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父亲的高原

父亲的情感语录

发表时间:2020-08-12

父亲的高原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亲的高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年的七月下旬,我用了七、八天时间,游览了我的父亲曾经战斗过七年的地方青藏高原。

我的父亲于1948年11月在江苏徐州读书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二野一路南下,于1949年底解放四川、西康。1950年春夏开始随十八军进军西藏,当年11月昌都战役后,于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先是驻军拉萨,后修建川藏公路。据父亲生前回忆,最困难的莫过于修建雀儿山一段路时,由于海拔太高,常年积雪,空气稀薄,从而运输难、烧水难、吃饭难。他们饿了就只能吃罐头,渴了就顺手抓把雪往嘴里撒。又加之,山高谷深,不时塌方。牺牲了不少战士。但最终克服了万难千险,于1954年实现川藏、青藏公路的通车,1956年实现了新藏公路的通车,真正解决了西藏同内地千百年的交通往来。为西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的父亲也于1957年转业到了贵州。从此后,他虽不能再忘怀西藏的岁月,但生前再没有去过青藏高原。

在父亲去世五年后,我首先用一天时间,坐飞机从贵阳转重庆,从重庆直飞海拔3646米的西藏拉萨。下机后,觉得头脑有些沉甸甸的,晚上,睡觉时感觉有些呼吸困难。就在旅馆花了25元钱,买了瓶氧气吸氧。第二天,参加旅行社的散团去了纳木措,海拔达4700米,最高处那拉根海拔有5190米。当时就觉得呼吸、大脑、心肺反应明显,口吐内地冬天独有的白气。幸亏之前,花了100元,买了罐氧气。花了50元,租了件棉衣。虽然远眺了湛蓝的天空下白皑皑的雪山,近观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上清澈澈的湖泊。但还是有些早想回家的感觉。第三天,在拉萨市区游览了布达拉宫、大昭寺,近距离感受了藏传佛教。第四、第五天,游览了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日喀则的卡布伦寺。综合感受了圣湖、雪山、后藏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第六天,在拉萨市区,游览了布达拉宫广场、大昭寺广场、八廓街、小昭寺。进一步感受了藏族群众对藏传佛教的信仰。第七、第八天,坐上2006年修好的青藏铁路火车,一路车览了拉萨到西宁的青藏高原沿途风光。

不管是在拉萨,还是在日喀则,虽然建筑都不是很高,但都能让人分别感受到这两个西藏第一和第二大城市的商业繁华,同内地城市都相差不大。沿途乡村,虽土地较为贫瘠,但却适合放牧,牛羊成群。藏民的住房也都是砖瓦结构,前面围着个院落。屋顶上,大都有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及信仰佛教的经幡。说明了藏族群众爱国信佛。也说明了改革开放给藏区带来的巨大变化。

弹指一挥间,父亲已离开西藏六十年了,青藏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除了他的出生地华北平原,死亡地云贵高原之外,青藏高原就是他战斗和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去世前所撰写完的回忆录里,对青藏高原的篇幅最长。我终于可以告慰他老人家:您对青藏高原的所有付出将会意义深远啊!

相关推荐

《高原雪》高洪波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原雪》高洪波,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原雪

高洪波

北京连续一个月的大热,据老辈人说,这种大热在1947年那一年发生过,以后就再没碰到过这么说来,半个世纪一次的酷暑,一被我一不小心赶上了。

北京大热,大热到什么程度?火笼?蒸锅?还是湖北女作家池莉形容武汉那样:一群人浸在游泳池里听首长的报告?太夸张了,首长虽然爱作报告,但他面对一群赤裸裸的听众和浮在水面上的一颗颗充满期待的头颅,那感觉肯定好不到哪去。

池莉笔下的武汉,是五六十年代的武汉,还没有冷气和空调,灵台无计逃神矢,只好浸泡在水中以避酷暑。北京这次持续高温,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午时分电视台的记者到某路口的交通岗,警察同志正挥汗如雨地指挥交通。记者把温度计拿出来,放在警察脚下一测,乖乖,水银柱噌地蹿上去,摄氏五十多度!

人在这种高温下生活,您怎么能不浑身冒汗出徘子!然后念叨一个字:烦。

正烦着的时候,电话铃响了,一听,是云南一位朋友的声音,忙打听昆明热不热?这位仁兄一笑,说我们这里很凉快,一早一晚还得穿毛衣。

你说气不气人!

为了安顿自己被高温烤炙得焦躁的心情,放下电话便琢磨让自己凉快的事,一下子想起了云南的雪,三月雪,这是一种意识流,超越时空的本能。

云南的雪,雪片不像北方那么大,有几分细碎,落在地上之后很快就融化成湿漉漉的雪水,从雪花到雪水的过程,十分短暂,也许因为三月的云南地气已很是温暖的缘故吧?

雪如果再起劲地落上几个时辰,地面的热气渐渐被雪花们的努力所遮掩,你会发现一层浅白从天空铺下来,先是染白了绿色的松树、黄色的土墙、黑色或红色的屋顶,高傲的公鸡尾巴似的竹子们,也禁不住弯下了腰,翠绿的竹叶托住高天的白雪,格外有一种楚楚动人的风韵。在雪花的侵袭下,最冷静也最倔犟的恐怕要数仙人掌了,它们举着自己尖刺密布的巴掌,不客气地一刺破雪花的身躯,一阵风吹过,雪花们委屈地从仙人掌上滑落,也许这种相逢本来就是季节的错误。

雪花们继续飞舞,降落,随心所欲地栖息在自己可心的地方。当傍晚时分暮色被白雪裹挟而至时,浅白的颜色渐渐变成银灰,再过一会儿,银灰色也消失了,一种朦朦胧胧乌乌涂涂的色调掩上来,远处的村落先亮起一星灯花,继而是一片灯火,夜色与雪色借助于迷离的灯光,显出了高原特有的别一种神秘,而寒意与凛冽,也就在这时浮动在夜空,你踩着薄薄的一层积雪走向远方,每一个脚印,都提醒你这是一场罕见的雪,高原三月雪。

这当然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三月雪不同于冬雪,是老天爷恶作剧的一种表现,成心跟人们过不去。联想起北京七月间这场持续高温天气,下意识地,我想起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种种无奈,气温异常不过是小小不言的惩罚。

然而拿高原雪来抵御京都暑热,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却是我本人的专利,在写出高原雪的同时,屋外竟掠过一席凉风,甚至有几丝雨意,焦灼的心境,渐渐地复归于清凉。遥远的高原雪,还在落着吗?

当年在青藏高原(从军青藏高原 一)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美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当年在青藏高原(从军青藏高原 一),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藏铁路通车了,引起全国人民对青藏高原的关注和向往。我从电视上看到一些镜头画面,说真话,心中欣慰的是,我感觉,35年过去了,青藏高原的变化似乎不大,正因为这个变化不大,我们才保有青藏高原这块净土;也因为这个变化不大,我知道青藏铁路沿线绝不是美若天堂的画廊。古老沧桑,原始荒凉才是青藏铁路沿线的自然景色。当然,在昆仑山,唐古拉山腹地无人区里,有很多令人惊奇的自然景观。但在火车上,你是看不到的。那是我们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徒步走进无人区,历经千辛万苦,才享受到的一份艰苦的情趣。

我们是1969年入伍的南京兵,在青海省军区独立营当兵。独立营的任务是保障青藏公路运输线的安全,从骆驼大队到摩托大队,独立营一直巡逻在青藏公路的青海这一边。南京兵去的时候,独立营已经没有摩托了,保留的任务是:守卫沱沱河沿、通天河沿两座大桥。独立营的营部设在格尔木城区,要守的桥却在千里之外的唐古拉山上,别看这么远,却仍然属于格尔木市,所以,别看格尔木市是个不出名的小城市,但要从它的地理面积上说,估计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城市了。

因为守桥,我们在格尔木到通天河沿这一路来回跑过很多次。当时的条件,来回一趟一般是六天。在高海拔地区连坐三天汽车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一路上的荒山秃岭,乱石荒沟,透着自古以来的那种寂寞,几十里路下来才能看到一个道班。道班通常也就是两三座破屋,看起来都象多年没人居住的弃屋。沿路最好的建筑就是兵站,我们都是在兵站吃饭、住宿。大白菜烧羊肉是最常见的菜,配上两个八五面的馒头,一顿饭就解决了。睡的是大通铺,一溜排十几个床位,能抢个靠边的位置,那就是幸运的。

路上经常遇见洪水冲断公路,每次遇到这种事,都要折腾好久才能继续上路。最怕的就是汽车抛锚,夏天,白天抛锚,是找不到任何树阴躲日晒的,那里的白天还特别热,唯一能躲的就是汽车的阴影;到了晚上,又特别冷,我们通常都要找点什么烧一堆火烤烤,才能度过这种夏天的寒夜。冬天要是遇见抛锚,那唯一的选择就是跟着路过的汽车到附近的道班或兵站去。抛锚的汽车会有救援队去修理。那时候,在青藏公路上,没有听说有偷汽车的,连拣汽车的都不会有。

在这条路上,跑的大部分是军车,地方的车辆很少。部队车辆是以连为单位跑车的,一开就是几十辆车首位相连。这倒是青藏公路上经常见到的一道风景线,犹如万马奔腾,透着慷慨激扬的军旅豪迈。是无数的年轻的军人几十年前仆后继,才保障了青藏公路的生命力;也是无数年轻的军人献出了青春,甚至献出了生命,才保证了西藏和祖国内地的血脉相连。1973年,大批部队开赴上了这条路,开始铺设输油管道,再后来就是铁道兵开了上去。今天,铁路铺通了,人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这段路了。媒体上把青藏铁路渲染成神奇美妙的天路,这条天路是无数青年用他们的生命和青春浇筑出来的。青藏铁路的通车是中华民族的一份自豪,在这份自豪中,最珍贵的是中华民族有无数勇于前仆后继做奉献的年轻人。

补充一点。现在,什么事都在用钱衡量。当年我们在青藏高原拼命的时候,每个月的津贴是9.5元人民币。

高原牧区美文(幸福篇)


我经常会跟身边的朋友聊起幸福的话题,关于幸福到底是什么,大家众说纷纭。有的人觉得幸福很简单,天气转冷时家人殷切的一声问候,晚上工作时爱人端上的一杯热茶,遇到挫折时朋友一个肯定的眼神,生活中处处都能寻找到幸福的痕迹。

有的人认为幸福需要不断努力追求才能获得,富甲天下的想法,经世济民的抱负,自我修炼的目标,只有达到最终的目的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还有人认为幸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内心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这种感受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会出现,而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

在我个人看来,幸福是一种满足感,是你内心深处对外界给你传递诱惑的一种正面反馈。内心越淡泊,外界的诱惑越少,你的满足程度就越高,幸福感也越强。

我在牧区见到了这么一群人,他们很清贫,每天生活的很单调,对现实也没有过高的追求。在世俗的旁观者看来,他们生活的毫无生气,毫无希望,幸福感是无从谈起的。但在跟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惊讶的发现,他们对现状非常满足,嘴边时常挂着笑容,在每天单调的生活中能够自得其乐。毫无疑问,他们是非常幸福的。

原因何在?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仰的力量。宁果村全村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深信转世轮回之说。轮回转世是藏传佛教的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众生从存在开始,就在三界六道之中辗转来回,如车轮一般,除非修炼到阿罗汉,乃至成佛,否则永无脱离之日。

所谓前世因,后世果,也就是说你下辈子轮回到何处需要看你这辈子向佛的虔诚度和所作的善业。因此,这辈子苦不要紧,通过潜心向佛和保持善心,下辈子有个好归宿就行了。

在这种强大信念的指引之下,宁果村男女老幼每天除了必要的生活起居和放羊牧牛之外,其余的时间都在通过念佛礼佛经来表达自己的虔诚。可以想见,他们每念完一段佛经,对佛像多磕一个头,都会感到自己的修行更进了一步,下辈子轮回的去向就更光明了一些。每天都活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满足之中,他们怎么会不幸福呢。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由于信息和交通的闭塞使牧民几乎受不到外界的任何诱惑。宁果村地处偏僻,除了村委会那一小块地方,其余大部分地区连手机信号都没有。

很多牧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他们生活的草原,外面世界的面貌他们只能通过周围曾经出去过寥寥数次的人描述得知,所以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极为浅薄,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

但正是这种浅薄才让他们能够更容易的获取幸福,他们不需要像我们一样每天被接收到的错综复杂的信息搞得晕头转向,也不需要为了实现很多现实目标殚精竭虑,他们只需要简单的为下辈子而活就可以了。

在我离开宁果村之时,看到有几个电信公司的员工正在附近为建造信号塔采点,我心中不禁闪过了一丝忧虑。随着信号的覆盖,外界与这片净土的联系会逐渐加强。当花花世界中的种种诱惑如潮水般袭来之时,这里淳朴的人们还能带着那份坚定的信仰,满怀幸福的生活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