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欢迎来到情感一生网
你的位置: 情感网 > 情感说说 > 导航 > 亲历“开放式婚姻”,多重关系毁了我

亲历“开放式婚姻”,多重关系毁了我

发表时间:2020-12-14

【www.qg13.com - 处理关系】

关于情感的说说有很多,有一些情感句子总是能够写到我们的心里去,到底有哪些优质的情感句子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亲历“开放式婚姻”,多重关系毁了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姓名:林丽

年龄:36

职业:职员

坐标:山西

白百何事件,是这一两周的舆论热点。我觉得人的情感生活很复杂,事实未必都像看上去那样简单,所以发言需谨慎。

但这件事倒给了我灵感,想写写婚姻的一种另类存在方式:开放式婚姻。

何为开放式婚姻?就是围城内的两个人都有比较开放的性观念,人前是一家,人后各玩儿各,互不拆穿,又彼此心知肚明。

据说,这种婚姻形式,在很多家庭中,并不鲜见。很多人说,这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真是这样吗?

今天我要写的这篇口述实录,就有真实原型。

姜泽和林丽是典型的金童玉女组合。男人帅气,女人漂亮,两个人家境相当,工作也都非常体面。这样一桩婚姻,世俗角度来衡量,百分百完美。

他们也的确挺幸福。不过,这幸福也有小偏差,儿子四岁的时候,很偶然的机会,林丽在姜泽的手机中发现了他劈腿的证据。要哭要闹要离婚,所有正室发现小三的后续剧目一一上演了一遍,姜泽赌咒发誓,今改必改,再也不犯,林丽这才勉强咽下这口气。

当时,姜泽是单位副局长,上升势头正猛,为了不妨碍他的仕途升迁,这个秘密仅夫妻俩自己知道。

老公出轨,老婆不计前嫌,姜泽很感激。他发誓要洗心革面,奈何,已经尝到野花的甜头,理性压根控制不了已经脱缰的欲望。

他其实并不怎么爱出轨的那些女人,可是,欲望这事,总是新鲜的更有味道也更刺激。春风得意的姜泽看着镜子里玉树临风的自己,一想到漫长余生只能为了忠诚守身如玉,觉得太憋屈了。

其实,婚后不到一年他就开始偷嘴吃了,各式各样的体验培养了姜泽比较开放的性观念:人生一世,及时行乐很重要。

这次被林丽抓到的事主是个已婚女人,人家特别开放,一开始就直言:就是耍一耍,谁也别当真。据伊所言,她老公也一直没闲着,但两个人心知肚明,互相装糊涂。

“如果林丽也能这样,我不就自由了嘛。”第一次生出这个念头时,姜泽对自己的开放吃了一吓,老婆被别人睡,真的没所谓?好像有点不甘心,但是,不给她自由,他就没自由。

刚结婚的时候,姜泽不了解婚姻到底怎么回事,现在,婚龄六年了,看过太多人的婚姻,他明白婚姻是怎么回事儿了。跟谁结婚,男人都不可能守身如玉,围城内的男人不外两种,一种是偷偷摸摸的和老婆打一辈子游击;一种是自己特别牛,牛到老婆不敢管。

他没有不让林丽管的本事,也不愿意打一辈子游击,想来想去,觉得第三种方式挺合适,那就是和老婆各自偷欢,互不干涉。

每个得到都需要代价,姜泽反复权衡,最后确定,为了自己的自由,可以接受林丽有其他事儿。

有了这份心思,姜泽开始对林丽旁敲侧击,让他郁闷的是,林丽好像很传统,不太接受这样开放的观念。

这事儿吧,又不好打开天窗说亮话,只能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期间,老天眷顾了姜泽。林丽单位空降了一个副职陈兵过来,恰是林丽的高中同学,据林丽说,当年陈兵还追求过她。

得知这个消息,姜泽很兴奋。直觉告诉他,林丽的机会来了。

作为老公,他当然不能亲自为老婆拉皮条,但是,创造机会总是可以的。

昔日的追求者现在逆袭成自己的顶头上司,用一个女人的眼光来看,这个男人还是非常有魅力的。加之有了姜泽那次的事件,虽然原谅了,可林丽还是有心结的,总觉得这份婚姻不圆满了。

陈兵呢,虽然已婚,虽然夫妻感情也行,可邂逅林丽,当年的遗憾不自觉浮上心头。刚开始,他不敢,怕发生什么之后引起轩然大波不值得。偶然的机会,和姜泽喝了一次酒,讶然发现,姜泽观念很开放,对于妻子的私生活,并不在意。

这样的情况下,陈兵的胆子就大起来了。林丽也不是神,死水微澜的婚姻中突然遭遇这样的激情,她到底没有约束住自己。

事情发生后,林丽初始还提心吊胆姜泽发现,陈兵笑嘻嘻告诉她,也许姜泽什么都知道,但是不在乎。

这个说法让林丽特别震惊,震惊到不敢相信,回家后,仔细观察,发现陈兵说得不假。比如,她大晚上的接到陈兵电话要出去,姜泽什么都不问,反而一再让她不要担心孩子。

林丽又留意了姜泽的手机,果然发现了问题,但这次,她什么都没说。

互相给予自由,又保持家庭的完美和谐,想到和陈兵在一起的快乐,林丽突然觉得自己挺幸运,幸运在于有了这样一份自由的婚姻,幸运在于遇到了姜泽这样一个放得开的男人。

姜泽和林丽各玩各,因为互相给予了开放的氛围,时日推进,他们的夫妻关系倒比一般人更好一点。

两个人从不沟通彼此的私生活,但有一个心知肚明的共同认知:无论发生什么,这桩婚姻是不会解体的。

姜泽从一开始就这样认定,林丽是在了然陈兵的底牌后,确定的。

和陈兵暗通款曲到一定程度,她动过离婚嫁给陈兵的念头,可陈兵说得非常明确,虽然婚内没有爱情了,可两个人都有孩子,不对另一个人负责,也得对孩子负责。而且,那么多人之所以因为婚外情离婚,是相聚不自由,姜泽不管,他们没有这层麻烦,何必多此一举。

林丽反复想,好像是这么个理,于是,离婚的心也彻底灭了。

家里有一个开放的老公,家外有一个贴心的情人,一个女人的集大成幸福莫过于此。林丽为自己的幸福开心,想着一生一世这样下去也很好。

可惜,人心易变。

奸情持续了三年,陈兵有新欢了。最初发现端倪,是他约林丽的次数锐减。过去是几日不见如隔三秋,现在一个月不见,也没任何动静。

林丽去找陈兵,发现了证据,歇斯底里的闹,陈兵有点不高兴了:“亲爱的,我们不是夫妻,即便夫妻,还有继续寻找新人的自由呢。”

他点到为止,林丽哑口无言。

她痛苦万分的回家,暗示姜泽自己和陈兵已经结束。她的想法很天真,自己洗心革面回头是岸,姜泽也应该这样。

姜泽没接招,依然像原先那样明目张胆的四处勾搭。到了这个时候林丽才发现,自己虽然只出过陈兵这一个轨,但此生永远在姜泽那里有了“抓头”。无论她是否回头,这个男人在没有玩够的情况下,是不会回头的。

林丽很绝望。她身边其实还有其他示好者,但是,除了陈兵,她好像很难对任何人产生兴趣。到了这时候,她才发现男女大不同。无论有无感情,男人可以随时随地和任何异性开屏。女人不行,女人必须得先动情才动身。

也就是说,她虽然出轨,但只能出轨到陈兵。

意识到这一点,她更无法放下陈兵。

面对林丽的纠缠,陈兵很扫兴:“亲爱的,你老公都可以自由,为什么我就不能自由,既然要耍,就要耍得开啊。”

陈兵的冷酷让林丽目瞪口呆,不过,她也确实没的说,老公可以自由,情人为什么不能?

陈兵给她做工作:“既然已经放开了,就彻底放开,我和姜泽的心情一样,都希望你永远都是自由的。”

看着情人特别诚恳的怂恿自己继续去找别的男人,林丽非常受伤,那个瞬间,她忽然觉得自己被陈兵耍了。他口口声声爱自己,可一个男人如果真爱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接受她和别的男人有染。

他不爱自己,却诱惑了自己。这份诱惑,不仅让她泥足深陷,更令她在姜泽面前再没有半点约束他的可能。

如是一想,林丽恨死了陈兵。

纠结挣扎的过程中,她也试着找过别人,可惜,她本性不是那种拿性不当事的女人,所以,即便有其他机会,也觉得索然无味。直到这时,林丽才醒过腔来,自己玩不起,更确切说,她永远不可能像男人那样玩得起。

想了一天一夜,林丽做出了决定。

她约陈兵最后一次见面。陈兵欣然赴约,搂搂抱抱的告诉她,即便自己有了其他女人,如果林丽愿意,他依然愿意和她保持亲密关系。

林丽惨然一笑,拼尽全力和陈兵进行了最后一次鱼水之欢。事毕,陈兵端起林丽递过来的牛奶喝下去,准备稍事休息就离开。可惜,这一次,他再也没可能离开了。

牛奶中放了大量安眠药,陈兵昏睡之后,林丽把他捆绑起来用被子蒙上,然后用锤子锤杀了他。

杀了陈兵,林丽魂不附体的回家,看到她裙子上的血迹,姜泽吃了一吓。而这时的林丽,已经完全崩溃,嚎啕大哭着讲出了实情。

在姜泽的再三劝解下,林丽去公安局自首,被判了无期。

她和姜泽的婚姻解体,半年之后,姜泽再婚。再婚对象是一个通过相亲认识的身家清白的女人。经此一劫,姜泽的风流花心症,不治自愈,从此成为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式好老公。

林丽用毁掉自己的方式,成全了一个陌生女人的幸运。

精选阅读

“开放式婚姻”还是“封闭式离婚”?


我和一间杂志编辑见面,谈完临行的时候,她送给了我一本他们最新的杂志。这一期的主题是:开放式婚姻。请了很多业界名人写自己的观点。

我接过杂志,顿了一下,心说:“WHAT?”

我听过开放式厨房,开放式伤口,还第一次听说,开放式婚姻。看样子,我又out了,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刀刀见血,片下来都是白花花的肥肉。

她给我介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有争议的话题,我们没有想到,收到了非常非常多的评论,信息量巨大……”。

我假装沉着的想到了刚刚讨论的另一个内容点,把话题转了回去。

我抱着杂志回家,回家的路上在看了一眼封面上的节选段落,一下子恍然大悟。

所谓开放式婚姻,就是说双方在保持婚姻状态下,不需要彼此忠诚,爱跟谁跟谁,爱怎么玩怎么玩,倦了,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回家。

大多数开放式婚姻的拥护者们认为:

开放式婚姻是拯救有更多选择,需要更好的精神契合度的社会精英阶层的婚姻灵药,挑衅的是三千年的婚姻制度。

所谓开放式婚姻,当属西蒙波娃和萨特。

波娃在21岁和萨特相爱,从此分分合合,一直到死后合墓在巴黎,这样的爱情,可谓前无古人。

可事实上,西蒙波娃和萨特之间根本没有过婚姻。让波娃成名的处女作《不速之客》,就是写了闯入他们之间一个女子和萨特的爱情。

西蒙波娃其实对于萨特的不确定性,非常痛苦而怀疑的态度,在她的一生的感情纠结过程中,她后来和那个美国人在一起,也是处于因为萨特的不确认,从行动上,实属被动。

所谓的开放式婚姻,法国还有有名的情侣。歌神赛日·甘斯布(SergeGainsbourg)和爱马仕设计铂金包的那个简·伯金(JaneBirkin)。

当整个西方的女神碧姬·芭铎(BrigitteBardot)选择她回到她亿万富翁的丈夫身边,才华横溢的Gainsbourg并没有痛苦很久,遇到了22岁的简·伯金,这段感情持续了7年。

简·伯金带着孩子离开了Gainsbourg,但是终始一生他们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可是他们有孩子,但是也没有结婚。

现代婚姻最大的焦虑就是,爱情无法支持整个婚姻的行程,激情退去,被出轨是一种万箭钻心的疼痛。

可问题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就把人类的爱情设定有排他性。我们这辈子,在很多不同的时间里面可以爱上不同的人。可是在同一分钟,同一时段,同时面对两个以上的爱人,我心中自清,谁重谁轻。

开放式婚姻,开放的不是爱情,而是一道欲望之门。开放式婚姻挑战的不是婚姻制度,而是自己的人性。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是对方的唯一,对方是自己的之一,如果能够说服自己,原来自己也不过是一个之一不是唯一?

我记起来,在很久之前,暑假的时候,我妈去外地出差带着我。他们的客户是个风韵的女人,见了我们很热情,说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大,请我去她家和她女儿玩。

她们很有钱,那时候就已经开豪车,住别墅。我到的时候,客厅里有个男人大咧咧的在沙发上看电视。我说:“叔叔好。”有点诧异,爸爸看起来真年轻。

女孩子突兀而生硬地说:“他不是我爸爸,他只是,”她想了想,“我家的司机。”

她妈妈让她带我去楼上玩儿。她把我带到顶楼的书房。书房很大,四壁全是书。看她没有理我的意思,我自己在书架上翻,翻着翻着,突然有本书里掉出来张照片。

一张全家福,一个发福的中年男人抱着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旁边还有一个长发窈窕的女人,被画黑了脸。她看到我发现了照片,一把夺了过去,气凶凶背过了脸。

我连声说对不起,她不理我。我自己看书,一直看到中午,大人们来喊我们吃饭。她妈妈非常盛情的邀请我继续留在他们家玩,可是在诡异的气氛里面,如坐针毡的感觉太可怕,我坚决要求跟我妈回酒店。

走在回去的路上,我问我妈,“她父母离婚了,是吗?”九十年代是传统和冲击混乱的年代,有很多人离婚,没有什么好奇怪。我妈说:“他们没有离婚,只是不在一起生活。”

我很奇怪:“不住在一起了,为什么不离婚?”

那时候,我认为婚姻就是,晚上全家一起吃饭。虽然作为孩子的我,总是个端碗拿馒头,收拾桌子的“倒霉蛋”。

很显然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我妈有点局促地结束话语:“为了孩子,他们不可以离婚。”

我们就此打住了话题,没有在深入下去。可是让我一直印刻在脑子里面。

为了孩子不要离婚,事实上,看到了他们女儿对于整个世界都刺猬一样古怪的样子,难到还不明白,让孩子活在这种暧昧不清的生活气氛中,伤害大于保护么?他们怎么能说不离婚是为了孩子?

就算当时没有成年,我也想的明白,为了孩子,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让他们的不离婚的根本原因,是钱,是财产,是名利,是自己填不满的贪欲。

我回到家,孩子们都已经睡了,卢先生在沙发上吃着干果,看他的美国老片子。

卢先生的心情,可以从他选择的电影来体现。心情好,他会看个新片子,满心愉悦,心情不好,他越会选择,看了无数遍的老片。

因为一切都是熟悉不变的模式,连英文对白他都可以毫无错误的复述下来。男人越老越固执,他把自己埋藏在已经定格的往昔里,让自己精密的大脑可以有一段空白的凝固。

这是我用很久才终于明白过来的道理,之前他看老片子的时候,我会觉得烦,觉得这个人怎么如此不求上进的浪费时间。

我走到沙发上,在他旁边坐下来。黑影里他没有表情,伸手把我如抱枕一样的揽在怀中。这个动作是熟悉极了的,顺畅的没有任何停顿,都没有耽误他顺手往嘴巴里面放了一颗巴旦木。

我们一起看一会儿电影,我问他:“如果让你选,你会不会选择开放式婚姻?”

他的第一表情和我一样诧异:“开放式婚姻?开放什么?”他猝然明白了含义,然后问:“这比起离婚来有什么好处呢?”

还是那同样的问题是为了钱,为了财,为了名,还是自己的贪欲?

卢中瀚想了想说:“作为成年人,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情到陌路,走到山穷水尽的悬崖边,我们是被世俗缠身的懦夫,没有资格跳下去,那我选择:封闭式离婚。”

他所谓的“封闭式离婚”,就是双方达成协议内部离婚,但是不办离婚手续,对外还保持婚姻状态。

我嗤之以鼻:“这和“开放式婚姻”有区别吗?”

“当然,这是本质的区别。”

这就好像两个人,一个从巴黎一个从北京一起出发,在中间的格鲁吉亚碰头,看样子每个人只走了半程的旅行,但是你看到是不同的风景。

开放式婚姻,带来的是一个没落的婚姻,这个婚姻是一个失败。

封闭式离婚,带来的却是一个明确的离婚,这个离婚却是个成功。

三千年,我们现在还没有活到改变婚姻的年代。我们已经老了,我们已经被定型了,我们心中渴望的婚姻就是,一起吃一起爱,彼此唯一,永不分离。

再大的双人床里也睡不进三到四个人,与其暧昧的模糊,不如冷却的截断。

爱,我们就在一起。

不爱,我们就分开。

这世界上本来没有面面俱到,里子面子都沾光的事情。欲望永远都是把我们坠入地狱的魔鬼,所以在所有的宗教中,欲望都被定成原罪。

没有责任,没有义务,没有后果,没有畏惧,无所顾忌,肆无忌惮的结果,也就没有愉悦,没有甜蜜,没有幸福。

所谓的开放式婚姻,不过人家城会玩儿一个把戏。

玩来玩去,玩坏的,反正不是自己。

开放式婚姻:男人大胆放开,女人假装很好


01

前两天,偶然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大学时候的一位师兄有了小三,两人在一起已经快四年了。不同于世俗眼里的地下恋情,这个小三基本上算是个公开的正室。

其实这位师兄的妻子很早就知道了一切,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也有朋友说,这几年,师兄的这位妻子在外面浪得也不错。

早就听说过开放式婚姻,各玩各的,互不约束。感情好就一起过,感情一旦出了问题,分分钟就可以各奔东西。没想到身边竟然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听上去真的挺完美,也解决了很多人想结婚,又不愿意被束缚的难题。

前段时间,冯小刚就放出豪言,女人不应该查男人手机。假设对方让你没有安全感,你觉得他手机里有鬼,查实了你翻不翻脸?还过不过了?做没做好离的准备?如果还想接着过,那揪出鬼来岂不是给自己添堵?做实了罪证又不能严惩岂不是影响了威信,主动反而变被动了,还得自己找台阶下。

此言一出,就引发了一片骂声。很多人甚至翻出了徐帆在《金星秀》上的专访,原来徐帆老早就默许了这种婚姻。

金星问徐帆,冯小刚这么红一定有很多人倒贴吧!徐帆回答:“主动倒贴冯小刚的人太多了,也拦不住,随他去吧。反正我们家小刚是男人,不吃亏。”

同样是女明星和男导演的组合,陶虹在说起丈夫徐峥当了导演之后很多女人往上扑的事情时也说:“那也不错,证明我眼光不错。”

陶虹一贯的婚姻观就是,形式上的忠诚和内心上的忠诚是两回事,生理上的事儿那都不算事儿。

02

人们不禁问,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愿意接受开放式婚姻,甚至愿意对另一半的不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想答案或许只有四个字:无可奈何。

开放式婚姻里,其实开放的都是男人,女人做的无非是忍让。一生只爱一个人,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奢望,所以与其期盼,不如干脆假装什么事也没有。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防御机制,说的是我们的潜意识为了不让自己太痛苦,所以自动化地进行调整,包括合理化、压抑、认同等等。

开放式婚姻的本质,其实是女人在面对男人不忠时的逃避,她们在经历背叛的时候,没有选择用建设性方法解决,反而合理化男人的不忠,觉得专一违反人类的天性。她们也会压抑自己对归属感和独特性的需要,她们喜欢说,不是你给不了我,是我不需要。

我曾经问过一个对丈夫出轨视而不见的女友,为什么明明受不了,却打死也不分手。她冷漠地反问我:“你知道我这个年纪的人,单身意味着什么吗?”

我怎么会不懂,但是有一个名义上的伴儿真的比孤独终老更好吗?答案是否定的。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RobertWaldinger说,世界上,真正能让人们感到幸福的不是金钱、权力、名望或者成就感,而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婚姻,不仅能让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可以保护大脑,抵御衰退。但重点是,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这句话,用在婚姻里,就是高品质的亲密关系才能让人感到幸福。

马薇薇在《奇葩说》里曾经说起过开放式婚姻,我很同意。她说,开放的关系会消解婚姻中的爱。开放和婚姻存在本质的冲突。婚姻的意义在于稳定,而多爱的价值在于多变而浪漫,同时要求两个矛盾的关系,不是不道德,而是不存在。

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婚姻,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我们把问题掩盖,然后假装一切安好。但压抑不代表不存在,一个人在婚姻里被压抑的情绪会在其他地方,以其他方式表现,比如会生病,会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03

所以,我想给在婚姻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女人们几点建议。

首先,就是对待婚姻的态度。

婚姻的确可以改变人生,但它从来都不是女人的救命稻草。我认识不少好姑娘,就是因为害怕孤独终老,将就着选择了一个男人。还有些女人,即使遭遇丈夫的背叛,也总觉得有个家总比没有强。

结婚与否,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你需要的是一段能够滋养自己的关系。婚姻是容器也是管道,不是一张纸,一扇门。

我特别喜欢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婚姻就是两个人不断降低标准,凑合过,那我就不结婚了。

第二,尊重自己的感受,正视自己的需要。

婚姻里最大的硬伤不是出轨,而是麻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一直倡导女人要拿回婚姻的主导权。

一个姑娘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说,离开这个男人又能怎么样呢,天下男人都一样。所以,她没有离开一段婚姻,反而是压抑了自己的愤怒,安慰自己都一样。

其实,怎么会一样呢?不是不希望对方专一,而是不敢期盼,也不相信自己会遇见这样的人而已。所以,不能不说婚姻之所以变得越来越凑合,女人自己也要承担责任。

正视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要求,不代表会失去。男人越为你放弃得多,越不会离开你。你的要求就是他的责任,放任只会让他觉得你无关紧要。

最后,不要对爱失去信心。

一个男人对你不好,并不意味着男人都不好。每一段关系,无论好坏,都有可以学习的功课,但别把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和你的价值挂钩,也别用片面的角度看待人生。

不幸只是一时的状况,它可能是因为别人的选择,也可能是因为你也犯了一点错,但这些都和你的价值和你的未来无关。女人不怕嫁错人,怕的是觉得嫁给谁都一样。

你或许也听人说过,三十岁没结婚的女人就嫁不出去了。离了婚的女人就没人要了。可现实里明明有那么多幸福的先例,只是你看不到,也不愿意相信而已。

这个时代,婚姻早已经不是评判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标准,更不是解决孤独终老问题的终极方案。结婚了,你可能依旧孤独。单身的日子也可能很热闹。说到底,婚姻不是必然的选择,但如果选择,就要幸福。

忠诚是人对亲密关系最本质的一种需要。所谓开放式婚姻,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下下策。

年轻人真的更愿意接受开放式关系,还是说我们就是喜欢...


“我们生活在没有爱的时代,没有承诺的时代。但我们确实就像在恋爱,因为我们害怕看到对方与别人在一起。”

Drake 五年前就唱出了这样的歌词。那时他说的没错,时至今日,这番见解也经得起检验。这句歌词尤其贴近我的生活,以及我那些喜欢在 Instagram 上分享照片并配上 Tumblr 式愚蠢文字的同龄人的生活 —— 因为我们这代人在恋爱方面的根本问题很简单:我们都讨厌心碎,但我们可能一直都在伤其他人的心。

这年头,年轻人早就被媒体打上了 “性开放主义” 的标签:他们有想跟多个人上床和/或约会的冲动。有的人对此推崇备至 —— 他们喜欢把这种行为叫做 “回归人的本性” ,回归到西方的婚姻概念还没出现、还没有哄骗我们都相信真爱和钻石的时候。其他人认为这不过是出轨的借口,是这一代人过分热衷于第一次约会就上床而产生的副作用。

虽然没有可靠数据(不如说根本找不到任何数据)证明多重伴侣关系的增加与令人深恶痛绝的千禧一代的出生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也很难说 Tinder 和 Grindr 等 App 的流行反映的不是时代趋势。然而,如何处理伴随着追求复数伴侣的狂热欲望所一起出现的嫉妒,或是如何在一段真正的恋爱关系中平衡这种欲望,目前尚无定论。

我们找到了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性学家吉利安·德里(Jillian Deri)。德里撰写了《爱的折射》(Love's Refraction)一书,探讨多重关系中的伴侣如何解决嫉妒的问题,如何学会去爱他们那些同时也爱着其他人的伴侣。我们讨论了为何我的同龄人似乎不由自主地想出轨,以及像我这样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是否真的准备好投入开放式关系中。

VICE:你觉得什么是开放式关系?

吉利安·德里:我们有必要分清 “多重伴侣关系” 和 “非单一伴侣关系” 。在多重伴侣关系中,人们倾向于与不止一人建立情感联系,而不只是随便约约会。人们内心基本都是认同单一伴侣制的,那些在安定下来之前随便约会的人也并不一定就是多重恋者,因为多重恋者往往需要与复数对象建立亲密关系或恋爱关系。

是否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些人能够关掉身上的嫉妒警报器,在开放式关系中感受不到这种被我们与单一伴侣制联系在一起的矛盾感情?

当然有,很多人都做到了,只是我们没有任何研究能真正证实这种说法。根据我的研究调查,嫉妒分很多种,从轻微的焦虑到严重的情绪沮丧等等,不一而足。我着重发展的一个理论叫做 “爱屋及乌”(compersion),这个词由多重恋者创造,用来作为妒忌的反义词。它指的是一位多重恋者看到伴侣的其他恋爱关系时感觉到的愉悦。有意思的是,英语字典里并没有能够描述这种情形的官方词汇 —— 在西方社会中,如果你与正式伴侣以外的人在一起,我们知道的唯一可能结果就是妒忌。

这么想会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你的兄弟姐妹或父母过得很好,你会为他们感到高兴 —— 应当如此,除非你嫉妒了!(笑)这就叫爱屋及乌。我在研究的就是多重恋者如何让爱屋及乌在多重关系中变得可能。

关于爱屋及乌这个概念:人们是需要学习如何爱屋及乌,还是说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拥有不容易嫉妒的人格特质?

谁知道呢?这可能取决于各人的恋爱情况,取决于你有多少安全感。你跟这个人在一起或许觉得妒火中烧,而跟那个人在一起就觉得有安全感。通常这与权力力度、与这段关系的发展方向或者是否拥有发展潜力有关。而且人们对嫉妒的感受也各有不同 —— 一些人可以克服嫉妒,比以往更容易感觉 “爱屋及乌” 。在一段关系的开端或尾声,我们往往更容易吃醋,因为我们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会猜想他们是不是已经失去兴趣了。

我的同龄人常说单一伴侣制难以维持,所以是不自然的。跟一个人长相厮守几乎需要更高层次的忠诚和自觉。所以你认为非单一伴侣制更接近人类本性吗?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认为这因人而异。我们谈及单一伴侣制时,常常对它的界限做出许多假设。你知道的,例如:你不能意淫其他人,你决不能受到除伴侣之外的其他人吸引。我认为这样的 “一个人填补所有空白” 的单一伴侣关系是不会持久的。

哪个更自然?我真的说不准,要说我们没有打从一出生就受到环境的同化,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在严格的宗教环境下长大,你的爱情观和性观念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到底是先天差异,还是后天培养,并没有一个人人适用的标准。话虽如此,事实是大部分人类都不是单一伴侣制的,甚至在动物世界我们也能观察到类似情况,因此我倾向于认为严格的单一伴侣制度并非我们的天性。

你觉得那些试图转变为或尝试多重伴侣/开放式关系的人会因为出轨不再是一个大问题,而认为他们的关系正变得更健康吗?

我认为伴侣间交流各自的感受和界限,对于维持关系很有好处。如果忌讳别人对你的吸引力,那么它只会变得越来越强。如果你能承认吸引的存在,并把事情摊开来说,其实是可以消除它的。许许多多单一伴侣关系破裂的原因,就是其中一人受到其他人的吸引而又不知该如何处理,所以渐渐地他们就心生怨恨 —— 这时与他们紧密相连的那个人就变成了问题。

人们以为,在单一伴侣关系中,你多看别人几眼就代表你不爱另一半了。这种想法很危险,因为它可能会摧毁真正亲密的联系。我认为,如果你能坦诚地向他人承认你受到了吸引,出轨的诱惑反而会小很多。

我认识的所有尝试过开放式关系的人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是有人由于伴侣的性对象比他们多而开始感到妒忌。这在多重关系中是一个普遍趋势吗?

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这需要仔细的计划和成熟的心态。一个伴侣可能喜欢每周三次约会,另一个可能只希望每月一次。设定一个默认的频率常常会造成更多问题,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被迫按照同一个步调行动,要么有人觉得太慢,要么有人觉得太快。只要双方都满意,差异并不是问题。

多重伴侣关系中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但我认为时间和妒忌是他们面对的最大难题。维持多重关系要花很多时间:不仅是约会费时,前后的沟通交流也同样需要时间。

你觉得这一特点是令人们对开放式关系望而却步的原因吗?

当然。这需要更多时间和深谋远虑,焦虑也随之而来 —— 不过人们对焦虑并不陌生。开放式关系的好处实在数不胜数,它能极大减轻对长期单一伴侣关系的担忧而产生的压力,还满足了你此前提到的千禧一代常常具有的好奇心。它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充满选择、可能性和约炮的文化中。我们那么有控制欲,集中注意力会变得非常困难。

佐伊是居住在密歇根州底特律的性教育家、视觉艺术家。

改革开放以来的婚姻家庭关系变迁


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已有数千年历史。婚姻家庭这种看似极其私人化的事物,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一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演化。五四运动以来,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家族制度受到冲击,民国的法律进一步废除了传统的宗祧继承制度,否定了以父权为中心的宗法观念,同时规定一夫一妻、男女经济地位平等。民国时期,婚恋自由已普遍为当时的城市青年所接受。共产革命进一步把现代的家庭观念传播进入农村。改革开放后,个人权利和自由日益彰显,这些变化必然导致家庭结构及功能、婚姻关系的演化。

一、家庭关系的变化

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传统的几代同堂的理想家庭结构正在被更为强调独立性的家庭结构所取代。过去,成年子女与父母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之下,成年子女谦恭孝顺,孙男娣女承欢膝下,这是我国典型的传统家庭结构。然而这种家庭结构正随着子代和父代独立性的不断增强和父代权威的日渐式微而变得脆弱,取而代之的是对各自独立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能力的提高和消费欲望的增强,年轻人产生了同父辈分开居住的强烈动机。加之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大城市谋求事业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不再被遵守。许多城镇的老年人由于积累了较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财富,加上有养老金保障,也宁愿与子辈们分开。根据六普数据,2010年我国一代户和二代户比重超过80%。

如今,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已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在人类学家景军看来,过去三十多年中,中国家庭形态的变迁主要体现为:“儿童的地位上升,农村青年妇女的独立性和自觉程度上升,老年人的社会地位整体明显下降。”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渐迈入老年人行列,4位老人、一对夫妻加一个小孩的“421”家庭越来越多。在“421”家庭结构中,少了兄弟姐妹的关系,独生子女的“1”成为家庭的中心,尊老的传统开始向爱幼转变。晚辈的幸福成了长辈的内在追求,晚辈也无需无条件地顺从和屈服于长辈。同样也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独生女儿也要独立承担赡养义务,“养儿防老”“母以子贵”的观念正在动摇。总之,传统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制度正在向现代的以男女平等为基础、以养育下一代为核心的家庭关系转变。

与这个趋势相呼应,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即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有数据显示,2000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上升到45.6%。2013年中国空巢老人人口超过1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年预计中国空巢老人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空巢已经取代传统的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居住模式,成为中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近年来,因缺失关爱或得不到子女的赡养,空巢老人屡屡成为欺诈案件的受害者,也有老人干脆把子女告上法庭。空巢老人去世多日后才被发现的人间悲剧也常见不鲜。

鉴于尊老传统的弱化,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一条款被誉为“常回家看看”条款,以期从法律层面敦促子女履行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但“常回家看看”入法后,执行情况却并不理想。一些不能经常回家的年轻人表示,囿于加班或者回家路途遥远,每次节日都回家看望老人并不现实。即便有了法律规定,也起不到监督和落实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还出现了许多丁克家庭。丁克(DINK,DoubleIncomeNoKid),意思是,双份收入,没有孩子。丁克家庭自198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调查发现,“牵扯精力”(25.4%)、“影响工作”(16.7%)、“经济能力有限”(18.6%)以及“影响两人世界”(13.6%)等原因,使人们不愿意生孩子。

由于社会流动的增加,中国的婚姻稳定性在下降。根据国家民政部统计数据,1985-2013年间,中国的粗离婚率从0.55‰上升到了2.57‰;离婚人数从45.79万对,上升到了350万对。2015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84.1万对,粗离婚率为2.8‰。国家民政部统计显示:中国离婚率十强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厦门、台北、香港、大连、杭州和哈尔滨。其中,北上深广四个一线城市位居前四。

与城市的婚恋状况相比,农村的状况更加不乐观。农村大量失婚青年的存在,客观上激发了买婚、骗婚、买卖妇女等犯罪行为。农村留守问题加重了婚姻家庭的不稳定。同时,由于一些年轻女性自愿“傍大款”“做小三”,进一步加剧了婚恋资源的不平衡,形成社会隐患。

二、《婚姻法》的演变

1.《婚姻法》与离婚自由

传统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就是婚姻关系。改变婚姻关系是共产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为一夫一妻制的确立。共产党重视现代婚姻制度的构建,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便通过了《婚姻法》。

在改革开放前,更加强调集体精神,这映射到婚姻家庭领域体现为对“高稳定”的家庭状态的执着,离婚往往成为社会禁忌,婚外情更是被视为资产阶级情怀。

改革开放后,一定程度被压抑的私人感情得到舒展的机会,爱情成为影视文学作品、音乐戏曲的主要话题。

1980年,颁布了新的《婚姻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二部婚姻法,它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将离婚自由的权利以法律形式明确肯定下来。新的《婚姻法》第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感情破裂”是法定的离婚理由。而1950年的第一部《婚姻法》没有关于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的规定。

新《婚姻法》颁布后,离婚率出现了一定的上升。根据《上海民政志》记载,1980年,上海人离婚的数量是883对,到1981年,增加到1304对。1984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王永贞当庭自杀事件”。7月18日上午8时,河南省民政厅女干部王永贞和自己的丈夫、省委宣传部干部王本立应传来到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进行离婚诉讼,当审判员侯树恩宣布准予离婚,并告知准许在法定时效内上诉至郑州市中级法院的判决时,王永贞不服法院判决,当庭从随身携带的小提包里拿出敌敌畏服毒自杀。经抢救无效,王永贞于当夜11时20分死亡。该案使新《婚姻法》“离婚自由”的规定受到质疑。

当时的婚姻关系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在“文革”期间,许多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受到打击,在艰难的环境下,许多人放弃了对爱情理想的追求,选择了更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结婚对象。拨乱反正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夫妻间在文化水平、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差距开始显露。这些问题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可以说,新《婚姻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那些“翻身解放”的男性。但如果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看,离婚自由更有利于女性。感情不和的婚姻对于夫妻双方都是一种折磨,对于女性而言更是对青春的浪费。在发达国家,面对出轨的丈夫,女性往往在离婚方面握有主导权,女性可以从离婚中获得很多补偿。而在中国的婚姻关系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还过强,法律对于女性权益的保护不够,对于婚姻关系中的过错方的惩罚不足,这使得许多女性宁愿忍受不幸的婚姻,也不愿选择离婚。在之后的《婚姻法》修订和司法解释中都没有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2.《婚姻法》与相互忠实

2001年4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改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次修改都是针对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首先,未规定婚内强奸。当时认为,强奸是一个刑法问题,应该属于刑法的调整范畴,而婚姻法属于私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不应规定婚内强奸的有关条款。

其次,这次修法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夫妻之间相互忠实”的义务。

三是,针对改革开放后日益增多的“包二奶”现象,这次修法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在新增的法律责任一章里也有相应的规定,即如果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无过错一方可以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这次《婚姻法》修订可以说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婚姻很大程度上是私人之间的事情,但是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国家不得不对人们的婚姻关系进行一定的规制。国家权力的界限在哪里?个人婚恋自由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许永远都没有固定的答案。

3.结婚不需要单位证明

2003年10月1日起,《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取代了已实施近9年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从“管理”二字的消失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婚姻的态度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前,婚姻具有更强的政治意味。在共产革命时期,婚姻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制度的变革不仅解放了农村妇女,而且实现了社会底层的翻身——所有成年男性多只能有一个合法的妻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强调“阶级成分”,国家制度更多地介入到个人生活中,婚姻制度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更强调个人自由,人民的个人生活空间扩大,社会环境更加宽容。《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废除就体现了这种趋向。

新的《婚姻登记条例》明确规定,我国内地居民申请结婚,只需持本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另外再签署一份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而在这之前,一直要求有单位开具的婚姻状况证明、婚前体检证明等其他手续。

4.婚姻家庭观念的进一步开放

2002年11月1日起,《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一个突出的方面是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终身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这是我国第一次允许非婚女性生育子女,体现了对女性婚姻自由和生育权的尊重。

从2005年9月开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只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即可登记。随后,对于本科生“禁婚禁育”的规定也被废除,本科生可以在校期间生育。

三、征婚节目折射的婚恋观

广播媒体的征婚节目在我国出现的较早,因为广播媒体更适应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性。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可以说是我国电视史上最早的婚恋交友节目。

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玫瑰之约》真正将婚恋节目推向高潮,征婚男女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真面目示人。一时间,从省级卫视到地市级电视台,征婚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好景不长,几年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基本销声匿迹。

2009年底,从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开始,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相亲赢未来》等,引发了第三轮相亲节目的狂潮,其中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最火。

江苏卫视于2010年1月15日推出的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开播不久即引发了收视狂潮。由节目引发的关于婚恋价值观的讨论,从网络、电视等各大媒体到现实生活中,热议不断。而节目中涌现出的几个话题人物也是备受瞩目,甚至有的还成为“名人”。

2010年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播出了《媒体要切记社会担当》的短评。于是乎,各家媒体对其婚恋交友节目进行整改或干脆撤掉。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整改后继续播出,但其社会影响远不如播出初期。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经过喧嚣之后,引发了社会的思考。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火热与剩男剩女现象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而社会节奏也随之加快,适婚的单身男女在社会快节奏的步伐中,无暇顾及个人婚恋问题,加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被剩或主动要剩的男女逐渐增多。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1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中国非婚人口数量巨大,18岁以上非婚人口达到2.39亿。而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非婚人口性别数量差距高达165万,成为差距最大的省份。根据最新《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未婚人口约有2.49亿,占全部人口的18.6%。珍爱网报告显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重庆、西安、武汉、东莞、长沙成为全国单身人群最多的十个城市。

于是,出现了一种“单身亚文化”,指新经济形势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更开放的经济环境下,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单身这一更令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暂时或永久性地选择不谈恋爱、不结婚,或不再为结婚而结婚。身陷“单身亚文化”问题的男女,并非都是“主动单身”,很多人是因为曾经脱单困难,面临的压力大,打击了自己脱单的积极性而“被动剩下”。但在“单身亚文化”的影响下,却表现为对单身生活的享受,忽视了脱单失败的无奈。20XX年,一家婚恋网站曾对全国9000万会员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超八成单身男女有“恋爱恐惧症”,在恐恋族群中,54%的人因糟糕恋爱经历导致“恐恋”,36%的人受身边人失败婚恋例子的影响,10%的人因父母离异或对家庭亲情寡淡。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婚恋观仍有影响,主要体现为父母对于子女的婚事犯愁。近几年来,各大媒体都组织过相亲大会,年迈的父母替子女相亲的事例频现各大媒体的头条。而电视这一大众媒体,为剩男剩女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友平台。据有关调查机构的受众调查显示,相亲节目的相当一部分受众是适婚男女的父母,他们想通过节目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好为自己的子女做好相亲的参考。

择偶标准不仅受到个人意愿和偏好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传达着大众文化的意志。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各种价值观得以全方位的表达,既有“宝马女”、“拜金女”、“富二代”粉墨登场,也有追求真爱的平凡男女的交友成功。“宝马女”的一句“宁肯在宝马车里哭”引发电视观众及网友的攻击。人们不禁发问:是否还要相信爱情?

中国式婚姻:我不离婚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市委书记李达康眼里只有GDP,头脑里只有工作。他是人民的好干部,却不是妻子欧阳菁心目中的好丈夫。

欧阳菁从无怨无悔地默默支持,到最后的不满和唠叨,一个事业上的女强人,在生活里活成了一个十足的怨妇。

她渴望的,他给不了她;她想要的,他无法满足。婚姻里不幸福,但她却不愿意离婚。分居八年,她一边忍受着无爱的日子,一边享受着市长夫人的光环。权衡利弊,在利益面前,她选择了凑合。

高育良和吴惠芬,则是在离婚以后,还在人前秀恩爱装伉俪情深。离婚不离家,丈夫在外面早已偷偷和别人成婚,孩子都有了,可吴惠芬这边还在辛苦地演着戏。

离开丈夫,去过自己的日子,作为一个高知女性、一个大学教授,吴惠芬并不是活不下去。但她却选择了和丈夫一起做秀。

当侯亮平问她:“高老师都和高小凤结婚了,你们还长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这样好吗?”吴惠芬意味深长地答:“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就更不好了。”

而祁同伟和梁璐,更是中国万千家庭的缩影。梁璐明知祁同伟已出轨,却打落门牙往肚里吞,忍辱负重,将就着过活。

这几个家庭,爱情早已不在。这几个能干的女人,内心也早已千疮百孔。为什么她们选择忍气吞声,选择不离婚,甚至离婚不离家呢?仅仅是权利带来的荣耀和便利?当然不是。这样选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几千年家庭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式婚姻的悲哀。

在中国,结婚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爱情,还可能是因为年龄大了、父母着急了、想要孩子了、同事朋友都结了等等原因,也可能是因为相处久了、女方怀孕了、对方有户口、对方家境不错这些原因。

而这些,在21世纪的西方国家,基本都不是结婚的理由。结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因为相爱,所以想跟对方厮守终身。

因爱结合,那么如果没有了爱,两个人也就必然走到离婚这一步。孩子不是凑合的借口,因为结婚或离婚,就只是两个人的事。

中国的婚姻,往往复杂得多。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纠缠到了一起,甚至是双方的社会地位互相渗透,扎根在对方的势力圈里。

中国的夫妻,即使感情破裂,也要考虑诸多因素:父母老了,能不能接受这个打击?孩子还小,会不会造成心理阴影?离了婚,生活质量会不会下降?当初羡慕自己的人,现在会不会笑话自己?

我总觉得,中国人活得太累。他们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活给别人看。他们考虑到上一代下一代,以及生活中的看客,唯独没有考虑自己幸福不幸福。

仔细想想,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父母一代,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幸福。在一段感情破裂的婚姻里挣扎,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爱父母,多回去陪陪他们,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用自己的不幸,去成全他们的面子。

至于孩子,从小生活在没有爱的家庭里,才是对他们最坏的摧残。高质量的陪伴,比在冷暴力里长大的孩子,心理要健康得多。至于外人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儿,我们何必在乎。

我们只用为自己的幸福负责,认真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一些欧洲国家,女孩的择偶标准不是房子车子资产,而是年龄相貌性格。幽默风趣的男孩最受欢迎,聪明能干的也很抢手。相处舒服的,体贴温柔的,也都能找到不错的妹子。不像在中国,提到结婚,先谈房子。

BBC的系列节目《中国式婚姻》里,记者表示:在中国结婚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义务。为了结婚,中国人去相亲,去上约会训练班,甚至去整容。

记者在合肥的相亲现场采访了一位陪儿子来相亲的妈妈。

记者:您儿子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

大妈:因为他工作的地方都是男的。

记者:他准备好结婚了吗?

大妈:准备好了,房子已经买了。

这个国外的记者怎么也没办法理解,买了房子,就是准备好了结婚。她的理解里,准备好了结婚,应该是有一个自己愿意和Ta过一辈子的人,可以承担起一辈子互相照顾的责任。

把结婚当成义务,很容易导致中国式婚姻的悲剧:好不容易结了婚,花了几年的积蓄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即使后来发现过不下去,也要努力去凑合。因为,好歹是要结婚的,真的没有那个精力,从头再来。

中国社会,谁过得好不好,往往用经济情况来衡量。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XX现在过好了,在北京买了几套房,孩子送到国外上大学了。或是这样的:她啊,过得好着呢,找了个有钱的老公,住着别墅,开着豪车。

只要你政治上一路升迁,物质上丰富奢华,那你就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很少有人从夫妻感情的和谐上去看你过得怎么样。为什么欧阳菁、吴惠芬和梁璐在婚姻里将就凑合?除了享受权利带来的便利以外,还因为她们没有勇气打破别人觉得她们幸福的人设!

中国很多家庭,为了事业,为了赚更多的钱,小两口过着周末夫妻甚至月末夫妻的生活。

老刘是我的一位男性朋友,妻子在远郊一所医院工作,而他在市里自己开了家公司。他半个月回去一次,看看老人,常常连妻子的面都见不到,因为妻子的工作忙,又经常值夜班。一次他喝完酒说了真话,说他跟妻子,一年里大概只有四五次性生活。

我们说:“你何必这么辛苦,家里又不是缺钱。在郊县找个工作,两个人就不用这么苦逼地异地了啊。”

他摇着头:“孩子要出国读研究生,还得给他攒个第一桶金。至于夫妻嘛,早就没了多少感情,那一年的四五次,也是互相尽着义务。时间长了,彼此习惯了没有对方的日子,两个人各玩各的,心照不宣。”

我听得脊背发冷。感情变淡,也不会离婚。两个人一起,劲儿往一处使,多挣点钱,帮孩子改善生活质量,他们觉得自己很伟大很无私。或许,他们是真的太无私了——他们从来不管自己过得幸福不幸福。

而在国外,大家可不这么想。他们宁愿其中一个放弃工作,也要两个人相守在一起。

前年的时候,我有一个在鲁汶大学工作的机会。但由于离家太远,如果我接受这份工作,就得在鲁汶租个小公寓,周末才能回家一次。

先生坚决反对这个建议。他说如果我一定要接受这份工作,他就辞职,跟着我去鲁汶,他在附近再重新找一份工作。他苦着脸说:“我们费了那么多周折,就是为了在一起。现在倒好,好不容易一起了,却又要分开。”

后来思考再三,他辞职太不合适,我只好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个工作机会。现在我慢慢接受了他的观点:钱够花就好,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多么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有爸爸妈妈一起陪伴的童年。

为了赚钱,浪费了本可以相守的日子,错过了孩子成长的一些瞬间,那多遗憾。欧洲人的概念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间,是最值得珍惜的。而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物质的极大丰富才是最重要的。

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男的因为攀了高枝而放弃了青梅竹马的恋人,一直不幸福,郁郁寡欢;女的也负气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婚后各种吵闹痛苦,最后罹患癌症。临终时,她瞪着一双眼睛喊不甘心,觉得自己一辈子白活了。

这样的中国式婚姻,数不胜数。为了利益、为了面子、为了孩子,虽然厌倦,却没有勇气走出婚姻的囚笼,把自己终身监禁在里面,毁了自己一世的幸福。

当然,我并不是说欧洲人的婚姻状况有多好,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高离婚率。但我仍然觉得,凑合是最要不得的婚姻。

欧洲夫妻,过着过着,生活的一地鸡毛冲淡了感情,和平分手是最正常的解决途径。当然也有婚后遇到了第三者的情况。

不同的是,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会坦诚相告。道歉,但不求原谅。明确告诉对方自己爱上了别人,这段婚姻,已经走到尽头。而对方,即使生气、怨恨,也不会死不放手。

因为他们懂得,没有了爱情,婚姻就没有了维系下去的必要。低质量的相处不如高质量的单身,将就和凑合,是最悲哀的、最不道德的婚姻。

我对你有多重要


她悄悄喜欢上一个人,那人的态度虽不明确,却从不拒绝和怠慢她。初时,只是工作上的闲话询问。后来,便掺杂延伸一些私事闲聊。看上去相谈甚欢,没有矛盾没有厌倦。

但是他很少主动找她说话,只是她说话时,他回复的很及时。无论什么时间,无论在什么地点做什么,对她的问题或小请求,都一一应和解决。

她愈发觉得生活里时时存在这个人的影子,若有若无便浮上心头,有什么事都想找他商量一下或诉说一番。可她不明白他的心里,自己到底占着什么样的位置。喜欢?还是不喜欢?同事间的普通喜欢?还是男女间的喜欢?说他完全不在意自己,又不像。比如她的动态心情,她的说说日志,一发布,就会引来他的关注。或回复留言,或赞一赞,或转发表示看到了。有时候,他们也在网上发些拥抱的表情,明显流露暖昧。

她一直在等他说出关于喜欢的话来,挑明那层在她看来如纸一般透明的关系。好多同事也觉得他们关系不明不白,走的比别人都要近,可他却从来不说。

她心下失落,便只好停下自己的热情,不再主动跟他打招呼。此后,他隔三差五会主动叫她一下,却大多是工作上的事。若不是,也只是礼貌问候。

她在等他消息的日子里,觉得时光漫长,却不肯再向前一步。因为她觉得,自己不确定对他来说有多重要。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自作多情让他很困扰?或是他只是出于同事的礼貌,才会在过去那些日子里对她如此有叫必应。

慢慢地,他主动叫她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后来连隔三差五都没了。她心下失望并确定:他从未喜欢过自己,大概只是因为他待人原本就和蔼可亲。想着,她便伤感又自嘲的笑了。笑自己会错意,笑自己的不淡定。

对于这样猜来猜去的感情,她觉得很累。停下对他的那份喜欢之心后,便把目光转向别处。不久后,她接受了公司另一个追了她多年的男同事。就在她跟那男同事公开恋情不久,原来的他就没有征兆的辞职离开了。

她没去打听他为何离开,并且拉黑了他的QQ和所有联系方式。想来,也不过只是一场没有开始的暖昧游戏吧。

几年后,她从另一个同事那得知。当年的那个人辞职后跟他喝过一次酒,酒后他很难过。说起从进公司就喜欢她。可是,她光鲜亮丽,她家境殷实,她前途光明。而他来自农村,父亲还一直卧病。他每月工资悉数寄回家去,也填不满医院的催款单。而他自己,也检查出来有慢性病。他不想拖累于她,只好默默与她相对。那一晚,他醉后在街上唱周董的歌:“你对我有多重要,后悔没让你知道……”

她听完潸然泪下。她其实也是自卑内向的孩子,那些主动找他的日子,已用尽她很大勇气。而此前,她若不知道自己在对方心里有多重要时,从不肯轻易表露情感和主动联络。因为一直低估自己的她觉得:我对你有多重要,需要你让我知道。

中国式婚恋失败的根源:病态控制毁了多少人


一周前,我接到一封来信,关于一个女人被前男友骚扰纠缠的事。

信中说,她和一个网友相处,结果,手机被翻,微信被盗,密码被改,裸照被拍,证件被偷,家人被威胁,经常被打得一身伤,分手后一直被纠缠,工作被打扰,甚至人身安全,也出现了一定问题。

我告诉她应对的方法。

没想到,过了几天,来信者又说:“他还在纠缠……”

“报警吧!”

“算了,他平时对我还是很好的……要不,你劝劝他吧!”

我想了想,说:“你让他写信来!”

然后,我也收到了男人的来信,信中反复强调,他如何爱她,他如何不能没有她,他如何视她如生命。

但恕我直言,我看得哭笑不得。

因为,这不是爱,而是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

女人有生理或精神上的成瘾,造成社会生活功能低下,极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男人,形成一种病态的依赖。

男人对女人,则高度依赖这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低下”和“不负责任”,在过分地、强制地、照顾另一方中,获得自己的价值感,形成一种疯狂的控制。

在这种关系中,他们一起成功逃避了现实生活带来的焦虑,形成一种同谋。

但是,这种亲密当然是落不得地的。

它和真正的爱都没半毛钱关系。

它无法真正地承担,无法自我负责,无法应对现实的真相。

好在,觉得不对劲的女生,开始向外呼救,她报警,她向亲友和同事求助,想脱离这种关系。

我想,这就是成长的第一步。

也希望,她能鼓起勇气,摆脱过往,逐渐改变,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

另外一个案例,我未曾公布出来。

它和以上案例差不多。

不同的是,默许侵犯不断发生的,是一个男人。

他说妻子缺乏安全感,总是要查看他的手机,审判他的私生活。

如果不允,回以眼泪,以暴力,以离家出走。

他觉得很痛苦,但又无法抵御,一旦对方说,“我是因为在乎你,才会这个样子呀……”

他就被蛊惑着,一步步后退,底线一步步下调。

这虽然没有案例一激烈,但同样也是一种不理性、不健康的关系。

这些关系里,所有人都缺乏界限意识。

缺乏界限意识,必导致他人不断的侵犯,必纵容恶,必唆使暴力和伤害,在你身上连续发生。

因为,它的潜台词就是:“我没有界限,你怎么对我都可以……”

控制者自然被引导着,开始他的施虐之路,“既然我怎么对你都可以,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这样一来,在相处的时间里,闹剧与悲剧,就如家常便饭般天天上演。

最讨人厌的是,这种关系中的人,还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抱怨个不停,挑剔个不停,没有一个,能真正地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绝对的无界限,只在婴儿时期,才会发生。

婴儿无法分辨“我”和“你”:

当他爬动,以为世界也在移动;

当他饥饿,以为世界也在饥饿;

当母亲走动,他以为自己也在走动;

当母亲歌唱,他以为是自己的声音。

世界和他,是一个整体,没有界限和差别。

但,随着成长,认识和经验增加,他会发现:他和世界不是一回事。

他感觉饥饿,母亲不见得立刻出现,给他饮水喂食;

他想玩耍时,母亲未必能及时配合,与他一起玩简单的游戏。

他的意愿和母亲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在这种情况下,婴儿的“自我”开始产生。

他慢慢意识到:他是他,母亲是母亲,世界是世界。

后来,越长大,自我意识就会越强,界限感就会更明确。

他会在自己,和他人之间,树立一道墙,不允许他人进入,也不许自己轻易侵犯他者。

这道界限之墙,会保护他的安全,也提供人之为人的尊严与空间。

界限感人人都有,但坚守与否,却因人而异。

有人一直在坚定地维护,不许他人轻易冒犯。

有人则迫不及待地,希望有人来打破,进入自己的私密空间,享受与他人“不分彼此”、“人我合一”的结合感。

因为,这样的交汇,会带来寂寞的短暂消失。

但这种虚幻的、与现实脱节的结合,和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

M·斯科特·派克不客气地说:这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

残酷的现实,迟早会击溃幻想,也会击溃我们的爱情之梦。

很快,你就会发现,你们仍然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体。

你想要看电影,他想要看球赛;

你想要吃西餐,他想要吃中餐;

你想要买车买房,他觉得没车没房也可以;

你想要他始终忠诚,他觉得出轨是人之本能……

你们惊讶而痛苦地意识到,你们从未融为一体,欲望、爱好、想法相去甚远,局面好像难以改变,差距好像无法缩短。

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树立。你们又恢复成为两个不同的个体。

在成人世界里,自我界限一直存在。

有意无意地忽视,则会带来麻烦和痛苦。

比如说——

你缺乏隐私界限,因为“我没做亏心事,干嘛怕人渣”,那好了,一切你愿意示人的、不愿意示人的(比如往事,比如密码,比如私人交往),都被盘问个遍……

你缺乏财产界限,因为“我的也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那好了,财产转移与财产侵占,就这样发生了……

你缺乏权利界限,因为“我爱他,我愿意听他的”,那好了,无数你不同意的事情,他都越殂代庖,自作主张办了;无数你不认可的事,他都将他的意愿,强加到你头上……

你缺乏人身安全界限,因为“我是你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好了,他的家暴就不客气地降临在你头上……

你缺乏公私界限,因为“又不是见不得人,干嘛不可以让你单位上的人知道我”,那好了,你的工作也会被他堂而皇之地干扰……

你不再说“不”,你不再有自己,你在模糊的关系里左冲右撞,上窜下跳,碰得头破血流。

这时,你才后悔不迭:“好想一个人生活。”

问题出在哪呢?

就在于界限意识被你丢了。

相处不是交配,成天都要进入对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零距离甚至负距离。

相处是一个成年人,与另一个成年人,通过有意识地选择,以理性和原则作为约束,不侵犯,不绑架,在一起创造生活,体验人生。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清楚地知道:我是我,你是你,彼此懂得,也彼此尊重。

而在你我之外的莽莽未知,渺渺余生,才是我们需要携手,一起去努力和奋斗的地方。