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缙云山歌《童子谣》

缙云山歌《童子谣》

发表时间:2020-07-15

【www.qg13.com - 关于野菊花的情感美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缙云山歌《童子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二月调)

正月喜鹊屋顶要,二个媒人双双到。

不论田地多与少,只要丈夫配得好。

二月春鸟要得早,可恨爹娘思量少。

不论穷富都好许,怎该许配童子佬。

三月雁鹰半天飞,二十后生出面来。

管他许配勿许配,奴奴看后好中意。

四月黄雀天上来,奴奴赛过祝英台。

献郎后生原骗局,勿料夫君童子倪。

五月鹭鸶脚也长,奴奴苦过李三娘。

日间担水无数担,夜间推磨到天亮。

六月麻雀落稻田,童子配夫已三年。

日间缠脚来翻晒,夜间灯下做针线。

七月八哥肚也红,奴奴自怨命运穷。

村上后生多多有,偏要许配小孩童。

八月飞来相思鸟,回想献郎恨难了。

别人赏月相对笑,奴抱童子骂冤枉。

九月黄鹂尾巴长,眼热堂嫂福分长。

别人三年早做娘,奴领童子娘边囡。

十月鹩哥落道坛,没人商量心更凉。

家家做起十月酒,夫妻把盏恩爱长。

十一月老鸦飞过墙,削根竹校挂衣裳。

长长短短都摊好,童子衣裳尺把长。

十二月夜莺哭哀哀,深更半夜做年衣。

稍有不测公婆骂,童子丈夫呆嘻嘻。

十二个月唱转遍,奴奴苦情诉不完。

嫁个童子多罪过,下世修行做儿男。

在旧婚俗里,中国的许多省份都流行娶大媳妇的习俗。东北流行的婚制说:满州之早婚,男子十三、四岁即结婚,至二十岁以上方结婚者,俱为贫人,加之民间惯之以年长之女子,配年少之男子,十三、四岁必娶十七、八岁以上之女子。

四川的民谣说:十八女儿怪媒人,说的丈夫一叮叮;睡在半夜窝(屙)筏(泡)尿,打湿奴家半边身。

北京儿歌说:有个大姐正十七,过了四年二十一,寻个丈夫才十岁,她比丈夫大十一。每当井台去扛水,女头高高男头低。不看公婆待我好,把你推到水井里。

民初时浙江绍兴有人作诗潮笑:九岁儿童乳口黄,啼啼哭哭做新郎;夜来哪晓琴和瑟,附着新娘吃奶浆。谁家少妇不青春。父母缘何来害人?这小官儿知什么,整天只自弄泥佛。

可见小丈夫大媳妇的婚俗,南疆北国处处作兴。

追究这种婚俗流行的原因,一是男家希望有个替家里做事的得力助手,能兼事妇职母职;二是有些地方的风俗规定女人不但做姑娘时不得抛头露面,结婚后也不准只身出门,只有在娶了儿媳后,这种禁足之苦才得以解禁,所以每家都早早就把儿媳娶回家了。

然而娶大媳妇虽然为家里凭添了一位得力助手,殊不知女大五活象母,女大八活象妈。这种女大男小的婚配,潜在着种种问题,常给当事人带来终身的痛苦。

对女的来说,丈夫太小,难免怨叹青春空过,有民谣说:十八姊嫁三岁郎,夜夜揽郎上眠床,等得郎大姐已老,等得春来花又谢,等得月圆日西斜。而丈夫长大时妻子风韵已消更不相配,白头偕老越是难求了。

丈夫太小,也容易造成女人红杏出墙的情势。一首苏州民谣就说:老公小,弗风流,只同罗帐弗同头,一块田,弗会种,年年花开别人收。

浙江一带有民谣:十八岁大姐九岁郎,天天要我抱上床,上得床来放声哭,又喊妻子又喊娘,劈头盖脸两巴掌! 传说有个十七八岁大姑娘,嫁了个老公倪才七八岁。白天,小丈夫上书房念书识字,大媳妇忙着家务活。晚上给小丈夫脱衣洗脚抱上床,早上起来给小丈夫梳头洗脸穿衣服。时间长了,大媳妇每晚总是叨咕:十八大姐九岁郎,每天晚上抱上床,名为夫妻空乱兴,莫怪红杏墙外放!随着时日,小丈夫就记住了这顺口溜。一天在书房里,小丈夫无意中把这顺口溜学给先生听。先生听后,沉思片刻,就附耳教他几句话。当天晚上,大媳妇刚叨咕完那几句话,小丈夫就接着说:秤槌小,压千斤;胡椒虽小辣人心;赖要猪娘会花心,我会剥皮抽你筋。这话一说完,大媳妇就愣住了,原来是丈夫虽小懂事快,出头之日还考他。以后可不敢再随便说什么了。

这种社会陋俗,难怪受到广大女同胞和时代的反对,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婚姻法的贯彻实施而土崩瓦解了!《童子谣》的缙云山歌也默默远离而去了。只有在个别七八十岁老太太的脑海里,对之若隐若现情怀萦牵,忆苦思甜回味无穷

钱塘丐叟 应子根

20XX年8月14日19:28:43

编辑推荐

唱着山歌等你来


今夜,我又想你了,我魂牵梦绕的故乡,遥远的夜空,浮泛着思念的云彩,我倚窗遥望,灯火阑珊处,可是故乡?

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从心海里浮现,掀起了层层叠叠的幻想,那是故乡的山;一畦畦嫩绿的桑树,在我的眼眸中弥漫成歌成海,成天涯,成一望无际的念想。

我静静地伫立于窗前,极目远眺,让心灵穿越城市的喧嚣与铅华,让思绪飘过跌宕起伏的茫茫人海,让心偎依静谧,用一种思念的字体写你,写你苍翠的山,写你幽幽的水,还有植根于我骨子里那份浓郁的乡情。

沿着思绪的步伐,故乡的身影,渐渐地近了,耳畔依稀萦绕着壮族歌仙刘三姐那婉转的歌声,还有庆远森林公园的阵阵松涛,下枧河的潺潺流水,刘三姐喷泉广场正肆意地喷泻着七彩的霓虹。

我乘着梦的翅膀,乘着一叶轻舟,再度划向你,我的故乡宜州。

宜州,原名宜山,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素有三姐故里,宜人之州。宜州宜山,宜水,更宜人。

这是一座美丽的山城水都,四面群山环绕,宜州城,则如糨褓中的婴儿,在岁月风沙的砥砺中茁壮成长,滔滔的龙江河,如一条蜿蜒的长龙,承载着宜州昔日不朽的历史文化,历尽千年沧桑,流传至今。

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里总体来说,整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快,但相应的生活压力较小,没有大都市的那种急迫与焦虑感,人们过着一种从容、闲散、简单的慢节奏生活。

如果你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高,生活在这里,你会感觉到一种身心松驰的闲适感和自在感。

宜州市是一座具2100 多年历史文化的文化古城,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拥有全国最大的丝绸工业园,也是中国村民自治第村的诞生地。

宜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大宋宰相三元及第状元冯京故里,这里有北宋诗人黄庭坚山谷祠,全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五百罗汉号碑,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及部将唱和诗碑刻,明惠帝朱允和代旅行家徐霞客云游宜山的遗迹和名胜古迹。

其中《徐霞客游记》中描述宜州景物的文字达二万多,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宜州,竺可桢、丰子恺、苏步青等文化名流曾留寓宜州。

从文化层面来看,宜州文化并非保守,也并不落后,宜州也并非只有刘三姐,其构成元素更具有多元化开放的品质。

从大的文化概念来解读,宜州文化蕴含丰富,渊远流长,如古龙水县、宜州府、庆远府沿革历史为代表的郡县、州府制度化,以古城峒、永顺土司为代表的军镇文化和土司文化,以黄庭坚为代表的贬官文化,以刘三姐为代表的民间文化

宜州市迷人的山水风光,美丽的民间传说,浓郁的民族风情,诸多的文物古迹,构成了刘三姐故乡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当你踏上刘三姐故乡的风情之旅,来到下枧河流河寨,三姐庙、古龙城、仙女岩、香山公园等景点,悠悠的山歌,旖旎的风光,总会让你忘返留连。

还有,宜州人的餐饮也别具一格,炎炎夏季里的冰花刨冰价廉物价美,给你带来阵阵清凉,还有螺丝粉、狗舌馍等等,别具风味,时刻挑逗着你的味蕾。

如果你想感受一次经济而丰富的精神之旅,宜州,何尝不是值得一游?

宜州,唱着山歌等来!

木叶与山歌


那年月,风,很轻很轻,天,很蓝很蓝。偶尔,有几朵白云如烟地飘过。在这座碧绿的山坡上,牛儿惬意地摇着尾巴,鼻孔喷着潮湿的热气。年少的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

这时,从对面的山坡上传来清亮的木叶声,木叶声声声扣入我的心扉。惹得我双颊发烫,心儿狂跳。 我慌忙捂着胸口,害怕心儿飞了。

那年月,我们都很年轻,年轻得不知天高地厚,年轻得不知未来。那颗年少的心注满了木叶与山歌、山歌与木叶。山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柔情,那份柔情似海般深远,慢慢地、慢慢地湮没了无知的你和我。

也许,如今的你已不再沉迷与木叶的往事,正如现在的我已不再迷恋山歌一样。尽管,山间的木叶与山歌依然能震撼心灵,但已找不回从前那种感觉。

当两鬓斑白的我们,在村口咋然相遇,一切都还那么熟悉,那副能在生命中永存的神态依旧不变。恍若时光倒流了很远、很远。在相遇时的彼此一笑中,淡化了几十年的幽怨。

你好吗?你可好?

望着你离去的背影,我才恍然:原来你只是对面山坡上那吹木叶的人,我也只是这座山坡上唱山歌的人

冬日,童子面灿烂如花


天冷得很,我值班早迎。平时乘坐公交,今儿赶在七点十五之前到校,只好骑摩托车了。

农村的孩子冬天起床却特别早。七点十分到校的时候,车棚内已经停放了十几辆自行车了高年级的孩子来得更早。真是个滴水成冰的天气,然而在孩子的眼里却不是特别冷的。记得我小时候上学,有次看错了时间,到了教室天还是黑乎乎的,学校里一个人影也没有。那里教室里还没有电灯,一个人既惊又怕地在教室里等天亮,好不容易看到夜明星由亮变暗,听到了路上的自行车铃声。场景一直刺激到如今,记忆犹新呢。

学校规模小也有优势,熟悉的家长还真不少。为了保持形象,我甩下了风帽,没有戴手套,笑迎送孩子的家长。孩子们清脆的问候老师早!家长热情地点头,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我的心头暖暖的。

自己班上的孩子见到我,声音特别响亮。我故意问几个骑自行车上学孩子冷不冷,他们有的说不冷,有的搓搓手,问我:邱老师,你觉得冷吗?不冷!我们也不冷!发出一阵银铃般的笑声,进了校门,还回过头来向我挥挥手,得意地奔向教室。

随着亲切的招呼和问候,开汽车上班的,骑电瓶车的,步行的,准时进入了各自的岗位。校长进门,还特意摇下车窗,关切询问我怎么到校的?听说骑摩托的,他舒心地进入了校园。

我站在校门口,早迎了半个小时,在亲切的交流中,今儿个天气还真的不冷了。

送孩子的家长,小部分是父母,大部分是爷爷奶奶,或许还有外公外婆,清早起床,做好早饭,等着孙子孙女吃好早饭,将孩子包裹严实,然后跨着电瓶车,冒着刺骨的寒风,远的奔赴几公里将孩子送到学校大门。吃力地下车,再将孩子包裹打开,不住地用自己冻僵的手,麻利地替孩子背上书包,整理好衣服和红领巾,侧身搭在车身上,含笑看着孩子背书包进校门。当他们看到孩子向早迎老师问好时,笑得是那么灿烂。寒冷的冬天,每天重复着这样的情景,真是令人感动。

今天学习时谈到孩子的礼仪教育,我的脑海不住地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早迎老师听到学生响亮的问候时,最高兴的是谁呢?我想,最大的兴奋莫过于送孩子的家长了。家长听到孩子对老师的问候,是对学校老师教育的肯定,无形中也是对学校礼仪文化的肯定。笑容证明,学生在进校门时的自信使家长感到自豪,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是满意的。

其次受益的是孩子。迎着老师问好,老师报以微笑。我想,这样的师生交流,必然会给老师和学生一天好心情。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光阴珍贵,更珍贵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人际和谐的环境,这种氛围,将会让早晨的学习效益更为凸显。孩子接受了老师的微笑,他们的头昂起来了,脚步铿锵起来了,目光也坚毅起来了。

教师的工作有时是繁琐的,忙碌的,甚至是烦躁的。清晨,将孩子灿烂如花的笑靥摘下,珍藏在心里。任何的不快,任何的烦恼都会在花香的浸润下,逐渐淡薄,逐渐稀释,从而化为满心的欢快,积极工作的热情。

人的心理经常会受到暗示作用。孩子们灿烂如花的面孔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当我们迈进校园,当我们置身孩子面前,当我们娓娓动听地讲述时,他时刻给我们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我们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