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设计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情感美文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0-02-18

设计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设计之书经典读后感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设计之书》是一本由英国费顿出版社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之书》读后感(一):经典就在妙手偶得

便签本、小夹子、开瓶器,一件一件日常的小物件,在我们的生活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设计真的是很重要的事。不管是“签名、徽章、署名、作品……”,很多时候想要出彩,我们都需要用到设计。现代社会考虑到的东西更多,所以更是如此。有时候,可能我们一个小小的设计就能换来别人对我们更好的第一印象。所以说,不管是什么,往往都需要我们慎重对待,如果用心做到匠心独运的设计的话,那效果肯定也是要更上层楼的。了解设计,学会设计,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了解设计,变成设计大师呢?俗语说的好,“见的多了,什么不知道”、“没吃过猪肉,最起码见过猪跑”,众位看官您别笑,这就是设计最开始的第一步,通过看来欣赏感知不同的设计,来“了解怎样才能更好的设计”。《THEDESIGNBOOK》又名设计之书,是了解设计欣赏设计的一个较好选择。我们都知道,设计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说说而已。像晾衣夹、开瓶器、甲板椅,为什么这些设计多少年来仍然遍布我们的生活和活动空间,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设计上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功能性和简便性的统一让它的实用性一直延续至今。那么,在了解了设计不简单的大前提以后,我们就需要去更多的关注设计的功能性和简便性,太复杂的设计,是不会被大众认可的。《设计之书》之所以是了解设计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原因何在呢?《设计之书》精选了过去近四百年以来产品设计历史上最富有创意、美感和影响力的五百件产品来向我们展示每一件产品从创意诞生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生成以及设计厂商的生产改造的过程。通过《设计之书》,你不仅仅可以了解单个产品,感受单一产品的魅力,更可以从时间上空间上了解设计变迁的历史,让你从一个设计小白变成设计老手,即便不是大师,也可以得心应手设计,不至于手忙脚乱。所以不要再感叹怎么样才能去更好的设计了,为什么不一起来看看呢?他从“产品图片、设计者(包括生卒年份)、生产厂商、设计故事(也就是设计理念的来源)、设计时间”六个方面来介绍这些知名的设计案例,让我们对这些设计案例都能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感知。拿我们办公学习常用的凤尾夹来说,这是1911年由路易斯.E.巴尔茨雷为了将松散的纸张固定在一起而发明的。简单卓越的设计不仅外形非常优雅,而且巧妙的将杠杆知识、三角形固定原理都融入其中,这也让这款夹子一直到现在仍然被我们广泛使用。或许很多时候真正优秀的作品恰恰就在于那些妙手偶得之的一瞬间,诗句如此,灵感如此,设计也不例外。你能想象到安全别针最初的时候仅仅是纽约人沃尔特.亨特受够了直别针极容易受损又容易戳到人的特点才把黄铜丝弯曲起来创造的得意之作嘛?这个因为没有任何接点而不会断裂、松动或者旋转因此也不会轻易磨损的设计成功成为了别针界的一个新宠,甚至到现在仍然是我们家用小物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看似是简简单单的设计,其实只要用心每个人都可能得到这样的成果。哪怕是现在,我们仅仅了解这些设计背后的故事就可以为他们感到幸福,也为我们能够有幸见到这样的设计感到欣慰。设计本来就是这样,实用、简约,如此足以。欢乐好比美丽,住在使用它的人手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日常生活常见的一些小用具,开瓶器、回形针、乐巴菲玻璃罐,优秀的设计不需要复杂的步骤就可以实现强大的功能。哪怕是到现在这么久的时间过去,我们仍然在使用,这就是设计的力量,可以想象一个完美的设计在生活中多么重要。一个简简单单的结构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设计之书》读后感(二):你也许不会因此爱上设计,但你一定会因此更爱生活。

你知道腕表一开始是为女性设计的,而男士多佩戴怀表吗?

你知道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是一名设计爱好者,他设计的门把手步入了经典之列吗?

你知道世界上多数经典的座椅的设计者都是建筑师吗?

你知道有一款咖啡壶自1933年以来,一共卖出了2亿个吗?

维特根斯坦设计的门把手

这些冷门的历史趣味点在这本小而厚实的《设计之书》中俯拾皆是,即便不是设计从业者,读来也毫不枯燥。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有影响力的设计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十七世纪的一把剪刀开始,一直到本世纪初的苹果电脑等。包罗万象,煞是好看。

阅读这本书,你会惊叹人类为了活得轻便而美好,把想象力和实践力开发到了何等的程度。你会惊叹设计确实是一门艺术,饱含哲理,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和形态密切相关,绝不只是静态的物件。你也会惊叹自己经常操作使用的那些物件,内里蕴藏了何等的智慧。

《设计之书》打破了我一直有的刻板印象,即“设计”是跟“高端”“定制”等深度联系在一起的,寻常百姓多半是“将就”。其实并非如此,固然有一部分的设计包含了很高的技术或艺术含量,而价格也让一般消费者望而却步,无福消受。但有更多的设计其实是为了应对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提供更精细化的场景解决方案,同时也为生活注入美的素质。借用书中提到的设计家普鲁韦的话来说,设计应该是现代功能主义的一种大众化形式。

因此,你会在本书中发现形形色色的门把手、餐具、台灯、笔等等家用、办公用具,以及简直花样繁多到目不暇接的椅子,各种线条,各种形式,从符合人体流线的,到借鉴自然界生物形态的(比如天鹅椅,郁金香椅,椰子椅,蜂腰椅等等),甚至还有体验不佳,看样子更像是装饰品的椅子,可见人类对“坐着”这件事有多在意。

蚂蚁椅天鹅椅潘顿椅

最令我惊奇的是的一款设计品是便条纸。平常唾手可得的东西,竟然被作者与如此多的显而易见的伟大设计品相提并论,甚至有“神话般的地位”。1980年,3M公司生产了这种能够强力黏贴于物体表面,并且揭除后还不留下任何痕迹的的便条纸。一经推出,便如同病毒般扩散到了家庭与办公室之中,并且还开发出各种使用方法,甚至被赋予了文化意义。作者热诚地写道:“这不仅表明了这项发明与其设计的杰出性与明确性,还证明了一款符合人类行为且简单的工具拥有何等强大的力量。”

现代设计强调适用性、简洁性,凸显理性精神,就我浅见,这是一种对古典的、繁复的设计的反动,现代的设计师追求功能和美感的兼得。背后对应的是工业化深入,城市中产阶级的扩大,以及消费社会的降临等等。美学下沉,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占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审美需求重新定义设计,而设计家们亦适应变化,乃至创造需求,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使得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这是一本设计之书,更是一本生活之书。透过这一个个设计,生活被如此丰富美妙地展现出来。你也许不会因此爱上设计,但你一定会因此更爱生活。

图片部分来自豆瓣友邻艺饭、圃生

《设计之书》读后感(三):勇敢的回形针,传承的张小泉,《设计之书》中融入的经典创意

二战时,欧洲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屈服的人弯下了膝盖,沦为纳粹的爪牙,而不屈服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抵抗着。伦敦的市民在“不列颠空战”中捍卫着空袭之下不屈的尊严,一边掸调身上的尘土,一边优雅的喝着下午茶。莫斯科的军民们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用血肉之躯殊死抵抗着严冬之下的入侵。

不屈服的还有二战中的小国挪威。

挪威是个小国,也是一个年轻的君主立宪国,独立的王国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来自格吕克堡家族的丹麦卡尔王子以哈康七世的名义登基,成为5个世纪以来挪威第一位自己的国王。国家虽小,但是挪威在二战时的表现令人陈赞,尤其是哈康七世国王,面对纳粹的入侵,他拒绝投降,并说出二战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话:“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者就不值得活下去。”他随后流亡英国,并在英国成立流亡政府继续战斗。

之所以说到哈康七世的故事,因为要提到一个小小的发明,国王流亡英国,挪威人还在国内继续战斗。德国纳粹占领军禁止挪威人佩戴印有挪威国王肖像的徽章,于是挪威人便开始佩戴回形针。冒着被捕的危险,用回形针象征着内心的反抗。回形针最初由挪威发明家约翰·瓦莱于1899年研制而成,设计简单内涵丰富。

最初知道这个故事是从《设计之书》中读到的,这个故事很简单,这个发明也很简单,但却印证了一个道理:“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好的”。原来一件产品的诞生,不仅仅有天才的创意,还因为在作品中融入了独特的心血,创意中也融入了内心最初的理念。一件作品就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设计之书》中除了回形针,还收录了其他499件发明,每一件都独具匠心。《设计之书》由久负盛名的艺术出版机构英国费顿出版社编著。全书收录了近400年以来产品设计历史上最富有创意、美感和影响力的500件产品,向读者介绍了每件产品的创意诞生、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以及制造厂商生产改进的历史,至今这些产品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从最初满足功能的设计,到追求美感与功能兼得,这些产品的不断更新提升了我们的家居、办公和公共环境。本书不仅关于设计,也关乎品味和文化。

《设计之书》中收录的每一件作品,用清晰的图片和高度概括的描述呈现了每一件作品的点睛之处。500件作品的集中展示,既是一次灵感的碰撞,更是设计理念传承与发展的融合。

一传承的剪刀系列

刀具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各式各样的刀具为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展示了设计者的巧妙设计,《设计之书》中收录了张小泉、瑞士军刀等知名的品牌,这些产品至今仍在生活中广泛使用。

1张小泉

中华老字号,简简单单的五个字背后,是无数中国匠人的历史传承。手工打造的精细,克服条件的束缚,历经社会发展的风云起伏,这些古老的品牌从历史中缓缓而来,在现代社会中散发出新的活力。张小泉的剪刀就是最好的代表之一。

诞生于浙江杭州的张小泉,在数百年的发展史中,始终代表着剪刀工艺的最高水平,并保持着高额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宫廷用剪,是品牌品质的保证。在今天的中国剪刀市场依然保持着40%的市场份额,则是传承发展的最佳写照。

今天的张小泉品牌,旗下拥有家庭用剪系列、工农业园林剪系列、服装剪系列、美容美发剪系列、旅游礼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100多个品种,400多种规格。

2瑞士军刀

1891年,卡尔·艾尔泽纳为瑞士军队直到了第一批军刀,经过不断的改进产品的重量和提升功能,1897年为改进的小号军刀申请了专利,小号军刀受到了瑞士军队的欢迎。今天,瑞士军刀畅销全球,其高品质的质量和性能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二记录时间的印记

记录时间的工具,怀表的出现是技术的革新,而腕表的出现,则带来了简单与便捷。《设计之书》中收录了几款腕表,不仅在当时引发了震动,直到现在也依然是经典。

1卡地亚的“坦克”腕表

“坦克”腕表的灵感来源于一战中装甲坦克,长方形的表身是坦克的外形,两条侧边则象征着坦克两侧直线形的履带。‘坦克’腕表1917年设计,1919年正式发售,直到今天,这款腕表依然是卡地亚的代表之一,畅销至今。

2百达翡丽“卡拉特拉瓦”系列腕表

在奢侈品钟表行业中,百达翡丽公司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该系列的腕表为圆形表盘,区别于同时代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设计,其男士款也是百达翡丽最经久不衰的一款腕表。

三科技新浪潮

《设计之书》中也收录了科技新产品。科技的发展,极大的影响了当今世界,网络的出现缩短了地球村的距离。相对比经典的设计,科技产品收录的数量并不多,但一件都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1苹果公司系列产品。

iPhone当年的出现,真的可以用横空出世来形容。天才的乔布斯带来了天才的创意,尤其是iPhone4的出现,人们惊叹,原来手机也可以这样啊!一件划时代的作品,一部手机,一台互联网交互工具,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更便捷生活的探索。

苹果公司的其他系列产品,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未来的模式。

2戴森

如果说苹果系列是科技的创新,那么戴森公司呢?高颜值、高质量的生活之选。《设计之书》中收录了戴森无叶风扇,这件作品依靠巨大的中空环中持续送风,这种送风方式能让使用者感受到连续的气流,故而避免了传统风扇产生的气流拍打感。

戴森公司其他的产品,例如吹风机、吸尘器,同样是颜值高、性能好的口碑产品。

《设计之书》中收录了近400年的500件产品,每一件产品的背后都呈现着独有的设计灵感,不仅对当时产生了影响,而且依然影响着现在的生活。设计——将灵感与科技完美的结合。不论是纯手工打造,亦或是借助科技的力量呈现,每一件产品都是灵感与汗水的结晶。

《设计之书》通过集合的方式呈现,而在未来,不仅仅是本文所列举的张小泉剪刀、瑞士军刀、各类腕表、科技产品。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问世。

《设计之书》读后感(四):《设计之书》|工作枯燥,生活烦闷?三件小物,教你设计人生之路

又是一个加班的晚上,办公室只剩下你独自整理明天的会议材料。你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打印文件,用回形针和凤尾夹分门别类整理好,在便利贴上写下会议的时间、参会人员和注意事项。认真检查每一份文件,确定没有遗漏,没有错误。

终于搞定所有工作,你揉揉酸胀的眼睛,却没有想象中完成工作的喜悦。你麻木地整理着桌子上散落的回形针、凤尾夹,突然有点想哭。你突然发现,自己似乎跟这些小东西没什么两样,不过是一个随时可以被替代的小工具。从什么时候起,人生似乎变成了同义反复,坐在压抑的办公室里,做着枯燥而乏味的琐碎工作。

我们渴望伟大,但生来平凡。

但是,你知道吗?你以为平常的这些小物件,凤尾夹、回形针和便利贴都是伟大的设计哦。

英国费顿出版社,集合5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精选过去近400年,产品设计史上最富有创意、美感和影响力的500件产品,汇编成一本《设计之书》。这本书里,有我们熟知的,兼具高科技与美感的,如苹果、戴森的产品。但更多的是一些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实用小物,凤尾夹、便利贴、回形针、拉链、台灯等等。

《设计之书》封面

以前总以为伟大的设计,是要震撼整个人类,改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但是,这些日常的小物件,也许技术含量不是那么高,但它们实实在在提升了我们的家居、办公和公共环境。想象一下,如果工作中没有这些小物件的场景,就可以感受到它们是多么的不可或缺。而它们的设计理念里,蕴藏着深厚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去设计我们的人生。

一、凤尾夹:设计源于需求,设计人生源于定义需求

小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用过钢笔。我对钢笔的印象,始终停留在,衣袖上黑黢黢的墨迹。直到大学毕业那年,姐姐送了我一支墨囊的钢笔。这是什么神仙设计!我又重新爱上了钢笔。在从不方便到方便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这种设计的伟大。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给我们带来巨大改变的好物,由于太日常了,我们很难去体会到其精妙之处。

来源:《设计之书》

在《设计之书》里,你会发现很多设计,都是源于不方便产生的需求。凤尾夹的发明者LouisE.Baltzey,是一位作家的儿子。传统的手稿装订是在纸张上打孔,然后穿线固定在一起,如果想增减页面,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重新装订。为了将松散的纸张固定在一起,还能比较灵活地增减纸张,LouisE.Baltzey发明了凤尾夹,流传至今,并被广泛使用。

看,有些时候,伟大的发明并不是那么惊天动地,但他们的出现,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不方便。不方便之处,就是需求之在,设计就是要满足需求。

我们似乎总是为生活而焦虑,有时候会问自己,「怎么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这个样子?」「难道我的一生就是这样了么?」。我们很容易就能感知到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但是却无力去解决。是不是我们对问题的定义出了问题呢?

比如,当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时,真的是工作出了问题么?换一份更好的工作,就能解决问题么?通常我们会以自己缺少的东西来定义需求。你是否会更深入问一下,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呢?你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换工作,而在于你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也就是你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人生设计的关键,就是重新定义问题,只有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才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声音萦绕在我们耳边,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声音不同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需求,当这些需求与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相悖,或者我们的能力无法达到这些需求时,我们就会痛苦。

设计师会想象出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东西,然后去建造,进而改变世界。你也可以这样做——你可以想象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工作或者生活,然后据此塑造一个未来的你,进而改变你的生活。如果你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你热爱目前的状态,那么人生设计也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因此,我们要问自己的内心,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甚至可以想象一些本不存在的东西,去构建自己的理想生活,以此发现自己真正的需要。当重新定义需求后,就会发现,没有完美的唯一的活法,人生本来就是开放式的多次设计的体验。

二、回形针:少即是多,专注创造价值

回形针,我们似乎很难把它与设计挂上钩,不就是一根钢丝弯两圈么?但是这本《设计之书》里却收录了如此简单,甚至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回形针。因为,这一设计简单到近乎完美,以至于后人几乎找不到什么改进空间。

来源:《设计之书》

在1899年挪威发明家JohnVaale,回形针的发明专利申请书中,对回形针的描述是「用一段可弯曲的材料(比如金属丝)拧成方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的环,且整体微端与起始端并列,但朝向不同方向」。

在JohnVaaler之前,其实已经有人注册过类似的专利,在JohnVaaler之后,也还有不少工程师、设计师、木匠、甚至学者,都对回形针的形状、生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但是我们现在使用最广泛的依旧是JohnVaale发明的那个样子,只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慢慢演变成如今的最佳尺寸,总长9.85cm、直径0.08cm。这一尺寸能保证弹力和耐用性的同时,产生恰到好处的张力。

设计的减法是集中于本质,剔除所有不必要的元素。

人生的设计,也不过是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匆匆忙忙,闲暇之下发现生活过得一团糟,我们被生活的压力逼迫的喘不过气来,我们总是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太多地方要花钱,太多的目标想达到,但是时间、金钱、精力总是不够。

当你的时间被各种事情填满,当你被生活和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为自己按下暂停键,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剔除不必要的事情,少做点事,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生活总是复杂而混乱的,你不可能拥有全部,只能选择最重要的。

三、便利贴:意外出奇迹,拥抱不确定性

日剧《我,到点下班》的女主东山结衣,能每天高效完成工作,坚持到点准时下班的秘诀之一,就是便利贴。她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理当日需处理的工作,并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排好顺序,贴在电脑边缘,每解决一件就会撕掉一张便利贴,有条不紊,效率奇高。

《我,到点下班》剧照

这些小小的纸片,不仅能够帮我们职场人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给其专利所属的3M公司,带来每年超过10亿美金的销售额。但是,你知道吗?如此天才的创意,最初源于一次意外。

3M公司的Silver博士在研发超强粘合剂的实验中,由于无意中改变了试剂的比例,制出了一种很弱但可重复使用的粘合剂。尽管Silver博士坚持自己的发明是有用的,但他并没有找到好的使用方式,于是被管理层束之高阁。

来源:《设计之书》

直到另一位化学家Fry博士了解到这种新型的粘合剂,这位Fry博士是教堂唱诗班的成员,他在唱诗班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用一些纸片作书签,但是纸片总是掉,他总是找不到歌词。他试着用新型的粘合剂将书签贴在歌词本上,发现非常好用,不仅不会掉,而且撕下了后也不会损坏他的歌词本。于是,他又做了一些改进之后,把新书签发给同事使用,反响很好。在经过艰难的初期市场后,便利贴风靡全球。

飞速发展的时代,让人焦虑,甚至晕眩。比起上一辈稳定的生活,我们的未来在一片迷雾当中。我们害怕去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害怕人生中的哪怕一丁点儿意外,我们担心一不小心就偏离了所谓正确的道路,但是哪有什么正确的道路。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任正非

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如果过于追求安全感,大概率会被时间的洪流冲垮。我们能做的,不是在变化的环境中找寻一个可以永远不变的位置,而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去应对环境的变化,甚至在不确定性中发现机遇,让不确定性成为自己的助力。

你的人生是工业品,还是艺术品?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工程学,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流程来制造产品。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目标是明确且同质的,过程是存在着最优方案和流程的。而这本《设计之书》里的艺术品,让我们看到,设计面对的是未知,没有唯一正确的目标和道路。将创新作为一种推导方式,重新定义问题,找到尽可能多的选择,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快速试错,知道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专注其中,直到成功。

《设计之书》读后感(五):在广告行业,文案策划需要懂设计吗?三点告诉你跨界学习有多重要

众所周知,达芬奇是西方历史鼎鼎大名的画家,但其实他还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看到达芬奇的这个介绍,我有点惊呆了,虽然现在很流行跨界学习,但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达芬奇,不仅画了举世闻名的画作“蒙娜丽莎”,还有那么多种身份。而且据资料显示,达芬奇在这些领域都发展得很好,配得上这些称号。

而最近我也看到清科集团创始人倪正东是这样评价“VC教父”熊晓鸽的:“他既是投资界字写得最好的,也是投资界最会写文章的,同时还是投资界最会唱歌的。”

不知道在职场的朋友有没有发现,现在企业招人都倾向于招多元化人才。

以前老一辈不需要学习多样技能,只专一自己的领域就能稳妥地走完自己职业生涯的完美旅程了。

但是现在已经是2019了,尤其新媒体时代对一岗多能的需求更加强烈。

一直在品牌营销领域工作的我,以前只深入研究公关传播和市场推广,最近除了开始写作,还去研究设计思维了。很多人问我到底是受了什么刺激?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能理解设计概念怎么能写出好的产品推文呢?不能写出好的产品文案,又怎样去制定市场推广策略呢?没有好的市场推文策略,还谈什么公关传播呢?

所以跨界学习已经不是什么新式思维了,而是市场刚需。

最近看了由英国费顿出版社集合50多位作者集体完成的经典设计概念之作《设计之书》,这本著名的设计概念书的作者是世界各地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看了这本经典著作,不仅对认识经典物品的设计原理有益处,还有助于思考产品的营销传播方案。

《设计之书》精选了过去近400年以来产品设计历史上最富有创意、美感和影响力的500件产品,向读者介绍了每件产品的创意诞生、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以及制造厂商生产改进的历史。

从最初满足功能的设计,到追求美感与功能兼得,这些产品的不断更新提升了我们的家居、办公和公共环境。

《设计之书》不仅让我对风靡全球多年的经典设计作品有了更深刻认知,对制定品牌宣传策略有帮助,重点是对设计的概念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识。

读完《设计之书》具体有三点收获可以跟朋友们分享一下:

01|设计概念就是品牌的超级符号

所有好的设计元素都是一个代表该领域象征的符号,而传播思维就是如何理解了符号以后把设计概念物化成文字。

华杉、华楠老师在《超级符号原理》也写到:“营销的本质就是传播购买理由。”

那购买的理由除了由文案定义,还得由设计作品的本身来提炼。

像下图这个日本的经典铁壶,是我在日本的古董市集淘宝回来的。《设计之书》也有介绍这个霰纹茶壶,确实这款茶壶在日本是无处不在的,而且这一经典设计已经上升了国际标准了。

这款茶壶是一般由铸铁制成,拿上手质感相当好,长期放着不用可能会有锈迹,但是只要用茶叶煮两次锈迹就可以除掉了,据说常喝铁壶煮茶是可以有助身体补铁的。

霰纹茶壶,顾名思义,霰纹即类似冰粒的纹路。来源于18世纪的日本,当时文人阶级推行煎茶道,以此从形式上反抗统治阶级崇尚的的更繁复的茶道。

煎茶法鼓励更多的人从茶道本身获得乐趣,于是一款不似先前那般奢侈的茶壶便应运而生。

但是像这款18世纪设计的铁壶,时至2019,不但不会让人觉得它的样子老土设计感不足,还有令茶客一见钟情的欲望,可见经典的设计真是可以历久弥新的。

《设计之书》还介绍了很多生活中会用到的衣夹、凤尾夹、安全别针、各式酒杯、座椅等经典日用品的设计概念由来。很多经典的设计之所以能在往后一直沿用,除了设计感十足、使用方便以外,也离不开用户的口碑传播。

所以说好的设计品,就是一个超级符号,他本身就有传播的力度,好的文案和营销策划在理解了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以后,制定出优秀的传播案更能令作品广泛流传。

像当年的万宝路,万马奔腾、气势如虹的广告场景不仅让这一香烟品牌深入人心,还引起跟其他品牌不少跨界互动。当年听老一辈说,能买得起万宝路就成了他们那一代人身份的象征了。

02|品牌的沉淀离不开经典的设计

《设计之书》有500个经典设计,其中最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卡地亚、劳力士、积家等品牌的经典腕表。

看到这些名表的品牌故事和设计概念以后,就很能明白品牌的沉淀不光是时间的沉淀,还源于经典的设计理念。尤其是腕表这种身份象征的符号,经典耐看、质量上乘、做工精细的款式从来都比花俏的款式来得更广为流传。

《设计之书》还介绍了很多我们生活时常会用到的经典元素的设计概念从何而来,例如张小泉的经典剪刀、乐巴菲的玻璃罐、标致胡椒磨、瑞士军刀等百年以上的经典设计。

这些设计不仅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时易世移审美观发生多大的变化,这些经典看起来还是那么精致且适用度高。

从《设计之书》的作品展示看来,在19世纪以前,设计品多数是从零概念开始的,所以当设计作品成型以后,很容易得到广泛的流传。加上那时候竞品和仿品不多,可以让经典常入人心并流传下来。

所有从事品牌圈和广告圈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一个品牌之所以能在品类中突围而出,除了产品质量过硬、用户使用口碑传播以外,还离不开包装的设计、广告的宣传和传播途径等方方面面。

做过销售的朋友都知道,接触新的产品都要经过一系列的产品特性培训,这样在客户咨询的时候才能回答流利容易成交。

同样道理,只有把品牌从概念到设计,再到文案和传播的闭环都想得通透明白,我们无论处在闭环链的哪一环,都能把整体形象呈现得环环相扣,深入消费者的心里。

03|我们竭尽所能也是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

踏入2019年,自媒体盛行已经十个年头了。我们每一年都听说,新媒体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自媒体越来越难做了,想打造自媒体个人品牌更是难上加难了。

但是请问哪个行业不难呢?连美团外卖都是用人工智能管理了,我们凡人可以做的事情,除了想去改变世界,更重要的是别轻易被世界改变。

很喜欢罗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讲时候讲到的这一段:“2018年是很难,但是我们做事的人都知道:2018年难,哪一年不难?你去问一个创业者,哪一个决策不是如履薄冰?你去问一个医生,哪一次诊断不是战战兢兢?你去问一个设计师,哪一个甲方的要求是好伺候的?你去问一个程序员,哪一个产品的需要是好实现的?你去问一个老师,他带的哪一届班上没有几个难缠的孩子?你来问问我,哪一年的跨年演讲是好准备的?和今年这个年头是什么情况有关系么?对我们这些做事的人来说,什么时候不难?难就不干了吗?对那些不做事的人来说,难不难跟他又有什么关系?”

是的,难的不是某一个人,每个时代总有优胜者,也总有失败者,失败的人永远只看到困难。对于做实事的人来说,什么时候不难呢?迎难而上才是成大事者应有的态度。

当我最近开始在各平台写作并建立个人品牌的时候,我发现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写作这条路有多难,而是比自己优秀的人太多了,重点是这些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比自己努力很多。

知难而退是弱者所为,迎难而上只是为了挑战更好的自己,在我的认知世界里,只有“做”或者“不做”一件事,并没有“做不到”。

因为我知道,再难的事,你不干一样有别人能干好,所以问题不是出在事情本身,而是出在自己身上。

罗振宇说过:“一个做事的人,总要以某种方式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

多元化的见识和认知能力,不但可以让我们多了社交谈资,也可以在任何领域的工作上与合作伙伴沟通得心应手。

所以为了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无论什么时候,为自己还有的梦想尽力一搏吧!

来到2019年的九月底了,再过三个月,我们又可以跟2019告别了。有时候回头看看一年下来走过的路,除了感慨时光飞逝,还能留存在回忆里甚至作为年度记录的事情真的不多。

趁我们还年轻,多去认真的感受生活,体会各种时代的产物给我们带来的蜕变吧。

像《设计之书》这样的汇集400年以来500款经典设计作品的文献类科普书,浓缩了几个时代的精华,很值得对生活美感、广告营销、品牌传播等领域有关注的人士阅读。

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人才,如果文案理解不了设计师设计产品的设计思路,也必定写不出完美的营销策划案。同样道理,在每个大行业的闭环里,了解相关职能的特性也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畅通无阻。

《设计之书》读后感(六):挪威人为什么佩戴回形针上街?

“挪威至今还是回形针的精神家园。”

这么一句无厘头的话,出现在《设计之书》的第29页。一枚不起眼的回形针,是如何成为挪威人内心反抗禁令的象征的?时间还要追溯到二战时期。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两个月便打败了挪威,然而占领区的挪威民众却从未屈服。德军禁止挪威人佩戴印有他们国王肖像的徽章,于是挪威人便改为别上一枚回形针,作为禁令之下团结反抗的暗号。

挪威桑维卡的回形针雕塑

这段故事,只是《设计之书》500件产品中的一段轶闻。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设计之书》的妙处:它甄选出400年设计史上最具伟大的500件产品,为你细细讲出背后的来龙去脉。

photoby圃生

这些产品,有的已经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对它们太过熟悉,乃至完全遗忘了这些经典设计的伟大之处。

比如发明于170年前的安全别针,有了此物你再也不会被直别针戳到,也不会断裂、松动造成磨损。而同时代的晾衣夹,最初竟来源于美国的震教徒。

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太多堪称绝妙的点子,不得不赞叹于人类的智慧:

拉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在1913年定型,并影响到60多年后的朋克风元素。

现在出游户外必备的帆布折叠椅,其实是从军旅家居改进而来,从1932年发明到1960才投入生产,现今成为中年大叔的钓鱼好伙伴。

现代冷冻技术进步,人类得以量产冰淇淋,却难以舀动。冰淇淋勺发明者把粗勺子的柄挖成中空,灌入防冻剂,握持时人的体温便可传导至勺铲,轻松挖取冰淇淋。因为设计太完美,从1935年问世至今,设计从未改动。

从羽毛笔到钢笔,再到1950年发明的圆珠笔,1970年发明的中性笔,书写越来越方便轻松。

最妙的还是1971年发明的冷热混合水龙头。

你能想象吗?直到70年代,人类已经能在月球上行走,却没有冷热适中的水洗手洗澡!

至今在欧美国家的一些老房子里,你仍然会发现冷热水是两个水龙头,一个烫得要命一个冷得要命。回家打开花洒,沐浴着温水,必须诚心诚意感谢这件“人类之光”。

当然,在书中你也能看到许多熟悉的名词:moleskin笔记本、卡地亚手表、万宝龙钢笔、瑞士军刀、劳力士手表、zzipo打火机、特百惠保鲜盒、swatch手表、无印良品CD机、苹果iMac电脑、戴森风扇……

通过《设计之书》,你能看到这些国际大牌的经典产品在诞生之初的故事。

photoby圃生

比如卡地亚于1988年就推出了第一款手表,但面向的人群却是女性消费者。手表后来被男士接受,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在战事、驾驶或者飞行时,能够读时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因为此时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掏出怀表来看时间。

1904年卡地亚出品的Santos手表,可以说是史上第一个真正商品化的手表。这款表的第一位客户是一名巴西飞行员,他需要一款在紧张的飞行过程中也能轻易读时的钟表。1907年他首次戴上这款手表飞行了220米,而飞行员之名Santos也成为了手表的命名。

读《设计之书》,你经常会有突破以往思维的时刻。

你是否能想象,早在1936年,人类就已经发明了房车!那是一名热爱旅行的美国人,少时跟着毛驴商队游荡在俄勒冈州,后来又当过牧羊人和商船船员。他最终在洛杉矶落脚,开了自己的广告传媒公司。

他的杂志上刊登了一款旅用拖车的设计图,却收到了读者的抱怨,于是这个美国人决定动手来改进。降低了房车地板距地高度,提升了车顶高度,拖车改造成了一座可移动的住宅。

1936清风牌房车

之后他又研究了航空器的技术,用轻质的铝来制造房车外壳,车体设计成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水滴型,最终完成了这款非常轻的拖拽式房车,甚至骑着自行车就能拉动它。

而这个发明房车的美国人,华莱士·默尔·拜厄姆,他的品牌也就是今日在房车领域大名鼎鼎的“清风”房车。至今,清风经典的拖拽式车型,依然和1936年的第一款“飞剪船”房车外观极为相似。

现在的清风牌房车

最后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吧。《设计之书》中收录的最打破次元壁的产品,大概是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设计的,门把手。

很多人不知道,维特根斯坦少年时爱好机械与技术,10岁就自己做出了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大学时学的是航空工程,所以动手设计个小物件完全不在话下。

维特根斯坦在自家的房子里也坚持贯彻哲学的一致性,为了配合金属和玻璃做的门,不破坏房间的整体和谐感,他亲自设计了一款门把手。

这个门把手不需要面板,安装时直接穿过门,整体用黄铜铸造,使门和把手之间做到了无缝衔接。被《设计之书》的作者评价为“展现出他对机械结构的绝佳理解,和对比例与尺度的敏锐把握”。

然而可惜的是,1972至1975年,维特根斯坦住宅废弃期间,所有的门把手都丢失了。如今,特克诺莱公司基于原版开始生产改进后的门把手。

世间的大部分人,可能毕生不会都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却会用到他的设计。天才的思想光辉在各个领域,都至今为世人照耀前路。

而《设计之书》就是收录了这400年来的人类天才智慧,小小一本,聚于你的掌中。

设计之书9.0英国费顿出版社/2019/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相关推荐

《千颜》经典读后感10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千颜》经典读后感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颜》是一本由侧侧轻寒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颜》读后感(一):千颜千面

最一开始了解侧侧清寒是因为《簪中录》这本书,刚读小说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言情小说有太多的人写,故事情节也大多雷同,很老套乏味。他的这本小说由一段女宦官的爱恨情仇,牵引出步步大唐皇家惊心的秘案。很巧妙的把悬疑和推理融入了爱情小说里,剧情环环相扣,人物的描写和心里活动都刻画的很好,基本是一口气读完整本书的,从此就爱上了这个作者。这次出的新书《千颜》刚上市就迫不及待的阅读,想看看作者又有什么独特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千颜》的题材也挺新颖的,用现在最流行的化妆技术为主要题材,现在的女生越来越爱美,化妆技术也是炉火纯青,简直到了可以改头换面的地步了。都说东亚有“三大邪术”是什么呢?分别是日本的化妆术,韩国的整容术中国美图术,日本人的化妆技巧世界文明,韩国的整容技术世界都认同,而中国的美图软件同样可以让恐龙变萝莉。关于美的话题一直都是不变的,这本书的女主是一位顶级的化妆师,能够化腐朽于神奇。这本书也是很励志的讲述了一个无名之辈到商业传奇的励志过程,女主颜未染利用自己高超的化妆技术,顺利解决了难题。随后,颜未染又凭借化妆术解决了身边一连串的事件,并筹划与卫泽希合作创立自己的品牌。也讲述了一个女人的孤独和无助,当颜未染身受重伤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所表现出来的刚强,还有她站在故土上除了复仇的执念,一无所有。这些都刻画了女主鲜明的个性,她可以温柔如水也可以冷漠血腥,虽然外表柔弱但是性格刚强,也为之后成为了一个女强人做好了铺垫。

侧侧轻寒的小说没有白让人期待,每次都给人惊喜,现在《千颜2》也即将出版了,期待新书上市。

《千颜》读后感(二):生活带走的,终会还回来;你恨的,爱会抚平

——读小说《千颜》

作为职业女性,你可能习惯了独自打拼,习惯了霸道总裁,习惯了逢场作戏,也习惯了虚伪。但你可能不容易习惯不狠狠逼自己,或者仅仅放任自己的感情。爱情是言情小说的主题。职业女性的爱情故事之书《千颜》,男女主角的爱情线索让读者的期待不断满足,时空交错的一次次意外相遇,男女之间特殊的情愫在交汇时碰撞了火花。在畅读中享受,在享受中释放对爱情的幻想。爱的激情从未褪去,所以我们耐下性子,一再地从头审视一段掣烈的感情历程。这也许就是言情小说阅读的乐趣所在。

在《千颜》中,当卫泽希第一眼瞥见女生颜未染,胸口一声轻响,仿佛心底的涟漪都荡起来了。当她再度出现在他面前,他的心比上一次更厉害地微微悸动起来。接着在电梯里纸箱挡道,他们以亲密的姿势依偎在一起,无法动弹。“真要命,这么不可爱的女人,偏偏这么迷人。”卫泽希内心独白道。也许所有人在面对无措的隐秘情愫时都不敢直视吧,他只能以言语伪装驱赶。当他表白,并和既是颜未染前男友又是他多年好友的程嘉律共同面对各自对未染的感情时,《千颜1》在近乎高潮的情节状态中骤然结束,让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悬念重重。故事的精彩在于设置:用不相上下,或者说更胜一筹的两个人——一个现在身边,一个曾经热恋,来让女主角不得不二选一这样的不可调和矛盾来勾住读者的兴趣。用一句话概括本书即是,“能治愈恨的,唯有更深的爱。”小说极力刻画的卫泽希拥有真挚热烈的爱,而另一位极力刻画的人物颜未染则有复仇的恨。全篇在对比反差的内里中浮现出语言表面的美。

《千颜》的作者侧侧轻寒是一个极静的人,懂得语言艺术,喜欢养花、枯坐,爱读书、笔耕。很有意思的是,纵使作为女性作者,其人却是爱研究古代地图的奇女子。而且是“只要有本辞海在手,就能轻易打发五十年时光”这样的人。

在这个恋爱的季节,如果你仍春心萌动、渴望爱情,不妨读一读《千颜》,感受极致被宠的柔情,冰封尘世的恨意,过一段被满足的时光。

《千颜》读后感(三):《千颜》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本能反应是对言情小说抗拒的,是闺蜜推荐的,也是我有生以来读的第一本言情小说。再一看作者是侧侧轻寒,感觉并不出名呀?于是百度了作者,《簪中录》——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的好书竟然就是他写的。本书的一些人物名字也很是有趣——卫泽希(是不是很像《流星花园》里一帮人的名字)、潘朵拉(与最近很火的一部破案港剧《十二传说》女主人公的名字一模一样)、颜未染(暗指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洁)。书的封面设计也很吸睛,粉粉的,立刻融化了老夫的心。

小说本是一个平淡无奇、穿插着复仇梗的言情小说,谈不上多少新颖,但妙就妙在作者把女主人公的职业设定为化妆师,书中多处描写到化妆的技巧,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女主人公手中的那套护肤秘籍,因为,正是这一套秘籍给女主人公颜未染带来了很多故事。利用自己高超的化妆技术,顺利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话说,如今化妆技术真的是特别热门的一个行业,经常能看到脱胎换骨的化妆技巧,让人甚是惊诧。当然,有钱的手残党也可以直接去整容,为了变美,人可以没有底线!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虚荣心作祟罢了。如果美丽真的可以轻易获得,那么人性的贪婪和虚妄也会将人彻底摧毁。当拥有神奇的能力能够让我们得到想要的事物之时,人性可以更直观的反应出隐藏在道德背后的黑暗。他将人们美丽的皮囊下最丑恶的心态展示了出来,揭露了最现实、最阴暗的社会面。小说内容跌宕起伏,感情一步一步加深,人物经历重重波折。

看完之后,我有一种努力的女孩运气不会差的感觉。颜未染从出场就背负了血海深仇,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打拼到社会上层,不仅成功的复了仇,还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更是收获了男主人公的爱情。非常喜欢女主人公,拿得起放得下、痛恨前任、讨厌白莲花、有一些小任性等等,所有的这些仿佛都映射在自己身上,所以与其说自己欣赏女主,不如说女主分明像不完美的、性格有缺点的自己——至今还天真幼稚单纯。虽然是本言情小说,但整本书更多地是在强调女主人公的一个奋斗过程,值得大家一看。

������2�F

《千颜》读后感(四):千颜

整本书看到最后发现竟然还没有完结,里面很多的线索戛然而止,希望可以尽快出来第二本介绍女主之前的过往经历和是是非非,也给她和卫少有个美满的结局。

文章一开始便是卫少与颜未染的相遇,颜未染不理医生的劝告不停在练习走路,后来卫少不经意得知了她坠楼的经历,当时医生断定颜未染以后都将在病床上度过,但她神奇一般的站起来并且飞速的康复,是什么支撑着她?

颜未染:书中的女猪脚,拥有令人赞叹的彩妆技巧,怀着复仇的心思再次踏入彩妆圈,希望创业完成自己的梦想并且对程嘉律进行复仇。

卫泽希:书中的男一号,看似是一个玩似不恭的富二代,但拥有柔软善良的心,对妹妹无比上心,对颜未染的动心便是整个故事的开端。

程嘉律:书中的男二号,颜未染曾经的男朋友,颜未染视角中让她坠楼的凶手,但是据后期描述,是一个智商极高的教授,末尾的感觉是有难言之隐。

方艾黎:书中的恶毒女配,貌似每本小说都有这么一个人,看去单纯可怜但是内心恶毒,书中是程嘉律的未婚妻,颜未染时间的始作俑者,并且隐瞒着整个事件。

潘朵拉:一个自带东北口音为女二号,本身漂亮无比,因仰慕颜未染的化妆技术变成了她的助理,每次神助攻女主并且是女主的好帮手。

书里的颜未染是一个高超的彩妆师,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一双魔法之手,可以把胖子画的像瘦子一样,也可以克服明星不会演戏的脸让她的妆容来展示剧情,每个人都想拥有这样的技术,但是书里也传达了一个讯息,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是需要不断的努力,要不断的学习研究,就像书里颜未染师傅的女儿,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在化妆上面,只想靠着妈妈留下来的东西成名显然是走不通的,颜未染之所以可以成名,甚至复仇,其本质的来源也是令人惊叹的化妆技巧。

希望可以出第二本书,介绍一下颜未染与程嘉律的过往,以平时看小说的套路来说,我的猜测是程嘉律依然深爱着颜未染,也并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未婚妻方艾黎设计出来的,程嘉律回去救赎自己的罪过,而颜未染最终也会拥有自己的品牌,获取美满的爱情。

《千颜》读后感(五):一千个面孔

我是一个封面控,特别喜欢好看的书的封面,感觉这本书的封面,就已经成功一半了。虽然是粉嫩嫩的,但是我庸俗,不狗血。真的吹爆这个封面,我真的好爱它。封面上有的化妆刷,就可以让读者明白,这本书讲了一些什么。

这是一本不光封面好看,内容和文笔也简直好看到爆炸的书。我真的好久都没有看过这样的一本书。

女主不是傻白甜,她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事业,她是优秀的,靠自己精湛的化妆技术,有了很大的成功。很喜欢这样的女主,不用依附任何人,她就是她自己。那个不一样的烟火。这本书是用复仇作为线索,但是读起来却一点都不狗血。可以说作者的文笔真的很不错。

本来觉得自己化妆还可以,但是看完这本书,却真的觉得是小巫见大巫。原来口红的色号还有那么多,原来化妆的技巧还有那么多。看了这本书,觉得学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知识。真的干货十足,看完十分的有价值。

对于化妆一直都非常的喜欢,看完这本书觉得我还可以再更进一步。有很多知识,我都在这里学到了。这本书的干货真的非常的不错。我想,很难有那么一本言情小说,可以和这本书媲美了吧。真的有很大的意义。

对于男主和女主的感情,我还是很向往的。一见钟情,长长久久,这是多么美好的感情。

以前我觉得爱情是一见钟情后来认为爱情是细水长流之后认为爱情是安全感是陪伴是依赖是放不下是舍不得现在我觉得爱情就是我爱你时你也爱我就这么简单

希望每个公主,都会遇见属于自己的那个白马王子。他可以让你不那么坚强,让你可以依靠。让你委屈的时候,可以在他的怀里大哭。我想,你一定会遇到那样一个人。

世界上哪里那么多一见如故无话不谈不过是因为我喜欢你所以你说的话我都感兴趣你让我听的歌我都觉得有意义你说的电影我都觉得有深意你口中的风景我都觉得很美丽不过是因为我喜欢你

《千颜》读后感(六):画皮画骨难画心

文章中有大大咧咧的潘多拉,有为了一句话疯狂减肥的卫如希,有心狠手辣的张曼羽,有为情不择手段的方艾黎,还有一个不知自己过错的前男友程嘉律。

千人有千面,千面集一心所说的就是我们文章中的女主角颜未染啦,她在我的印象中算得上是一位才女,她从开篇就已经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最开始猜测她可能是一位运动员因为项目受伤了,后来才解开了谜团原来是一位化妆师,她在国外医院帮助了潘多拉,潘多拉是一位非常貌美的女子,还是一位身材高挑的模特,在颜未染的刺激下成为了一个半路出师的化妆师,但是水平并不是很高,在参加首席化妆师比赛的时候差一点就砸了颜未染老师的名声,还好及时补救,没有酿成大错,颜未染也不出所料的成为了首席化妆师头衔的获得者。她通过自身的努力与老师张昭思的研究终于研究出来了一款产品,但是由于卫生方面的疏忽导致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张昭思也隐私感染生病。

我觉得对于张昭思对自己女儿的教育是很失败的,她重视研究忽视了对自己女儿的教导,在他们一家移民海外之后女儿不服从管教也让她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卫如希是一个活泼开朗又善良的小胖子。她大胆追求所爱,到了最后才发现自己所爱的只不过是校草的皮囊,恋爱不仅仅要看到外在,更重要的是他的本质,如果内在不足的话只是虚有其表。完全不值得我们去爱,卫如希最初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为校草极力辩解,其实在她的心中也动摇了吧……最终的减肥成功短暂的两小时足够打校草的脸,让他想要顺着卫如希这根绳子爬的小九九落了空。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愿意为了一个小男孩增肥,这是多少女生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很钦佩她。

期待后续的发展哦~

文/笙黎

《千颜》读后感(七):画皮画骨难画心

内心的美丽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

文章中有大大咧咧的潘多拉,有为了一句话疯狂减肥的卫如希,有心狠手辣的张曼羽,有为情不择手段的方艾黎,还有一个不知自己过错的前男友程嘉律。

千人有千面,千面集一心所说的就是我们文章中的女主角颜未染啦,她在我的印象中算得上是一位才女,她从开篇就已经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最开始猜测她可能是一位运动员因为项目受伤了,后来才解开了谜团原来是一位化妆师,她在国外医院帮助了潘多拉,潘多拉是一位非常貌美的女子,还是一位身材高挑的模特,在颜未染的刺激下成为了一个半路出师的化妆师,但是水平并不是很高,在参加首席化妆师比赛的时候差一点就砸了颜未染老师的名声,还好及时补救,没有酿成大错,颜未染也不出所料的成为了首席化妆师头衔的获得者。她通过自身的努力与老师张昭思的研究终于研究出来了一款产品,但是由于卫生方面的疏忽导致了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张昭思也隐私感染生病。

我觉得对于张昭思对自己女儿的教育是很失败的,她重视研究忽视了对自己女儿的教导,在他们一家移民海外之后女儿不服从管教也让她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卫如希是一个活泼开朗又善良的小胖子。她大胆追求所爱,到了最后才发现自己所爱的只不过是校草的皮囊,恋爱不仅仅要看到外在,更重要的是他的本质,如果内在不足的话只是虚有其表。完全不值得我们去爱,卫如希最初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为校草极力辩解,其实在她的心中也动摇了吧……最终的减肥成功短暂的两小时足够打校草的脸,让他想要顺着卫如希这根绳子爬的小九九落了空。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愿意为了一个小男孩增肥,这是多少女生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很钦佩她。

期待后续的发展哦~

《千颜》读后感(八):神奇之手

当我拿到这本书,粉色的书皮,特别惹人喜爱,我轻轻翻开第一页,开始慢慢看起来,

心怀好奇的打开了,开始阅读了,让我进入了这场剧情中,首先混迹花丛的二世祖卫泽希,在纽约医院偶然遇见了复健中的颜未染。颜是个化妆师,技艺高超,却在异国他乡身受重伤,卫发现她外表柔弱,个性刚强,对她产生了兴趣。而颜则误会他是病友潘朵拉的人渣前男友,两人不欢而散。这部分让我感觉是个悲剧,让我很痛心,但是后面的事情,让我的感受又发生了变化。

半年后两人在国内相遇。卫泽希公司的艺人柳子意遭遇了黑粉纠纷,而颜未染利用自己高超的化妆技术,顺利解决了难题。随后,颜未染又凭借化妆术解决了身边一连串的事件,并筹划与卫泽希合作创立自己的品牌。一开始对创业毫无兴趣的卫泽希逐渐被颜未染拼搏的精神所打动,也深深地被她独立、坚强的个性所吸引,二人联手处理了一系列因为化妆改变容貌而引发的事件,“思染”彩妆品牌的创业也步入正轨。此时,让我感觉到化妆师化妆的高超技术,让我赞叹不已,让我对她的好奇心又增加了一倍。心里更想快点往下看,看看后来有发生了什么。

我最喜欢书里的一段话:“不!我琢磨着要不你开跑车过来瞅瞅我,顺便让我拍个照发朋友圈?毕竟我得找回场子啊!大兄弟,行行好吧,我就你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朋友了……”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

最后发现还有《千颜2》,很期待

《千颜》读后感(九):励志的都市言情--《千颜》

到了我这个年纪,已经很多年都没有看过言情小说了,总觉得现在的言情小说和我的少年时代看的琼瑶小说比起来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东西。

选看这本《千颜》之初,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粉粉的封面以及“千人有千面,千面集一心”的卷首语就让我对其心生好感。

生下来就被抛弃的女孩颜未染,从小生活中孤儿院,后来被美容大师张思昭领养并带到美国去学习。苦难的出身让未染感恩老师的教导的同时勤奋而又努力的学习,眼看就要学有所成之时,自己和老师辛苦研制的美容配方让老师面目全非的离开自己,而老师的女儿却因拿不到配方而愤怒偏激没有见母亲最后一面;祸不单行,老师去世后不久,未染被人追杀残忍的从高楼上扔下,差点失去生命。

为了完成老师的使命和为自己复仇的信念让她支撑着走出阴霾,回到国内。

遇到富二代卫泽西和混血儿潘多拉,以及贪婪无情的老师的女儿还有身边的同事以及自己出事以后就一直没有见面的前男友。

随着情节逐渐展开发现富二代不全是碌碌无为.玩世不恭的;前男友也不是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为了钱攀上富家女而要致自己于死地的万恶不赦的。

利用自己纤纤玉指可以帮许多人改变容颜,善良的心让自己一步步脱下沉重的外壳去接受新的感情。

整本书情节设计情节婉转曲折,虽然文学性不是太高,但情境创设效果不错

且整本书女主人公个人成长历程还是非常励志的尤其是开篇现身时做康复训练的画面

茶余饭后消遣时光的好伙伴。

《千颜》读后感(十):千人一面

第一次看侧侧轻寒的小说,已经好久不曾看这种轻松的清甜的小说啦,据说侧侧轻寒是一个知名的网络作家,据说《簪中录》就是她写的,并且已经拍成电视剧了,所以对于《千颜》我还是很期待的。

结构还是挺好的,其实刚一开始我是被潘多拉圈粉了的,因为太可爱了,而且是那种中二的性格,更是我很羡慕却不得的性子~其实女主的性格也是挺喜欢的,最起码这种一说话就能把人给拒没电的感觉,听上去就很爽!喜欢看小说是从初中就开始养成的习惯,当时是把学校门口的3家租书店的书都看完了的,相比较同学、闺蜜连夜追剧的劲头,我更喜欢连夜啃书,即使高考前一晚上,也是把坐公交车跑了3站地外的书店租来的书看完了才休息,第二天一早就去考试了!现在想想,自己也挺帅的~喜欢看书比看电视剧有趣的多,比如侧侧书里的男主角,我可以把他任意设置成自己喜欢的明星的样子,而女主角则可以幻想成——司马昭之心!不同的剧情,谈千百次的恋爱!

这本书其实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本都市的,时尚的,女性的励志故事。然而其中有很多小配角是我比较喜欢,因为非常真实的感觉,比如“幸运”的生娘不如养娘亲的陈灿,比如可爱机灵的胖妹小抒,主角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混迹花丛的二世祖,兼职宠妹狂魔的“渣男”——卫泽希,让人看到真的很希望有这样一个哥哥啊,为自己打抱不平,操碎了心,最喜欢的段落应该就是化妆了!确实是个技术贴,虽然镁光灯距离我们比较远,但是有一些东西还是可以借鉴的,在看剧情的过程中,不禁心里还嘀咕,这个侧侧看来也是个化妆高手啊,至少人家思考了在这些地方应该怎么处理的方式,而且还让我联想到了韩国之前很红的一部片子《来自星星的你》的千颂伊,不得不说人的想象力是强大的,然而这个撞针就来自我们的侧侧~看他的书会情不自禁的投入,也会忍不住的浮想联翩,使得剧情更加的丰富而且立体,让这本书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故事,更加的融入了。

据说《千颜》2也写完了,即将要出版了,很期待,希望能够继续这个美妙的故事~

《樱风堂书店》经典读后感10篇


《樱风堂书店》是一本由[日]村山早纪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樱风堂书店》读后感(一):《樱风堂书店》读后感

这本书还算治愈,其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手法值得借鉴,首先,作者对于渲染气氛描写环境时,做到了通过小细节凸显出环境特点和气氛。

再就是,在描写人物性格时,也通过别人的谈话和表情变化侧面描写了,主人公的性格。

剧情还可以,但从细节动作和表情看,有很大的渲染力和吸引力,让人仿佛身在其中,令人发自内心的担心,怜爱。

《樱风堂书店》读后感(二):樱风堂书店:其实这是一本童话书

看完这本书机缘巧合就去了一家非常有名的书店,当时就在想,这里面的工作人员,书籍摆设会不会也像书中主人公那么有想法,那么热爱呢。

我觉得这本书像是一个童话故事,拥有着美好结局。

在现在信息时代来临,我们看书的途径更多来自于网络,推荐也来自于博主推荐。一本书读不到一半可能就不读了,没有阅读的感觉,但想想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书店会是什么样子的感觉呢。

幸运的人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要治愈童年。少年一整在书店治愈了自己的一生,有两位红玫瑰跟白玫瑰,有自己为之奋斗与真心喜爱的事业,这才是成人版的童话。

《樱风堂书店》读后感(三):开始的地方

一个关于书店的故事。其实个人很喜欢有关书的工作,但越长大越明白,要干好一件事情,是需要很多的知识和精力的。就像简单的图书归类整理,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所以自己再也不随便的觉得做一个图书馆管理员是多么简单的事情了。虽然内心还是特别的向往。有关书籍的成稿、校订、出版发行、书店营销,都藏着太多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的经历。

这是一本讲书店的书,再加另一个看点是日本的,所以吸引了我。开始看起来的时候,有些觉得枯燥,啊,就是一个书店的故事啊,很多营业的工作性事物,还有一个什么小猫咪,是很有日风的感觉。只是慢慢看下来,几个人物越来越丰满立体,故事也开始展现,于是开始喜欢上这些内容,从樱风堂书店出现开始,从网络上几个人的错综关系开始,开始喜欢这些因书而联结起来的人们。那种境界,书中的,思想上的,人生追求方向的。这样看来里面的小爱丽丝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了,但我个人不相较来说更喜欢那个鹦鹉船长,喜欢那个沧桑睿智的老人。

任何一个大背景下,都会展开很多的人物、故事情节,这里的书店,是一个似乎已经被告诉运转的现实社会丢弃的嫌疑,但仍有许多人坚持在这个领域,仍有钟情于写书,乐于出版,组织发售,喜欢阅读的人们存在着。

这里有着的,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故事,还有我们看不到的梦想的追寻,生存的勇气,心中的爱。这些美蕴藏在人物的性格里,藏在他们坚定的心中,正是这里,牢牢的吸引着我们的注意。

有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并不需要了解很多,就可以感受到心的距离,很喜欢这种感觉,这也是如我这样的文艺小青年追寻的东西吧?直到而立之年,还在追寻心中那渴求的梦,坚持着取悦自己的初心。或许我们能够从中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进自己的内心,看一看心中的追寻。让我们回忆起来的时候,这初心,是从一家书店里繁衍出来的,多美好。

�

《樱风堂书店》读后感(四):一本书背后的寄托之《樱风堂书店》

小玲子编辑

阅读是什么?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要回答这两个问题,相信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目的性和非目的性两类。

当我们带着特定目的去阅读的时候,我们阅读的动力估计就来自于宋真宗赵恒的那首《劝学诗》写的那样:“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会经历阅读这个过程,只不过其中的很多人阅读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阅读,并不是单纯的为了阅读而阅读。例如职场的充电,新技能的学习,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阅读的动机,并且针对这些阅读动机的书籍都是特定种类的书籍。

而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这种有动机的有目的的阅读方式,相对而言的无目的的,只是单纯的想阅读一些有趣书籍的阅读模式却不太被重视。但恰恰是我们不太重视的这种无特定目的的阅读——是对我们枯燥乏味生活的一种解脱和升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由日本著名作家村山早纪编著的《樱风堂书店》一书中讲述的关于一本名叫《四月鱼》的书和两个书店被一名名叫一整的普普通通的书店店员通过莫名的羁绊紧紧联系起来的故事。我们通过作者温情而细腻的文字感受到平凡之中的维达,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本书属于一本“无用”而有趣的书籍。如果你抱着想要学到什么特殊技能的目的来阅读本书,相信你会失望。但是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想阅读一下,那么本书中所讲述的这个故事无疑能将你心中很多关于书店的回忆和曾经与之产生联系的经历重新唤醒。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为动物角色的爱丽丝如何与船长相遇,而一个乡间书店——樱风堂书店又是如何与一个老牌书店——银河堂书店产生联系,故事的主人公一整无疑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你看完本书你又会发现一整其实也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平凡人,书中没有主角光环,没有穿越神器,有的只是对我们声场生活温情一面的升华再现。

相信你如果在书店遇到本书的话,你和本书的缘分也就开始了!

《樱风堂书店》读后感(五):差一步,差一点点的人生

有时候有些话,差一点点就说出口。可惜就是这差一点点,就没有了下文。

村山早纪的作品,明明写得是世俗里的故事,却不免带有一股童话般的唯美感,字里行间总能扑出一股浪漫气息,却又给人一种如梦如幻,似真似假,好不真实的感觉。比如这本《樱风堂书店》。

看书就知道这是关于一个书店的故事:一整是银河堂书店文库区的负责人,某日偷书人逃跑时被车所撞,言论从抨击偷书人到追偷书的一整,一整为了顾及书店声誉提出辞职。一个喜欢书的人,离开了书店,他的未来在哪里?

一整的一位老人邻居,要出远门,把鹦鹉送给一整。辞职在家的一整在夜晚遇见了老人,被安抚的心,决定去网上结识的樱风堂书店看看。却没料想樱风堂书店店主竟然病了,那么这家书店又该何去何从?

银河堂书店副店长冢本保在大学时,附近公园有流浪猫,猫很喜欢盯着人看。可是当他伸手时,它都会逃走。后来猫不见了。冢本保后悔没能再多和猫猫说上几句话。一个喜欢独处的人,也会发出这种事到临头的后悔。明明已经伸出过手,可惜就差这么一点点,没有再和小猫多说几句话,之后也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四月鱼》的作者团重彦,曾经全身心投入创伤,如果没有必要,都不多说一个字。心存感激,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直到团重彦生病之后,才发现差一点点就没有机会,有些话该说还要说出来。当这本书得以出版的时候,他来感谢一整。年轻作家蓬野纯也在小时候弟弟所养的小猫死掉时,怕弟弟伤心,没有跟弟弟说,才发现有些话当时不说出来,就再也没有机会,他和弟弟的关系也变得疏远,再也回不到过去。一整在一个夜晚失去了爸爸和姐姐,明明深深思念着他们,偏偏要表现得不太明显,因为在外公外婆家,他们并不喜欢。沾染了爸爸爱咖啡,姐姐爱花草的习惯,独自生活着。那个夜晚一整若不是因为脚扭了,差一点点也就跟着去了。樱风堂书店店主的孙子透,和爷爷生活在一起,若是爷爷病倒了,他就需要回到再婚妈妈那边。一整在他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治愈自己最好的办法,就去让这差一步,成为好的一步。人生苦短,谁也无法预知,有时候差一步是遣憾,有时候差一点是幸好。作者村山早纪以《小绘里》荣获每日童话新人奖、椋鸠十儿童文学奖,而《百货魔法》也曾提名本屋大赏,其他作品也非常不错。

辞职后的一整,来到樱风堂书店,漫天飞舞的樱花、书的气息,这里会留下一整的足迹。

《樱风堂书店》读后感(六):书店是最美好的地方

如今互联网的网购特别发达,而传统的书店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可是,我们不应该失去这些实体书店。

《樱风堂书店》是一本令人温暖的小说,故事发生的地方是在书店,在一个偏远小镇上却只有一家上百年时间的书店,书店的环境优美,周围环绕樱花树。爱书的青年月原,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他见到了这家奄奄一息的樱风堂书店。虽然这是偏远小镇上唯一的书店,四周被樱花树所环绕,已经为小镇服务了上百年时间。然而因为店主病重,书店或许很快就要被关掉了。“这不是适合这个时代的书店,却是这个地方最后一家书店。我不想放弃,我想将宝贵的顾客,以及宝贵的书店托付给你。你可以让这家书店起死回生吗?”月原义无反顾地接手了这家书店,心里想着如何拯救这个书店。

书中的主要故事是《四月の鱼》出版一事,描写主角从银河堂书店到樱风堂书店卖出《四月の鱼》的整个过程。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本书的出版过程是多么不容易,当一本书到了你的手中之前,要经过这么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读者,愿意成为一本书的热爱者吗?

我也想有一家这样的书店,虽然书店建在寂静的小镇上,毕竟书店是属于我自己的精神领地,也是很多人的精神乐园。其实,所有读书的人内心都有一种渴望,渴望遇到同样爱书的人,因为每一次的阅读都是灵魂的一次奇妙旅行,而这种奇妙的感受渴望与他人的分享,只有分享才能让那种美好的感觉持续发酵,读书已经成为了人与人心灵交流沟通的捷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分享的对象,需要同样爱书的人,需要知音,但寻找知音的过程却是漫长和无望的,我们只能等待遇见,却完全没有方向。

书名樱风堂,这是一个描绘书店与人生的动人故事。只要我们用爱心去努力,就会有创造奇迹的力量,其实是源自我们内心深处的真诚。我们通过樱风堂书店的这本书,了解日本书店行业的每一个细节。读过以后就会感到这是一本有着春天气息的书,用爱意来经营一家书店,并且创造一个个奇迹。

《樱风堂书店》是村山早纪的2017年代表作,曾提名本屋大赏,这本书在全日本书店中得到店员一致好评,数百家书店联名推荐的治愈之作。

《樱风堂书店》读后感(七):坚持与守护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买书,我想这或许也是我对《樱风堂书店》感兴趣的最大原因所在。多年不逛书店,如今看到一本这样一本有关有关于书店的书,又怎么能不让自己心怀感触呢?《樱风堂书店》有一个不怎么让人欢喜的开始。有些慢热,以至于我读了好几个中午才终于将将的看完前面几章的内容,多少有些无趣。一直到看到那个偷书少年被车撞了出去,我们的主人公月原一整开始被非议被攻击的时候,才终于觉得有一些味道出来。此时,这种味道也并非是如本书文案中所说的那样治愈的味道,只是有感于月原一整的遭遇,而让我想到一些现实中的状况罢了。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味道的出现,开始让我真正进入到这个有关于书店的故事中去。月原一整因为偷书少年,而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舆论漩涡。对于更多认识不认识的人来说,他们并不关心,月原一整是谁,也不关心事情的始末,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少年被车撞了,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因为被人疯狂的追赶而险些命悬一线。而月原一整无疑就是一切的始作俑者。这个结果在我看起来,实在是有些哭笑不得。对于吃瓜群众来说,他们在意的永远不是事情的真相,他们相信的也只是自己愿意相信的,所以至于月原一整的痛苦,又有谁在乎呢?月原一整最大的慰藉之处在于,他还有一般真正关心在意自己的同事,不论是书店中的资深店员还是偶尔来帮忙的大妈们,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安慰去保护这个平日里与自己并没有很多交集的男子。从这个更意义上来说,虽然月原一整最终仍然不得不离开这个工作了多年的书店,不得不放弃了这样一个让自己无限喜欢的工作,但是月原一整仍然该是有些欣慰的罢,毕竟在面对着这个世界汹涌而来的恶意的时候,仍然有人在默默地支持着他,相信着他!樱风堂书店的老板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当月原一整见到他的时候,他就以卧病在床,时日无多。老人与那些一心只想着追逐利益的商人不同,他对于小镇的感情,对于樱风堂的感情,更像是一种守护者。樱风堂书店的延续,在老人看来,赚钱早已经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人口稀少濒于消亡的小镇,而樱风堂书店的存在更像是对小镇的一种坚守,老人说这是小镇最后一家书店,书店倒了,小镇的老人与小孩就找不到买书读书的地方了。此时的樱风堂书店与老人一样,都带着一种濒死的悲凉气氛,让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都心生悲凉,因此,当我们看到最终月原一整接手樱风堂书店,并用自己的努力来让樱风堂书店起死回生,重新焕发活力的时候,我们才会如此的激动与兴奋吧!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什么原因,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人守护的。。。很喜欢《樱风堂书店》书封上的一句话,创作奇迹的力量,其实是源自我们内心深处的遗憾。当我们读完整个故事之后,也会越发的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吧,不论是我们的主人公月原一整,还是书中所出现的每一个人物,有哪一个不是心怀遗憾的呢,也正是因为这种遗憾才会让他们更加努力的去活着去坚守吧!

《樱风堂书店》读后感(八):简体版翻译太渣,建议去看繁体版或者日文版。

繁体版简体版高下立判,无言以对。

本来就是淡淡的故事,经译者平铺直叙后,更是清汤寡水。怎么温暖读者?

这是本治愈系的书,要努力去追求信达雅。并不是小学生课本,把意思讲清楚便可。

译者毁书,所以我只能给简体版三星。

可惜了漂亮的封面。

但凡翻译好点,可以打四星。

自序作者简介

“小孩子不用为了大人的事操心,大人比小孩子想象的要坚强得多。”

“只要人还活着,做做梦又何妨呢?”

《樱风堂书店》读后感(九):热爱你的热爱

这是一本适合在春天读的书,然而在夏天读,也使人温暖,而不是燥热。

一整是整本书的主人公,也是他发掘了《四月鱼》的闪光点。于是,一群围绕着一整的人们注意到了这本书。大家使出浑身解数,使得这本书成为一个奇迹。

一整受到童年的影响有些孤僻,但却不讨厌人类。对书店,书充满了热爱,所以干了十年都不累吧。真开心,店员们能够在自己的区域找到乐趣,找到价值,这才是工作的意义吧。

对日本知之甚少,只能通过书籍和电视,但是无论是不是治愈系小说,里面的人大多是善良,坚强。

反思自己,自己的工作是不是自己热爱的?那么为什么你的抱怨多余你的快乐?

你的同事是不是和你志同道合?那么为什么你要抱怨同事间的尔虞我诈?

做到这两点,才能每天元气满满地生活吧,而不是活着。

《樱风堂书店》读后感(十):书人书事录

书人书事录

大作家博尔赫斯有一句话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话流传的很广,非常有名了,对于喜欢书的人来说,的确是这个样子。想想看,如果每一天,甚至每一个时刻,你都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事物在一起,那该是何等的风情和景致呢?大概是喜不自胜了。而把图书馆换成书店,虽然概念截然不同,但是和书打交道则是一致的。不用想,自然也是令人愉悦非常的。

有一段时间,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可以经常到书店里去看看书。因为工作是在街边,所以忙完了不能回办公室,就顺路去书店巡查一番,看看新来的有什么书,对感兴趣的书则可以仔细阅读一下。这样,时间长了,书店里的员工都认识我了。不过,因为不怎么买书,所以自己不是受到欢迎的人。可能在他们的心里,我是个蹭便宜读书的人罢。

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书店的生存是要看利润的,如果大家都不买书,那么书店倒闭是迟早的事。我说的书店,是国营性质的新华书店。喜欢书很久了,买书的历史更长。从小时候到供销社买小人书,学生时代到新华书店买小说,以至于后来在街道边书摊地摊买时兴的小说,旧书杂志等等。我对书的感情和与书的交集太多了。这个历史如今看起来并不漫长,但是却可以显见的见证图书行业的各种变化变迁。

可以说,从私人性质的书店出现,国家垄断的形势被打破,国营性质的新华书店就逐渐走向了没落。从机制僵化,经营教条,人员工作态度等等,它都不能与私人书店相比,它的式微衰落明眼可见。后来,网络时代兴起,物流便捷快速,更是冲击了传统经营方式的书店。时至今日,不但是新华书店效益不好,就是个体私人书店也多利润微薄,勉强支撑。图书巨头亚马逊,当当等一时风头无俩,应该是未来发展趋势。

这样的局面不仅仅是中国,在外国同样如此。这本《樱风堂书店》,虽然是小说,但是却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日本书店业的情况。书店也受到了电商平台的巨大冲击,但是与中国情况不同的是,日本书店承担了某些出版社的职能,比如宣传策划和前期的市场调研准备工作。书店和作家之间的交流更直接而在中国这些则是出版社要操心的事情。

这本小说的背景就设置在两个小书店银河堂书店和樱风堂书店之间。一个命运坎坷但是对书执著的店员因为偶然抓偷书少年而造成意外发生,于是不得不离开工作了十年的银河堂书店。机缘之下,他来到樱风堂书店,一个孤独老人坚守的小镇书店,他接续了老人家的工作,重新开始了经营书店的生涯。这里面,个人经历的叙述夹杂在回忆和现实的交织当中,而感情的纠葛也是有的,和两个女同事的暗恋,和自己表哥的某种误会,都是书店成败运行的背景之一。

当然,这本书不是什么书店的发展史,而是一本小说,关于个人成长和情感经历的故事。书店即是背景,也是反映的主要内容。作家把一个书店运营的日常状态和经营推荐等活动描述得十分细致,完全可以管窥日本私人小书店的情形。这是读这本书一个最大的收获之一。至于蕴藉的情感部分,倒并没有太多感动,也许是太专注于书店的缘故了,反而把故事忽视了。这一点,是很可以给别的读者提个醒的。

人性与人之使命经典读后感10篇


《人性与人之使命》是一本由许思园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一):精神理想的融合求证——我读《人性与人之使命》

精神理想的融合求证

——我读《人性与人之使命》

周珩帮

表面上,许思园先生的《人性与人之使命》一书,是采撷康德、歌德、叔本华、尼采等西哲“人性”学说或伦理学说的精华而成,他本人也不认为他的想法为独创(前言),但是,这本书能在1933年出版后收获近40位名家——吴宓,唐君毅,英国作家约翰·曼斯菲尔德、白克司,法国作家纪德,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德国哲学家杜里舒,美国哲学家、诗人桑塔亚娜,印度诗人泰戈尔等——的好评,自有它的缘由。在我看来,站在今天的学术视野下,这本书仍然具备至少三方面的价值:

它是近代学者致力于中西方道德哲学互证的一个重要成果。书中通篇都是西哲之论,找不出一句“子曰”和“古人言”,却为什么说是中西方互证?这是因为,一方面,许思园曾自道说,书中所言西哲学说“契合孔子之道,不离其宗,不损其辉”(前言);另一方面,是从学术修养而言,正是中国古代发达的人生哲学,使他能够迅速把握众多西哲的哲学要领,而具备卓越的哲学领悟与表达力,而能在20岁时轻松地撰成此书,当初,桑塔亚娜就曾敏锐地指出:“此书富有理想及优雅之情操,足以想见古国之文化渊源,即作者采自西方之观念如‘纯爱’、‘理念’之类,似俱可与其本国思想交融而无间隔。且作者在内心分析方面擅有特殊之天才。”(《中西文化回眸·许思园传略》)。他是继王国维等人之后,较为系统介绍西方哲学成果的人,他所着眼的“人性”论题和归依于“生命”的思想起点,折射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人以他者眼光重审传统、以传统修养理解域外、接受多于质疑的历史情态,就此而言,它是我们考察近代哲学或伦理学史脉不可回避的文本。

这本书有现实的教益。它不是时下泛滥的“心灵鸡汤”,也不算是艰深的哲学巨著,许思园选择的视点和语言,使得书中文字足够理性,同时也富于感性,因此,对学习西方近现代哲学的读者来说,它是一座适宜的桥梁。但这还不是全部。在综论西哲学说时,许思园有自己的思考或独到表达,很多观点发人深思。比如,他说:“一个拥有最多‘才智’或‘能力’的人,却可能内心贫乏,完全不知精神性事物的意义为何物。”(22页)又说:“去爱那些值得我们爱的人,不过是一种对真理的忠诚。它是对善本身的热爱:如若仅因其碰巧是‘自己人’而关心他,就不过是间接自恋而已。”(34页);他关注“真切世界”,更寄托于“理想世界”(3页),他把“自然”视为“一个生命过程”,认为它“总是寻求超越自身,亦即是说,总在追求更大的自由与生命的完满”,又说,“我们能够也应当使我们之生命更为充实、更为丰富和更加深刻,此乃所有责任的根本”(91页),他坚信,开阔的胸襟和伟大的灵魂是高尚品质的根本标志(41页)。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勾勒的桃花源,那些百年前留下的路标和线条,依然能让今天的我们警醒:在追求才智、能力的同时,是否变成了精神贫乏的“空心人”,是否早已忘记“爱”的真谛,忘记与自然的精神回应,是否还信守真理,并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丰富和深刻?等等。曾经打动纪德、泰戈尔等人的文句,依然还会打动今人。

许思园是一个禀赋异常而又被历史湮没的学者,他的名字和著述多不为人所知。就存世文字所见,他的研究涉及哲学、伦理学、理论物理学、中国文化和诗学,视野开阔,贯通中西,他的研究路径、方法和成果,他早期学术生涯的活跃和后期的落寞,以及他与中西方文艺名家的交往,他面对传统文化、回应时代变革和学术潮流的方式,他的精神理想的实践等,都是现代学者中一个可供探究的案例。如果我们要理解20世纪中国学术史,而不丢弃其丰富性和多向性,就得翻阅这些一度被遗忘的学者的著作。

(许思园著《人性与人之使命》,李应志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周珩帮,艺术学博士,现任职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艺术史和艺术理论。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二):许思园,直面问题的勇气

民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多事之秋,但在思想学术上却大师辈出。在古今中西之间,在家仇国恨之间,他们满怀激情,放眼世界,胸怀天下,苦苦思索民族及传统文化的未来,他们寻找着人性及人世的真知,寻求着能够使这个古老民族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药方。

在那一方灿烂的学术星空中,许思园也是其中十分闪亮的一颗。他出身名门,家学深厚,游学欧美,用英文、法文写作,兼通文理。与其他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家一样,他怀着热烈而深沉的民族文化情感,穿梭在古今中西之间,反思、批判、吸收、创造,力图从最基础的世界观,从人性的根源处,找到中西文化的融通之处,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机及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在《人性与人之使命》《中西文化回眸》等著作中,我们领会到的,正是这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浩然的气度。要知道,他用英文写作《人性与人之使命》时,才刚刚二十出头。该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吴宓、张东荪、唐君毅,国外泰戈尔、纪德、托马斯·曼等文学家以及德国哲学家杜里舒、美国哲学家桑塔亚等的高度赞誉。许思园游学欧美十余年之后,因为热爱生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所以毅然回国;也正是因为热爱这片土地,当好友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出走台湾之时,他才毅然留在了大陆。

1957年,许思园被错划为“右派”,历史烟云一度掩盖了他的光芒。今天,我们又一次身处中西文化碰撞的剧烈震荡之中,此时的我们能够再一次见到许思园先生的思想之光,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必然。烟云过眼,而星光永存。

究竟何谓传统文化?它有哪些根本的问题?有哪些方面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环境及现代生活方式?哪些又需要改进?西方文化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甚至必须且要尽快借鉴?在中西文化碰撞下,中华文化究竟要走向何处?中华民族要走向全球,要与世界人民相处,就必须去寻找到我们共同的人性根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那些共同的认识和伦理问题

在许思园先生的著作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的就是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而不是怀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偏见去回避问题,也能够体会到他那种力图从哲学和伦理最根本问题出发去思考的大视野和大决心。在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崇高的诗意和激情,感受到作者文字间横溢的勇气、正气和才气,感受到民国大师们身上那种特有的思想学识、特有的胸怀、世界眼光和精神魅力。

比较遗憾的是,许思园先生回国后没能够获得应有的学术环境,无法在他人生最应该出成绩的壮年去继续阐发和完善他的那些深刻洞见,只留下青年时代的“干货”和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原矿石。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重新翻译整理许思园先生的著作,除了使我们又得以有机会理解和欣赏他的思想观念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领会其关于中西文化的大格局、领会其理性精神和直面问题的气度。他告诉我们,在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某些学派、主义或者教条表面,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怀着民族主义情绪,在肯定和否定之间走向极端。按照许先生的话说,“民族性不过乃我们偶然之处境,而人性则一,于各处皆同。本质上我们为相同之难题所困,为相同之疑团所惑,且我们之走上人生正途,也有赖同一种人人皆有之高贵乃至神圣禀赋。”可以说,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其基础正在于这些共通性。在逐渐理性化和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如果我们不能从学术上去面对这些共通性,就必然无法科学地从根本上解决古今和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也就无法避免蒙昧和极端。

李应志

2018年夏于西南大学文化村

李应志,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一系,2000年毕业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同年留西南大学文学院任教至今。2002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西方文论方向,200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晋升教授,现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三):一代中国天才式哲学家:从《人性与人之使命》悼许思园先生

周辅成先生说,面对这样一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人类的命运和灵魂的归宿,进行孜孜不倦地思索和探究的学者,我们不能不对其坎坷的人生境遇及具有传奇色彩的学术生涯,寄予崇敬和缅怀之情。相信许思园先生的旧作重光之日,必将引起学术界的重新评价和再度关注。

许思园先生是这一时代中的天才哲学家,只可惜是埋没了,糟蹋了,牺牲了。

目前在台湾、在香港一带,都很少有人知道许先生,所以说是埋没了。但在通行英语的国家,如英美等国,以及通行法语的国家里如法国、比利时等国,倒有不少的人知道他,由此而言,又毕竟不会埋没,不应埋没。这只要一提他所着的英文著作《人性与人的使命》以及他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批判》之法文著作,即可得知。天才毕竟是天才,天才是不易得知的。

许先生在一九二八年用英文写的《人性与人的使命》,于一九三二年出版,出版后,即获得印度泰戈尔、英国罗素及美国杜威等大文豪大哲学家的好评。那时,他只有二十五岁。而写的时候,更只有二十一岁。他是在那时的一个私立大同大学读书,地点是在上海市,而他的出生地则在无锡,他是无锡的世家,和国家元老吴稚晖先生是亲戚,并为吴老先生所称许。他出生于民国前五年。

他在大同大学毕业后,即被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请去,和宗白华、方东美先生等同事。那时我正在南京办国际译报。我由他的表弟杨荫渭先生介绍,才和他相识,并常来往。

那时许先生的好友唐君毅先生远在四川家乡,又经由他的介绍,来我处任编辑。于是四个人每每在南京鸡鸣寺、玄武湖一带聚首畅谈。并常谈及杨荫渭先生之兄嫂,即杨荫鸿夫妇。

杨先生夫妇双双出家,为僧为尼,和我早在江西庐山大林寺相识,以后则鸿飞冥冥,不知下落。我其时有“天临湖水静,地接远山闲”之句以怀之,许先生因即劝我作旧诗,莫作新诗,我从此遂亦改作旧诗。许先生虽是一大哲学家,为唐君毅先生等自叹不如,但对诗亦极具慧眼。

有一日,我和许先生及唐君毅先生三人忽接当时南昌行营通知,说是蒋委员长(先总统蒋公)召见。三人遂同赴南昌,谈的是中国文化。回经九江,曾在长江江边一旅社中,同宿一宵。许唐二先生说是晋谒时,深感威严,因询我所感。

我说我以前曾晋谒两次,并曾晋言求人才于天性之中,而甚感其慈祥。第二日,大家同乘长江轮返南京。其时许先生对着东流水,忽言决去欧洲。迨抵中央大学后不久,彼即辞职,而力荐唐先生接任,唐先生遂从此任教于中大哲学系。

许先生有宿慧,大我一岁,我则大唐先生一岁。许先生赴欧之愿早于我,惟我于结婚后,即夫妇同赴巴黎。欧洲之行,竟早于彼。我于南京沦陷后半年回武汉,许先生则于我离法前一年半抵巴黎。其时,他犹未婚。我夫妇即为他介绍留法女同学唐女士。唐女士亦学哲学,乃是在济南殉国之唐有壬先生的胞妹。他们相见后即相爱。许先生盛赞唐女士爱“不平凡”,唐女士自亦以心相许。

不久之后,婚于巴黎,我妻教他们煮饭,于是二人常于煮饭时,唸着一杯米两杯水。我当时问许先生的博士论文,打算做什么题目,他即说是关于相对论。我说我在大学曾读物理系,深感此相对论之难,他即说其甚易,且甚简单。并说当有以破之。我只好无言。不久之后,大家离别。

临别之时,许先生再三对我说:“有一人不可不看:当时北大胡适,陈独秀主编新潮杂志,而东南大学吴宓则主编学衡,由柳贻征等先生协助。吴宓以后更主编文学副刊。其一事不苟,一字不苟之精神,他最钦服。”

我回国时,由香港上岸,先经广州至长沙,因闻吴先生在长沙,遂即往访未晤,第二日吴先生来,自称是吴宓,相见大喜。其时吴先生任西南联大英文系主任,不久即去昆明。我则由长沙而武汉,后更由常德而沅陵而重庆,以至遍历东南八省,在上饶三战区时,并且晤柳贻征老先生。

上饶是我家乡,乡人合请柳老先生讲演,不料他竟讲我所写《儒家思想与国际社会》一文及梁漱溟先生之作。迨我返重庆时,乃与唐君毅等合办《理想与文化》杂志。吴宓先生在昆明为我们推销。以后,我们又在昆明相见,彼此俱以许先生夫妇在巴黎为念。

抗战末期,我在江西鹅湖书院办一农业专校。胜利后赴南京,方重与许先生夫妇相见,其时许先生已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并回中央大学与唐先生及宗方诸先生同任教授。其博士论文即为相对论批判,并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一九四五年与爱因斯坦晤面,深受称许。一九四七年许先生更写有关波动力学之论文,在国外杂志发表,颇为著名。

许先生重返南京时,曾自力办一《东方与西方》杂志。其时牟宗三先生亦在中央大学任教,并曾办一《历史与文化》杂志。而我则将《理想与文化》暂时移至鹅湖书院出版一期。彼此皆因经费关系,不易维持。先由牟先生建议《历史与文化》及《理想与文化》合并,改称《理想历史与文化》,继续出版。随后,许先生更戏言三刊合并,称《东西理想历史与文化》,自未付诸实行。当时,大家都似乎有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并都想用中文从事著作之心。

不久之后,许先生因某名教授一本名着,被他发现许多错误,乃为文指出。他竟被解职,遂改任江南大学研究所所长,居于无锡太湖滨之梅园。同时,唐、牟二先生亦为友谊之故,分别改任江南大学之教务长及教授。我为此曾由江西鹅湖至无锡太湖一行,其时方识钱穆先生被聘为江南大学之文学院院长。他和许先生是同乡,并相互称许,一般人对江南大学期望甚大。我当时亦颇思鹅湖与太湖相连。

不料等我专校改学院并拟改大学,将赴南京教育部办手续,拟便道再赴太湖之滨时,而时局大变。到上海即不能再前行,适许先生夫妇亦已来上海,再见之际,彼此长叹。我知他们处境,实难离沪;他们亦知我义不帝秦,去志已决,惟从此永别,则诚非此际所能悉。其时唐君毅和钱穆先生应我友王淑陶君之聘赴广州,牟先生则由杭州浙江大学而航海他往,我则只身乘一运输机于上海失陷前一日,飞离火海而来台。真有如论语微子篇所载:“……鼓方叔入于河,播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像我们那样一个小乐队,亦复风流云散。

以后,我与钱、唐、牟诸先生及我一家八口,托天之福,得重聚于香港,而许先生夫妇,则始终无影无踪。有人想:许先生是一大哲学家,必然去北大与冯友兰等为伍。也有人想:许先生对相对论与波动力学等尖端科学有其卓见,或将参加原子弹之行列。虽多少年来,会被埋没,但决不至横被糟蹋,或被牺牲。果真如此,则对此一代才子,又有何话可说?

直至最近,方始得知:许先生是于一九七四年,即民国六十三年,亦即于六年前三月间,因患脑血栓和心肌梗塞症逝世了。他一直是在山东大学教书,而且一九六三年后,被调入外文系教英文。他是大天才的科学哲学家,竟被折磨得只能教着所谓英文。而且在四人帮之打击下,还不能再教课,仅能得学校同意,翻译《加蓬史略》一书,以至于死。这自然是埋没以后,又糟蹋,又牺牲。

于此,或许会有一问题:“然则许先生怨乎?”这当然有两答:一对许先生而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一对整个国家民族而言,对一大天才的埋没,糟蹋和牺牲,总是大怨。又我国在南北朝之际,当时很有一批不能过江,或来不及过江的读书人,埋头于故纸堆中,注经注史,且有如以后之王船山所云:“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果然在我国历史上,开出了大唐的生面。由此而论,许先生的心事,当亦可知。于此而再论三世,当亦会是:

“现在如何言现在?未来久久亦须来;随他过去终如梦,一念长怀天下才。”

中华民国六十九(西元1980)年十一月十二日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四):被埋没的大儒——初识许思园先生

一位曾经享誉世界的现代中国学者,却长期在国内学术界淹没无闻,只是在最近才像一件珍贵的文物一样得到了挖掘,但还远未脱去多年蒙受的尘垢,发出固有的光彩。他,就是许思园先生。

许思园先生原籍无锡,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1907年生,16岁考入上海大同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20岁就以英文写了《人性与人之使命》一书,立即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吴宓教授说:“我从未见到过国人能写这样好的英文。书中的论述显示出作者思想的深度,令人敬佩。”唐君毅先生则在一篇近8000字的评论里说:“此书的最大长处是在作者对于许多道德问题提出了自出心裁的答案,实为一部现代中国难有的有价值的著述。”国外名家的好评更是目不暇接。例如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曼斯菲尔德就说:“此书能将智慧的光明传递给千万读者。”法国作家纪德说:“病中沉闷孤寂阅读此书,精神顿爽。”德国作家、1929年诺奖获得者托马斯·曼说:“此书之出版定能使作者思想、天才为举世所注意。”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则谓:“作者文字有深湛之智慧足以启示多数读者明了人生之真谛。”并称赞作者的英文比他写得好。这些同代大家的信札约40封,本来装订成册,却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连同许先生的大量图书和文稿被当做“四旧”毁于一旦,幸而在图书馆里还能查到1933年12月的《图书评论》第1卷第12期,保存有上面所引评语,但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1933年,许思园先生得到一笔庚歀,得以远去伦敦、巴黎、纽约访问、治学和著作。在此期间用英、法文写了《相对论驳议》、《从一种新的观点论几何学基础》、《波动力学的基础及其哲学含义》,并应爱因斯坦之邀至其寓所讨论战争、宗教、中国哲学以及相对论等问题。爱因斯坦说,他对自己写的东西终生存在着怀疑,并请先生将其《驳议》写一摘要给他。1938年秋,先生在法国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冬和在巴黎求学的唐郁南女士结婚。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日战争也得到了胜利,许先生思归心切,谢绝了留美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于1946、1947年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无锡江南大学教授。解放后,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了一年,被分配到青岛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4年3月他因心肌梗塞住进曲阜县医院(因为当时山大已迁到曲阜),终因不治去世,享年67岁。他的遗体在曲阜火化时,只有夫人和夫妻两家的两个外甥在场。病中他常怀念故土,骨灰终得归葬无锡惠山三茅峰西北西瓜山上。

现在,该说一下我和许思园先生两度相逢却失之交臂的遗憾了。1947年他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时我是外文系三年级学生,却根本不知道许思园其人,即便偶尔碰到过也是觌面不相识,这只能怪自己有眼不知更不识泰山了。其次,1949年青岛解放之日,我随军入城参与接管山东大学,许先生正是文学院的教授。我不但见过,而且知道许思园就是那位温文尔雅的先生,却不曾说过一句话,更谈不到去向他执弟子礼和请益受教了。其中的原因,除了仍然不识泰山外,还因为许先生为人十分低调,堪称韬光养晦。当时的山大,仅文学院就有陆侃如、冯沅君、丁山、高亨、赵纪彬(纪玄冰)这些大家,许先生哪有他们那么大的名气?我认为这决不是许先生自愧弗如,而是他淡泊名声。再说,我作为一个普通接管干部,按照当时的纪律,是没有资格随便和广大师生员工交往的。事实上,正是在这个时期,许先生正在潜心于《中西文化回眸》的写作,除上课外很少抛头露面,我连他家在哪里都不知道,一年半之后我又被调离了山大,当然无由和先生相识更不用提去拜访了。何况《回眸》一书,由于先生不久就成了右派,“因人废言”,未能面世,只是在先生去世多年之后,才被有识者发掘出来得以出版,并有周辅成先生(1911—2009)的上万字的长篇序言。周先生是享年近百岁的当代大儒,历任四川、金陵、中山、武汉大学教授,解放后以迄去世一直执教北大,是《论人和人的解放》一书的作者,许思园先生的生前好友,他的书和许先生的《回眸》均于1997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在序言的最后说:“思园死了,他死在大家都是沉默低头的时候,大家脸上都没有笑容的时候。……他想着人类,为人类的命运苦思玄想,希望找到一个最后的安顿之所。人类得安顿,自己也得安顿;人类不得安顿,自己也不得安顿。就这样,他过了一生。他对人类有感情,对民族有感情;他死了,我们也不能不对他有感情,不能不想念他,哀悼他。”真是慨乎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最近,承蒙和周先生后人有联系的朋友将思园先生的《中西文化回眸》提供给我学习,真是如沐化雨,如坐春风,触发了思考的兴趣和探索的动力。例如许先生很推崇儒学的民本主义,即所谓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不错,儒家确实重视政治教化,讲究“修齐治平”之道。孔孟甚至还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说法,其奈历代的暴君充耳不闻何?中国老百姓吃够了“官本位”的苦头,就是当官的也深知“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况味,有谁尝过“民本位”的甜头?因此,中国的所谓“民本”,和西方文艺复兴后萌发的“民主”,相去实不可以道里计。在《中国文化之缺陷》这一章里,先生首先指出:“纯知识活动之不被重视,理论科学之不获开展,毫无疑义为中国文化一绝大缺陷”。天文、数学、物理、化学有什么实用价值?“儒生与农民原一脉相承,俱敌视纯知识活动。农家专职耕桑,为衣食所从出,而儒生则辅佐君主、贵族推销政教,故为实用主义者势所必然。两汉以来考选制度兴,读书人几无不以仕宦为上进之路,学者所探究者自莫切于政治教化,故学术不得不局限于人伦日用。”

实际上,这种“学术”并不是知识,只能说是过去所谓的“学问”。把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说成仅有的两种“知识”,是连常识也没有的。整人、斗人、杀人算什么知识?大跃进、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用成品包括铁锅和菜刀当矿石“大炼钢铁”,算什么“生产斗争”的“知识”?反右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这种实用主义更是变本加厉。鄙弃追求科学知识的实用主义就成了中国文化的痼疾,并由此遭到了历史的惩罚,从一个先进的文明古国成了落后挨打、丧权辱国的半殖民地。因为正是纯知识活动使西方列强掌握了科学技术,发明了各种实用的坚船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门户,使得自己的实用主义成了毫无实用价值的“学问”。

改革开放以前的新中国,不是也被从反右到文革的一系列“斗争”折腾得到了崩溃的边缘吗?对于这种“学问”,思园先生又这样慨乎言之:“士人大都耗费日力于注疏、校勘、寻章摘句、模拟因袭,其下焉者但知揣摩风气以搏利禄,于大自然之浩阔奇幻熟视无睹,于万汇变化无意探求其故,于亿兆生灵无穷苦难之海潮音充耳不闻。”先生所走的则是另一条路:他就是要用纯知识活动充实自己的学术研究,因而补习并写出了《从一种新的观点论几何学的基础》、《与爱因斯坦教授讨论两个问题》等文章。至于“揣摩风气以搏利禄”更为他所不齿。“思园自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之后,生活十分寂寞,‘帽子’未摘,则往日过从甚密的同事和常来求教的弟子都不登门了。有一位好心的女同事对思园夫人说:‘许思园何不仿效北京的名教授也写写批孔的文章,以求政治问题的解决?’思园听到了这话,红涨着脸说:‘这个我不干!’

他从不时尚,从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权势。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学者永远是一条清流,流得很远很深,并且永不失其澄洁。”(见《回眸》一书附录的《许思园传略》)许思园先生《回眸》中的《中国诗论》一章,以诗代表文学,从中剖析中西之差别,认为西方心灵包涵多种冲突和矛盾,因而感情炽烈,表现直率,加上宗教热忱,因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长篇、史诗、悲剧为中国长期所未有。而“从《诗经》起二三千年间,中国诗之主要题材,不外乎耕读之乐,天伦之爱,山水田园之趣,以及生死契阔、政俗美刺、咏史述志、吊古怀旧、伤时悯乱、情亲思慕、交游赠答之类”,其风格则为“于幽淡中见妖媚,疏朗中见俊逸”,“率真而含蕴无穷情味”,以陶渊明成就最高,孟浩然、韦应物、王维次之。另一类为“人间忧患、族类同情之呼声,以杜甫为最高。”论及李白,先生独有创见。他认为李白原为西域胡人,初无汉姓,其家庭汉化不久,因而“太白于儒佛俱乏体会,虽常与道教徒过促,中年并受道录,服青绮冠陂,但仅好奇而已,于道家实亦毕竟无心得。”因此,“王介甫(安石)目太白识见污下,白乐天(居易)亦病其乏比兴。”

到了近代,闻一多也说“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胡适则说李白较之杜甫缺少“严肃的态度与深沉的见解”。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品行不端,只是无意于儒生们那一套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道德修养而已。这正像杜甫《赠李白》对他的评价:“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正是这种飞扬跋扈、痛饮狂歌,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笑傲王侯、不拘礼法,放纵自恣、率性而为,使他“个性极度伸张”,“心魂无时不在向超越人间之灵境飞驰,旺盛无比之生命力不断鼓动着彼向无限追寻。”因此,贺知章一见他就称之为天上谪仙人,因为他有着“凡人”所无的气质。他的诗也由此而天马行空,千载独步。

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也不能不低头膜拜:“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第一句说他的诗无人能比,也包括他老杜本人。为什么无人能比?因为他的情思飘举在众人之上,其特点是清新而又俊逸,庾信和鲍照的长处兼而有之,这就大大地超过了他们两位和其他的诗人。另外,他深知李白的为人和天才,在听到他卷入唐明皇两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被流放夜郞时写了这样一首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白头好归来。”(《不见》)李白在政治上是幼稚的,由于他天真地参与了皇家兄弟你死我活的权位之争,而且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几乎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就是这里所说的“世人皆欲杀”。但杜甫是了解李白的天才和他的“无敌”的诗的,所以殷切地祝愿他还能够以劫后余生之身安度晚年。在《梦李白》里更一再地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表达相互思念之情,这种知已而兼知音的情谊实在感人,也是中国诗坛上的千秋佳话。

一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一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圣,彼此却丝毫没有门户之见,难怪周辅成先生说:“许先生讲李白、讲杜甫如此精彩,如此神往,实际上作者是以杜甫、李白两种不同的性格,比照自己心灵的两面表现,既矛盾,又调和,他似乎是很想把这种精神写成他的艺术哲学、他的道德哲学、他的人生哲学,为‘立人极’作出自己的贡献。真可惜,他是在历尽坎坷中早早去世了,‘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是命运对于人的嘲弄。”

许思园先生已经去世40年了,我才读了他最后写的一本书,真可谓有眼初识泰山,但只能说是登山的起步。在名分上他曾经是我的老师,但在他生前未能拜师,就在他身后补拜吧,但愿能得到他的恩准。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五):许思园的儒学情结与文化诗学

许思园会通中西学术,熔铸古今艺文,其致思趣向,显示了文学与哲学的交融。虽然他的德行、人生境界超出了传统儒学的范围,但在人生的底蕴上,他是与古圣先贤相通的,与同辈师友相应的,可说是他们的思想在现代的一种延续。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湛体验,是以生命为底蕴的,他的文化诗学思想具有一种难以掩抑的活力和魅力。

一、新儒家的“同路人”

许思园1907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世家。自幼聪颖,敏而好学,他在少年时代博览了家中富藏的中西诗书史传。1923年,16岁的许思园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曾与施蛰存同室,与傅雷同学。学习成绩优异,英文水平甚佳。大学毕业后,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可以说少年得志,出道较早。

许思园青年时代显出惊人的理论才华。1927年,20岁的许思园开始用英文写作《人性与人之使命》,1933年该书付印成书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当时唐君毅写了一篇近8000字的评论,“总括地说,我们可谓此书最大的长处是在作者对于许多道德问题都有深厚的实感,同时提出了出自心裁的答案……实为一部现代中国难有的有价值的著述。”

许比唐大两岁,二人年岁相仿,同生于诗书世家,都是少年才俊,且对道德问题格外关注。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就在1933年,许思园前往欧洲留学,他便向校方推荐好友唐君毅顶替自己的教职。

在留学欧美12年后,许思园于1946年春天回国,返回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与唐君毅、牟宗三成为同事。1947年4月,他和学术界好友创办《东方与西方》学术月刊,这个刊物出了6期后便因经费不足而停办。这年秋天,许思园与唐君毅离开南京中央大学,前往无锡江南大学哲学系任教。当时钱穆也在江南大学任文学院院长。牟宗三也常来江南大学哲学系兼课。许、唐、牟等人经常撰稿寄到徐复观在南京主办的《学原》上发表。

后来由于某种历史的机缘不同,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现代新儒家学者在解放前夕离开大陆去了港台,而许思园作为学术上时“同路人”留在了大陆。1949年后,许思园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授。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一度被停止教职。1974年因病逝世于孔子故里曲阜。

就为人、性格与学术见解而言,许思园与新儒家学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许思园那本成名作《人性与人之使命》中即己表现出与新儒家共同的学术旨趣,他说:“……从柏拉图和尼采的著述中我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往往为之神驰……话虽如此,我在西方文化中发现的弥足赞叹之处愈多,我就愈觉得有理由热爱自己袓国的文化,热爱我们古代哲学家的高度的智慧。尽管我受西方思想家的影响那么深广,我敢说,读者会看到我在本书所陈述的一些见解完全符合孔子的遗教,一点也不失孔子教义的本旨与精华。我日益相信:民族性不过是偶然性质的表面点缀,而人性才是到处都是同一的实体。从本质上来看,不同国家的人民为同样的难题所困,为同样的疑团所惑,只有靠存在于人人内心的同一崇高的本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神圣的),才能走上人生的正道。”

许思园的这番话语,表明他尊崇孔子的人性情怀。他对道德和人格的论述,也与唐君毅的《人生之体验》和《道德自我之建立》,存在着前后呼应。许思园认为,人格的构成,有四层意义:从静的意义讲,是身体、心、灵魂、良心;从动的意义讲,是生理欲望、利己心、爱、义务感。在构成人格上,四层意义缺一不可。许思园与唐君毅一样主张“立人极”,重视真、善、美的人学,把人格和生命理想看作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保证。

许思园与新儒家的思想呼应还体现在他20世纪50年代所写时《中国哲学论》中,他说:“先秦儒家以刚健创进为教,两千余年,几无嗣音。当代漆园先生早岁出入庄周龙树,超然无碍,继而归窺《易传》、《中庸》,于先秦儒家意蕴发挥尽致,其文章精强绝伦,中国儒家哲学至此方为极盛。”许思园对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熊十力先生的原儒哲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许思园在授课之余,写有“中国哲学论”“中国文化论”“中国诗论”等文稿11篇,这些精微绝伦的文字,在他生前一直未获发表。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得以问世出版。从业已发表的著述来看,许思园的学术心思遥契于流落于港台的新儒家的文化致思。以至于当代学界有人发出感叹:“现读先生遗文,与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诸家参照,更觉同一应乎时代之潮流,继绝学,开新境,而亦各有独自的情韵,相得掩映。惜哉前述诸贤近年应因缘和合之会而终得名震遐迩,思园先生却仍孤寂无闻。”诚然,许思园少年得志,而晚景凄凉,其遭遇不禁令人唏嘘感叹。斯人虽已逝,文章千古传。笔者认为,许思园在50年代孤独地守望于文化麦田,功不可没,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思园作为现代儒者作出的学术贡献将得到世人的广泛肯认。

二、文化诗学的阐释者

许思园的文化诗学成就,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所写的11篇学术论文中(现已整理成册《中西文化回眸》出版)。数量虽然不多,但篇篇都有学术分量。他的学术贡献主要是:第一,大力开展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研究,系统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诗学的特质;第二,从整体的美学立场出发,揭示出中国文化精神是人生智慧、政治传统、艺术境界三者结合的特点;第三,折冲于中西之间,反思中国文化、阐发中国文学艺术的“灵境”范畴。

在《中国文化之评价》一文中,许思园认为中国文化的优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求诸己的人生智慧;二是民为邦本的政治传统;三是空灵淡雅的艺术境界。这三者环环相扣,紧密相关,“由于能反求诸己,中国哲人特重恕道、并以尽人伦为极则。中国文学也因此最富于人间性,绝少超世之音。由于不以征服立国,故内部有自由传统与平均贫富之理想,对外则以柔怀远人和平同化为国策。由于宗教性薄弱,对情欲不主压抑而尚萧散净化,故中国艺术风格特为空灵淡雅。此三方面之影响每交辉互映。盖中国文化虽如长流之吸百川,不断融会异族学艺成就,然而不失其原来之精神面貌。”许思园追根溯源,以寻绎中国文艺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的相关性原则。

在高标中国文化的特长之后,许思园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弱点的一面。这些弱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重视纯知识活动,未能领略好奇、耽思、探索、创造之乐。因而于剖析伦理、探讨客观世界之形体结构与自然变化之规律方面成就远不及西方人。二是内心激动之振幅不大,少深哀极乐,悲情劲气俱不足。恋情受压抑,未能将其转化而追慕美、善、光明之热忱。中国历代士人鲜能眼向顶峰探索理想光辉,而对罪恶与苦难亦缺乏深透悟解。土大夫心志大抵不离人伦日用、功名显达,目光局限于故纸堆与本阶层,生活囿拘于簿书期会、亲朋酬酢,故创作个性不丰富。三是中国社会重家族,独缺少个性自觉,孤往独到的精神没有得到发扬,缺乏全民政治的理想。中国文化的缺陷,是许思园在中西对比中得出来的。而这些缺陷,又同中国文化的惰性有关。许思园深有体会地说:“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民,富于农民气息之士人阶层发荣滋长,其弱点为实用主义倾向太强,过于重现实,妥协性太大。此士农文化由定型而停滞殆将六七百年。”许思园这种归纳,发人深省,启人思智,表现出研究者独特的见解,又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许思园是个充满理想的学者,在找到中国诗学之根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理想,“今后复兴国族,重振学艺,除恢复艺术心灵、发扬民本传统与反求诸己之人生观外,最切要者莫过于培养好奇、爱智之热忱,拓振理想境界,激发悲情便与民同悲之感尊重个性,树立共和精神。此皆西方之所长而我之所短。希腊文化包含有两极:一为清明合理之阿波罗精神,一为狂热陶醉之提奥尼斯精神。近代西方文化亦含有两极:一为希腊精神,一为希伯莱精神。两者互相激荡,相辅相成,卒促成人类学艺空前发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方与西方的互补,是许思园的文化追求。

许思园文化诗学的重点落实在意境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上。与以往的诗学家对意境的理解不同。他不是从情与景的角度来诠释意境,而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层面来体认意境的极至——灵境。

“中国诗之最高成就亦即此空灵蕴藉、淡而实绮之风格。”这是许思园比量中西诗艺后所窥见的中国诗的特色。在许思园看来,空灵、蕴藉、清逸、淡远的风格不仅是中国诗的特殊成就,而且是中国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奥义所在。

关于中国诗之特点和风格,许思园认为灵境是中国诗人的趋赴。灵境的内涵是空灵和蕴藉。何谓空灵?“境界清明高旷,遇物成趣,种种悦心而心不着物,此种境界洒脱自在,诗格空灵实所从出。”空灵是中国诗人奔赴的理想境界。何谓蕴藉?包括节制、含蓄、温文、潇洒等意,它是中国人心灵的重要特征。“中国第一流诗最重含蓄,十分婉约,暗示力强,从容不迫,有余不尽,感觉深微,能得空外之音,象外之色,此即所谓蕴藉。”空灵蕴藉表现在文艺中即形成淡远、清逸之风格。“淡与逸乃中国艺术性之最高境界,于此可见民族风格。中国艺术切忌为火气、俗气,为板滞堆砌,正因其与淡逸相背也。淡与逸惟其为民族风格,在西方文学家几无从觅恰当译名,亦不易诠释,盖涵义很丰富,探索不尽。许思园认为淡、逸的美学范畴有待于中国现代文艺家与美学家深研细析。

许思园欣赏空灵、蕴藉、清逸、淡远的风格意境,并把它作为中国诗的最高成就。也许他觉得到这种概括不能把所有中国古代杰出诗人的风格意境包括进去,于是在彰显了孟、李的灵境诗风之后,又写了一篇杜甫论,补充指出,由风俗窥探中国民族心灵者,当先在杜少陵诗篇中求之。不过,他心目中的最佳艺术境界乃是灵境。“至于意境,则中国诗人空灵、淡雅、潇洒自得之趣,终当深入西方人心坎,一新西方诗歌面貌,而为东西艺文、哲理大融和之先导焉。”想必许思园试图弘扬中国诗之特色,融中西于一体,从而铸出诗学的理想境界。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许思园是个学养深厚、囊括中外、纵观古今、发而为文的学者,他深深为袓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创造而骄傲,却又力反毫无出息的泥古主义。他的诗学建构理想是“综合一多”。正如他本人所说:“文化之创进必须不断为理想之光辉所吸引,导致分化突破当前之平衡,然后综合一多,以实现更高之平衡。中国文化之孤立时期已属过去。将来如何成为世界文化之一部分,而同时保持其独立性,不仅为我国文化史上最大课题,且为我民族兴衰之关键焉。”这番见解,高旷阔览,深中肯綮,与新儒家心有灵犀地传承民族文化之薪火,共同守望着中国文化的诗学精神。

侯敏,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人性与人之使命》读后感(六):一个被湮没的现代学人

思园先生,我无缘得亲睹其神姿风采。初次知道大名,距先贤悄然离世已六载。其时,因与学中君有师生忘年之谊,得以拜识他的姨母,先生夫人唐郁南。郁南前辈出诸湖南浏阳唐氏,著名近代政治家唐才常季弟之女,体态清癯,瞳子炯然有神,举止风度翩翩然名门闺秀风范。数度晤谈,欣悉先生在巴黎的一二经历,而印象最深的是先生与爱因斯坦大师的驳议“相对论”,感到神奇莫测,没有敢多加追问。先生的一部分遗稿,学中君携来亦曾匆匆读过。那时我对先生满溢诗情的飞扬文采简直倾倒,先生以睿智卓见所传达的意蕴,却因着文化浩劫尚带余温于身,竟无甚体会,读过也就置之一旁。回想起来,当时与先生真是限隔着一个“历史空间”,前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在受到极左年代熏染的吾辈,恍若陌路。这次,有幸读到先生知交周辅成先生写下的悼语:

人总是要死的。死,当然并不一定是不幸的事,也并不一定是可悲的事。然而,如果一个人的死,并列在很多不幸者中,而人们都在为一切不幸者的不幸而悲痛的时候,他却像被人忘掉一样,甚至无人想到、念到,好似山谷中的鲜花,自开自谢,无人过问,这就使人不能不无限低徊了。

字字句句仿佛就像是在谴责我,或者像我一样的文化愚昧者,面对这样深情地关切着民族的命运与未来的那份心思,如此木然而无动于心。现今,为着先生遗稿的出版魂绕神牵的郁南前辈,在病床上已一无所知。她无言的心中怕仍系念着遗稿,却尚不知苦心已证正果。这是何等的悲哀,又是何等的凄痛!

我受先生遗属之托作跋,作为后学晚辈本不敢承当。然而,一则为着忏悔我当年的愧对先贤,如同赎罪;一则也因为自己年岁遭际的接近,渐渐的竟与前贤的心思有了几分沟通,对先生的沉潜玄机或许能体悟一二,也想借此告慰先生于九泉之下:肉身固然必不可免地都要化为虚无,而一切美好的追求,有价值的思想,毕竟会超越时空和突破世间业障而获得永恒,随缘感通凡有良知(或良知醒起)的生灵。诚如先生赞陶(渊明)所谓“其人虽已没而千载有余情者也”。

先生出身诗书世家,自幼聪颖,耳提面命之年,即浸染于国故艺文格致之学,承续我中华命脉的文化基因植根殊深,一生学问虽变易累进,却初志不改。随时代风云际会之变化,先生在大学时代习练西语、通贯西学,用力维艰,成绩卓然,已经显示出他后来兼学融通、孤往独来的精神气度。年仅20岁,即用英文写成第一部学术专著《人性与人之使命》。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极赞哲学睿智之余,还称誉其英文比自己写得好,亦可窥见先生西语之精美圆熟不同凡响。而后游学巴黎、卜居普林斯顿,寓居西土十又二载,在西方世界从容应对于人文、自然诸高深学问,游刃有余。在常人看来,他应该是一位已十足西化了的学者。令今人,特别像吾辈晚生,最惊讶莫解的是,先生对我中华传统文化之挚情炽爱,有时竟表现得犹如孩提般的天真,比之习居故土而未离半步的“土著”还意诚无染。这使我不由得不信,悠悠数千载的中华文化内核确实具有深远而根固的生命力,足可穿透一切,圆融天地而真如永在,问题只在于你有没有这种悟性和感应融通的能力。

本书除第四、第五部分系旧时所作,见刊于建国之前,都为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专论,“中国哲学论”、“中国文化论”、“中国诗论”均著述于1956年至1957年间,前后相续一年有余,正值先生走入“知天命”之年。11篇宏文思缕一贯,精微绝伦,总计约不超出10万字,谓之精品绝不为过。然不久即在山东大学历史系教任上罹错划“右派”之祸,终至先生曲阜撒手西归(魂归于孔圣阙里,亦是天数),一直未获发表。当晚生趋步走出先生当日之年岁,刚读出蕴味欲寻究竟之日,已恨不能起先生于地下,而旧日与郁南前辈有多少晤谈的良机,却因无知而蹉跎时光,现今只能由文意寻绎先生的苦心孤诣,未知能否契合先生之真神胜韵,真的是悔恨惶恐交加。

得益于若干年前的“文化热”,方把我从倾心于政治、经济史,领向了对文化史关注一途。久之又不满“文化热”中时有的浮谈无根,近几年开始直接阅读20世纪诸文化大家的经典原作,真是豁然开朗,始觉今之学者实不乏拾取前贤余珠自重,旧案复翻亦不少见。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疾呼开设20世纪学术大家经典原著阅读课程,以正出入之由来,庶几或可免无谓之重复劳动。现读先生遗文,与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诸家参照,更觉同一应乎时代之潮流,继绝学,开新境,而亦各有独自的情韵,相得掩映。惜哉前述诸贤近年应因缘和合之会而终得名震遐迩,思园先生却仍孤寂无闻,无怪乎周老发此不幸之中不幸的感慨了。

思园先生以哲学为本,出入于文理两科,博闻多识,其精于数学、物理,恐在近世文史学者之中不为多见(恕我孤闻,惟知杨向奎先生实属此种奇才,且亦有与相对论驳议之作)。读毕本书稿,品位学识之兼通中西,文思之汪洋恣肆,已然饮醇似醉,然总觉此两端似尚不足证量先生人格学问的至微妙玄。尝多次寻思,先生何以在仅一年有余的不长时段内连续有“三论”之作,又何以不是“二论”而是“三论”?反复往来诵读,始悟先生之文与质通贯三论,气息浑然一脉,活泼泼地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诗质意象,少有后来“学术论文”习见的呆板积滞之弊。哲学、文化诸论,意境深玄,然文体却极酣畅,让人领略到一种只有在陶、韦、李、杜绝妙好诗中才能享受到的,先生在诗论中再三唱叹的那种情致韵味:忽儿深厚高玄,忽儿萧散空灵,时或激越,时或低徊。即使是比量中西、甄品短长的辨析,亦追求圆融无碍,力避偏执。我以为诗论最见先生真谛,实为前二论点睛之笔。就文致意趣而言,先生的传统诗人气质至为浓郁,故而若舍诗论而只读前二论,就难以于散文行运之深处,窥见正是最需要我们体悟的先生之诗人风骨,诗人情怀。毕竟是挚友知音,周辅成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文中则已道破机枢。周老说道:

许先生讲李白、讲杜甫如此精彩,如此神往,实际上作者是以杜甫、李白两种不同的性格,比照自己心灵的两面表现:既矛盾,又调和。

窃以为先生之追慕太白,乃是风骨意远之所在;崇赞子美,则表现了先生亲亲而仁民的情怀,然究其心境之极致,爱太白则远甚于子美,不知周老能首肯晚学之妄评否?

自近代落伍、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有识之士无不以中西文化比较为主旨,开始了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认识。今人常以“认同危机”或“生存困境”抉发其题意,此为释义之需要,真实意蕴恐只有身临其境中人方能体其原味。漫漫长途上,论识之纷繁歧异几若万花筒,令人目眩,百年已尽,似仍未达其底止。偏执一端者,或扬西以抑中,或美中而丑西,皆随时势之变幻,浮游不定,至圣之境界乃如寅恪老所言,亦中亦西,不中不西,化机乃空灵无质,俱融于无形,真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思园先生是在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时期,孤往独行,继续执着地思索着,有一些话今天读来已不感突兀,可在那时似同空谷足音:

中国文化之深厚博大与悠久超过古希腊,然而逊其精彩。儒家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道家则以淡泊为归。情感之发抒则主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操持则特重“庸言之信,庸德之谨”,不甚慕奇伟非常之行。中国古人之清明合理,似在其他民族之上,而热忱劲气则不逮欧人。孔子云:“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原为勖励他人对尽性成能作不断的努力,故又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之广大高远诚所谓峻极于天地。孔子自云:“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足见孔子内心生活至为强烈。然而后儒未能体会此意,安于现实,不知开拓理想境界,对客观真理、美、善、光明作无穷之探求。遂致精骛八极、神游六合之表之壮阔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寥寥可数。

在徘徊于传统与反传统的几度折腾之后,这些话已经容易咀嚼出其中的特殊的品味来了。先生纵论中西比量异同,尚和易平恕,绝少矫厉之词,然谓先生内心无激越奔放、喷薄欲出的热情,非是也。且听先生继续说道:

我国先秦百家竞起,唐代三教并兴,故学术之隆无过于战国,文物之盛无过于开元、天宝。中国历史上凡文化停滞之时代,其特征恒为学术思想定于一尊,传统之压力极大,学人局促于其小天地,自足自满,排他性强,而狭隘之实用主义猖獗。此诸弊病能令文化定型僵化,不仅停滞而已。

西方文化重开拓,中国文化重融和。然融和必须于不断开拓中求之。文化之创进必须不断为理想之光辉所吸引,导致分化,突破当前之平衡,然后综合一多,以实现更高之平衡。中国文化之孤立时期已属过去。将来如何能成为世界文化之一部分,而同时保持其独立性,不仅为我国文化史上最大之课题,且为我民族兴衰之关键焉。

近百年来西方正在急剧演变,当前危机深重,我们传统文化则日临颓运。穷则变,变则通,而穷通之枢纽则正在今日。

我虽较先生生之也晚,亦算是当时的一个“过来人”,明白上述诸语的份量。即令今日,改革开放已成国人共识,先生之言谈似曾相识,也仍为先生身上的那种纯乎天真的精神而莫敢趋步仰视。我不认为先生真的欲求之当日付诸实行,然又何以如此激越,慷慨陈词于静室之中呢?我想到了先生对太白的一段评论:

盖太白生平特征即为不能安于现前世界,其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追寻一个超越现世的灵异境界,其心魂永远在向灵境飞驰,追求当前世界不能给予的兴奋及不能具有的光彩。

先生早在郭沫若名闻一时的考证之前,即已发现“太白祖先为西域胡人”,并说“(太白)宛然一汉化甚浅之胡人”,“好浪游乃天才特征之一,在太白并可能出于游牧民族之遗传”,由此,先生所说的李白个性极度伸张、具西方“浮士德精神”,可见出谜底。这里,我倒意不在伸张先生太白论的学术价值(自有文学专家去估量衡定),而是由此突发异想,先生之于太白,是不是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我觉得,先生身上是有一种太白的气度的,看似天真中发散着憧憬灵境的豪放。如是,先生之上述议论,亦可豁然得解了。

先生对印度佛家的“耽空寂”绝不表赞同,然又谓“万物不二之阔大境界印度哲人感受最亲切……在中国即三教盛时亦所未窥”,而在其“诗论”中多有赞诗人“周遍万物之欣欣生意体会独深,且浑一身心归于自然,直与大化冥合”,似于佛学真如之旨亦然默契。晚生以为,此亦夫子意境之自道。先生之融通中西,原以体用不二、大化冥合的自然意境为追求,故此,语言的表述不仅显得笨拙,有时简直就是一种有形的累赘。即以先生前引,再联系本书中多次申言“求来日中国文化之发皇……其必不可少之条件,则为思想信仰之充分自由”等等,若不能前后串读,细心体悟,别说当日,即令现在也很容易望文生义,被视为有向慕西方“自由”社会或“民主”政治之嫌。晚生虽是在“文革”劫后读到遗文的,此种心理障碍当时亦然不能排遣。大化玄深,潜移默运,时至望六之年,重读先生至论,始觉断裂凿枘有同苏格拉底所说,最易异化为“语言暴力”。殊不知先生受西化之熏染,而又不受“西化”之桎梏,对西方政治、文化时有尖刻的批评,而其自由之义则原非纯出乎西土。先生在文中多有由此及彼、由彼返此的比量辩证。先揭其自由之义以辨之。

初读遗文,最感突兀的是,先生多次申言“思想信仰自由、职业自由、财产与人身自由在中国历朝已视作理所当然,不须明文规定”,“中国人两千余年来在君主世袭制度下所享有之政治自由较19世纪以前西方人所享有者实远为充分”。细寻绎文意,方知先生实际上是从文化观念史(或心态史)上着眼的。先生极赞由孔子首先发明的“内心自有其主宰”之义(即自讼、自厚、自反、自省、自慊、自正、自强、自诚、自得等),断言“真正之自由惟有从自主中获得”。“自诚则自主,自主与自由原属不二”,“于自诚中求自得,于自主中求自由”,并称:

此一绝大发现之价值直莫可比拟,无法形容,……此自反、自诚、自得之人生智慧,实为我民族两三千年来无数人共同之瑰宝,其深入人心至为普遍而悠久。在中国即使深山穷谷之牧童、村妇亦为此智慧光辉所照耀,成为哲学家而不自知。中国民族特富于理性,和平宽容,能忍耐自克,不因彼此间思想信仰不同而互相迫害,其故或基于此。

先生一再与西方作比,认为承平之时中国人不赖警察与牧师维持社会秩序,全得益于儒家教化本乎人人所共有之良知良能,即人性之善,理想极高明,而又平易近人,故最具普遍性:

当太平无事政治清明之日,中国无数川原山谷,间傍小桥流水,自成村落,往往数十年间成为市邑。耕读传家,比比皆是,士农身份,原不甚悬殊,而同为儒家教化所孕育。……旧日中国之读书人与农民在大一统局面之下,实为世界最自由之人民(有职业自由与信仰自由),习于自由而不知自由之珍贵。

在此,晚生斗胆直言,以历史的或生活的经验事实准之(这特别要感谢多少次的上山下乡、访贫问苦,才读懂了中国真实的农村生活),先生对中国旧日社会的印象,迹近于已然将心中之向往化入的田园诗境,似也掺和着一种淡淡的、吾辈恍若隔世的文人或绅士气息,情乎天真。正如梁漱溟力持中国社会无有阶级,思园先生亦然证言我战国秦汉以来几乎不再存在特权阶层,后学以为犹不免蹈履尽信书之误,或执于理想而将观念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偏离,忽略隐去。当然,现今的我,也再不会因此而轻忽了先生透过纸背所传达的深意——自由的最高境界——以及由思古之幽情所寄托的追求。我想要指出的是,先生对中国历史的另一侧面也并非全然淡漠:

中国历代政权更迭无不基于强力,取决多数以转移政权之方策两三千年间殆未有设想及者。小民之命运悬于君相与里胥,遇水旱虐政不得已植偕亡之心揭竿而起,枯朽万骨,即至成功亦可能只是以暴易暴。中国民本主张渊源甚古,然而乏全民政治之理想,政权基于暴力不能和平转移,此实为我国政治史之一大缺陷。

记得钱穆亦曾有中国古代只重治道而无有政体之研讨,如西哲亚里士多德者,皆发人深思。先生还以为此种缺陷也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底气所限定: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民,富于农民气息之士人阶层发荣滋长,其弱点为实用主义倾向太强,过于重现实,妥协性太大。此士农文化由定型而停滞殆将六七百年,士人大都耗费日力于注疏、校勘、寻章摘句、模拟因袭,其下焉者但知揣摹风气以博利禄,于大自然之浩阔奇幻熟视无睹,于万汇变化无意探求其故,于亿兆生灵无穷苦难之海潮音充耳不闻。

我先民之受祸烈矣,然而我国学人对罪恶与灾难之感悟认识终不若希伯来人与中古欧洲人所感之深切。……悲情与劲气似俱不足。……其原因有数端。最主要者为士大夫虽来自民间,但形成阶层之后则高居民之上,成为受大众供奉、受帝王豢养之辅治者。……历代士大夫优点固不少,但有一根本缺点,即与民同患之情不切,仅以辅治者自居,对人间大祸难不能挺身担当。

恰如前引,在检讨“中国文化之缺陷”一文中,先生认为中国缺乏“全民政治之理想”实为一重大缺陷,并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说:“全民政治之理想导源于16世纪,17世纪末期方成为系统学说。”由此,读者或许会以为这是在向慕西方的民主政治,而在先生的思想系统中,“民主政治”与“全民政治”却如同大海与众沤,未可等同齐衡。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道:

(西方)19世纪后半期民主政治较有进展,而贫富悬殊则日益加剧。全民政治之必要条件极难具备,充分实现迨不可能。但作为一政治理想而论确有其不可磨灭之价值。此理想视社会为一自愿结合之体,法律为共同意志之表现,彼此人格平等,权利平等,服从多数而尊重少数,政权得以和平转移。此理想倘渐次实现能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之距离不断缩小,最后建立自治社会。

“全民政治之条件极难具备,充分实现迨不可能”,语虽平易,却最耐人寻味。于此,再一次呈现出无数先贤以至今人亦难排遣的“生存困境”:道德与政治的内在紧张。当先生沉浸于“全民政治”思想灵境中,固然可以精骛八极神游六合,一旦尘埃落地,无论故土抑或西域,黯然伤感之情就难于掩饰。先生极推崇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多次赞叹“中国哲学家政治理想甚宏大,于政治之道探究尤为精深透彻。民本主张从未有人敢公开否定”,但又说“中国两千余年来之实际政治固未能符合儒家理想”,“历代中国政治不乏民主因素,但政权建立始终不离强力,所谓‘马上得之’”,“以暴易暴”。略加深究,其实中外皆然。西人对“全民政治”理想亦有难堪的沮丧,亨利·泰勒说道:“人民主权的教义落在群众手里,将解释为并产生出一个完整的无政府状态,然后延至一个统治者出现,落在他的手里又将解释并产生出一个完整的专制形态。”(转引自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然而这一切并不能遮没精神史上屡仆屡起、追求不绝的精彩,在先生是“以有涯追无涯之悲剧”自喻,而卢梭则表白说是“形而上学的种种精妙都不能动摇我对灵魂不朽和天意公道的信仰”。李白与浮士德,东西方两种形质迥然相异的浪漫主义,在这种可思而不可及的灵境中邂逅相会了。

至此,我们已领略到了一种在当代“文化热”中殊为陌生的、非肯定又非非肯定的思维形式。在近代,游历西土、移习西学的一代人,其归趣五彩缤纷,亦不易思解:或然全盘西化,或然唯本土是优,返趋保守,此为两极;但也有不少先贤孤往独来,不取阳关捷径,却甘愿在八卦阵(一部人类生存发展史本就是一个八卦阵!)中迂回曲折,细心寻觅着可归属全人类财富的精神晶体,若于人类良知上过不去的,则尽情摒斥,无论其东西南北中。先生对西方历史文化所持的视角亦有类似之处。在这方面,我觉得先生所给予的,有些是为前人所未发的。先生不满意西方者于书中屡有论述,无有曲意回掩。诬责先生为崇洋媚外见此当不攻自破。然与行世诸书最不同的是,先生说道:

西方世界从荷马歌咏之英雄时代起,迄今三千年,盛行寡头政权,……民主与专制,在西方政治史仅居次要地位,以贵族、领主、豪门为主之寡头政权,无疑为西方政治之主流。

对寡头政权先生绝不抱好感,平日常在亲友间坦露无余,言之即愤然,此则何故?读下文即知:

近代英、法、俄、普等国曾出现君主集权,19世纪由工业革命而产生富豪特权。凡特权必须借强力维持,故西方社会阶级压迫极大,阶级斗争层出不穷。

西方社会一贯建筑于特权之上,古希腊、古罗马如此,近代亦如此。19世纪初期起在西欧北美特权渐次失坠,民主精神方获发扬,然而不过百年,民主前途已岌岌可危。

对西方寡头政权之贬斥,既基于先生梦萦魂绕的古时中国贫富不甚悬殊、民类皆以自主营生(又曰“各尽其职”),又源于先生的独特文化观。且看先生的议论:

(近代君权又为市民阶层所夺)此在西方乃一绝大变局。从而智能日积,财富日充,18、19世纪西欧文物臻于极盛。然而市民政治基于自由竞争,斗知识,斗资财,漫无止境。此时政治学家力主放任,企图将政治权能减少至最小限度,以便于自由竞争,甚至有视政治为“无法避免之恶”者,浸至政治与道德完全分离,人人为己,而构成一冷酷无比之社会。此建于极端个人主义上之社会不容长久存在已无疑义。中国儒家政治理想与西方中古等级社会及近代市民政权俱彻底相反,今后实有深入探究之必要。

迨19世纪中期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已涸竭,自然主义如日中天。由于机械唯物论、决定论之笼罩一切,故此时之自然主义人生遂极度阴黝,即意识中呈现之自由之感亦认为只是幻觉。自然主义过度发展势必引导人群趋于孱弱、冷酷、堕落。

谚曰:“旁观者清。”20世纪以来诸学问大家对西方近世时弊之针砭类皆尖刻,入木三分,而与多数盲目迷溺西土、唯欧是美的浅薄议论大异其旨。先生于此曾广而推之,“渺小与伟大,人实兼而有之。以志率气则成其大,心为形役则沦于小”。对商品大潮异化孽生的“心为形役”,实比吾辈体验要早半个世纪。然先生行文至此仍未尽意,忽如峰回路转,惟因西人内心不及我中庸平和,异族入侵、宗教迫害、贫富悬殊,种种孽业异变则又远甚于中土,远洋彼岸另一种文化景象却令先生再三致意,欣羡不已:

西方文艺之最高成就在悲剧。……密尔顿长诗《失乐园》实为两大悲剧交织而成,一为天真而孱弱之人类祖先亚当之悲剧,一为英雄性格过度发展之撒旦之悲剧,两者俱十分宏伟。……在悲剧中超群绝伦之人物与神抗争,与命运及盲目之自然力搏斗,并与人心之贪欲相周旋。此类卓越人物顶天立地,其受难,遭毁灭,如山崩地裂至足令人惊怖,由极度激动而引发悲悯之情,寅畏虔敬不能自已,而小我之哀愁得以净化。悲情令人振奋,生无穷劲气。冷淡之宇宙足以毁灭,然又不足以毁灭。人类之劲气原不随个体而消亡,直与天地同其不可磨灭。“星空永寂,我心战栗”,唯其战栗,心灵遂与星空同其久大。西方悲剧具有十分普遍定义,天地间奇崛之气赖以宣泄,其无上珍贵处在于能暗示多灾多难之人类在奔赴其杳不可测之前程,不因毁灭之威胁而沮丧,屡仆屡起,毕竟能独立苍茫而不惧。

先生对中国文化之检讨,无除不重视纯知识活动,逻辑与科学两途俱不发达外,以民性悲情与劲气不足致意特深,几近贾长沙之可痛哭、可流涕、可为长叹者,故颂悲剧一节读来尤震撼人心。于此,或可窥探到先生心灵之深处,杜少陵悲悯之怀、亲亲而仁民爱物之精神,在异邦异趣中寻觅到了形异质似的感通,然先生真正梦魂飞驰的却是另一境界:

中国艺文在成熟期表现出空灵蕴藉、清逸淡远之特殊风格。此风格导源于中国独具之人生哲学。西方人宗教情感之炽烈,以及对理想境界之向往与恋情之浓郁,皆足使其心境十分激动。在中国哲人视之为向外驰逐。儒家以致中和为教,求仁得仁,当下即是。道家则有为道日损之说。儒家以为涤除私欲即天理流行,道家倡返朴全真,归于无知、无欲。然两家于物欲俱不主遏绝,而以萧散奏净化之效。迨物欲已净化,又不为任何宗教热忱或外在理想所激动,此时即呈现一片虚实不昧、清明和悦之境界,即后儒所称仁的境界。此境界明净莹澈,无对碍,故无不感通。于此浸润既深,胸襟自然如风光霁月,尘埃不到,浮世烦忧,如千金重担,顿而卸落,从物欲之桎梏中解脱出来,自由自在活泼泼地,遂能与自然融和,与大群融和。由此种人生观孕育出之艺境表现为空灵蕴藉、清逸淡远之风格。此风格确为中国艺文特色,在西方世界几无从窥寻。

先生内在的太白气质再度神游于八极之表,倏东倏西,非东非西,进入了一种无以形容的意境,恰如先生赞太白所云:“目的无非在求精彩,求兴奋。兴酣落笔,笑傲沧洲,即此精彩、兴奋的刹那,生也有涯,即当前世界原是有涯,局于有涯而向无涯追求。”

先生为哲学家,为文史学者,出入比量中西,辨其真似负堕,由地理环境、生态特征至史迹演进、人情民风,剖析纤微,遐思联翩,于书中屡发精到之论:如古希腊盛时哲学家大都出于贵族,可以不问生计而尽力于思辨研究,中国类皆士人出身,家鲜恒产,故道术重在用世,不重玄想;西哲“为知识而知识”,初无实用之可言,终竟发其大用,中国文化德慧最丰厚,其学说不离实用,且远在孔子之前即薄于宗教,科学与宗教俱不发达;西哲纯粹之唯物唯心论实不多见,而中国哲学则根本不能以唯物唯心区分派别,儒道俱持一体两面观;中国历史上之伟人大都精神极健全,西方之突出人物,心理上则每多病症。又如中国文字源于象形、会意,最具形式美,且弥漫于山、水、花、鸟、玉器、陶瓷、亭、台、园、林,特重艺术感,弘扬民族文化,必经恢复形式美的艺术境界始,而其根本则在书法,乃至倡言“思想存在于生命之表层,而美感则来自生命深处,故美感每非语言所能充分表达。中国民族必须恢复其固有之艺术境界,否则精神上不能自立,前途殆不忍言”……等等,读者自可检阅。唯需指出的是,前述所有论断均出于40年前“暴风骤雨”的年代,虽难说就是绝响,也庶几近之。由此,也就更可证明先生究其底蕴毕竟诗人特色至浓,欲兼备李杜于一身,为文只求精彩、兴奋。至于圆融与否,“大化流行,生生不已,充实之极而又空灵之极,此纯出诗人妙悟”。思园先生在早年之作《人性与人之使命》的序言中就说过:“我也日渐相信,民族性不过是我们偶然的处境,而人性则一,于各处皆同。我们实则为相同之难题所困,为相同之疑团所惑,也只因人人皆有之同一种高贵(乃至神圣)禀赋,才得以走上人生之正途。”文化比较往往注重辨异,总欲分出个高下优劣。先生异乎此,独发异中之同,道出世上所有文学乃至历史、哲学,虽多姿多采,风格迥异,穷其究竟无不归于“人学”。由此,先生之所以折冲于中西之间,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实不欲独断,只求传其情致神韵。庄子云:“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国人如能出乎人类的崇高本性,文化之抉择取舍自然如大道之行,峻极天地,水深海阔,无有对碍,一切均在不言之中。“天何言哉”,夫子之智也,先生已心领神会。

因先生《相对论驳议》法文本至今未有全译,现在只能凭散见于旧日所刊而稍窥其妙,晚生实乃科盲,自不敢多置一词。为不负先生之厚赐,硬着头皮读过一遍,依稀感到必与先生之哲学观甚或文化观念息息相通。先生认为“决定论(本质上与或然论是冲突的)或因果律不能由具体经验严格证明……本质上的或然论及所谓不决定关系所具理由亦非常脆弱”。先生固然有高深的数学、物理学之论辩,依小子妄加揣度,其灵感似同出于前述先生之非有非无、非实非虚、非是非非的东方哲理或诗的意境。诚望有关专家能对先生此道作出满意的论衡,以不负先生呕心沥血之思索。

本书稿全赖夫人悉心整理,其中也融和着郁南前辈的文思神驰,现今已问世有望,且正值先生九十诞辰,似可令形影相随一生的两老冥冥(一已形逝,一已神逝,故俱曰冥冥)中稍得慰藉。

斯人已长逝,余音萦苍穹。正如周老悼文结尾所说:

他对人类有感情,对民族有感情;他死了,我们也不能不对他有感情,不能不想念他、哀悼他。

晚生王家范谨识于丽娃河畔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1957年毕业于江苏昆山中学,后考入华东师大历史学系。1961年毕业留校,主要从事中国通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江南地区史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历史通论》《史家与史学》《飘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明清江南史丛稿》《明清江南地区史研究三十年》(主编)等。2018年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