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美文 > 导航 > 做父母的痛我懂,正念让养育变得轻松喜悦

做父母的痛我懂,正念让养育变得轻松喜悦

发表时间:2020-11-30

【www.qg13.com - 喜悦的情感美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父母的痛我懂,正念让养育变得轻松喜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虽然研究生时期我阅读过大量养育方面的书籍,但其实真正用得上却是来自于我作为孩子和作为家长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我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20年来,我一直在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治疗和咨询服务。

我受过训练,有许可证,经验丰富,还博览群书。并且作为一名家长,我可以诚实地回答那些带着焦虑向我求助的父母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我对他们经历的理解不仅因为我具备专业的知识,更因我有亲身体会。

从我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经历中,我发现了一个有关养育的真相:现代养育中普遍存在着痛苦。所有的家长们都体验过强烈的消极感受所带来的痛苦,他们中的许多人因自己对这些情绪的不当反应而陷入不必要的麻烦。我从这一事实中总结出:家长们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应对身为父母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糟糕感受和痛苦情绪。

这就需要一套内在技能——能觉察到当下是什么,哪些在变化,哪些在向前发展。

当有意识地去觉察时,我发现,无论是坐在办公桌前工作的时刻,还是在我一岁的儿子在浴缸里溅起水花的那一刻,我都在承受着身为父母之痛苦。这些情感的震动使我们产生剧烈的情绪变化,使我们无法采用惯常的技巧来应对。当代父母们共同的痛苦如下:

•为孩子担心(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不受欢迎,或者遇到悲惨的命运和朋友的背叛)

•沮丧和极度焦虑(担心事情出错,不希望任何时候发生任何意外)

•被压垮(当孩子的要求超出我们的能力和资源范围之外时,感到难以招架)

•丧失感(当眼看着甜蜜的时刻被某些不可避免的变化、发展或需求所取代,又无能为力时,以及当我们为挫折、失败和对孩子期望的破灭感到悲伤时)

•内疚(当我们一次次无法达到所设置的目标表现欠佳、在我们认为父母该做的事情上做得不足、或是有意或无意地做了给孩子带来痛苦的事情时)

•困惑(当我们使用所有可用的教养工具、指南和经验却仍然没办法解决问题时,我们会陷入无奈的困境)

•为自己担心(当需求得不到满足、职业生涯受到阻碍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威胁,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恶化时,担心我们会沾上恶习,对不久要面临的下一代无止境的压力无能为力)。

以上是普遍存在的家长之苦,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抗争的内部压力,也是孩子们在日常给我们的理智带来的巨大挑战。这一切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这些家长之苦驱使我从事这方面的写作和工作。

家长们需要的是有人帮助他们走过,而不是和他们的痛苦、困惑和怀疑做斗争。将理论留给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宗教上的辩论吧,因为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让养育不再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而是成为一扇通往尽可能广泛的经验的大门,其中蕴含着伟大和艰辛。

我在这里谈论的不是如何管理亲子关系。许多书(甚至连锁书店里整个过道都摆满了养育秘籍)都提到了诸如X步有效育儿法,并声称只要持续应用这些建议我们就能成为育儿大师。

它们或许是有价值的,但更有意义的可能是停下脚步、从内心深处将我们自己视为父母。我指的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我们很容易经过不当应对方式而加重的痛苦的关系。

我不知道有什么工具或策略可以结束养育中不可避免的痛苦。我想这并不存在。

孩子初次学会在秋千上摆腿的鲜活而甜蜜的时光最终会流走。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走出我们视线之外时,我们会感到恐惧。在孩子年龄大点时,当他们向我们投以敌对的眼神或恶语相向时,哪怕他们只有1米高,我们的情绪也依然会被他们左右。抱怨将继续。

我们经常会被孩子的哭声吵醒或者因为对他们的担心而半夜惊醒。他们会以各种方法中断或阻碍我们希望他们拥有的幸福;我们不知道当他们在以期待的眼光望着父母、在门口徘徊等着父母的拯救时,我们该做什么。

所有生活的其它方面,包括我们的工作、人际关系和自己的大家庭,都会在他们向我们额外要求一件事时向我们施加压力。他们在生活中失去的可能比应得的多。

在这篇和我的其他文章中,我邀请你和你的父母心进行沟通,这不仅是简单地在镜子里看自己一眼,而是真正遇见、迎接你内心的声音(在养育中的艰难时刻,通常扮演着法官、评审团和刽子手的角色)并长期认真地研究它。它会说:“你不能管好这些孩子”“坏事情会发生”“他们是忘恩负义的,你永远不能过自己的生活”等等。

这些声音不停地在你脑海中抱怨,并使得养育孩子比原先更加困难。我希望你能和自己痛苦待在一起,并将心灵视为需要驯化的小狗。通过专注的正念练习,你可以学习去教会那颗焦躁不安的心灵静静地坐在你心灵和情感的地毯上并感受痛苦;一直陪着它,直到这疼痛自己转移、变化。

这篇文章是我的一个提醒,来帮助你训练自己养育孩子的头脑,直到让痛苦可以停留,而不是斥责或不恰当地处理它,只会使它成为猛兽——做家长的或多或少都见过。承认痛苦,但不让它成一种折磨。

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上出现痛苦,注视它、允许它在那儿、观察它的变化并自行转化,这种能力很重要。痛苦会在你试图驱散它时长久停留并恶化为折磨。因此,学会在痛苦的经历中“休息”并不加重心灵的焦虑很有帮助,这在正念的术语中称为“接纳”。

接纳不意味着由于育儿的痛苦而投降。相反,接纳是种主动的、有力的选择,——让自己静坐下来,允许痛苦从自身流过。你要做的就是在家长的痛苦出现时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并观察身体中的痛苦感觉以及随之出现的任何想法。

2.允许一切如其所是,不试图改变任何东西。

3.不去控制——“躺下”和“休息”直到情绪的痛苦流过并远离你。

在下一个养育孩子的困难时刻,尝试练习以上步骤。我建议你从你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通过不断练习,甚至在比之前更糟糕或焦虑不安的情境中,你也能够“小憩”一下。要对自己有耐心。再一次强调,养育子女的这些“痛苦”是普遍存在的。

没有人能够对它们免疫。而且我们都有着相同的目标:和孩子们更好地沟通。这是个不断练习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完美。

如果您想学习正念,请添

相关阅读

喜悦


今天的报纸到了,我习惯性浏览一下,我们学校的孩子有没有发表呢!一扫过去,忽然看见——曾翼飞。心里却跟孩子一样喜悦。只是想象着这孩子看见自己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的那种喜悦,我也不禁很快乐。

这个暑假,接到几次报社何老师的约稿,我呢都会在第一时间跟小记者联系,只要他们的稿件一到邮箱,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打开,修改。一些孩子写得比较随性,而有些孩子确实是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个假期,已经有7篇稿件在我的指导下发表了。很多孩子可能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机会在童年的人生里留下值得回忆的瞬间,假如他的童年幸福回忆中有这样的记忆,我想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了。

记得上学期,有个同事问:你给那么多小记者改稿,学校可给钱啊?我笑着回答:没有!

问者立刻说:“那你那么忙干什么呢?”

“呵呵,重要的是小记者能够成长!”听起来多么像一句假话。但是,确实是我心里最真的声音。做教师的人可以功利,但是不能随时都想到功利,那么我们和孩子的交往中真的什么都能够化作金钱计算吗?一个教师的职业素养可能就是一方面是体现在课堂之上,另一方面是确实表现在课堂之外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而有些人不知道,每次改稿时,静心读孩子们的稿件,好像看见他们生活的一个窗口,给更多孩子的视角,那些我曾经熟悉而又淡忘的事物,在孩子眼里是多么令人喜悦,感动的瞬间。当然,语言上面忽悠很多瑕疵,不美好。但是这恰是孩子充满希望的所在。真的给我莫大的享受。我知道了他们的暑假有什么快乐,去过那些地方。还有他们眼里的世界为什么那么充满美好。似乎自己重新享受到了童年的乐趣。

自从自己参加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学习以来,越发感觉在过去的日子里缺乏跟孩子的交流和真诚的倾听。而做小记者指导老师的这样一份工作,恰是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开间孩子心里的更多的美好。助力孩子的成长有时候真的就是一种快乐,由衷地喜悦,来自生命深处的感动。

还记得有个孩子因为第一次发表文章而激动的那个样子,还记得他们领着校长发给的巧克力的瞬间,可能会成为一种深刻的记忆。生命这个旅程就是需要留下一些记忆,否则就算活过100岁,也是荒芜得没有丝毫值得怀念的瞬间,人生该是如何苍白啊?

每次接到电话的小记者和家长对我的那种感谢,那种尊敬,有时候远远超出了我付出的劳动本身了。

记得魏伊菲的稿子发表以后,她还给我送来葡萄感谢。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到孩子的心真的可贵。一个孩子得到了最好的教育不是给她什么重要的知识,而是在生活中学会感谢,懂得了感恩。那时她略带害羞地说:“老师,印在报纸上的好像好少啊!”

“报纸上的字体小了一点,所以感觉很少呢,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咱们发表了啊!”那一刻,她开心地笑了,有些腼腆。我想着孩子在家对着报纸一定反复读自己的那一篇,总感觉不够过瘾。也真是可爱。这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啊。一个孩子一辈子记忆中有一次发表文章的经历,何其美好!而且,我和她约定,稿费分我一半,孩子爽快答应了。(当然是开玩笑)在校园里走过,很多小记者会主动招呼我。但是,偶尔我会不记得孩子的名字,那一刻,我甚至感觉到很不好意思呢。孩子多么需要我记住他呢(她)。

感谢之余,还是要说编辑老师,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孩子的文章不可能以那种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就说曾翼飞的文章吧,何老师给换了标题《你看——它们做可爱》,一下子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不再像先前那样关于暑假那样大而无当。这就是耐心读孩子的一种功底吧。所以,我很快给何老师发去一封邮件,表示真诚的谢意。

小记者,加油,我们有理由深信,重要的是耕耘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没有付出的辛苦,哪有收获的喜悦。

有些道理不必在痛的时候才懂


1、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曾说过一句话:我做了30年心理咨询,发现几乎所有来访者的问题根源都是他们被教会自己轻视自己。一个人如果没有稳定的价值感,那么他就会拼尽全力去追求外面的热源。

2、只有经历成长,经历考验,才能让关系有真正实质的意义。迷恋的感觉很美好,但是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来自幻想,这些幻想来自我们长期积压的需要,这是一种补偿性的关系。但成人之间的感情不是补偿性的,是交换性的;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3、一旦你做出某些选择,就形成了某种因,这个因就注定了一个果。当你收到果的时候,是无法再倒退回去的,这就是成人逻辑。你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命运的时候,就进入了儿童思维。儿童思维会造成某种诱惑:过去所有欠缺的、失去的都可以在某个关系里一次性得到满足和弥补,这就是儿童和成人最大的区别。

4、当痛苦发生的时候,因为没有安抚者,我们就会寄托于未来有一个安抚者,去实现我们未实现的梦想。这样当我们进入情感时,我们其实就是一个小孩,而不是一个成人,我们是在把痛苦反转成一种渴望。当这种渴望变得格外强烈的时候,就会变成巨大的激情。所以说,激情产生于幻想,而幻想产生于痛苦。

5、一个没有自我价值的人,会很容易将周围的人看得比自己还要重,所以他们将所有的能量都用于经营外部的世界,将其他人的需要放置在自己的需要之上,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安全。他们倾向于用控制的方式来维系热量,因为他们不能忍受别人的离开。于是他们往往将爱囚禁起来,就像他们囚禁自己的需要一样。

6、我们需要如其所是地看这个世界。我们会逐渐放弃试图改变这个世界的努力,我们需要学会善用这个世界的“道”。首先,我们需要放下“why me”的心态,需要了解一切都是有因果的,我们之所以总是做倒霉蛋,是因为我们在无形中制造了这样的机会。

7、我们需要度过“what if”的阶段,需要理解,人生只是单行道,它无可挽回,无可避免,也无法可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当下。我们也需要走出“let go”的休整期。一旦我们没有幻想可言,也没有转移可做的时候,就会开始抑郁,因为所有的招都用完了,哀悼,才真正的开始。

8、我们最终需要开始一个“looking in the mirror”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切都需要重新复盘,我们会发现,在过去的痛苦中,我们也是参与者;没有上帝在迫害我们,也没有他人在迫害我们,我们是自己的责任方。如果我们愿意成长,放下孩子对妈妈的幻想,才可以走出绝望,进入成人的世界。

9、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痛苦来自于衡量幸福与否的标准取决于他人还是自己。

10、成人世界里,青蛙王子变成青蛙就变不回王子了,这是一种丧失,心理学叫阉割,而阉割之后是恢复不了的。有些东西,你是永远无法找回的,这就是我们长大的最残酷的部分。

做父母的依靠


周日去看母亲。到了家我像往常一样把带来的孝心堆放在桌上,打开电视,等待着妈妈唤我吃饭的声音。中午快到12点了,还没有要吃午饭的意思,我就跑到院子:怎么还没此时我看见妈妈一手拿着刚摘好的菜,另一只手扶着膝盖,慢慢地、吃力地、一点点地站立,又停了稍顷,才迈开步子走向厨房并说:快了快了。看到这一切,我的心不知被什么猛力地抽了一下:妈妈老了,真的老了。

我一直以为妈妈是我永远地依靠,她永远都是力量的象征。在我印象中妈妈处事干净利索、风风火火,凡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当我饿的时候,她会很利索地变出饭菜,放在我的面前;当我与同学闹矛盾的时候,我把心中对同学的所有不满向她倾诉,她总会不语地听完并由浅入深给我做分析、解疑惑;当我步入工作面对难题,焦头烂耳的时候,她会沏上一杯绿茶放在我的面前安慰道:慢慢来,不要着急,凡事都有过程。;当我在迎接新生命被阵痛折磨地哭天喊地的时候,是妈妈温暖的手给了我力量可是现在,在发现妈妈苍老的那一瞬间,我总于明白,再大的力量也拗不过时间的吞噬。

慌乱中我走到妈妈面前,接过她手中的青菜:我来洗。平日工作这么忙,歇歇吧。我强忍泪水,低下头洗菜以掩饰内心的愧疚。

当子女们长大后像燕子一样一个个飞出了窝,整天围着各自的工作、家庭、孩子转时,我们的确忽视了父母的存在,自认为父母还是记忆里的他们,他们能行能走,雷厉风行,这些也成为我们不常去看望父母的最好理由。年复一年,对于子女的漠视,父母并没有太多怨言,他们默默地站在子女的身后支持着。

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清晨,一对年迈的父母因为觉少,大清早就搬着凳子坐在巷口,浑浊的眼睛不时地盯着巷口张望,他们是在等待、期盼着子女们的身影。日上三竿,子女们带着孩子,拎着大包小包出现在老人们的视线内,年迈的夫妇相互搀扶着站起,梯田似地脸庞此时笑成了一朵花,呐呐道:来了,来了就好这种画面是多少父母盼望的,但这种情形在年迈的父母生活里出现的少之又少,常常都是以失望收场。

我们给予父母的太少太少,吝啬到一个问候,一个电话,一条短信都不愿意给他们。潜意识里,父母是子女们永远地依靠,不曾想到父母总有一天会变老,行动迟缓,老态龙钟。手里拿着物件却满屋子寻找,明明锁了门却一次次地检查,站在马路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不敢迈步,扶着双膝慢慢站立这个时候,我们应是父母的依靠。

乘父母健在,乘父母还没有老去,乘父母还没有遗忘我们,乘父母多陪陪他们,做他们的眼睛,做他们的手脚,做他们的拐杖,做他们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