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百科 > 导航 > 亲密关系中适当拉开一段距离让生活更美好

亲密关系中适当拉开一段距离让生活更美好

发表时间:2019-12-05

【www.qg13.com - 挽回一段爱情】

情感也是需要经营的,两个人需要去解决一些感情问题,遇到情感问题了应该怎么办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亲密关系中适当拉开一段距离让生活更美好,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久前,一位中年男士来到心理咨询室,请求我的帮助。结婚25年来,他在家里没有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妻子黏在他身边,对他的任何事情都十分关心。开始他还觉得挺幸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感到心力交瘁。
由于妻子对他与前女友的过去耿耿于怀,因此一旦涉及异性,妻子超级敏感。比如,家里电话一响,她立即抛下手中的活去接电话。只要是女的找他,接电话的时候她一定竖起耳朵偷听,接完后,还要详细盘问。他感觉妻子就像家里的警察,问着问着就扯到他的前女友身上。其实自从与前女友分开后,他与她再也没有联系过,但妻子时不时地提醒,反倒让他忘不了前女友。这些年来,他一直千方百计地寻找一切出去透气的机会,但仍然摆脱不了妻子的严密“关心”,也越来越反感这种“关心”。
其实,爱情无需刻意去把握,就像抓沙子,越是想抓得多抓得牢,流失的越多。爱情也是一样,越是想抓牢,反而容易失去自我,失去原则,失去彼此间应有的宽容、谅解和适度的距离,爱情也会因此变得毫无美感。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的婚姻,但爱是需要能力的,这个能力就是让你爱的人发自内心真诚地接纳和爱你,而不是一味地去控制对方。这样只能让对方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产生距离,关系疏远。过度的亲密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会让对方感觉压抑而逃避,影响夫妻关系。
有艺术家曾绘制了一份关系地图:关系带来热情、共鸣、亲密、分享、接纳、着迷与上瘾,也带来依赖、愤怒、嫉妒、哀伤、冷漠、厌烦和彼此控制。在亲密关系的初期,双方都有迫切的控制欲望。越控制,就越觉得有安全感。可是我们也发现种种的控制最终都会破坏关系。
所以,夫妻亲密要有度,不论是空间距离或者心灵距离的不适度都会适得其反。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遵循一个重要原则:适度原则。
我们很多人都知晓这样一个故事。两只相爱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抱在一起。可因为自身都长着刺,于是它们隔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了一起。几经折腾,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需尊重“心理距离效应”。尊重心理距离就是要承认彼此存在的外显或内在的心理距离,这包含尊重他人的人格、个性习惯、权利地位、情感兴趣和隐私等。即使是恋人、夫妻的交往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可能会引起意料不到的后果。
相爱的人,就好像两只相爱的刺猬,如果距离太远,会冷;太近,又会刺伤对方。
一位离异的男子说:“离婚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前妻让我毫无保留地把过去的一切都说清楚。为了让她放心,新婚之际,我作了彻底的坦白。可是从那以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成了一个透明的空箱子,毫无自我可言,越来越不自在,最后只好选择离婚。”
显然,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的时候,正是他与别人失去心理距离之时,他的自我就缺乏安全感,自尊心就容易受到伤害。因而离婚对这位男子来说是逃避,也是自我保护。
夫妻间坦诚相待,开诚布公是应该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遮无挡地把什么事都告诉对方。肚量再大的人,对爱人的绯闻也会产生醋意。所以,将个人过去的婚恋隐私对现在的爱人“坦白交代”并非良策;留些个人隐私,反倒是明智选择。
夫妻在生活中需“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也意味着各自拥有一些独处时间。因为人类有一种基本需求,即个人的某些部分不能总与人分享。
在一次中国画展上,一个男人仔细端详着一幅画。过了一会儿,他奇怪地问妻子:“为什么画家只画了一棵树、一根树枝和一只鸟?”妻子答道:“因为如果把整个画布都填满了,那鸟就没处飞了。”同那只鸟儿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需要一定的空间伸展翅翼。
有位朋友每次将大茶杯的茶水往小茶杯里倒时,总要洒出来一些,即便将茶杯口紧紧地贴住杯壁,也会洒出一点。某次友人来访,朋友像往常一样倒水。朋友笑道:“把茶杯抬高,拉大距离,让水飞落杯中。”依言一试,果真一滴水也没洒在外面。事情很简单:适当拉开一段距离,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同理,美丽的爱情、持久的友情、绵绵的亲情,都需要拉开距离。

相关推荐

维系一段亲密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维持亲密婚姻的关键是什么?亲密关系的最终问题是它们必须共存。婚姻情感问题如何才能被淘汰?婚姻出现危机怎么办?

1。保持亲密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换句话说,我们两个在同一个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他们都想在这件事上有决策权,不会互相让步,所以有矛盾。例如,如果你想吃开封菜,他想吃金色拱门。我应该听谁的?婚姻情感问题如何才能被淘汰?婚姻出现危机怎么办?

例如,对一个孩子来说,你认为爱的方式是无条件地接受他,而他认为爱的方式是在他犯错时惩罚他。我应该听谁的?

例如,在给父母捐钱的问题上,你认为“在新的一年里给每个父母2万元是公平的”而他认为“我的家庭比你的家庭更特殊,给予更多是实际的”我应该听谁的?你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吗?获取免费专业情绪分析> >;

例如,谈到睡眠,你认为最好在11点前睡觉,而他认为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是基本自由。我应该听谁的?还有一系列对春节习俗的蔑视:一方面,男女应该共享餐桌;

另一方面,男人和女人应该平等。谁是对的?在所有的婚姻问题中,只有一个问题:我应该还是应该听你的?如果我听你的,我很委屈,只想找点事做如果你不接受我的建议,你想找什么?

这时,两个人发生了冲突,但是两个情人是这样的:听你的,你说了算。最大的好处是:如果你不知道,我会下定决心听我的。如果你有想法,我们会听你的。[为了做出这个决定,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去争取。

例如,指控、推理、冷战、威胁和否认,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决定。然而,他们很少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出现在权力斗争的背后,有一个我们经常忽略的隐藏条件:我们两个人必须参与到矛盾的问题中去。

我们习惯了两个人结婚,一起做一件事。当然,当然,我们从不怀疑米饭应该一起吃,一起睡,钱应该一起存,费用应该一起花,孩子们应该负责任,一起工作。我们总是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家庭。

婚姻情感问题如何才能被淘汰?婚姻出现危机怎么办?如果不遵循这一模式,婚姻会发生什么?家还是家?这实际上是试图把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这两个独立的个人被强行剥夺了独立的人格,完全被整个所控制。你能想象如果两个不同的独立的人不得不一起做同样的事情会发生什么吗?

婚姻和爱情的确是一种结合,两个人之间有一定程度的融合。但不是所有时候,一切都必须如此整合。过度追求融合是一种共生现象。

当两个人共存时,只有当他们必须一起做同样的事情时,才允许他们不同意对方。

女孩子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


很多人纠结于如何“保持独立”,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也许自己根本就还“不够独立”。女孩子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很简单: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上周日的读书会上,一位姑娘问道:“女孩子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在感情世界里,女孩子需要比男生多付出一些,所以常常会发现女生是弱势那方。”由于时间有限,当时只是做了一个简短的回答,无法深入探讨,所以想在这里多絮叨几句。
让我们想想“保持独立”最根本的前提是什么?是不要比对方付出得多吗?NO,NO,NO.付出多少跟独立不独立没有关系,付出多那方不一定就不独立,付出少那方也不一定就独立。付出的关键不是多少,而在你是否心甘情愿,是否付出到点上。带着不甘和怨气去付出,付出得越多,自己心里越痛苦。能让对方开心,自己也能享受为心上人付出的快乐,付出再多都没问题。
很多人纠结于如何“保持独立”,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也许自己根本就还“不够独立”。由于亲密关系容易把一个人“不独立”的特质暴露出来了,很多人就误认为“亲密关系”造就了“不独立”。其实,“亲密关系”从来不是一个人“不独立”的原因。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她肯定也是独立的。“保持独立”最根本的前提是,你得已经拥有了“独立”这种特质。
女孩子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
很简单: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独立包含了行为独立和人格独立。围绕“行为独立”展开的观点比比皆是——女孩子得自己会修电脑、会做饭、会换轮胎等等等。我认为,行为独立只是皮表,女人独立的根本,乃人格之独立。用Meiya的话来说:“人格独立是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个人的幸福选择、争取和负责。”如果一个人事事都能自己做,人格不独立,在我看来,照样不算是独立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独立了,即使电脑不会修,轮胎不会换,饭不会做等等,我也会觉得这是个独立的人。自己不会弄电脑,找维修中心呗;不会做饭,叫外卖啊,说穿了都是一通电话就能解决的事儿。一句话:人格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
人格独立不是靠阅读几篇文章就能获得的。但是阅读可以缩小人格“不独立”和“独立”之间的距离。个人认为,一个人迈向“独立”的第一步是:怀疑。
土豆小时候在挪威,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对在座的孩子们说:“对于任何人的话,你们都要学会怀疑,都要加以自己的思考,包括我说的话。”回想我自己的小学时光,那时候老师就是某种“权威”,容不得你去质疑。长大后,慢慢才发现,很多所谓的“权威”并非就是真理,越是“权威”的东西,越应该去怀疑。
《性爱大师》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美剧。主要讲述两位性学研究的先驱者WilliamMasters和VirginiaJnson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无论是思想开放的“性爱大师”William,还是身为同性恋的医院院长Scully,都还认为“同性恋是种疾病”,更别说社会普罗大众了。正因为有了对这种权威观点的质疑和质疑者们的努力,在西方世界,这一观点才逐步被“同性恋不是病,它跟异性恋一样正常”取代,当然,反同的声音仍然存在,但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打破偏见和歧视的队伍里。
很多在我看来“三观不正”的观点,仍然在我国的主流社会里横行霸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家务活是女人的专属",“离婚女人掉价”,“女人天生比男人弱”,“女人太强没人爱”等等。别人怎么想,我们管不着,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听从那些“权威观点”,物化自己;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质疑它们。
第二步:拒绝。
如果你打算全盘接受社会向你输出的价值观,劝你还是不要浪费时间继续阅读此文了,也不要操心“女孩子如何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这种问题了。很多人痛苦的是,意识到了某个主流观点不对劲,却无力改变它。比如,“XX岁了还单身一定有问题”这种观点,你内心不赞同这种说法,但来自各方的压力把你逼得喘不过气来,连你自己都开始担心,要是顶不住这些压力怎么办。我一向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繁殖恋”才会歧视单身的人,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大概都能理解,遇不到心仪的人,那还不如单着。但由于“繁殖恋”的数目太过庞大,你要到了XX岁还单着,总会招到某些人的白眼。而那些人还因为自己站在“权威”一边,洋洋得意。
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不了“权威”,但一个人可以拒绝接受它,拒绝被它控制。你铁定了心不愿意做的事,没人拿着刀架在你脖子上逼你。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份“拒绝”都是在为“改变”做贡献,“拒绝”的人多了,如今的诸多权威观点,将来总有一天会变成笑话。别忘了,“太阳绕着地球转”这样的观点也一度是种权威。
第三步:择友。
我说的“择友”,是说“选择好友”。不用深交的酒肉朋友杂一点也无大碍。你脆弱时,好友是否给予你鼓励,给予什么样的鼓励;你开心时,好友是否给予你祝福,给予什么样的祝福;你遇到问题时,好友是什么态度;就算是无所事事时与好友的瞎聊,这些东西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你产生影响。你得学会判断,这个朋友对你的影响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如果你的关注点,是如何让自己变得独立,而你周围的好朋友却都只想着钓金龟婿,分个手就觉得自己被男人白白睡了,那你就得远离这些价值观跟你背道而驰的人,去跟那些追求独立的人做朋友。
很多人对“独立”二字有很大的偏见,他们觉得“独立的女人”是指那些“只要事业,拒绝爱情,拒绝男人”的女人。前面已经说过了,“独立”是为自己个人的幸福选择、争取和负责。一个独立的女人,要是觉得爱情和男人是幸福的一部分,那她非但不会拒绝,反而会去等待或去追寻。
上面三步需要不断地循环加强,走向独立才会成为可能。而这三步又都很容易走偏,毕竟不是所有的社会权威都不正确。怀疑得过了头,有可能把自己搞成被迫害妄想症者。拒绝权威拒绝过头,说不定会成一个反社会者。择友也是,前两步没走好,这第三步很可能让你一不小心就入了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