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一根香蕉

一根香蕉

发表时间:2020-02-20

【www.qg13.com - 香蕉情感美文】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一根香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冬季,奶奶带着我上县城逛十月会(农资交流大会)。生于农家的我,很少有机会进城。镇上离县城只有十几里路,但那时交通条件差,班车少,给我的印象是去趟县城如同现在出国一样。

到了县城,我见什么都感到稀奇。县城在西兰公路一侧,和乡镇相比,只是楼房多一些。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很是破烂。县城郊区的地方,有一排门面房,这些门面房都是帐篷搭的。

在奶奶的带领下,我在人群中穿梭。突然,看见了久违的香蕉。说是久违,只是以前在电视上见过。孩子听到这里的时候,眉头紧锁,很是不解。是呀,他们现在的确很难想象没钱的苦痛。说实话,我当时连怎么吃香蕉都不知道。只是觉得稀奇,没有吃过。

我嚷着奶奶给我买香蕉,奶奶稍作迟疑,胆怯地问卖香蕉的人:你们的香蕉一根根卖吗?卖香蕉的人无奈地回答:卖,一根也卖!奶奶便从怀里拿出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手帕。平时,我只见过她戴在头上。她这时小心翼翼地打开手帕,从里面取出一毛钱,递给卖香蕉的人。我接过香蕉,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当然,我也不会吃。卖香蕉的人帮我剥了皮,我才吃到了这辈子第一根香蕉。我吃了一半的时候,猛然想起奶奶也没有吃过。于是,我将香蕉递给奶奶让她吃,她抚摸着我的头,只是笑了笑,没有吃,又还给了我。

或许是因为第一次吃香蕉,我吃的时候非常仔细,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生怕和猪八戒吃人参果一般没有过瘾。吃完后,还特地用牙齿咬了一下香蕉的内皮。奶奶看着我的吃相,不禁笑了起来。

2004年,父亲告诉我,奶奶病了。当时我就有些惊讶,前些日子我看奶奶的时候,她还好好的。我急忙请假回了趟老家。奶奶的房子里围了一圈亲戚,奶奶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叫着我的名字。病重的她脸庞消瘦,牙齿几乎掉光了。我眼泪刷刷地往下掉,不住地安慰她,让她好好保重身体。我握住奶奶的手,想起了许多温情的画面,心里悲痛万分。奶奶问了我媳妇怀孕的情况,她忍着病痛,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我安慰她,说等她病好了给我带孩子。她唉了一声,甚是无奈。

那是我和奶奶见的最后一面。如今,奶奶已经离开我们近十年了。奶奶和我相处的时间很长,也是对我最关心的人。如今每当看见香蕉,我便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情景。

相关推荐

自控,是一根应该抓住的救命绳


一名抑郁症患者的自述

——题记

我不知道自己如何患上抑郁症?我更无法理解自己怎么会患上抑郁症?在我的印象中,患抑郁症的人大部分智商较高,情感较丰富,生活压力较大,人生经历也相对复杂。而我生在农村,生活单调,情感单纯。我的文化也不高,只是大专毕业,然后到县城一家私有企业任会计,人生风平浪静。

但我就跟抑郁症沾上了,并且到发现时,已经是“中度抑郁”了。按我妈的话说:“你就是作的!好好的生活不过,成天觅死觅活,拖累人!”

“可我也不想生病,我更不想拖累人。”我的心很痛,但我清楚,妈妈这样说我,是害怕我真的死了,所以她特意赶到县城跟我住到一起,天天看着我,怕我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忽然想不开,独自离开人世。

她一有空就跟我絮叨,她生我时多么辛苦,养我长大更是不容易。她跟我说这些,无非是试图唤起我的“良知”,让我不再那么“自私”,不要想着死亡是一种解脱,然后不管不顾。

其实只要我不发病,这些道理我都懂,但一旦病情发作,我就不仅听不下去,还感觉很“刺耳”,更想离去。

如今,我已基本走出来,停药了很长时间没有再次发作,所以,我想说:抑郁症很可怕,但也不可怕。

西方对抑郁症定义了这么一句话,说那是心理的感冒。是的,抑郁症在全球已有3.5亿人,这数字还小吗?那么,既然这么多人得病,这么多人在同病魔抗争,你还有必要惧怕?有必要产生孤独感么?

正视,是抑郁症患者最需要学会的。既然已经被抑郁症沾上,那就接纳它,不管它在一些人的眼里多么糟糕,你只需告诉自己:“我得病了,我只要愿意医治就好。”然后把强烈的求生欲望深深植入大脑,有空的时候,多想想:父母需要我,孩子需要我,爱人需要我,朋友需要我……我只要能活着,我就是胜利。

再把日子充实起来,让自己没有“空心”的时候,读书、工作、体育锻炼……或许,会有一种懒惰、厌世的意念在往后紧紧拽着你,那么,找一个亲人,一个你信得过的人,让他(或者她)帮帮你,督促你,陪伴你。懂得求助,懂得自控,充分调动可以调动的力量抵抗抑郁症的侵蚀。

当抑郁的情绪还是漫卷而来,在你没有完全被淹没的时候,请尽快告知医生,告知身边的人,让他们帮助你,给你一扇安全门,将你暂时“锁在”安全里。

每一个抑郁症患者,其实在抑郁大爆发,也就是萌生“自杀”念头之前,自己是有感觉的。抑郁症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从轻度,到中度到重度,其实都是一步一步。可能先是情绪消沉,然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乃至悲观厌世,直到最后自残自杀。

我后来每一次发病前,都能及时找医生,如果不是非住院不可,那么在家里,我让母亲将发病的我安置在一个绝对安全的小房间里,里面没有任何给我可以“自杀”的可能条件,倒是有控制抑郁症的各种书本,还有悦心的轻音乐,连房间和用物的色调也都是暖色系的,再加上药物的作用,我抑郁症的“发作期”很快就过去。

我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尽管没有食欲,但我坚持三餐都准时吃,尽量吃。晚上的跑步也成了固定的程序。每天睡觉前,我坚持写一点小日记,主要记录生活里的点滴美好,偶尔也进行情绪的宣泄。我一遍遍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差劲的地方。”我说服自己接受自己,与自己和解,也放下对自己的苛责。慢慢的,我能够像其他人一样正常生活,家人也不会对我太担忧了。

能够不给家人、朋友、社会造成负担,这又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

一路走来,既是医生、药物救了我,也是家人、朋友的陪伴救了我,更是我的自控救了我。

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那谁也救不了你!”是的,走出抑郁症,重要的是自己,自己的意志。

确实,发病的时候,你很难控制自己。但自我控制这根弦,若能绷紧在大脑里,及时控制自己。那么,它就可能是一根救命绳。

真的,对于每一名抑郁症患者而言:自控,是一根应该抓住的救命绳。

希望我这啰啰嗦嗦的话,能给抑郁症患者带去帮助,也让抑郁症患者身边的人有点小启发。

花间一壶酒,指中一根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孤独之情,以诗而渲染。

于我,再回老家,已不能与父亲对饮。

说起酒,那是父亲的最爱,从我懵懂之时起,一直到他驾鹤西去,好像就没有离开过。

我的酒量,似乎遗传了父亲的基因。年轻时喝1斤,不惑之年尚能饮半斤八两。父亲经常在酒桌上笑话我,说你小子还记得当年让你去打散酒(用自家的空酒瓶去供销社酒缸买酒,一提好像是二两,一角钱一提)吗?一瓶酒回到家剩八两,路上你能偷偷喝二两说完哈哈大笑,一杯酒下肚。

打散酒的事,似乎是去过。但是,在路上喝二两没有,是真的没印象了。也许有,父亲在炫耀他培养儿子酒量技术的高超。也许没有,父亲只是用往事来引起我的回忆,回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天真的童趣。

但是,酒,实在是父亲生活中的一部分。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酒是少不了的,亲戚朋友都知道父亲好喝一口,无论走到谁家,菜好不好无所谓,酒是必须有的。四季轮换,岁月更迭,农忙时节、收获时节,酒也是少不了的,干活累了,喝两口解乏,新出的花生、新出的黄豆、新出的蒜苗,只要有新鲜的、自家种的蔬菜出产,就必须喝上两杯。遇到喜事、心情大好的时候,遇到难事、内心郁闷的时候,举杯欢庆是必须的,借酒浇愁也得有。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夏天,大雨滂沱,老房子屋顶漏水,家中的大缸小盆齐上阵接水,堂屋根基后一条暗渠向屋内灌水,屋内成河。父亲头戴草帽,脚踏木凳,无菜,一壶酒,一只杯。气的爷爷大骂不止,可父亲饮完,呼呼大睡,无关风雨,无关贫富。

总之,酒,已经融入到父亲的血液中了,特别是到了晚年,一日三餐,无酒不下饭,早餐三两,午餐三两,晚餐四两。有时甚至是,白酒喝完不过瘾,接着喝啤酒。

常言道:烟酒不分家。父亲酒瘾这么大,烟瘾自然也不小。小时候父亲骑着自行车,我坐在大梁上,父亲口中飘出手烟雾时常令我晕车。小的时候,好像看到父亲抽几毛钱一盒的烟,还抽过自己用报纸卷着的粗烟。后来条件好一点了,才抽带过滤嘴的香烟。

那时候家里条件差,好在可以在代销点(私人开的商店)赊账,每到年底结账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烟酒钱。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除了喝酒的时候,父亲烟不离手,好像平时多数时间,手中也会夹支烟,以至于右手食指和中指被烟熏成了黄色。

即使在生病住院的时候,父亲也念念不忘烟酒。有几次酒瘾上来了,居然带着输液瓶起身就走,要去喝一口才舒服。在医生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到卫生间抽烟也经常发生。

最近几年,我回老家的次数少了,逢年过节,他的生日,我都给他的卡上打钱,这些钱基本上都花在买烟买酒上了。即便我回家带的烟酒,他也舍不得大吃大喝。好酒每次喝一点,多过几次瘾。好烟拿去代销店,一盒换三盒,可以多抽几天。虽然我也知道抽烟多、喝酒多对身体健康不好,但是,父亲好像没有其他的爱好,给他买的新衣服一直放在柜子里。

父亲一辈子这么喜爱烟酒,我也想不清楚。也许,父亲经历的不如意太多太多,他的理想和愿望实现的太少太少,他的喜怒哀乐无处发泄,无处表达,烟和酒就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父亲去世后,我就放了两瓶最好的酒、两条最好的烟(恕不能说品牌)陪他西去。但愿父亲在天堂能一饱口福。

朱成玉 | 有斑点的香蕉


有斑点的香蕉◎朱成玉从小到大的记忆里,母亲每次去菜市场,总是挑剩菜买,图个便宜,回家好好洗一下,也不耽误吃。时间久了,菜市场里的人便都管母亲叫“剩菜婆”。母亲也不恼,别人爱说啥就说啥吧,自己也不能掉块肉。每天省下来的块八毛钱总还有别的用处的。比如可以买一点水果,让我们解解馋。自然,水果也是挑那些不像样子的买,比如皱巴巴的苹果,比如有了伤口的梨,回家用刀削一下,和新鲜的水果也没什么差别。有一次,母亲带回来几根黄瓜形状的有点黄有点黑的家伙,软塌塌的,母亲说那是香蕉。早听过这种水果,没想到竟然这么难看。母亲说,那是因为它老了,人也一样,老了,就软塌塌的了。母亲替我们剥掉香蕉皮,嗨!除了头上是黑色的,身子还是很白嫩的呢!一股浓浓的甜香涌上来,令人垂涎欲滴。吃到嘴里,那种绵软的甘甜,就像在暗黑的斗室里,忽然推开窗子,阳光洒进来,驱散了日子里的阴霾和苦楚。以至于多年以后,每每想起,都忍不住念起那苦日子里难得的美好。现在去超市,我也喜欢买这种带斑点的香蕉,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它真的好吃,从记忆里绵延而来的甜香,一直都没有淡去。有斑点的香蕉最好吃,如此,我想到有瑕疵的人生。很多人都喜欢肤白貌美,高跟红唇,礼服长裙的优雅女神,可我更欣赏素面朝天,棉布长裙,脸上还泛着几颗淡淡小雀斑的女孩。虽然不完美也不高贵,可从她们脸上透露出的灿烂笑容里,我看见了真实与幸福。就像Bratz娃娃,设计者故意在它们脸上制造了一些雀斑,这些瑕疵让人们一看到就觉得耳目一新,从而一举击败芭比,排名时装玩偶第一,受欢迎程度震惊了整个玩具业,造就了瑕疵超越完美的经典。太多的励志鸡汤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修炼不断升级不断完美化的过程,直到爬上最高的那一层阶梯,然后戴上梦寐以求的王冠,手里拿着至高无上的权杖,浑身上下透露出熠熠发亮的光芒,那一刻,你以为人生完美无瑕了。可你却再也不能毫无顾忌地放声大哭大笑,不能脱下华美的长袍和王冠去田野里奔跑,不能素面朝天穿着廉价的小白鞋去喧闹的小吃街享受美食。你说没关系,因为你什么都有了,可是你回过身,却发现自己身后和周围空无一人,没有人跟你一起分享这些美好。你的完美让你再也找不出一个跟你相似的人,也许,这一刻,你才会发现,瑕疵的可贵。莫言借他的小说《檀香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生命有不完美,就像你仰望的星空,不会每个夜里都有星星,总有浮云遮住它们的时候,正因为如此,你再一次见到星星的时候,觉得它们更亮了,更美了。生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那些不完美的生活,如同一颗被切开的宝石,总是会折射出七彩的光来。比如此刻,我剥去有斑点的香蕉皮,露出白生生的果肉,生活里的小欢喜,总是会这样悄悄地取悦你。——end——注:此文发表于《莫愁》201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