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恋爱技巧 > 导航 > 支配者常意识不到自己爱否定人

支配者常意识不到自己爱否定人

发表时间:2020-10-27

【www.qg13.com - 情感心理意识】

两个人谈恋爱也是有很多小浪漫的,这样两个人的感情才会越来越好,爱情中到底有些什么样的技巧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支配者常意识不到自己爱否定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支配者常意识不到自己爱否定人

上文谈到,有些人会特别渴望别人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给予回应,他们内心中有这样一个绝对化的逻辑:

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别人,尤其是恋人或重要的亲人,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自己,但假若对方不这么做,大多数人不会感到很失望,更不会因此就认为对方不爱自己。但是,有些人会极其渴望这一点,并将这一点绝对化。

在前文中,我主要探讨了依赖者的心理机制,现在,我将主要探讨支配者。而前面提到的那位男士,无疑是典型的支配者。

支配者还可大致分为两个类型:赤裸裸的支配者,他们甚至不愿借用“我对你好”这个借口,而是直接表达“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会让你付出代价”;温情的支配者,在表达支配欲望的时候,他们会使用“我是为了你好”这一借口。

很多支配者既是赤裸裸的,也是温情的。在某些人际关系中,他们懒得披上温情的面纱,而是直接使用其拥有的权力或暴力,迫使别人服从其意志。而在另一些人际关系中,他们则会温柔很多,在迫使别人服从时,会同时传递“我是为了你好”的信号。

譬如,有些人在工作单位是一个赤裸裸的支配者,但面对亲人时会表现得极有爱心和耐心,但不管多有爱心和耐心,他们一定会追求“你必须听我的”这个终极目的。

必须强调的是,当传递“我是为了你好”这个信号时,支配者自己意识上的确是这样想的,他打心眼里认为自己是为了对方好,但对自己习惯性地否定对方的意志缺乏认识。

所以,我对前面提到的那个朋友说,你一定会感觉自己常被他否定,但如果你拿这一点质疑他,他一定会说:“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我哪里这样做过。”

她点点头说,她早就这样说过他,而他也正如我所预料的,根本不承认自己有否定别人的习惯。

相关推荐

被迷恋者感受不到真爱


被迷恋者感受不到真爱

前面谈到的三个痴迷的案例,看起来还是比较合理的。毕竟,林徽因那么出色,那个17岁的女孩那么优秀,而H所迷恋的女孩漂亮又迷人。

不过,还有不计其数的、看上去并不合理的迷恋。

26岁的广州女孩Lisa对我说,她几次陷入痴恋中。直到有一天,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的几次痴恋都有同样一个模式:爱上一个外地的、大龄的男子,两人爱得不能自拔,于是商量住到一个城市,等住到一起后,她却没了感觉,于是分手。

这个模式,几乎是她童年时与爸爸的关系模式的再现。

原来,5岁之前,Lisa一直是和妈妈一起生活,而爸爸一直在外地,并且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一年都不能回来一次。那时,她对爸爸一直非常渴望,而爸爸每次回来也对她极其宠爱。6岁时,爸爸终于调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团圆了,但Lisa迅速陷入失望。因为爸爸回来后,对她要求非常高。为了把女儿塑造成一个优秀的女性,他用了很多粗暴的方式。这给Lisa埋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让她觉得,原来爱就是“相见不如不见”,而且也让她开始憧憬与爸爸相反的男性——温柔、多情、宽容。

她也的确是按照这个模式去找恋人的,但奇特的是,她找到的清一色都是表面上温柔、多情而宽容,但实质上却是粗暴缺乏耐心的男子。其实,Lisa对此也有所觉悟,她说,如果一个男人只是温柔多情的话,她会“受不了”,觉得他缺男人味,只有当这样一个男人展现出另一些特质后,她才会“不可救药”地爱上他。这和H的案例一样,都是必须找到那种既符合意识上的理想异性又符合自己现实的异性父母形象时,他们才会产生深深的迷恋。

并且,就如童年时与爸爸的关系的完美再现:当还在两地时,Lisa会对男友充满渴望,两人的关系是遥远的,但如胶似漆;一旦在一起生活,关系就会陷入危机。Lisa会经常失控地发脾气,而男友也会对她有很多要求,而且很粗暴。

像Lisa这样的故事,我最近听到了好多个。

因为太多的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对理想异性的幻想,一旦遇到符合幻想条件的异性,迷恋就被激发出来了。如果像H或Lisa一样,遇到了同时符合理想异性和现实父母的一些特征的异性,就很容易陷入不可救药的痴恋。

只是,迷恋者很容易受到挫折,因为被迷恋者即便一开始被感动、被迷晕,而投入到迷恋者的陷阱,但他们早晚会发现,迷恋者对真实的自己并不感兴趣,他们爱的,只是他们投射到自己身上的幻影。没有人喜欢做别人的幻影,于是,被迷恋者很容易转身而去,不管迷恋者看起来多么优秀,都会决然地离开了。

因为,和狂热的迷恋者在一起,被迷恋者只会感觉到孤独。

支配与服从双重奏


支配与服从双重奏

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不值一提,他们根本不关心你的想法,拒绝真正了解你。

——摘自帕萃丝·埃文斯著作《不要控制我》

前不久,一个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和一对情侣朋友一起去吃饭。到了餐馆后,那个男子说“女士优先”,让她们两个点菜。

于是,她们两个选了几个菜。

但是,等服务员来后,这个男子却一一否定了她们选好的几个菜,说她们点的几个菜都不够好,然后点了他自认为的“够好”的菜。

“这种人,真让人受不了。”她说,“既然你自己那么有主意,一开始你自己点不就得了,干吗还让我们费心思?”

听上去,她对他似乎很有情绪似的。但再聊几句,我发现,她和他其实是已经认识多年的朋友。

了解到这一点后,我说:“OK,你先不要说他的其他事情了,我先对他做一些推测吧。”

她自然很感兴趣,于是我做了以下的推测:

第一,每次和他吃饭,他都会重复这个模式——先让你点,然后否定你,最后让服务员按他的意思来上菜。

第二,他决定了的事情,不管你怎么反对,他都会去做,和他在一起,你会经常觉得自己被严重忽略。

第三,他有特殊的优点——如果你需要帮助,他会不计代价地帮助你,热心程度堪称罕见,只是你会觉得他帮的好像不是地方。

第四,他常说类似下面的话:照我说的去做;听我的;就这样;遵从我的指示……

她说我的猜测差不多都对了,接着问我:“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我回答说:“这一点都不难,因为他属于支配欲望超强的人。以上我说的,不过是他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同时又糅合了你刚才说的他自己的一些个人特点。”

潜意识


在生活中,当一个人展现出跟你有很相似的价值取向时,或者当你在另一个人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时,你是最盲目的,你会毫无缘由地信任对方,并愿意理解和帮助对方。

处于催眠状态下的人有一个特征——特别容易接受暗示。人的潜意识有一个特征:只能进行推理,不能进行反溯和归纳。换句话说,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接受暗示内容,再基于这些内容快速得出自认为符合逻辑的结论,而不会反过头去怀疑这个暗示的真实性。

当奥德曼心中对卡莱尔的爱情产生疑问时,卡莱尔不经意说了一句暗示,“就算一个东西是假的,也总会有一些真实的成分”。

亲爱的,无论何时,保持距离感,避免过多联想,避免对任何人的任何故事产生自我代入,这是防止被操纵最好的办法。

电影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的情绪就像是艺术品,可以伪造,看起来是真迹,其实是赝品。”

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爱慕、倾心、崇拜这些正面情绪很可能是伪造的,但是恐惧、忧患这种负面情绪一定是真实的。

比如,一个明星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某种心理的恐惧,某个弱点,某种不幸,观众会觉得她“真实”;但若她总是表现出光鲜和优美,观众总会莫名给她贴上“虚

伪”“虚荣”的标签。

这深刻地警示我们,如果有人能成功地在你面前伪造出脆弱、恐惧的负面情绪,并且让你信以为真,她就很容易操纵你。

伪装成弱者的人,最容易对他人实施催眠。因为你在她面前彻底放松,意志薄弱,警惕心和防备心全无,催眠术最容易在这个时候发生效果。

伪装弱者,伪装脆弱,这是一种可怕的操纵术。而且往往是很有效的。在你肩膀哭泣过的人,那个“哭泣”本身可以被伪造。一个拿着巨大恐惧和悲哀来向你求助的人,“恐惧”本身也可以被伪造。

对于一个好的演员来说,把这些情感演得没有天衣无缝,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儿。

因此,当你觉得内心被一种深刻的同情捕获,想要采取救援行动的时候,务必花一些时间冷静思考。

你的行为越多是基于理性推理、判断和分析,就给了别人越少操纵你的机会;如果经常沦为“情绪的奴隶”,你就很好被操纵,因为操控一个人的情绪比起操纵他的理性,真的容易太多了

因为人体无法分辨那种心跳是吊桥的危险性造成的,还是你对他的吸引力造成的。当他心跳加速的时候,他看到你,会误以为是你让他产生这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这个道理说明,让一个人对你留下“爱你到骨髓”的印象,你需要在这段关系中创造出“让他激烈心跳”的机会。

“爱情”是人类能够拥有的最浓烈的情绪,平淡的生活是无法创造惊心动魄的爱情的;拥有绝世爱情的,都是让感情有机会经历大起大伏的drama queen。

比如最激烈的性爱,再比如,你们共同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事件。总之,爱情这个玩意儿,需要在巨大的心跳和刺激中一次次加深。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对你爱到骨髓,请具备导演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在这段被操纵的感情中,奥德曼对克莱尔的感情通过一次次的事故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