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注册昵称的由来

注册昵称的由来

发表时间:2020-09-03

【www.qg13.com - 人的情感的美文】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注册昵称的由来,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娘家有个小侄女,从小就跟我特别亲。每次只要我回到娘家,小侄女就很开心,就会尽可能地跟我在一起的。侄女今年十岁,长得很漂亮:睫毛很长,眼睛大大的,眉毛浓浓的,再配上一精致的瓜子脸,真的是漂亮极了!

五官完全结合了她父母的所有优点,唯一遗憾的就是皮肤有点黑。我喜欢叫她黑皮美女!因为哥嫂工作忙,侄女从小就学的很独立。才十岁,就会炒菜。特别擅长的是煎鸡蛋,她煎的鸡蛋有卖相又好吃,我想可能比很多家长都煎的漂亮且有水准吧。

她还有一个出众的优点,就是特别会扎辫子。也没人教过她,从小她就喜欢自己扎辫子,慢慢长大了,也越扎越有型,她一直是留的长发。每天,她都会是不同的发型出门,干净、漂亮。有时扎的发型还真是非常的不错,几次我都请教她教我扎辫子呢。这方面,我的确是自叹不如呢。

8月20号,我回家参加外甥的升学宴,侄女非常高兴,从早到晚都是粘着我。每次我一回家,她开心过后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什么时候离开。只要听说能多住几天,就很高兴,如果马上就要离开时,她就很失望并且难过。就象这次,我提前一天回娘家,计划是第二天参加完升学宴就回家的,所以侄女不是很高兴。

从19号我回到家的那刻起,就一起粘着我。吃饭的时候,总是拉着我的手,生怕我马上就走了。看她这副不舍的样子,我也很难受。突然一想,这是暑假期间,离开学还有一段日子,我可以带女儿去我家小住一下呀。于是我就问她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回我家。

她一听,很开心,但马上就沉默了,我知道她沉默的原因是担心她妈不同意。我说只要你愿意,你妈的工作我让你爸去做,听到这话,她才真正开心的笑了。吃完饭后,侄女就跟我回了我家。

回家后,把一些事办妥了,我也可以在家好好休息一下了,刚好就有时间陪侄女了。因为儿子上学去了,老公天天也是早出晚归的,所以白天就我跟侄女在家。直到27号中午,姐姐过来接侄女时,这七天的时间,我和侄女是朝夕相处,其乐融融呀!也许这一生,侄女也就只有这一次,能与我单独朝夕相处的机会吧。现在想想,真的是非常值得珍惜!

这七天里,我们打打闹闹,说说笑笑,非常开心。她不好的习惯我都指出来,她也很乖巧地听着记着并慢慢地改着。孩子毕竟是孩子,所以,有时候,前面指出她的错误,后面她又犯了,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笑着说你苕了吧,你又苕了吧,你这个大苕!

而这个时候,她也会不好意思地先说对不起,我错了,然后也笑着叫我你这个细苕,你这个细苕苕!呵,不知道为什么,每每听到侄女叫我苕茹时,我就感觉特别亲切,特别舒服,特别地幸福!

因为快开学了,所以姐姐过来把侄女接回家了。侄女走的时候很不舍得,我也一样。侄女走后,我打扫了近个把小时的卫生后,准备休息一下。一坐下,竟然有种失落的感觉,并且很想哭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小家伙陪我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她走后,整个房里竟然空空的,让人感觉很孤单这种情感,也许侄女一辈子也不会知道吧。

下午四点左右,侄女来电话了,告诉我她们早到家了,没有晕车,聊了一会后,她竟然没象以前那样说:姑姑拜拜!而是说苕苕,拜拜!我半天还没回过神来,侄女就把电话挂了。等回过神来时,那种莫名的幸福感又涌上来了。我很开心放下了手机。

现在,大家应该有点明白我昵称的来由了吧。

其实,一开始我注册的昵称就是苕苕,但是页面提示昵称过于简单,字数少了。呵,所以我就加成了狐狸王的苕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侄女的网名就叫狐狸王!我就是狐狸王一个人的苕茹!就象她是我唯一最爱的黑皮美女一样,我们都是对方的唯一!

这就是我昵称的由来,我喜欢!非常非常喜欢这个昵称!

精选阅读

“邓邓桥”名称的由来


邓邓桥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南32公里处,官亭乡花石峡口岷江之上,是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古迹。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三国志注》载:公元263年,屯兵沓中(今岷县、宕昌、舟曲交界处)的姜维,得知老对头邓艾、钟会率大军又来进攻时,便退守剑门关,以阻魏军入川。但有智有谋的邓、钟二人吸取已往正面交峰之教训,由钟会去攻剑门关牵制姜维,邓艾与其子邓忠率大军取道陇西、漳岷,想从俯背入川。他们到宕昌境内顺岷江而下行至花石峡口时,但见两山峙立,高耸入云,中间只有一道天然石峡,滔滔岷江从峡谷底湍湍急流,涛声如雷,军不能过。面对眼前障碍,邓艾父子没有绕道,而是下令在此安营扎寨,让一部分人开凿山崖,一部分人上山砍伐林木,经两万多士兵数日昼夜奋战,修成了通往化马的栈道达30多里,使大军顺利南下,终于进军,攻灭了蜀汉政权。《岷州志》和《阶州志》均记载说,此桥为邓艾父子入蜀时所造,故名邓邓桥。

清代闽中诗人陈如岗,有描写花石峡邓邓桥的一首诗:

束马悬车不易行,崎岖险道出阴平。

当年人抗期期诏,此日桥留邓邓名。

板屋数家喧虎迹,石崖千尺涌江声。

前途听说明朝坦,稳坐篮舆梦不惊。

从上述史书记载和清人诗歌来看,邓邓桥名称的由来,当有两种解释。

一是如史书所说:此桥为邓艾父子入蜀时所造,故名邓邓桥。邓艾父子,老邓小邓,其所造的桥,叫做邓邓桥,虽然有些牵强,倒也说得过去,可以作为邓邓桥名称的由来的一种解释。

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清代诗人陈如岗诗句里当年人抗期期诏,此日桥留邓邓名的说法。理由如下:

众所周知,期期艾艾是一句成语,其出处源于周昌期期,邓艾艾艾的典故。期期见于《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艾艾见于《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据《史记》记载:汉初有个将军叫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为泗水卒史,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任中尉,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当时,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如意为太子。周昌对此坚决反对,并向刘邦提出劝谏,说:我不善言辞,但知此事不能这么办,如陛下想废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因为周昌口吃,在说上述话时,把本不需重叠的期字说成了期期。

据《世说新语》记载:三国时,魏将邓艾口吃,但应对巧妙。他在自称名字时,常常连说:艾艾。有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老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呀?邓艾回答说:凤呵,凤呵,本来就是一个凤。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伸出期期艾艾这句成语,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那么,邓邓桥名称的由来,就与邓艾口吃有关系。人们出于诙谐、幽默,常常模仿口吃的人,多为善意的玩笑。邓艾口吃,把他建造的邓桥说成是邓邓桥,突出了邓艾的语言特征,也算是当地人对他的一种怀念吧。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p#分页标题#e#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来源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蝶兮,蝶兮,梦由来


寒冷,充斥了一座又一座的小城,雨水刺骨的与北风飞荡。

细细数来,竟然忘记有多久未曾见过阳光,只记得边上的人影来来去去,冷冷清清。

回忆,掉进了无法脱离的陷阱,年年如是透彻人心。

本来已然忘记应该毁去的东西,偏偏像是身体里的灵魂,不曾离去无法离去。

夏夜的星空,一个人躺在房间仰望,偶尔几片竹林捕捉不住的阴影斑斓点点的映在床头。

那一刻是如此安宁,却又显得那么渺小,心灵不在局限于一个小小的地方,身体还是被牢牢束缚在灯光阑珊的窗。

不管放飞的心怎么游荡,看似短暂的星河依旧隔越了千万光年的距离,无法看到尽头的微量,它也就越来越是迷茫。也许称为迷茫不好,不如称为梦吧,一个向往的梦。

夕阳将树叶染成黄色,静静憧憬着微笑,鸟儿回巢的间歇鱼儿正欢乐的歌唱,炊烟布满了安置山林里的世外人家。

他们都说这很安宁,不过也就是匆匆的桃花源处而已,闲云野鹤般的寡欲清心不适合没有江湖的我们,风不休兮身亦不成行。

昨年那边路上的野草,今年好像特别繁华,岁月无情的划过脸庞,一走经年,离别充斥了整个天涯海角。曾经所念的转眼,是叫梦啊,一个向往的梦。

冬日的风雪洒满身上,紧紧依偎的走在路上,越来越长的影子如对出双。

我想那会很安宁,可又脆弱的十分不堪,在无法承诺的时光却许下了一世的愿望,青春脚下的步伐太过无奈彷徨。

渐渐走过了几条街,蓦然回首恍然间惊觉,被人叫做红尘的地方,剪影出一张张留念。这叫什么呢?也叫梦吧,一个向往的梦。

如今,北方的大地开始了飘雪,你在哪边是否还好过呢?我还是和以前一个模样,在这冰冷的时节里冰冷。

打开窗户,该见得不见了,熟悉的东西早就变了。绿叶随着时间凋零,落在满目尘埃的大地,转眼又会回到整枝嫩芽的中间。不曾停步,不断轮回,我默然的想这也许也是一个梦吧而已。

清茶,开始慢慢降温到无法让人感到温暖,闲来无事怎么会习惯饮一杯热茶,我记得我饮去的都是苦涩满尊的浊酒。

也罢,也罢,夜已深,人安宁,我轻轻吟唱着属于我的诗句。

月色初照深楼阁,人若娇花可轻嗅。

把酒而探我拂手,迎兮,迎兮,花似玉。

低折枝头怕雨狂,心幻成蝶何惧风。

爱之无药思甚于,蝶兮,蝶兮,梦由来。

文章来源:http://www.qg13.com/q/5282062.html

上一篇:苦恋 下一篇:林中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