每送一个客人,她都要送到门口,礼貌地替客人把门打开,为了不打扰鲁迅休息,再轻轻地关了门上楼来。家里来客,茶水供应全是许广平亲力亲为,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她还要到街上去买鱼或买鸡,买回来还要到厨房里去工作,精心准备各种款待的菜式。每一餐饭,都吃的不那么安生,海婴(鲁迅与许广平之子)一会要这个,一会要那个,又要照应着客人。

萧红说: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一些是白了的。那白发,当是在日日操劳中,渐生渐长的吧。

她所有的时间和青春,都跌落横陈于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从前她是学校运动的领袖人物,被他称赞为有大胆的思想。现在她从一个五四新女性,无奈地回归到传统女性。为了鲁迅和周海婴,她选择断笔,甘于庸常,对于她个人的梦想而言,无疑是一种难言的落寞。

岁月横陈的琐碎中,她渐渐忽略了自己。她每日打毛线衣,剪裁新衣,然而她自己的衣物都是旧的,次数洗得太多,纽扣都洗脱了,也磨破了。和萧红一起逛小花园,想要拍张照片,但因为钮扣掉了,只能让萧红站在前面替她挡着点。买东西也总是到最便宜的店铺去买,等大减价的时候再入手。省下来的钱,她全用在为鲁迅印书和印画。

等到鲁迅生病,她几乎已经忙得没有一点时间了。她担当着护士的职责:定时给他吃药,定时为他量体温,把测量得来的数据填在医生发的一张表上。她担当他的助理,阅览别人给他的所有书、报、信,重要的转述给他听,不重要的就放一放,等他身体许可,再拿给他看。收电费的一按门铃,她就急忙往下跑,生怕别人打扰他。

她担当他的营养师,鲁迅的饭在楼上单开一桌,每一餐许广平都用小碟盛着,亲自端到楼上去。常常是一碟豌豆苗或菠菜或苋菜,外带一些黄花鱼或者鸡。鸡肉是从全鸡身上最好的一块地方拣下来的肉;若是鱼,也是她细细挑选最好的,放在碟子里。

萧红回忆他们的生活:“许先生用筷子来回地翻着楼下的饭桌上菜碗里的东西,菜拣嫩的,不要茎,只要叶,鱼肉之类,拣烧得软的,没有骨头没有刺的。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

究竟是怎样的深爱,才能让一个女子,完全忘记自己。面对丈夫的冷漠、孤寒,不抱怨,不生恨。有时候,许广平只是说了一句鲁迅不喜欢的话,他就沉默。婚后几年,鲁迅和许广平的隔膜越来越深,话也越来越少,他再不像从前一样,给她陌上花开缓缓归的珍惜。

然而,对待其他人,他却始终真诚,比如他善待萧红,一如当年善待许广平。

萧红的家,距离鲁迅家有一个小时,但她仍然常去,有时候,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到了夜里十一点,鲁迅便让许广平送萧红,叮嘱许广平,一定把钱付了;他并不怎么送客,但是萧红来了,他有时会坚持送她到门口,告诉她下回来怎么识路;萧红不怎么做菜,在鲁迅家里勉强做了几个韭菜盒子,他便扬起筷子,对许广平说,要再吃几个;许广平打扮萧红,不太好看,他便厉声斥责:不要那样装扮她。

他的柔情,宁可对着其他女人,都不能多给她几分。究竟是她变了,还是婚姻逃脱不了一脚踏进坟墓的真相?

爱情导师张小娴说过:吃鱼,要找个伴,每次吃鱼,他体贴地把最好的鱼肉刮下来夹到你的碟子里,让你拌着饭,这才是爱自己的男人。这话,我总觉得矫情了些,现实婚姻中的红男绿女,哪有这般骄纵的爱情,即使有,也不见得消受得起。

一个男人,过分虔诚地对待一个女人,不是太有所求,就是太无所求,都不是婚姻里最好的状态。男女最好的状态,其实是博弈,像是坐在跷跷板两端,你高时,我便低,你低时,我便高,各有输赢,互留情面。

50岁的鲁迅与30岁的许广平,隔着20年沉重的岁月,太难找到制衡点,所以,一个总是高,一个总是低。许广平说:“因为你是先生,我多少让你些,如果是年龄相仿的对手,我不会这样的。”

他对她说:相依为命,离则两伤。是啊,有多少爱情能够完美到两个人恰恰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呢?太多婚姻,不过都是狗尾续貂,猜中了开头,难堪了结局,现实喜欢朝着狗血剧情发展,一路开挂吐槽模式。

很多爱情,能像许广平和鲁迅一样,平静地相伴到老,已算求仁得仁。总好过我那结婚俩月,结婚证都没暖热,又赶着去扯个离婚证的同学。

况且,鲁迅最多是冷漠,不是无情。对于许广平的付出,他不是没有感觉。当他觉察到许广平的忙累,会敦促她尽快休息,也会抱歉自己忙碌于工作而忽略了她。

无论如何,这两个人还是相濡以沫,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鲁迅写过两首诗给许广平,一首是:并头曾忆睡香波,老去同心住翠窠。甘苦个中侬自解,西湖风月味还多。”

许广平回信说,我已读熟了。读熟的是信,也是他的心意。

另一首,是1934年12月9日,鲁迅得《芥子园画谱》三集,赠给许广平,上书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有人说,这首诗太过潦草,完全一派同志般的革命精神。我只能说,那是对先生的误解。

短短的28个字里,有着对婚姻的体谅,更有对许广平的愧疚。此中甘苦两心知,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嫁给一个人,究竟值不值,爱过的人永远不会问,不爱的人永远不会懂。

1936年10月19日,婚后的第十年,鲁迅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握着许广平的手,对她说:“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然而,她终究是违背了他的遗愿。经年之后,许广平始终没有忘记鲁迅,他走了,他的文字还在,为了他崇高的梦想,她一直坚持着整理鲁迅文集。自己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她早已不在乎了。

再十年的1946年10月,许广平写了一篇《十周年祭》,回首当年道:呜呼先生,十载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有如慈母,或肖严父,师长丈夫,融而为一。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曾经的师生,后来的夫妻。许广平和鲁迅,从陌生到知心,从知心,回归平淡。纵然有过唏嘘,可芸芸众生谁不是这么过来的?身为旁观者,我们永远不懂当事人的快乐与悲伤。一切,或者正如许广平理解的那样,爱不是披荆斩棘,而是甘之如饴。爱上一个人,甘愿用十年换一个相守。

爱情并不是一场棋逢对手的较量


爱情并不是一场棋逢对手的较量

1

余小蒙再次跟我聊起T先生的时候,他们已经分手三个月了,余小蒙的脸上依然存有着不合时宜的遗憾,言语间颇有些怀念的意味。

她与T先生是通过相亲认识的,彼时,余小蒙适逢家人耳提面命的催婚,T先生刚好也有了要安定下来的打算,于是两人在余小蒙的表姐的婆婆的邻居的牵线下,第三次见面之后就确立了恋爱关系。

余小蒙,女,身高165CM,长发披肩,肤若凝脂,属于走在街上回头率蛮高的女子。

T先生,男,身高178CM,颜值算不上特别招眼,但胜在气质优良,工作稳定。

余小蒙说其实他们对彼此是很中意的,但几番相处下来却觉得很累,感觉话里话外都是套路。

我问怎么回事,余小蒙便把他们相处的细节告诉了我。

大概是都有了些不同程度的人生阅历,两个人的相处完全脱离了恋爱中应有的幼稚和浪漫,每个问句里都透出试探,每句话似乎都在脑子里过了千百遍才说出口,而没说出口的,仿佛就是在为自己留好退路。

比如微信聊天,余小蒙很多时候都想一股脑的把当前发生的事情给T先生发过去,诉诉苦撒撒娇,可是在看到对话框显示对方正在输入的那一刻,她把心里的想法压下去,重新换上高冷的状态,施施然回复了两个字:嗯呢。

余小蒙很少给T先生打电话,且从不对T先生表现出来的殷勤有任何感动的表现,尽管她对T先生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却仍然要让T先生觉得他的殷勤是理所应当的,谁叫余小蒙是个女人且还有点资本呢。

T先生出差,余小蒙的思念就像春天的新柳发了芽,又像寒冬的腊梅开了花,可实际上呢?她一边在书桌旁用钢笔写着“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一边对着电话里轻描淡写“嗯,我先睡了,明天还要跟朋友出去喝茶。”

再比如,余小蒙从不掩饰有另外优秀的男人追求自己,这似乎印证了余小蒙有资本的概念,你看,多的是想要献殷勤的人,你得珍惜。

余小蒙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露怯,谁先认真谁就输了,爱情里主动的必须是男人,不主动的男人宁可错过,不能太急于表达会把人吓走,应该营造一个女神范的自己,欲擒故纵才是上策,异性朋友不能断绝,要让他知道本姑娘也是有市场的。

T先生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一样的,他尽管殷勤,却半分急切的样子也没有,约会的气定神闲不像恋爱,倒像是与合作已久的伙伴聊一聊工作的规划而已。

余小蒙说,她觉得T先生对她的情意是明确的,有几次她明明看到T先生的车就在公司楼下,电话里他却说还没到刚出发。

他明明跑了半个城市去买了余小蒙爱吃的湘西菜,却表示只是恰好路过,谁大周末的去离家几十里的饭店路过?

T先生的爱意在他们分手的时候,得到了证实,他说:其实很喜欢你,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很累,真实的想法得不到表达,每一次约会都把自己武装成百毒不侵的样子。

什么时候,爱情不再是随心所欲的表达“我想你”“我爱你”“很担心你”,而是变成了一场棋逢对手的较量,处处都在彰显计谋与策略,彼此就像电视剧里的演员,计算着谁在这场战役里略胜一筹,动用最高演技来飙戏,谁演技差,谁就输了。

爱情本应琴瑟和鸣,我们却草木皆兵,还在谋划着成王败寇。

每个人身上都涂了保护色,分不清真心还是假意,生生把这场爱情给错过。

2

我有个闺蜜说,她怀念上学时代的爱情。

她大学那会儿,喜欢上了比自己大一届的学长,她只犹豫了一个晚上,就去表白了,当时学长刚刚打完篮球赛,满头大汗的抱着衣服和矿泉水回宿舍,闺蜜在他走到通往宿舍的林荫小路上时,半路杀了出来,她的表白霸气而直白,就一句话:学长,我觉得你打篮球的样子特别帅,能不能做我男朋友。

虽然她的学长后来一直说,完全弄不清楚打篮球的样子跟做男朋友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最终在一起了。

闺蜜说那个时候的爱情是真的爱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下了晚自习俩人一直散步到宿舍快熄灯,熄灯之后又一直聊微信聊到睡着,彼此从不隐瞒心意,吵架了就生气,难过了就哭,对方来哄心情立马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想撒娇就撒娇,不用提前打好草稿,不用约会前化一个小时的妆,那么真实的爱情,后来再也没有遇见过。

如今呢?如今再没有了当年那样的勇气,再也没有努力的去表白过,哪怕遇到的人很喜欢很喜欢,也要端着,等待着,踌躇着,掂量着他有几分真心,计较着付出与回报是否均衡。

我们越来越现实,恋爱前先确认对方有没有车子房子票子,我们越来越自我,吵架了不肯先屈服,还安慰自己别低头一个爱你的人不忍心看你流泪。

我们在锱铢必较里,越来越不会谈恋爱了。

3

现代人把尊严与态度都看的很重要,就算我爱你,我也不想让你轻易的知道,都说轻易得到的不会珍惜,想必你也如此,我必须是高高在上的,你要来讨好我,珍惜我,我为自己留了一百条后路,所以哪怕你因此离开了我也不会很难过,那只能说明你的爱不够多,不够深。

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都在害怕,怕自己的全权交托换来他的淡漠,怕情难自禁的诉说只得一句回复“我知道了”,怕自己的缺点暴露在他眼里不再完美,怕真心会变,怕承诺他无法兑现,仿佛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安全感。

我们没办法百分百的信任一段爱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抽身的时候要优雅从容。

可是,如果每个人都把尊严放在第一位,你如此我如此他也如此,那每个人,岂不是都在错过?

我们谈的是爱情,人间至情至性之事,不是最应该体现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时候吗?不是就应该坦诚以待互诉衷肠才不枉称作爱情吗?为什么我们设置了一道又一道屏障,只为了永远占领着先发制人的高地,永远掌握着主动权?

4

以前,对着喜欢的人能写出几十首情诗,你侬我侬特煞情多,给他看,虽然矫情,却乐在其中;情人节收到礼物恨不得昭告天下,欢天喜地的模样真是可爱的N次方;他的一句喜欢开心的想要飞到天上去;

后来,编辑一条微信都要想一想别有泄露了自己情绪的字眼;收到礼物也不想让他看到兴奋得睡不着的样子;把他的言行在心里过了千百遍,宁愿让星座决定我们和不和,宁愿问塔罗牌我们的情路是否坎坷,也不愿再亲口问他,你到底有多爱我。

以前的我们,坦率直白,后来,年龄渐大,阅历增多,却发现,已经忘了如何去纯粹的爱一个人,我们总是挣扎纠结活在猜测里,总是精雕细琢好每一个词语才开口说话。

我们曾经坚信的,如今被我们怀疑着。

可是,爱情从来就不是一场棋逢对手的对决和较量,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若一场恋爱只是为了下一场留退路,那我们,恐怕永远也无法拥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希望你不要失去当年的勇敢,希望你能拥有完整的爱情。

离婚对于我并不是件坏事


离婚对于我并不是件坏事

lei

我和David是和平分手的。

可是再和平的分手也是一种撕裂,无法逃避刀割的心痛。心痛那无奈的逝去,无论曾经多么美好或炽烈。朋友问我:“经历了人生中一大打击,学会了什么?”我想,是离婚让我悟出了感情和婚姻中存在的许多不等式。

1一见钟情≠一定终身

也许小时候读了太多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我是相信一见钟情的,觉得不可能以别种方式陷入爱情。终于,在高中的那个夏天,我等到了......在一个跨省联谊夏令营的晚会上,我们因为都是王杰的歌迷,而聊到了一起,再然后成了笔友,成了“知己”。

我曾经很喜欢把这段与David一见钟情的故事讲给朋友听,以致于一个好友问我“是不是太喜欢这个一定终身的浪漫爱情故事了,而不论男主角是谁?”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毕竟生命的每一刻我只能做一次选择。但我承认,我曾经很渴望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爱情童话故事,所以会执着的朝“一见钟情、定情终身”的梦想努力,以致于当婚姻出现裂痕,我仍固执地用想象去弥补现实的缺憾。

在我们异地恋的十数年里,每次短暂相聚David灿烂的笑容总留给我有无尽脑补空间。每一次我有意识地无视现实中的磨擦,我总想起那遥远却温柔的笑容。我想,如果我当初成熟一些,不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童话里,也许我能更早地正视并面对许多现实问题。而不是等到我累了,没有气力去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去遮盖裂痕,争吵不断出现继续撕裂我们的婚姻,直到一点点将它埋没。

2人品≠情品

好像是一句歌词吧,“因为陌生而相爱,因为了解而分开”,忧伤中带着无奈。的确,当初我和David相恋,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新鲜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他,而异地恋则局限了相处的时间,拉长了了解的进程。我们为能在一起在一个城市落脚而不懈努力,对彼此的感情几乎深信不疑,从未停下来分辨:这感情究竟是爱,还是某种模棱两可的期待。

而当我们真的聚到一处,面对如何管理家庭财政,如何融入彼此的朋友圈,如何规划未来的生活,等等实实在在的细节,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三观并不契合。

David的愿望曾经很简单——过一个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可那时的我总觉得自己要改变世界,所以他要的我给不了,起码那时的我给不了。我不甘心于一房两车的美国梦,不愿意让婚姻成为我生活的全部。

我看得到和David在一起生活会很平静安逸,但我又希望有人陪我天马行空的梦想和追求,谈论世界大事,探讨人生意义。David觉得我不切实际,但这种交流似乎是我生命中的阳光和氧气,没有它们,我会觉得生活太沉重,不够轻盈和丰富,我俩仿佛一个在地上行走,一个在田野里游荡,你说你的,我听我的,始终守护着自己的频率,没法交集。

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我才意识到人品和情品是两个独立的子集,缺一不可。在别人眼里,David是一位好丈夫——老实可靠,忠诚顾家,值得托付终生。这是主流价值观中的“实”。情品呢?就是共同爱好,对生活共同的追求和享受。或许这是许多人眼里的“虚”。但两个人的朝夕相处中,最容易引发吵架的导火索大都是生活琐事。

不幸的是,当David在为跑马拉松认真地培训时,我只想把周末可怜的几小时懒在沙发上看电视;而当我想和朋友们侃世界时,David也不屑这种“吹牛皮”的聚会。我们都觉得自己没有错,事实也是这样。

情品没有对错好坏之份,完全是个人偏好。与其强求一方改变,委曲求全,不如彼此坦诚,承认不同。如果双方能够求同存异,固然可喜可贺;实在太喜欢自己,也无可厚非,毕竟婚姻需要两个人都幸福才能算是幸福的婚姻。

3乖女儿≠幸福的女儿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乖女儿,很少让父母操心。不时得个奖受个表扬,还能让父母骄傲一把。潜意识里,我的一部分是在为父母活着。

当离婚这个念头从我脑中第一次闪过,我突然很恐惧,害怕我最终还是要害父母伤心,拼命地想把这两个字从脑中抹去。

我的脑不断地警告自己:“不要离婚,再坚持一下!”

可我的心不停地呐喊:“我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我恨,恨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多爱David一点,为什么要伤害一个爱我、我也曾经爱过的人。

我怕,怕离婚会伤害善良的双方父母,也怕要面对世俗的眼光“道德”的审判。

不美满的婚姻就像是一柄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始终高度紧张。总觉得,剑若掉下来一定会是灭顶之灾。我在这般的挣扎中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泪流成河。

最终,我还是迈出了这一步。奇怪的是,剑掉下来,没有灭顶,爸爸妈妈似乎也能够坦然接受。比起为我和David感情担心的日子,妈妈的睡眠竟然也好了起来(也许既成事实比悬而未决更让人踏实吧)。

我也终于明白,无论我遗传了父母多少基因,但终究是个独立的个体。我的想法不可能与父母完全一致,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逃不过时代的烙印。父母那一代很能吃苦,他们有些人可能为了孩子,为了面子,为了生计而牺牲自己的婚姻幸福,可是我不愿意。

父母的意见当然要听,但不可违心顺从。人活一世,不应将自己当成别人眼里的角色,尤其是在感情中的选择,它是清醒的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即便亲如父母,也不能替你做决定。装出来的幸福只能一时一刻,不会一生一世。只有我们真正幸福了,他们才能真正放心。做个幸福的女儿,这才是真正的乖女儿!

4主动分手≠不道德

以前,我一直认为提出分手的一方是变心的一方,是背叛原先承诺的一方,直到有一天,我怀疑自己变心了,变“坏”了,突然不知所措。

起初我试图自我“纠正”,可是心不听从道德的指挥棒,我无法强迫自己去爱。David对我越好,我越痛苦,甚至开始故意挑剔他,似乎想用一种扭曲的方法把严重失衡的感情天平扳正一点。渐渐的,我们的婚姻依靠着我的道德感、责任感、耻辱心在维系,而非发自内心的爱和付出,我不再幸福,David也备受折磨。

虽然沉重,虽然伤痛,我并不后悔离婚这个决定。

我后悔的是自己也曾一度被“道德”绑架,没能更早正视问题,果断止损。什么是婚姻的责任?我的解读是去追求彼此的幸福,让彼此自由地去追求自身的成长。如果不能给彼此幸福,限制了彼此的成长,那么这个婚姻这份爱就是枷锁、不是港湾。我犯的错误就是明知David和我有本质上的分歧,却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没有勇气主动提出分手。

我曾傻傻对自己说:“他那么努力地挽回,我不能再伤害他了,所以不可以提及离婚二字。”我以为我是“善良”,但无论有意与否,我都已经伤害了他。敢于坦诚面对愧疚与尴尬,背负“负心”的责任,尽早地放手而不再消耗彼此的生命,才是为彼此真正的幸福负责!

当然婚姻中难免磕磕碰碰,也不能随随便便就离婚。真的要分手,请最后一次慎重地问自己:“当初为什么相爱?”请回忆一下那时的心跳、深夜的相拥。重播那些片断时,你确认,心中不再有一丝涟漪,仿佛那一切都只是别人的记忆?若非如此,请务必慎重,即便是携手度过金婚的幸福夫妻,一辈子里都少不了经历数次考验和无数磨砺。但若已然漠然,也请不要惧怕分手。

5离婚≠人生失败

记得有朋友曾警告我:“没有人可以有完美的人生。你事业顺利,要小心感情(或婚姻)可能受挫。”当时沉浸爱河的我权当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事实证明她是对的。

签订离婚协议后,我常哭。为爱情的消逝,也为人生的重创。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不仅伤害了David,也打破了原本的平静。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女孩失恋了哭着。上帝出现了,上帝问她你为什么这么难过?

“他离开了我。”

“你还爱他吗?”女孩重重地点头。

“那他还爱你吗?”女孩想了想哭了。

上帝笑着说:“那么该哭的人是他,你只不过是失去了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失去的是一个深爱他的人。”

突然间我明白了,他失去了的是一个不能再爱他的我,而我的损失其实才要大得多。也许你觉得我自欺欺人,但那一刻我如释重负,我终于可以宽恕自己。我不再把离婚看作人生的污点,而是还给它应有的名分——“我人生中的一段深刻经历”!

离婚,让我告别了我的童话爱情,学会了接受不完美,也懂得了爱情道路上是没有“道德模范”的。放下对自己完美形象的禁锢,我发现生活远没有那么沉重。

离婚,教会我不再简单地在人生中划等号,不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左右,而是更多地独立思考,忠于内心。只有以一个清醒的个体对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做出选择,才能真正对一段婚姻负责。

漂亮的鞋子是给别人看的,舒服不舒服却只有脚知道。而一段幸福的婚姻就像是有一双合脚的鞋,穿着它,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仿佛光着脚,它却能陪你去远方。

真正的爱情,不是同步成长而是互相成长!


后台留言中,常常看到这类的留言:

“男朋友下班后总是打游戏,我让他跟我一起看书学习,可他不愿意,我该怎么办?”

“我是个文艺女青年,喜欢看电影、看小说,看完之后想找男朋友讨论,可是他不喜欢和我聊这些,即便偶尔一起聊,他也没法和我说到一个点上,我该怎么办?”

“男朋友的工作收入没我高,我想让他考一个对他职业发展有帮助的证书,可他不愿意,我该怎么办?”

于是,渐渐的很多人信奉“不成长,就抛弃”,如果对方不成长,关系终究不会变好,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弃。

然而一段关系并非真的想放弃就能放弃,有时候,关系既没有坏到必须离开的地步,又不得不忍受跟对方各种不合拍的煎熬。

为了一段不算坏的关系变得更好,我们才希望对方跟自己一起成长。

01

为什么你那么渴望另一半成长?

曾经遇到一个学员,在我们给出她建议,希望她可以去自我提升,自我成长时,她却说:“总是说成长,只有我成长,对方毫无变化,有什么用?”

深入了解后,她觉得她已经很努力的去成长,但关系并没有变成她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乎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对方,对方更应该成长。这感觉就好像是:她是一个积极上进、辛苦付出的妈妈,却养出一个如此不成器的孩子?

然而,这种“妈妈”比比皆是。渴望另一半成长的人,在关系中通常都像个辛苦妈妈:

一开始任劳任怨,但当孩子开始出现问题时,开始恨铁不成钢,一边责骂孩子不懂自己的辛苦,另一边想用更多的付出来改变孩子。

事实上,这是一种掌控型关系,一开始关系存在的前提是:你应该无条件听我的;当对方不愿意时,掌控开始失效,关系就变成:我拼命对你好,只为让你听我的。

所以,掌控型的人看起来都非常nice,只要你愿意听从他,他就会对你不计代价地付出。他们常常不明白:自己有如此强烈的让关系变好的意愿,为何对方就是不愿意配合,反而还要努力挣脱?

就好比一个妈妈对孩子说:只要你变成一个好孩子,你要我做什么都愿意。

孩子会说:我什么都不需要你做,只要你不再掌控我的生活。

所以,在婚姻里,极度渴望对方成长的人,实际上是在面临关系失控时,试图用努力付出去修复对关系的控制,让对方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02

他的成长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样子

我有个好友小慧,她长期的苦恼是:老公与自己的成长不同步。小慧老公是建筑专业,常年泡在工地,一身汗,两腿泥,累到回家只能倒头睡觉,但收入一年两年也未见增长。小慧呢,高级白领,打交道的都是商界精英,人人顶着一个智慧的脑袋,聊起天来,三句里必有经济趋势和人工智能。

她跟闺蜜吐槽“我在工作上的困难,得不到他的指导。两个人没有共同话语了。”

“唉,她老公啊,就是成长太慢了。两人完全不同步,这日子该怎么过。”闺蜜甲乙丙也都跟着急了起来。

和小慧最近一次见面,问起现状,她顾左右而言他,表示不想说。

过了一会儿,她嗫喏着说“工作遇到困难,经济有压力时,总是得不到他的支持。跟他也谈了,但他觉得即便换工作,也达不到我们的预期。”

“应该会分开吧,感觉不需要他了。”

听她说完这句话,我总感觉怪怪的,我试着翻译一下这句话:如果你完不成「同步成长」这个KPI,是有可能被我「下架」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它反映出对关系的一种理解:它是一份工作。

一份做不好,就有可能要换人的工作。

这是我感到奇怪的地方。亲密关系,难道不是我们在繁重工作之余的一个避风港吗?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成了另外一层负担呢?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一下跟孩子的关系。“你要快点成长啊,八个月还不会爬,三岁了还不会说话,我就打算换一个孩子了。”

你会这样跟孩子说吗?

你以为你这样说或者不说,孩子就不成长了吗?

每个孩子都在按部就班地长大,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大。从来没有哪个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下架」威胁,就会停下成长的步伐。恰恰相反,我们给孩子的支持越多,孩子探索世界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安全。

相信我,每个人都在成长。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成长从来都是自然需要。

我们好奇,我们探索,我们奔跑,我们走过全世界。

何必在背后补一刀呢?「你要是成长得不够快,你就不被爱了。」

我问小慧,你问过他吗?为什么不愿意改变,保持与你的同步?

“我知道啊,因为他害怕,换一份工作也达不到我的期望,索性就不变了。”说起来的时候,小慧余怒未消,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我递给她一杯水,让她消消气:“你的意思是,你的期望太高,反而成了他改变的阻力。”

小慧愣了愣,从来没这么想过。

“你爱上的就是这么一个人吧,追求安稳,脚踏实地。”我拍拍她的手,“回去可以问问他,安全和安稳,是不是他想要追求的生活?他在你没看到的时候,是不是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毕竟,你那堆KPI就已经够烦了,就别再把老公也变成KPI了。亲密关系没有理性,也不需公道,不过是你我愿不愿意。”

03

亲密关系里没有同步成长

许多控制型的人对关系最理想的期望是“两个人共同成长,才能换回从前的幸福”。

在《我的前半生》中唐晶对罗子君说过一段话:

两个人在一起,进步快的那个总是会甩掉原地踏步的那个,因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能更多地探索生命的外延和内涵。

在婚姻里,除了收获一段紧密相连的关系,我们都还有许多的人生期待需要独自完成。如果我们因为期待无法完成,就花很多时间去改变另一个人,那么当我们专注于改变对方时,就已经成为了那个在关系里原地踏步的人。

当你因为经历痛苦,选择埋怨、纠缠、要求对方成长时,看起来你只是想尽快找一个出口,只是放弃了为自己痛苦负责的权利,这却相当于放弃了痛苦之后的整个人生。

真实的婚姻,成长从来都不是同步的。因为过往经历和自我理解的不同,总会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早具备自我成长的意识。也会有同样的挑战,对一个人重要,对另一个人却并不重要。这意味着让另一个人跟自己一同成长几乎不可能。

我们只有在自己感到不对劲时,对处境保持有意识的思考,才能不断确认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且一个个去实现它。只有当你离开固守的位置,真正走上一些路的时候,便会发现:哪里是别人不成长,只不过是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成长功课罢了。

所以,走向幸福的路,独自成长往往比强扭的共同成长更重要。最简单的关系,就是用一个成长好的自己,去选择一个成长好的爱人,这样的关系可能淡一点,可能不那么轰轰烈烈,但却能彼此支撑和相互滋养。

04

改变任何人之前,先改变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的关系状态,跟自己的内心状态是匹配的:

如果你很痛苦,就只会看到对方让你痛苦的地方,反而陷入关系里无法自拔;如果你可以先照顾自己,安抚自己,就可以看到原来关系里的很多问题从自己这里也能找到答案。

婚姻里最好的成长,不是努力做好去责怪对方不成长,甚至幻想着把对方拯救出不成长的舒适区,而是先从个人独立成长出发,改变任何人之前,先改变你自己。

杨绛老师的一段话:

年轻时不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

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

如果说最初真正意义上的变好是为了感染你的另一半,也不一定就100%确定另一半会因为你的变化而同步变好,也有可能是你变得很好,他还是不变,但这对你来说一点也不吃亏啊。

因为变好后,你看世界的角度和宽度,会大到你想象不了。

男女之间并不是只有婚恋模式


普通过日子,道理我都懂,但该难过还是会难过,该郁闷还是会郁闷的时候,也是会时不时冒出来一下。

可能是连下了几天雨,再加上有些事情一时半知道过不去而心情烦躁,这种时候,对内,一个人听歌暴走出汗洗澡,对外,会找几个说不上感情有多深的熟人吃吃喝喝,说些世俗的项目或者想法,看有没有合作机会。

曾经机缘巧合共事或者哪里认识,多少有点眼缘,不会特意联系,但见面也能聊几句,偶尔有人提议,也就可以凑一个局谈谈想法的半熟人,在我就定义成某种轻社交。

在我看来,这种暂时忘却一下眼前问题的疗伤方式,还挺好用的。一些问题犹如小伤口,不到伤筋动骨,说疼吧有点,特地展现给身边亲密的人看也大可不必,一来对方也不是医生,看伤口多多少少都有点负面情绪;二来时不时暴露伤口,反而容易小事化大。

轻社交就可以展示自己比较乐观积极,揣着对方利益又希望合作共赢的样子,哪怕只是一种表演,也是快乐的表演,今天过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社交对象里,当然会有许多男性。

不把和男人的交往仅仅局限婚恋范围内,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蛮重要的生活锻炼。

如果只是通过某些性别便利,往暧昧路上走,收获一些爱慕和追求的婚恋式交往,看起来轻松,其实挺狭窄的。

毕竟暧昧和婚恋领域里的利益价值链,无非是性和生育。不是说这两样不重要,而是出于体力和肉身的局限,这条社交之路太窄,人再喜欢吃东西,一天也就三顿饭;做爱一天做一次也够猛了。如果和异性就只局限这点合作,我们哪有可能去认识更多的人,碰撞更多的思想?

也许有些人,觉得有固定配偶以后,就不该和异性讲话,而我,是不会和这些人交往的。既然我的人生不能只有恋爱和婚姻,那么我的社交方式也不能只局限于感情暧昧。

对我来说,生活的从容,建立于我的自洽之上。而自洽,又建立于对人性宽广的接受度。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不去试着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也就不容易懂得各种各样的人性。不懂得各种各样的人性,希望所有人都遵守统一的道德和标准,幻想千人一面的话,就容易变得愤怒而固执。

如果只把男人局限在婚恋对象挑选,女人了解人性的面就很狭窄了。而这种狭窄的认知会反噬婚恋的真诚,年轻时候幻想人性的单一还能说纯真可爱,年纪渐渐上去,社会宽容度消失了以后,就会因为思维的闭塞使得连婚恋合作道路都更坎坷一些。

那么,抛开婚恋局限的男女交往的切入点在哪里?

一个在于利益的输出,一个在于频率的控制。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

主动输出利益的时候,更容易学习如何控制频率,不让自己随便爆仓的平衡感。

这种学习,在轻社交里非常合适。

了解对方的利益点,寻找破冰的切入,恰到好处的放松和真诚,获得短期收益后的好聚好散。

出于各种各样的需求或者随机,我请过各种各样的男人吃饭,既会谈生活,也会谈业务,有时候喝好了彼此吹捧称兄道弟,事情了了局散了一年半载也没机会在凑一桌也很有可能。

多认识一些人,多合作一些事情,就会多一些不同角度看世界的机会。当然有些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会不会用上,就如同孟尝君食客三千,他那时候哪想到会用上鸡鸣狗盗之徒呢。但是技多不压身,机会多了,也不压身。

来了都是客,过后不思量,聚一次,就考虑当下这次的利益分配和试谈。谈出一个机会固然不错,一下子谈不成也没啥损失,就当出来散散心,多认识一个人,多理解一个人在社会上打拼的样子。

熟练运用轻交往交往方式以后,再去开解自己的男女关系瓶颈,就豁然开朗。轻交往里彼此的合作目标还要策划,有些灰色的合作方式还需要各种火候试探;而男女关系里的性和生育是根本不用绕的共同话题,男未婚女未嫁,大家随时可以边做边谈。

一时谈不成个长期计划,也不会焦躁。因为短期合作都会有不了了之的时候,长期计划当然是更需要走一步算一步,时不时调整的东西。

付出过利益,达成过交换,就会知道人性当中情绪和目标的变化,有时候是多么的随机。

接纳这种随机性,就不会想不通在婚恋模式里,为什么有男人一开始对自己各种热情,也不像骗炮的甚至还没炮过,就忽然开始冷淡甚至打退堂鼓——这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他可能随机调整了当下生活的重心。

而他人时不时调整一下当前重心这个事情,太容易发生了。你需要做的无非是装装傻以逸待劳,把线留着就行。

哪怕你现在不想谈恋爱,或者已经有了特定目标,抽出点时间安排给这种轻社交,与人为善,寻找机会试一些简单的利益交换,也是必要的。

通过交换来打破对人性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者没有必要的恐慌。

对方只看见你生活的一个点,彼此参杂的利益链简单又直接的时候,谈吐和反馈也会更真诚直接和高效,也就更容易带给自己不同方位的启发。比如我们电影里往往看见,有些心事,不方便和父母或者爱人说,却会和酒吧老板一吐为快,有时候毫无瓜葛之人的一句话,的确也会点醒我们。

当局者迷。

身边频繁接触交往的人,感情和利益已经紧密到不分彼此,反而都变成了身在局中的困惑同伴。而轻交往就是让我们时不时浮上来,重新呼吸一口气,换个角度观看世界,也就等于换个角度,理解自己。

成长,是允许自己不再追求过于纯的东西,男女之间的纯友谊也好,愿意为了纯真的爱情牺牲一切的期待也好……这些固然美好,但是可遇不可求。倒不如接受水至清则无鱼,主动试探对方的利益点,短时交换,考量得失,来的都是客,过后不思量。

人生漫漫,人性复杂,我并不需要在每一种交往里证明爱情的纯真和伟大,我更期待在每一种交往模式里获得成长的乐趣和自洽。

有些白头偕老也并不是因为爱情


有些白头偕老也并不是因为爱情

这次我想讲述的,是爷爷和奶奶的故事。

爷爷小时候家境不错,他父亲在香港有很大的生意,所以从小便是个穿着西装喝着飞鹰牌奶粉的小少爷。可后来,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被扣留生死不明,房屋被没收,爷爷从少爷一夜之间变成了赶着车去卖豆腐的小男孩。

他酷爱读书,勤奋好学,所以具备了一个进步青年所有的技能,满腹诗书且多才多艺。

某一天,他遇到了当时年轻美丽的奶奶——他生命里最大的惊喜。

奶奶家境很好,生活一直很小资。会弹钢琴,喜欢看黑白外国电影,爱花花草草,也爱唱歌画画。她任性,脾气很大,却天真率性。

爷爷于是开始了一轮又一轮写情书的追求。与其说是情书,不如说是他日记的精华本,他把日常琐事编成一首首打油诗,带着对奶奶的爱意,以一种独有的浪漫呈现出来。

他一次能写好多页,日复一日,从不懈怠,直到后来连奶奶的父亲都喜欢上了看他的信,他们终于在亲人的祝福中在一起了。

后来,便是那无奈的文革,爷爷以“家庭成分复杂”要被下放到农村,学校的领导多次劝奶奶“只要说和他划清界限就可以保住工作不受影响”,奶奶沉默着没有做任何回应。

那时一次很大的批斗会,爷爷被批,奶奶突然上台,拿过话筒,对着台下的众人大声说:“我相信他的为人,我更相信我的眼睛!”那一刻,爷爷哭了,为奶奶的勇气,也为他们的爱。

于是他们在偏远的小农村过起了清贫却快乐的日子。

后来,小时候的我对他们印象不深,只知道他们从我出生起就坚持给我写日记,还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哭着拉着奶奶的衣袖让她抱,而每次爷爷都说“乖,爷爷抱,奶奶腰不好会累的。”

再后来,我慢慢长大,发现并总结到了一条真理,那就是,不论奶奶做错与否,爷爷永远站在她一边。

这有点像那句浪漫到死的“如果世界背叛了你,那么我会站在你这里背叛这个世界”。

有时候家庭聚会因为一件事意见不同,家里人都明白是奶奶有点无谓的计较,可爷爷还是把大家训斥一番,说奶奶是对的。

毫无原则的支持背后,其实是深深地包容与忍耐。

在小屋,爷爷对爸爸说“难道我不知道你妈做得不对么?我当然知道,可是如果连我都不护着她,她该怎么办。”觉得心里涌出一阵暖流,又有点眼睛酸涩,不知该说些什么。

我和爷爷奶奶上大学开始一直坚持通信,一是因为隔得远一年只见两次,二是因为我们都很喜欢这种古典的交流方式,他们文采斐然且书法漂亮,每次看信都能学到很多。

爷爷奶奶每次都分别写给我,彼此不看对方的信,十分有趣。大学四年,手里积攒了厚厚一摞,每次收到信的日子都是我的节日。爷爷注重以小见大,哲理性启发,奶奶则是日常琐事描绘的细腻生动。

有一天我收到爷爷的信,发现有这样一段:

“今天阳光很好,于是起身去北山散步。不知不觉天阴了,接着下起细雨,我一看四周没有避雨的地方,暗叫不妙。于是甩开大步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出四里路,下山后总算找到间路边小店。

此刻大雨倾盆,天空鏊底相似,我叫了辆出租车回了家。刚进门,又是一轮大雨如注,但房门紧锁,你奶奶不在家。

其实,之前,我们因一事拌了嘴,小有不愉快。可这时的我不由想,她是去北边小花园了还是去政府广场了呢?天不好为什么不早点回家,我想去送伞都不知去哪里送,很是担心。

刚准备两个地点都去找一下时,突见她回来了,原来是给我送伞。我极感动又埋怨她身体不好这么大的雨不用送伞的。她却说怕我淋着。

原来每次我都告诉她我回来的路线,可这次下雨我抄近路就没从原道回来,结果走岔路了。你奶奶不常走远路的,这趟下来,怎么也得四里路,太不容易。”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所谓白头偕老,并没有那么高深,只是在温柔的时光里,慢慢彼此习惯。

所有的久处不厌,都是因为彼此的用心。

风风雨雨这些年,“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陪伴与懂得。而所谓的吵架都已变为爱情的调料,因为一旦感情的天空真的下起雨来,他们首先想到的,都是为对方送伞。

我带着感动看完,想到的不是爱情如何,而是理解与忍耐,在彼此的心田上,摇曳生花。

奶奶这两年去上老年大学唱歌,爷爷十分支持,每周准时接送,风雨无阻。她年纪大了记性不太好想背的诗词说忘就忘,爷爷就陪她一起比赛着背诵,还一见我们就说奶奶可厉害了总是赢;爷爷喜欢看抗日神剧和历史书籍,但每天晚上都会和奶奶一起看她喜欢的剧,从韩国家庭剧到《甄嬛传》再到现在的《芈月传》。

因为他觉得,在这个并无完美的世界,奶奶是完美的。于是,忍耐也心甘情愿,全力以赴。

记得姑姑以前经常对我说:“你要保持清醒啊,不要拿你爷爷的标准找男朋友,因为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被比下去。”

他们现在很好,上次奶奶来信写到他们会挽着手去买稻香村,一进店就各自给对方挑点心,只不过一结账,给奶奶的点心金额都是爷爷自己的好几倍。

想起了电影《恋恋笔记本》中,老年的诺伊对着失去记忆的艾丽天天读信,他们年老色衰,体态蹒跚,满脸皱纹,从激情四射到柴米油盐,从豆蔻年华到生儿育女,他们的爱无远弗届。最后,他在她的身边躺下来,紧紧握住她的手。他说,“我会一直守护你。”

还记得那段话么?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在一起已经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闹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

书中这般炽热浓烈的话语,至今读来,依然会被感动到流泪。

所以,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爱情无关,只不过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真正爱你的人,就是一直愿意忍耐你的人。

我相信,爱情是生命里的一束光,即使随着岁月渐渐消融,但那个对的人,还是会有我一喊就心颤的名字。

而这个世界之所以可爱,正是因为所有的美丽和痛苦,都饱含着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